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81歲阿爾·帕西諾近照曝光,「教父」變滄桑,身形佝僂發型凌亂
阿爾·帕西諾穿著一身黑色的衣服,全身穿著以休閑為主,豎遲穿著運動鞋。已陵塌經80多歲的阿爾·帕西諾穿的這一身,也可以說是非常潮流了。同樣,他在黑色大衣里搭配了一條圍巾,既有抓住亮點的細心小搭配,同時又能夠看到他穿著上依舊保持著紳士的特點。
他邊在馬路上散步,邊戴著耳機在打著電話。也不知道阿爾·帕西諾正在跟誰聊天,看上去聊得挺開心的,精神狀態也非常好。
阿爾·帕西諾聊天聊得很起勁,一邊走路一邊比劃著手,從這張阿爾·帕西諾的正面照片中能夠看到,曾經意氣風發的「教父」,確實蒼老了很多,身形佝僂,再加上他凌亂的發型,整個人看上去滄桑了很多。
不過現在的阿爾·帕西諾已經81歲了,沒有人能逃得過歲月帶來的變化。不過他在80多歲,還能保持這樣的體格與好的精神狀態,已經是很好的了。
有網友在看到阿爾·帕西諾的近況之後,會覺得好像還不太能夠接受,曾經的一代「教父」變老了,畢竟阿爾·帕西諾在《教父》中給我們留下太令人深刻的印象了。
不僅是因為他年輕時候帥氣的外表,更是舉手投足之間的一種男性荷爾蒙的魅力,深深地震撼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吶。同時阿爾·帕西諾在《教父》中的角色,也可以余汪李說造就了他的精彩一生,是《教父》讓他的演藝事業,走上了頂峰甚至巔峰。
電影《教父》在1972年美國上映,並成為了當年票房最高的電影,同時這部電影也讓阿爾·帕西諾名垂影史,讓全球各地的人們都記住了這個實力派演員。
甚至曾經有影迷評價過,說如果把全世界的演員都看成是一座金字塔的話,那麼阿爾·帕西諾一定是處在最頂尖的那一個,可見他在電影圈中的地位,是多麼的高啊。
除了《教父》,阿爾·帕西諾的《聞香識女人》也非常受影迷們的歡迎,也許大家沒有看過他演的這部電影,但是電影裡面的配樂《一步之遙》,相信很多人們都聽過。
現在在很多的影視劇作品以及綜藝節目中,這首配樂都會經常出現。電影中阿爾·帕西諾飾演的盲人與美女在跳探戈的那一段,畫面場景真的是太美了。
阿爾·帕西諾給我們塑造了太多經典的作品,和深刻的人物形象了。他現在的地位在電影圈裡是不可撼動的,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他不再有帥氣的外表,但是他曾經的輝煌與成就,是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
㈡ 《教父》的男主角叫什麼
《教父》、《教父II》《教父III》:阿爾帕西諾 《教父》:馬龍-白蘭度
中文名:阿爾·帕西諾
英文名:Al Pacino
性 別: 男
生 日:1940-4-25
星 座:金牛座
身 高:170CM
格 言:在戲台上,我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為生氣盎然,但我帶上台的一切都得自街頭。——引自1984年,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
掘 起:在義大利幫派傳奇電影《教父》、《教父II》以及《教父III》中飾演麥可柯里昂(他在演第一集時還只是個年輕小夥子)
代表作:
《教父》 1972 《The Godfather》
《教父2》 1974 《The Godfather part Ⅱ》
《疤面煞星》 1983 《Scar Face》
《教父3》 1990 《The Godfather part Ⅲ》
《聞香識女人》 1992 《Scent of a woman》
《盜火線》 1996 《Heat》
《市政廳》 1996 《City Hall》
馬龍白蘭度簡介·
1924年4月3日出生美國
1950年:銀幕處女作《男兒本色》上映,飾演下半身麻痹的退伍軍人。
1951年:主演《慾望號街車》,首度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1954年:主演《碼頭風雲》封為奧斯卡影帝之後轉走喜劇路線。
1972年:憑《教父》及《巴黎最後的探戈》奠定美國最偉大演員的地位,前者令他再奪奧斯卡影帝
主要作品
1 1950年出演《男兒本色》(The Men)
2 1951年出演《慾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3 1952年出演《Viva Zapata!》(薩巴達萬歲)
4 1957年出演《紅男綠女》(Guys and Dolls)
