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葡萄仙子屬於幼兒戲劇中的哪類形式
兒童歌舞劇。
全劇採用遞進的表演形式,以不同的歌腔和舞蹈來表現不冊擾同人物的個性特徵。《葡萄仙子》是黎錦暉兒童歌舞劇的代表作,鮮明地體現了他的創作藝術風格。
歌舞劇,是指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廳攔(民間舞與扮姿胡芭蕾)、舞台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
2. 黎錦暉創作的第一部兒童歌舞劇是什麼
黎錦暉創作的第一部兒童歌舞劇是《葡萄仙子》。
《葡萄仙子》是1956上映的香港電影,主要講述富家子楊少華在婚宴中認識其公司職員鍾琴妮,一見鍾情,遂假扮小職員親近妮,並藉此了解公司。華協助妮舉辦籌款游藝會,然後表露身份,成功向妮求婚。
富家子楊少華在婚宴中認識其公司職員鍾琴妮,一見鍾情,遂假扮小職員親近妮,並藉此瞭解公司。華協助妮舉辦籌款游藝會,然後表露身份,成功向妮求婚。鍾琴妮是大華百貨公司唱片部職員能歌善舞,有葡萄仙子之稱。
黎錦暉的創作特點
認為學習國語應該從唱歌入手,這個思想使幾代人受益。依照兒童的特點,把歌曲和舞蹈結合起來,在當時深受歡迎,其影響無可估量。來自民間又傳播到民間,創作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從推廣國語到開創一種新的音樂形式,黎錦暉的努力已經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成果。
為中國歌舞音樂走向現代拉開了序幕。音樂選用民歌、戲曲曲牌等改編而成,詞曲通俗易懂,作品帶有民歌風味,音樂簡煉明快、情節生動易於上口,主題內容和語言適合兒童的心理和興趣,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講科學、講民主的精神,因此流傳面很廣。
3. 願燕兒雙雙配成對電影插曲是誰唱的
願燕兒雙雙配成對電影插曲是姚莉唱的。1956年上映的香港電影《滾搏葡萄仙子》將其作為主題歌,由姚莉演唱。當年竹馬青梅,我大肆祥倆早已兩小無猜;花前月下曲又來,願雹拍燕兒雙雙配成對。
4. 上海30年代有哪些女明星
30年代上海8大女明星
袁美雲(1918年——1999年)原名侯桂鳳,1918出生於浙江杭州。幼年時因父親早逝,母親只好將剛滿10歲的小桂鳳以五百元的身價抵押給蘇州人袁樹德做養女學戲,押期八年,改名為袁美雲。她天賦聰穎,唱做功不錯,頗受觀眾的好評。與她姐姐袁鳳雲同台演出,人稱「袁氏雙雲」,名揚江浙。袁美雲的戲曲舞台表演引起了「天一」公司邵醉翁的注意,他親自登門說服其義父讓美雲拍電影,雖不順利,最終還是同意了。初上銀幕便是「天一」公司的什錦影片《游藝大會》,從此她也真正從舞台走上了銀幕。
1932年她主演了《小女伶》,這是一部有聲片,描寫的就是同袁美雲同樣的身世,她表演非常成功,公映後一炮打響。人們將「小女伶」的雅號與她的名字聯在一起。此後她又主演了《飛絮》等影片。1933年,她到了藝華影業公司,主演了陽翰笙編劇,岳楓導演的《中國海的怒潮》一片,她飾演女主角——漁家女阿菊,表演有層次,有對比,熱情洋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年,她又被推薦在梅蘭芳與夏莫洛夫聯合導演的音樂啞劇《琴心波光》中擔任主角,以及出演與周倍芳合作的有聲戲曲片《斬經堂》。由於她有扎實的戲曲功底,她的戲路很寬,她可以扮演性格各異的角色。當人們問到舞台表演與電影表演有何區別時,袁美雲說:「在開莫拉(攝影機)前演戲,一定不能情感過火或不夠,甚至處處都得注意態度的自然。一個電影演員的表演是不能有絲毫勉強的,一切都得和日常生活一樣,否則就不堪設想了」。40年代主演幾部影片後,移居香港息影。80年代與丈夫王引返回大陸居住。有一子一女,均在國外
5. 有哪些演員出演了《香蜜沉沉燼如霜》這部影視作品
