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評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主題意蘊

評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主題意蘊

發布時間:2023-05-28 00:53:59

㈠ 一座山,兩代人,一隻狗,這是一部讓所有為人父子都感動的電影

這是一部我非常喜歡的文藝片。

喜歡看滕汝俊,消瘦的臉龐上皺紋寫滿了故事;喜歡看劉燁,燦爛的笑容了填滿了純真與無暇;

喜歡看霍建起,用鏡頭書寫自己年輕時的故事和情懷;

喜歡看《那山那人那狗》,如一篇格式清新的散文,簡單里又漾著濃郁的芬芳。

也忘不了背光中的陳好,金黃的發線朦朧著青春的面龐

忘不了蔥蘢的大山,微風中禁不住無盡的眺望; 忘不了狼狗老二,體貼的就像多年的老友 ;忘不了白石山的那一段旋律,顫戰著我們每一寸多情的神經。

不經意間,卻找回了失落多年的親情,理解和回憶。

倔強的老爸 ,當兒子轉過身是卻又是如此多情,期望,責備,關懷,種種感情交集在那者伏雙濕潤的眼;

輕狂的兒子 ,撫摸著舊背包帶時松開原本上揚的嘴角,理解,埋怨心疼,都掩蓋在背起背包的那一剎那。

父親對兒子說:「你過得了江,不一定能過得了溪,不一定能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站穩。」

老爸是二十年前的兒子,兒子是二十年後的老爸,每個人都保留著一半的故事,合起來就是一個傳奇。

村裡的老人都說,「背得動爹,兒子就長成了。」汪扮

兒子問老爸,為什麼人們不願意走出大山呢?老爸說,因為他們是神仙的後代。

雖然我不是山裡長大的,不過也是實實在在的從農村裡走出來的孩子。

不管在城市裡呆多久,身上總還是帶著一些難以抹去的懷舊氣息。

我對大山,也向來有種說不出的感受。

似乎它過於閉塞,過於淤滯。也許是在鋼筋水困嫌灶泥的城市森林中呆久了。

當我看到屏幕上鋪滿了被綠樹遮蔽的大山,山間被氤氳的水汽所包裹時,

我的內心升騰起一種清涼的觸感,彷彿大山就在我眼前,觸手可及,徐徐展開。

在記憶里,那些泥巴路、石子路和那些風景於我來講還是熟悉的,一切就好像這部電影里所展現的那樣,清新、質朴,同時又充滿了時代感。

讓人在感到舒服、親切的同時,

又難免會在經過短暫的思考之後,心頭浮上一絲傷感、無奈,而後又歸於坦然、平靜。

簡單來說,《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散文詩式的文藝電影,其風格神韻上與《城南舊事》《邊城》《黃土地》等某些相似。

影片有著簡單的人物,父親與兒子之間樸素的 情感 ;

父子的隔閡與交融,以及相對封閉的敘事空間

電影其實很多年前就看過一次,那時候多少想的還有些淺顯。

只是單純地被裡面的景色所吸引,被父子二人的親情所打動。

如今再看,可能是因為心態不同,其中感受自然有了些許不同。

除了那些至今未變的感受之外,更多是覺得霍建起導演要表達的實際上是對那個時代的一種緬懷。

就像影片中兒子對固執的近乎死板的父親說的那樣,「 等到直升機停在山頂的那一天,鄉郵路再這么走還有什麼用啊!

可是無論如何,那個已經遠去只能緬懷的時代,還是值得我為它寫上一些什麼。

看完全片之後,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連綿起伏的群山,繚繞的霧靄,空曠的田野,一幅幅田園美畫...

人說,朴實之美方為真諦,我想真正的美麗不需要華麗的外表,由內而外散發出的美才是真美。

翠綠的畫面里沒有一張不散發著這樣的朴實的美感,多遠景的鏡頭描摹這青翠的山,孤獨的郵路上演繹著一個平凡的故事。

若平靜安靜,若鋪張游離,像水墨畫,像動態的詩,渲染著敘事的深刻與襯托主題的鮮明。

也是從這部電影我知道了有個導演叫霍建起,他的作品雖沒有張藝謀的濃烈、陳凱歌的反思。

但始終纏繞著一股質朴與真情,一股豁達與平和,一種城市人所難得的對鄉土的認識與情懷。

這種情懷,是中國第五代導演身上獨有的氣質。

高考失利的兒子接替年老病衰的父親出任山間郵遞員,父親帶著兒子走這一條艱辛的郵路。

整部電影像是追求紀實, 大量的遠景來表現山,大山彷彿也是有生命的 ,它是生命意義的載體,承載了一個普通山間郵遞員的生活理念和職業理想。

父親作為一個普通郵遞員的一生在一趟護送兒子上崗的郵路過程中得以體現。

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條狗,只是人由父親轉變為了兒子,但郵路的生命意義卻沒有消失。

他們有著山一般的沉默、淳樸、不張揚,也有著山一樣的高尚、深沉與厚重。

一次父子共赴的郵路就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旅程,收獲豐盛而且干凈簡單,也許生命就如那父子行業間的遺傳和圈狀的工作路線般,充滿循環。

在崎嶇路途間互相了解,悄然注目彼此的態度細節,兒子的獨白與父親記憶里的閃回,父親的反復叮嚀與兒子的漫不經心。

如果父子在行程起點選擇了繼續到底,那 影片中的配角就像驛站般戲劇性地逐個登場,鋪墊任何能激聚感人後果的前提,及時觸發

村委會接待人的訴苦規勸,盲人五婆的守門期盼,侗族姑娘的婚禮邀約,轉娃求學的初衷目的...

父子之間的隔閡,也在這一次父子同行的郵路中逐漸消除。

猶記得兒子背起父親淌水過河的一幕。因為常年淌這冰冷的河水,而落下腿病的父親,終於在這最後一次的郵路中,享受了一回。

兒子的一聲「爸」,消融了父子之間的冰牆 ,惹得父親感動得熱淚盈眶,兒子心中對父親的生疏與畏懼也不復存在。

這郵路不僅僅是一條郵路,更是父子之間一次坦誠的心靈交流。

在這一旅途中,父親將自己先前的郵路經驗傳授給了兒子,兒子也同父親交流著自己對於郵路的各種感受。

在這些交流感受中, 更是父親和兒子這種特殊關系的闡述 ,父親會老去,兒子延續了父親多年的堅持。

兩代人在相互了解的過程中相互體諒、相互理解。

當然,影片中也有交代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兒子與父親在如何選擇運郵方式的問題上起了爭執。兒子不解父親為何堅持步行運郵,而不願塔乘別人的順風車;

父親認為兒子投機取巧,郵路就應當踏實走完。

父親是勤勞守舊的老一輩的代表,而兒子則擁有敢於敢於革故鼎新的勇氣。

這樣有緩有急的情節設計,使影片顯得跌宕起伏,富有故事性,也使父子之間的感情更加真實可信。

電影上映於1999年,正是千禧年之前,故事背景的年份可能是八幾年,也可能是九幾年,電影中劉燁隨身攜帶的袖珍收音機,證明年代也不會更加久遠。

記得以前看的《感動中國》,看到某位送信郵遞員的故事,現在也極少有這樣的存在了。

在真正一些偏遠的地區,可能還需要郵遞員步行去送信。

故事裡,高考失利的兒子願意開始這樣一份工作,按照兒子的話說:我們家必須要有個國家幹部。

而在與父親走完了這一趟旅途,才知道幾十年父親的堅持。

郵包被兒子中途擱下的時候,父親生氣呵斥;

冒充孫子給五婆送信只為帶給她一絲慰藉; 信被風刮跑時不顧一切地去追 ,人和狗不顧一切地奔跑,這個時候兒子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背影。

