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衛健 主演 的 聚寶盆 中第三集 沈萬三取 明珠 的 插曲
名字叫《送窮歌》
網上找不到,我找過了
㈡ 找一首歌曲,是童年時候一個電視劇的主題曲
是雪村唱的 商人計
這首歌我在網路沒搜到,剛在酷狗音樂盒上搜到了
下面是歌詞
商人計
《聚寶盆》片尾曲
作詞:李斌
作曲:李斌
演唱:雪村
吉它:劉林
琵琶:張強
伴唱:WAWA 李斌
旁白: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商人商做帆人實在太傷人
你說所有人都這么看你
怨不得每一天唉聲又嘆氣
感慨著賺錢真的不容易
旁白:啊!不容易!
其實商人就是買東西
把東邊的買賣到西邊去
辨貴賤 調餘缺 度遠近
世上不能沒有我和你
旁白:哦?
急人之所急 需人之所需
這才是真正做生意
買的找不到(著)賣的 賣的找不到(著)買的
一潭死水怎會有生機
急人之所急 需人之所需
這才是真正幫了自己
一網不撈魚 二網不撈魚
三網就撈個大尾巴尾巴尾巴魚
旁白:一網悄胡褲不撈啟簡魚 二網不撈魚
三網撈個大尾大尾巴魚
(哦!哦!開張大吉了!)
㈢ 聚寶盆第一集沈萬三扮作窮神挨打時的背景純音樂 很有感觸的那種
最重要的決定
播放
歌手:液擾范汪運瑋琪
語言:國語
所屬專輯:Love and FanFan
發行困埋梁時間:2011-03-18
㈣ 民企教父沈萬三
范蠡被稱作「道商鼻祖」,他能在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功成身退,隱居他處靠經商貿易獲得巨大財富,被世人尊為商道祖師爺。
歷史上還有一位財神爺,他可沒有范蠡治國平天下的能耐,但他經商積累財富的本領足以傲視群雄,以褲早至於在明朝初年,江南一帶家家戶戶都供著他的牌位,祈求發財致富。他的老家水鄉周庄因他而聞名天下,鎮上小店裡賣的「萬三蹄子」、「萬三餅」,更使旅遊者大飽眼福之餘增添了口福。
他就是民企教父沈萬三。
沈萬三確實是個值得研究的人物。從明代起,他幾乎成了富翁的代名詞。嘉靖年間嚴嵩柄政,浙江嘉興縣一位丙辰進士花了23000兩銀子買選得吏部考功司主事,「時人號曰:沈萬三官」。萬曆年間刊行的《金瓶梅詞話》里潘金蓮就兩次引用諺語:「南京沈萬三,北京枯柳樹,人的名兒,樹的影兒。」真可說是名首飢播大江南北,婦孺皆知。
沈萬三原名沈富,朱元璋當皇帝後,將每縣人口分處五等,分別是哥、畸、郎、官、秀,哥最低,秀最高,巨富則被稱為萬戶。沈萬三其實應該叫沈萬三秀,意思就是他們家世最富的那種巨富。因為名字有點拗口,所以變成了沈萬三。
沈萬三的錢是怎麼來的呢?
民間說得最多的是,他有一隻聚寶盆。
據說沈萬三貧窮時,曾在夜裡夢見一百多個青衣人跪在地上向他求救。第二天他一早便見一老翁正提著一大袋青蛙要殺,他便傾盡身上所有的錢,救下了這些青蛙。結果到了晚上,沈萬三聽到屋外青蛙聒噪了一夜。起來後看到它們都圍坐在一隻瓦盆上不走,直到他走到面前才各自散去。沈萬三覺得奇怪,便將瓦盆拿了回去。
結果沈妻在瓦盆里洗手時,不小心掉了一枚銅錢進去。誰知不大一會兒,盆里便裝滿了銅錢。
沈萬三這才明白,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聚寶盆。自那以後,沈萬三便富甲天下了。
這個故事被記在《挑燈集異》這者純返本書中,不過這也只是個傳說,因為聚寶盆在這世上肯定是沒有的。
那麼,沈萬三是怎麼致富的呢?
別看沈萬三後來那麼有錢,但其實他真就是白手起家,早年無產無業的就是一個窮光蛋,但是沈萬三種地很有一套,算是完成了原始積累。據《吳江縣志》記載,沈萬三的祖上是「躬稼起家」,到沈萬三時,田產財富還算可觀。手上有錢了,腦袋活絡的沈萬三就開始他的創業——放高利貸。明朝黃省曾的《吳風錄》里這么說:「自沈萬三秀好廣闢田宅,富累金玉,沿至於今竟以求富為務。」
等到沈萬三富了以後,就覺得放高利貸不是個事,官府總有一天得整他。當時和沈萬三交好的富甲江南一帶的元末富豪陸道原,由於看破紅塵,將財富盡送給了沈萬三,於是他的資金積累更加可觀。
拿到陸家的財產以後,沈萬三沒有把錢存到錢莊裡吃利息,他一方面囤田置地,另一方面又利用周庄附近的京杭大運河,將貨物運至國外,開展國際貿易。他還在各地開設商鋪,很快就成了一個跨領域的大集團,業務范圍包括糧鋪、酒樓、銀號、鏢局、典當、布莊甚至還有販運各種貨物。
沈家的商隊規模很大,就連元朝大都的糧食運輸都能承擔的了。很快,沈萬三就成為了「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巨商。
沈萬三到底多有錢呢?據說,沈萬三家在接待貴客時侯用的餐具全部是價值不菲的金銀寶器,筷子用的是羊脂玉,羊脂玉的價格大家都知道,現在誰要有一雙那可就了不得了!而人家家裡吃飯的筷子都是羊脂玉的。喝酒用的是白瑪瑙盤,這種東西的價值也是高得很。
據傳說,沈萬三家的家產摺合銀子後,大概有20多億兩。明朝一年財政收入是2000萬兩白銀,那麼沈萬三這是一個國家的100倍啊!一兩銀子基本上相當於300人民幣,20*300=6000億人民幣,放到現在也是首富了。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攻打盤踞在蘇州一帶的張士誠時,由於蘇州富戶對張士誠多有支持,因此糧草充裕的張士誠相當頑強,竟堅持了8個多月才被朱元璋的軍隊攻破。朱元璋的、的將士在這次奪城之戰中死傷不少,因此他對蘇州富戶非常仇恨,而沈萬三又是富戶中的富戶,那自然對張士誠的支持更不一般了。
沈萬三何其聰明,眼見朱元璋大勢已定,深知他必然會秋後算賬,所以提前向朱元璋表忠心了。
據《留青日札》記載,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後,「高築牆,廣積糧」的理念讓他最先考慮的就是高築城牆。但此時國庫空虛,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來。
沈萬三得知後,主動面見朱元璋,表示願意出資築城牆一半,本來這是好事,可是沈萬三為圖表現,官府承建的城牆尚未完成一半,他承建的那一半就已經竣工了,這事讓朱元璋覺得臉上無光,很有點不高興。
誰知沈萬三為了巴結朱元璋,又主動提出願意出資犒賞三軍。這下朱元璋再也忍不住了,他認為沈萬三不過一小民,有什麼資格犒賞天子之軍,簡直是忤逆,該殺。「匹夫犒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
聽聽,這就是朱元璋說的話,你來養我的兵,那就是亂民,至少也是有能力作亂的亂民。
幸好馬皇後多有勸說,才消了朱元璋的氣,沒有治沈萬三的罪。
不過,勞苦大眾出身的朱元璋,一向仇富,所以他時常對沈萬三的存在,耿耿於懷。
有一天,朱元璋拿出御制的一文錢來交給沈萬三,對他說放在他那裡生點利息。利息每天翻一番,一個月後連本帶息給他便是。沈萬三正愁沒有機會巴結朱元璋,當然求之不得,所以也沒算計一下,便收下了這文錢。
誰知回去後,賬房給他一合計,一個月下來竟要給朱元璋連本帶利五億多文錢。沈萬三聽完面如死灰,雖說他是有點錢,但又到哪裡拿得出這么多錢來呢?到了時限後,萬般無奈的沈萬三,由於拿不出這么多錢來,只能任朱元璋治罪。
朱元璋也不含糊,趁機抄沒了他的家產,然後將他全家流放到雲南。據說,他看破紅塵,前往貴州福泉山修道直至去世。
縱觀沈萬三一生,他沒有因攀附皇權而撈到多少好處,反而因表現過頭元氣大傷。然而,伴君如伴虎,怎樣表現,才是恰到好處呢?需要你時可以給你機會露臉,風光無限;不需要你時,你就是只隨意踩死的螞蚱,這就是商人的宿命。
想了解更多人文歷史,詩詞歌賦,請關注「若森知道」
㈤ 張衛建演過一古裝片,裡面他演沈萬三,
分類: 娛樂休閑 >> 電影
問題描述:
張衛建演過一古裝片,裡面他演沈萬三,我在找這個片子的主題曲其中最後一句是"一網不撈魚,二網不撈魚三網就撈個大尾巴魚"這首歌的歌名叫什麼?
