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再見,皮格馬利翁兇手是誰
再見皮格馬利翁的兇手是黃蓋的侍衛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東漢末年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為人嚴肅,善於訓練士卒每每征討他的部隊皆勇猛善戰早年為郡吏,後追隨孫堅走南闖北孫堅遇難後,黃蓋跟隨孫策、孫權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諸山越不賓,黃蓋活躍在配散鎮撫山越的一線,前後九縣所在虧緩悉平遷丹楊都尉。
皮格馬利翁結局
蕭伯納版的皮格馬利翁叫做《賣花女》,原著中的結局裡,蕭伯納本人並沒有讓這對奇異師生陷入愛河的初衷在他的附錄中,女主人公是嫁了出去,並開了一家花店但是她對教授的敵意沒有絲毫的減低不過對於這段培空氏情節的描述,蕭大師沒有加入任何人物對白。
❷ 皮格馬利翁(賣花女) 的第一部分故事梗概,不是劇本
這個故事講的是有名的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一天與皮克林伯爵相約在一家劇院門前見面,由於兩個人互不相識,他們在那裡等了很久。而賣花女伊莉莎.杜利特爾,在那裡買花,由於她的蹩腳的口音引起了希金斯教授的注意,他當眾誇口只銷游叢要經過他的訓練,賣花女也可以成為貴夫人。皮磨慧克林伯爵則表示不贊同,於是兩人打賭,並發現原來對方就是與自己有約的人
第一部分是不是就到這虧櫻呀
❸ 《窈窕淑女》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一個貧民窟出身的賣花女,Eliza,貧窮而卑微。每天靠在街頭賣花,補貼她的酒鬼父親。
在一個雨夜,劇院口,她賣花的地方,她碰見了Higgins 和Pickering,兩個單身主義的男人。在Higgins眼裡她就是一個低俗,骯臟,有辱英國文化的女人,並揚言自己可以在六個月內讓她像公爵夫人一樣出席大使舞會。 Pickering則以此為賭。於是六個月里Higgins提供了殘忍的訓練,為了改變命運的Eliza痛苦之下依舊堅持下來,一點點地改變。語言,穿著,舉止,氣質。最終在大使舞會上接受到王子的邀請,成為舞會上的明珠。舞會結束,Higgins與Pickering相互祝賀,歡呼,恭維對方。勝利慶典的背後,Eliza一言不發,在所有人離開之後倒在沙發上痛哭。
她終究是發現即使是改變了自己的裝束與外貌,在Higgins眼裡她仍是也將永遠是一個卑微的賣花女。六個月的努力,她只不過是為Higgins贏得了只屬於他的勝利。
六個月原來只不過是一紙空談,她什麼都沒有贏得,只有尊嚴是她的全部。
她離家出走。
Higgins慌了,他和Pickering滿城找她。終於在母親家他見到了她,卻依舊放不下他的男人主義。
他還是一個人回了家,卻發現Eliza的一切已成習慣。他走到她的練聲房,他打開客廳的留聲機,裡面全是他們第一次對話的聲音。他坐下來靜靜地聽著,滿是回憶。
而她,已悄然站在了他的背後。
中文譯名是《窈窕淑女》。另一個譯名是《皮格馬利翁》。
而喬治顧柯是美國電影界的皮格馬利翁。
他的電影是塑造女神的,凱瑟林赫本,英格麗褒曼,費文麗,瓊克勞馥,在他的鏡頭下是神采奕奕的熒幕女神。所以在他的電影里,女人才是主角,即便他喜歡在這些女人身邊安排氣質穩重成熟的男演員作為的護花使者,可是女人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而奧黛麗赫本則是完美的。
❹ 皮格馬利翁(賣花女)的英文簡介
Pygmalion (1913) is a play by George Bernard Shaw loosely inspired by the Greek myth of the same name. It tells the story of Henry Higgins, a professor of phonetics who makes a bet with his friend Colonel Pickering that he can successfully pass off a Cockney flower girl, Eliza Doolittle, as a refined society lady by teaching her how to speak with an upper class accent and training her in etiquette. In the process, Higgins and Eliza grow close, but she ultimately rejects his domineering ways and declares she will marry Freddy Eynsford-Hill – a young, poor, gentleman.
