㈠ 趙雲單挑曹操的百萬大軍,七進七出,這是真的嗎
趙雲懷抱阿斗七進七出大戰長坂坡,這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出自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總是有人弄不清楚《三國演義》是什麼,很多人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由於太過出名,根據《三國演義》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及電影也非常受歡迎,知名度相當高,更有不少人認為三國演義就是歷史。其實,三國演義是歷毀絕史題材的小說,小說是通過刻畫人物形象,描述故事情節來說明社會生活或者歷史故事的載體,是一種根據作者本人意圖而隨意虛構的文學作品,與真實的歷史相差甚遠,甚至連野史也算不上,與民間傳說差不多,小說中的故事大多數是作者虛構的,而趙雲在長坂坡大戰的故事情節其實也是虛構的。
百姓四處逃難也許什麼也沒有發生,要知道隨劉備南下的百姓有十幾萬人,而曹軍只有五千人,曹軍打敗劉備後,劉備潰逃,於是這十幾萬百姓就人管了,在當時人口是非常重要的,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搶掠人口,曹軍要打敗劉備後,肯定一方面是搶奪百姓的財物,另一方面就是搶奪人口,但曹軍只有五千人,如何控製得了十幾萬百姓,所以沒被曹軍控制的百姓肯定有不少,這些百姓肯定是四散逃走,想想也會知道在當時的長坂坡有多亂了。趙雲肯定是在這些逃難的百姓中發現了甘夫人和阿斗,然後保護他們平安回到了劉備身邊,正史中就這么簡單,但在三國演義中可精彩了,不僅有趙雲七進七出與曹軍殺成一片,而且趙雲還懷抱阿斗單槍匹馬沖擊曹軍軍陣,所以三國演義很好看,三國正史很青澀,但演義中的故事大部分是虛構的,而正史中記載的一般來說都是真實的,這就是區別。
㈡ 電影的主題有哪些
1,動作主題
動作片(Action Films)又稱為驚險動作片(Action-Adventure Films),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為核心的影片類型。具備巨大的沖擊力、持續的高效動能、一系列外在驚險動作和事件。
2,奇幻主題
奇幻電影,這類型的電影都大量的包含魔法、超自然現實事件、或是幻想生物如龍、半獸人以及幻想世界如魔戒中的中土。
3,喜劇主題
喜劇片是電影的一種類型,其中主要強調的是幽默。《電影藝術詞典》對喜劇片的定義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
4,恐怖主題
恐怖電影,以製造恐怖為目的的一種影片。故事內容荒誕離奇,引起恐怖。如描寫鬼怪作祟、勾魂攝魄,描寫兇猛動物噬人等等,使觀眾毛骨悚然。
5,愛情主題
愛情電影指的是那些中心劇情主要圍繞著故事主角戀愛關系發展的電影。該類電影常見的主題是,電影中的角色們基於相互間新發現的魅力而作出相應的決定。
㈢ 電影作品一般表現哪些主題
要看什麼類型的電影
不同的電影表現的主體自然也不是不同的,比如最近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它所著重表現的是大災難的殘酷、解放軍國家的關注救援,人民團結一起的力量,和災難之後重燃的希望,面對災難要重拾希望,勇敢面對
。。。。。。愛情片啊,文藝片啊,戰爭片啊,科幻片啊,驚悚片啊,很多的,不過每個人看電影都有不同的理解
㈣ 大學生微電影有什麼好的主題
大學生微電影可以拍攝大學生活的點滴。
微電影即微型電影,又稱微影。它是指能夠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平台傳播「幾分鍾到60分鍾不等」的影片,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
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超短)時」(幾分鍾-60分鍾)放映、「微(超短)周期製作(7-15天或數周)」和「微(超小)規模投資(幾千-數千/萬元每部)」的視頻(「類」電影)短片,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製等主題。
微電影是指專門運用在各種新媒體平台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製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超短)時」(幾分鍾-60分鍾)放映、「微(超短)周期製作(7-15天或數周)」。
「微(超小)規模投資(幾千-數千/萬元每部)」的視頻(「類」電影)短片,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製等主題,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它具備電影的所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主題和故事情節。
㈤ 劉德華的《見龍卸甲》究竟是不是一部好電影
飽受爭議的《三國之見龍卸甲》,為什麼劉德華的趙雲評分低?
2008年,劉德華主演一部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喜歡的人將它奉為經典,看了不下三遍!不喜歡的人將它貶低到一無是處。
十年了,豆瓣評分依舊是5.2分,四萬五千人評分。《三國之見龍卸甲》可以說,在豆瓣是一部「爛片」?但是豆瓣的評分精準嗎?
為什麼《三國之見龍卸甲》飽受爭議?
一、看電影情節的角度不同,從而得出的評分不同。
《三國之見龍卸甲》看似是一部 歷史 三國題材的電影,但是電影裡面除了 歷史 人物名之外,幾乎難以看到與 歷史 有什麼關系。很多電影情節都歪曲了 歷史 。
但是,換一個角度,不從 歷史 角度去看這部電影,其實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比如,電影情節中,劉德華趙雲「常山組」20人作為中軍突襲魏軍,然後趙雲從尺答千軍萬馬之中取敵將首級,從而獲得「夜雨奔襲曹營大勝」的局面。
這個情節如果拋棄 歷史 ,單從電影情節來看,是非常熱血的一個場景,影片十分突出的刻畫出趙雲剛入軍營不久就能嶄露頭角的感覺。
二、看電影的畫面角度不同,從而得出的評分不同
《三國之見龍卸甲》中的造型是頗有爭議的地方,有的人評分低,是因為劉德華趙雲以及洪金寶的羅平安服飾,不符合古時候的造型而評分低。
但是站在電影欣賞的角度可以看出,這些服裝是很適合電影的節奏感以及電影氣氛感的。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道具組,都看不出來服裝對於電影的重要性。道具組往往需要從電影的商業角度去選擇服裝道具。
為什麼劉德華的趙雲評分低?