主要演員有楊紫,鄧倫,陳鈺琪,羅雲熙,王一菲,鄒廷威等,除此之外還有我們的老面孔,鏈肆升何中華,周海媚,張棪琰等人,還有薩頂頂特別出演。
楊紫飾演的是女一號錦覓,這個名字有“繁花似錦覓安寧,淡雲流水度此生”的寓意,是其母花神梓芬對她的期盼。作為當紅小花,楊紫的演技在九零後小花中還是很有分量的,主角錦覓在劇中其實是一個很分裂的角色,前期的葡萄仙子,中期的聖女錦覓,後期的隕丹破裂傷心欲絕的水神,演技層層遞進,情緒飽滿,讓人十分有代入感。
除此之外,陳鈺琪飾演的魔界公主鎏英和鄒廷威飾演的暮辭,也是一對互相你追我趕的小情侶,王一菲飾演的孔雀公主穗禾雖然角色壞壞的,卻意外的很可愛。
香蜜是一八年暑假棚老的黑馬,除了自身的劇情和演員們的精彩演繹,它的特效終於讓觀眾不在吐槽“五毛錢特效了”,其中的音樂《不染》和《左手指月》也是廣受好評。
6. 何必讓人來說謀是什麼年代的歌
應該是《何必旁人來做媒》吧?
《何必旁人來做媒》由潘秀瓊演唱盯扮戚、陳凱陵蝶衣作詞、姚敏作曲,該專歌曲收錄在專輯《情屬人的眼淚》中,由EMI百代唱片公司發行於1993-03-23,該專輯中包含14首歌缺談曲,該歌曲是1956年上映的香港電影《葡萄仙子》的主題曲。
7. 白虹的演藝經歷
白虹,原名白麗珠,出生於猴年正月初五日(1920年2月24日) ,滿族,江蘇人,在北京長大。1931年初,黎錦暉的上海明月歌舞團到北京招生。當時12歲的白麗珠能歌善舞,長得白皙可愛,當場就被主考人黎錦光錄取,之後與嚴華、英茵等人一同隨團赴上海開始了演藝生涯。
白虹進入明月社後,向黎錦光學習樂理,向作曲家張昊學習聲樂,向俄籍教師馬索夫學習舞蹈。與此同時,社長黎錦暉盡量給她演出的機會。她先後參演過《三蝴蝶》《月明之夜》《可憐的秋香》《葡萄仙子》《小小畫家》《特別快車》等歌舞節目,逐漸展露出才華。
1932年,白虹在百代唱片公司灌下她的第一首歌曲《晚香玉》。她的第一張個人唱片則是約於1933年2月發行的《慈母搖籃歌/小寶貝》,由勝利唱片出版,當時使用的仍是本名白麗珠。約1933年中下旬開始使用藝名白虹。 短短一兩年的時間里,她就唱紅了《回憶》《祝你晚安》《開始的一吻》《夜半的私語》等歌曲。
1933年,明月社改組為新月歌劇社,其當時在《申報》登的演出廣告上,白虹已是重點推介對象。 戰亂動盪的年代裡,明月社多次解散又重建,社員們對此也漸漸習以為常。解散期間,白虹和其他沒離開上海的社員曾在黎錦暉的安排下到電台播音,為商品作廣告,解決生活開支問題的同時亦使歌藝得到了鍛煉。有一回解散的時間很長,白虹還和黎莉莉一同進了南洋高商,讀了將近一年的書。
1935年初黎錦暉重組明月歌劇社,這一次的組織范圍很大,許多老社員紛紛回歸。白虹已躍升為劇社台柱,擔綱主演《花生米》《野玫瑰》等明月社傳統節目及由黎錦光改編的新歌舞劇《桃花太子》,在劇中演唱《狂歡曲》《長生果》《送郎》《酒話》《牢吟曲》等多首歌曲。
1935年4月,白虹參加了在金城大劇院舉行的明月社成立十五周年演出。 1934年,上海「大晚報」舉辦了「廣播歌星競選」,這個活動算得中國流行歌壇的第一次歌星競選,可謂是當時上海「娛樂圈」的一場盛事。那時電台邀請歌星演唱已成流行趨勢,「播音歌星」應運而生,上海《大晚報》副刊編輯崔萬秋,發起舉辦了「三大播音歌星競選」活動。為了辦好這次比賽,《大晚報》從5月2日起開辟了「今日精彩播音節目」專欄,每天都預報各播音團體的某一位歌星在哪一家電台播音的時間、播唱哪一首歌曲,以便聽眾有選擇地收聽。正式競選從5月26日開始,6月14日結束。歌星們每天照常到電台播音,聽眾每天投票選舉他們喜歡的歌星,最後以得票多少決定名次。
競賽一開始,白虹與周璇就一馬當先。十八天的競賽里,兩人互有先後。6月14日《大晚報》第五版發布了競選結果。白虹最終以9103票的絕對優勢摘得桂冠,獲得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個「歌後」頭銜。當時還不怎麼出名的周璇,則在這一次聯賽中以8876票居第二名。第三名汪曼傑,8854票。三大歌星在當時頗受矚目,如1935年8月創刊的《歌星畫報》,就以白虹、周璇、汪曼傑的頭像作第一、二、三期封面。這一次比賽的結果奠定了白虹在歌壇不可動搖的一線地位。