解析:
片尾曲《商人計》:
商人記 歌詞
童: 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唱: 商人商人實在太傷人好逗
你說所有人都
這么看你
怨不得每天唉聲又嘆氣
感慨著賺錢真的不容易
童 :唉 不容易
唱: 其實商人就是賣東西
把東邊的買賣到西邊去
變貴賤,調餘缺,奪遠近
世上不能沒有我和你
急人之所急,須人之所需
這才是真正做生意
買的找不到賣的
賣的找不到買的
一潭死水怎友山賣會有生機
急人之所急,須人之所需
這才是真正幫了自己
一網不撈魚
二網不撈魚
三網就撈個大 尾巴 魚
童: 一網不撈魚
二網不撈魚
三網就撈個大尾巴魚
唱: 其實商人就是賣唯殲東西
把東邊的買賣到西邊去
變貴賤,調餘缺,奪遠近
世上不能沒有我和你
急人之所急,須人之所需
這才是真正做生意
買的找不到賣的
賣的找不到買的
一潭死水怎會有生機
急人之所急,須人之所需
這才是真正幫了自己
一網不撈魚
二網不撈魚
三網就撈個大 尾巴魚~~~~
急人之所急,須人之所需
這才是真正做生意
說:買的找不到賣的
賣的找不到買的
唱: 一潭死水怎會有生氣
急人之所急,須人之所需
這才是真正幫了自己
一網不撈魚
二網不撈魚
三網就撈個大Hai 尾巴魚
童: EI ~ 開張大吉了
mp3./m?f=ms&tn=mp3&ct=***********&lf=&rn=&word=%C9%CC%C8%CB%BC%C7&lm=-1
dz *** /music/searchok?key=%C9%CC%C8%CB%BC%C6&otype=title&I3.x=16&I3.y=13
㈥ 求一部老片{聚寶盆}有哪位大蝦知道在那下載嗎迅雷哦!!!
電影名稱:聚寶盆
主 演:張衛健、張庭、范冰冰、梁冠華
國家地區:港台地區
劇情簡介:
QUOTE:
故事描述了沈萬三從一個同新的「泥腿子」變成一個被人返社膜拜的活財神。與明朝天國皇帝朱元璋「八拜為交」對半築城等傳奇故事。
電視劇《聚寶盆》描寫的是明朝首富沈萬三傳奇性的致富故事。沈萬三來自水鄉周庄,祖輩都是窮苦農民。自幼聰明過人的沈萬三在人們重農輕商的陳舊觀念中毅然開始了他的經商之路,並創下一個個商業神話,最終成為明朝第一富豪。本劇講的是沈萬三從一個吃不飽飯的窮孩子成長為巨商的經歷,張衛健扮演的沈萬三性格鮮明,聰明而不奸詐,為知孫人善良,雖在商場卻不忘窮人和弱者。
作為香港著名喜劇明星,張衛健的表演風格自成一體,電視劇《聚寶盆》是他與內地合作的首部電視劇,因此他的表演風格也有了很大變化。他在原來的無厘頭表演模式上更上一層樓,表演靈活,能喜能悲。隨著沈萬三命運的變化,張衛健的表演也從喜劇轉變為悲劇,使觀眾在笑聲中體會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該劇綜合了古今中外經商人士的錦囊妙計,每集都容納了幾個精彩的「賺錢」點子,也正是這些精彩的點子使張衛建對《聚態猛明寶盆》產生了興趣。張衛健覺得,在他拿到的劇本中,《聚寶盆》的本子是最成熟的,讓演員對人物的命運很熟悉,不同於港台劇模式。港台劇大部分沒有劇本,演員拿到的台詞也是頭一天臨時寫的,甚至每天到現場才能拿到傳真過來帆告的台詞兒,對人物心理無法掌握,《聚寶盆》讓張衛健體驗了一把內地製作的味道。
下載地址:
http://xueyufei.atso-net.jp/g/jbp/01.rm
......中間自己加......
http://xueyufei.atso-net.jp/g/jbp/40.rm
㈦ 聚寶盆的劇情簡介
元朝末年江南周庄一帶仍然是莊稼地,沈萬三便是出身自這農村家庭,其父沈佑也希望兒子做農民,但沈萬三卻希望棄農從商。這時元朝氣勢已盡,為了力挽狂瀾而施政更為嚴苛,當中一占卜相士劉伯溫更成為他們頭號通緝的人,因為據說他占算到元朝將被推翻。一日,沈萬三和弟弟出手相助劉伯溫,當中更得到一個窮丐朱興宗拔刀幫忙,終於救了劉伯溫。劉伯溫得二人相救,送兩樣東西給二人,朱興宗(朱元璋)先選匕首,留下烏盆給沈萬三,並對沈萬三說此盆乃聚寶盆,可藉此致富。沈萬三回到家裡,得知姨母趙寡婦帶了女兒趙雪娥來探望,沈萬三和趙雪娥是青梅竹馬,沈萬三便急著趕到廟中去見趙雪娥,誰知在廟前卻遇一女子陸春香被賣燒餅的欺負,沈萬三為陸春香解圍。
周庄年年都犯蟹災,沈萬三在劉伯溫的指點下,把捕來的螃蟹運到河另一邊,遇到四大富人並替沈萬三買下所有螃蟹,令沈萬三賺了人生第一次的一百兩銀,也令他明白從商之道。沈萬三的母親決定拿此作為聘禮,為沈萬三迎娶趙雪娥。趙寡婦收了沈萬三的聘禮,並擇日派花轎迎娶,誰知三頂花轎都齊集趙家門前,同時要迎娶雪娥。原來趙雪娥父親早已把雪娥指腹配婚給宋典,後來斷了消息,至趙雪娥成長,又收了蘇半城的聘禮,但蘇半城出外經商又無音訊,所以趙母才把女兒改聘沈萬三,誰知三人同來迎娶,趙雪娥見如此局面,突然仰葯輕生,宋典和蘇半城得知雪娥身故,都願取消婚約。只有沈萬三願意拿回屍首加以厚葬,誰料雪娥只是詐死,更以沈萬三對己情深,願委身下嫁。誰知沈萬三卻表示暫時不可成婚,因有意出外經商,趙母聞言十分動氣,更表示沈萬三不能一月內將一百兩銀翻作一千兩,便把婚事擱了。
沈萬三雖拿著銀兩,到蘇州城中碰碰運氣,卻遇上當地富戶陸德源選婿,蘇半城一心要娶得此掌上明珠,卻被難題難倒。沈萬三卻想出辦法,成功闖關,陸德源決定把女兒下嫁給沈萬三,但沈萬三卻拒絕,只想問從商之道。陸德源表示娶了其女便可得無窮財勢,但沈萬三不為所動,這一切都為陸春香所悉,更出堂會見沈萬三,原來正是當日廟前所救的姑娘,但沈萬三仍然決定不娶陸春香,春香敬重沈萬三是個守誠諾和有信義的人,心裡早已決定非君不嫁。後來沈萬三發現一種護手油膏,又得陸春香義助,終成功翻了一千兩銀,也把趙雪娥娶回家鄉,自己則安心繼續營商,事業蒸蒸日上,幾年間已成一富戶。不過,沈萬三開始沈迷酒色,更與歌妓楊柳青發展一段婚外情。而蘇麗娘後來下嫁了宋典,便運用丈夫當官的勢力,對沈萬三屢加迫害,後來更把店鋪查封。
沈萬三經此一役沈重打擊,壯志消沈,幸好楊柳青也是個心存大義的人,更自毀容顏勸勉沈萬三,沈萬三終重新振作起來。這時陸德源突患重病,為怕掌櫃的趙油兒侵吞家產,便望沈萬三娶了其女,最後沈萬三終和陸春香成婚,更以機智從趙油兒手上奪回陸家的所有財產,可是婚後沈萬三仍長居雪娥屋中,和陸春香仍是有名無實的夫妻。沈萬三結合了自己和陸家的財富,成為蘇州城的首富,蘇半城更是深心不忿。而沈萬三的結拜兄弟朱元璋(朱興宗)也得劉伯溫之助,一統了天下,更在應天封都稱帝,建立大明朝,沈萬三更把生意拓展海外,下海到南洋經商。某次沈萬三親自出海往南洋辦貨,蘇氏兄妹竟派人加害,把沈萬三掉入海中,沈萬三大難不死,更帶了更多的財物回蘇州,這一切令蘇半城更為眼紅,可是沈萬三卻又有另一番頓悟,知道再多的錢也抵不過與家人共處的時光,這時的趙雪娥卻已積勞成病,雪娥多次催沈萬三正式和春香成婚,但都為沈萬三婉拒。最後雪娥終一命前皮舉烏乎,臨終前請求春香好好照顧其夫和子女,春香才和沈萬三成為一對名乎其實的夫妻。