從 歷史 看或者從《三國演義》看,趙雲是一個沉穩的「長勝將軍」,一身是膽且剛毅雄偉。而劉德華演的趙雲看起來,怎麼都有一種「痞」性。但是,依然要從電影的角度和觀眾欣賞的角度去看電影。
一、劉德華的趙雲演技到位
電影要展示的趙雲,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是活在 歷史 中的「標本」。所以劉德華的趙雲可以是一開始的村民形象,也可以是七進七出曹營,逃出升天的「古惑仔」形象,更可以是鳳鳴山上一意孤行的「莽夫」形象。劉德華的趙雲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趙雲。
二、劉德華的趙雲身形符合
歷史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
劉德華從身形看也算是符合,關鍵還是劉德華帥氣。
綜上,當你去掉 歷史 的眼光,帶著 娛樂 欣賞的角度去看劉德華的《三國之見龍卸甲》,就能給這部電影評分8分以上!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是由導演李仁港執導,劉德華和李美琪領銜主演的動作片 。
影片講述了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雲傳奇的一生。
該片於2008年4月3日亞洲上映。
三國之見龍卸甲 獲獎情況
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2009)
最佳攝影(提名)
張東陵燃慧亮
最佳美術指導(提名)
李仁港 / 馬光榮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提名)
黃明霞 / 庄志良
最佳動作設計(提名)
元德 / 洪金寶
黎允文
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 (2009)
黎允文
最佳美術指導
李仁港
由於服裝原因本片被吐槽,但我覺得這是一步被嚴重被低估的電影。
見龍卸甲絕對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上乘的佳作,李仁港是一位嚴重彼低估的導演,我看的第一部他的電影是李連傑的《黑俠》,他的影片我基本上都看過,個生覺得藝術成就較高的有《阿虎》 《見龍卸甲》《錦長衛》《鴻門宴》,他的電影有一種歷經滄桑的 歷史 厚重感,以悲憫的情懷詮釋人生的意義,許多影評總喜歡拿他的「飛碟帽」說事,這就是只抓枝葉,不見樹木,舍本求末,雞蛋里挑骨頭了,連看電影看什麼都不會看。
現在重點談見龍卸甲,見龍卸甲講述了三國名將趙雲的一生,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名將們的人生縮影,譜寫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下一位曠世名將的一生宿命,電影在情節安排上與三國演義相比有較大改動,但這說明不了什麼。三國演義也是段滾小說,有很大部分虛構成分,只要故事情節安排能為主題思想服務就行了。
我們中國古代武將有何特點呢?不外乎勇冠三軍的個人武力,馬革裹屍還的豪情歸宿,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英勇無畏,壯志未酬的蹉跎遺憾,武將的抱負願望無外乎殺敵報國,打出一片太平盛世,但卻受限於當時 歷史 形勢和時代局限,空留遺憾,趙雲身上有許多名將的影子,前有白起,蒙恬,周亞夫,後有張巡,楊業,岳飛。
影片很好表現了我國各將的這種信條,具體到子龍將軍,先是以一千奇兵夜襲曹操先鋒部隊,後又在長阪坡百萬曹營殺了個七進七出,奪了曹操的青鋼寶劍,這份英勇與豪邁足以傲視群雄。無奈個人再勇也敵不過時代的悲哀,三國鼎立三方都人才濟濟,上下一心,政治清明,實力上相差不大,任何一方都很難打破這種平衡,一統天下,但已到暮年的子龍將軍壯心未死,始終堅定自己的人生信條,為天下一統,即便馬革裹屍也要在戰斗中走完自己劃了一個圈又回到起點的人生宿命,不留遺憾在人間。這就像張巡明知困守睢陽難敵安史叛軍,也要戰斗至最後一刻,保護了唐朝東南財稅的重要通道。
影片最後的決戰鳳鳴山原型是諸葛亮一出祁山,趙雲領兵出箕谷作疑兵吸引魏軍主力,諸葛亮則走隴西大道取三群收姜維,當時魏軍主帥是夏侯毛,電影安排成曹操孫女曹嬰,那現在是公主了,這是一大亮點,這位公主不僅相貌傾城,氣質出眾。而且智謀過人,武藝高強,還懂得弄一面關興張苞的破軍旗,瓦解蜀軍鬥志,簡直女神一般存在,難到是夏侯毛的老婆,根本不像,這樣一個才貌出眾的極品怎麼能看上草包夏侯毛呢。
電影在技術上也相當出色,畫面濃濃的中國風,配樂古典,激越,很好的融入電影的主題思想中,達到技術手段與電影主題的完美統一,錦衣衛和鴻門宴這方面做的也很不錯。
非常感謝悟空邀請!在這里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血染征袍透甲紅,
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危主,
唯有常山趙子龍。
——羅貫中《三國演義》
四大名著中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而其中最喜歡的武將,當屬趙雲。熒幕上也不乏其藝術化的形象,接下來要說的電影,就是毀譽參半、爭議頗大的一部——《見龍卸甲》。
《見龍卸甲》由李仁港執導,劉德華、李美琪、洪金寶等主演,於2008年上映。影片從趙子龍參軍開始著筆,講述了其在夜襲曹營、於千軍中救阿斗等大小戰役中獲封常勝將軍,而後出師北伐,血染沙場的傳奇一生。
導演李仁港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人設和大框架基本未變,但是為了劇情推進簡單流暢、加強戲劇沖突和凸顯人物特點,還是進行了一些添加和再造。畢竟,用短短一百分鍾刻畫三國大格局之下的一個人物,且還是感情色彩濃厚的一個英雄,太難了。而觀眾們也認為這是影片最大的詬病所在。對於這種觀點,我想說的是:這是一部電影,我們是純粹的觀影者。電影要傳達的並非 歷史 本身,而是 歷史 中應該傳承的忠孝禮義。這部片子的有些台詞處理確實不當,但瑕不掩瑜,從配樂、攝影、 情感 表達方面來講,這確實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來將可留姓名?」 「常山趙子龍!」 因洪金寶飾演的羅平安失職沒有保護好阿斗,子龍請命前去營救,以功補過。
千軍萬馬,子龍一往無前。
影片為表現戰爭的慘烈程度大量運用了快速剪輯和慢鏡頭。畫面的快速切換中,這邊是煢煢一人,而對面是潮湧而來的士兵,不斷的殺傷,不斷的受傷;子龍殺敵的怒吼和敵人噴濺出的鮮血在慢鏡中顯的尤為悲壯。這是李仁港拍攝戰爭場面的一貫手法,同樣的方法在其之後的《鴻門宴》中也有應用。
殺的興起,子龍翻身上馬,長驅直入曹操所在營帳,冷槍凌厲,曹操無奈用青釭劍抵擋,子龍槍尖一挑,青釭劍順勢入手。而後緊勒馬韁,疾馳跳躍,來到山崖的另一邊。
轉身面對曹操軍隊,放肆大笑。
曹操問道:「來將可留姓名?」
「常山趙子龍!」
鋒芒初露,一身是膽,救人奪劍,全身而退,何等英勇霸氣!