30年代,白虹在百代、勝利、高亭、麗歌、大中華等廠牌灌錄過大量歌曲,在電台播音時演唱的未錄成唱片的歌曲更是不計其數。競選期間,她演唱的多是黎錦暉創作的歌曲,可以說是黎式時代曲打造出來的中國第一位歌唱皇後。 1934年,白虹在黎錦暉的推薦下參演了藝華的影片《人間仙子》,這是她第一次在銀幕上嶄露頭角,並灌唱了電影主題曲《人間仙子》及插曲《銀色的凄涼》,風靡一時。同年,白虹在上海影戲公司的有聲影片《健美運動》中首任主角。後又於1936年主演但杜宇拍攝的《國色天香》。早期這些影片中白虹多以歌舞女郎的姿態出現
1936年4月起,白虹隨明月社開始了春季聯合公演,歌聲和演技都備受好評。返回上海後,7月,白虹作為台柱,隨黎錦光、嚴華率領的大中華歌舞團到南洋巡演,至第二年7月回到上海,為期整整一年,受到當地華僑觀眾的歡迎。巡演期間,白虹收獲了愛情,她和黎錦光由師生關系轉變為夫妻。可惜因經營不善等種種問題,歌舞團內部出現了矛盾分歧,最終在巴達維亞就地解散。
回國後不久由於八一三打仗,所有文藝演出工作停辦,經濟拮據,生活不安定。因唱片業受到沖擊,1938年一年多的時間里,白虹幾乎沒有灌過唱片。1937年12月黎錦光隨嚴華的「萬花歌舞團」再下南洋,身體欠佳的白虹則留在上海,度過了一段較艱苦的歲月。新興話劇這時已在上海奠定了營業的基礎,白虹加入於伶等人組織的「青鳥劇團」。在青鳥的第一出話劇《雷雨》中,她扮演四鳳。此後由於受到歐陽予倩的賞識,白虹在《日出》中臨時代替生病的尹青扮演顧八奶奶,只排演半天隔天即上場。
因對這一角色的成功演繹,白虹受邀參加了新華公司電影《日出》的拍攝,此後成為新華的基本演員之一,在1938至1940年間陸續拍了《少奶奶的扇子》《金銀世界》《武則天》《三劍客》《離恨天》《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瀟湘秋雨》《刁劉氏》等幾十部影片。《刁劉氏》是新華最後的一部戲,也是白虹認為自己演出最為用功的一部戲。由於當時新華電影公司已擁有「四大名旦」(陳燕燕、胡蝶、袁美雲、陳雲裳),白虹在這一時期多是飾演配角。幸而在影片中還有機會發揮她的歌唱特長,為電影增色。 30年代中後期,白虹的歌藝逐漸成熟,在當時與周璇、龔秋霞成為百代唱片公司旗下的「三大歌星」。
1939年9月19日,由張昊作曲、蔡冰白編劇、以抗戰生活為題材的歌劇《上海之歌》於法租界辣斐德路辣斐花園劇場首演,白虹和龔秋霞以A、B組形式分任女主角。演出共9天18場,甚獲好評。插曲《哥哥你愛我》、《忘了我吧》由白虹灌錄唱片,成為劇中名曲。40年代《上海之歌》又兩次重映。1941年初,白虹主演錢仁康作曲、蔡冰白編劇的四幕歌劇《大地之歌》,演唱了《打漁的姑娘》、《樵歌》、《我怨》等歌曲。歌劇描寫江南農村的抗暴故事,隱喻抗戰。
1940年底,白虹為覓得更多在電影中擔任主演的機會,改投周劍雲新成立的金星電影公司。此後陸續在《無花果》、《孤島春秋》、《玉碎珠圓》、《地老天荒》等影片中飾演女主角。當時孤島上海古裝片泛濫,白虹主演的時裝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孤島的黑暗現實,無疑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再加上白虹每片必歌,由她演唱的電影插曲,如影片《孤島春秋》的插曲《莎莎再會吧》、《春之舞曲》、《相思謠》,《無花果》的插曲《埋玉》,《地老天荒》插曲《鏡花水月》等等,隨著影片的熱映紅極一時。《無花果》被認作其代表影片之一,劇中白虹演唱多首彈詞,為此她花兩個月時間在收音機畔力自刻苦揣摩「沈薛」調門,珠喉轉動,毫無荒腔走板。吳村創作的《莎莎再會吧》則是她最為走紅的電影歌曲。據曾擔任日本關東軍報道部囑托的著名作曲家服部良一回憶,1943年至1945年間上海最受歡迎的歌,除了周璇的《何日君再來》、李香蘭的《賣糖歌》和《夜來香》外,就是白虹的《莎莎再會吧》。
