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路電影的經典電影
1、《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
公路片中通常都有不止一個主角。導演們習慣於把兩個或者更多的人湊在一起,通過他們之間的互動製造出更多的戲劇效果。而這些在路上的人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在好萊塢公路電影類型化之後,路上最常見的就變成了那些淪落天涯的亡命者們。因為,通常只有亡命者會馬不停蹄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逃亡本身就是他們唯一的使命,而逃亡的過程在好萊塢導演的手中也變得跌宕起伏。這樣就使劇情本身有了足夠的強度和張力,符合了公路片主流觀眾,也就是年輕人的需要。或許這就是好萊塢攝影棚制度的強大威力,電影創作者們為生計考慮不得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安置許多的商業元素。這樣也使得公路片具有了眾多類型片的成份,動作片中的驚險刺激,文藝片當中的愛恨情仇,懸疑片當中的峰迴路轉,有關亡命徒的公路電影逐漸成為了此類影片的主流。也因此,我們在公路電影當中常常都能看到亡命天涯的雌雄大盜。《邦妮和克萊德》就是此類影片的典型
阿瑟·潘(Arthur Penn)導演的《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無疑是亡命者公路電影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Bonnie Parker 和 Clyde Barrow是一對雌雄大盜,在30年代橫行德州,持槍搶劫銀行,最後為警方擊斃,是聳動一時的社會新聞。而阿瑟·潘在1967年所拍的這部電影,用的手法亦頗受爭議。他們搶銀行在電影中被正當化為向當時社會秩序挑戰的行為。30年代美國全國籠罩在一片不景氣的低潮下,失業率急劇攀升,銀行關門,股市崩盤,許多人生計發生問題。當國家機器不能夠保障個人生存時,社會大眾開始對現有的秩序懷疑。Clyde在一間空屋前面看見一家人駐足觀望,依依不捨,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原是他們的房子,後來因為付不起貸款被銀行沒收了。激於義憤,Clyde對屋門前銀行的封條開了一槍,而決定開始搶銀行。影片的背景雖是30年代,但其中所表達對現存體制和國家機器不滿的情緒,正好與60年代末美國社會反戰反政府的氣氛相吻合。
事實上兩人並非一路上相依為命,而是有一群同夥跟著: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個會修車的小個子CW。故事的主線即是圍繞在這一夥人之間的沖突上:Clyde與哥哥難兄難弟,感情甚篤,Bonnie和Blanche則勢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間呈現微妙的關系:Clyde要維系和Buck之間「哥兒們」(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時時安撫Bonnie。Bonnie則經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為愛人所作的犧牲之間掙扎。最後這種緊張關系在Buck被擊斃與Blanche被逮捕後結束。兩人獲得獨處的機會,也達到了完滿的性高潮。然而這還是暗示兄弟哥兒們的關系和男女之間的情愛往往是不相容的。這種主題,常常在以男性為觀眾對向的動作片中。
車子在全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為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媽媽的車,而兩人的結局也是以在車中被亂槍打死而告終。他們每搶劫一次就換一次車,當然一輛比一輛更好更新。車子在本片中不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對物質慾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機器。
最後一幕是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一群鴿子飛上樹梢,兩人正欣賞一剎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鑽到車底下。男女主角往樹叢看一眼,心知大勢已去。兩人對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車中,但此時亂槍已起。慢動作,兩人被打成蜂窩。這裡面有許多元素被往後的電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