5 1957年出演《櫻花戀》(Sayanara)
6 1962年出演《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7 1967年出演《黃金眼中的鏡象》(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8 1968年出演《第二天的夜晚》(The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9 1972年出演《教父》(The Godfather)
10 1976年出演《密蘇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
11 1978年出演《超人》(Superman)
12 2001年出演《大買賣》(The Score)
㈢ 教父簡介及詳細資料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柯里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柯里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兆辯好大的婚禮。「教父」有三個兒子:暴躁好色的長子桑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剛從海軍服役歸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桑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教父」是黑手黨首領,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他拒絕了毒梟索拉索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聖誕前夕,索洛佐劫持了「教父」的養子、家族顧問湯姆哈根,並派人暗殺「教父」。 這是教父一生中遭遇的第二次襲擊.第一襲擊在電影中只用幾句話就草草帶過,而在小說中卻是這樣敘述的:一個小刺客抱著必死的決心沖進教父的房子並向教父投出了炸彈,教父因此受了傷而那刺客也被亂槍打死.
「教父」中槍入院。索拉索要湯姆設法使桑尼同意毒品買賣,重新談判。桑尼有勇無謀,他發誓報仇,卻無計可施。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卻發現醫院里沒有一個人,原來是警方和索洛佐串通一氣,把醫院的保鏢全部趕走。於是在醫院里展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的斗爭,最終保住了他父親的性命。各家族間的火拚一觸即發。索拉索和警長要求和邁克談判。因此邁克趁機想出計畫殺掉索拉索和警長。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灶尺的手槍擊斃了索拉索和警長。
資料來源
維托·唐·科萊昂|演員馬龍·白蘭度
義大利裔,第一任教父,少年生活在西西里,後逃到美國建立起黑手黨帝國。五大黑幫家族柯里昂家族的一家之主,黑幫教父。為人紳士,卻自有懾人的威嚴。與妻子卡梅拉育有三子:桑尼、弗雷多、麥可,以及一女康妮,另外收養湯姆·海根為養子。
艾爾·帕西諾邁克族鉛·柯里昂|演員艾爾·帕西諾
維托的小兒子,繼承了父親沉著、冷靜、精明、堅強的性格。刺殺索拉索及麥考斯基後,到西西里避風頭,結識當地美麗女孩而結婚。當妻子遭謀殺後,返回美國接掌家族事業,成為第二代教父。並且一次清掃家族內奸及敵人。
詹姆士·肯恩山提諾·桑尼·柯里昂|演員詹姆士·肯恩
維托的大兒子,弗雷多與麥可的哥哥,性格火爆兇猛。但對於家族事業賣力打拚。因妹妹遭到家暴多次與妹夫卡洛有過節,後遭到妹夫出賣,在收費站時落入巴西尼家族的陷阱,遭到亂槍掃射慘死。
羅伯特·杜瓦爾湯姆·海根|演員羅伯特·杜瓦爾
教父收養的孤兒,與邁克情同手足,擔任柯里昂家族的顧問角色,為人冷靜理智,是柯里昂家族深為仰賴的軍師
黛安·基頓凱·亞當斯|演員黛安·基頓
邁克的大學同學和女友,後來成為他的妻子,生下一子安東尼。她相當於整個柯里昂家族中的外來者。
創作背景
《教父》根據馬里奧·普佐於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小說中有些主要情節沒能出現在影片中,比如維托·唐·科萊昂對早年生活的倒敘,包括他如何移居美國、先前的家庭生活、怎樣殺死唐·法努奇以及如何成為黑手黨的教父。