「全軍退守鳳鳴山!」
子龍率領的趙家軍從鳳鳴山開始隨劉備征戰,而在北伐中於曹軍狹路相逢,無奈退守鳳鳴山。
挑燈看劍,戰場上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恍惚間,他們已經打了一個圈,現如今,又回到了起點。而他們,已經須發俱白。
子龍問羅平安:「大哥,到底我們為何而戰?」羅平安不語。鳳鳴山寺廟中的一尊佛像和其背後的佛經多次出現在鏡頭中,其中經文處更有一處特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英雄也會陌路?皆為命數吧。
「大哥,為我卸甲。」
影片的最後,曹嬰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蜀軍潰敗,援軍被滅,退守鳳鳴山的趙家軍猶如困獸。
子龍深知大勢已去,在佛像前已悟透命數,淡看成敗。他雙眼噙淚,輕輕對羅平安說:「大哥,為我卸甲」。 陣前,子龍一襲素衣,對面曹軍雄兵百萬,視若無物,輕蔑一笑,提槍上馬。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在悲壯的背景音樂下,漫天飛雪中,子龍駕馬直驅,沖向曹軍。
一人,一槍,一馬,一聲長嘯。
畫面淡入淡出,回憶一幕幕浮現:昔日征戰天下的五虎上將、千軍中救阿斗奪寶劍,戎馬一生,忠肝義膽!而此刻,他直面無法取勝的對手,卸甲並非懦弱,而是他選擇接受宿命,無關生死。
此役,只為戰而戰。
畫面定格在此,後事如何,留給影迷自己去想像。
影片最後的的三分鍾是全篇的精華,無論是畫面、燈光還是配樂,這些因素結合的太完美了,每每看之聽之,不覺胸襟坦盪,暗自傷懷。尤其是影片的配樂,黎允文的電影配樂在《猛龍》中曾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見龍卸甲》中更是超越前作,將劇情和配樂契合到極致。
電影終歸是電影,它是一種藝術載體,而不是像教科書般的嚴苛厲求。有人說,心裡有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電影有缺點再正常不過,但不至於毫無亮點,希望大家用欣賞的眼光、寬容的心態對待每位電影人的誠意付出。
嗯,我說的是「電影人」的「誠意付出」,對於近幾年拍電影圈錢的幾波人不予置評,大家隨意。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劉德華的(見龍卸甲),個人感覺
一、看電影情節的角度不同,從而得出的評分不同。
《三國之見龍卸甲》看似是一部 歷史 三國題材的電影,但是電影裡面除了 歷史 人物名之外,幾乎難以看到與 歷史 有什麼關系。很多電影情節都歪曲了 歷史 。
但是,換一個角度,不從 歷史 角度去看這部電影,其實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比如,電影情節中,劉德華趙雲「常山組」20人作為中軍突襲魏軍,然後趙雲從千軍萬馬之中取敵將首級,從而獲得「夜雨奔襲曹營大勝」的局面。
這個情節如果拋棄 歷史 ,單從電影情節來看,是非常熱血的一個場景,影片十分突出的刻畫出趙雲剛入軍營不久就能嶄露頭角的感覺。
二、看電影的畫面角度不同,從而得出的評分不同
《三國之見龍卸甲》中的造型是頗有爭議的地方,有的人評分低,是因為劉德華趙雲以及洪金寶的羅平安服飾,不符合古時候的造型而評分低。
但是站在電影欣賞的角度可以看出,這些服裝是很適合電影的節奏感以及電影氣氛感的。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道具組,都看不出來服裝對於電影的重要性。道具組往往需要從電影的商業角度去選擇服裝道具。
為什麼劉德華的趙雲評分低?
從 歷史 看或者從《三國演義》看,趙雲是一個沉穩的「長勝將軍」,一身是膽且剛毅雄偉。而劉德華演的趙雲看起來,怎麼都有一種「痞」性。但是,依然要從電影的角度和觀眾欣賞的角度去看電影。
一、劉德華的趙雲演技到位
電影要展示的趙雲,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是活在 歷史 中的「標本」。所以劉德華的趙雲可以是一開始的村民形象,也可以是七進七出曹營,逃出升天的「古惑仔」形象,更可以是鳳鳴山上一意孤行的「莽夫」形象。劉德華的趙雲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趙雲。
二、劉德華的趙雲身形符合
歷史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
劉德華從身形看也算是符合,關鍵還是劉德華帥氣。
綜上,當你去掉 歷史 的眼光,帶著 娛樂 欣賞的角度去看劉德華的《三國之見龍卸甲》,是部好電影。
平心而論這部電影不算好
《三國之見龍卸甲》看似是一部 歷史 三國題材的電影,但是電影裡面除了 歷史 人物名之外,幾乎難以看到與 歷史 有什麼關系。很多電影情節都歪曲了 歷史 。
但是,換一個角度,不從 歷史 角度去看這部電影,其實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比如,電影情節中,劉德華趙雲「常山組」20人作為中軍突襲魏軍,然後趙雲從千軍萬馬之中取敵將首級,從而獲得「夜雨奔襲曹營大勝」的局面。
《三國之見龍卸甲》中的造型是頗有爭議的地方,有的人評分低,是因為劉德華趙雲以及洪金寶的羅平安服飾,不符合古時候的造型而評分低。
但是站在電影欣賞的角度可以看出,這些服裝是很適合電影的節奏感以及電影氣氛感的。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道具組,都看不出來服裝對於電影的重要性。道具組往往需要從電影的商業角度去選擇服裝道具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里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先說下 歷史 上趙子龍其人其事,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名將
在正史里趙雲長的不帥,而且年齡又大」,翻開正史看看發現是這樣描寫趙雲的「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反倒是演義里描寫成「濃眉大眼,闊面重頤」。
趙雲的官位一直不高,最高做到鎮東將軍,低於關張馬黃魏。有些人說是趙雲能力不行,不夠格。周瑜的官職是個偏將軍,還有些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王昶、朱據的官職高到驃騎將軍,他們比周瑜趙雲強嗎?可見用官職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是不合理的。另外,趙雲在劉備在世時一直是執掌內事的將領,內臣之職不宜過高是歷來已有的。劉備死後,趙雲也死於建興七年,所謂