可是沈萬三的財富卻招到一個人的妒嫉,他便是萬人之上的當今天子朱元璋,朱元璋因知沈萬三從國外斂積不少財富,一氣之下竟下令海禁,任何人也不得乘船出海貿易,雖然馬皇後和劉伯溫都向朱元璋表示海禁對大明江山大大不利,但器量狹窄的朱元璋卻意氣用事不聽各人勸告,最後沈萬三不惜抗令以身試法,下海貿易,以示海禁的不利,誰知朱元璋竟下令捉拿沈萬三,更要他受刀斧之刑。
朱元璋一聲令下便要把沈萬三處斬,誰知文武百官,劉伯溫和臨終的馬皇後也為沈握源萬三求情,朱元璋更覺得沈萬三受人愛戴的程度已超越自己,對沈萬三更為妒嫉,到刑場上更見沿路人民紛紛跪慧碧著為沈萬三求情,朱元璋鑒於形勢,只得親往刑場釋放了沈萬三,更解除了海禁之令。其實朱元璋已埋下除去沈萬三的奸計,但此時馬皇後病到奄奄一息間仍然叫朱元璋不要對付沈萬三,朱元璋口裡滿是答應,但心裡卻決定一定要除去沈萬三。朱元璋表示向來也向沈萬三借錢,今回要借回一個銅錢給沈萬三,以彌補以往欠沈萬三的人情,沈萬三不虞有詐,更以為和朱元璋的誤會已經冰釋。
回到家裡沈萬三把一切告知陸春香,陸春香覺得不妥,誰知有一天朱元璋突召沈萬三入宮,向其追討欠債,說自己多月前借了一個銅錢給沈萬三,現在連本帶利已經是幾百億,沈萬三才知中了朱元璋之計,最終被抄家收場,朱元璋本來更想把沈萬三推到午門問斬,幸好劉伯溫再次相勸,朱元璋便判沈萬三發配充軍,沈萬三才留得一命。
回到家裡沈萬三把多年前劉伯溫給他的一個錦囊拿出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成也烏盆,敗也烏盆〞,終於一語成讖,沈萬三手一松,那個陪伴他半生的聚寶盆墮地應聲粉碎,而且自從沈萬三被抄家之後,全國的貿易事業全部停頓,莊稼與商貿都出現嚴重的問題,弄致民不聊生,飢荒處處,全國都有告急的奏摺傳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也知道一切乃自己所造成,但是卻不肯承認己錯,更加不肯再和沈萬三相見,沈萬三隻得帶著所余無幾的家當踏上出海的海船,滿以為這一生便會在外地終老之時,只見船上的羅盤被陽光照得閃閃生輝,沈萬三又有所頓悟,原來他人生的聚寶盆尚未粉碎,仍然在悄悄中跟隨著他,而沿途上,一首鳳陽花鼓的歌聲便唱得越來越響。
㈧ 的回憶存在的回憶是什麼歌,什麼歌曲的歌詞
《椿》
作曲 : 沈以誠
作詞 : 沈以誠
演唱:沈以誠
恍惚間 浸透了回憶 漫漫的回憶 存在的回憶
只看見 遺忘的笑臉 純潔的笑臉不在身邊
想實現 從前的諾寬弊言 不輕的諾言 和你的諾言
卻描繪 無期限的詩慶巧亂 由寓意的詩刻畫的線
喬木落葉 告訴我時間變遷 你仍舊倚靠石頭看歲歲年年
驚覺兩鬢霜白長嘆一聲哀怨 也不過匆匆彈指間
不在意我存在你心裏面 只記得當時沒有那麼遠
一眼朝如青絲暮成雪 美夢驚你不在眼前
我想給你一顆我的眼 倒映著曾拾起的緣
若皆是一場鏡花水月 也不想忘記你的顏
唯一心願 恍惚間 浸透了回憶
漫漫的回憶 存在的回憶 只看見 遺忘的笑臉
純潔的笑臉不在身邊 想實現 從前的諾言
不輕的諾言 和你的諾言 卻描繪 無期限的詩
由寓意的詩刻畫的線 喬木落葉 告訴我時間變遷
你仍舊倚靠石頭看歲歲年年 驚覺兩鬢霜白長嘆一聲哀怨
也不過匆匆彈指間 不在意我存在你心裏面
只記得當時沒有那麼遠 一眼朝如青絲暮成雪
美夢驚你不在眼前 我想給你一顆我的眼
倒映著曾拾起的緣 若皆是一場鏡花水月
也不想忘記你的顏譽檔 唯一心願
沈以誠
微博昵稱:三萬沈萬三
所在地:其他
性別:男
生日:
血型:B
簡介:神山高中古典部
㈨ 1950年鳳陽花鼓詞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土地還家後,幸福生活萬年長。」
http://wenku..com/view/6f81466527d3240c8447eff0.html
一曲《鳳陽歌》擊倒了朱元璋的中都城 ZT
不可一世的中都城就這樣被一首歌給擊倒了——當朱元璋意識到,即使用最殘忍亮凱的暴力,也無法阻止人們唱這首《鳳陽歌》的時候,他只好一聲嘆息,無可奈何地撤回興建中都的人馬。
一
提到鳳陽,首先想到的,是很有名氣的鳳陽花鼓。
一首「討飯歌」,輾轉了數百年之後,已變得面目全非,保留的,只是那個膾炙人口的開頭:「說鳳陽,唱風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淺顯易懂的歌詞,那是誰都可以看得懂的。如此「反動」的歌詞,明顯的就是一種攻擊啊!矛頭,直指鳳陽所出的皇帝朱元璋。並且,因此陸鍵逗形成的現象很奇怪:那些來自鳳陽的乞丐們成群結隊,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沿途乞討,即使是豐收之年,冬天來臨,鳳陽人也把家門一鎖,仍舊出門要飯。這是怎樣一種民俗啊——討飯本是一件丟人現眼的事,但在鳳陽,你看不出凄楚,看到的卻是滿懷的歡樂,還有幽默和玩世不恭。這樣的方式看起來,怎麼都有一點不合常理人情。
這個奇怪民俗的背後,應該隱藏一個別樣的故事吧?除了故事,還應有一種大眾心理,一種集體無意識悄然長成的過程。
二
最初的鳳陽花鼓,並不是「討飯歌」,它是鳳陽一帶流傳的民歌。
有關資料顯示:宋朝時,在淮河兩岸,就有花鼓這一民間藝術形式了。明末畫家顧見龍在家鄉太倉看過鳳陽花鼓的表演後,曾經畫過一幅《花鼓子》圖。這是迄今為止記錄鳳陽花鼓最早的一幅畫,收藏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中。也就是說,在明代,鳳陽花鼓這種藝術形式已經很成熟了。
鳳陽人唱著《鳳陽歌》乞討開始於什麼時候呢?資料顯示,至少在明代中葉,鳳陽人已開始打著花鼓走四方了。也就是說,鳳陽人唱著《鳳陽歌》進行乞討,至少是明中期以前的事了。關於這一情景,清人趙翼曾在《陔餘叢考》中記述道:「江蘇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其唱歌則曰:『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為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來乞食如故。」
趙翼這一段文字,至少可說明兩點:一是清初之時,鳳陽花鼓中就有這一段歌詞;二是鳳陽人的乞討並不是因為飢荒,而是鳳俗,是一種社會習慣和傳統。
根據史料來看,這首《鳳陽歌》最早見於戲曲選本《綴白裘》,時間應該是晚明或者清初。可以肯定的是,這首《鳳陽歌》產生於明代,在明代中期的時候就已經出現,甚至更早。如果想要一個確切時間的話,那麼不妨大膽追溯一次,這首膾炙人口的《鳳陽歌》極可能產生於洪武年間。