教父導演選擇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並非是執導《教父》的最初人選,在他擔綱導演之前,製片方至少與兩位導演接洽過此事,其中包括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翁,但是對黑手黨故事不感興趣的萊翁回絕了製片方的邀請。科波拉起初不願執導這部電影,因為他惟恐影片有宣揚黑手黨和暴力之嫌,從而有損於他的西西里血統。後來科波拉發現可以讓影片成為對美國資本主義的隱喻時,開始對影片充滿熱情,同意擔綱執導。
角色選擇
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起初並不認同導演科波拉選定的演員。製片方極力反對白蘭度扮演維托·唐·科萊昂,希望勞倫斯·奧利弗擔綱,但奧利弗因健康問題而無法出演。派拉蒙影業公司的一位主管又建議請丹尼·托馬斯扮演維托·唐·科萊昂,後來經過科波拉的一再懇求,製片方終於同意與白蘭度簽約,但前提是片酬必須遠遠低於以往,而且務必參加試鏡和簽署絕不延誤拍攝進度的協定。在試鏡中,白蘭度擊敗了競爭對手歐內斯特·博格寧,並獲得了派拉蒙公司上層的認可。
除去片中的主角外,其他角色也競爭激烈。布魯斯·鄧恩、保羅·紐曼和史蒂夫·麥奎因都是扮演湯姆·哈根的最初人選。安東尼·博金斯和米亞·法羅也分別參加了桑尼和凱伊角色的試鏡。羅伯特·德尼羅參加了麥可、桑尼、卡洛和鮑利四個角色的試鏡,並得到了鮑利的角色,可科波拉選擇用他完成「交易」,因為在製片方無法確定是否該讓阿爾·帕西諾扮演邁克時,帕西諾已經簽約出演《我的子彈會拐彎》,科波拉為了得到帕西諾,就必須用德尼羅交換。
拍攝過程
《教父》於1971年3月29日開拍,大多外景在紐約拍攝完成。為拍攝麥可和凱伊在聖誕節的購物場景,劇組特地將已經關閉的Best Company旗艦店重新裝扮。片中沃爾茲住所的外景取自洛杉磯,由於羅伯特·杜瓦爾和約翰·馬利無法到場,所以劇組只好物色臨時演員作兩人的替身。
在影片拍攝期間,科波拉與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發生了激烈沖突,以致製片方考慮過將他換掉。製片方之所以對科波拉持懷疑態度,是因為影片製作出師不利,製片方認為科波拉總是進度滯後、頻頻出錯,而且堅持增加不必要開支,而科波拉卻認為拍攝首周非常順利。科波拉在後來接受采訪時說,製片方甚至已經找好了替代人選,一旦他被解僱,另外一名導演將立即接替。
獲獎
羅伯特·杜瓦爾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阿爾·帕西諾 1973年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阿爾·帕西諾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 《教父》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馬龍·白蘭度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馬里奧·普佐、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提名 詹姆斯·卡安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羅伯特·杜瓦爾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服裝設計 Anna Hill Johnstone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剪輯 William Reynolds、Peter Zinner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音效 Charles Grenzbach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音效 Richard Portman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音效 Chrisher Newman 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尼諾·羅塔 第30屆美國金球獎最佳電影獲獎