Shaw wrote the lead role of Eliza Doolittle for Mrs Patrick Campbell (though at 49 she was considered by some to be too old for the role). Owing to delays in mounting a London proction and Mrs. Campbell's injury in a car accident, the first English presentation did not take place until some time after Pygmalion premiered at the Hofburg Theatre in Vienna on October 16, 1913, in a German translation by Shaw. The first proction in English finally opened at His Majesty's Theatre, London on April 11, 1914 and starred Mrs Campbell as Eliza and Sir Herbert Beerbohm Tree as Henry Higgins; it was directed by Shaw himself.
The Pygmalion myth was a popular subject for Victorian era English playwrights, including one of Shaw's influences, W. S. Gilbert, who wrote a successful play based on the story in 1871, called Pygmalion and Galatea. Shaw also would have been familiar with the burlesque version, Galatea, or Pygmalion Reversed.
❺ 賣花女的介紹
《賣花女》,原名《皮革馬利翁》(Pygmalion) 是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的戲劇。皮革馬利翁原是羅馬神話中的一位雕刻家的名字,一生不愛女色,卻愛上了自己刻的雕像。這尊雕像令他魂牽夢縈,最後他去請求維納斯女神成全。維納斯讓皮革馬利翁用手碰觸雕像,雕像變成了一位活生生的美貌女子。皮革馬利翁相當高興,給她取名伽拉忒婭 (Galatea),並帶她去或叢感謝維納斯。蕭伯納以這個故事為藍本,以賣花女一劇表現出皮格馬利翁和伽拉忒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本劇指段曾於1938年翻拍成黑白電影,由 Wendy Hiller 飾演賣花女伊萊莎·杜立德 (Eliza Doolittle),萊斯利·霍華德飾演語音學教授亨利·希金斯 (Henry Higgins)。1956年,此劇改編為音樂劇《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由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飾演伊萊莎,Rex Harrison 飾演希金斯唯團譽教授。1964年,音樂劇被拍成同名電影,改由奧黛麗·赫本飾演伊萊莎。
❻ 蕭伯納寫的皮格馬利翁的結局是什麼(要原著的)
1.蕭伯納版的皮格馬利翁叫做《賣花女》,原著中的結局裡,蕭伯納本人並沒有讓這對奇異師生陷入愛河的初衷。在他的附錄中,女主人公是嫁了出去,並開了一家花店。但是她對教授的敵意沒有絲毫的減低。不過,對於這段情節的描述,蕭大師沒有加入任何人物對白。
2.《賣花女》通過描寫教授如何訓練一名貧苦賣花女並最終成功被上流社會所認可的故事,抨擊當時英國的腐朽保守的等級意識。而後來的好萊塢據此翻拍的《窈窕淑女》,則被普遍認為沒有很好的表現出原著中的諷刺元素。
3.《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改編自蕭伯納的戲劇劇作《賣花女手侍》(Pygmalion),該影片由華納兄弟影業於1964年出品,喬治·庫克執導,奧黛麗·赫本、雷克斯·哈里森、傑瑞米·布雷特等主演。影片講述下層階級賣花女(赫本飾)被中產階層語言學教授Higgins改造成優雅岩襪貴婦的故事,從頭至尾洋溢著幽默和雅趣,片中有大量經典歌曲畢棗吵,奧黛麗·赫本的表演令影片閃耀特別的光彩。
❼ 皮格馬利翁
