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電影,講的是二戰一位女歌手的事
莉莉瑪蓮 Lili Marleen
德國電影
② 一部描寫二戰一個女人為了報仇用色相接近德國鬼子的電影名稱
二戰末期,荷蘭的猶太姑娘雷切爾(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 飾)和她家人剛剛逃過死神關口,來不及喘息又遭到德國軍船的掃射,只倖存下雷切爾一人。躲避在暗處的雷切爾把叛徒的樣子牢牢記在心上,她的一生都為尋找這個人而孤注一擲。她為了隱藏身份,當了一名歌手,然而陰差陽錯竟讓她開始了另一條人生道路。游擊隊隊長讓雷切爾混進德國陣營中,去搭救他被逮捕的兒子。於是,美麗的雷切爾成功俘獲了德國軍官的心。一切都好像進展順利,但雷切爾的一個機密任務,卻讓她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況。復仇的決心還在雷切爾心中熊熊燃燒,叛徒還在某個陰暗的角落。
中文名
黑皮書
外文名
Zwartboek
其它譯名
無
製片地區
荷蘭
導 演
Paul Verhoeven
編 劇
Gerard Soeteman/Paul Verhoeven
類 型
驚悚,戰爭,劇情
主 演
Carice van Houten,Thom Hoffman,Sebastian Koch,Waldemar Kobus
片 長
145分鍾(威尼斯電影節/145分鍾
上映時間
2006-09-14
imdb編碼
tt0389557
語 言
荷蘭語 / 英語 / 德語/ 希伯來語
發行公司
A-Film Distribution
電影分級
UK:15/USA:R
1劇情簡介
在二戰快要結束的時期,在荷蘭戰場上倖存下來的德國猶太女孩蕾切爾·斯坦恩,加入了荷蘭地下抵抗組織想找出那個背叛的人,她所有家庭成員在解放南部的斗爭中由於此人的出賣而全部被害。剛剛從戰場中逃脫出來的她為了藏身,當了一名出色的歌手。但,當這位漂亮的猶太女歌手藏身的地方被炸後,她無路可走,便隨另一群猶太難民去逃亡。但是,他們的船在中途被德國的巡邏人員發現,難民們都被殺害了,只有蕾切爾活下來。她進入到德國隊伍當中,化名愛麗絲,以使和德國人相處。一位德國軍官對愛麗絲很好,還為她安排了個工作。荷蘭抵抗組織要營救自己被俘的人,讓愛麗絲幫助,但是,這個計劃被叛徒得知了。德軍方面與荷蘭抵抗組織都把她視為敵人,她又一次陷入絕境。一直愛護她的那位德國軍官與她一起逃離並躲了起來,等待著戰爭結束。而結束了戰爭,卻並沒有給愛麗絲帶來自由,因為每一個倖存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罪的,而她,而必須找出那個叛徒……
③ 《卡薩布蘭卡》觀後感
這是一部被譽為世界電影殿堂中的經典之作,以愛情故事貫穿起來的驚險偵探片,蘊涵著愛國主義和反法西斯主義的主題。我認為,一部稱得上經典的影片除了它特殊的背景外,還在於它的內涵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同時其表現手法是值得後人模仿和學習的。以下我將分享一下對影片的幾點看法。
一、背景深刻,還原歷史
這部電影是好萊塢在二戰期間拍的,講述二戰期間歐洲人為了逃避德國納粹的迫害想方設法逃去美國的故事。其中卡薩布蘭卡是德國納粹控制的最後防線,想要逃去美國必須經過這里。在這里,有的人可以達成夢想,逃到美國,但有的人就一輩子在等待機會,最後很可能死在那裡。作為當時一個逃亡的轉折點,故事發生在這里顯得意義重大。這就好比電影《江湖》里所謂的「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另外,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結束,而美國本土又遠離戰場,這樣美國有足夠的創作空間。