血染征袍透甲紅,
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危主,
唯有常山趙子龍。
——羅貫中《三國演義》
四大名著中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而其中最喜歡的武將,當屬趙雲。熒幕上也不乏其藝術化的形象,接下來要說的電影,就是毀譽參半、爭議頗大的一部——《見龍卸甲》。
《見龍卸甲》由李仁港執導,劉德華、李美琪、洪金寶等主演,於2008年上映。影片從趙子龍參軍開始著筆,講述了其在夜襲曹營、於千軍中救阿斗等大小戰役中獲封常勝將軍,而後出師北伐,血染沙場的傳奇一生。
導演李仁港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人設和大框架基本未變,但是為了劇情推進簡單流暢、加強戲劇沖突和凸顯人物特點,還是進行了一些添加和再造。畢竟,用短短一百分鍾刻畫三國大格局之下的一個人物,且還是感情色彩濃厚的一個英雄,太難了。而觀眾們也認為這是影片最大的詬病所在。對於這種觀點,我想說的是:這是一部電影,我們是純粹的觀影者。電影要傳達的並非 歷史 本身,而是 歷史 中應該傳承的忠孝禮義。這部片子的有些台詞處理確實不當,但瑕不掩瑜,從配樂、攝影、 情感 表達方面來講,這確實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來將可留姓名?」 「常山趙子龍!」
因洪金寶飾演的羅平安失職沒有保護好阿斗,子龍請命前去營救,以功補過。
千軍萬馬,子龍一往無前。
影片為表現戰爭的慘烈程度大量運用了快速剪輯和慢鏡頭。畫面的快速切換中,這邊是煢煢一人,而對面是潮湧而來的士兵,不斷的殺傷,不斷的受傷;子龍殺敵的怒吼和敵人噴濺出的鮮血在慢鏡中顯的尤為悲壯。這是李仁港拍攝戰爭場面的一貫手法,同樣的方法在其之後的《鴻門宴》中也有應用。
殺的興起,子龍翻身上馬,長驅直入曹操所在營帳,冷槍凌厲,曹操無奈用青釭劍抵擋,子龍槍尖一挑,青釭劍順勢入手。而後緊勒馬韁,疾馳跳躍,來到山崖的另一邊。
轉身面對曹操軍隊,放肆大笑。
曹操問道:「來將可留姓名?」
「常山趙子龍!」
鋒芒初露,一身是膽,救人奪劍,全身而退,何等英勇霸氣!
「全軍退守鳳鳴山!」
子龍率領的趙家軍從鳳鳴山開始隨劉備征戰,而在北伐中於曹軍狹路相逢,無奈退守鳳鳴山。
挑燈看劍,戰場上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恍惚間,他們已經打了一個圈,現如今,又回到了起點。而他們,已經須發俱白。
子龍問羅平安:「大哥,到底我們為何而戰?」羅平安不語。
鳳鳴山寺廟中的一尊佛像和其背後的佛經多次出現在鏡頭中,其中經文處更有一處特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英雄也會陌路?皆為命數吧。
「大哥,為我卸甲。」
影片的最後,曹嬰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蜀軍潰敗,援軍被滅,退守鳳鳴山的趙家軍猶如困獸。
子龍深知大勢已去,在佛像前已悟透命數,淡看成敗。他雙眼噙淚,輕輕對羅平安說:「大哥,為我卸甲」。
陣前,子龍一襲素衣
,對面曹軍雄兵百萬,視若無物,輕蔑一笑,提槍上馬。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在悲壯的背景音樂下,漫天飛雪中,子龍駕馬直驅,沖向曹軍。
一人,一槍,一馬,一聲長嘯。
畫面淡入淡出,回憶一幕幕浮現:昔日征戰天下的五虎上將、千軍中救阿斗奪寶劍,戎馬一生,忠肝義膽!而此刻,他直面無法取勝的對手,卸甲並非懦弱,而是他選擇接受宿命,無關生死。
此役,只為戰而戰。
畫面定格在此,後事如何,留給影迷自己去想像。
影片最後的的三分鍾是全篇的精華,無論是畫面、燈光還是配樂,這些因素結合的太完美了,每每看之聽之,不覺胸襟坦盪,暗自傷懷。尤其是影片的配樂,黎允文的電影配樂在《猛龍》中曾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見龍卸甲》中更是超越前作,將劇情和配樂契合到極致。
電影終歸是電影,它是一種藝術載體,而不是像教科書般的嚴苛厲求。有人說,心裡有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電影有缺點再正常不過,但不至於毫無亮點,希望大家用欣賞的眼光、寬容的心態對待每位電影人的誠意付出。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我感覺《見龍卸甲》是被低估的一部電影,華仔的演技,還有電影里的配樂我感覺都挺完美的,不說可以得9分,8.5分還是可以得到的,那就說幾點為什麼會被低估。
1,單純從電影上來說還是不錯的,可能有些人會拿三國演義來做判斷,但是正史上對趙子龍寫的很少。
2,上映的時候被評價很低,服飾也是一方面。
3,編劇瞎編毀了,三國演義小學生可能有的都會背了,多出來個曹操的孫女,這個有點扯了,其實可以按史拍,按三國演義拍。
這是我認為的三點,但是本來電影就不可能和 歷史 一樣,劇情做的非常不錯,我們看電影就是為了放鬆心情,只要和 歷史 沒有太大的區別就可以接受,
但是還是有些人喜歡去較真,這個就沒辦法,本來就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劉德華演的《見龍卸甲》這部電影我覺得是一部爛片,特效可以但是劇情不能再爛。生平第一次在影院看完之後想把導演拖出去暴打一頓。花費了時間,精力和金錢去看電影,結果卻對我來說變成了一種折磨。但凡有點 歷史 的人也不會把電影拍成這樣 拜託不要再打著三國和趙雲的旗號了。
導演或許很熱衷於命運與輪回這種話題,才會不停的玩弄前後呼應這種小學生的作文把戲。而趙雲唯一的一次亮相怎麼看都像是穿著去奔喪,難怪五虎將不該死的都死了,蜀軍不該輸的也都輸了。敢情出征那天就開始報喪,這人能不死,這仗能不敗嗎?這部片不知道是我笨還是劇情復雜費了老半天勁都不知道趙雲這英雄人物是怎麼來的。
雖然網路上對這部電影罵聲一片,但我還是堅持推薦這部電影。
也許他有不合 歷史 的地方,但是這畢竟只是一部電影,如果要看 歷史 劇,那還不如直接去看《三國演義》或者請CCTV來拍好了。
當這個電影能震撼人,能感動人,這就很好了。
連小說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為什麼電影就不能源於 歷史 高於 歷史 呢?