白虹還曾為1941年上映的中國第一部長篇有聲立體卡通(動畫電影)《鐵扇公主》作配音。
40年代初,白虹演唱的《春天的降臨》、《郎是春日風》、《蘇州夜曲》、《河上的月色》、《人海飄航》、《點秋香》、《花兒你可愛》、《牧羊》、《三年》、《天南地北》、《夜半三更》等歌曲亦廣受歡迎。《郎是春日風》是整個40年代久唱不衰的名曲,白虹醇厚兼甜美的歌聲,整天在大街小巷回盪,直至飄洋過海飛向香港和東南亞。 戰亂的年代風雨飄搖,白虹的演藝生涯也經歷著無常的變化起落。孤島時期結束後,日本人控制了上海的娛樂事業,金星並入國聯。白虹暫別銀幕,起初謝絕了幾部影片,後來與周璇先後加入華影。1942年冬季,白虹與喬奇在美華戲院聯袂主演三幕歌劇《霓裳曲》,劇中她用英文演唱舒伯特小夜曲,用美聲唱法引吭高歌。不料《霓裳曲》卻賣座不佳,而白虹更因勞頓體弱在一次演出時昏倒在了台上。
1943年,白虹在華影拍攝的復出影壇之作《美人關》上映,白虹稱對其飾演的女主角頗為喜愛,認為有別於以往金星時期飾演的天真小姑娘,是一個好壞參半的「別致」角色 ,而陳歌辛創作的片中插曲《我要你》亦很是風靡。1944年,白虹在華影的《何日君再來》《紅樓夢》《結婚交響曲》等片中出演主要角色。
1944年7月,白虹為十八團體聯合舉辦的古今金石書畫古玩文物義賣展覽會剪綵。 1944年10月11、12日,中日音樂會在上海大光明大戲院舉辦,白虹、姚莉、龔秋霞、渡邊濱子、服部富子以及作曲家服部良一等共同演出。12月30日,為籌募同人福利基金,多位明星在大光明共同舉行影星歌唱遊藝會,白虹演唱了《海燕》、《我要你》等。
1945年1月12、13日,白虹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行了兩場「白虹歌唱大會」,演唱了《聖母頌》《風流寡婦》《夜來香》《尋夢曲》《郎是春日風》《海燕》《自由射手》《卡門》《玫瑰》《情夢》《明燈》《歌舞今宵》等十幾首海內外名曲。這是中國本土流行歌星第一次舉辦個人演唱會,是中國流行樂壇的一場盛事。在白虹之後,周璇、龔秋霞、白光等當時的大歌星們,紛紛舉辦獨唱音樂會,成為一時熱潮,為抗戰勝利前夕最後的黑暗歲月帶來了絲絲亮色。
在接連舉行「白虹歌唱大會」和「白虹之歌」演唱會後,1945年3月19至21日,白虹在金城大戲院的新春影劇集錦節目演唱《夜來香》、《我要你》;6月13日,白虹同周璇、白光、楊柳等聯袂舉辦仲夏音樂會以饗歌迷,會上她演唱了《夜來香》、《海燕》、《郎是春日風》等歌曲,樂隊演奏由《戀歌》《鏡花水月》等組成的《情夢圓舞曲》;6月30日在蘭心戲院出席昌壽音樂會,演唱《尋夢曲》、《我要你》、《春天的降臨》等。
以往歌女在夜總會等場所登台獻唱時,客人可隨意選擇坐著聽或是跳舞,歌者只是擺設,地位較低。歌唱大會則意味著觀眾買票專程為了欣賞歌唱而來,歌者成為主體,由白虹引領的獨唱音樂會風潮,無疑為歌者的地位與受尊重程度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40年代中期後,華影出品影片數量減少。抗戰勝利後,上海影壇整改調頓。白虹由此再別銀幕。1944年12月,白虹在蘇州登台演唱,頗為轟動,引發了滬上女影星「棄影獻唱」之風波。1945年,夜來香音樂俱樂部以四十萬元與白虹簽約,邀請她登台駐場,後又被仙樂舞宮以一百五十萬元之巨款簽下。
戰後白虹的主要精力仍在歌唱上,她繼續積極開拓時代曲新曲風,是這一時期灌錄歌曲最多的歌星之一。陳歌辛的《夜半行》、《咪咪》;黎錦光的《可憐的爸爸媽媽》、《花之戀》、《雨不灑花花不紅》、《我的心在跳》、《同心謠》;嚴折西的《且聽我說》、《惱人的夜雨》;姚敏的《薔薇花》、《我要回家》、《紡棉花》、《愛情與黃金》;李厚襄的《乘風破浪》、《太湖船》、《失去的周末》、《香島風月》;劉如曾的《醉人的口紅》、《船家女》;嚴個凡的《瘋狂樂隊》等等,都是這一階段白虹膾炙人口的名曲。從30年代初期至新中國成立,白虹灌錄歌曲總計有一百五六十首,數量僅次於周璇。