更是由父親身上體現出的那老一輩人的堅持和信念。

父親在山裡送郵一輩子,從山上滾下來過,也因為水涼凍傷了腿,為此,當然沒少花錢看病了。

那時候都是公費醫療的,也因此,他享受到了公費醫療。

可是,父親在進山的路上,卻給兒子說 他為此感到很過意不去 「我這病讓國家花了多少錢呀。」

可見老一代人身上的淳樸和精神可貴。

路途很孤獨,幾百里的路,都是需要獨自一人走完。

這一次兒子有父親和老狗「老二」陪伴,也帶了自己的收音機,播放著父親不懂的歌。

最開始他不知道如何打發這段寂然的時光,想與父親說說話,卻不知道從何開口。

一路不緊不慢地行走,思緒回轉,過去的記憶閃現,兒子漸漸明白了這么多年父親過的是怎樣的一種生活。

父親通過兒子,也回想起自己年少時的記憶,此刻父親兒子心意相通,幾十年了,終於在心裡有了 情感 的交流。

在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有了各種掛念。

侗族姑娘,美麗大方,也許會成為兒子第一個記掛的對象。當年父親把母親從山裡接了出來,兒子可能也會沿著這樣的路一直走下去,兩代人書寫同一個故事。

兒子問父親為什麼山裡人願意生活在山裡,父親反問他媽怎麼說。

兒子說:「媽說, 山裡人住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裡,舒服。

父親當時沒有回答。

後來的父親說了一些話,說出了他的觀點:「這日子很苦,但是過得越苦的人越有念頭,叫理想。」

山裡條件的確很苦,但是身在其中的人反而習慣了而覺得自在。

但也有一些想走出去的人,比如放牛孩子轉娃,通過函授大學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父親和兒子聽到轉娃大聲喊出的話時笑了,我也很欣慰一個孩子不必陷入「放羊的孩子的孩子還接著放羊」的無知循環。

在這里兩代人走到了一起。

故事很純粹,99年的劉燁和陳好都還很年輕很青春,卻也把角色詮釋得很自然。

《那山那人那狗》在國內只賣出一個拷貝價,幾乎沒有票房收入,國內的很多觀眾都是通過電視才接觸到它的,才真正認識到這一部難得的作品。

相較,只花了8萬元購進本影片的日本,卻成了《那山那人那狗》的知音,共收獲超過800萬美元的票房,不能不說實在是遺憾。

這部故事按日媒評論說,質朴真實。

或許在如今日漸浮躁的院線上映,恐怕也依舊不能吸引太多人氣。

原始自然的敘事,也讓我想起了一部日本電影,根據川端康成原著改編的《伊豆的舞女》。

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裡面的男主人公川島一路的行程,以及所發生的故事,也和《那山那人那狗》一樣質朴實在。

也像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

鏡頭緩慢的移動平時的像是拍紀錄片,故事娓娓道來,心慢慢被影片占據。

最後,影片仰視鏡頭拍攝, 父親每次回家,母親每次都站在橋頭等待 ,父親抱起母親的畫面被定格。

兒子背起郵包,還有那個 侗族姑娘回眸的一笑 ,這些鏡頭都運用了黃色調,很好的襯托出了人物的高貴品質,人物的精神被定格。

這部戲如果換一個導演拍,可能完全是另一種風格,完全可以拍成人性的悲苦大戲。

導演霍建起, 沒有帶任何感情色彩在裡面 ,整部電影就像散文一樣敘述著,淡淡的悲情在心頭蔓延。

他只是想講好老郵差和小郵差的故事,卻讓我們看到了親情的溫暖和深刻。

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刻意煽情的 情感 流露,一切都好像是融入了真實唯美的大自然田園風光之中。

觀眾的直觀感受也許就是美麗的風景與質朴的人物。

然而這種簡單的風景與人物卻蘊藏著豐富的感染力。

故事中的父親似乎在走過二十多年的那條郵路、那段風景之後,給人的感覺也是簡單而豐富。

他在世俗看來艱辛而枯燥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生,因為在他看來,這份工作有干頭,他認為: 「人吶!最重要是要有想頭,有了想頭,就什麼都有了...」

影片的背景放在了湖南西部的大山之中 ,細看影片之中的風景,沒有純正江南部分的水光漣漣,也沒有北方山區的乾燥。

石板處有著青苔,有著綿延的山林,大山之中也藏有平原部分的一塊塊稻田。

想想這又是另一番景象, 介於水色的江南和廣袤乾燥的北方,又正是這樣一種特質造就了影片整體的唯美和舒緩的情調

如果說景語皆情語,那麼影片對准大山美景的每一個鏡頭都會讓觀眾神遊其中。

正如《東邪西毒》歐陽鋒的一段剖白:

「年輕的時候總想知道沙漠那邊有什麼,走過去發現其實什麼也沒有,除了沙漠還是沙漠。」

每個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父親很想告訴兒子,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現沒什麼特別。

山始終佇立在那,歷經風雨,始終在那等待,等待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們。

那山從未改變。

父親執意陪兒子走一趟郵路,在這趟郵路旅行中,兩人互相回憶過往,互相交流這此時的想法,最終兩位主人公在完成一趟旅行中認識得到了升華。

如果說二戰後美國電影類型出現的以公路旅行為敘事元素的公路片,那麼我想其實這部影片就是我國最早的「公路片」。

類型相似,只是這是在一段山路上完成的心靈成長,也可以叫做中國的「山路片」。

影片的 情感 高潮出現在了兒子背父親過河的段落,兒子說該是父親享受一回了。

頂著郵包過去後,鏡頭對准了河對岸的大水車,接下來的鏡頭已經是 兒子背起了父親

當兒子說父親還沒有一個郵包重時,此時的父親已是淚眼婆娑,立馬轉過頭去不讓兒子瞧見自己已經年老了。

影片中的狗被家裡人叫做「老二」 ,足以見得那狗在家中的重要地位,而那狗的表現足以稱得起這一稱呼。

走廊中, 兒子手中的信件被大風吹起,勇猛的老二一跳躍起便銜住了飛散的信封 ,就像兒子所說,「老二,棒極了」。

有那山,有那人,恰好也有那狗。它陪伴了父親走過了父親的郵路,也會陪伴著父親的兒子走過他的郵路。

兩代人的郵路,有了那狗,便連接起來,充滿溫情。

《那山、那人、那狗》給人的感動並不僅限於父子之情,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是本片的深層次含義。

那茫茫的大山,那山中平實善良的人們,那忠誠聰慧的狗,在今天看來無疑都是我們疏離已久的東西。

送信的路本是艱難的,但生命和博愛賦予了新老兩代郵遞員源源不斷的力量。

因為在他們看來,山路再曲折,也比山下蜿蜒的公路來得平穩、堅實得多。

實實在在的故事,透露出一種真實,這種真實放映的一個時代。

大量 科技 怪物們正在改造著我們的生活,以鄉村郵遞員為代表的舊的事物即將消逝不見,正如兒子所說,也許有一天直升飛機就會停在山頂上。

兒子接過了父親的郵包,帶著忠實的狗「老二」一路前行,他將會是最後一代鄉村郵遞員。

也許再過幾年,他就會下崗,把職業交給 汽車 和公路。

電影歌唱的是一種舊的生活、舊的年代的緬懷,一次尚可來得及的好好的告別。

正如影片最後,兒子起身,背上行囊,開始送信。路途行起時,一個時代已經遠去...

如果說20多年前的中國電影觀眾尚且缺乏觀影經驗,無法從電影的宣傳造勢中甄別出電影優劣的話。

當在一部又一部商業氣息濃郁的大片瘋狂圈錢行為接踵而來的時候,我們多麼希望甚至渴望能有這樣一部純朴自然的電影出現。

提供給我們哪怕一丁點兒的人文關懷,讓我們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和浮躁的 社會 中獲得一絲的安寧。

可是當真的有這樣的電影到來的時候, 我們又在電影院的排片表上遍尋不到它的蹤影 ...