《教父》 第30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馬龍·白蘭度 第30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30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馬里奧·普佐 第30屆美國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 尼諾·羅塔 第30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提名 阿爾·帕西諾 第30屆美國金球獎最佳配角 詹姆斯·卡安 第2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電影音樂 獲獎 尼諾·羅塔 第2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提名 馬龍·白蘭度 第2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男配角 羅伯特·杜瓦爾 第2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服裝 Anna Hill Johnstone 第2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新人 阿爾·帕西諾 義大利大衛獎大衛特別獎 獲獎 阿爾·帕西諾《教父》於1972年在美國上映,上映首周票房就超過了524萬美元,首輪上映的票房達到8150萬美元,恰好是其拍攝和宣傳投入的14倍。影片重新上映後,北美票房總額達到1億3400萬美元。截止到1997年5月,影片全球票房累計超過了2億4500萬美元。
2013年12月,中國首次引進《教父》系列電影,並由泰盛文化發行《教父三部曲》BD四碟套裝珍藏版以及DVD三碟套裝珍藏版。
《教父》以沉鬱冷靜的風格講述了一段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黑幫史詩。它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黑幫電影之一,被譽為男人的聖經。該片不但在評論、藝術和票房上都取得了成功,而且它還為後人樹立了一個典範,是一部眾口稱贊的經典電影,它在權威電影網站上的好評率高達百分之百。美國權威電影組織美國電影學院將其評為「美國最偉大的黑幫經典電影」。(時光網、新浪網評)
《教父》對電影史、黑幫類型片、流行文化的影響至深至遠,它是很多導演心中的影史最佳電影,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等演員的出色演繹,加上故事本身的史詩性,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傑作。《教父》作為黑幫題材的電影,不是虛無主義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這部電影有著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討論善惡,也很少用主觀鏡頭表現宗教的道德觀,但就是在幾個節點,集中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煎熬,舉重若輕地表達了這一層內涵(《南方周末》評)。
《教父》以精細的筆墨描述了黑手黨全盛時期的家族恩怨。雖然影片的格局龐大、情節復雜、人物眾多,但是導演科波拉卻把整部影片處理得有條不紊、扣人心弦,展現了高超的專業技巧(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評)。
《教父》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的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這部電影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范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系(《合肥晚報》評)。