1947年的電影《天羅地網》物色演員時,黎錦光積極推薦妻子擔任女主角,雖最終未能實現,仍由她幕後演唱了片中歌曲《歸來吧》。之後白虹又為《卿何薄命》、《乘風破浪》等電影獻唱。1948年白虹在大同、華光電影公司出演了《紅樓殘夢》、《霧夜血案》兩部影片,分別飾演女二號與女主角。《霧夜血案》中白虹演唱的兩首歌曲《浪花》及《別走得那麼快》都很走紅。
戰後她也有繼續戲劇表演。曾和殷秀岑合演《佳偶天成》。1947年,白虹在楊小仲導演的話劇《天字第一號》中擔任女主角,該劇以抗戰時期大後方間諜劇為藍本,為上海市學生自助助學總會義演於蘭心大戲院。
40年代末期白虹曾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登台獻歌。1947年,白虹應邀參加明星劇團,與歐陽飛鶯、陳白荻等一道下南洋演出。
1950年,已離開上海的百代公司為白虹發行了最後一張新曲唱片《朗朗月/被刺的手》。《朗朗月》是影片《夜鶯曲》的插曲,白虹在片中飾演女二號白木蘭,這也是白虹參演的最後一部電影。
8. 葡萄仙子女主角鍾琴妮的演員是誰
葡萄仙子女主角鍾琴妮的演員是鍾情
鍾情(1933年6月12日-),出生於1933年,一說1932年。原名張玲麟,英文名Ching Chung,因為母親姓鍾,便取藝名為鍾情,是一位香港女演員兼畫家。 鍾情是湖南湘鄉人,1933年6月12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49年共產黨建政後來到香港。1952年,張玲麟報考了香港的泰山影片公司的演員訓練班,開始了她的演員生涯。在該訓練班畢業後先後參演了《七姐妹》、《海棠花》、《再春花》等電影。1955年,轉入了新華影片公司,1956年她出演了影片《桃花江》而走紅;所唱歌曲開始名揚東南亞,並獲得了「小野貓」的稱呼。新華捧紅了鍾情,隨後,她陸續參演了《那個不多情》、《金縷衣》、《阿里山之鶯》、《蝴蝶夫人》、《風雨桃花村》、《滿庭芳》、《郎如春日風》等影片,使她成為了同輩的年輕女星中拍片最多的搶手明星,而且還提拔了姚莉成為她影片幕後代唱的最佳拍檔。雖然她參演的影片都有幕後代唱人姚莉演唱,但是唱片公司卻掛上了鍾情的名字並發行唱片,她發行的唱片暢銷東南亞各地。1957年受邵氏的邀請拍攝了由李翰祥導演的《給我一個吻》、由姜南導演的《滿堂紅》等影片,後以生病為由離開了邵氏公司,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休養後,重返銀幕,並先後拍攝了《新桃花江》、《鸞鳳和鳴》、《南北喜相逢》等片,電影行業不振後,由童月娟負責的新華公司再次請她拍了電影《浪淘沙》,男主角為柯俊雄。此片拍完後鍾情離開了影壇,在港經營餐廳為生,同時拜師學畫,練就了不凡的國畫造詣。
9. 何必旁人來做媒是什麼電影插曲
1956年香港電影「葡萄仙子」
10. 黎錦暉的個人評價
黎錦暉是中國兒童歌舞劇的創始人,也是第一個中國歌舞學校的創辦者。他創作的兒童歌舞劇與歌舞音樂,在人民大眾中影響相當廣泛。「五四」運動後的十年間,創作了十一部兒童歌舞劇和二十四首兒童歌舞表演曲而聞名全國。音樂選用民歌、戲曲曲牌等改編而成,詞曲通俗易懂,作品帶有民歌風味,音樂簡煉明快、情節生動易於上口,主題內容和語言適合兒童的心理和興趣,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講科學、講民主的精神,因此流傳面很廣。被當時中小學廣泛採用為音樂教材。但1928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至抗戰前,他受到當時社會腐朽風氣影響也編寫一些委靡頹廢的歌舞音樂,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別快車》、《妹妹我愛你》等在社會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受到當時音樂界的批評。