編纂於晚明時代的地方誌《鳳陽新書》中,有一份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十六日朱元璋頒發的聖旨:「鳳陽實朕鄉里陵寢焉……朕起自臨濠,以全鄉曲鳳陽府:有福的來做父母官,那老的們生在我的這塊土地上,永不課征,每日問雍雍熙熙吃酒,買炷好香燒,獻天地,結成義社,遵奉鄉飲酒禮……一年(皇陵)祭祀,止輪一遭。將了豬來祭了,吃了豬去;將了羊來祭了,吃了羊去。欽此。」
這一道聖旨,是典型的朱元璋鳳格,半文半白,粗魯爽朗,無所顧忌。關於這一道聖旨,據說還有一段來歷。
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定都應天府,也就是金陵(南京)。金陵距鳳陽不遠,鄉里鄉親們經常去皇城看望他。朱元璋平日里沒什麼其他愛好,只是對家鄉的花鼓情有獨鍾。朱元璋登基的時候,家鄉人特意組織選拔了一支花鼓隊伍前去祝賀。隊伍到達金陵後,登基大典已結束,正是大宴賓客的時間。花鼓隊伍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該不該演出。朱元璋看見家鄉來人了,非常高興,就說:「先唱先唱,唱完再吃。」於是,鑼鼓敲起來了,花鼓手們載歌載舞,極盡頌揚之事,直唱得朱元璋心花怒放。於是朱元璋就降下聖旨:我來自鳳陽,你們都是我的老鄉,以後,你們有福氣的去做父母官,無福氣的就給我看守陵墓,對於家鄉人,我不徵收你們的稅費了,你們就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吧,每天只管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喝酒。每年你們只早賣要祭奉一次皇陵就行了,祭過了,豬啊羊啊的,你們分了吃了……
朱元璋的這一番言辭,頗有點兒有福同享的意思,的確,過了「有難同當」的時候,也該輪到和鄉親們有福同享了。
洪武爺許下如此諾言,鳳陽的花鼓手們興高采烈地回家了。這一下,鳳陽的百姓真的奉旨行事了,一個個撒著歡兒地大吃、大喝、大唱,哪裡有心思去耕田種地,全都指望去當官,最不濟,也有一個看守陵園的活,溫飽問題也會解決的。果然,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在鳳陽營建中都,洪武爺果然說話算話啊,全鳳陽的人都盼著這塊地方成為國都,一旦成了國都,朱元璋總得兌現他的諾言吧。
建中都,的確是朱元璋的想法。定都金陵之後,朱元璋心裡一直不很踏實,覺得金陵雖然多次為帝王之都,虎踞龍盤,但這里偏隅江南,對控制全國政局,尤其是對征撫北方不利。朱元璋一直想把都城安在稍北一點的地方,比如黃河之濱的開封,以及大都燕京(北京)等。經過反復比較,朱元璋認為開封雖多次做過帝都,但長期戰亂,四面受敵,無險可守,於是打消了在此建都的念頭。很多大臣提議,不如在皇帝的家鄉鳳陽建中都,這里瀕臨濠水,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運輸和交通很方便,能很好地利用淮河和長江的優勢進行防守。如果把金陵作為南都,鳳陽作為中都,然後在北方再選一都,這樣,北部、中部、南部都有都城,對穩定局勢,將會有很好的作用。
朱元璋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雖然小時候在鳳陽受到太多的凌辱和迫害,朱元璋對家鄉的感情還是很深的。畢竟,衣錦還鄉是人之常情。歷經16年之久,踏著無數白骨坐上龍椅之後,朱元璋肯定希望在他的家鄉設置一個超級豪華的鳳陽府,給家鄉的父老鄉親看看。在朱元璋的規劃中,這個轄區包括現在安徽、江蘇、河南、湖北4省中的12府23個縣,差不多將整個淮河流域都劃了進去。
營建中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的,負責營建的官員,也經過慎重選拔,由左丞相李善長具體負責。李善長一直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文臣第一,功比蕭何。李善長洪武四年正月來到鳳陽,到洪武九年才離開,一共在這里呆了整整五年。營建中都的官員還有湯和,他是朱元璋起義時的小兄弟,也是朱元璋的心腹愛將。湯和是洪武五年來的,在這里呆了一年之久。除了他們,還有單安仁、孫克義、薛祥等一大批官員。
中都開始建設了。鳳陽變成了一個大工地,大批人馬開赴到這個淮河邊上的小城,據說,修建中都城時,整個工程大約動用了工匠9萬人,軍士14萬人,民夫50 萬人,移民近20萬人,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制城磚的工匠,各地采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總數達100多萬。除了中都城之外,朱元璋還同時在鳳陽開建皇陵,主要建築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皇陵同樣也是氣勢宏偉的浩大工程。
小小的鳳陽,一下子擁入了上百萬人,這使得鳳陽頓感壓力,物價被哄抬得老高,有時候根本買不到東西。不僅如此,政府還用很少的錢來徵用當地人的土地,鳳陽人不願意賣,他們就強行徵收。那些土地,不僅僅是用來建設中部的,還有很多是那些王公貴族大臣們強買的。皇帝要在這里造一個都城,並且極有可能將都城搬遷到鳳陽,於是那些王公大臣們自然在這里買地成鳳。而當地的百姓卻紛紛流離失所了。
在這種情況下,眼見土地減少了,人口增加了,種田的人少了,吃皇糧的多。一年一年過去了,情況沒有改善,局勢變得越來越嚴重——慢慢地,鳳陽的倉庫空了,糧斷了,人們開始挨餓了。洪武爺送糧的隊伍一直沒到,人們等得心焦,也沒跟洪武爺聯系得上。慢慢地,有人實在餓得不行了,開始盤算著走出鳳陽,盤算著去討飯……終於,有人走出去了,一個人剛開頭,身後立即就有一支長長的隊伍。於是,在這個皇帝的家鄉,延伸出了無數支隊伍,向四周發散。
鳳陽人開始了乞討的歷史,除了碗和棍之外,他們還把花鼓和鼓槌別在身上。
三
從鳳陽走出去乞討的不完全是本地人,雜混在中間的,還有那些來自江南的移民們。
跟所有取得政權的人一樣,朱元璋登上歷史舞台之後,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對待一個由世俗地主、豪門富戶、讀書人和各級官吏所組成的重要社會力量。這股社會力量既擁有強大的民間資本,又擁有很強的話語權,他們是社會的中堅,也是基層的骨幹。面對這樣的勢力,朱元璋心情復雜無比。從出身上說,朱元璋對這當中很大一部分為富不仁者恨之入骨,也對任何可能形成分庭抗禮、對朱家天下形成威脅或潛在威脅的力量保持高度警覺。按朱元璋的想法和性格來說,他肯定要對這些人下手。
「沈萬三事件」就是一個範例。沈萬三是元末明初的江南大戶,富甲天下。元末時南京城的城牆、官府衙門、街道等,有很多是沈萬三捐錢興建的。朱元璋進入南京城後,沈萬三想「破財消災」,向朱元璋提出自己願捐出很大一筆錢,作為朱元璋軍隊的軍餉。沒想到的是,沈萬三這一回馬屁拍到了馬蹄上,朱元璋氣不打一處來:一個平民百姓,竟依仗自己有點臭錢,就想收買皇家軍隊,這也太狂妄了。朱元璋立即命令手下人殺了沈萬三。由於馬皇後出面求情,說人家拿錢慰勞你的軍隊,你怎麼能殺人家?怕冷落了眾人心,朱皇帝這才開恩,免其一死,改判沈萬三流放雲南邊陲。