《教父》對宗教的討論若隱若現,善惡的界限被優雅、溫馨、仁慈、家庭所模糊。片中教父的形象顛覆了人們對黑幫大佬的傳統認知,影片里的黑幫大佬不再一臉橫肉飛揚跋扈,他可以溫和仁慈,可以體面優雅。導演在電影里安排了大規模的刺殺場景,嫻熟地運用交叉蒙太奇表現復仇情節。當馬龍·白蘭度以極其平和的口氣說出他會提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時,黑社會的暴力行徑被最大化地消解,並由此產生出巨大的美學張力(《南方周末》評)。
《教父》在敘事上很圓熟,婚禮半小時的伏線密集,對龐大的人物關系網、情節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影片開頭埋下的幾處伏筆,在後來的劇情中全有呼應,而且令人感到新穎的是這幾處呼應並不決定情節走向,而是草灰伏線式連線。比如殯儀館老闆第二次出現,是在教父長子桑尼被槍殺後,教父拜託他來為愛子整理遺容。蛋糕店老闆的女婿恩佐第二次出現是在教父被槍擊後,在醫院里和麥可假扮保鏢護衛教父。這幾處情節,都沒有決定劇情的走向,而是連線了前後劇情,將復雜的人物關系網融為緊密的整體;而且這種呼應是古典敘事中常見的「受恩-回報」式呼應,敘事節奏綿勁,對人物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種渲染(《南方周末》評)。
《教父》有多處極其經典的鏡頭運用,比如開場老教父背對鏡頭,聽著殯儀館老闆講話,光線很暗,等耳語過後,突然正打,然後慢慢拉開鏡頭,呈現全屋的場景,將教父威嚴的一面烘托得非常成功。影片結尾處,景深鏡頭的運用也堪稱經典,凱站在近景,遠遠看著麥可接受手下表示臣服的吻手禮,之後門緩緩關上,象徵意味十足。影片的打光是極為革命性的,在之前幾乎沒有人敢嘗試如此暗的光線,殯儀館一段,是這種黑白對比光最為強烈的一幕,教父從黑影中走出來,五官輪廓分明,陰影的處理非常考究,出色地烘託了這一橋段的悲傷情緒(《南方周末》評)。
作為名傳史冊的經典黑幫電影,《教父》史詩般的宏大敘事將人帶入了驚心動魄的時代,領略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故事,當然還有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杜瓦爾等演員的偉大表演,尤其是馬龍·白蘭度和阿爾·帕西諾扮演的新舊兩代「教父」,早已是電影史上經典角色。《教父》使得馬龍·白蘭度再度輝煌,也使得阿爾·帕西諾自此登上絢爛的影壇,他們共同演繹了新舊教父之間的角色傳承,雖然直接面對的戲份並不多,但在醫院中簡單的一句對白、一個親吻、一個微笑,已經不動聲色地預示了終將到來的改朝換代(時光網評)。
㈣ 《教父》好在哪裡為什麼說是男人必看的影片
《教父》好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男主角:馬龍白蘭度,第45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其次是導演好編劇好,其實最好的還是劇情。說是男人必看的影片的主要原因是故事的教育意義大於娛樂意義。
首先說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這個人雖然是一個美國人,但是卻是義大利移民,所以說才能拍出《教父》中如此濃厚的西西里風格。也正因為他,才能將義大利風俗和美國黑手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帶我們回到了那個動盪的時代。
《教父》這部電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當你年輕的時候看,也許並不感覺什麼,甚至都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當你歷經千帆,經歷了很多難忘的心酸,回過頭來再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你就會知道,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
㈤ 好萊塢的狂放「教父」 ——馬龍•白蘭度
本文關鍵詞:電影、歷史人物
預計閱讀時間:8分鍾
沒有哪個演員像馬龍·白蘭度一樣被人奉若影壇神靈,卻又不屑於表演。他被尊為好萊塢的「教父」,可是卻痛恨好萊塢。他的一生寫滿了狂放不羈,可離去時卻以最安靜方式消逝。但是無論狂放還是安靜,馬龍都顯得孤獨而神秘。難怪他的自傳電影導演Behi說:「我想取得白蘭度的友誼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甚至有評價說:「他是天才的演員,但做人卻是失敗者。」