《邦妮和克萊德》雖以兩人伏法結束,但這部電影非宣揚「惡有惡報」的陳腔濫調。相反的,它的影像語言的運用是希望我們同情認同死者的。事實上本片推出以後造成極大的爭議。當初被Bonnie和Clyde所殺害的人其家人紛紛指責電影美化了兇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卻奉二人為偶像。飾演Bonnie的菲·唐納薇(Faye Dunnaway)在片中的穿著甚至成為當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個以抗爭、罷課、反戰為風潮的年代,這部電影的確亦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2、《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尼古拉斯·凱奇(Nicholas Cage)現在紅極一時,恐怕很少有人記得他在1990年演過的那部《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吧?這部電影由大衛·林奇(David Lynch)導演,根據Barry Gifford的短篇小說改編。Gifford的原著只有五頁,電影卻洋洋灑灑地擴充到兩小時。林奇的電影以懸疑和風格詭異著稱。這部片在表現形式上詭異,本質上則不折不扣是個愛情童話。
Sailor和Lula是一對戀人,但是Lula的母親極力反對二人交往,還派了一個混混去對付Sailor。Sailor一下子就把混混幹掉,他也因而坐了兩年牢。出獄後他攜女友遠走高飛,Lula的媽媽間接找上一群變態殺手去追回女兒並解決那小子。於是情節就在漫長的汽車旅程中詭異的經歷,殺手的追殺,和由回憶中抖露出 Sailor的媽媽與人勾結害死丈夫的陰謀中展開。
如果說邦妮和克萊德的旅程向觀眾展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與黑暗,進而正當化他們的行為的話,Lula和Sailor的旅程則幾乎全都是反映其內在的經驗。片名叫做《我心狂野》,本片著重的是一個狂亂的心靈如何因愛情的浸潤而被「馴服」(結局Sailor對Lula唱的正是《Love me tender》)。火焰是本片最常出現的主題。除了代表Lula的父親被火燒死的記憶片段以外,也暗喻狂暴難安的心靈。Lula許多段不愉快的回憶,如被父親的朋友強暴、墮胎等,也是為了強調擾動難平的心理狀態。即使連他們在一路上碰到的詭異事物——例如騎掃帚的巫婆,因車禍而死的男女孩,小鎮上裸著上身跳舞的肥女人,和滿嘴黑牙長相猥褻的傢伙——都似乎像是存在他們的幻想和夢中。能撫平他們狂野的心的,是兩人肉體的結合和由肉慾升華而成的愛情。就如大多數的愛情故事一樣,兩人最後以圓滿結合結束。
八十年代通俗文化最重要的事件是MTV的興起。MTV之異於以往之處,不在於它把影像和音樂連接起來 (在這之前歌舞片早已行之有年了),而是在於它用一連串斷裂的、快速變化的影像來搭配音樂,而賦予音樂新的意義。後現代主義理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觀念,認為每個讀者可由文本中讀到不同的意義。我們在看MTV時,對影像的詮釋依我們本身的生活經驗、心理狀態和慾望而有所不同,確實有一點後現代的味道。《我心狂野》雖然沒有使用斷裂和快速變化的影像,但它加入了許多詭異而與本身主題較不相乾的影像元素,再加爵士樂、重金屬搖滾和貓王的情歌穿插交織,不免讓人覺得有MTV的味道。 3、在層出不窮的公路電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比較共通的規律,那就是無論這些人的旅途是如何開始的,大多都是基於一種叛逆和自由上路的精神,都是對於自己所現存的世界不滿而開始的一種叛離。《逍遙騎士》中的瓦特和比利反抗著,《邦妮和克萊德》中的主人公反抗著,特拉維斯也在《德克薩斯的巴黎》中反抗著。但是,這些反抗之外還有一種反抗,一種對整個父權社會的否定。最能夠體現這種雙重反抗的,就是主動向整個社會宣戰的末路狂花們。
《末路狂花》又名《女人的公路》Thelma & Louise 雷德利·斯科特 1991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導演的《末路狂花》(Thelma&Louise)為公路電影開啟了新的方向——成功地引介女性主義到這個一向為男性陽剛意識型態所主宰的文類。Thelma和Louise是一對閨中密友,Thelma是一個小女人,平凡的家庭主婦,Louise則是個長相普通(甚至有些醜陋),有些男子氣概的餐廳女侍,兩人相偕開車出遊。這原本應是一次簡單而愉快的旅行,但最後卻成為兩個女人對抗男性社會壓迫的奮斗。
在一間酒吧里一個男人與Thelma搭訕,原本只是單純的應酬,但是那男人卻進一步企圖強暴她。情急之時Louise趕到開槍將男人打死。原本這是單純的自衛殺人,但是現場沒有其他證人,在恐懼證據不足會被判重罪下,兩人展開逃亡的旅程。