最後我想說非常喜愛這部電影,自己看時更哭得一塌糊塗。

我在這里也借比喻寄託些對《那人那山那狗》的敬慕:像淚腺旁一顆死穴,溫柔中招,無力抵抗,任涕飄零。

㈡ 賞析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工業化的社會,失去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看著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滿畫面的綠意,想起了童年時期走過的一條條山路。電影並非要向我們傳達山清水秀,而是山與人與狗的故事。山指的告謹是自然,人在影片中傳達的是感情與責任,狗則是要表達人的寂寞,當然還有其他作用,比如凸顯感情色彩與狗的忠誠,重點是狗凸顯了人的矛盾體。

父親因腳病無法承擔起鄉郵員這份工作,把工作交給兒子。兒子說要自己獨自去送信件,父親一開始並未要陪兒子走第一次,則是叫老二(狗)陪同帶路,老二見父親未走,老二也未走,最後似乎為了要讓老二跟隨兒子才陪同兒子走第一次。老二在這里的表現是矛盾的,老二明明知道父親的心思,但是並未跟隨兒子前往,實際上是要讓父親一個台階下。因為父親本身就准備好陪同兒子的第一次,因為兩父子的隔閡,父親並不想直接表達。兩人走到巷子口,兒子叫媽媽回去,父親在自白中表現出來的是吃醋,說:叫媽媽叫的那麼甜。父親渴望兒子能像對待媽媽那樣對待自己,父親心裡明白,做鄉郵員常年不在家,沒有給兒子一個父愛,並未責怪兒子,反而更加愛兒子,只是沒有直接說。父親喚狗為老二,這樣的稱呼只是一種虧欠,把狗假想兒子,假想陪伴兒子身邊,又或者說正因為假想兒子的陪伴才堅持了大半輩子的鄉郵員的工作。

父親與兒子第一次休息的時候,兩人默契的說:「累不累」,無論父子之間有多大的隔閡,心還是會通的,兒子對父親有多大的恨,還是會關心父親。父親遲遲沒有跟上父親,兒子回了一次頭,放慢腳步繼續往前走,第二次回頭看依舊沒有看見父親,內心忐忑不安地把郵包放下回頭急促地找父親,看見老二在,卻不見父親,著急的問老二哪裡去了。父親並未因兒子回頭著急的尋找自己,反而責怪兒子把郵包放下,又讓兒子繼續怕著自己。在感情與工作上,父親就是一個矛盾,父親完全可以利用這次機會改善與兒子的關系。父親沒有那樣做,也許父親陪同兒子的第一次道路,並非出於愛,而是不放心兒子不能把工作做好。

在父親與兒子在田野中遇見侗族姑娘這片段,是影片的高潮。父親有意要兒子娶這個侗族姑娘,只是兒子不想讓侗族姑娘像自己的母親一樣,選擇放棄。兒子對侗族姑娘是真愛,因為有了媽媽的遭遇,深深地明白一個在在家思念的滋味,兒子更加明白遠行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淡化了思念,而守在家的人更加寂寞地思念遠方的行人。

「村裡的老人說,背的動起爹,兒子就長成了」。兒子背父親過河,兒子喊了一句爸,父親有點不相信。在這里兒子與父親開始沒有了隔閡,開始了互相交流。實際上在這一路走來,是眾多因素疊加在一起,讓兒子明白了父親,不再恨父親沒有給媽媽一個愛,沒有帶給兒子與媽媽一個溫暖的家。父親與兒子說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兒子以為是真的,到達第一個村的時候,呈現在兒子眼前的是可有可無的,但在村秘書家裡,村秘書說:「外邊來我們這的老師、醫生、儲蓄員、公安個個都能當勞模當幹部,就你呀,光是走啊走啊,這么多年了……」 從村秘書的口中,兒子知道了父親這么多年的艱辛和付出。在村秘書走後,兒子問了父弊運親為什麼,在父親的回答中,兒子又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父親。父親說要繼續趕路,村秘書說等等還一個老租友梁師的報名表未取來。實際上村秘書也去叫大夥出來看看新上任的鄉郵員,在兩人要走的時候,村裡的人都出來送行,看新上任的郵遞員,這讓兒子了解到了作為一個郵遞員所獲得的尊敬,對父親郵遞員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在這以後,從父親為五婆送信給五婆一個慰藉,村民特意將婚禮定在父親進山的這一天,村民為了不讓父親再滾下山而扔繩子以及附近村民在郵路上自發的將水灌盛滿水等幾件事中,兒子對父親的理解也逐漸加深,父子之間多年的隔閡也得以消除。

為父親與兒子丟下繩子的小孩說將來要采訪他們,父親哀嘆沒有下次了,獨自先行走,兒子看見瘦小的父親的背影,這一刻兒子明白了父親不捨得丟下工作。一樣裝著大山,一樣裝著郵路,人的心比腳還累。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國家幹部的工作,若父親在乎國家幹部的身份,那麼早就高深了。村裡人主動寫好表揚信寄到縣里去,每次父親都沒有寄出去,父親執著於鄉郵員這份工作,是因為習慣了這條路,放不下一路上的人和事。父親和母親的相遇是在這條路上,一路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若是父親的離開,那些人沒有人再會去幫助了。父親不是執著於這份工作,而是默默地承擔起了責任,捨去了家庭的溫暖,給更多的人帶去希望。在父親與兒子回家的頭天晚上,父親看著熟睡的兒子,露出了難得的甜蜜笑容,我想起碼包含了三層含義,一是兒子可以勝任父親的工作,父親的擔心放下了,二是父親看著兒子長大成熟了,高興著,三是父親多年的慚愧終於放下了,知道了兒子並未真正的怨恨父親,而是默默地承擔起了家裡男主人的角色。

回到家中,父親對母親說兒子可以接下自己的工作,一路的考察,完全符合標准。這段旅程是一種輪回與延續。路程是輪回的,從家門口出去還要從家門口回來。父親在路上跋涉了幾十年,兒子要接著跋涉。兒子曾經到過山外的世界,現在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就好像父親在影片中說的:山裡的人為什麼喜歡住在山裡,那就像是腳放在鞋裡舒服一樣。兒子是父親的生命的輪回與延續,也是父親工作的輪回與延續。

那山,那人,那狗,我們的寄託。我們不會像父親一樣對山有著生命的感情,我們也不需要一條像老二這樣的狗來陪伴,但我們需要去做「那人」的人。山裡人的想頭,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頭,人有想頭啊就什麼都有!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沒滋味。這種想頭我認為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清晨籠罩著淡淡薄霧的村落與田野展現出來,唯美,淡雅,迷人,沁人心脾的痛徹感油然而生,沒有城市的喧囂與躁動,平淡卻真實。當父子兩人走出鋪滿了青石板的村莊時,兩人與田野山林融在了一起,在溪水上的石橋時,整個畫面就如同一幅水墨畫,遠處的山林在霧氣中若隱若現,橋下的溪水潺潺,岸兩邊長著綠油油的稻苗,兩個人一條狗在這個固定的畫卷中走過,平靜安詳而又淡泊。兒子問父親,山裡不應該住著神仙嗎,山裡人住在沒有人煙的山林中,他們不悶嗎?父親說他們不悶,他們是神仙的後代。也正因為他們是神仙的後代所以他們才懂得山林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命,才會去保護。在這里沒有人與自然格格不入的景象,看到的山都是綠蔥蔥的,那些光禿禿的山頭在這里永遠不會出現。

㈢ 《那人那山那狗》的影評。

轉:

第一個:
誰都曾經在自己的少年時怨恨過自己的父親的罷。誰都曾經在少年時挨過父親的巴掌的罷。誰都曾經覺得父親是法西斯般的罷。誰都是曾經埋怨過父親不了解自己的罷。
可是又有誰,真正的了解過自己的父親呢?
《那山那人那狗》講述的是一個老郵差退休後兒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來的故事。
故事的畫面風格是優美的柔順的寫意的溫暖的,水墨畫一般的平和嫻靜。
那應該是南方吧,那裡總是很潮濕,那裡總是很松軟,那裡總有許多瑣碎事,那裡總是紅和藍。
故事的音樂理念是抒情的清新的直接的清揚的,風吹水一樣的順滑與寂靜。
無論是古典的民樂還是英文流行曲,他們都在適當的時候響起,把故事同音樂的意境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潮,讓人笑著流淚。
我記起我第一次遠行,父親去送我,在火車站,他站在風裡面,目送我上火車,一句話都沒有說。只是把從火車站買的小糕點遞給了我,示意我路上吃。我當時還埋怨他不懂得買東西,跟他講火車站的東西是多麼的難吃,他又如何讓人騙了雲雲。
雖然我那樣講他,可是他的目光,就跟影片里的父親那樣,是充滿了疼惜和愛的。中國的父親們,從來都是隱藏著自己的感情的,他們的愛,從不會像母親那樣表達得那麼外露。他們在家庭里,生活中,必須要保持自己一家之主的權威性同神秘感,他們要表現出一種山樣的感覺,給整個家庭以安全感同支柱感。
所以他們心裡是苦的,孤獨,多麼可怕的東西,可是他們要一輩子都在那種不被自己親人了解的孤獨中,但卻始終堅持著,那是一種多麼偉大的,默默的感情。
這是一個需要善良的年代,我們身邊充斥著赤裸裸的物質同慾望,一切都在被標價,一切都在出售或答培者等待出售。我們的心變得越來越冷酷無情,變成石頭或者木頭,沒有眼淚掉下來。
我想起電影里的那個阿婆固執的等待,那麼的堅定,充滿了希望,多麼好。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有些人,是在固執地,痴痴地,相信著未來的。
而她所相信的未來,卻是老郵差給的,他退休了,他的兒子一定會繼續將這個給予希望的事情繼續下去,還是善良的人多,還是有些人,仍舊相信著愛。
影片里最讓人動情的場景,應該是兒子背起父親過河的那一段吧。兒子對父親說,你背我那麼多次,現在我長大了,應該我宏舉鎮背你了。父親伏在兒子的背上,一個山一樣的男子,就那樣濕了眼睛。他心裡是歡喜的,他知道自己的沉默終於有了結果,他知道兒子終於懂得他了,所以他高興,所以他終於放心,讓兒子接過他手中的工作,讓兒子,通過一封封信件的傳遞,繼續給大山裡的人,播種希望,播種愛。
我沒有背過我的父親,我也從來沒有跟他說過我對他的愛,我甚至沒有告訴過他,我一直都是知道他的愛的,我一直羞於啟齒,我所處的環境,註定了我要成為一個沉默的男子,註定了我會繼續父親的路,繼續重復父親的路,一條等待著被了解,被愛的路。
影片的結尾,父親終於陪兒子第一次走完了那條郵路,他終於可以放心地把兒子送出家門,終於可以放下他這么多年的負擔,他知道兒子已經長大了,他終於可以歇歇了。
其實整個影片里,父親陪伴兒子走郵路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對父親由不理解變為理解的過程。那種感情,是暗流一樣的,愛了就要說出來嗎?世界上最偉大的感情,從來都是這樣的,從來都是不需要也沒有必要用言語去形容去描述的。
我們,的確是要有點信仰的,比如愛,比如,未來。

第二個:
原來中國也有如此唯美的電影
一直以為我們的電影就是霸王別姬的歷史滄桑
或者是活著的悲天憫人……
原來我們也有用如畫的鏡頭影象
用天籟般的配樂
用一幕幕簡單而自然的細節
表達那些細膩而真摯的感情

山間那一片片如潑墨般濃郁的綠色
夕陽下被映紅的綠色稻田呈現的橙黃
山裡清澈見底的水
安靜的水車
夕陽下隨風飛翔的紙飛機
還有那侗族姑娘褂子的一抹鮮紅
無不是飽含著感情的美麗意象

舒緩柔美的配樂貫串著始終
伴隨著驛動的心 Westlife
恰似你的溫柔 侗族姑娘的山歌
完美的烘托著影片的意境
最動人心的是兩次突然高昂的音樂
一次是父子共眠時伴著父親欣慰的笑容出現
一次是影片最後父親將老二推向兒子的那一刻
那兩個瞬間 讓人熱淚盈眶 感動而振奮

一如岩井俊二的電影
唯美的音畫下蘊涵著的是濃濃的感情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幅以親情為軸的純美畫卷
一路走來 兒子和父親的心越走越近
穿插其中的蔽粗
是年輕時的父親母親的愛
是父子對五婆善意的欺騙中關切
是侗族姑娘笑聲中漸漸萌生的愛情
是母親離開山裡後的鄉愁
還有那母親帶著兒子佇立橋頭的等待
母親一人佇立橋頭的等待
兒子一人出門時父親母親憐惜關愛的眼神
每一幕都是能擊中心靈深處最柔軟地方的感動

影片自始自終都是淡淡的敘事
劉燁 父親 母親安靜自然的表演
舒緩 柔和
不時響起的旁白也是讓人感動的源泉
記憶最深的是兒子背負父親過河這一段
「村裡的老人說 背得動爹 兒子就長成了
小時侯覺得我爸特高大
還擔心自己時候才能背得動他
結果小學沒畢業 個子就比爸高了」
接著鏡頭轉到小時侯兒子騎在父親脖子上走在街上
那一刻 父親熱淚盈眶 我也熱淚盈眶……

那山 那人 那狗
真的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是一首悅耳的曲子
是一段溫暖的感情
是一個純真夢幻的夢

第三個:
這是一次靈魂的沉靜,偏遠的山村,一次遠行中父親與兒子的相和相知。兒子背父過河中,父親得到了這一世的滿足,潸然淚下。

太多太多,看完就想起那句「父愛如山」。自己的父親和片里的沒什麼區別,這一世的願望就是兒子的孝順與成材。紛亂的世界,只有家的溫暖是無私與恆久的,想起近年離家獨居,很難在回家看看,心裡便堵。其實也象影片里一樣,在我記憶里重來沒有對父親表達過愛,說不出口,只能在心裡翻湧。也是這種中國式的隱忍,在片子最後給我共鳴,讓我淚如泉涌。

劉曄在裡面表現青澀,確是男主角演技內斂入骨,演繹出了那兩個字「父親」!

第四個:
很多人都說陳凱歌的 《和你在一起》 是近年中國電影中反映人性化題材中難得的精品,但我以為霍建起導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卻比它強過了n倍。它在國內的票房幾乎都不能提起,甚至霍導本身的名氣都遠不及陳導,但它卻在日本創造了近2億日圓的票房奇跡。 這並不是說日本觀眾就更比我們懂得體會人性化的魅力,而更在於我們中國人往往忽略了自己身旁的佳做,就象我們習慣於忽略自己身旁存在的人和物。

牆內開花牆外香,這花香是那麼的幽遠,但卻是發自於我們心靈深處的。故事很簡單, 講一個湘西山區的老郵遞員帶自己要頂班的兒子最後一次走郵路的故事。 秀麗的景色 潺潺的流水 濃郁民族風情的寫實,加上優美的配樂, 就是一幅非常非常讓人陶醉的圖畫。只可惜該片的日本二區版dvd並未進行太多的加工和修補,美麗的景緻總是有種朦朧的感覺。

片中的男主角那時候還沒出名, 能看的出他純純的樣子,可惜,現在的他已經有了太多的矯情和造作,充滿了城市裡所謂青春偶像的銅臭。 他就是劉曄。 女主角,也不叫女主角吧,只出現短短的10分鍾不到。現在也是非常紅了。兩相對比,的確很懷念她演這片剛出道的樣子, 就象山野中盛開的鮮花,讓人奪目卻又青翠。她就是陳好,現在的「萬人迷」。

故事本身很簡單, 但我感覺似乎發現了內心一種城市裡久遠的東西,或者說是我們現代人心地一份久遠的東西,也許正因如此,經歷了經濟泡沫的日本人才能體會的更強烈吧: 那就是人的本性關懷和關愛。 最讓我感動的畫面就是父親被兒子背著過河時,他偷偷地流下了眼淚, 那是一種偉大的父愛,也是對兒子長大成人懂事的感懷。影片中還有很多細節的描寫,就象父親堅持給孤寡老人長年讀信送錢等等,試問下我們自己,我們現在, 面對著自己的親人,面對著自己身旁的人和事物,面對著自己周遭的一切一切, 是怎麼做的呢。

