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弗里達電影主題分析

弗里達電影主題分析

發布時間:2023-05-28 19:27:32

Ⅰ 對frida kahlo 痛苦的卡羅的評價

呵呵,她也是我很喜歡的畫家~
參考下央美人文學院的老師李建群的評價吧

·堅忍而痛苦的詩意:弗里達·卡洛的繪畫·

作者:李建群 文章來源:網路 點擊數:295 更新時間:2007-9-27 16:10:47

在20世紀的拉美繪畫中,女性畫家充當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她們以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想像力表現了幻想與現實重重交迭的神秘世界,形成了與西方超現實主義運動相呼應的"幻想的"繪畫(Fantastic)。墨西哥畫家弗里達•卡洛就是這一藝術傾向的主要代表人物。

弗里達•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出生於墨西哥城郊的科約坎區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她天資聰慧,性格活潑,容貌嬌好,然而卻命運乖賽,六歲時罹患小兒麻痹症,致使右腿留下輕度萎縮的毛病;少女時期,她乘坐的公共汽車與一輛有軌電車相撞。在這場車禍中,她的盆骨與脊椎破裂,腿部骨折,一根鋼扶手穿透了她的腹部,割開了她的子宮。成功的外科手術使她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但她卻終身不能生育,傷痛如同影子伴隨了她的餘生,並使她英年早逝。除了肉體痛苦之外,弗里達一生的感情生活也是大起大落、悲喜交加。1929年,她與享譽美洲的壁畫大師迭戈•里維拉結合,得到了她的夢中情人。此後,她陪伴他赴美國舊金山、紐約、底特律創作壁畫。他們都熱衷於本土傳統藝術和左翼政治運動,他們是一對志同道合的伴侶。與里維拉的愛情既是她生命中的狂喜,也是她致命的傷痛,里維拉天生不是一個忠實的丈夫,不斷的風流韻事令她深受傷害。他們的婚姻只維持10年便結束了。此後的十幾年,他們仍互相眷戀深愛而又波折連連,這種離合糾纏一直持續到弗里達去世。她到死都沒有改變對里維拉的愛,而這份痴情又因為對方的不忠而成為一把利刃深深扎在她的心裡。疾病、傷痛、不育的痛苦以及感情的折磨伴隨她度過短暫的一生,也成為她藝術創作的主要內容。

弗里達•卡洛是一個自學成才的畫家,只是在國立預科的三年中,她學過一點素描課程。她最早的繪畫大多為自畫像以及為家人、朋友畫的肖像,以及平塗的色彩、清晰的輪廓、特殊的細節顯示土著繪畫的風格。她的第一幅幻想的肖像是為加利福尼亞的園藝學家拉瑟爾•班克所作的肖像,她把他畫成半人半樹,裸露的樹根延伸到地下的一具骷髏上。1932年,她畫了第一幅表現她自己痛苦記憶的題材:她在底特律的流產以及在亨利•福特醫院病房住院。畫中充滿了痛苦與無奈,裸體的弗里達躺在病嫌返禪床上流著血,她腫脹的腹部上插著六根管子象臍帶一樣連接著她體外的二個胎兒的粉紅色的軀干。病床被畫在室外的荒野里,深褐色的曠野暗示出她的絕望和孤獨。在遠方低低的地平線上,仁立著冷峻的福特汽車公司的廠房。這幅畫所表現的悲劇性的感染力深深震撼著里維拉,他評價說這幅畫「突出了女性的忍耐力、忠誠、現實和痛苦,從來沒有一個女人象弗里達這樣在畫布上表現出如此痛苦的詩意。」但是,卡洛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業余畫家,直到1938年她首次在紐約舉辦個展時,才公開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出現。

卡洛是一個成長於本土的畫家。與她同時代畫家大多曾赴歐洲學習和研究歐洲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而她則完全是在本土藝術的傳統中獲得她的靈感,其中給她影響最大的是墨西哥的祭壇畫。這種祭壇畫出現於殖民時期,它通常是某一次災難的記錄,由於聖母或聖徒的顯靈,使災難中的人得到拯救。這種祭壇畫是一種感恩的祭品,它上面記載著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得救者的名字。它冷靜而詳盡地記錄悲劇發生的過程以及肉體痛苦的情形,如同寫實報導一樣的真實、富有戲劇性而不帶感世桐情色彩。這種對痛苦的詳細而冷靜的刻畫方式對卡洛產生了重要影響。

卡洛為多夢西•豪爾所作的紀念肖像正是受祭壇畫影響最直接的一例。多夢西是紐約曾風靡一一時的美人。她是個寡婦,後來因被情人拋棄,於1938年10月21日從漢普舍大廈的窗口跳樓自殺。當卡洛創作這幅畫時,她正忍芹塵受著與里維拉分居的痛苦。因此,在表現這一題材時也顯示出她對生活的打擊的反抗和無奈。在這里,孤獨和絕望的主題以鮮明的、富有個性的方式顯示出來,反映出一個女性藝術家的觀點,而她本人的感情也在被遺棄的、孤獨的狀態。在《多夢西•豪爾的自殺》中,卡洛清楚地描述了她的死。同時,象祭壇畫一樣,用血紅色的手寫體文字在畫的下面記載了這一事件。自殺事件分三步刻劃:多夢西纖細的身影立在高樓的窗前,大得多的身體在畫面的上方向下墜落,穿過浮雲端,最後,沒有任何奇跡發生來制止這一悲劇。她的身體落到了地上,她死了。這個美麗的女人身穿黑色的天鵝絨衣服和絲襪,她眼睛睜大,帶著一種富有誘惑力的安祥向觀眾張開手臂。她的耳朵、嘴角和鼻子都流著血,她的腳伸出畫面之外,在下面的銘文上投下一塊陰影。紅色的文字中有一塊墨跡,就象是血污,它滴在畫框上,更增強了這一死亡事件的恐怖感和直接性。

卡洛是一個自發的超現實主義者。在她的首次個展去巴黎巡迴展出時,布列頓、康定斯基、杜桑、畢加索等現代主義大師曾為之贊嘆,布列頓認為她無疑應屬於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對布列頓來說,墨西哥是超現實主義最適合的土壤,因為卡洛就是在墨西哥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形成了她的藝術風格,形成了她的主觀象徵主義,對生育的神秘性的崇拜以及自我表現的率直和傲慢。1940年超現實主義的國際大展在墨西哥展出,其中包括卡洛的兩幅大型作品,《水所給予我的》、《兩個弗里達》(1939)。

卡洛的藝術的確與超現實主義具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對於痛苦、性、死亡和生育主題的熱衷、對於離奇的、幻想的和內臟圖像的採用、使虛榮和敏感的布爾喬亞感到不快的黑色幽默等等。卡洛經常採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她的幻想,她採用非理性的比例的改變,不協調的並置(摩天大樓從火山上兒起)、矛盾的形象(骷髏一水果)雜交的生物(植物-子宮、半人、半動物或植物)。她經常創造空想的繪畫空間,使之與日常現實相分離。這些特點使她在無意之中成為超現實主義國際運動的一部分。