這部戲里劉德華的演技是一個贊點,他把一個從年輕時的沖勁甚至憨厚到成年後的穩重與氣勢的過程都演繹的淋漓盡致。在戰場上的氣概,生活中的細膩,讓這個 歷史 中的趙子龍展現的有血有肉。
尤其是在常山與那個姑娘的一個短短的片段,短,卻柔情。多年之後,白發的趙子龍在接過最後一戰的帥印時,記起年輕時的姑娘,瞬間,就打動了人。
最後一戰中,趙子龍作為一個征戰一生的將軍對生命的回顧,是對國家使命的堅持,也有傷感與迷茫。
電影中的畫面感很強,戰爭場面的氣勢恢宏,細節描述的細膩。導演不愧為美術出身,對畫面的角度,光線,色彩都把握的很到位,讓看電影的人在視覺上得到了美的享受。
如果沒有如此優秀的背景音樂,電影也許要失色一半。打鬥場面時有緊有松的鼓點把氣場十足的戰爭推向高點,尤其是最後一段的音樂,悲壯豪邁,聽者落淚。
所以,總體來說,我還是覺得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片!
㈥ 遙想當年,趙子龍在長坂坡能殺個七進七出且全身而退是什麼梗
是在三國演義里,長坂坡之戰趙雲七進七出他為尋找在亂軍中走失的糜夫人和劉備的兒子阿斗,在百萬曹軍中殺來殺去,七進七出,最後護著後主劉禪,不但成功突圍還殺了曹操幾十員大將的事情。
㈦ 三國趙雲真的在長坂七進七出
關於趙雲,雨紋認為《三國演義》雖然經過藝術加工,但基本上還是真實的趙雲,無論是趙雲的勇猛、沉穩冷靜、能力以及政治頭腦都是沒有脫離史實的,只是趙雲的史實地位與演義地位有不小的差距。
現在很多人說趙雲是近衛隊長之類(更有人說是護衛保鏢)、是沖鋒陷陣的將領、並非大將之才,雨紋私下以為不然。
首先說說近衛隊長(或護衛保鏢)一說,雨紋以為很多人是都是受了《三國演義》(特別是長坂之戰)的影響,在演義中趙雲不是護衛劉備的家眷,就是保護劉備、諸葛亮到處活動,長坂之戰更是註明是保護家眷。而事實上雨紋在史書的記載中,根本沒有找到趙雲擔任近衛隊長之類(或護衛保鏢)的官職或擔任此類職責的記載(雨紋以為如曹操兵敗於徐榮,操失馬,曹洪獻馬步行跟隨,救了曹操,怎麼沒人說曹洪是護衛呢?關、張隨劉備起兵,「侍立終日」真象許褚、典韋,但也沒人說他倆是護衛啊?或許有人說在劉備兵微將寡時,關、張充當護衛很正常,那麼雨紋想說有關趙雲的記載中既無關張的侍立,也無周泰剛開始隨孫策的「與蔣欽隨孫策為左右,服事恭敬」,更沒有許、典那樣明顯記載「引入宿衛」,「都督中軍宿衛禁兵」,「以褚常侍左右」,「引置左右,將親兵數百人,常繞大帳」,「常晝立侍終日,夜宿帳左右」等話,何談趙雲是近衛隊長或護衛保鏢?)。網友賈圖以為趙雲擔任的官職多為近衛統領之類,他舉例說:牙門將軍、掌內事、中護軍都是。雨紋起先倒的確沒怎麼研究過漢魏時期的官銜,渣則因此回去惡補了一段時間,根據雨紋了解的資料及個人理解,趙雲從沒有擔任過近衛隊長之類的職務。下面就來說說趙雲的升遷經歷,並就雨紋的補習心得來為難一下賈圖兄的論點。
趙雲跟隨劉備的時間很早,按《資治通鑒》上記載是公元191年,《三國志》上說他「為先主主騎」。雨紋以為「主騎」是主管騎兵的意思,賈圖兄認為「主騎」是名詞,他認為管理騎兵的官職都不小,趙雲此時還不會擔任這么高的職位(當然賈圖的原話雨紋記不清了,大致意思應該是這樣)。而雨紋認為此時劉備自己只不過是平原相,應該沒有資格任命趙雲擔任有關掌管騎兵的官位,而其擁有的騎兵也不會多,所以他只是授予趙雲掌管騎兵的權散梁轎力,並沒有足夠的地位來任命趙雲有關的職位,所以「主騎」應該不是官名,只是表示趙雲的職責是主管騎兵(司馬光或者幫助司馬光編寫這段內容的官員大概和雨紋的理解一樣,所以《資治通鑒》上這句話加了一字變成「為備主騎兵」)(有人說「主騎」是近衛隊長,雨紋不知道他是從何處資料得出的結論,雨紋以為騎兵隊長不等同於近衛隊長)。
此後,整整十七年沒有關於趙雲事跡、升遷的記載,直到公元208年才有長坂之戰以及升為牙門將軍的記載。賈圖兄認為這表示趙雲這段時間沒有功績,是長坂立了功後由主騎升為牙門將軍的。雨紋想,在這十七年裡,劉備軍團屢戰屢敗,東逃西竄,其他勢力或民間的記史人不太會去關心這么個沒有「前途」的勢力,而劉備自己手下估計沒有記史的人(即使有,在終日失敗遷移、性命難保的生活里,還有什麼興趣去記載),加上蜀國後來沒有置史官所以這十七年裡所有劉備集團的人的記載都少之又少,這從最重要、最早跟劉備的關、張二人來看就很明顯了,關羽早期詳細記載的只有投降曹操前後的一段事跡,而張飛也和趙雲一樣直到長坂才有詳細的事跡和功績記載。而關張早期的官位——偏將軍和中郎將都是曹操封的因而才有記載。所以雨紋認為趙雲、張飛等這段期間不會沒有功績升遷,只是沒有記載罷了。
長坂之戰在演義中趙雲是奉命護衛劉備家眷,但事實上沒有史書記載長坂之戰趙雲的職責是護衛劉備家眷,不能因為救了阿斗和甘夫人就說他的職責是護衛。雨紋以為不排除趙雲在亂軍中正好遇見(難不成要是關、張等人遇見了這種情況,會說:「我不是護衛!」就扔下阿斗和甘夫人自己走了?)而且雨紋以為劉玄德並非是顧家之人,他拋妻棄子非只一次(有史可考的至少三次,家常便飯,所謂「妻子如衣服」在玄德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沖肆),對劉備來說自己是最重要的(當時的君主誰不如此),趙雲若真為護衛的話,在那種危急情況下保護的絕對是劉備而不是家眷,家眷是用不著大將護衛的,只要派些兵卒就夠了(那個男權年代的男人應該都是這樣的,連呂布這樣顧家的好男人也曾丟妻自逃,而後來他顧及妻女就OVER了)(甘夫人不過是劉備的小妾,雖為劉備生了兒子但按《三國志》記載「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劉備屢次丟失正室卻始終沒把她扶為正室,可見也並不怎麼重視這個妾;此後劉備稱帝也不過只追謚甘為夫人,這應該還是看在劉阿斗的面上;所謂的昭烈皇後不過是阿斗的孝順)。