說太多了, 也不好了, 還是推薦給大家吧, 各人感悟不同, 喜好不同,但願看完後的收獲也不同。

台灣關於這片的評論

大陸電影《那山那人那狗》,片名簡單率直得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雖然以最簡單的角度來看就是深山裡2個男人和一條狗的故事,然而該片卻是歷年來少見,如此單純卻真情流露的動人佳片,99年贏得中國電影最高榮譽金雞獎2項肯定,說明了該片的可貴和精采。

《那山那人那狗》劇情講述即將退休的鄉郵員(台灣稱郵差),在湖南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輩子信,馬上要由唯一的兒子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對兒子首次出發,老郵員千叮嚀萬交代實在放心不下,於是帶著長年跟隨的忠狗,陪著兒子走一趟送信之旅。

父子倆徒步在壯闊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間,展開前所未有對彼此的認識和了解,年輕氣盛的兒子終於知道數十年來,父親郵差工作的辛苦與意義。老鄉郵員也體會20多年來,妻子終日等待的無奈和兒子長大成人的驕傲,於是那山、那人、那狗構築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一串串人性的感動。

如果說《那山那人那狗》是繼《喜馬拉雅》後,再一次呈現 無名英雄 世代交替傳承的故事並不為過,《喜馬拉雅》里成群的商隊面臨高山跋涉、暴風雪的阻撓;而《那山那人那狗》則是老郵差獨自一人長途跋涉在湖南深山,為偏遠地區的鄉民傳遞一點一滴的信息。

《喜馬拉雅》勾勒老酋長傳遞對抗大自然的經驗和精神給下一代;《那山那人那狗》則是父子倆代融化長久以來的冷漠和距離。不論是《那山那人那狗》或《喜馬拉雅》,都展現人類面臨大自然的考驗,所呈現出的堅毅不拔,《喜馬拉雅》若是展現青康藏高原遼闊的景色,《那山那人那狗》則強調亞熱帶山林里無盡的綠,以及親子間真摯的感動,在大陸新秀導演霍建起繼96年《贏家》獲得金雞獎導演處女作獎後,《那山那人那狗》又再度奪下99年金雞獎最佳劇情與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

第五個:

因為聽說是北電曾經連續考了三年的片子,所以很仔細地看了下來。霍建起是我並不熟悉的導演,但這並不妨礙他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來傳達給我一種綠意融融的溫情。山靈水秀,清新悠長。

可能是由於習慣罷,視聽語言的要素中我最重視的一直是畫面——構圖,色彩,影調,場面調度。霍建起沒讓我失望。鏡頭所到之處,都是畫般美景。綿延的綠色,細密的綠色,遼闊的綠色。是包容感恩的顏色,是平和安靜的顏色。霧蒙蒙的天光,整潔碧綠的麥田,繚亂的熒火蟲……不同於國產電影獨有的鄉土氣息,反而甚至有點詩的意境了。

色調的變化出現在每一個用溫情塗抹的情節中。黃昏的天光罩在他們身上,異常溫暖的樣子。由綠色到金黃色的轉變,像父親一直以來隱忍深沉的愛,終於等到了收割的季節。

「我還是國家幹部呢。」開頭兒子對母親這樣說,結尾父親也在兒子面前不服氣地嘟囔著這句話。都知道,「國家幹部」只是一個名號,充其量也就是個自我安慰。父親其實同兒子一樣,都是需要被認同的人,需要鄉親對他們的需要,需要家人對他們的需要。因為被需要,生活才有了「想頭」,工作才有了「干頭」。實際上,小人物的最大特點,就是懂得自我安慰、自我娛樂呢。安慰得久了,往往他們自己也會把這安慰當成了真的,於是更加歡喜。這也是一種樂觀的態度吧。

大山情結。母親有著大山情結,其實父親也有,住在山裡的人們更有。習慣著住在山裡,過著閉塞隔絕而又淳樸快樂的日子,這就是他們的大山情結。大山裡的生活是一種單純的境界,一種不被打擾的純粹心境。山裡的世界比起山外來,少了些世俗紛爭,多了些清凈悠遠,少了些喧囂繁雜,多了些安然簡單。大山情結多少包含了一些出世的意味在裡面,也許那就是作者心裡的烏托邦,作者沒明說出來的小理想。

有趣的是,故事的主角是一老一小兩個郵差。郵差是山裡與山外聯系的紐帶。也許這就暗示著,沒有徹徹底底脫離塵世而存在的桃花源。大山情結也許更應該被理解為一種返璞歸真的歸屬感。

在父親和兒子之間,父親代表著山裡,兒子代表著山外。在山裡的三天跋涉中,父子倆經歷了從理解到包容到接納的過程。他們之間的紐帶呢,應該是母親。兒子愛著母親,丈夫愛著妻子,在這一點,他們是共通的。在三天的近似於儀式的跋涉後,父親和兒子交換了位置,山裡的人住在了山外,山外的人走向了山裡。而這已經無關緊要,因為在跋涉的過程中,兒子已經完成了對父親的回歸。

相比之下,狗的作用似乎就並不那麼重要了。也許可以理解為父親對兒子的一種希望和寄託吧。

音樂。背景一直都是有著濃郁民族氣息的配樂,而兒子的半導體里播出的流行音樂又不時打斷著這些旋律。尤其是兒子和侗族姑娘的那場對手戲里,半導體中一直播放著外國流行歌曲。是因為年輕吧,年輕的人們帶著他們年輕的文化,不斷地為這個閉塞的地域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生機勃勃。這又一次證明,作者並不打算構造一個絕對的桃花源。

是一首詩,一首簡短而意味深長的詩。一首關於愛,關於包容和感恩的詩

㈣ 那山那人那狗影評

那山那人那狗影評如下:

一、畫面唯美到無可挑剔

霍建起是美術出生,他導演的影片融入了自己的美學風格。影片在湖南湘西山區拍攝,湘西山區風景優美,給影片增色不少,特別是導演專門選擇陰雨天拍攝,霧蒙蒙的山和景,整部影片宛如一幅山水畫,詩意而唯美。

霍建起導演在畫面和構圖上的考究,是國內其他導演較少注重的。父親走在前面時,兒子就走在後面;兒子走在前面時,父親就走在後面。絕鬧黃狗有時在前,有並早罩時落後,一幅溫暖和諧的畫面出現在山間。

二、故事朴實無華

整部影片沒有特別激烈的矛盾沖突,像是講述一個平靜的故事,娓娓道來,不慌不忙。主人公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只是一個山區鄉郵員,默默地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連退休都沒有驚動他人。這樣的無睜改名英雄,在中國還有很多。

認識他們,可以更懂得無私和偉大。這些無名英雄,不是每個人都被社會公開認可和表彰。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也只是十三億人中選擇那麼幾個,比重太小。

電影簡介:

《那山那人那狗》改編自彭見明小說《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執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間中國湖南西南部綏寧鄉間郵路上的故事:即將退休的鄉郵員父親帶著第一天接班當鄉郵員的兒子走那條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郵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暫獨處卻改變了原來的微妙親情關系,父子倆漸漸消除了心中的隔閡。

該片先後在國內外的金雞電影節、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等電影節中獲得大獎。

㈤ 那山那人那狗經典影評

《那山那人那狗》這部作品的情節不願贅述,總感覺是看到開頭便知道結尾的作品,值得去品味卻是作品中的風景,質朴的畫面太過真實,甚至手拍真實得讓人心疼。

這應該是國內較畢衫羨早的一部文藝片,翠綠的山,澄澈的水,還有山裡人純凈的眼睛,再加上人們一簞食,一瓢飲,素麵朝天,知足常樂的悠然生活,完全就是城市人們心目當中的桃花園。

但是很可惜,上映之後幾乎沒有影院願意為它排片,被發行商認為無利可圖的這部作品,卻在日本熱映,大受好評,顯得十分的諷刺。

影片結尾是兒子獨自出行塌頌的背影,或者說不是結尾,而是新的開始,兒子走上父親的路,像父親一般盡自己所能繼續溫暖這世界。

或許是這部作品時間太久遠,現在太多的人都能以純粹客觀的來看待它,只是言語當中的美感卻不見了!

