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需要帕格尼尼狂想曲的資料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俄羅斯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於1934年完成的一首鋼琴與管弦樂隊作品,主題選自帕格尼尼第24首隨想曲,共24段變奏,編號43。這是他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廣為流傳的是其中的第18變奏曲,也就是在線播放的這部分樂曲。這首變奏委婉動人而又熱情奔放,最受人喜愛,以至於成了整部作品《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代名詞。
點這里可聽聽:
http://www.rjzx.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10&ID=1932
下面的資料會對你的問題有幫助,看看無妨:
帕格尼尼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熱內亞, 父親安東尼歐·帕格尼尼, 母親狄蕾莎.波姬亞蒂, 皆未受過正式音樂教育, 夫婦倆在酒店唱歌賺取賞金, 帕格尼尼大概繼承了父母天份, 他的身體似乎天生就是為了拉琴的, 肩膀; 手肘; 手腕關節異常柔軟, 寬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墊及腮托, 小腦特別發達聽覺格外敏感, 即使是用調音不準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確的音. 還有他可以將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來拉, 當然不是藉由調音, 而是從指法的改變, 學過樂器的人都知道一首曲子調半音以後, 會使得升降記號大變, 即使看譜已很困難何況是即時的演奏.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議的大,一般提琴家必須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兩條弦上拉出八度音, 但據說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條弦拉出四個八度, 這相當於在手掌彎曲狀態下, 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 各位把手拉開看看吧! 試試能張開到幾公分呢?
帕格尼尼在提琴界有如神一般的地位, 技巧如魔鬼般, 其小提琴樂譜看起來有點像鋼琴譜, 許多技巧簡直不可思議, 雙泛音; 雙顫音; 左手撥弦; 連續跳弓等超高難度技巧, 這或許跟他長相有很大關系. 小提琴家都希望能親眼目睹他的現場演奏, 不過看過他表演的人現在至少200歲了 ,我們也只能從他留下的曲目感受他的技巧.
帕格尼尼六首小提琴協奏曲里包含各種艱難技巧, 令人嘆為觀止, 其中第一號第三樂章「鍾「更被李斯特拿來改編為鋼琴曲演奏. 第三樂章以輕快「飛躍斷奏「開始, 是大家最喜愛部分!接下來技巧「近馬奏法「對樂壇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所謂「近馬奏法「顧名思義就是拉琴時弓靠近黑色琴馬部份甚至超過, 一般弓要維持在琴橋和琴馬間, 靠近琴橋則聲音變硬變尖, 靠近琴馬則變軟變模糊, 由此創造出特殊音效. 其他帕格尼尼創造技巧以左手撥奏及連續跳弓最常被運用.
帕格尼尼最光輝的成就在於演奏自己的作品. 他身材瘦長, 拉琴時情緒激越, 似痴似醉, 如魔鬼附身. 技巧之精湛有二十四首小提琴獨奏用隨想曲(op.1)為證. 這是帕格尼尼生前允許出版的少數作品之一.二十四首隨想曲中的某些新技巧由李斯特和舒曼移植於鋼琴練習曲中, 由布拉姆斯和拉赫瑪尼諾夫用於鋼琴變奏曲中. 另作有小提琴協奏曲至少五部(其中一部最近才被發現), 《威尼斯狂歡節》和其他小提琴曲,以及吉他與弦樂合奏的室內樂. 第一號協奏曲是d大調, 但神奇之處在於當年帕格尼尼演奏時是把四條弦調低半音, 因此是看d大調譜按降e調指法, 當今演奏家可能沒這能力. 他的技巧才會被稱為是魔鬼所賜, 好一個小提琴魔神!
帕格尼尼的演奏相當商業化, 他的技巧為他賺進無數錢財, 音樂演奏會票價極高, 但卻場場爆滿, 聽眾無法抗拒他的魅力. 此傳奇人物生活相當糜爛, 隨著巡迴各地演奏也到處談戀愛, 即使婚後依然如此, 他自20歲以來就一直受到病魔纏身, 可能是因為幼年時生活環境較差, 年長後生活不正常所致, 喉病和肺病一直伴隨著他, 病痛使他的個性古怪, 死後留下東西並不多且大部分失傳. 從古至今多位作曲家曾根據他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發展主題變奏曲,較知名的包括布拉姆斯,舒曼,拉赫曼尼諾夫等
② 有什麼好聽的音樂
《起風了》、《只是太愛你》、《三生三世》、《光年之外》、《涼涼》。
1、《起風了》
《起風了》是電視劇《加油,你是最棒的》主題曲,由高橋優作曲,米果作詞,吳青峰演唱。吳青峰的聲音就像清爽檸檬味道的蘇打水,細膩的氣泡有迷人的甜涼,回味品嘗都是對這個世界的溫柔和悲憫。
有人說:「聽到這首歌,往事一幕幕浮現在眼前,眼淚止都止不住。」我們都曾熱愛過這個世界,並為之奮斗過。追逐過光,追逐過想愛的人。
2、《只是太愛你》
《只是太愛你》是由Johnny Yim編曲,張敬軒作詞、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最早在張敬軒2010年9月27日舉辦的「MOOV Live」演唱會上演唱,後推出錄音室版本,收錄於張敬軒2011年4月15日發行的新歌+精選專輯《P.S. I Love You》中。
5、《涼涼》
《涼涼》的歌詞是劉暢為古裝玄幻仙俠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量身定做的,由音樂製作人譚旋譜曲,是兩人一氣呵成之作,並邀請張碧晨和楊宗緯演唱。
劉暢在創作前,數次閱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原著小說,因為整部劇里有太多讓人心涼的劫難,但又有一個讓人溫暖的結局,所以劉暢寫這首詞也是為了傳遞給觀眾涼中帶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