盡管如此,卡洛並不承認她與這一運動的關系。她說,"我真不知道我的畫算不算是超現實主義的,但我肯定,它們是我最直率的表白。"她的雜交形象和不協調的並置不是出自偶發的靈感或純形式的追求,而是她用來隱喻她的理想、感覺和帶感情色彩的現實的符號。在《根》一畫中,她表現了一個幻想的場面:富有魅力的卡洛伸展著肢體躺在裸露的火山岩石上。這個不育的女人表現出她對豐產以及與里維拉的親呢關系的渴望:她的身體就象一個窗戶那樣開了一個洞一--一種最常見的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她的生殖系統伸展出來成為豐饒的葡萄藤滋潤著乾枯的大地。火山的風景與它深深的裂縫代表了佩德里格,在那裡,卡洛與里維拉逮了一所房子。她把自己的形象植根在里維拉與她摯愛的風景里,以此來抵禦對他的強烈思念。

超現實主義者為了反抗西方社會的理性與邏輯的限制而趨向非理性與荒謬,而卡洛的幻想卻來自古代墨西哥傳統的"接近生活的巫術"。在古印第安人的宗教中,人類被視為自然整體中的---部分,就象動物、植物以及大地、日月星辰一一樣。西方人認為人類精神世界與外在客觀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而印第安人則相信人與自然本為一體。這種觀點使他們的生活具有一種神秘的巫術和詩意的色彩。在古阿茲特克人的宗教儀式中。人們會祈禱:"我是花,我是羽毛,我是神抵的鼓和鏡子,我是歌,我是灑灌花的雨,我是滋潤著歌的花……。"卡洛在她的日記中亦將自己視為一座山或一棵樹,她認為人類與石頭、星辰、鳥類、動植物息息相關。這種泛神論的觀點以及物質與精神緊密相連的信仰促使卡洛在藝術中任意改變她自己的自然形態。在《根》中,她把生殖系統轉變成葡萄藤,她把這稱之為"身體風景的植物奇"。

在《小鹿》中,她把自己畫成一個受傷的小動物,由於中箭而流血,以隱喻她作為一個男人世界中的犧牲者的悲劇。樹上的破裂和切口增強了受傷的主題,同時•背景中折斷的樹枝暗示著她破碎的青春。自然中的隱喻和象徵屬於古印第安人信仰的一部分,在這里被用來表達卡洛的主觀感情,她的脆弱和易受傷害。

荒涼、穿透和直接的暴力是卡洛肖像的主調。她的肖像是她對自己的剖析:她作為特華納神,大地之母,慈愛的、流產的母親,把自己塑造成不同的角色,穿上不同的服裝,完成不同的使命。這些角色既揭示又隱藏了她真實的自我,它們用分解的方法顯露她的特徵、她的悲痛和傷口。她的作品是她努力戰勝悲劇性命運的嘗試。

在《有迭戈在我額上的自畫像》中,卡洛把自己畫成頭戴傳統頭飾的特華納神,植物的卷須從她的頭飾前面的植物中散射出來,里維拉的形象出現在她的前額。她那飽滿的紅唇、有穿透力的杏紅形的黑眼睛、黑色的鳥翼形的眉毛都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卡洛在這里清楚地表現了她的印第安血統,她穿的是里維拉喜歡的特華特佩克民族服裝。頭飾的摺邊與飾帶是婚姻的證明,這幅畫是一種祭物,是卡洛希望擁有她疏遠的丈夫的祈禱。他的像被當作她的第三隻眼睛,他永遠占據著她的精神世界。

《戴著荊條與蜂鳥項鏈的自畫像》畫於她離婚的那一年,這是一幅特別壓抑的作品。卡洛坐在豐饒的植物中間,她的周圍有花頭靖蜒、她的寵物猴子和一隻黑貓。她向前凝視,眼光落在畫面之外。荊條的項鏈刺破了她的皮膚,血滴從她脖子的受傷處滴下來,如同眼中的淚珠。荊條上吊著一隻死去的蜂鳥,它被作垂飾裝飾著她。蜂鳥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它在這里是無生命的,它隱喻著沒有結果的愛情。在這一肖像中,卡洛作為被虐待的女性、禁慾主義的殉難者,正毫不退縮地忍受著痛苦的折磨。

卡洛是用冷淡的描述來表達她個人的感情,她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文字,作為傳達的載體,她為自己畫了她自己,用這種方法將自己客觀化,並嘗試著接受和肯定面對的現實。這種將自己客觀化的觀念充分體現在她著名的作品《破碎的柱子》中(1944)。這里,卡洛站在蕭瑟暗淡、險惡而原始的風景中,身體僅僅只有一部分用血染的布來覆蓋。她裸露的身體滿是釘子,中間有一條裂縫中顯出一個破碎的柱子。她長長的黑發擁簇著她滿是淚珠的臉,她身上開放的傷口是車禍和破裂的骨脊不斷折磨她的證明。她變成了一個殉難者,她無法逃避喪失生育能力或作為一一個女人的事實,她被她的肉體所限制和束縛。在更深的層次上,卡洛對傷口、痛苦、殉難的反復刻劃與天主教圖像有直接關系,圍在她腰部的血染的布令人聯想到耶酥的裹屍布,她身上的釘子和飽受折磨的臉又多麼象耶酥在十字架上!

卡洛的藝術風格並不能完全歸結於她的個人經歷和感情悲劇,她花作品中採用的天主教和前哥倫布文化的圖像以及表現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裝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政治傾向。1930—40年間,許多墨西哥藝術家主張回歸本土的文化和藝術傳統,反對歐洲人對印第安文化的輕蔑態度。卡洛的繪畫是她對印第安種族忠誠的宣言,她是一個墨西哥主義者。

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卡洛在她的藝術中表現了她對於痛苦的忍耐和堅強,也表現了她對她的墨西哥的永遠的忠貞。她的肉體就象她多災多難的祖國一樣傷痕累累,苦難賦予她以殉難者的光輝,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種痛苦的詩意。卡洛熱愛她所充當的角色,她對生命充滿著熱愛。在她的藝術中,悲劇性、黑暗被賦予了生命,成為一種物質形態、一個主動的角色。死亡主宰著生命:舊的生命死去了,新的生命又在苦難中誕生,如此周而復始。因此,痛苦與狂喜、死亡與新生、光明與黑暗這一對孿生姐妹始終是卡洛藝術中的主題。

參考書目:

A Biography of Fhda Kahlo by Hayden Herrara 1983

My Art, My Life by Diego Rivera 1957

Art of The Fantastic: Latin America, 1920--1987 by Holliday T.Day 1987

=======================================================

弗里達·卡洛——100年的穿越.

弗里達·卡洛,一個非典型的女人、一個特立獨行的畫家、一個死亡在她的床邊跳舞嚴重車禍受害者、一個在美國成為"大西洋海岸最熱門的人物"殘疾繪畫者、一個一生經歷了大小32次手術和3次流產,最終癱瘓,依賴麻醉劑活著的女人,一個用自己的畫寫自傳的強人....

痛苦——這也許是二十世紀墨西哥偉大女藝術家弗里達·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在其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中最為不可或缺的部分。她與新生的墨西哥同時誕生,卻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波折多難。6歲時小兒麻痹的罹患,揭開了她一生與傷痛抗爭的序幕。而18歲時的交通意外,則使九死一生的卡洛脊椎受傷,失去了生育能力,後遺症則更是為她後續的人生帶來了32次之多的手術經歷。而與迭戈·里維拉(Diego Rivera,1886——1957)的浪漫情感悲劇,也成為了她特異個性的促因。然而,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創傷,非但沒有抑制她繪畫的天才,反倒賦予了她以超越於常人的敏感心智。在卡洛一生所繪制的200餘幅作品中,有三分之二成為了記載著她容顏歷時而變的自畫像。這種自白式的繪畫,直接向人們展示著她與死亡的搏殺,與生命的敬仰。這種近乎於驅魔之術的繪畫形式,將卡洛身心的痛苦轉移到了另一個弗里達身上,使她與痛苦相離,而堅定於對現實生活的把握。卡洛這些充滿了精神分析色彩的作品,於個人痛苦表現的同時,又不失對於祖國與人民的忠誠。她的藝術交織著內心情感世界與墨西哥的政治生活。卡洛的繪畫一生,在自己尋根的同時,也關注了墨西哥爭取自身文化身份的奮斗歷程.