你可以模仿馬龍,可以像他一樣穿著牛仔、T恤,怒發沖冠,用鼻音說話,可是他傳神的演技卻沒人可以超越。從 「教父」這一形象誕生開始,他便無人能及的排在了最佳電影形象的第一位,而且經久不衰。馬龍·白蘭度是偉大的演員,同時他也是個真實的人。「我從來都不喜歡當一個電影明星,不管我說什麼、做什麼,人們總是把我神化了。」雖然電影造就了他輝煌的一生,可是直到最後他仍然堅持:「電影對我來說不過是工作而已。」
也許他更願意做一個平凡的人,所以他可以向拜金的好萊塢宣戰,可以從來不背台詞,可以為了愛情放棄電影生涯。可惜的是馬龍的生活又少有平靜,他狂放的性格和超強的魅力使他飽受感情的糾葛,甚至有6個女人燃銷因他而自殺。
這就是馬龍·白蘭度,一個30歲之前就四次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電影標桿,一個跨越18年兩度獲得影帝桂冠的長青樹,一個孤僻不羈的性感男人,一個在矛盾中掙扎的狂放「教父」。
永遠第一的「教父」
馬龍·白蘭度1924年4月3日出生於美國納布拉斯加州歐馬哈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自小性格倔強,不服管教,從不好好學習。多次被學校開除,其中包括一所軍校。後來他到紐約,進了一家戲劇學校攻讀表演藝術。他的老師看出白蘭度的天賦,並預言他不出幾年定會成為美國最優秀的演員。這個預言真的應驗了。
在他的演員生涯中,七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並兩次稱帝。馬龍·白蘭度的才華無可爭議的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閃爍。
1972年馬龍在福特·克波拉的電影《教父》中扮演「教父」維多·科萊昂,從而奠定了他不容質疑的影壇「教父」的地位。而電影中的「教父」形象也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形象,並且在最近的評選中「教父」仍然是排名第一。從這個形象的經久不衰便可看出馬龍·白蘭度的功力,作為方法派的代表,馬龍的演技象徵皮蠢遊了一個時代。
《紐約時報》稱其為「電影界的異教徒,這位極具叛逆色彩的巨星用他的演藝才華照亮了整整一個時代,甚至永遠地改變了電影表演藝術的風格。」是的,馬龍是叛逆的,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教父」的地位。
馬龍生前的好友, 詹姆斯·凱恩( 與馬龍·白蘭度在《教父》中合作過)說:「他對我這一代年輕演員的影響是其他人望塵莫及的,沒有人能夠否認這一點。」包括後來的「二代教父」阿爾·帕西諾、「黑幫傳人」羅伯特·德尼羅等著名演員都是受馬龍的影響極大,一直延續著馬龍的風格。
其實「教父」對於馬龍來說有著雙重含義,一是電影中永恆的「教父」形象,二便是他如「教父」般的顛峰演技對後來者的影響。他雖然也遭到像卓別林這樣著名的導演的非議,但是他仍然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擁有偉大演員的時代。羅伯特·杜瓦爾的話也許最能代表馬龍的另一面:「他就像是全世界年輕演員的『教父』,在美國尤其如此。」
導演眼中的「問題演員」
馬龍·白蘭度是天才,可是每個被他「伺候」的導演,實際上都是在伺候他。「我痛恨背誦台詞,很多都是現場發揮,或者依賴提詞板。」這個提詞板就成了導演的「功課」。如果不是擁有卓絕演技,恐怕他早就被踢出好萊塢了。
1954年的《碼頭風雲》使他獲得奧斯卡影帝,得意的他又接拍了《埃及事件》,拍攝中途他因為和女演員發生沖突而退出拍攝,並被迫與福克斯公司對簿公堂。經過這場官司之後的馬龍變得怪僻孤獨,開始不給人打電話,不與人交往,幾乎與世隔絕。後來,又自組公司,但不久便解體了。於是他更加放盪不羈,傲慢無禮,成了真正的「浪子」演員。
對他又愛有恨的著名導演福特·克波拉,算是比較了解馬龍的,得知他辭世的消息,克波拉說:「以我對馬龍的了解,他是不想看到人們紛紛對他的逝世發表評論,所以我能說的只有:對於他的離去,我感到萬分的惋惜和檔李悲傷。」雖然《教父》給克波拉帶來了輝煌,可是他精心的巨做《現代啟示錄》卻飽經風霜。馬龍在後者里出場不多,而切表現的很不合作,要求先拍完他所有的戲。搞的焦頭爛額的克波拉更加焦慮,而且最終在票房上慘敗。可是就算這樣馬龍在該片中的表演同樣得到了好評。
