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洛麗塔》97版里的女主角的資料電影版的《洛》有幾個版本
個人介紹:
姓名:多米尼克·斯萬 英文名:DominiqueSwain
性別:女 出生日期:1980年8月12日
出生地:美國加州 星座:獅子座 身高:175cm
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最早的1962年的。1962年,電影怪才庫布里克和他的製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萬美元買下了《洛麗塔》小說的版權,在電影劇本的第一稿中,編劇凱爾德·威廉漢姆為了迎合電影審查委員會的標准而將故事的結局改為亨伯特最終跟洛麗塔結為夫婦。
第二個版本是1997年的,1997年,拍電視廣告出身的美國導演亞得里安林恩(AdrianLyne)重新拍攝的「洛麗塔」在歐洲上映。同30年前相比,這一版本無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實於原著。
(1)洛麗塔是哪部電影女主角擴展閱讀:
《洛麗塔》是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詹姆斯·梅森、蘇·萊恩、謝利·溫特斯主演的劇情片。
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與少女洛麗塔的情愛故事。
該片於1962年6月13日在美國上映。
㈡ 電影」洛麗塔」是什麼情節
電影《洛麗塔》(Lolita,又譯《一樹梨花壓海棠》),1998年美國出品,導演:阿德里安.萊恩(英國導演),主演:多米尼克.斯溫,傑瑞米.艾朗斯(英國著名演員,另有《法國中尉的女人》、《命運的逆轉》和我看過的《烈火情人》)。該片根據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改編,因描寫「戀童癖」而在美國遭禁。1962年電影大師庫布里可拍攝的《洛麗塔》也同樣遭禁。新版洛麗塔並不色情,優美的畫面和艾朗斯(主演)優雅內斂的表演為影片增添了不少美感,但是原著特有的幽默感是影片難以企及的。另外,原著的深層意味在影片中也沒有顯示出來——洛麗塔純潔的外表下掩蓋著庸俗的、入世的、過早成熟的靈魂,她是美國的某種象徵。影片只是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奇情故事:
12歲的洛麗塔是一個渾身散發著青春氣息的女孩,大學教授亨伯特迷戀她。為了能接近洛麗塔,亨伯特違心的娶了她的寡母夏洛特,從而得以與洛麗塔在有意無意的肌膚接觸中滿足痴戀之情。
後來夏洛特死於車禍,亨伯特名正言順地成了洛麗塔的監護人,進而成了她的情人(但不是第一個!)他倆在一家又一家汽車旅館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銷魂之夜。
然而洛麗塔對亨伯特的帶有戀父色彩的「愛情」並不持久,後來她迷戀上了中年劇作家奎迪,將亨伯特遺棄在一個騙局中。亨伯特於是陷入了絕望與瘋狂中,他殺死了奎迪,可洛麗塔已不可復得。
㈢ 1997版的電影<洛麗塔>中的洛麗塔是誰演的
扮演洛麗塔的是從2500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15歲少女Dominique
Swain(多米尼克,史懷恩),當時的她還是一名中學生,之前沒有任何錶演經驗。其沐浴著陽光和灑水器濺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讀書的出場可謂情色經典。日後她還在吳宇森的《奪面雙雄》中扮演約翰屈弗塔的女兒——又一個「洛麗塔」形象,還演過暴風驟雨、阿爾法狗、絕對震撼。
一個絕對性感勾人的小精靈(我的最愛啊)
㈣ 《洛麗塔》中的女主角是誰,還演過什麼電影
休·萊昴
Sue Lyon
出生日期 1946-07-10
出生地 Davenport, Iowa, USA
人 物 簡 介
生於衣阿華州達文波特。曾於好萊塢職業學校學習。以影片《洛萊塔》獲好萊塢外國電影記者協會1962年最有前途新人(女)獎,這是她初上銀幕。但由於個人原因,這位新星很快就消失在觀眾的視野中。
作 品 年 表
演 出