此外,倘若趙雲的責任真是護衛家眷,那他決不該升為將軍——如許褚每次升職的原因都是在戰役中殺敵有功,而他多次救了曹操的命反沒得到封賞,因為這是護衛的職責,做到了是應該的,做不到要受罰。趙雲的職責若是護衛劉備家眷,那他救了阿斗甘夫人是應該的,不應得到升遷為將軍的重賞。所以雨紋認為長坂之戰趙雲的職責不是護衛劉備家眷,很可能只是在亂軍中遇到與劉備失散的阿斗甘夫人,奮力救出他們,因此受封將軍的職位(當然雨紋是推測,只是一家之辭,僅供參考)。
雨紋找到的這牙門將軍的解釋是低等的雜號將軍稱號,並沒什麼特別的職責指定。賈圖兄以為「牙門」二字的意思表明是近衛軍統領。牙門指的是營門,即使按字意解釋也應該是營門旁的將軍或守衛營門的將軍,或許賈圖兄認為守門是護衛的職責(按《典韋傳》「常繞大帳」「帳下壯士有典君」,護衛應該在帥帳旁),而雨紋以為如果解釋成「營門旁」那應該是代表整個軍營的最前部,那樣應該理解為先鋒部隊的將軍;如果解釋成「守營門」應該是城門軍統領、城守之類的將軍吧。不過雨紋還是認為牙門將軍並不是按字面意思來解釋的,沒有什麼特別的職責,只是低級別的雜號將軍稱號(如魏延隨劉備入蜀,數有戰功,遷為牙門將軍;對於不是護衛「數有戰功」的戰將,不可能反而封個近衛統領的官職讓他當侍衛統領吧。賈圖兄認為說不定是只有牙門將軍空缺,暫時擔任,因為魏延很快就升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這太牽強,劉備此時手下封將軍的還沒那麼多吧,另外賈圖兄說的「很快」並不合事實,魏延封牙門將軍是劉備攻下成都時,是建安十九年夏天、公元214年,而進封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是在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公元219年,當中整整5年,怎麼能說是「很快」?反是趙雲封牙門將軍是建安十三年秋、公元208年長坂之戰後,而在同年底或次年初,就進封偏將軍、桂陽太守,時間不過半年,比魏延短很多,反而適用賈圖兄的意見)。
劉備佔領荊州後,《雲別傳》說趙雲職位升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這不會是一個近衛隊長或護衛統領的職位,所以不用細說。而劉備入蜀時,趙雲為留營司馬,特任掌內事。司馬是統率軍隊的官職;而「留營」二字,雨紋的理解是留守大本營的意思,也就留守公安城(因為當時劉備的駐軍地是公安城,那麼公安城相當於當時劉備軍的大本營或可以說是都城,孫夫人也正是住在公安城),所以「留營司馬」就是讓趙雲統率留在公安城裡的軍隊。「掌內事」的理解,賈圖兄認為「內」指宮內,而且《雲別傳》在提到這事時提到了孫夫人——「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所以是「管理內眷」的意思,是去管孫夫人。雨紋以為賈兄錯了,首先「內」的意思是XX內,並不單指宮內(「內」一直到唐朝時才有了特指宮內的意思,並產生了「大內」一詞),如《三國演義》中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句話,「內」指孫家的地盤內(也可理解為國內,特指政事),「外」指孫家地盤外(特指軍事)。所以趙雲的「掌內事」以雨紋理解應該是指管理公安城內的事務。兩者一加,也就是將公安的軍政事務都交給趙雲管理,相當於讓趙雲當公安太守(只是此時的公安太守應該是劉備擔任的,在劉備沒有取得新的領土前是不會轉讓給別人的,所以要特別說明把權力給趙雲,即「留營司馬」和「掌內事」)(由此可見趙雲不是近衛隊長之類,要是是的話,怎麼會不隨劉備入蜀保護劉備呢?反而去擔任相當於留守首都的重要職位呢?這不是護衛或近衛隊長所能擔任的重要職務)。其次是管內眷和孫夫人之說,雨紋以為封建社會決不可能讓一個沒有親戚關系的武將去管理內眷,想想當時的封建禮教吧。而孫夫人到底是主子,劉備不會授權趙雲去管主子的,至於《雲別傳》中提到孫夫人,雨紋以為是要說明那些吳吏兵縱橫不法是依仗了孫夫人,而他們縱橫不法一定是在公安城內甚至公安城周遍,所以需要「嚴重,必能整齊」的趙雲來治理整頓公安城以及駐扎的部隊(包括吳吏兵)(另外孫夫人性剛,會去聽一個相當於保鏢[無論是近衛隊長還是護衛]的人的話嗎?她可是連劉備本人都不敢得罪的孫權之妹,所以趙雲決不會擔任近衛隊長之類的職務,應該是更有權威的職務)。因此趙雲此次的職責相當於留守首都的留守將領,並不是什麼管內眷的近衛隊長之類的官職(賈圖兄又說趙雲兩次救阿斗就是趙雲擔任近衛隊長的證明。雨紋前面就說過了,如果是近衛隊長更應該去護衛劉備,何時看見許、典離開曹操留守基地或護衛家眷?趙雲是護衛或近衛隊長的話,在長坂離開最重要的劉備[或跟不上而失散],就是失職,不但不該升賞反而應該處罰。雨紋也說過劉備不是重家室的人,丟妻棄子非止一次,而帶數十萬難民逃跑時早就有被曹軍追上的心理准備,因此決不會讓近衛隊長不保護自己反去保護家眷的;趙雲當陽救後主就雨紋看來是巧遇的可能性高。截江奪阿斗之事,從駐扎在南郡的張飛都趕到的情況來看,孫夫人離開公安時沒被趙雲發現,那麼如果趙雲擔任近衛隊長管理家眷,竟然連被護衛和管理的孫夫人離開都不知道的話,那是嚴重的失職,何談「嚴重,必能整齊」?只有按雨紋的理解,趙雲是擔任相當於公安太守的職位,處理的事情多,才會讓孫夫人悄悄溜走,但他能及時通知駐扎別處的張飛攔截,並及時趕上孫夫人救回阿斗,所以才值得《雲別傳》記載稱頌。因此兩次救阿斗,雨紋以為都恰好說明趙雲不是護衛或近衛隊長)。