㈥ 《那山 那人 那狗》影評

漫漫人生路,父親用行動和陪伴來詮釋著他的愛。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是由霍建起執導的,該片背景定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湖南山區,講述

退休鄉郵員陪同兒子接任第一程工作,由此父子二人進行了從未有過的心靈對話。整部影片導演以嫻熟的畫面運用和人物形象、情感的描繪,向觀眾娓娓道來。

該片對畫面的細膩處理是本部作品成功的一大因素。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曾說:「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在本部影片中,導演將色彩滲入畫面里,將蔥綠的山區特貌貫穿始終,自然地展現了山區人的純朴氣息,同時也奠定了影片的基本格調,故事便在如此寧靜清新的環境中徐徐訴說。

孤寂的郵路上,遠景鏡頭下青翠的山,畫面里老二跑在前頭,兒子背著郵包,父親緊跟其後。父親佝僂瘦小的背影也映入了這蔥郁大山的風景中,山放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義的載體,承載了一個普通山間郵員的生活理念和職業理想。到達第二個目的地時,父親和兒子站在山坡上看著村莊,父親交代著兒子。導演巧妙地將人物的服裝和村莊的房屋設計為一個顏色,此幅和諧的畫面,不僅給觀眾傳遞視覺的美感,更充盈表現著他們像大自然般簡單純朴的心地。導演對畫面的處理像是追求紀實,每個畫面細節都更加清晰地展現給觀眾,使能夠更好地讓觀眾產生真實感與共鳴感。

父親帶著兒子離開村莊時,村民久久站立在村口目送,眼睛裡滿是對老鄉郵員的不舍和感激,沒有肆意渲染的畫面,只是直抒平敘,卻可以產生強烈的情感沖擊。父親雖沒得到公開的贊揚,卻贏得了村民的信任與尊重,也表達出了導演對於純朴鄉郵員的尊敬,畫面的運用鋪開了影片的故事,也向觀眾展示了人性的美好,父子兩人去參加婚禮,湖南山區特徵的婚禮風俗,畫面里村民圍著篝火跳舞喝酒,民族歌聲縈繞,就像一篇唯美、溫馨的散文,還有那彌漫在光影音樂中濃濃的情愫,導演始終將畫面連貫著故事的發展,由此父子之間的關系也更近了一步。

在這部影片中,對於人物形象和情感的駕輕就熟的把握無疑是這部作品成為經典之作的籌兆配碼。霍建起導演對父親這一形象情感的處理是巧妙含蓄的,一隱螞如全片一直保守寧靜內斂的氣息,在走第一段山路時,父親表面說讓老二跑慢點,實則是對兒子的關愛,當看到兒子遇人側身的生硬,父親在身後輕笑,並淡淡指導,蘊含著微妙難言的父愛。路途中兒子丟下郵包去找父親,一直內斂的父親對此大發脾氣,影片對此並未詳述,而是通過兒子的獨白使觀眾更近一步了解父親,導演巧妙地將這一次次兒子內心的獨白,側面烘托父親的形象,拉近父子之間的距離。導演將五婆作為一個引點,她的出場為父親這一形象的塑造產生了強烈的推動力,加深了父親的性格與人品,觀眾都會為那張白紙所打動,也會為這位平凡的鄉郵員所感灶猜埋動,他默默地呵護著人間的愛與真情。導演將父子倆對於國家幹部的看法作為切入點,父親一些狹隘的看法使得形象更具立體感和真實感。

影片同時也運用大量閃回鏡頭,將父親對兒子脖子上的疤痕疏忽,不解妻子的思念情懷來烘托他的奉獻,同時也賦予了人物進行自我梳理的機會,最終兒子親切自然的叫出爸,導演通過含蓄、溫馨的方式,表達他對父愛、人性的理解。讓觀眾記住了年輕而有朝氣的小伙,更記住了那位平凡純朴的父親。

㈦ 那人那山那狗講述了一個什麼主題

《那山、那人、那狗》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滿著山鄉風味,人物、故事雖然簡單,但頗耐看,一個退了休的父親帶著第一天接班當鄉郵員的兒子走那條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郵路,涉水過山走田埂,一路走來是一路的父子情,讓兒子理解過去二十多年父親所走過的路。更重要的是父子倆的心路,終於走到凳核一起來了,有了共棗彎掘同語言了,彼此有了更深切的親情。大概,這就是二十多年來的補償吧。影片一點也不啰嗦、說教,倒是十分清新、自然。影片展示的湘西迷人鬧遲風光也是一大看點。

㈧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觀後感及電影背後的故事

       今天上午,無意中刷到一個電影短視頻推薦,說1999年霍建起導演的《那山那人那狗》「牆內開花牆外香」,國內盡管獲獎(在第19屆金雞獎的評選中,獲得最佳電影獎和最佳男主角獎,)但各大電影發行公司都不感興趣,導致電影幾乎沒有票房收入,差點讓我們錯失一部優秀影片。然該影片卻在日本取得了令人驚艷的成績,獲得2001年度「日本電影筆會」最佳外國影片第一,「日本電影藝術獎」最佳外國電影獎,「每日電影獎」最佳外國影片第一,日本《電影旬報》最佳外國影片第四等多項大獎。電影在日本上映後,取得8億日元的票房(日本的獨家發行權被一個日本人8萬美元買斷),同名小說更是在日本發行近8萬冊。該片也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等電影節中獲得大獎。

       電影中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更沒有大牌明星的加盟,可以說這部電影在國內不受歡迎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情節簡單、故事節奏緩慢、老套,電影劇情並不復雜,講述八十年代湖南鄉村裡,體弱多病的老郵差即將退休,而接班的人正是他的兒子,兒子第一次去送信的時候,父親還不放心,就跟著一起去了,在漫長的山路中,父子倆頭一次感覺時間竟然過的這么慢,父子二人三天兩夜的郵遞之旅,那份時刻流淌出來的父子親情緊緊的抓住了觀眾的心。影片不賣關子、沒有懸念、更沒有花里胡哨的特技,有的只是父親和兒子的情和義。電影詩意的畫面、淳樸的民風、純粹的情感、暖人的意境,平實、雋永、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征服了日本觀眾。電影本身的基調就是中國古典美學和儒家「溫柔敦厚」的感覺,一片山、一條路、一個人、一隻狗牽著你的視線融入原始的綠色中區,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平凡中的動人情感都是最令人嚮往的,山裡人淳樸的民風,這也是影片受歡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郵遞員「其實是個極富意味的意象,郵遞員是鄉村心靈與情感的紐帶,開始兒子對父親的不理解也摻雜著對於山村情感的懷疑,然而這風塵僕僕的一路,見識了無數鄉民們質朴熱切而又良善的靈魂,兒子終於體會到了其中的意味,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郵遞員這一職業所承載的意義。有的人說這部電影太過於理想化,清新秀麗的風光與淳樸良善的村民,並不完全符合真實的鄉村。但其實,霍建起導演就是有意將陰暗的那一面剔除掉,造夢般地只展現真善美的一面。被遺忘的親情在短短的三天兩夜中被找回,似乎過於理想化,但它也代表著現代人不可企及的人生之夢,作為一個闖進導演行列的美術工作者,霍建起就是一個文藝派,他曾經說過,電影就是要有漂亮的演員,漂亮的顏色,漂亮的音樂,所以在他今後的影片中,他都做到了完美,所有的場景都被他拍的如夢似幻。有個性的導演當然更讓我們喜歡。