1 Alligator 大鱷魚 【1980】
大鱷魚(港)
2 Invisible Strangler 無形的陌生人 【1976】
無形的陌生人(其他)
3 7 Women 【1966】
4 The Night of the Iguana 靈欲思凡 【1964】
巫山風雨夜(台)/靈欲思凡(港)
5 Lolita 洛麗塔 【1962】
一樹梨花壓海棠(台)/洛麗塔(其他)
獲 獎 資 料
時 間 類 別 獎 項
金球獎 GG
1963 獲獎 最佳新人(女)
㈤ 為什麼Lolita這部電影的中文名字被翻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
根據納博科夫名著改編的電影《洛麗塔》(Lolita),中文譯成「一樹梨花壓海棠」。典故出自宋代詞人張先和蘇東坡之間的一次調侃,張先在80歲時娶18歲的少女為妾,蘇東坡做詩一首嘲弄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可見「一樹梨花壓海棠」暗指「老牛吃嫩草」,正好契合《洛麗塔》歐吉桑與花季女畸戀的主題。
㈥ 洛麗塔是什麼的 電影人物一樹梨壓一海棠是怎樣的電影
小說《洛麗塔》
出版時代
1955年,9月15日
·作品簡介
在讀者、書評家、小說界中,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無疑是一部備受爭議的小說。2005年9月是《洛麗塔》出版五十周年,各國最有影響的文學出版機構,如美國的蘭登書屋,英國的企鵝出版社,法國的伽理瑪出版社,都相繼推出了這本富有爭議的名著的紀念收藏版。上海譯文出版社經過多年努力,終於贏得獨家中文授權,第一次在中國推出沒有任何刪節的完整譯本。
·故事梗概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這段肉麻的情話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內心自白。1947年,亨伯特來到美國,任教於比利亞斯大學。他准備利用暑假的空閑時間寫成一部教科書,於是他來到蘭之蒂鎮的寡婦夏洛特·黑茲太太家寄居,在那裡他遇上了讓他一生魂牽夢縈的女孩:洛麗塔。亨伯特從餐廳里出來的時候看到了她,在太陽沐浴的一塊草墊上,半裸著,跪著,以膝蓋為軸轉過身,蜂蜜樣的肩膀和綢子一樣柔嫩的脊背讓人目眩神迷。
那位令人神魂顛倒的小妖精迷住了他。她在他的身旁晃來晃去,令他無法專心寫作,而她的母親也對他一見鍾情。黑茲太太似乎已經意識到了女兒對她亨伯特太太這個位置的威脅,在他們去滴漏湖度假的時候,黑茲太太還是以商量的口吻下達了命令:讓洛麗塔去夏令營。然後她給亨伯特寫了一封情書,向他求婚。雖然他愛的是黑茲太太的女兒,但他還是和黑茲太太結了婚。和黑茲太太結婚之後,洛麗塔成了他沒有血緣關系的女兒。但他在日記里寫下的那些對洛麗塔的情感剖白還是紙藏不住火,被他的現任太太發現之後引發了一場家庭內部的劇烈爭吵。夏洛特一怒之下沖出家去,卻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撞上汽車一命嗚呼。
亨伯特和洛麗塔終於走到了一起。他開車去夏令營,將洛麗塔母親去世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她。他是興高采烈地去的,盡管他感到一點內疚。他把洛麗塔接走,先騙她說她的母親病了,住進了醫院。在路上,他們住進了一家旅館,在大堂,洛麗塔遇上了一個禿頂像臟豬一樣的老頭兒,還有他的狗。晚上,當亨伯特將洛麗塔送上床,給她吃了安眠葯,自己出去走到旅館門外白色的台階上,這時,那個禿頂的老頭兒再次向他說了一些模稜兩可的話,但亨伯特並沒有放在心上。他們在第二天早上完成了不倫之戀,而且他知道了,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個情人。然後他們驅車往家趕。亨伯特越來越感到不安,覺得坐在旁邊的洛麗塔像個索命的小冤魂。她要求在一個加油站停一停,她下了車,很長時間沒有回來,當她重新上車時,要求亨伯特給她零錢,她要往醫院給媽媽打電話。亨伯特讓她先上車,然後向她吐露了實情,「你媽媽死了。」
從那時起,他們開始了遍游美國的旅行。在各種類型的住宿地中,他很快就喜歡上了「實用汽車旅館」———干凈、整潔、安全隱蔽,是睡覺、吵架、和好、貪婪而違法私通的理想場所。雖然是旅行,但實際上他們一無所覽,他們這漫長的旅行只不過是用一條迂迴蜿蜒的粘土路來褻瀆這個迷人、誠信、夢幻般的國度。最後,這段旅行走到了盡頭,亨伯特決定把他的「寶貝女兒」送到比爾茲利女子學校就讀。