作為影響極為深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而且這種影響起碼涉及二、三代人。這部影片的存在價值在於它時刻提醒著人們戰爭的殘酷,警惕世人歷史的沉重教訓。哪怕是沒有親身經歷那段歷史的人,只要對二戰有所了解,那麼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就會不自然地聯想起來。而正是這個原因,過了半個世紀,這部片仍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而且將會永恆地延續自身的使命。
二、三線組合,人物生動
既然是被譽為經典,那麼就不得不提它的敘事手法。依我看全片有三條
線索。一是大逃亡——歐洲人逃亡到美國,這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是全電影發展的匯流排索;二是愛情糾紛——主人翁里克、維多克、伊爾沙三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是本片觸動觀眾心靈的重要橋段;三是英雄情懷——里克冒死相送,展現亂世中的英雄氣概及大局觀。
其中第三條是主線,而第二條是輔線。影片在里克、維多克及伊爾沙三人的碰面為分水嶺,在此前的部分是以第一條線索來交待背景,為後面的發展作好鋪墊。而在此之後,第二和第三條線索並駕齊驅,既有細膩的愛情戲也有變幻莫測的爭端。這樣的結構十分清晰,淺顯易懂。同時,兩條線索的並行,豐富了劇情,引人入勝。特別是三人之間的感情瓜葛融入到生死攸關的戰爭局面中,更能突出了人物特點,朔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
里克的內斂、長情和智勇;維多克的熱血、鎮定和誠懇;伊爾沙的靚麗、情慾和凄楚都在這兩條線索的敘述中很好地表現出來。
三、細節出彩,英雄主義
本片有好幾處細節拍得十分精彩。一是黑人歌手的感性演出。他在伊爾沙和里克的多年後重逢時他彈奏並演唱的經典歌曲《時光流轉》將兩人思緒連在一起,而這首歌也拉開了他們感情戲的序幕。此後這首歌也多次出現,令觀眾也為之陶醉,為男女主角的愛情感到悲哀和無奈。二是里克和伊爾沙單獨在房間的纏綿。
這一幕把里克的長情和溫柔表現得特別到位,相反伊爾沙的左右為難雖讓人同情但也令人替里克可惜。這是兩人愛情戲的高潮,也是為接下來里克的英勇做好埋伏。三是最後里克與伊爾沙和維多克的分別。里克在這部分充分顯示出果斷和勇敢,特別是殺死德國警官頭目雷諾更加突出美國式的英雄主義,同時也預示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到來。而在送別維多克夫婦時,更多的是讓人感受到那份為了全世界和平的大局而不顧兒女私情的情懷。而這樣的寓意在當時乃至現在的社會也是十分鼓舞人心的。
總的來說,我認為《卡薩布蘭卡》很有存在價值。在電影故事架構上,民族情義與兒女私情間的矛盾沖突,加重了本片深入人性心理的感性色彩。而電影中男女主角在亂世重逢時各自身不由己的無奈和矛盾的掙扎非常有看頭。里克那種外冷內熱的滄桑男子形象和伊爾莎的嬌柔個性,都成為後來好萊塢浪漫類型電影中角色的教科書。這確實是一部經典的作品。
④ 卡薩布蘭卡這首歌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曲
同名電影《《卡薩布蘭卡》,是由BertieHiggins填詞和譜曲在1982年發行,由貝蒂·希金斯演唱的歌曲。
劇情介紹:
二戰爆發後,大量的歐洲人逃離了自己的國家以躲避納粹的鐵蹄,摩洛哥北部的城市卡薩布蘭卡成了從歐洲到美國的重要中轉站。在小城的里克酒吧里,常常聚集著各種膚色和各種身份的人,老闆里克(亨弗萊·鮑嘉飾)是個玩世不恭的神秘人物。