1936年後寫過一些宣傳抗日救亡的愛國歌曲,如《向前進攻》,標志著創作作風的轉變。他創作的兒童歌舞劇的代表作有《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神仙妹妹》等。兒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可鄰的秋香》、《吹泡泡》等。二十年代,因創作了十一部兒童歌舞劇和二十國首兒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歌舞劇《麻雀和小孩》、《月明之夜》、《小小畫家》,歌舞表演《可憐的秋香》、《好朋友來了》、《誰和我玩》、《神仙妹妹》等。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一般都採用童話的方式,向兒童傳達真、善、美的道德情操,而其中的歌曲大都親切、好唱、好記,再加以優美的舞蹈動作和真實的表演,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歡演、喜歡看。
在半個世紀前的中國,他的名字如雷貫耳。當時上海幾家外商經營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約到黎錦暉的作品為驕傲,每個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懸黎錦暉的巨幅畫像。在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種成就集於一身的奇人。中國的音樂史、戲劇史、電影史、文學史、教育史他都佔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領域,他更無愧於「奠基者」、「創始人」之譽,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他創造了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個個「里程碑」。當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樂。
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音樂界都承認,他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他創作的《桃花江》、《特別快車》、《夜深沉》、《小小茉莉》、《妹妹我愛你》等,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愛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書局分16冊出版,在當時的中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還把中國流行歌曲推出國門,並且一位美國音樂人出版了《黃色音樂》(黃種人群的音樂)一書,把黎錦暉稱為「黃(膚)色音樂第一人」,並指出:黎錦暉將中國音樂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二十年」,黎錦暉將西方爵士樂與中國本土民族音樂結合後,在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推廣,使中國音樂向國際化發展。又有人稱黎錦暉為中國兒童歌舞劇之父。他創作的歌舞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兒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來了》、《三個小寶貝》、《誰和我玩》、《可憐的秋香》等,在當時的兒童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劇作家吳祖光當時只有六歲的妹妹吳樂,「穿件黑色長裙跳舞衣,插上一對黑綢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學校參加黎錦暉《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還被人憶起。而他1928年編劇並作曲的《小小畫家》,則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歌劇的濫觴。