一切似乎都很讓亨伯特滿意。但有一點是致命的,亨伯特無法容忍洛麗塔和其他男性在一起。當洛麗塔要求出演學校的話劇《幽暗的麗人》時,他斷然拒絕。但在洛麗塔用美色相誘之後,他還是妥協了,雖然他心裡很不痛快。亨伯特覺得她正在從他的掌握中逃脫出去,他只能用她每星期的零用錢來買她的歡心,但她對他越來越冷淡,彼此之間並無真正的快樂可言,亨伯特沉溺於性愛游戲,洛麗塔逐漸厭倦了這種不道德的生活。他們開始不停地爭吵。洛麗塔把從亨伯特這里要來的錢攢了起來,亨伯特覺察到了,預感到這是一個陰謀,一個讓他永遠也見不到洛麗塔的陰謀,這讓他火冒三丈。一次,爭吵之後,洛麗塔奪路而逃,在大雨中跑了出去。找到洛麗塔後,他們決定到外去散散心,西行去各地轉轉,這也許對於改善他們現在這種冷戰的狀況有好處。
在路上,亨伯特發現背後有人跟蹤,一輛「阿茲特克紅色敞篷車」老是在他們屁股後面跟著,它們之間的間距似乎雷打不動。當亨伯特在一個小鎮下車買眼鏡的時候,他在商店裡看到這輛車的車主下車和洛麗塔攀談。但當他趕過去時,這個黑衣人已蹤跡不見,他問洛麗塔:「那人說什麼?」洛麗塔說:「他問我要張地圖,肯定是迷路了。」亨伯特覺得不妙,立即掉轉車頭,往回開。
洛麗塔生病了,住進了醫院,醫生診斷不過是流行性感冒,沒什麼大礙,但要住院觀察一天,補充水分,好好睡一覺。第二天,當亨伯特打電話給醫院時,醫院醫護人員告訴他,有個人把她給接走了,自稱是她的叔叔,還帶著一條狗,看上去很和善。亨伯特大吃一驚,他馬上想到這些天來一直跟蹤他們的人,他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大意了。他趕到醫院,和醫護人員大吵了一架,但於事無補。他踏破鐵鞋,一直找,找了幾個月,依舊不死心。
3年後的一天,他收到了洛麗塔從遠方發來的一封信,信上說她已結婚懷孕,急需用錢:「請給我們寄張支票來吧,爸爸。有三四百,或再少些我們就能對付得過去。」他讀信時拚命抗拒著它在他身心中引起的劇痛,他踏上了那條路,獨自一人按照信上寫的地址驅車前去。他以一個父親的身份來到女兒的新家,慰問他們,給他們錢,然後洛麗塔告訴了他真相,那個將洛麗塔從他身邊拐走的人正是那個禿頂像臟豬一樣的老頭兒,他的名字叫奎迪,是個編劇,有時還做點廣告。他是洛麗塔唯一真正愛過的男人。他把她騙走,為他拍一些色情照,洛麗塔不肯,於是她就給趕了出來。
雖然亨伯特仍然試圖挽回這段感情,但此時的洛麗塔已不是當初的那個妖艷的小仙女了,亨伯特從他的口袋裡拔出了自動手槍,准備將一腔仇恨都發泄到那個拆散了他們的人身上。他找到了這個讓他憎恨一輩子的男人,把子彈射進他的身體,就像這是一隻該死的老鼠。他沒有一絲憐憫,沒有一點猶豫,他只知道,他要幹掉這個男人,為自己也為這段要命的戀情復仇。
·相關鏈接
作者:納博科夫被世界文學評論界定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散文體大師。這位1917年革命時流亡歐洲的俄裔貴族子弟,曾靠教英文,教打網球為生,同時寫俄文小說,30年代末到了美國,在各名牌大學輪番教文學,暑假時到各地撲蝴蝶,做成標本放進實驗室。除了研究蝴蝶翅膀斑點的嗜好,他還翻譯普希金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用直譯法,註解多於翻譯加原著的分量。為了生存,他改用英文寫小說,以康奈爾教書經驗寫的小說《微暗的火》,一位教授一邊研究著一位風格隱晦的作家,一邊在學院文人堆里勾心鬥角。小說大註解套小註解,冷幽默,也夠艱深。就是這樣一位高度優雅的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兼翻譯家的納博科夫,寫了他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和未成年的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一段「感情」,由此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禁書:1954年,《洛麗塔》完稿後,「對幾個上了年紀閱讀能力差的人來說,是一部令人憎惡的小說」,於是先後遭到四家神經緊張的美國出版社的拒絕。此書在美國盡人皆知,是把它當做一本「黃書」來讀的。從1955到1982年間,此書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