在逃亡的過程中父權在社會對他們的壓迫一一展現開來:Thelma的丈夫除了在電話中大聲吼叫要她回來(主要是因為他沒有辦法應付家事)以外,什麼忙也幫不上。警察不斷尾隨追逐她們,進一步把她們逼上樑山而不考慮自衛殺人的可能性。唯一相信她們清白的檢察官,卻因為好幾次陰錯陽差而始終連絡不上她們。連途中碰到和Thelma發生一夜風流的情人,到頭來也不過是偷人錢的騙子壞蛋。換言之,她們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然而她們卻發現自己作為一個與男性社會對抗的女戰士,要比當一個小女人要適合得多。她們搶劫,把性騷擾她們的司機的卡車打爛,並且搶奪警察配槍。這些舉動也把她們逼向無路可走的地步。最後她們在新墨西哥州被警察重重包圍之下,寧死不屈地開車沖入萬丈峽谷之中。
《末路狂花》所描繪的旅途,無疑的是兩個女人對抗整個父權社會的過程。沿途所發生的事物或遇到的人,對她們來說大多是危險的,充滿敵意的。這程環境下只有自己的夥伴是能倚靠的對象。Thelma與Louise兩人間的情感,是同志間相依為命的革命情感,但亦不能否認其中包含了同性戀的成分。這在以往的公路電影是看不到的。傳統的公路電影,結伴而行的多半是一男一女的情侶,要不然就是氣味相投的哥兒倆,因為只有男女之間的愛情和男人之間的友情被允許出現在這種陽剛味重的,以冒險為主題,以男性觀眾為主要對向的影片中。然而本片的出現,肯定了電影中「另類」旅行拍檔的可能性。《末路狂花》之後,各種組合在公路電影中紛紛出現:同性戀、艾滋病患者、少數族裔、殘障或智障。這些人的旅行經驗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觀,也豐富了公路電影的多樣性。 4、《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1994
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攝於1994年的《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是這里提到的公路電影最晚近的一部。它放映後也造成極大的爭議。與《邦妮和克萊德》不同的是,《天生殺人狂》並非改編自某一社會事件,卻似乎「預演」了社會事件:該片放映之後有一個棉花工人在密西西比州被謀殺,兇手被逮捕後宣稱自己的舉動是受到該片的啟發。
承襲了《生於7月4日》、《刺殺肯尼迪》的主題,斯通在《天生殺人狂》也以譴責美國主流社會的文化為主。這一次的對象是媒體。電影描寫一對殺人不眨眼的雌雄大盜Mickey和Mallory的故事,兩人絕非正義的化身,而是如片名所說的「Natural born killer」,所到之處腥風血雨,只留下一個活口宣揚他們的事跡。但是他們的事跡被新聞媒體渲染以後,竟成為全世界崇拜模仿的對象。
兩人在一次槍戰中被捕,分別被關入監獄。但是一家電視台的新聞主播希望在「American maniacs」的節目中訪問Mickey,於是說服典獄長讓他在獄中訪問。不料當訪談節目傳到獄中時,其他囚犯群起暴動。Mickey趁機劫持記者一行,救出Mallory並闖出監獄。記者為了要搶新聞,也想到他們為了出風頭不會殺他,於是和他們一起劫獄沖出重圍。但最後仍免不了一死。兩個殺人累累的黑天使從此逍遙法外,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斯通是玩媒體的高手,他用現有的各種媒體表現迥然不同的題材,因而達到顛覆觀眾對媒體成見觀感的目的。他用一個電視情景喜劇的格式來描述男女主角兩人的相會,罐頭笑聲內封裝的卻是粗鄙的對話的血腥的場面這些電視媒體不可能出現的成分。他用電視新聞報導的格式來敘述槍戰、劫獄等場面,讓人更加混淆真實與虛假的分界。再加上卡通影片的暴力打鬥畫面,文藝片羅曼蒂克的畫面。各種斷裂急促的鏡頭復雜地交錯在一起,把我們平常熟悉的電視劇、電影、新聞、動畫、電子游戲的強度乘上十倍加起來,讓人有飽和得想吐的感覺。然而吊詭的是他對媒體的批判仍不免要借重媒體,而且他的弄真成假——揭露媒體對新聞事件的誇張報導,而使之虛假化——反而最後弄假成真——觀眾將片中呈現出來的虛幻情景內外成自己的一部分,並將謀殺付諸實現。就這一點而言,斯通是要負道德責任的。
《天生殺人狂》中公路與旅程本身己完全淪至邊緣次要的地位。中途碰到的人物,只是提供男女主角血祭的犧牲品,而旅行的主要目的,也只是讓新聞媒體在後苦苦追趕,好產生更多報導而已。它的風格也正好反映了當前美國的文化氛圍。在這個「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當道的時代,真真假假的分界越來越混淆不清。同樣的,激進與保守反動的區隔也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激進的作品其內容與形式很快地被資本主義體系所吸納,再生產為可在市場銷售的商品了。 5、《德州巴黎》Paris, Texas