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卡洛在她的藝術中表現了她對於痛苦的忍耐和堅強,也表現了她對她的墨西哥的永遠的忠貞。她的肉體就象她多災多難的祖國一樣傷痕累累,苦難賦予她以殉難者的光輝,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種痛苦的詩意。卡洛熱愛她所充當的角色,她對生命充滿著熱愛。在她的藝術中,悲劇性、黑暗被賦予了生命,成為一種物質形態、一個主動的角色。死亡主宰著生命:舊的生命死去了,新的生命又在苦難中誕生,如此周而復始。因此,痛苦與狂喜、死亡與新生、光明與黑暗這一對孿生姐妹始終是卡洛藝術中的主題。

圖片參考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91cd03b01008x2m.html

Ⅱ 弗里達·卡羅一生悲苦,為什麼卻能被時尚界封為女神

1954年,FridaKahlo在病痛中離世

她在日記中寫道:

「但願死亡是令人愉快的,而我希望永不再來。」

藝術界不會忘記她的才華

時尚圈不會忘記她的型格

編輯:nini

原創文章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Twippo法國時尚

Ⅲ 一生必看經典電影

推薦一部國產電影,(更多關注 工種號 氂牛電影)



有一部電影,

沒有知名演員,

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

沒有炫目的特效,

也只不過是講述了一個老太太和大學生的簡單故事。

卻讓無數人感動。


它就是電影《我們倆》



一、小馬與老太太

北京,大雪

電影學院的學生小馬,想在學校附近的胡同找一間便宜出租的房子。

瘦瘦小小的她,穿著不合身的軍大衣,小臉凍得通紅,騎著自行車,

在胡同里呼呲呼呲的埋頭找。



推開一個破舊的門,小馬見到了兩位老太太,可憐巴巴的問有沒有房子出租。

坐著的老太太倒是乾脆利落,說院子有個小房間,200塊。

小馬跑去一看,確實挺小,除了些廢品,傢具這些啥都沒有。


小馬真的要離開時,老太太傷心的問,真搬了走?


眼睛裡,語氣里全是不舍。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這么奇妙,

親人間可能會情感生疏,甚至反目成仇。

剛認識一年的陌生人可能會有深厚的感情。

就像老太太女兒說給鄰居聽的,又像是說給自己的話:對自己家人都沒這么親,和一個外人,一起住這么兩天,還這么捨不得。



我想這是善良的人才懂得的羈絆吧。

Ⅳ 推薦幾部講述畫家的電影

繪畫還是做愛 Peindre ou faire l'amour(2005)
導演:
Arnaud Larrieu
Jean-Marie Larrieu
主演:
丹尼爾·奧特尤爾 Daniel Auteuil
薩賓·阿澤瑪 Sabine Azéma

國家/地區: 法國
對白語言:法語

威廉和曼德琳住在山腳下的一個小城。他們結婚多年,彼此忠誠相愛,生活平靜得沒有一絲波瀾。 夫婦倆唯一的女兒去了義大利,現在他們只需要照顧好自己就行了。 一次,曼德琳去周圍的山中散步,她在一所老房子前支起畫板准備畫畫,卻遇到了亞當,他優雅博學但是雙目失明。亞當帶曼德琳參觀了這所房子,說這房子正在尋找買主。曼德琳一眼就看中了,於是和威廉商量決定買下來。 搬進新家後的幾個星期,威廉和曼德琳沉浸在幸福快樂中。他們開始和亞當以及他年輕的女伴伊娃過從甚密起來,亞當的住所距離他們只有幾百碼遠,一天,亞當的房子不幸遭遇火災,但一切都無所謂。

莫迪里阿尼 Modigliani(2004)
導演:
Mick Davis
主演:
艾爾薩·茲爾貝斯坦 Elsa Zylberstein
安迪·加西亞 Andy Garcia

巴黎畫派才子莫迪里亞尼,出生之年比畢卡索晚三年,僅擁有三十六歲短暫的一生,他的一生,盡是充斥著酒精、大麻與女人的放盪生活,然而,他的繪畫或雕刻作品卻是完全兩樣的對比——穩定而精準的線條、沈著的色彩、簡潔的造形及有條不紊的表現手法。莫迪里亞尼的一生,可以說是由一連串的「抗議」串成的——抗議中產階級的志得意滿,抗議他那寫生風景的繪畫老師,抗議不認同、不回饋他藝術才能的整個社會,抗議他自身久患的結核病。他在酒精與葯物中極端放恣,他在創作時也一樣狂野,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藝術家,在絕望與貧病交纏之下,以瘋狂的速度創作,和時間之神艱苦地競賽,最後終於以三十六歲的短暫生命,為藝術綻放永恆的光芒。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2003)
導演:
彼得·韋柏 Peter Webber
主演:
斯嘉麗·約翰遜 Scarlett Johansson
科林·費爾斯 Colin Firth
Geoff Bell

以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楊·維梅爾(Jan Vermeer)為題材的歷史影片。改編自Tracy Chevalier的同名暢銷小說。以舊時代女人試圖突破環境限制、改變自身命運為描寫主題。
葛麗葉(Scarlett Johansson 飾)是出身貧苦人家的少女,因為前往畫家維梅爾(Colin Firth 飾)的家中幫佣,在維梅爾家幫佣期間,葛里葉必須在好色畫商、掌利權的老夫人、忌妒狐疑的少夫人、不懂人事的孩子間周旋,更重要的,她愛上了男主人。擁有極高藝術天份的葛麗葉,深深影響了維梅爾的創作,甚至成為畫中的模特,但卻因為身分地位的懸殊,而空餘一場情恨……

畫魂(2003)
導演:
關錦鵬 Stanley Kwan
牛樂 Le Niu
主演:
李嘉欣 Michelle Lee
伊能靜 Shizuka Inoh
劉燁 Ye Liu

著名華人畫家潘玉良有著傳奇的一生。

醉畫仙 Strokes of Fire(2002)
導演:
林權澤 Kwon-taek Im
主演:
崔岷植 Min-sik Choi
安聖基 Ahn Seong-gi
孫藝珍 Son Ye jin

1850年代內憂外患的朝鮮,人民過著艱苦的生活。被人毆打的乞丐少年張承業被書生金柄文所救,二人結下終生不解的友誼。在金柄文的朋友李凝軒的幫助下,承業在大畫院正式拜金柄文為師學畫。五年後,承業憑著自己過人的天分,開始學有所成,離開了老師雲游天下。一次偶然的機會,承業結識了青樓女子梅香,為她在群擺上畫了梅花,並題寫了「梅花一生不賣香」的字句。不久,承業來到初戀情人李凝軒的妹妹素雲家中,為久病的李凝軒作了一副《仙鶴圖》。李凝軒仙逝後,承業告別素雲繼續流浪。當時的社會非常鄙視作畫的文人,失意的承業只得繼續四方遊走,修身養性。一天,承業來到一個鄉村,偶遇在此避難的梅香,令得他百感交集,再次面對相逢離別。承業一路走到濟州島,遇見了參與政變的老師金柄文,老師首次認可了學生的作品,可承業卻自認為沒有達到理想中的境界。再度回到漢城,承業無意又碰到梅香,恍然間,他終於明白他一生苦苦追尋的是什麼。