「沈萬三事件」暴露了朱元璋對於天下富戶的態度。在朱元璋當政的31年中,至少發起過六次大規模整肅帝國官吏與豪門富戶運動。在這樣有計劃的「大清洗」 中,全國總共有10萬到15萬帝國官吏和豪門富戶被殺死。除了打壓和殺害,朱元璋還有計劃地將江南乃至全國各地的大戶,分批遷移流放。朱元璋的這一招是受劉邦的啟發,當年,漢朝定都長安之後,也曾經把天下大戶強制遷離本土,填實關中,是所謂「強本弱末」之術。朱元璋遷徙的規模,要比漢朝大得多。明初強制遷徙與性質類似的移民,一直持續到永樂年間,涉及人口至少達百萬人。朱元璋首先將大批江南富戶移至南京,其次,就是老家鳳陽了——1367年,朱元璋在消滅了張士誠部後,立即將一大批蘇州富民遷徙至鳳陽。幾年後,也即洪武七年,朱元璋又下令將14萬江南富戶強行遷至鳳陽。這兩次遷徙的人數共達20萬之多。這些人被強制遷徙時,只能帶走金銀細軟,土地和房屋要交給原地的官府,或落入他人之手,到了鳳陽之後,不許隨便離開遷移之地。可以想像的是,當20多萬被「勞動改造」的異鄉人來到淮河岸邊的鳳陽時,應該是怎樣一種心情!鳳蕭蕭兮淮水寒,背井離鄉不復還。這些被沒收了土地的地主們只能呆在皇帝的老家,被嚴加看管,不敢踏上回家之路,更無法橫渡長江。他們整日以淚洗面,唉聲嘆氣,不知何時是盡頭。
終於,開始有第一個人偽裝成乞丐,成功地逃脫了封鎖,回到了自己久違的家鄉。當然,在江南故里,他也不敢久留,戶籍被取消了,房屋也歸了別人,他只是撕心裂肺地看了一眼昔日的老屋,趁著夜色,踅摸進親戚家,探聽一些情況,然後,又重新潛回鳳陽。回到家鄉的滋味畢竟是溫暖啊,哪怕只遠遠地看上一眼。於是,又有人扮成了鳳陽乞丐的模樣,回鄉掃墓探親。漸漸地,這樣的方式形成了習慣,有一股悄悄的人流,從鳳陽,像水一樣流回江南水鄉。他們依舊是敲著花鼓,載歌載舞,他們唱的,是並不熟練的鳳陽腔;跳的,也是笨拙無比的舞步。
四
真正的鳳陽人,以及遷徙到鳳陽的外地人,就這樣開始了各自的乞討。慢慢地,這兩路人馬會合了,不分彼此了。有一天,也不知是誰起了個頭,從某一個人的嗓子里,開始吼出一首新編的鳳陽花鼓詞:「說鳳陽,唱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第一個人唱過之後,第二個人立即跟著唱起來,然後,便是第三個人、第四個人……
大戶人家賣田地,
小戶人家賣兒郎,
唯有我家沒有得賣,
肩背鑼鼓走四方。
……
鳳陽人才不管你是什麼皇帝呢!對於朱元璋,他們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眼中,朱元璋只是一個臉上帶有麻點、奇醜無比的「小和尚」。他們認的,就是誰當上皇帝誰給他們帶來的實惠——如果既沒有實惠,又新增奴役的話,那麼,即使是家鄉的皇帝,又有什麼用呢?這時候,他們當然會心懷不滿,會想到「大曝家醜」,這也是他們唯一解氣的地方。
不僅僅是《鳳陽歌》,家鄉的人似乎鉚足了勁要臭一臭朱皇帝了。他們運用各種手段,比如,以小和尚的禿和亮來譏笑曾經出家為僧的朱元璋;以隱語相猜為戲,將朱元璋的名字夾在謎語中;在元宵馬燈上畫上一個大腳婦人懷抱西瓜而坐,以此來臭大腳的馬皇後……當民間只剩下這一種情緒出口時,人們無不趨之若鶩用之至極。可以想像朱元璋為此所遭受到的奚落——傳說有一天,朱元璋在元宵夜看見一燈上畫著一位大腳婦人懷抱西瓜而坐,許多圍觀者「嘩然而笑」。朱元璋大怒,認定此畫肯定是影射他和老婆馬皇後。第二天,便籽懸掛此燈的一家及其九族300餘口統統殺掉。低賤出身的朱元璋,對於這等諷刺和譏笑,顯得格外敏感。一個脆弱的人,最不允許的是人們拿他的尊嚴開玩笑。
奇怪的是,這首鳳陽花鼓詞還是流傳開來了。盡管唱著它,要冒很大的鳳險,甚至是殺頭的鳳險,但人們還是無畏地唱著它。「鳳陽婦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黃河」,等到歌唱者呈一字長蛇陣,從鳳陽絡繹不絕地開出來時,這一首歌已經在大江南北流傳開來了。鳳陽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天下最貧窮的地方。這樣的歌,唱得無頭又無尾,唱歌的人,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當痛苦和真實不能被表現時,人們往往會轉入一種黑色幽默的表達,這樣的幽默,是一種解脫,更是一種反諷,是人們在痛苦中無奈的自我嘲笑。沒有一首歌,能像這首歌一樣,讓人們唱得如此痛快了。這首歌就這樣口口相傳,從鳳陽唱到大江南北、黃河內外,慢慢變得家喻戶曉了。環境寬松時,就肆無忌憚地唱;鳳聲緊時,就會含糊其辭地唱;興奮開懷時,就酣暢淋漓地唱……最恐怖時,就獨自一人在內心唱,唱那種無聲的歌,以一種最貼身、最艱巨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懣之心。
可以想像的是,一開始,人們是流著眼淚唱的,在歌里,有憤恨,有不平,有悲傷的情緒。慢慢地,時間將一切都過濾掉了,憤懣變得平和,悲傷變得幽默,人們忘卻了歌中的仇恨,重新笑逐顏開,擊著鼓唱啊跳啊,盡顯歡顏。這時候,誰也沒再想到跟誰過不去,人們就喜歡這首歌里的幽默,也喜歡這首歌的朗朗上口。人們聽著這樣的歌,不再覺得悲傷,就覺得好聽、親切。
於是,14世紀以後,在中國的城市鄉村裡,每到夏天洪水來臨,或者秋天收割之後,處處都可以見到「咚咚搭鼓上長街,引動鳳流浪子來」的鳳陽花鼓女。她們穿著藍花布的上衣,大紅或者大綠褲子,汗巾纏頭,腰背花鼓,佔得場子後,將手中的細棒玩得如雜耍一樣,交互擊鼓,甚至用三根棒子擊鼓,將其中一根拋向空中……打過一陣後,鼓棒收回手中,再徐徐擊鼓開始唱詞。伴隨著那一首著名的《鳳陽歌》,花鼓藝術慢慢地演變成一種絕技,變成當地根深蒂固的民俗。
五
鳳陽中都古城的罷建,也應該與《鳳陽歌》有關。
從1369年九月癸卯朱元璋下詔以臨濠為中都大興土木開始,一直到1375年四月丁巳,朱元璋下詔罷中都為止,一共有六年時間。在這六年中,朱元璋動用了全國的巨大物資,調集了百萬匠役,耗盡了難以計算的錢財。大功告成之際,朱元璋突然下令罷建中都,這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其他角度來說,在當時,都是一件巨大的變故。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朱元璋下如此大決心罷建,歷史學家們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當年朱元璋回鳳陽的所聞所見,促使朱元璋作了這一決定。
朱元璋回到故鄉到底看見了什麼呢?