其實,同樣在票房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邦妮和克萊德》拍攝時間早於《逍遙騎士》,也比後者擁有更多的商業元素,但它一開始並不是作為一部公路電影被人們記住的。本片的重點在於它對於暴力的刻畫,直接而又無情,所以一開始它是作為一部犯罪題材或是黑幫題材的電影入主美國影院的。但就是這樣一部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血腥的電影拯救了美國電影業,並且為後來類型化的公路電影提供了可模仿的範本。片中的很多元素都為之後的電影頻繁借用,由此奠定了這部電影在同類題材的影片中的不朽地位。
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是所謂「德國新浪潮」運動中的精銳導演。雖然身為德國人,文德斯對公路電影和美國西部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卻特別著迷。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公路電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製片公司命名為「Road movie proction」,對公路電影的執著可見一般。
《德州巴黎》(Paris, Texas)是一部以發掘一個人過去為主題的公路電影。Travis在德州的沙漠里獨自行走了好幾年,當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時起初他拒絕說話,即使最關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問,他也三緘其口,不肯透露這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沉默著繼續從德州到洛杉磯的旅程,車子駛過沙漠。突然 Travis講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處荒蕪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愛的地方,也應該是他開始的地方。Travis說。
他們回到Walt家以後,Travis漸漸適應文明的生活,也漸漸學會和兒子Hunter相處。但是他始終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發生了什麼事。
從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於是帶兒子開車前往德州,在一家銀行門口等待妻子。Jane出現又走了,Travis跟蹤她到一棟老舊的建築前。他來到一個小房間,牆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對面,但是對面看不過來。他的妻子在這里從事色情行業。Travis將過去的事娓娓道來,終於讓妻子認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離開,他則因妒嫉把妻兒鎖在車庫。半夜醒來發現家裡失火,趕忙去車庫看,但他們已經走了。這時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無目的地跑著,跑著,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訴妻子兒子旅館的住址,讓她們母子團聚,自己則悄悄地走了。
在這部片中,記憶在兩次旅程中漸漸展開。L.A.是文明生活的象徵,德州則是Travis的起點與終點。那裡包含了他的過去,他在4年前跑到沙漠時遺留在那裡了,所以當他回到文明生活後,還必須要再回去一次把它找回來。前面介紹的幾部公路電影,沿途的景觀多半隻是陪襯劇情的背景。文德斯對公路的喜愛,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繪沿途的景觀,原本他想要拍一部從阿拉斯加縱貫北美洲到德州的電影。不過他的編劇告訴他「你可以在德州發現美國全部」。而事後他同意這點。他在拍攝本片時也用相機捕捉了美國西部的風貌,而有攝影集問世。 6、《玻璃玫瑰》The Voyager
《玻璃玫瑰》(Voyager)是德國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 Schlondorff)1991年的作品。這部電影與其稱為公路電影不如說是「旅行電影」(因為搭飛機和坐船亦佔有很重的份量)。全片是由兩個相關的片段組成。男主角 Walter Fabor搭乘的飛機中途失事,迫降在墨西哥的沙漠中。他閑來與一個德國商人攀談,發現商人的同學正好是他在二次大戰前的同窗好友。而好友的前妻亦正是Walter青梅竹馬的女友。
Walter是一個水利工程師,做事一向理性。但是當他們獲救以後,Walter卻突然和商人一起去墨西哥叢林找他哥哥,而不顧在紐約堆積如山的工作。但當他們前往那好友的住處時,發現的卻是一具懸吊在樑上的屍體。