弗里達Frida(2002)
導演:
朱麗·太莫 Julie Taymor
主演:
阿爾弗雷德·莫里納 Alfred Molina
薩爾瑪·海耶克 Salma Hayek

本片講述了已故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卡羅傳奇般的一生。弗里達(薩爾瑪·海耶克飾)從小生活在墨西哥城,七歲的時候她患了小兒麻痹症,導致右腳活動困難,甚至不能正常上學。十八歲那年,她又遭遇了一場車禍,這場車禍不僅導致了弗里達終身不孕,還給她的心靈遮上一層厚厚的陰影,在以後的日子裡,弗里達始終無法擺脫後遺症的纏繞。
面對這一切,弗里達並沒有灰心喪氣,她對生命的熱誠依然那麼強烈。在母親鼓勵下,她研習繪畫,並因此結識了恩師里維拉,與他譜出愛曲。透過畫筆,她那天賦才華充分表現出來;她的毅力,讓她成為獨當一面的傳奇人物……

波爾多慾望天堂Goya in Bordeaux(1999)
導演:
卡洛斯·紹拉 Carlos Saura
主演:
弗朗西斯科·拉瓦爾 Francisco Rabal
José Coronado

影片再現了戈雅這位開啟了現代畫風的一代畫家的人生軌跡和心靈歷程,追憶了那個時代歐洲畫壇和宮廷志趣以及藝術探索。戈雅在多年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中,除了噩夢和非理性的幻想的陪伴,他再也聽不到小鳥的歌聲、女人的笑聲,無法享受音樂的震撼,唯一能做的是消沉而悲哀地在女兒練琴時用手的觸摸去感受琴體的震動。因為他被疾病奪去了聽力,只能在追憶中和過去的自我和逝去的歲月對話,他的聽眾只有他的女兒。他深深地懂得,只有理性的幻想才是藝術之母、奇跡的起源。而他終日徘徊在非理性的幻想中,使他陷於惡魔的折磨和糾纏中。在幻覺中他走上街頭,被人當成瘋子。有誰知道他的平版畫的成功、他筆下那個栩栩如生的動人女人的故事,以及他這位宮廷畫師的輝煌歲月。他們在沙龍里相遇,那裡有最具才華的人物和政治家,也有最高貴典雅的女人,他的繪畫藝術正是在這些人中得到肯定。但是,一切都在45歲時發生了改變,從此,他只能傾聽自己的思想。

慾海輪回Artemisia(1997)
導演:
Agnès Merlet
主演:
傑克斯·諾勒 Jacques Nolot
Miki Manojlovic
Valentina Cervi

講述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女畫家阿特米西亞青年時代的愛情故事。
片中的女主人公阿特米西亞·簡提列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1652)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出生於藝術世家,父親奧拉其奧·簡提列斯基(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是在義大利很有名望的畫家,她擅長創作富有表現力的作品,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她戲劇性一生的反映。阿特米西亞在19歲時在羅馬被父親的朋友兼同事阿格斯提諾·塔西強奸,並在隨後的審訊過程中飽嘗折磨,但她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那個時代的性別偏見,最終塔西被繩之以法。1612年,她和藝術家皮埃托·斯提阿特西結婚且定居佛羅倫薩,還成為了瓦薩里創建的繪畫學院的第一位女性成員。

卡拉瓦喬Caravaggio(1986)
導演:
德里克·賈曼 Derek Jarman
主演:
Nigel Davenport
肖恩·賓 Sean Bean

劇情
影片是對性、犯罪行為和藝術的一種深思,導演成功地將影象和繪畫這兩件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呈現出來,豐富地描繪出義大利傳奇畫家的一生。

安德烈·馬松與四種元素André Masson et les quatre éléments(1958)
導演:
Jean Grémillon
類型:短片
片長:24分鍾
國家/地區: 法國
對白語言:法語

劇情
表現了法國超現實主義畫家安德烈·馬松(1896—1987)的創作歷程及其所思所想

梵高Van Gogh(1948)
導演:
阿倫·雷乃 Alain Resnais
主演:
Claude Dauphin

劇情
以荷蘭著名畫家梵高(1853—1890)的繪畫作品作為影像素材講述了梵高的生平並評述了他的繪畫藝術。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一望無際的麥田,古樸清幽的農舍,梵高及其朋友和鄰居們的形象依次出現在銀幕上。這些形象不是攝自現實的生活場景,而是取自畫家的繪畫作品,零碎的形象在攝影機的關照之下復活起來。

倫勃朗Rembrandt(1937)
導演:
亞歷山大·柯爾達 Alexander Korda
主演:
查爾斯·勞頓 Charles Laughton

17世紀荷蘭著名繪畫大師倫勃朗,世稱畫聖。影片從他的中年時期即1642年開始,當時倫勃朗事業成功,可是他心愛的妻子他所崇拜的偶像他畫了多年的模特兒莎士基婭不幸去世。倫勃朗在精神和生活上受到不堪忍受的打擊。莎士基婭給他留下了—個四歲的兒子和—筆可觀的財產。從此,倫勃朗變得沉默寡言,全部精力和樂趣都傾注在繪畫上。雖然他的繪畫才華遠近聞名,可是有人對他的畫並不欣賞。倫勃朗十分清高,為人正直,不為宮廷貴族畫畫。這樣,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貧窮潦倒,連買畫筆和油彩的錢都付不出,房屋和傢俱被債主們拍賣。倫勃朗晚年,愛上了—位名叫漢珠里長的年輕女傭。他得到莫大的安慰,可是姑娘體弱不久去世。倫勃朗的晚年孤單凄苦。然而,他工作努力,從欣賞自己的作品中得到快樂。

Ⅳ 《弗里達》:生如夏花般燦爛

在一部動畫電影名叫《coco》里,一個12歲的小男孩米格,在亡靈節那天意外穿越到了亡靈世界,在那裡遇到了自己已故的親人們,同時他還遇到了傳奇的墨西哥女藝術家——弗里達。

弗里達·卡羅,一個以自畫像著名的墨西哥女藝術家,出生在1907年花開燦爛的夏天,她是二十世紀拉丁美洲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也是畢加索敬仰的女子。她極其不平凡的一生,註定會被人們訴說至今。2002年,一部同名電影《弗里達》,為我們講述了她這傳奇的一生,這部電影也極真實的還原了弗里達的生平。

影片一開始,就是弗里達穿著極具墨西哥民族特色的紅色長裙,頭戴著絢麗的花冠,和精美的飾品,躺在一張床上,被連床帶人抬上車,在她的床頂上,有一面鏡子。她有著讓人過目不忘的長相,最有標志性的就是她的兩條濃眉於前額連為一線,由於毛發較重,嘴邊的汗毛看起來有點像鬍子,畫著性感的紅唇,眼睛自然流露出堅韌和銳利。

年輕時的弗里達看起來就不是一個父母眼裡聽話的乖孩子,比起她的溫柔漂亮的姐妹們,她更像是一個自由活潑、特立獨行的人。她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家庭婦女,因此弗里達也很不受母親的喜歡,她的母親甚至覺得她在這個家裡是多餘的,只有她的父親寵愛著她,在整個家裡,她可能最崇拜也最喜歡的,就是她的畫家兼攝影師父親。弗里達喜歡文學,喜歡思考,並且對藝術有著極濃厚的興趣,因此她也沉迷於一位墨西哥藝術家迭戈·里維拉。