自洪武二年九月詔建中都後,朱元璋先後有兩次從南京去鳳陽。第一次是洪武四年二月,這一次來鳳陽,朱元璋呆了九天,主要是視察中都的興建情況。也就是這一次視察後,朱元璋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實中部人口的決定。朱元璋第二次來鳳陽是四年後,也就是洪武八年四月,史書翔實地記載了朱元璋在鳳陽的行蹤——朱元璋首先來到滁州,暢遊了琅琊山,並乘著酒興,寫下了《感舊記有序》,文中說:「予因督功中都,道經滁陽,乘春之景,踏青西郊。細目河山,城雉如舊……」看得出來,朱元璋的心情不錯,也看不出有罷建中都的絲毫痕跡。這一次朱元璋的鳳陽之行,前後用了26天,在鳳陽期間,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細細檢查了中都的建設情況,二是在皇陵進行了祭祀。當然,朱元璋祭祀的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都用於「驗功」了。並且,《鳳陽新書》中記載,朱元璋在鳳陽時,住在「皇城內興福宮」中。既然可以入住了,由此推斷,當時的中都,已建設得差不多,只剩下一些掃尾工作了。
事情進展得一如既往地順利,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回到金陵的當天,突然傳下聖旨,停建鳳陽龐大的中都。朱元璋為什麼會突然下令停建即將完工的都城呢?《明太祖實錄》只是輕描淡寫地記載:「詔罷中都役作,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至是以勞資罷之。」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在視察中都興建時,看到家鄉人民因為大興土木所遭受的痛苦。朱元璋無法面對,只好選擇了停建。
或許,正是在鳳陽的這一段日子裡,朱元璋於某一個早晨或者傍晚,微服漫步在鳳陽的街頭小巷。在街角的某一處,他聽到了隱約傳來的歌聲。起初,讓朱元璋感到親切的,是這首歌的曲調。朱元璋走上前去,想聽得更清楚一點。後來,當他聽清楚歌詞之後,臉色大變,心若死灰。朱元璋怎麼也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鳳陽的父老鄉親們,為什麼如此無情地唾棄他呢?
朱元璋在鳳陽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擾亂了朱元璋的心緒,也讓他徒生郁悶。這件事,史書上是有記載的。有人報告,中都城有工匠居然用「壓鎮法」來謀害他。所謂「壓鎮法」,實際上就是在通過鳳水上的一些刻意措施,進行施法,比如說在宮殿殿脊上製作一些木製的鬼怪,上面刻有一些符號和咒語,等人住進去之後,就會聽見有人「持兵斗殿脊」,就會惶惶然不可終日。朱元璋沒有料到的是,在自己的家鄉,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案件破獲之後,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這批工匠正法,並且揚言要把工匠全部殺完。聯想到鳳陽大街小巷傳唱的《鳳陽歌》,朱元璋的心理防線崩潰了一朱元璋原想自己做了皇帝,家鄉的人民會富裕,會有酒有肉,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會無限感激他。沒想到的是,家鄉變得更為貧窮,鄉親們流離失所,並且,當地百姓對他已失去希望……人,總是有一個軟肋的,即使最堅強最殘暴的人也如此。朱元璋的軟肋,是他的家鄉情結,也是他的面子和尊嚴。當朱元璋無顏以對家鄉父老,感覺自己就像當年的項羽一樣,身陷一片「楚歌」之中,那種絕望和傷心是可想而知的——既然家鄉人民如此不喜歡自己,那麼,自己還呆在這個地方干嗎呢?一切是那樣寡然無趣,朱元璋只好無可奈何地放棄了在鳳陽建中都的願望,選擇了離開。他要離開這塊生他養他的土地,逃遁到一個相對陌生的地方——也許,身處異地他鄉,反而會覺得心安理得。
不可一世的中都城就這樣被一首歌給擊倒了一一當朱元璋意識到,即使用最殘忍的暴力,也無法阻止人們唱這首《鳳陽歌》的時候,他只好一聲嘆息,無可奈何地撤回興建中都的人馬。當一首歌能代表民心走向的時候,它就會如雨水彌漫,然後積蓄成大海,而後,就能摧毀和淹沒一切東西,包括殺戮、暴力等等。不可一世的朱元璋,以及他的朱家王朝,只好在這樣的歌聲中,敗下陣來。
明中都鳳陽鼓樓
㈩ 走進江南水鄉——周庄
周庄,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堪稱中國水鄉的典範。這些瀕水而居的明清建築,古樸典雅,水、橋、街、屋、埠,布局精巧,是江南最為典型的水鄉古鎮。走進周庄,一灣灣綠水,一座座古橋,一幢幢宅院,構成了古樸典雅的水鄉情韻。周庄,「旖旎的水鄉風光,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俗風情,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第一水鄉」。2003年,周庄鎮被列入第一批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
周庄,位於崑山市境內西南,古稱貞豐里。春秋戰國時期,周庄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為寺,始稱周庄。元代中期,沈萬三利用周庄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通番貿易,逐成江南巨富,周庄因此成為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遂為江南巨鎮,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庄鎮。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在青山綠水間,尋一處水鄉古鎮,讓心靈棲居,也讓旅途中多一種體驗。每次來周庄這里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驚喜。走在遙遠的他鄉,帶著旅途的氣息,褲畢尋覓到這樣一處婉約的水鄉,看著河道上欸乃而過的烏篷船,靜靜地在河邊的廊棚下聽雨,在煙波槳聲里,匯聚了沁人心扉的古韻。
街迴路轉,水清舟行,看小鎮「小橋、流水、人家」景緻,探尋如煙的往事,讓如水般流逝的歲月重新呈現在我們眼前。粉牆黛瓦,前街後河,古橋駁岸,舟楫悠悠,碧水長流,古橋依舊,這就是我們心中追尋已久的江南水鄉——周庄。徜徉在周庄,看小橋流水,庭院深深,這里的一磚一石都見證了歲月的斑駁,時空的交錯,這里的慢時光讓人平和與淡泊。周庄,是一處讓人記住鄉愁的地方,心靈深處那塵封的記憶——夢中的江南水鄉。
在周庄,看小鎮「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探尋小鎮如煙的往事,讓如水般流逝的歲月重新呈現在我們眼前。周庄彷彿就是一塊潔白無瑕的玉不染一絲世俗的塵埃,在歲月的風塵與現實的浮躁中依然靈動與溫婉。在這里可以平靜地看時光流淌,隨心所欲地發呆或遐想……
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庄。周庄已歷經900多年的 歷史 ,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第一水鄉」。這里仍完好地保存著公元14世紀「井」字形河街的古代水鎮格局,民居依河築屋,鱗次櫛比,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如富安橋、雙橋(世德橋、永安橋)、通秀橋、梯雲橋、報恩橋、太平橋、貞豐橋、全功橋、福洪橋等。眾多的明、清民宅庭院嘩純巧保存完好,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蜿蜒流淌的小河,賦予周庄寧靜、古樸、典雅。這些瀕水而居的明清建亂鍵築,古樸典雅,水、橋、街、屋、埠,布局精巧,是江南最為典型的水鄉古鎮。水鄉人家,因水而築,粉牆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畫棟的臨河水閣,比比皆是。小鎮不僅有建於明代的「轎從前門進,船自家中過」的張廳,也有規模恢宏的七進五門樓的沈廳,還有西晉文學家張翰「蒓鱸思歸」的南湖園。
周庄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間風情,使許多傳奇故事和民情風俗綿延流傳。江南之水柔媚而多情、內斂而靈秀,精巧雅緻的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遊人坐在船上,聽船娘唱上一首小曲,很是愜意。小鎮上不時傳出吳儂軟語和阿婆茶陣陣飄香,續說著財神沈萬三和聚寶盆的傳奇;櫓聲欸乃、崑曲悠遠,演繹著青年男女不期而至的邂逅。
漫步在小鎮的橋頭岸邊,看鱗次櫛比的百年老屋,條條河道輕舟盪漾,歸去來兮,水鄉的韻味,如詩如畫,令人沉醉,不僅讓人想起元代名句,「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在小鎮上,泡一壺清茶、聽聽古箏,看看 「小橋、流水、人家」景緻,周庄,成為休閑生活的代名詞。周庄是做夢、發呆、閑逛的好地方。