葬禮之後Walter匆匆回到紐約。為了擺脫情婦的糾纏,他決定坐渡輪前往巴黎參加一個會議。在渡輪上他碰到一個年輕女孩Elizabeth,兩人似乎是不同世界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相配:Walter是純粹的理性主義者,Elizabeth則酷愛存在主義哲學;Walter專長於科學技術,Elizabeth則鍾情於藝術;Water己過中年,Elizabeth正當豆蔻年華。但兩人卻彼此互相吸引。
在巴黎兩人再度巧遇,並相偕前往南歐旅遊。途中並發生了超友誼關系。但在無意中Walter得知Elizabeth是年輕時女友Henna之女。驚詫之中他不得不懷疑這個女孩是她女兒。在希臘Elizabeth不慎為毒蛇咬傷,危急之下送醫急救,在醫院Walter遇到多年不見的Henna,也得知Elizabeth就是他的親生女兒。第二天 Elizabeth就死了。
本片看似普通的愛情文藝片,不過前後兩段迥然相異的旅行經驗,卻足以豐富其本身的意義。男主角身為一個理性主義者,對任何事都抱持科學的態度冷然對待,連飛機失事也無動於衷。然而理性並不能解釋他為什麼要和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去墨西哥叢林找尋多年未連絡的朋友,不能解釋他為什麼會和自己的女兒墜入愛河,更不能解釋花樣年華的少女為什麼會猝然而死。他在旅程中的經歷,除了跟他過去的回憶牢牢糾結在一起以外,也凸顯出人生的偶發性和荒謬性。
㈡ 求一部韓國電影
連理枝
主演:崔智友 趙漢善 徐英熙
劇情介紹:
偶然的相遇 命運般的愛情
有著出眾外表和體面職業的民修,一向是女性理想中的情人,但是民修卻把愛情當成是游戲,短暫的開心之後就會厭倦,就這樣他反復著愛情的短暫相遇。在一個雨天,民修偶然遇見了叫惠媛的女孩,純真又開朗的惠媛一下子吸引住了民修。惠媛逐漸讓民修改變,並讓他領悟到愛情不是毫無意義的而是多麼幸福、甜蜜的事情。
生命中最後去愛的女人 生命中第一次去愛的男人
因為惠媛,民修有了生命中的第一次真正愛情,而因為民修,惠媛有了生命中最後一個愛情。有一天,民修知道了惠媛的秘密……民修將為即將離開人世的惠媛放棄自己的一切,陪她一起度過生命的最後一秒。
對惠媛來說與民修的愛情非常的特別,她知道民修要承擔多少悲傷,惠媛能做的只有是內疚。但民修把惠媛的所有傷痛和痛苦用愛情撫慰著。他們的愛情就這樣越來越深,但他們的離別時刻也隨之越來越近。因為很愛彼此,因為很想彼此,他們有說不出的秘密,世界上最美麗的秘密就要發生……
㈢ 一部電視劇叫什麼路的
就是叫天路。故事以青藏公路通車40年的歷史為主線,通過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和主人公命運的迭宕起伏,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探路、修路的悲壯場面,以及發生在那「生命禁區」的許多催人淚仿衡橋下的感人事件,藝術地塑造了探路隊隊長駱黑子攔胡、女軍醫茹靜等一批備猛性格鮮明的人物,並通過多方位的感情糾葛,謳歌了主人公純真的愛情,以濃縮的筆墨,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共和國軍隊40年的歷史進程。
㈣ 如何評價周深演唱的《陰陽師》電影《侍神令》的主題曲《歸處》
周深演唱的主題曲歸宿是非常好聽的,也發揮出他正常的水平,歌聲唱得委婉動聽,打動了觀眾們的心情。
㈤ 韓國電影《弓》劇情是什麼
《弓》:金基德的又一次慾望之旅
The Bow
片名:The Bow
譯名:弓
導演:金基德
主演:徐敏貞
類型:劇情
製作公司:Kim KiDuk Film
上映日期:2005年5月12日
IMDB評分:--
推薦指數::★★★★
劇情簡介
藍色的大海上,飄盪著一大一小的兩只船。小船來往於大海和陸地之間接送遊客。然後遊客在大船之上釣魚、看風景。經營這兩條船的是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和還沒到17歲的少女。少女是10年前老人在岸上撿到的。10年來,少女都沒有上過陸地。老人與少女約定,等少女年滿17歲的時候,老人就會與少女結婚。
與外界隔絕的少女一派天真無邪的樣子,她對岸上的事情一無所知。客人有的時候愛拿她開玩笑,有的竟然打歪主意,但她也知道去反抗。老人有一張弓。這張弓有多種用途。老人用這張弓去保護少女,也用這張弓給客人算命,這張弓還是老人孤獨的時候的一件樂器。
老人除了來回接上船的客人以外,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少女身上。每晚,他要給少女洗澡;即使在睡覺的時候,他也要把手伸向下鋪,抓住少女。
花季的少女在成長,滿17歲的日子越來越近,也就是說他們的婚約越來越近。但這個婚約能否履行卻有了變數。妙齡的少女並不喜歡頭發花白的老人,她喜歡上了一個來這旅遊的大學生。大學生也喜歡上了純潔的少女,他不滿老人把少女囚禁在船上;更不滿這么漂亮的少女與一個花甲老人結婚。大學生要把少女帶回陸地上去。終於,有一天,大學生找到了少女的家人的尋人啟事。
老人的弓能否保住他的婚約?而少女能否與大學生共赴愛河?
波濤洶涌的大海上,一個有關慾望的故事在靜靜地上演著……
幕後花絮