在弗里達6歲的時候就感染了小兒麻痹,造成了她右腿比左腿短,也許因為如此她經常穿著長裙。而在她18歲那年,弗里達像往常一樣,坐上了一輛汽車,但是卻也不像往常一樣,這輛汽車在路上與一輛電車猛烈地相撞了,弗里達所乘坐的那輛汽車受到強烈的沖撞,裂成了無數塊碎片,而斷裂的扶手則直接刺穿了弗里達的下體。

這場車禍給她帶來了難以想像的痛苦,她的脊柱斷裂,還有鎖骨和2根肋骨,骨盆有3處斷裂,右腳有11處骨折,整個腳掌粉碎性骨折。在經過醫院全力的治療,她終於保住了生命,卻不能保證她日後還能再行走了。這對一個正值花季的少女來說是一個多麼致命的打擊。

在此之後,全身打著石膏的她,只能終日在床上躺著,眼睜睜地看著天花板,從日出看到第二天的日出,連她深愛著的男朋友也離她而去了。在這漫長的時日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還能活動的手,在打在她身上的石膏塗塗畫畫,以此打發時間。

康復的過程是漫長且痛苦的,她甚至都不記得以前健康沒有病痛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了,只有她的父親一直在給她鼓勵和安慰,在她的床上架上畫板,為她准備了畫筆,顏料等繪畫工具,並在床頂安裝了那面鏡子,讓她每天可以開心地度過,即使現在躺在床上,也不要放棄希望。從此之後,弗里達便每天看著鏡子,為自己畫各種自畫像,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她走上了繪畫的道路。

在不知道過了多久的時間,她終於拆掉了石膏,坐在輪椅上,去到她開滿鮮花和綠植的庭院里,並且通過反復的練習,她竟然奇跡般的可以邁開了雙腿,雖然不像正常人一樣,但是她開始可以借著一根拐杖行走了。

在她能夠走路出門的時候,她帶著她的畫作來找那一位讓她沉迷的藝術家迭戈,為了尋求他專業的點評,因為她想如果可以的話,以她現在所能做的事,也就是畫畫來謀生,因為在這么長時間里,為了給她治病,家裡已經花了非常多的錢。而她也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迭戈很欣賞弗里達的藝術創作,給了她更多專業上的意見,並開始帶著她進出各種上流社會場所,介紹她認識更多的藝術圈的名人。而他也越來越被這個膽識過人,與眾不同的小女人吸引。應該說他們彼此都被對方吸引著,最終他們走到了一起,並且在1929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迭戈·里維拉是一位著名的墨西哥藝術家、活躍的共產主義者,他促進了墨西哥興起墨西哥壁畫復興運動。1931年,因為他的回顧展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所以他們一起去往美國。這期間弗里達懷孕了,由於那次重大的車禍傷及了她的子宮和骨盆,所以她也不幸流產了,她也為這件事難過了很久,她畫下了《亨利·福特醫院》這幅作品,描述的是她無法延續生命而產生的空虛和無助。

她以為會和她的丈夫幸福的生活一輩子,但是中間種種變故卻讓她心傷。她曾說過,「我生命中遭遇過兩次巨大的災難。一次是被車撞了,另一次是遇見我的丈夫。」迭戈是個出色的藝術家,卻也是個風流成性的人,在他的生活中女人無數,婚後還與弗里達的妹妹有染。在肉體的痛苦加上精神上的折磨,這讓弗里達忍無可忍,選擇與迭戈分居,並在1939年他們離婚了。

其實離婚之後兩人都非常痛苦,因為他們彼此在對方的心裡都是一個深刻的存在,難以遺忘更難以抹去,於是在第二年他們又復婚。復婚後她畫下了《帶刺的項鏈和蜂鳥》這幅作品,弗里達在植物和寵物的簇擁中,曾經銳利的雙眼變得暗淡無光,戴著一條帶荊棘的項鏈,吊墜是一隻象徵生命、自由的蜂鳥,可是它死了。也就是說,她選擇了接受現實,用畫畫來對抗身體的痛苦,而在精神上,她選擇讓該來的來,該走的走,與朋友一起風流而美麗。

那次的車禍給她留下的後遺症使她的後半生都在痛苦中渡過,她曾斷裂的脊柱已經無法再繼續支撐,後來弗里達又做了一次手術,然而手術不成功,她的身體狀態也在惡化,她的腎被感染,右腿也被截肢了。從此,她只能坐在輪椅上,最後她又回到了只能躺在床上的日子,每一天都疼痛不已,需要靠著鎮靜劑才能冷靜下來。

在她的精神狀態稍微緩和的時候,她就又開始畫畫,只有畫畫才能讓她開心。她把自己畫成一隻中箭的小鹿,描述了遍布在她身上的疼痛,但她仍然沒有停下腳步,淡定地看著路過的一切,平靜如常。這是一個如此堅強不屈的她。

影片中,弗里達說過一句話,「我不知道我還能告訴你疼痛是什麼,我曾經被打斷、重接、再重新矯正過很多次,渾身上下都痛,不過我現在很好,隨著時間流逝,我們能承受痛苦的程度遠比我們想像要大。」也正是這樣,在她的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發自內心的表達了所有人的感受,在孤獨下的痛苦。

她的作品大多數都是在表達她對於病痛的感受,她從沒有真正學過繪畫,因為身體的特殊原因,她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她的畫作非常純粹,一點也不做作,在她的作品裡,最多的就是她的自畫像,弗里達說過,「我畫自畫像,因為我常獨處,也因為我是我自己最了解的主題。」

她的夢想就是能夠在自己的國家展出自己的作品,在她離世前不久,夢想成真了,但是她卻再也無法離開那張床,所以就出現了影片開頭的片段,連床帶人被抬進了自己的展覽,一整晚和大家唱歌、喝酒、談笑,她對記者說,「我不是生病,我只是整個碎掉了,但是只要還能畫畫,我都會很開心。」如此雲淡風輕,對病痛、對死亡沒有一絲的恐懼。

1954年,在她的個展後沒有多久,又是一個花開燦爛的季節,她這破碎的軀體終於永遠沉睡,結束了她在這個世界上僅有47年的生命的旅程,短暫卻震撼,悲愴卻浪漫,她的生命,如同夏花般燦爛。

離世前的最後一幅作品《viva la vida》,生命萬歲!這時的弗里達其實已經預感到了自己即將離去,雖然她在最後的日記寫道,「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我希望永不再來。」然而鮮紅的西瓜充滿激情與活力,就像她的人生一樣,雖然是這般殘破的軀體,痛苦的遭遇,但是她無悔活過。

就是靠著這樣一個殘破的軀體,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比誰都有聲有色的藝術家,她的人生就像這鮮艷的紅色,熱情、堅強、鮮艷、浪漫。「驚心動魄」這四個字已經不足以描述這個勇敢的女人一生的經歷,以及她如烈焰般熾熱燃燒到最後一刻的璀璨生命。

很多人看著她的畫作就像是兒童畫一樣,稱不上是藝術,在繪畫技巧上,她確實算不上高超,她都是以一種非常直白的、具象的表達方式來創作,她的丈夫迭戈才是一個真正畫技高超的畫家,但是要說她的繪畫所展現出來的生命的堅韌,可能她是這個世界上無數畫家都不能及的。

有人把她歸為超現實主義,她卻說她畫的從來不是美好的夢境,也不是想像出來了,而是她最真實的感受。她的這一生,就是她的畫作所描繪的那樣,就如迭戈評價她的作品,「諷刺而柔和,像鋼鐵一樣堅硬,又像蝴蝶翅膀那樣自由,像微笑那樣的動人,卻也悲慘的如同生活的苦難」。