可以說他是「問題演員」,可是如此的馬龍·白蘭度,才是真正的他,並非說狂放不羈就是優點,但馬龍如果失去了狂放的性格,也就不再是「教父」了。好在他狂放一生,所以始終魅力四射。
狂放不羈,口無遮攔
馬龍·白蘭度第二次問鼎奧斯卡影帝的時候,沒有去領獎,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位印地安女孩打扮的代表,宣布了他的一項聲明:因為美國印第安人在電影和電視中受到歧視以及最近發生的迫害印地安人事件,他拒絕接受這份榮譽。雖然這件事情最後以他的一份「懊悔」聲明告終,可是他的斗爭性還是明顯暴露。
1948年的馬龍·白蘭度曾經如是評價好萊塢:「他們就沒拍出什麼好片,以後也拍不出什麼好片。」但此後他的聲名還是成就於電影,他是好萊塢星光大道上閃爍的金星,但卻一直拒絕融入其中。他曾公開說過:「拜金的好萊塢充滿恐懼,但我不怕好萊塢,因為我不愛錢。」他可以向任何事物宣戰,包括他賴以生存的環境。可是馬龍在讓無數人對他懷恨在心的同時,又不得不向他頂禮膜拜。
「我就是我,如果需要以頭撞牆保持我的真實,我會這么乾的。」充滿斗爭性的同時,馬龍更多的率真的、矛盾的,對於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他從來就有著很深的無奈:「我本可能是另外一個人,只要不是現在的我。」在外界眼中狂放不羈的「教父」,內心的落寞卻難有人理解,除了他身邊的人。在他們眼中,馬龍是個「常常一個人靜靜地思考問題,印象有些憂郁但人格高尚的人。」這和人們印象中口無遮攔的馬龍截然不同。
渴望獨處,卻紛擾百出
1962年拍攝《叛艦喋血記》的時候馬龍的不為人了解的性情表現的由為強烈一點。他因為這部電影迷戀上了大海,而且毫不猶豫的買下一座叫塔希提的小島;並且狂熱的愛上了一位19歲的夏威夷少女泰麗塔,他認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歸宿,曾一度息影,從好萊塢消失了。可以看出他憨直的性情,和追求安靜平和的心願。
可是人事八九都難以遂願,前半生的狂放「教父」,註定了後半生也難以靜養天年。和幾任妻子的各種糾紛,不斷暴光的情人和子女,讓他官司不斷,甚至債台高築。尤其是為了大兒子克里斯汀開槍射殺其妹妹男友的官司,馬龍不惜變賣家產,甚至貸款。可克里斯汀還是被判刑入獄。
這一系列的事件給馬龍·白蘭度的晚年造成很大的影響,他的鄰居,好朋友傑克·尼克爾森是他遺囑中指定的葬禮主持,尼克爾森眼中的馬龍:「他喜歡獨處,不太喜歡別人的打擾。我在自家的院子里經常聽到他在家裡放古典音樂,他很喜歡將音樂的聲音放得很大,他是個充滿了歌劇氣質的人。」這樣的馬龍·白蘭度可能才是真實的。
馬龍的另一個鄰居曾經促成了馬龍與中國電影人難得的一次接觸,中國的電影人就是中國的影帝——葛優。回顧當時的情形葛優印象最深刻的是馬龍對他的建議:「應該要個孩子。」可見狂放的馬龍·白蘭度對生活朴實真誠的希望。而葛優與這個「大腕」的「約會」也最終因為馬龍的身體狀況而化為泡影。
安靜的離去,永恆的懷念
美國西部時間2004年7月1日18點,璀璨的巨星隕落。80歲的馬龍·白蘭度,安靜的離去;狂放的「教父」,沒有引起波瀾。他的密友傑·坎特回憶說:「他去世的時候,顯得非常的安詳。在他最後的時刻,周圍僅有一些家庭成員。一貫低調的他不喜歡太張揚,根據他的囑咐,他的葬禮將會秘密進行。」人們除了知道他離去了,別的一無所知,正如坎特眼中的他,最後的時刻他不再狂放是狂放的「教父」,而是真正的馬龍·白蘭度。
坎特說:「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我依然能夠被他的幽默和樂觀所感染。我們曾經在一起回憶他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馬龍·白蘭度希望自己的葬禮低調舉行。另外,他還透露了自己長眠最理想的地點,那就是把骨灰撒在大溪地群島風景優美的塔希提小島。他不想像其他好萊塢明星一樣,把墓園變成觀光景點」。
臨行的馬龍·白蘭度不是懷念輝煌的「教父」,而是嚮往他那安靜的小島。無論他在意於否,他永遠是世人眼中狂放的「教父」;也無論世人如何評價他的一生,最終他都選擇了安靜的離去。他收斂了俯瞰的姿態,留下的是人們對他永恆的懷念。
馬龍·白蘭度經典回顧: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後。現在只做兩件事兒: 思考未來&踐行當下 。
如果這個分享對你有用,可以 關注並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