       電影對於觀眾的影響可能就是去找尋那段遺忘的情感,還有自然界中的美感,我們可以寄情於山中,好好的欣賞這部作品,在這個喧囂的現代社會,享受一下來自心靈上的慰藉,也許工作和學習的壓力會讓人迷失方向,但溫暖的電影會讓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電影是典型的「柴米油鹽式」的感動,是傳統的中國電影,在兒子由衷的喊出了一聲「爸爸」的時候,老人一輩子孤獨的工作,從那一刻起,便獲得了最大的滿足。人類世界共同的主題是對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對愛的渴望,我們需要更多優秀的影片來喚醒人們心中的溫情,這也是全世界各國能夠交流的方式。

       電影中對於鄉村圖景的詩意雋寫、對於人性中純凈本真一面的刻畫淋漓盡致。表面上,這是一個親情故事,父與子從隔閡到相互諒解,但實際上這是兩代人的承接,是人生關系的對位互轉,從父親背兒子逛廟會到兒子背父親趟水,這個人生過程不僅是歲月匆匆中的生老病死,更是代際關系的更迭與和解。電影的上映日期,正是一九九年。世紀之末,文化沖擊、浪潮迭起,市場經濟與城市化迅速發展,物質至上的觀念漸漸被推崇,金錢利益成為人們追逐的唯一目標,而屬於人類本真的關懷與情感,正在鋼鐵森林的城市裡漸漸消失。就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霍建起拍出了《那山那人那狗》,用極度理想化的鄉村圖景,喚起人們對於昔日朴實的價值觀的懷念。山裡人為什麼不走出大山?因為腳只有在鞋子里才踏實。曾經的那些質朴的感情和關懷,正是人們心靈的依託和存在的根基,現代人漸漸迷失了這些東西,就如同離開了鞋子的腳一樣,無法踏上,變得浮躁而空虛。彷彿就像舊時光遺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國人對待感情是含蓄內斂的,尤其是父愛,父愛總是深沉,嚴肅但又不缺乏溫柔。看到這部電影的第一感覺就是很有「質感」說不出為什麼,就像一杯好茶不懂茶的人也能品出它的好。感情、事業、人生,復雜又細膩,配合上導演那絕佳的鏡頭語言,無可挑剔。雖然社會進步了手機、微信通訊遍布每一個角落,但這些溝通方式似乎缺少了一點溫暖。紙質的書信是永遠無法被替代的回憶。

       片子中所展現的敬業精神、傳承精神、匠人精神,讓日本的一些政府機構以及個別黨派把它作為教育片要求下屬職員觀看,郵政事業廳甚至要求所有工作室的外牆上都要貼上這部片子的海報。彭見明的小說《那山那人那狗》也借著電影的風,被日本文部科學省指定為高等學校國語教材和中學教材,並被日本放送協會製作成盲人播放讀物,由日中通訊社把小說印刷成了日中文對照單行本。

       這部片子在豆瓣評分9.8分,且不說評分是否客觀,是否真實反映片子的質量,但作為一部文藝作品,肯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如果沒有看過,還是推薦看一看再做評價。

㈨ 《那山,那人,那狗》的影評

第一篇: 《那人那山那狗》影評——朴實之美人說朴實之美方為真諦,我想真正的美麗不需要華麗的外表,有內自外散發出的美才是真美。翠綠的畫面里沒有一張不散發著這樣的朴實的美感,多遠景的鏡頭描摹這青翠的山,孤寂的郵路上演繹著一個平凡的故事。整部電影從攝影風格上來說像是追求紀實,大量的遠景來表現山,山彷彿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義的載體,承載了一個普通山間郵員的生活理念和職業理想。父親作為一個普通的郵遞員的一生在一趟護送兒子上崗的郵路過程中得以體現。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條狗,只是人換了,郵路的生命意義卻沒有消失。一條漫長、崎嶇、孤寂的郵路上,書寫了老郵員的一生和剛開始的新郵員的生命歷程,他們只是中國千千萬萬個郵員中的一個,用朴實和敦厚的品質感動著成千山萬關注著他們的人。他們有著山一般的沉默,淳樸、不張揚,卻也有著山一樣高尚、深沉、厚重。與其說是父親陪著兒子走過一趟郵路,不如說是兒子在郵路上歷經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和父子之間心與心的交談。畫面一開始就用遠景來表現山,孤寂而美麗的山。緊接下來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對有著陌生感的父子,陌生的彷彿只是相識,好像還有一絲硝煙的味道。兒子照著鏡子,顯然對自己即將成為一個郵員,一個國家幹部是很認同的,可是我們也看到了兒子對父親的生疏和不理解。作品通過鏡頭的切換描繪出一個「距離」,父親與兒子之間的距離:父親和狗走在山間孤寂的郵路上,兒子和母親在家中的空間對立場景;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溝渠在一次郵路上獲得釋然。影片中父親與母親的相識場面的蒙太奇效果又為這條寂寞的郵路添加了一點浪漫的色彩。整部影片採用綠色為大背景和基色調。綠,一種寓意生命色彩的顏色,欣欣向榮。曾經讀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對那種父子間不語的感情仍然記憶猶新,它和作品中的父子一樣是父對於子深深地愛。狗在中國的定義是忠誠,就像是老郵員對自己有的事業的忠誠一樣,自然的與山融為一體,陪答看似簡單卻和諧統一。山、人、狗,是山承載了人的意義,是狗彰顯了人生的內蘊。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影片一直都在詮釋著這個問題,是一個人活著動力,做人處事的原則和有擔負的責任感。美麗的鄉間風景和著清新的音樂,純朴到有些憨厚的父親和略顯浮躁的兒子一起走在鄉間的郵路上!對於父親,這是一種責任的終結,裡面承載著自己生命中的太多重量;對於兒子,這是一種新生活的開始,送信過程中對於自身責任重要性的漸漸認可、在此過程中與從未有過心靈對話的緩亂岩父親慢慢和解乃至最終理解父親。這樣復雜的轉變發生在三天的送信過程中。鏡頭推到父親在兒子背上默默掉落的兩滴眼淚,兒子看著父親佝僂的身軀時復雜的表情,影片將這一情緒一直持續到父親在家門前看著從此踏上自己為之奉獻了一生的鄉間郵路的兒子時候的悵然若失和欣慰的情緒時最後升華!侗家姑娘和倚門企盼的瞎眼老嫗,希望和責任。這是兒子以後生活道路的兩個推動點,是這條郵路承載的稱之為希望的東西,還有那如山般厚重的人生,它們亦如我們的人生,要在朴實中見唯美,真實中顯純凈。 第二篇:
因為喜歡劉燁演的電影,所以看了「那山那人那狗」,才發現居然是一部那麼令我感動的影片,只是,這份感動是淡淡的,像陽光、空氣和土地所帶給我的那樣一份深厚而平實的感動。
一條在今天這充滿浮躁與喧囂的時代顯得那麼乏味與孤獨的郵路,書寫著老郵員的一生和即將開始的、兒子的人生。在老郵員陪著兒子走過曲折而漫長的郵路、在父子倆於郵路上完成了彼此的認識和理解、在兒子終於讀懂了父親和這條郵路的意義時,我們,是否也在長長的郵路上讀懂了——「人生」這條路?
曲折而漫長的郵路,好像我們人生的長路。面對人生,我們常常會問:人生有意義嗎?就像老郵員的兒子無法理解和體會在孤獨的郵路上行走了一輩子的父親:這樣孤獨地走,有意思嗎?這樣只是一味付出、沒有任何回報、甚至連一封感謝信都沒有的人生,有意義嗎?——其實,這豈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詰問?這難道不是人類面對冥擾御冥上蒼所發出的詰問?——人類這樣的活著,有意義嗎?
是的,有意義嗎?
影片中的老郵員用他的人生給了我們答案:郵路本無意義,如果只為「活著」而走,它將被走的很孤獨、很乏味,而當你在郵路上灑下一路深情與摯愛,你的郵路就可以被走的很豐富、很多彩,甚而成為一條充滿愛和希望、通向愛和希望的橋梁——這樣的你,才是在生活著,而不只是活著。
是的,人生本無意義,只有用「愛」才能給人生賦予意義,只有用「情」才能將人生繪成美麗的畫卷,這樣的情與愛,是人類的陽光、空氣和土地,博大而寬廣——蔥蘢與生機就是它的意義。
大地無言、美麗的山川與河流無言,那像青山、大地般朴實、奉獻的人民亦無言,她們靜靜地滋養著我們,愛著,卻不求任何回報——而這,不正是我們生命的源?可她們又何曾得到過掌聲和禮贊? 江河雖然無言,人民雖然無言,可我們又怎能忘記這生命的源?怎能不永懷一顆感恩的心?
多想說:不要讓慾望的火繼續焚毀我們的土地和江河,不要讓虛榮勢利的眼再去灼傷那些像土地、空氣、陽光般雖「廉價」卻是我們生命之源的人民。
難道,我們是在施捨我們的善良和仁慈?——誰能在陽光和大地面前談施捨?誰能在人民面前講仁慈?除了感恩與回報,我們還能有別樣的感情?感激那些不知疲倦、用汗水澆灌著生命、用摯愛書寫著人生意義的人們;感激那些像大地般朴實無言、應該被感激卻常常在現實中昂不起頭顱的人民——那些沉默的大多數。
最高的禮贊難道不應該給予他們?
是的,應該收回所謂的「現代人」因為無知而流露出的不可一世了,讓我們時時輕叩自己的靈魂:向恩澤於我們的大地和勞動者感恩了嗎?已除去我們眼中因淺薄無知而流露出的傲慢與優越了嗎?
讓我們的民族學會感恩,讓我們的心靈充滿感激,讓我們的土地不再哭泣,讓我們的人民不再羞怯——把屬於大地和人民的尊嚴還給他們。讓我們學會——在大地面前謙卑
我忘了自己思緒的源頭了嗎?是的,沒有。我忘不了「那山那人那狗」, 那幅自然而美麗的畫卷,那帶給我陽光、空氣和土地般溫暖的感動,那滿眼的、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蔥綠。——是的,我感謝「那山、那人、那狗」。