捷克反納粹組織的領袖維克多(保羅·亨雷德飾)和妻子伊爾莎(英格麗·褒曼飾)成了里克酒吧的不速之客,他們的目的是要得到里克手中可以通往美國的通行證。而里克發現伊爾莎正是自己當年失散的情人,誤解解開之後,仍然深深相愛的里克和伊爾莎陷入了艱難的抉擇。
里克對伊爾薩的深情讓他選擇犧牲自己的幸福成全愛人,在卡薩布蘭卡的機場,里克擊斃了阻止維克多和伊爾莎離開的德國少校,目送著自己最愛的女人奔向自由。
(4)二戰背景電影黑人女歌手主角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里克·布萊恩。
里克·布萊恩是一個美國人,他在卡薩布蘭卡開了一家「里克美式咖啡吧」。里克·布萊恩是個玩世不恭、率性而為的酒吧老闆。後來他得到了兩張寶貴的通行證並偶遇了他當年在巴黎的女友—伊莉莎·倫德,但伊麗莎已經是捷克地下陣線領導人維克多·拉塞羅的妻子。
他們兩人正遭到納粹少校史特勞塞因的追蹤。心情復雜的里克幾經思考,最終決定幫助他們逃離卡薩布蘭卡。在機場,里克將通行證交給維克多,並開槍射死了打電話阻止飛機起飛的德軍少校,然後目送自己心愛的女人離開。
2、伊莉莎·倫德。
長相清秀心思縝密,是「到訪過卡薩布蘭卡的最美麗的女子」。在納粹攻佔巴黎前和里克·布萊恩有過一段戀情。由於她是已婚之婦,因而她不得不在丈夫與布萊恩之間做出選擇,這種選擇令她飽受心靈折磨。
⑤ 黑色星期天
黑色星期天 作者/一種香
傳說中有一首聽了讓人想自殺的歌---gloomy sunday.
它誕生於1932年的法國.可惜它在1945年被毀了.因為在這首歌存在的13年裡,聽過的人紛紛自殺.竟數以百計.自殺者留下遺書都說自殺是因為無法忍受著無比憂傷的旋律.此間還有無數的吉他,鋼琴等藝術家彈過辭曲後從此封手.作者死前深深的懺悔,他自己也沒想到此曲會害死如此多的人.於是和歐洲各國聯手毀掉了此曲.
它是由匈牙利作曲家 魯蘭斯*查理斯 在上世紀初創作的一首樂曲「黑色星期天」是音樂史上真正的「絕世」之作,不在於它的藝術方面,卻在於絕大部分聽過這首樂曲的人都自殺了.
有記載第一個自殺的人是一個英國的一位軍官,他在家裡一個人安靜地休息,無意中就開始聽郵遞員送過來唱盤,第一首樂曲就是魯蘭斯*查理斯的「黑色星期天」,當他聽完這首曲子以後,他的靈魂受到了極為強烈的刺激,心情再也不能平靜下來。不一會,他拿出家中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改亮,槍聲響起的同時,還正放著那首「黑色星期天」,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死亡線索。警方經過徹底調查和推測,結果得出一個結論:他確是屬於自殺,但這首「黑色星期天」是間接殺手!並警告人們不要去聽這首樂曲-------因為警方在聽這首樂曲的時候也差點有人自殺!接著這件事就轟動了整個歐洲,人們感到不可思議,驚恐而好奇,不少自認為心理素質可以的人好奇地到處搜集並親身體驗,去探險。
其中一位美國的中年男子,聽了幾篇這首「黑色星期天」以後,開槍自殺,在他的遺言中寫道:「請把這首曲子作為我葬禮的哀樂「。接著類似自殺消息一個接一個,從歐洲到美州,到亞州,整個世界為之恐慌。
當時歐洲的一位非常有身份的名人在出席一個音樂演奏會的時候,他堅決要求在場的一位音樂家用鋼琴彈奏那首「黑色星期天」,鋼琴家開始堅決不答應,但迫於好奇的觀眾的壓力和要求,但只好演奏。演奏結束以後,這位鋼琴家發誓:以後永遠不再摸鋼琴!而那位提出要求的名人從此以後也隱名埋姓,銷聲匿跡了
從此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開始銷毀所有有關這首樂曲的資料。
「黑色星期天」的作者臨終時也非常內疚。他說沒想到這首樂曲給人類造成了這么大的災難,這並不是他的初核改寬衷的.
音樂史上曾發生過一樁著名的「國際音樂奇案」:人們為聽一首樂曲而自殺的事件接連不斷地發生.