金基德以往的作品總是為投資問題而發愁。但隨著他近年來國際名望的提升,本片在未開始拍攝之前就把版權賣到了15個國家。資金的問題迎刃而解。不過拍攝過程依舊是非常艱難。因為故事中所有的場景都發生在海上,所以影片的拍攝地也要選擇在海上。於是,整個劇組50多號人被拉到了韓國的雲津島。
由於是冬天,海上寒氣逼人,劇組人員經常被凍得瑟瑟發抖。在經過了17天的努力後,影片的前期工作全部完成。這種高效率的拍攝方式對金基德來說是家常便飯。他的《撒瑪利亞女孩》只拍了11天,《空房間》也只用了13天。相對來說,海上拍攝的難度這么大,17天也算是飛速了。但影片的質量卻一點也沒有因為拍攝時間短而給人粗糙的感覺,這不能不說是大師的功力所在。
主演簡介
徐敏貞:曾出演過【珍妮,朱諾】中珍妮的姐姐,還有【撒瑪利亞女孩】中的潔蓉。她還是韓國一個點唱機商家的代言人。但她的歌聲卻是出了名的五音不全。在韓國的神話組合成員申彗星簽約另一家點唱機商家後,他們成了競爭對手,一時成為韓國娛樂界的話題。
金基德:韓國著名導演。曾拍攝過《鱷魚藏屍日記》、《野獸之都》、《雛妓》、《真相》、《漂流浴室》、《收件人不明》、《壞男人》、《海岸線》、《春夏秋冬又一春》、《撒瑪利亞女孩》、《空房間》等影片。其中,《撒瑪利亞女孩》獲得第5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空房間》獲得第6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本片是他的第十二部電影。
影片點評
金基德的影片向來以慾望為主題。《雛妓》中把慾望表現為一種天性,良家少女感覺到妓女很美麗,竟然也去賣淫;《漂流浴室》中,慾望彌漫在河上的一個個小屋之中,是一種血腥的表現;在《收件人不明》中,慾望中又摻雜了許多的政治元素;而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慾望被升華到了禪的境界;之後的《撒瑪利亞女孩》慾望又變成了救贖的力量,即使在相對平靜的《空房間》里,也有著強烈的慾望意識。
《弓》一如既往地講述了一個關於慾望的故事。
本片可以說與以往的金式影片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失語的情結、封閉的空間、符號性的事物、糾纏的慾望……但相對他以往的影片來說,本片在表現形式上,要溫和得多。影片開始的時候的情節平緩,慾望只是平靜的流淌。老人給少女洗澡,在夜晚抓住少女的手,以及少女的不情願,既交代了這種情感關系的現實,又說明了少女並不喜歡這種不倫之戀。同時,有幾組表現少女性格的鏡頭:在船頭旁若無人的撒尿,晚上洗澡的時候發現大學生偷窺而發笑。可以明白少女在船上呆得過久,她的天性中一半是不詣世事的純潔,另一半則是不受道德約束的不羈。這就註定了少女將會任由自己的天性去解決慾望問題。但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少女將怎樣對待老人?如果就此離去,是有悖少女天性中的美麗善良的一面的。於是,導演如《空房間》一樣,拍攝了一組帶有神奇味道的情節。老人與少女進行了一場傳統風俗的婚禮後,雙雙坐在小船上。老人向空中射了一箭後跳到水裡,那箭卻回到了船上。此時的箭就是老人的化身,少女與箭做愛,最後下身之處是破身的鮮血。可以說,本段情節雖沒有《漂流浴室》中把魚鉤塞入下身,《收件人不明》中吞鐵絲,刺眼等暴烈,卻依然是驚世駭俗。
而《弓》的結尾卻沒有《空房間》的虛無。少女真正的找到了幸福,她與大學生做著船奔向陸地。這代表著大海是慾望成長之地,陸地則是慾望的發展之鄉。
整個影片的過程就是慾望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既是少女的,也是金基德的。
㈥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主要內容,和每一段的段意。 急速!!!!
1、課文簡說
這是一篇充滿了昂揚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氣概的文章。文章記敘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西部建設者們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個個世界級難題,攻克了國際性技術難關,創下了世界鐵路建設奇跡,那就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風火山隧道貫通的經過。文章條理清楚,數據詳實,字里行間包含著對西部建設者智慧與力量、吃苦奉獻精神的歌頌。