千年 歷史 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朴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周庄具有豐富的文化蘊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萬三的故鄉;周庄也曾留下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足跡。
1984年,旅美畫家陳逸飛造訪周庄,以雙橋為素材,創作了蜚聲海內外的油畫作品《故鄉的回憶》。1985年,《故鄉的回憶》成為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周庄由此作為江南古鎮的代表走向世界。
周庄必去的景點:雙橋、沈廳、張廳、富安橋、古戲台、全福寺、迷樓 、 葉楚傖故居 、 澄虛道院、周庄博物館等。
雙橋: 周庄雙橋指位於周庄中心位置的世德橋和永安橋,建於明萬曆年間,兩橋相連,樣子很像古代的鑰匙,又稱鑰匙橋。因出現於旅美畫家陳逸飛的油畫《故鄉的回憶》中而聞名於世。雙橋,河上的石橋聯袂建築,顯得十分別致。因為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當地人便稱之為「鑰匙橋」。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入街巷;石樑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這兩座石橋,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是周庄的象徵。
關於雙橋,有一則動人的故事。1984年春,陳逸飛在周庄將雙橋繪成油畫,題名《故鄉的回憶》。這幅畫就是他這次水鄉之行的最大收獲之一。《故鄉的回憶》連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同年10月,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所屬的哈默畫廊展出,這幅油畫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後來,被阿曼德·哈默用高價購藏。同年11月,哈默先生在訪問中國的時候,將這幅油畫送給了鄧小平。1985年,這幅畫又經過陳逸飛的加工成為當時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深受集郵愛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睞,從此將周庄推向了世界。
站在這里舉目望去,雙橋不遠處有一座石拱橋——太平橋,連接城隍埭和蜆江街。這座石橋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興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橋長13.2米,寬2.5 米,為單孔石拱橋,跨度 4.8 米,橋梁刻有「蓮座」圖案。橋旁是沈體蘭的舊宅。
逸飛之家: 逸飛之家是著名畫家陳逸飛的紀念館,位於周庄蜆江街 11 號,離雙橋很近的一處老房子,這里離雙橋很近。逸飛之家的匾額由陳逸飛先生生前好友著名畫家陳佩秋所題,園中的四季桂花和海棠樹是陳逸飛家人栽種。紀念館中有周庄人為陳逸飛所立的銅像,館內還陳設了陳逸飛先生一些珍貴的手稿和照片。陳逸飛的作品《故鄉的回憶》讓周庄走向了世界,而如今周庄成為了世界文化名鎮,周庄人沒有忘記他,在周庄建立了一座紀念館,以紀念他為周庄所做出的貢獻。
站在市河一側,看橋下流水潺潺,兩岸院牆斑駁,一葉輕舟,徜徉在淥水小河之上,過雙橋向北走不遠,便來到了張廳。
張廳: 張廳原名怡順堂,相傳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後裔於明正統年間所建。清初出賣給張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稱張廳。進入朱漆大門, 磚雕門樓, 庭院幽深,木雕花的窗子以及古老的屋檐,大氣的廳堂,精緻的擺設,都記載著當日門庭若市的繁華。張廳是江南民居中比較典型的前廳後堂格局,是周庄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整個張廳佔地面積1800多平方米,前後六進,房屋60餘間。張廳的後院還有一個箸涇穿越的後花園,園中翠竹搖曳, 花木扶疏 ,荷塘水韻,為這個小巧的花園增添了幾分靈秀之氣。
坐靠在亭台里的美人靠上,細品古園風情,想像當年的張家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可看綠水清波,吟詩作畫,觀花賞月,花下低吟,月下淺唱,是何等的閑情逸致。 小河有一個優雅的名字「箸涇」。箬涇河穿屋而過,構成 「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的張廳,構築了水鄉特有的靈動的情趣。它喚醒了遊人的懷舊意識,感慨於時光的流逝。張廳是周庄鎮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築之一,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廳: 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沈廳位於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100多間房屋,佔地2000多平方米。沈廳共有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牆門和河埠,專門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為江南水鄉的特有建築;中部是門樓、茶廳、正廳,是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和議事的地方;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和後廳屋,為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建築格局。正廳松茂堂廳堂中央懸匾一方,「松茂堂」三個凸出的泥金大字,為清末狀元張謇所書。沈廳的第五進中,安放著江南豪富沈萬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閃閃的聚寶盆。在周庄的明清建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沈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萬三,名富,字仲榮,行三,吳人呼為沈萬三。元朝中葉,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由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沈家漾遷徙至周庄東詫,後又遷至銀子浜。沈萬三在周庄、蘇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跡,但始終把周庄作為立業之地。沈萬三富甲天下。出身低微的沈萬三,由貧而富,又「既盈而覆」,成為元明之際江南地主豪富的一個縮影。歲月帶走了先人的足跡,也塵封了那如煙的往事,然而沈萬三在周庄的遺跡,他後裔所建造的巨宅沈廳,吸引了許多中外 旅遊 者。
富安橋 :從沈廳出來往北走不遠就到了富安橋,相傳橋旁有總管廟,所以它原名總管橋。富安橋由周庄人楊鍾為報答祖先恩德捐資創造,建成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嘉靖元年(1522年)、清咸豐五年(1855年)三次修葺。富安橋為單孔拱橋,橋長17.4米,寬 3.8米,跨度 6.6米。
富安橋,位於周庄中市街東端,橫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橋身四側的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氣勢非凡,是古鎮橋與樓聯袂結構完美的獨特建築,也是江南水鄉僅存的立體型橋樓合壁建築。富安橋是周庄現存最古老的橋,數百年來,歷經風雨,迎送無數人的過往行人,見證了小鎮的 歷史 。
下富安橋向南,過梯雲橋向右轉走上一段便來到了葉楚傖故居。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裡面的那座橋正是周庄的梯雲橋。在周庄 歷史 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的名人。在清末民初,這里出現了一位愛國志士,他就是葉楚傖先生。葉楚傖故居,是他的祖宅,也是他曾居住過的地方。
葉楚傖故居: 在鎮中心的西灣街上,有幢臨河坐南朝北的古宅院,它建於清同治年間,原先雅稱「祖蔭堂」,數經修葺,今為葉楚傖故居。這座五進清式建築,包括牆門、轎廳、正廳和堂樓,還有一個幽靜小巧的後天井。前樓堂為葉楚傖童年書房,後堂樓下的客廳曾是葉楚傖與南社社友柳亞子、蘇曼珠等斗酒敘詩、切磋藝文之處。葉楚傖故居由葉楚傖祖父修建,葉楚傖曾祖父葉杏江為清朝官吏,祖父葉原甫無意於仕途,在周庄開設葉太和醬園,家境比較富裕,修建了這棟老宅,清磚小瓦硬山牆,迴廊掛落花格窗,是一座仿明的建築。