而後就是入蜀之戰,這里雨紋別的都不再多說,只是要提出一個個人見解,那就是《趙雲傳》中「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這句話有個錯誤,此時張飛是征虜將軍、趙雲是偏將軍,而諸葛亮只不過是軍師中郎將,軍隊中的等級是很嚴格的,要擔任中郎將的諸葛亮去指揮擔任將軍的張、趙,就如同要團長去指揮師長或更精確的說是讓上校去指揮中將和少將一樣是不可能的。而從《諸葛亮傳》「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張飛傳》「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以及《劉備傳》「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都可以看出諸葛、張、趙是互不統屬的部隊,是合作攻蜀的(那時兩支互不統屬的部隊中,官銜高的軍官可以節度官銜低軍官及其部隊,諸葛亮不但不能指揮張、趙,反而要受張、趙節度)(古人講的是名正言順,周瑜、陸遜都是先封官授權正了名再領兵出征;夏侯淵死後諸將推張頜為主帥,曹操馬上「遣使假郃節」為張頜正名。如果劉備要諸葛亮做主帥,一定要先升諸葛亮的官銜,至少要和張、趙平級成為將軍或假節之類。而劉備沒升諸葛亮的官銜和假節之類就說明沒有讓諸葛亮做主帥的意思)。所以雨紋以為這是陳壽的失誤。
平定益州後,趙雲受封翊軍將軍,「翊」是輔佐、輔助的意思,歷史學家黎東方在《細說三國》中提到趙雲的翊軍將軍與法正的揚武將軍是相仿的,並且略高於糜竺的安漢將軍,而《糜竺傳》說糜竺的安漢將軍位在諸葛亮的軍師將軍之右;所以趙雲此時的官職,倒並不算低(關羽「董督荊州事」,官職「盪寇將軍」未變,實權增加了;張飛「領巴西太守」,飛原是南郡太守,官職「征虜將軍」及實權皆未變,或許統率的兵力增加了;馬超從偏將軍升「平西將軍」,比趙雲升得高;黃忠從裨將軍升「討虜將軍」,與趙雲相仿;魏延為「牙門將軍」,雖低於趙雲,但升得很快,入蜀前是部曲,後應該在一年多的攻蜀戰役中「數有戰功」逐步升遷,最後升為牙門將軍)。
此後趙雲的官職成了雨紋的疑問。攻下漢中,沒有升遷;劉備稱漢中王,仍沒升(這兩次諸葛亮也沒有變動官職,不解???);最後劉備稱帝時按理應該要分封群臣的,趙雲的官職多少應該會有所變動,但還是沒有升遷(或者沒有記載?),很奇怪(難道因為子龍勸諫過多?過於直接?)(玄德公的用人,一般是受肯定的,但雨紋還是有所保留的,後面雨紋還要細述自己的看法)。
此後直到劉禪繼位,趙雲才又升遷:「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其餘幾個官銜不用多說,而這個「中護軍」或許有人要說這就是近衛統領的官職。現在雨紋來具體說說「中護軍」的職責。
首先,一般網上能查到的關於中護軍的解釋大致是:禁軍中統兵的武將官職(禁軍指護衛皇宮以及扈從皇帝的軍隊[後者應該是精銳部隊])。而雨紋根據《辭海》「護軍」、「中護軍」、「中領軍」三詞的解釋綜合起來的解釋是:中護軍(原名護軍)和中領軍(原名領軍)都是漢末設置的重要軍事長官,共同掌握統率中央軍隊的實權,其中中領軍一般又是由親信將領擔任。如此看來中護軍似乎不僅僅是禁軍中的官職,而是中央軍隊(禁軍)的統帥(《魏書》記載領軍史渙想讓護軍韓浩一起勸阻曹操進兵柳城,而浩不同意並說:「吾與君為中軍主,不宜沮眾」,而《許諸傳》又記載許諸「都督中軍宿衛禁兵」,可見擔任護衛工作的近衛、護衛、宿衛之類只是中護軍統領的中軍[禁軍]中的一部分);再來看看擔任過中護軍的人物:魏方韓浩、蔣濟、夏侯玄、司馬師、賈充,吳方周瑜,蜀方趙雲、費禕,除了趙雲、周瑜、韓浩是武將外,其餘幾個都算是文官,怎能擔任或統領近衛、護衛?所以雨紋以為中護軍決不是近衛統領。
其次,中護軍的真正重要職責是負責武官的選拔任用。雨紋一直對周瑜「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很奇怪,如果中護軍只是禁軍統領的話,那隻是掌了一定數量的兵權,並沒有什麼其他職權來「掌眾事」,似乎還不夠資格與張昭共掌事(長史有三種:1、丞相等三公府設長史,號三公輔佐。2、各郡太守屬官設有長史,輔佐太守掌一郡兵馬。3、將軍之屬官,總理將軍幕府。孫策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如此看來張昭的長史應屬於第3個,權力很大)。黎東方在《細說三國》中曾說「中護軍」相當於:「在朝廷內部主持軍官升遷調降的人事處長」。雨紋初次看到這句話,感到莫名其妙,而且也沒找到相似的解釋資料。但不久雨紋在《三國志》裴松之的註解中找到了一些史料證實了這一說法。《三國志》《夏侯玄傳》的裴注引用了《世語》的記載「玄世名知人,為中護軍,拔用武官,參戟牙門,無非俊傑,多牧州典郡」 以及《魏略》的記載「玄既遷,司馬景王代為護軍。護軍總統諸將,任主武官選舉」。如此中護軍的職責很明確了,網上的那些解釋雨紋以為應該沒有《世語》《魏略》准確,至少不完全。因此中護軍不是什麼近衛統領、護衛之類,而是「總統諸將,任主武官選舉」以及掌握中央軍隊軍權的重要實權官職,這樣雨紋才了解周瑜的「中護軍」身份的確足夠與張昭共掌眾事了。