這篇通訊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採用這樣幾種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過8個感情色彩強烈的感嘆句,充分表達了築路大軍的信心與決心以及所遇困難的嚴峻以及克服困難和取得勝利的喜悅之情。二是運用恰當的比喻,如,「鐵龍」「下馬威」「逞凶一時的凍土」「巨大的攔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設者的豪情壯志。三是語言直白簡潔,有很強的節奏感,字里行間充溢著樂觀情懷。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這句話既是課文的題目,又在文中一詠三嘆,反復出現了四次。這個簡短有力的句子,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既是築路大軍的誓詞,也是作者行文的線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鐵路,讓火車開到拉薩,當時國內外都是一片質疑聲。而這句樸素無華的話語充滿著信心與決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現均使用了感嘆號,充分反映了建設者們排除萬難、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精神。這句話在開工前、遇到困難和克服困難時反復出現,在文中前呼後應,與尾句「拉薩已經遙遙在望」形成一條穿珠的綵線。
1、課文簡說
這是一篇充滿了昂揚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氣概的文章。文章記敘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西部建設者們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個個世界級難題,攻克了國際性技術難關,創下了世界鐵路建設奇跡,那就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風火山隧道貫通的經過。文章條理清楚,數據詳實,字里行間包含著對西部建設者智慧與力量、吃苦奉獻精神的歌頌。
這篇通訊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採用這樣幾種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過8個感情色彩強烈的感嘆句,充分表達了築路大軍的信心與決心以及所遇困難的嚴峻以及克服困難和取得勝利的喜悅之情。二是運用恰當的比喻,如,「鐵龍」「下馬威」「逞凶一時的凍土」「巨大的攔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設者的豪情壯志。三是語言直白簡潔,有很強的節奏感,字里行間充溢著樂觀情懷。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這句話既是課文的題目,又在文中一詠三嘆,反復出現了四次。這個簡短有力的句子,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既是築路大軍的誓詞,也是作者行文的線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鐵路,讓火車開到拉薩,當時國內外都是一片質疑聲。而這句樸素無華的話語充滿著信心與決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現均使用了感嘆號,充分反映了建設者們排除萬難、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精神。這句話在開工前、遇到困難和克服困難時反復出現,在文中前呼後應,與尾山啟句「拉薩已經遙遙在望」形成一條穿珠的綵線。
②一條長長的「鐵龍」,從柴達木盆逗燃如地深處的工業新城格爾木起步,跨過巍峨的昆侖山,將通過這里,越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達雪域聖城——拉薩。這就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青藏鐵路,這就是造福廣大人民的青藏鐵路。
建設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作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對加快東西部溝通往來和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
③難怪一些西方媒體預言:中國人要在這樣不良的地質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根本不可能」意思是這樣的隧道絕無打通的希望。結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 905米的風火山上,凍土層、冰岩都是「世界級」難題,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難怪西方媒體如此預言。這句話更加強調了工程艱巨、要求很高、難度很大,襯托出了西部建設者們的勇敢、實干與創新精神。
④風火山,這座萬年冰山露出了猙獰的面目,給築路大軍來一個下馬威!