Ⅵ 弗里達《時光飛逝》她想表達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時光寶貴。
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祥悉寸光陰。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一分鍾。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年華一去不復返,事業放棄再難成。時間一分,貴如千金。
春花秋月何時了,時間知多少。一寸光陰一寸金,不要往事多勞心。今日事宜今日畢,莫要蹉跎空心急。祝君更上一層樓,珍惜時光牢牢記心頭。時間是一個偉大的作者,它會給肢逗每個人寫出完美的歷宴賣結局來。正當利用時間,你要理解什麼,不要舍近求遠。如果落日的余輝照射著你的雙手。

Ⅶ 請問拉丁美洲藝術史上最負盛名的女藝術家是誰

弗里達·卡洛(FridaKahlo,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是墨西哥著名女畫家,也是拉丁美洲最負盛名的女藝術家。

《簡·懷特夫人的肖像》


弗里達是一位令畢加索都贊嘆不已的女畫家!她到法國時,畢加索熱情地宴請過她。她的畫作是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畫家作品,使她成為了首位被盧浮宮收藏其作品的美洲女畫家。當然,她也是全世界作品賣得最貴的女畫家。

Ⅷ 曠世奇才勞倫斯的一生

在群星璀璨的西方文學史上,他的地位就像法國的盧梭和阿瑟·蘭波、美國的愛倫·坡、或者英國的布萊克與喬伊斯,

他非常富有爭議性,被罵得一文不值,被認為是特別偉大的怪才......

他的書招致非議、一度被禁,卻又擁有無數忠實的追隨者與辯護者,

他就是英國著名小說家、詩人,20世紀最重要的英國文學家之一的勞倫斯。

他的創作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的影響,《兒子與情人》《戀愛中的女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些小說都圍繞性生活展開,他把人的性慾意圖看成是引起一切生活現象的根源,在當時的文壇引來一片質疑浪潮。

                              成長經歷

1885年,英國諾丁漢郡一個礦工家庭又迎來一個男孩。

「那棟房子坐落在一排礦工房之間;紅磚,臟兮兮的,樓上兩間房,樓下兩間房,只有十三英尺寬,一扇窗子」。

沿著山坡都是類似的邋遢街道和密集住房,這里的人很少讀書,絕大多數男孩在十二歲時就離開學校,成為礦工,在岩石和煤塊之間的半黑暗環境中勞動。

勞倫斯的父親,一個經常酗酒、沒念過什麼書的煤礦工人。

母親莉迪亞則出身於清教徒家庭,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還曾做過教師。

教育背景不同,世界觀、價值觀肯定不一樣的父母,使勞倫斯的生活充滿爭吵,

幸運的是,文靜、害羞、內向的勞倫斯,在熾熱的母愛以及兄弟姐妹的手足情中平安成長,

他繼承了母親的同情心和羅曼蒂克的想像力。

這種童年時期的氛圍,也被他寫進了文學作品——《菊香》、長篇小說《兒子與情人》中,

1898年春季,12歲的勞倫斯獲得了諾丁漢中學的獎學金,

1904年底,他通過了皇家獎學金考試,並獲得師范學院的免費入學名額。

這個身體羸弱的青年為籌措學費,做過小學教師、工廠職員,21歲時進入諾丁漢大學學習,最終,他在寫作這條道路上找到了自我。

                          文壇閃耀

勞倫斯只活了45歲,在短暫的一生中,他出版了10餘部長篇小說、70多部中短篇小說、10部詩集、4部戲劇、3本游記、5部理論著作,大量的散文、隨筆和書信,還有不少繪畫作品。

他特別喜歡寫人的本能與自然的力量,這種對原始的描繪充滿察燃碰了激情,目的就是一種召喚,想讓人們從工業時代的文明廢墟中重塑現代性。

因為自然、原始,所以他的感情就真摯,文字更能打動人,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然而,也一樣會被一些反對他的觀念的人謾罵。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勞倫斯所有的小說,集中凸顯了他想要表達的主題:「摧毀自然與復歸自然」。

比如第一部長篇小說《白孔雀》,

勞倫斯筆下的情感關系,往往通過象徵手法,來探討「人掙扎於文明和自然之間」的根本性話題。

1913年,勞倫斯寫出了成名作《兒子與情人》。

這部作品的深刻之處在於開創了弗洛依德「俄狄浦斯情結」在文學表現上的先河,讓這部小說變為關於戀母情結的美學探討。

主人公保羅·莫瑞爾最終在戀人分手、母親逝世的痛苦中走向都市,開放性的結局令讀者難忘。

此外,小說刻意淡化情節與人物,注重對內心世界微妙感受的刻畫。

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看過《兒子與情人》之後說:

「 這部小說似乎把各種情景都凝聚、縮略、削減到最簡單明了的地步,讓人物直截了當地、赤裸裸地閃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觀看的時間不能超過一秒鍾,我們必須匆忙地前進」。

初登文堂,勞倫斯就聲名鵲起,在社會上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1915年出版的小說《虹》。

《虹》這本書的分量,就相當於中國文學史上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或者美國文學史上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敗談

這是一部典型的家族編年史,通過布萊段含溫家三代人的故事,透視出英國社會從傳統的鄉村生活轉向城市模式的變遷,是對處在變化和崩潰階段的社會內部生活的創造性分析。

從1915年到1922年的,是勞倫斯創作的中期,這個時候,他的作品「對殘酷的、毀滅人性的、使人與人之間關系扭曲的資本主義文明的抗議,比其他幾部作品更為強烈」。

他筆下那些由於壓抑本我而被扭曲和異化的人物形象,令人過目不忘。

他的中短篇小說,如《英格蘭,我的英格蘭》、《玩偶上校》、《狐狸》等,也非常精彩,寫作風格進一步向現代主義發展。

                            平步青雲

20世紀初的英國文壇,流派紛呈、百家爭鳴,但是勞倫斯很難融入任何一個群體中去。

一方面,勞倫斯在當時以弗吉尼亞·伍爾夫、T.S.艾略特等中產精英為代表的布盧姆斯伯里文化圈裡毫無地位,

另一方面,他與自己的出生地,英格蘭中部礦區的生活氛圍,也格格不入。

他以驚世駭俗的方式脫離了他的家庭、階級與文化,從而與勞工階層逐漸疏離;

與此同時,他也不斷推翻人們對他詩人和小說家身份的認可,不止一次地寫了令他同時代人痛恨的文字,職業生涯陷入困境。

1915年,長篇小說《虹》被禁之後,勞倫斯就明顯感知到自己與「控制了新聞、出版及一切的那個世界」相脫離,

一戰之後他與英國本土斷絕了聯系,義無反顧地開啟了雲游四方、實驗寫作的人生新階段。

                          愛情傳奇

1912年,勞倫斯拜訪他的法國教授威克利時,對老師的妻子弗里達一見鍾情,

勞倫斯寫道:「 這世界是無與倫比的,美麗的,它的好超越了人類最大膽的想像。永遠不要,永遠不要,永遠不要想像愛是什麼,記住,永遠不要。生命是極致的美麗,一定是。感謝上帝,我證明了這一切 。」