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主人公的名字,相傳他是塞浦路謹做斯國王,善雕刻,是一位有名的 雕塑家 。他世晌穗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麗可愛的少女。他深深愛上了這個「搜卜少女」,並給他取名叫蓋拉蒂。他還給蓋拉蒂穿上美麗的長袍,並且擁抱它、親吻它,他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馬利翁感到很絕望,他不願意再受這種單相思的煎熬,於是,他就帶著豐盛的祭品來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賜給他一位如蓋拉蒂一樣優雅、美麗的妻子。他的真誠期望感動了 阿佛洛狄忒 女神,女神決定幫他。 [3]
皮格馬利翁 回到家後,徑直走到雕像旁,凝視著它。這時,雕像發生了變化,它的臉頰慢慢地呈現出血色,它的眼睛開始釋放光芒,它的嘴唇緩緩張開,露出了甜蜜的微笑。蓋拉蒂向皮格馬利翁走來,她用充滿愛意的眼光看著他,渾身散發出溫柔的氣息。不久,蓋拉蒂開始說話了。皮格馬利翁驚呆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皮格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馬利翁稱他的妻子為伽拉忒亞。人們從皮格馬利翁的故事中總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贊美能產生奇跡。 [3]
❽ 心理學筆記:13,有的時候,真的是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工作生活中,有的時候,真的是想什麼來什麼,如你所願,心想事成。這來源於神話,傳說中不少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也有心理學家的實驗來證明有的時候真的有這回事,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聰明的漢斯(Clever Hans)是一匹曾經轟動歐洲的馬,它出色的表演:可以用馬蹄讀、拼和計算數字,用前蹄踩出正確答案。在1911年曾經經歷嚴格的專家組的鑒定,認為漢斯和它的主人沒有作弊。
在同時代的一位心理學家奧斯卡.芬格斯特(Oskar Pfungst),經過仔細觀察漢斯的現場表演發現漢斯確實是可以給出正確答案,但往往是在接受了主人輕微的、非故意的提示暗示之後才給出正確答案。
比如,當一個問題出現時,人們習慣往下看漢斯的前蹄。當漢斯用前蹄踩出正確踏點時,主人或者抬眼或者輕微抬頭,期望漢斯能夠給出正確答案。聰明的漢斯通過觀察主人的示意,然後作為停止踏腳的信號,往往就是正確的數字答案。
對聰明的漢斯和它主人的研究,可以發現一些觀察者的一些特殊信號、期望或者偏好,相當於對一些實驗者發出了電報信號。這些信號會導致實驗者並非故意地響應觀察者的信號、期望或者偏好,從而得到符合觀察者期望或者偏好的結果。
對於實驗的設計者來說,對於參與實驗者如果帶有預先的期望或者結果的偏好,結果往往會如實驗設計者所願,但往往會招致無效的實驗結果。因此在實驗設計中必須避免這種情況,也就是避免實驗設計者偏好效應(experimenter expectancy effect)。
如何避免這種偏好效應,取得客觀的實驗結果?
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在1963年對於實驗設計者偏好效應在實驗室小白鼠身上進行了試驗。
他選擇兩組學生,每組學生分配同樣數量的兩組小白鼠。一組學生被告知給他們的小白鼠是特殊培養的聰明小白鼠,可以輕易完成迷宮測驗;另一組被告知分配的是在學習迷宮方面遲鈍笨拙的小白鼠。,
實驗結果,那些被分配帶領先前告知聰明小白鼠的學生組,與他們的小白鼠在學習迷宮游戲測試方面的表現,比那些帶領被預先告知愚笨小白鼠的表現,要好得多。
實際上,兩組小白鼠都是實驗設計者隨機分配的,實驗設計者根本不知道那個小白鼠聰明,哪個愚笨。
為了避免帶賀芹實驗設計者偏好對於實驗結果的影響偏差,後來普遍採取一些雙盲的措施。(double blinded method, 也就是挑選一些實驗參與者,不知道實驗設計者的理論設計,就像那兩組學生和小白鼠。)
羅森塔爾進而研究偏好或者期望,在實驗室之外的真實世界裡會發生什麼?比如在學校教室里,如果教師偏愛一些學生,忽略另一些學生,會對學生的行為表現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在心理學課程上,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總結提煉出這種現象類似希臘神話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指人們基於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者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個期望或者預言的效應。