「猙獰」,面目凶惡的樣段運子。「下馬威」一開始就向對方顯示威勢。文中指剛開工時,就遇到控制溫度的難題:溫度太低,混凝土無法凝固;增溫則洞壁遇熱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這些困難,都屬於世界級難題。
(2)對詞語的理解。
銀裝素裹:素,沒有染色的。裹,包,纏。從上到下沒有一點彩色,非常素潔。文中指風火山被冰雪覆蓋的樣子。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樣子。特指原來又多又整齊的東西現在零散了。文中指保溫大棚被狂風破壞而零亂不堪的場面。
不翼而飛:形容東西突然丟失。文中指風火山上的天氣極其惡劣,狂風能將屋頂的鐵皮瓦颳走。
劈頭蓋臉:從正前方正對著頭和臉劈下來、蓋下來。文中指氣候惡劣,不給人們任何預防和躲避時間,一場冰雹就突如其來地襲擊了築路大軍。
杯水車薪:比喻無濟於事,解決不了問題。文中指風火山海拔高,氧氣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氧氣瓶所提供的氧氣滿足不了人正常的生理需要。築路大軍的生命面臨嚴重威脅。
廢寢忘食:顧不上吃飯,忘記了睡覺。形容勤奮專心。文中指科技人員夜以繼日地實驗、攻關,為攻克世界級難題勤奮工作。
3、課文相關資料
拉薩西藏自治區首府,一座具有1300年歷史的古城,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海拔三千六百五十多米。「拉薩」在藏文中為「聖地」或「佛地」之意,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是至高無上政教合一政權的象徵。早在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兼並鄰近部落、統一西藏後,就從雅隆遷都邏姿(即今拉薩),建立吐蕃王朝。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薩城進入了新的時代。196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拉薩為地級市,1982年又將其定為國家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穿越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鐵路最高點海拔5 072米,經過海拔4 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連續多年凍土區550公里以上。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有關部門就著手研究進藏鐵路問題。在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段1958年開工,1984年交付營運。但是,限於當時的經濟實力和高原、凍土等築路技術難題尚未解決,格爾木至拉薩段停建;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段於2001年6月29日開工,全長1 142公里,計劃投資262億元。
建設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作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
2005年,是被人們稱為「天路」的青藏鐵路鋪軌建設的決戰之年,年底將完成鋪軌工作,2007年7月將正式通車運行。
青藏鐵路的建設,有著重大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民族意義、地區意義,也有著重大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民族意義、地區意義,也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
㈦ 《肖申克的救贖》評分為豆瓣第一,為什麼它的評價這么高
自20世紀以來,電影行業飛速發展,出現了大批的優質電影,風格迥異、各不相同。有的反應人性,有的充滿正能量,但是豆瓣評分第一的卻是一部關於越獄題材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所以為什麼它的評價這么高?或許很多人心裡都有這個疑問。
其實影片本身就是一種精神救贖,教導人們進行自我救贖。所以能讓觀眾產生這種自我救贖的影片憑什麼不能稱為是一部優秀的影片?總有人問它為什麼評價這么高,可每一位觀影人的評價難道不足以證明事實嗎?難道這部影片獲得的成就不能證明嗎?第一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