同年5月3日,他倆私奔到弗里達的家鄉梅斯,這是在法國和德國邊境有爭議的巴伐利亞地區,也是當時德國的軍事要塞。

勞倫斯在這里被陰差陽錯地當成了英國間諜,被關進監獄,多虧弗里達的父親多方奔走,才被釋放出來。

幾經波折,兩人終於在1914年夏天,在英國重聚,喜結連理。雖然他們倆經歷了很多波折,也非常惹人爭議,但他們倆的感情是非常真實和真摯的。

然而,戰爭和小說出版的困難,讓勞倫斯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陰影。

這個時期,勞倫斯加入反戰聯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勞倫斯主張和平,妻子又是德國人,夫婦二人有時候還會被指認為德國間諜,在英國受到官方騷擾,

1919年,戰爭結束後,兩人移民國外,過起了十多年的旅居生活,這一段日子,被勞倫斯稱為「野蠻的朝聖」。

                            顛沛流離

在勞倫斯生命的最後十年實際上是顛沛流離的。

在他逃離了他認為腐朽沒落的英國之後,他的足跡踏遍了義大利、大洋洲和美洲大陸,

他曾醉卧在西澳大利亞的崇山峻嶺,也曾停駐在原始而自然的西西里群島,

他曾跨越凄冷的阿爾卑斯山谷,也曾在墨西哥古老的阿茲台克文化發源地沉思,在南歐伊特魯里亞文明的發源地冥想。

正是因為處於顛沛之中,反而激發了他的創作高潮,這段時間他寫下了妙筆生花的游記、隨筆、散文、詩歌,甚至開始潛心繪畫。

1930年,勞倫斯肺炎復發,在戛納去世,年僅45歲。

在游歷各國之後,他對生命本質與存在的反思更加深刻,對弗雷澤的人類學巨著《金枝》的研讀,在南歐和南美的實地考察,都引領了他文學上的革新與升華。

勞倫斯晚期的小說創作,超越了寫實主義的局限,也超出了現代主義小說的范疇,

他藉助文學及宗教的象徵,把人類行為納入到古老的神話及寓言模式中去。

他完成了一系列美洲-墨西哥-義大利題材的作品,如《羽蛇》、《騎馬出走的女人》、《公主》、《太陽》等。

勞倫斯很想從異域文化、原始主義、自然本性中,探索拯救歐洲現代文明危機的途徑,尋找現代人回歸自我的這么一個伊甸園。

即使遭到了這么多的挫折,勞倫斯卻從未停止過寫作,在死神降臨之前他還完成了詩集《最後的詩》和文集《啟示錄》。

勞倫斯去世之後,著名作家赫胥黎等十多位摯友為他送葬,

人們用戛納的海灘上繽紛的鵝卵石鑲嵌出勞倫斯鍾愛的圖案——一隻鳳凰——來象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

而他的骨灰最終被移到美國陶斯的牧場,這是他身前盼望的平靜之地。

批評家利維斯對勞倫斯的評價道:「在英語語言里,勞倫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天才巨人……

他在『形式』、手法和技巧上是個非常大膽而激進的革新家,

而驅使他去發明和實驗的,則是他對生活所抱的至為嚴肅而迫切的關懷」

無論勞倫斯的長篇小說還是中短篇小說,「都是毋庸置疑、堪與這世上任何一部天才的成功之作相互媲美的作品。」

幾十年之後,200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女作家多麗絲·萊辛也給予了勞倫斯很高的評價:「 他是一個天才,居於英國文學的中心,在世界文學中也有他穩定的位置。」