在希臘神話中,國王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精拍棗心雕刻創作的一個女神鵰像,他給女神鵰像起的名字叫蓋拉蒂。在單相思很久,長時間凝望雕像沒有任何反饋之後,他向阿芙洛狄忒求助。在女神的幫助下,石頭雕像蓋拉蒂對他的單相思有了反應,兩個人最終幸福相愛。
這個神話說的是,日久生情,單相思在神助下也會日久生情被感動有反饋,期望和贊美能產生奇跡。
上世紀60年代,奧黛麗赫本出演的一部獲得奧斯卡大獎的電影《窈窕淑女》風靡一時。《窈窕淑女》是中文譯名,是根據蕭伯納的小說《賣花女》改編的。影片的英文譯名,為My Fair Lady,或者皮格馬利翁(Pygmalion)。
影片敘述了賣花女伊莉莎.杜立特爾雖然聰明伶俐,但是出身貧寒,口音低俗,每天叫賣鮮花貼補家用。語言學家希金斯打賭要用兩個月把賣花女訓練成貴夫人,在教授的朋友叫板打賭下,教授開始用期望激勵的方法訓練伊莉莎。
伊莉莎也認為這是她的一個機會,所以認真蠢畢從每一個發音開始糾正訓練。6個月後,希金斯帶領伊莉莎出席貴族招待會,伊莉莎成為光彩奪目的招待會主角。
後來的劇情發展,是伊莉莎愛上了希金斯,希金斯似乎不知情。在伊莉莎離開之後,希金斯才知道自己也已經墜入愛河,認為伊莉莎已經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
除了奧黛麗赫本精彩絕倫的演技,影片的故事把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詮釋的非常到位,後面的發展更是這種效應的延伸發展。
為了在現實環境中驗證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和他的同事雅各布森(Jacobson),在一座城市中的橡樹小學(Oak School)對低年級的老師和學生進行了一次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的雙盲實驗研究。
通過和學校管理層的合作,他們對所有學生進行了一次智力測驗。(the Test of General Ability, or TOGA)這種測驗是實驗研究者精心設計的,橡樹小學的老師們不熟悉的一種測驗方式,老師們被告知這是與哈佛未來錄取有關的測試(Harvard Test of Inflected Acquisition )。這種善意的謊言主要是要讓老師們信以為真。
然後是給老師們一個名單,上面羅列著一些測驗得分比較高的一些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學生會在學術發展上具有較大潛力提升空間。橡樹小學提供了18名老師,1到6年級各三個班級作為實驗。
在第二年的學校生涯中,這些老師心知肚明的優秀孩子,取得了明顯的學習進步。後來的追蹤調查也發現,許多當時羅森塔爾團隊給出優秀名單上的孩子,都實現了優秀的人生。
在實驗報告中,羅森塔爾和他的團隊實際上是隨機給出的名單,也就是說這些孩子的智力測驗成績與名單沒有任何關聯。
而學校的老師相信了哈佛的權威測試,真的相信這些孩子就是有良好發展潛力優秀的孩子,因此不自主地對這些孩子給予一些無意識或者有意識的重視,這些重視和期望得到了反饋,孩子也有更好的學業表現。
如上圖所示,在實驗室當中展現出的預期效應(expectancy effect)在真實世界裡也存在;第二,這種效應在低年級學生中效果非常明顯,在一些高年級學生中存在不明顯。
羅森塔爾的解釋:第一,年齡小的孩子可塑性強。即使某個年齡小的孩子性格執拗不可塑,但是由於教師普遍認為年齡小的孩子可塑性強,根據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第二,年齡小的孩子更易於被老師的行為所影響。第三,老師對於年齡小低年級孩子的能力缺乏概念,沒有成見。第四,低年級的老師可能和學生們更有耐心,更善於溝通。
1974年進行的課堂錄像研究,發現老師對於被隨機分配給的所謂聰明學生有很多輕微的交流方式來鼓勵學生,比如對學生經常微笑,或者更多的眼神接觸,或者是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回答問題時更多的點評。
隨後的跟蹤研究表明,這些被老師欣賞的學生更多的享受在學校的時光,即使犯錯也會更多滴得到教室給予的建設性意見,學習更勤奮更加努力去提高表現。
2002年,羅森塔爾運用元分析技術(Meta-analysis techniques)對期望效應(expectancy effect)的運用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在心理學研究、學校老師、法庭上的法官、商業總裁和健康醫療看護,對於研究參與者、學生、法官、雇員和病人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效果。