葉楚傖,1887年出生於江蘇吳縣周庄一個書香門弟之家,祖籍周庄,自小在周庄長大,早年參加同盟會。他先後在上海創辦《太平洋報》、《生活日報》。1916年,葉楚傖與邵力子合辦《民國日報》,任總編輯。葉楚傖著有《世徽堂詩稿》、《楚傖文存》以及小說《古戌寒笳記》、《金閶之三月記》等作品。葉楚傖是著名的南社詩人和政治活動家,這位國民黨元老於1946年在上海病逝。
在葉楚傖故居附近還有兩處景點是值得一看的,一處是中市街北面的澄虛道院,另一處是西灣街南面的全福寺。據周庄人講,澄虛道院是周庄一帶有名的道觀。澄虛道院始建於宋代元祐年間,已有900多年 歷史 ,原名「聖堂」,是吳江澄虛人士來此捐建,故名澄虛道院,非常不幸,由於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壞。1994年周庄政府出資重修,又重現了當年的面貌。
另一處值得一看的就是全福寺。周庄鎮南瀕臨的一片大湖,俗稱南湖、南白盪,與吳江分界。全福寺就坐落在南湖的北側。全福寺始建於宋代,已有900多年 歷史 原是宋元佑年間的周迪功廊舍宅為寺的,後經歷代不斷擴建,香火旺盛,成為江南一帶的名寺。據說,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間,寺廟被毀。現在我們看到的全福寺是1995年重新修建的,並從原來的白蜆湖畔移址在現今的南湖畔。張翰,字季鷹,西晉文學家、書法家,世居周庄鎮南二圖港(近南湖)。在張翰之後,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也曾經在南湖寓居游釣。這里不僅景色宜人,也是尋幽訪古的好去處。
貞豐橋 :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位於中市河西口,連接貞豐弄和西灣街。由於周庄古名貞豐里,以里得名,為貞豐橋。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橋長12.2米,寬2.8米,跨徑4.4米。該橋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駁,石隙間伸出枸杞枝,風貌如初,整修後傲然跨河而立,呈現一派古意。
橋北西側,曾開設德記酒店,地處橋旁與鬧市中間,顧客把酒臨風,看窗外波光橋影,舟楫往來,橋樓互襯,風光無限,美不勝收,也曾經是南社成員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人聚會的地方,人稱「迷樓」。貞豐橋和迷樓現仍保存如初,一橋一樓,相得益彰。
迷樓 :迷樓地處貞豐橋畔,為臨河修築的兩層小樓。進門看到的扁額「迷樓」,就是由當年柳亞子所書,一樓主要陳列南社社員聚會的照片和一些書稿,二樓主要有四個發起人當時酣歌痛飲的蠟像,還有就是有關他們生平的簡介。
迷樓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建於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庄,因擅長烹調珍饈佳餚,掌勺開設酒店。夫妻倆年過40,才喜得千金名喚阿金,年長後,如一枝出水芙蓉,在水鄉周庄壓倒群芳。求婚者紛至沓來,李德夫難舍愛女遠離膝下,小樓藏嬌,讓她守著雙親共度生涯,當壚勸酒,張羅顧客,生意火紅。
周庄系江南水鄉的重要商埠集鎮,貞豐橋又是鎮境水陸要津,店鋪毗鄰,商賈雲集。德記酒店地處小橋流水、富有詩情畫意的鬧市之中。賓客設酒臨風,吟詩作畫,窗外波光橋影,舟楫往來,頗有一番情趣,一種「酒不醉人人自醉,風景宜人亦迷人」,德記酒店幸得「迷樓」雅稱,有人說這里的景色為之一迷,酒香四溢為之二迷,樓主的女兒阿金迷人為之三迷,所以就有了迷樓之說。
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南社發起人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人四次在迷樓痛飲酣歌,乘興賦詩,慷慨吟唱,後將百餘首詩篇結為《迷樓集》流傳於世。因此,周庄迷樓名聲大振。現經修葺的迷樓仍保持當年風貌,依水傍橋,令人著迷。
每位背著行囊遠足的行者也許都會有三毛情結,來到周庄的人大多都會在這里尋找三毛的蹤跡。沿著彎曲的石板小路行走,來到離普慶橋不遠的中市街111號,一座茶樓出現在眼前——三毛茶樓。周庄古鎮內最有味道最值得品讀的地方應該就是「三毛茶樓」了,這里與台灣女作家三毛有著一段不解的故事。
三毛茶樓 :周庄古鎮內最有味道最值得品讀的地方應該就是「三毛茶樓」了,這里與台灣女作家三毛有著一段不解的故事。1989年春天,是油菜花開的季節,多情的周庄迎來了一位多情的女子,那個浪跡天涯的台灣女作家——三毛。她來到這塊讓她魂牽夢繞的故土——周庄,在離開周庄後,當地作家寫下了散文《三毛在周庄》,在海內外報刊上發表。後來三毛信中寫道:「周庄真好,還要來周庄吃阿婆茶,吃大閘蟹,要在周庄的大街小巷走個夠」。 三毛把周庄當作了她夢中的故鄉,可如今香銷玉殞,已經走了,留給了人們的只是回憶與惋惜。
可是周庄人沒有忘記她。周庄的朋友為了把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台灣女作家三毛在周庄短暫的停留與當地作家的情緣永遠定格,幾年後終於在周庄開設了一間茶樓,取名為「三毛茶樓」。一位周庄本土作家張寄寒先生與台灣女作家三毛有過一段文字交往,幽思難遣,故收集了三毛與周庄的前世情緣,開了這個茶樓,取名「三毛茶樓」。三毛茶樓開設以來,慕名來訪者眾多,其中更多的是懷念三毛的讀者。茶樓上下掛滿三毛的照片、三毛的生平,還有她寫給張寄寒先生的信件。周庄的遺憾在於沒讓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離開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獨,三毛臨死時還在念叨周庄。枕河而居的三毛茶樓, 有了一種文化的意韻,讓人難以忘懷。 如今,伊人已去,只有一座三毛茶樓在訴說著三毛和周庄的故事。
走累了,我們走進了三毛茶樓,找一個樓上靠窗臨河的位置叫上一壺阿婆茶,要上幾碟茶點,透過窗子看過往的船隻在河上悠然往來,想像三毛當年行走在周庄的樣子,引起無限幽思。淡泊寧靜的閑適中,是心靈的歸處,水天一色,方寸咫尺之間,別有一番江南水鄉之美。在遠離塵世喧囂的寧靜小鎮,我們靜下心來,在水鄉小鎮的慢時光里更是品味一份休閑的愜意和安逸,體會歲月在這里變緩的步伐,詮釋生命的意義。茶樓里正在播放三毛最喜愛的歌曲《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周庄還有一些值得一看的景點,如大誠堂、沈萬三故居、沈萬三水冢、貞固堂(沈體蘭故居)、南湖園、周庄博物館、怪樓、周庄舫等。
沈萬三故居位於周庄鎮東垞,是周庄富貴園根據 歷史 資料和 歷史 原貌,在原址精心設計、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築。沈萬三水冢在鎮北銀子浜底。水下有一古墓,埋著沈萬三的靈柩。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無數碎銀在閃爍,籠罩著神秘色彩。
貞固堂,又稱沈體蘭故居,系愛國教育家沈體蘭先生幼年生活之處所。沈先生出生於周庄書香門第。貞固堂位於古鎮太平橋堍,是一座高牆花窗、粉牆黛瓦的宅院式民居建築,面街臨河,環境幽雅,古色古香,別具風格。
來到古鎮後港西街的周庄博物館,瀏覽林林總總的陳列品,溯古尋源,在濃縮了的時空中,領略 歷史 的厚重,感受多姿的水鄉風情。周庄鎮北的白蜆湖,湖水清澈,微波盪漾,湖畔垂柳依依,曲廊亭台一派典雅,沿著鵝卵石小徑穿過穿過「雲海閣」,走過木質棧橋,就上了周庄舫。
夜幕夜幕降臨,我們來到周庄古戲台,在這里聽上一場崑曲,讓忙碌的心情變得輕松,會讓旅途的疲勞頓消,感受心靈之旅的愉悅。
古戲台: 戲台座南面北,以古戲台和走馬樓式觀演樓、展覽館為主體的古建築群。台中心是由四百二十隻木雕鳳凰盤旋成復盆狀,叫「鳳凰藻井」,這是古代利用共鳴原理築成的「高級音響」,使演唱婉轉動聽,繞梁三匝。古戲台上崑曲表演,水袖飄逸賞目,淺吟低唱天,賞心悅目……
古戲台上演的劇目:《長生殿》、《牡丹亭》、《白兔記》、《竇娥冤》、《孽海記》、《尋親記》、《雙珠記》等。古戲台常年上演崑曲,崑曲也叫「崑山腔」、「昆劇」,是戲曲劇種最古老的一種,崑曲形成的 歷史 ,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今屬於江蘇),崑曲成了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至今已有600多年的 歷史 ,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漫步古鎮,體會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逸,走過一座又一座的橋,觀賞古橋駁岸、看小船搖搖晃晃地漾起一泓碧波;一葉輕舟,綠水逶迤,聽一曲吳歌小曲,與船娘聊聊家常,讓水鄉韻味靜靜流淌。在煙波槳聲里,碧波盪漾中,彌漫的古韻裊裊而來。此時的周庄清新而溫婉,飄逸著古風古韻,散發出濃濃的鄉情,時光彷彿在這里停頓,我們如同回到夢中的故鄉。周庄,一個可以讓時光駐留的地方,如詩,如畫。周庄之美,讓人縈繞心間,揮之不去。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