黎錦暉所做的,還遠不只這些。1927年,黎錦暉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訓練歌舞人才的學校——「中華歌舞專科學校」。他憑著豐富的民間音樂素養和漢語音韻學功底,繼承、發展民族樂舞的傳統,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賞、改進俗樂、創造平民音樂」的主旨,以新穎、實用、快速為舞蹈教學的准則,聘請當時頗富聲望與造詣的中外教師授課,教育方法與課程內容相當規范。此外,為配合舞蹈教學,學校還開設時事、外語、會話、戲劇常識、樂理、聲樂、器樂等課程,採用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特長。這種教學法使學員在短短三個月便可上台演出,學校也因此為中國新舞蹈藝術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 正是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小學禮堂里,在小朋友們演唱完黎錦暉創作的童謠《搖啊搖》之後,他宣布:「我們要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此刻當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賞。以此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這被視為中國近現代最早的專業歌舞表演團體。
歌舞社成立後不久,即創造了驚人業跡。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塊大洋的資助下,1928年5月,他們闖出國門,遠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劇場,八位青年女演員,身著雪白小紡袖衫和長裙,滿懷深情地合唱戴傳賢作詞、黎錦暉作曲的《總理紀念歌》,一時間,劇場里觀眾肅然起立。一些身著大禮服的英國貴族,也隨之站起,全場氣氛庄嚴肅穆。一曲唱完,掌聲雷動。當晚,香港同胞舉行晚宴招待全體演員,慶賀他們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為國爭光。
新中國成立後,黎錦暉一直背負著「黃色」十字架。1957年,「百家爭鳴」之際,他曾要求重新考慮他的《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黃色」,但在那種政治形勢下,終未有人敢作正面回答。其實,黎錦暉所寫的情愛歌曲,多為情非所願,他自己就有「十不寫」的准則,如妓女唱的不寫,猥褻的不寫,「三妻四妾十美圖」不寫等等。但為了事業,他又不得不生產一些「賣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經費緊張而一度向米店賒賬,險些被米店老闆告到警方。為了籌錢,黎錦暉只得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闆要求違心寫歌,以「風花雪月」為演員換米換肉。又如赴南洋演出,因經營不善,歌舞社竟無回程路費,他只好向國內「賣歌求款」,在半年內寫出百餘首戀愛歌曲,以稿費把演員帶回祖國。