綜上所述,雨紋以為趙雲從沒擔任過什麼近衛統領、護衛之類的職務,護衛保鏢一說更無從說起。雖然賈圖兄以及其他不少朋友都說,近衛統領不等同於護衛,是統率精銳部隊的官職,但雨紋以為,並不是雨紋認為護衛、近衛統領差,而是趙雲的確沒有擔任過此職位,不該強加,因此雨紋才固執的先要明確的確定子龍的官職職責。
關於趙雲的地位,雨紋以為的確是不高,但並非是趙雲的能力問題,而是劉備的喜好問題。看看劉備重用的帶兵之人:關羽「剛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張飛「暴而無恩」「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馬超「阻戎負勇」,黃忠「常先登陷陳」,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受劉備提拔重用不但是因為能力,更因為他很像劉備最重用的關羽,這點雨紋在另一篇《從蜀魏六次戰役看諸葛亮》中詳細比較過),此五人皆個性張揚、豪邁不羈,都稱得上「勇狠」的武將性格(或者從某種意義上都不是穩重型,是想做就做的類型)(劉備自己也是個「勇狠」之人,別看《三國演義》上劉備動不動就涕淚縱橫,但史實的劉備夠「勇」:其一雖然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其二「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毋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其三敢以「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飢民數千人」的雜牌陣容去救陶謙拒曹操;夠「狠」:其一屢次丟妻棄子;其二「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其三「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以上雨紋以為劉備能成王業的確不是偶然,而失大業也非偶然)(劉備就是因為這「勇狠」不深思的個性才會前二十餘年無立足之地,後雖穩下性子按諸葛亮的計劃行事,但剛有小成就又老毛病發作,導致蜀國實力大損,自己也鬱郁而終)。而諸葛亮、趙雲這種穩重型的人並不是劉備欣賞的統兵類型,所以就很少得到統兵打仗的機會,還好諸葛亮政治才幹同樣傑出,仍能發揮才幹成為劉備的得力助手;而身為純粹武將的趙雲只能流離於人們認為的不上不下的地位。(諸葛亮在劉備在世時只有一次帶兵作戰,就是入川;而劉備託孤時又把兵權全部給了李嚴:「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另外李嚴此人雨紋以為沒什麼統帥能力,雖然諸葛亮評價他「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但那隻是說李嚴處理公務的能力強、速度快、不拖拉,而根據《李嚴傳》中諸葛亮上表的內容以及諸葛亮集中李嚴勸諸葛亮稱王的信這兩事來看,李嚴為人「情在於榮利而已」,加上謊報軍情等等,實乃缺點大於優點,為什麼劉備會如此重用他呢?不解!)(再看看「五虎」將的謚號關羽壯繆侯,張飛桓侯[《尚書.牧誓》中「桓桓」一詞的意思指威武的樣子,因此雨紋估計桓侯與威侯的意思相似]、馬超威侯、黃忠剛侯、趙雲順平侯,五人的性格可見一斑)
此外常有人以沒有鎮守一方來貶低趙雲。其實鎮守一方,並不像人們想像那樣是地位高的人的專項。看看魏國五名將,張遼鎮守過合肥;樂進只當過張遼副手,本身沒有鎮守過一方;於禁沒有鎮守過一方;徐晃、張頜也是給鎮守漢中的夏侯淵當副手,本身沒有鎮守過一方;再看雙夏侯、兩曹:曹操手下諸將最親重的夏侯敦經常留守大本營,勉強談得上鎮守一方的只有「留居巢」三年;夏侯淵較多,鎮守長安、漢中;曹仁鎮荊州;曹洪沒有鎮守過一方;魏國地大疆長,可鎮之地更多於蜀吳,但魏之九上將,鎮守過一方的即使算上夏侯敦也只有四人,一半都不到,而很多鎮守一方的倒是臧霸、文聘、蘇則、杜畿等次一等的武將。此外《魏書》記載:「議者以浩(韓浩)智略足以綏邊,欲留使都督諸軍,鎮漢中。太祖曰:『吾安可以無護軍?』乃與俱還。其見親任如此。」由次可見,沒有鎮守一方並非是沒有能力,而且至少在《魏書》(是魏國是官方記載)作者看來擔任中護軍比鎮守漢中更有地位、更有面子。故僅從沒有鎮守一方來斷定趙雲沒有能力是不客觀的(魏延鎮守漢中,難道就說明劉備認為他的能力超過了張飛、馬超、趙雲等人了?未必吧)。
關於趙雲的能力,很多人批評他沒什麼統率力,沒帶兵打過勝仗。真是冤枉的子龍啊!劉備在世時,手下的大將有多少機會獨自帶兵作戰啊!!!扳扳手指足夠用了:1、張飛守下邳與呂布戰;2、關羽守下邳與曹操戰;3、諸葛亮、張飛、趙雲帶兵入川,掃平川南川北(這里趙雲帶兵攻下了江陽,掃平川南,算是勝仗吧);4、張飛破張頜於瓦口;5、劉封、孟達、李嚴攻取上庸;6、關羽攻樊破於禁,後戰敗於荊州(哈哈,正好喬丹的六顆冠軍戒指)。其餘的戰斗都是劉備親自指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