Ⅸ 弗里達·卡羅的個人其它信息

弗里達從小就很漂亮,她有黑色的長發,兩條長眉毛就象鳥的翅膀,下面是一對迷人的大眼睛。
弗里達天性活潑好動,讀中學時,就是個淘氣的、愛做惡作劇的女生,她很快成為學校里一個主要由男生組成的惹是生非的小團體的頭目。在學校里,弗里達第一次遇到了她未來的丈夫,著名的墨西哥壁畫家迭戈.里韋拉。他被找來為學校的禮堂畫壁畫。
1925年9月17日,18歲的弗里達.卡拉遭遇到一起嚴重的車禍,這造成了她脊柱、鎖骨、肋骨斷裂,骨盆破碎,右腿11處骨折。此外,她的右腳脫臼,粉碎性骨折,肩膀也脫臼。此後一個月,弗里達不得不平卧,被固定在一個塑料的盒式裝置中。 一根鋼扶手穿透橘肆了她的腹部,割開了子宮,盆骨破碎,脊椎鎖骨、肋骨斷裂,右腿11處骨折。 但她此後經歷了大大小小33次手術,甚至失去了右腿,很多時間都靠插管維系生命,
弗里達的生存意志和渴望使她活了下來,不斷地康復。車禍後不久,她就開始畫畫,因為禁錮在床上的生活過於無聊。 這成為她終生的職業。在很多方面,她的美術作品是她在醫療過程中的個人痛苦和斗爭的編年史。但這些作品的源泉仍然是她的天才和熱情。
弗里達大部分的作品描述的都是她自己的故事,畫的最多的題材就是她的自畫像。在這些作品裡,弗里達經常把她自己畫成穿著墨西哥的傳統服飾,周圍是她的寵物和她家圓爛轎鄉許多蔥翠的蔬菜。她的作品總是非常強烈,有時是寫實的,有時是幻想的,表明她的藝術和生活是不可分的,即是奔放的有時悲劇性的。
弗里達愛墨西哥的一切,它的色彩、民間藝術、傳統服飾,以及重視誠信和家庭的價值觀。
雖然弗里達奇跡般的康復了(她又可以走路了),但在她以後的生命中還是經常遭遇劇烈的疼痛和無力,這使她需要頻繁就醫,長時間地卧床,接受無數的手術。她曾經自嘲說她創造了接受最多手術的世界記錄。實際上,她一生中大約經歷了30次手術。她有時不得不依靠酒精、麻醉品和卷煙來緩解肉體的疼痛。她出院後,有朋友介紹她認識墨西哥的藝術家,其中包括了迭戈·里韋拉。
1929年8月21日里韋拉和弗里達結婚。在他們整個婚姻中有過恩愛、外遇、創作性的合作、憎恨、以及最終在1940年離婚。他們的婚姻被形象地叫做大象和鴿子的結合,因為 里韋拉又大又胖,而弗里達嬌小瘦弱(身高僅5英尺出頭)。
弗里達夫婦都相信共產主義。他們投身於墨西哥的人民運動,為本國的民族文化驕傲。他們將自己的想法與許多墨西哥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分享,一致20世紀的前期後來被稱為墨西哥的文藝復興。
盡管里韋拉和很多女人有染(有一個甚至是弗里達的妹妹),但他仍提供了很多幫助。他建議弗里達穿傳統的墨西哥服飾,那種長長的、華麗的服裝,佩帶珍奇的寶石。這配上弗里達厚厚的一字型的眉毛,成為了她的特徵。他也喜歡她的作品,是她最大的崇拜者。反過來,弗里達也是里韋拉最可信賴的批評家,以及他生活的熱愛者。 弗里達將她所有的感情傾注在畫布上。她畫她暴風雨般的婚姻帶來的憤怒和傷害,畫痛苦的流產,以及車禍帶來的肉體上的痛楚。
盡管弗里達的生命中充滿了痛苦,但她仍然是一個愛交往的人。在交際中,她常常是不停地說臟話。她喜歡喝龍舌蘭酒,喜歡舉辦狂歡的宴會,在宴會上,她會對著來賓唱黃色歌曲。她會對客人講色情笑話,使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深感震驚。她所到之處,人們都被她的美貌征服,他們停下腳步注視著她。男人為她著迷,發生她身上的各種緋聞不計其數。
在她的婚姻過程中,她和數不清的人們發生過關系,只要他們著名且長得漂亮。里韋拉也是如此。他們夫妻兩人互相愛著對方,但他們都是性格狂野、思想自由的人。弗里達是她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盪婦,她勾引她看上的每一個人。.
其中一件涉及到共產黨領袖利昂.托洛斯基。當時他和他夫人寓居於弗里達的家中。但不久他就被害了,弗里達為此被逮捕,但隨後又被釋放了。里韋拉也在懷疑對象之列。在托洛斯基遇害幾年以後,弗里達和里韋拉對外宣稱他們邀請托洛斯基來墨西哥,就是為了害他,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否在說實話。他們都是喜歡講故事的人。
弗里達也是一個雙性戀者,和很多女人發生過關系。
全世界都有弗里達的崇拜者。她到法國時,畢加索宴請她,她還登上法國時尚雜志的封面。在美國,人們愛她的作品,也愛她的美貌。在她的家鄉墨西哥,許多重要人物都喜歡她。
弗里達平生只在墨西哥開過一次畫展,那是1953年的春天。那時弗里達的健康已非常糟糕了,醫生告誡她不要去現場。來賓們剛被允許進入畫展,外歷滾面就響起了警報聲。人群瘋狂地湧向門外,那裡停著一輛救護車,旁邊還有一個騎摩托車的護衛。弗里達.卡拉睡在擔架上,從車里被抬出來,進入了展廳。她的床被放在展廳的中央,人們上前祝賀她。 弗里達對著人們講笑話,唱歌,她甚至還整晚地喝酒,所有的人都很開心。畫展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功。 弗里達·卡羅 —我不畫夢我畫我自己的現實
2002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以好萊塢攝制的傳記片《弗里達》作為開幕影片,將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卡羅(1907——1954)定格為一道永恆的風景。對於美術圈中的人士來講,弗里達的名字並不陌生。但普通公眾也許只能通過這本傳記《弗里達》來明白她在百年之後還會被好萊塢看中的原因,並且有可能真正走進一個畫家、一個奇女子的世界。這是一位自傳型畫家,她的全部藝術成就或許應該包括三個部分:她的迷人的女性氣質,她的曲折多姿的生活,還有凝結著她的敏銳直觀的生命體驗的諸多畫作。
弗里達是個特立獨行的女人,喜歡追求「驚奇和特殊」,會穿著華麗的墨西哥民族服裝、戴著絢麗的頭飾與耳環走街過市,毫不在乎別人的目光。她是美麗的,甚至「稍有瑕疵也恰好增添了她的魅力」。兩條幾乎連成一線的濃眉,上唇還微微有些鬍子,這都是她最著名的特徵。她纖小而熱烈,有眾多有名的男女情人和仰慕者,曾經一度和托洛茨基是極親密的朋友,接受過共產主義的思想。而在她的情感生活中占據主宰的,還是她的丈夫——墨西哥著名壁畫家迪戈·里維拉。「他們的每一次冒險,他們的愛、爭吵及離婚、復婚」,都成為公眾關心的話題。
然而,與她的愛情事件始終糾結在一起的,是一種幾近於慘不忍睹的健康狀況。18歲那年,一場意外的車禍使弗里達多處骨折,最可怕的是一根鐵條從腹部刺入她的體內,幾乎刺穿了她的身體。此後,弗里達奇跡般地逃出死亡然而她再也沒有逃開病床和病痛的折磨。她一生至少經歷了32次大小手術。她有整整一年躺在床上一動不能動,穿著由皮革、石膏和鋼絲做成的支撐脊椎的胸衣。惟因如此,她的許多畫作都是在病床上完成的。也許正是時刻近在咫尺的死亡和病床上的無助,使她產生了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內心隱秘的強烈需要。她以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一絲不苟地完成這些畫作的細節,「讓想像通過實際技能的雕飾而更具說服力」。病痛與死亡的巨大陰影遮蔽著她,但她用她的畫筆,使得它們反而成了她的獵物。她一生創作了大約兩百件作品,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自畫像。她的畫傳承了純正質朴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的血統,發揮了墨西哥民族獨特的「生」與「死」的主題。
對於一個墨西哥人來說,死亡意味著一種創造。他們用骷髏頭來裝飾房屋,在死人節吃骷髏型的麵包,愛聽表現死的快樂的歌曲和笑話。對於弗里達來說,死亡的追逐是她的創作之源。畫作的主人公多是她自己,不厭倦地描繪的是漠視死亡的神情。無論是被鋼絲石膏支撐著的奄奄一息的病體、被謀殺的女人、與死神為伴的冷酷,還是家族的血緣傳承、「生」在「死」中誕生、血脈相通的愛情……弗里達把想像中存在的意象冷靜地組接在畫面中,這些形象因其細節的真實性給人以強大的沖擊力和緊張感。在如此強烈的觀感中還有一種原生的特質,蘊涵著「文明人」所不可能具有的力量和勇氣。也許是因為這種傳達觀念的特質,一些超現實主義畫家把她歸入自己的流派。但弗里達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他們認為我是超現實主義畫家,但我不是。我從不畫夢。我畫我自己的現實。」——作為一個常常卧床的病人,在潛意識里歷險的確是她的「主要的現實」;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墨西哥人,弗里達的視野與她的歐洲同行也大不相同:「墨西哥有自己的文化承傳,有自己的神話和魔幻,因此就不需要來自國外的幻想。對下意識真實的自覺探索也許使歐洲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從理性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呆板中解放出來,而在墨西哥,現實和夢想被視作是混雜在一起的,奇跡被認為是日常發生的。」因此,我們只能這樣評價弗里達的藝術:她把「印第安神話與她的個人神話,墨西哥民族的歷史和她個人的現實全部融進她那色彩斑斕的顏料中」。
弗里達47歲時逝世。度過了短暫而又激烈的一生後,她的最後遺言是:「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我希望永不再來。」——她終於可以在死亡中獲得平靜。回顧這一段藝術與人生之路,會使人想起翟永明《母親》中的詩句:「我甚至是你的血液,在黎明流出的血泊中,使你驚訝地看到你自己。」
弗里達·卡羅 —我不畫夢我畫我自己的現實 2這位墨西哥女畫家,「折翼的天使」在生命中最後一年才舉辦了首次個展。那時她已一身傷殘,躺在一張五彩斑斕的大床上被抬進畫廊。她粲然一笑:「請注意,這具屍體還活著。」她的周圍簇擁著無數的崇拜者——當然,這是2002年威尼斯開幕片《弗里達》里的情景,遠不能概括真實的弗里達一生的風光與苦痛。

Ⅹ 泰坦尼克號傑克幫露絲畫畫是哪一集

傑克幫露絲畫畫是在電橘絕升影播放到1:25:01的時候出現,露絲躺在床上,讓傑克為她畫素描。

富家少女露絲與母親及未婚夫卡爾坐在頭等艙而另一邊,少年畫家傑克也在碼頭的一場賭博中贏得了下等艙的船票。圓老

露絲厭倦了上流社會虛偽的生活,不願嫁給卡爾,打算投海自盡,被傑克救起。很快,美麗活潑的露絲與英俊開朗的傑克相愛,傑克帶羅絲參加下等艙的舞會、為她畫像。

泰坦尼克號基本信息簡介:

《泰坦尼克號》作為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愛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斯萊特領銜主演。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宏或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存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

該片於1997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1998年4月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國內地重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泰坦尼克號

閱讀全文

與弗里達電影主題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