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則是「十足」的蒙冤,這是黎錦暉及歌舞社被困馬來西亞時,與夫人徐來在海邊思念湖南家鄉風景如畫的桃花江,有感而作。 其實,人們對黎錦暉作評價時,往往忽視了他藝術生涯的另一面。抗戰期間,他出版《抗日三字經》;創作發表愛國歌曲數十首,其中如《中華民族戰歌》、《十里送夫》等都在當時產生過不小影響。由於當時的紅軍隊伍中也流行黎錦暉的歌,陳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給黎錦暉送錢,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後因故終未成行。他對革命充滿同情,1927年「四一二」後,田漢把中共早期黨員錢壯飛的女兒錢蓁蓁託付給黎錦暉,黎錦暉知道錢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會照顧好他女兒。在黎錦暉的悉心培養下,錢蓁蓁的歌舞表演潛質很快被發掘出來,與王人美、薛玲仙、胡笳並稱歌舞社的「四大天王」。並認黎錦暉為義父,取名黎莉莉。後黎錦暉應邀創作彩色歌舞劇有聲電影《芭蕉葉上詩》,讓黎莉莉、王人美主演,從此把黎、王二人領上銀幕。後來黎莉莉能成為三四十年代當紅影星,黎錦暉具有重要影響。黎莉莉談起當年的引路人,仍深深感念。 黎錦暉的才華不僅表現在音樂方面,他還曾編寫各類教科書,編輯多種報刊,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中華書局編輯所國語文學部部長和國語專修學校校長,在推廣國語上,曾有過突出貢獻。他一生對兒童教育情有獨鍾,除創作兒童歌舞劇、兒童歌曲外,還曾創辦主編兒童讀物《小弟弟》、《小妹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一本由黎錦暉創辦編輯的「可以陶冶兒童的性情,增進兒童的智慧,使他們成為健全的國民,替社會服務,為民族增光」的兒童刊物,取名《小朋友》。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內容包括詩歌、小說、謎語,還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兩三期後,即成為風靡全國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熱銷刊物。當時沒有人專為孩子們寫作,作為部長的黎錦暉就動員「國語文學部」的編輯們為《小朋友》寫稿,他自己更是熱情高漲,樂此不疲。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在回憶《小朋友》對他的影響時,深情寫道:「中華書局出的兒童周刊《小朋友》,誇張一點兒說,其時風行全國,我在交通不便的鄉間也接觸到了。它不僅作為我給學生們選擇課外讀物的寶庫,同時也作為我學習寫作的藍本,它是我在文學修養、寫作實踐上不出聲的一位好老師,是它,循循善誘地引起了我的創作沖動,並展示了美好的學習榜樣。」2002年,《小朋友》迎來它80歲「生日」,這恐怕是中國最長壽的兒童刊物。 2001年9月,文化部音樂司、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所、中央音樂學院在北京召開了「紀念黎錦暉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黎錦暉音樂創作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指出:「紀念黎錦暉的意義超過紀念黃自、蕭友梅。」有人說:當年批評黎錦暉是一種「無知和偏見」。並強調,研討會做了解除「禁區」、為黎錦暉先生的「跨世紀懸案」揭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