作為教師,最大的成效莫過於用欣賞和期望點燃孩子成長過程中奮斗的火種。所以教師用期望或者欣賞的教育,真的可以點燃一個孩子的夢想火花,從而成為一個孩子人生的一座座里程碑。
現代教育由於成本核算的因素,用的是工業流水線生產的概念,把學生當作一致的產品,用一個模式進行生產。
實際上每個個體在身體、智力和情緒反應等能力上都是迥異不同的。一個模式的教育模式是掐尖,一套教育範式下來,用一個標准去衡量。
應該重塑有教無類的理念,人人皆可塑,人人皆有閃光點,應該因材施教。雖然現實操作中執行起來有難度,但這是人的教育的不二選擇。
這也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教育上的兩面。一方面,教師可以用期望和自我實現去激勵自己認可的好孩子去取得好的表現,但同時會帶來對其他孩子的不公平。另外一方面,教師需要用有教無類的理念去認真對待每一個孩子,尤其是那些劣等生差生,從內心真誠欣賞孩子的那怕一點點有點,用期望和欣賞改變孩子在社會上的發展軌跡,善莫大焉。
所謂領導力就是把手頭的資源能夠利用到最大化,領導把事情干成的能力。在領導力研究中,有一種理論就是期望激勵理論。
作為上級領導者,對於自己的下屬可以利用期望激勵的方法,欣賞下屬的優點,鼓勵下屬投入工作,對工作崗位做出貢獻。
這種領導方式,是一種比泰勒的以計件標准化和懲罰獎勵為基本原則的管理理論有著巨大進步。這種理論把雇員當人看,不是流水線上的工具。鼓勵領導者施展皮格馬利翁魔法,讓雇員感受到被器重、被欣賞,從而發揮出自己的自我主動性,為單位貢獻才智。
期望激勵理論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雇員必須是具備可以被激勵的素質。就像皮格馬利翁對石雕塑像投入情感期望,如果對方真的是石頭,沒有反應回饋也就是正常的。現實中,可真的沒有阿芙洛狄忒這樣的女神每次都來眷顧。
期望和欣賞之所以能起作用,還在於自我具備心理暗示或者自我激勵的主動性和自我能動性。石雕少女蓋拉蒂之所以能對皮格馬利翁有回饋反映,是因為在愛情女神的魔法下,日久生情,被感動了。
《窈窕淑女》中的伊莉莎之所以能夠中了皮格馬利翁魔法,還在於自己認為這是一個自己提升的機會,是自己想變成貴婦人,想到上流圈。有了這種渴望,才能夠冒著被嘲笑的風險,到教授門上去吃冷眼;有了這種勁,才能夠忍受希金斯教授苛刻的冷嘲熱諷。才能夠自己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完成蛻變。
那些在學校被老師幾個眼神,或者幾句暖心話被感動的孩子,如果不是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勵起作用,一定走不遠。努力一陣,遇到困難,有可能就打退堂鼓。所以,最後的成功,還是自我預言、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激勵,外加上長期不懈的堅持努力,才最後取得成功。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你到底要什麼樣的人生?這個問題需要聯繫到嚴肅的人生哲學: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
從皮格馬利翁效應和期望效應來看,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就會有什麼樣的心理暗示或者自我激勵,然後就有可能帶來什麼樣的行為,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最後真的自我實現什麼樣的人生。
涉及到你和你的周圍,如果你期望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和奇跡,你需要做的是先向皮格馬利翁那樣發出向蓋拉蒂期望的信號電波,即使一時如你的期望對象石頭一般無反應,你也要有充分的耐心堅持,等待你的電波會收到回饋反應。也許,不知道什麼時候阿芙洛狄忒女神顯靈了呢?
你期望你的家庭成員,你的親友有什麼樣的表現,你也需要先發出期望的信號,做出欣賞的努力,然後等待期望的結果出現。你的孩子,你的親友,還能對你的期望像石頭一樣無動於衷嗎?果真如此,也許,你需要檢點你不切實際的希望,比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你可以把期望值調低,然後重新發送皮格馬利翁電波。
總之,人生有的時候,真的是心想事成,就看你敢不敢想,會不會想,想了之後怎麼選擇讓你的期望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