當時某天,在比利時的某酒吧,人們正在一邊品著美酒,一邊聽音樂。當樂隊剛剛演奏完法國作曲家魯蘭斯·查理斯創作的《黑色的星期天》這首管弦樂曲時,就聽殲洞到一聲歇斯底里的大喊:「我實在受不了啦!」只見一名匈牙利青年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酒,掏出手槍朝自己太陽穴扣動扳機,「砰」地一聲就倒在血泊里。
一名女警察對此案進行調查,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查不出這青年為什麼要自殺。最後,她抱著僥幸心理買來一張那天樂隊演奏過的《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心想,也許從這里可以找到一點破案的蛛絲馬跡。她把唱片放了一遍後,結果也自殺了。人們在她的辦公桌上發現她留給警察局長的遺言:「局長閣下:我受理的案件不用繼續偵查了,其兇手就是樂曲《黑色的星期天》。我在聽這首曲子時,也忍受不了它那悲傷旋律的刺激,只好謝絕人世了。」
無獨有偶。美國紐約市一位開朗活潑的女打字員與人閑聊時,聽說《黑色的星期天》如何使人傷感,便好奇地借了這首樂曲的唱片回家聽。第二天她沒有去上班,人們在她房間發現她已自殺身亡,唱機上正放著那張《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她在遺書中說:「我無法忍受它的旋律,這首曲子就是我的葬禮曲目。」
在華盛頓,有位剛成名的鋼琴演奏家應邀參加一個沙龍聚會,並為來賓演奏。席間一位來賓突然接到她母親車禍身亡的長途電話,因為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便請鋼琴家為其母演奏《黑色的星期天》以示哀悼。鋼琴家極不情願地彈了這首曲子,剛演奏完畢,便由於過度悲傷,導致心臟病發作而撲倒在鋼琴上,再也沒有起來。
在義大利米蘭,一個音樂家聽說了這些奇聞之後感到困惑不解,他不相信《黑色的星期天》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便試著在自己客廳里用鋼琴彈奏了一遍,竟也死在鋼琴旁,並在《黑色的星期天》的樂譜上寫下這樣的遺言:「這樂曲的旋律太殘酷了,這不是人類所能忍受的曲子,毀掉它吧,不然會有更多的人因受刺激而喪命。」
《黑色的星期天》當時被人們稱為「魔鬼的邀請書」,至少有100人因聽了它而自殺,因而曾被查禁長達13年之久。關於作曲家本人創作曲子的動機,連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學家也無法作出圓滿的解釋。
由於自殺的人越來越多,美、英、法、西班子等諸多國家的電台便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號召歐美各國聯合抵制《黑色的星期天》。
這首殺人的樂曲終於被銷毀了,作者也因為內疚而在臨終前懺悔道:「沒想到,這首樂曲給人類帶來了如此多的災難,讓上帝在另一個世界來懲罰我的靈魂吧!」
今天中午我又聽了這首名不虛傳的曲子,完全沒有了第一次(不知情的時候)聽的壓抑.之後又陸陸續續聽了好幾首悲傷的曲子,發現這些曲子間的不同就是:黑色星期天是完全的悲傷,悲到了極點!聽的時候就象死人唱給活著的人聽的,不管是調子還是歌詞都有著默默的悲傷,並且把死亡描寫成很美好的事情.而其他曲子都有美好的一面,陽光的一面,如果流淚也只是因為感動而不單純是悲傷了.
心臟不好的不要聽啊!!
⑥ 求一部以黑人女歌手為主角的電影名字
這是描述Natalie Cole生平的傳記影片《Livin' for Love: The Natalie Cole Story》(為愛而生:娜塔莉.科爾傳)
娜塔莉.科爾(Natalie Cole)是著名爵士樂歌手 Nat King Cole 的女兒, 出生於美國洛杉磯,在其液念父親此悔淡出的60年代末森埋正70年代初,開始活躍於歐美歌壇。
你所提到的她和父親的錄像對唱的是父親的名曲《Unforgettabl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lS8jJpugcU
⑦ 一部二戰背景的電影裡面女主角非常漂亮最後蘇聯攻克德國女主角身上被淋大糞,不知道是哪部電影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黑皮書》,有相似情節,但是是盟軍擊敗德軍解放法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