㈩ 《那山那人那狗》影評

想對這部電影說的內容有很多,自從看過以後幾年來一直念念不舍,思想上老惦記,這種情結在飢渴於別的影片根本打動不了自己的狀態下尤為干著急,於是欲把往日的感悟先跨越時空總結了,再傾訴給大家聽,但猛然掏空蘊藏這么久的心裡話又不知由何處理起,毫無頭緒,很直觀的表達沖動就是誇獎加溢揚,把它形容成完美在世間的解詞,甚至未來每遇見一部國產影片都會自覺地拿出它做比較,挑刺,權衡。

與其說電影本身拍得優秀,不如歸功於觀賞過程中把我弄哭好幾回,致使促成最終將它奉作經典的動機,骨子裡軟弱些才搜咐比較對單純事件敏感,諸位贊同嗎?我是男人,但從不介意坦誠相待,哭就是哭了,痛快地發泄比自咽苦水要舒服很多,埋頭害羞的難堪永遠不能取代真情意開花般自然流露。淚,只是洗刷心扉的葯皂而已;哭,似一種濾滌功能。

再聊聊影片。

影片中故事的起源發生在湖南小山村裡,主要角色構成一家三口,包括辛苦半輩的鄉郵員父親,子承父業的兒子,慈愛寡歡的母親。父親每日例行公事地忙碌著,穿峰踏嶺為鄉親們傳遞信箋,兒子接班後也在送信路程上體驗到父親的善良與執著,還有母親毫無怨言的等待。真正打動我的是血脈親情內的溫性與細膩,在父親退休前最後一次持崗,在兒子上任前接納父親傳授幫助時,涵蓄地解釋了隔代人的復雜關系,交流異議與最終情勢轉換。

父親扮演者是滕汝俊,兒子扮演者劉燁,導演霍建起。

霍建起是美工出身,得意任何養眼元素的游刃把握,他的作品既世枝純忠實還原農村質朴的原色又浪漫地虛建起田園風光,偏好出遊的朋友看他電影已經基本令視覺達到了遠足目的。影片中的天然景色都俊奕得稱奇,鬱郁蔥蔥的原始森林,旖旎低旋的霧氣,繽紛落盡的斜陽,一切那麼恬淡容諧,彷彿早早避開世俗嘈擾,若平靜安靜,若鋪張游離,像水墨畫,像動態的詩,渲染著敘事的深刻與襯托主題的鮮明。

一次父子共赴的郵路就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旅程,收獲豐盛而且干凈簡單,也許生命就如那父子行業間的遺傳和圈狀的工作路線般,充滿循環。在崎嶇路途間互相了解,悄然注目彼此的態度細節,兒子的獨白與父親記憶里的閃回,父親的搭橘反復叮嚀與兒子的漫不經心。如果父子在行程起點選擇了繼續到底,那影片中的配角就像驛站般戲劇性地逐個登場,鋪墊任何能激聚感人後果的前提,及時觸發。村委會接待人的訴苦規勸,盲人五婆的守門期盼,侗族姑娘的婚禮邀約,轉娃求學的初衷目的。當臨近結尾時,當兒子見識一路歷端後,安然被父親近乎偉大的奉獻精神感染時,他無意識地喊出成熟後的第一聲「爸」,父親多年積怨被尋常情理淡淡釋懷了,然後依舊沉默地愛著兒子,輕撫著兒子的寬肩。主題可見人性的深刻。

所以至今我看無數遍仍把持自己初次品位這部電影時的慷慨與觸心,雖然難以擔保是否還在同一橋段設計中那麼哀慟過。於是乎發現哭也是有階段有主次的,由驚喜不暇到沉穩地遙望,可以流量小速度緩慢,也可以洶涌澎湃大開大合,忍不住,拿得起放不下,思考著伺機奉賢出虔誠眼淚以證明感性上依舊清白。

還記得兒子背爸爸渡溪那場戲么,在群山環抱的冷水間,在淡雅天綠的背景下,憑兩人記憶鑲嵌進幾多父子之親。於是,父親的執意喚起兒子行動的體諒關懷,瘦弱老邁的他伏在他肩上享受回報時哭了。看著行同於你我身邊又似是而非的角色替代,生活聯想被逐漸模糊,誰又不被熟悉的關系暗示內心,共同接受洗禮?然後,空靈音樂再度嘹響,再次貫穿整部故事也微妙地鼓動觀眾的感情。多麼誠摯的一瞬啊,適才發現,經歷那短暫溫馨的知覺陶醉時,我早已淚流滿面。

藝術影片因為沒有題材格調的局限,所有要表達的世態滄桑或人間冷暖都是信手拈來的主題,各國如此。失去條條框框的約束往往就失去了一定的欣賞群,必定世界上懶動腦筋的觀眾多些,所以藝術家自慰的頂點多在電影節獲個獎什麼的,評委們見多識廣必可以證明榮譽該肯定哪個集體兼個人。我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所以暫且把能否看哭你當個范圍圈子,行使優劣之分。外行給專業大局定義顯得有觀點沒論點,缺乏道德,說實話我也不想主觀地把能讓自己哭的電影就標榜為好電影,但語境需逆向推理,畢竟霍導的電影能讓我哭,別的電影為什麼不能?

當初有部歐洲電影叫《黑暗中的舞者》,獲大獎後被媒體比喻為影院催淚彈,我首先說非常喜愛此片,自己看時更哭得一塌糊塗,但痛罷總覺得拿生化武器形容藝術品有些表象化,太重視悲傷效果而妄斷盡對觀者的引領期盼,我在這里也借比喻寄託些對《那人那山那狗》的敬慕:像淚腺旁一顆死穴,溫柔中招,無力抵抗,任涕飄零

閱讀全文

與評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主題意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