1955年9月,歷經挫折之後,《洛麗塔》終於在巴黎得到奧林匹亞出版社認可,並獲得出版。在寬容的法國出版後,屢屢被批評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說,也是由於這部小說一眼看去必定會產生的這種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況也是如此。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網際網路上鍵入主題詞「洛麗塔」,所搜出的全部網頁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爭議:關於小說,爭議的焦點自然是有關藝術的社會責任問題。《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稱:「《洛麗塔》無疑已是圖書世界的一樁新聞……」《洛麗塔》爭議的關鍵和最令人難解的是,納博科夫對道德問題顯得很沒興趣。許多人的閱讀動機可能確實出於要看一看《洛麗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讀者總是由它聯想到因為色情描寫而引起世界性爭議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一位論者自覺找到了被這種含混性掩埋了的真義,稱《洛麗塔》是「衰老的歐洲誘奸年少的美國」的象徵,但另一位論者卻發現:《洛麗塔》是「年少的美國誘奸衰老的歐洲」的寓言。
面對不同的議論,納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確:「在現代,『色情』這個術語意指品質二流、商業化以及某些嚴格的敘述規則,那也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在色情小說里,必須有一個個性描寫場面。此外,書中描寫性的場面還必須遵循一條漸漸進入高潮的路線,不斷要有新變化、新結合、新的性內容,而且參與人數不斷增加(薩德那裡有一次花匠也被叫來了)。因此,在書的結尾,必須比頭幾章充斥更多的性內容。」納博科夫也說:「《洛麗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說。」
國內首位譯介納博科夫作品的人:
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洛麗塔》,但或許正因為如此,到現在為止,納博科夫也沒有在中國產生真正的重大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對第一個譯介納博科夫的梅紹武來說更是如此—— 「我是第一個介紹納博科夫進入中國的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譯文出版社要出一套書介紹美國文學,找到我的時候,我就選擇了納博科夫,因為他當時是西方很重要的一個作家,被稱為『小說之王』。
他們本來要我翻譯《洛麗塔》,但我拒絕了,這個小說講的是一個老頭和一個小姑娘談戀愛,我不太喜歡,覺得它和我們中國的道德不太相符。但後來我看到評論,說它諷刺了美國社會,還是有積極意義的,所以不要把它當做一部黃色小說。現在它在美國也得到很高的評價,我想,它還是一部好作品吧。
1985年,一位美國作家到我家裡來聊天,聽說我翻譯了《普寧》,就建議我翻譯《微暗的火》,說它是納博科夫最好的作品。我看了之後覺得這部書太難翻譯了,李文俊建議我選譯。我花了半年的時間翻譯了其中幾章刊登在《世界文學》上。1999年的時候,我才又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把它全部翻譯了出來。
納博科夫好用生僻的古典字,翻譯他的書得備一本《韋伯斯特國際大詞典》。他的文筆晦澀,頭一遍讓你雲里霧里,第二遍理出些頭緒,第三遍才能茅塞頓開。所以,翻譯自有翻譯的樂趣。像納博科夫就盡製造謎語,有時我怎麼也想不明白,等到豁然開朗就會很高興。
納博科夫的作品在世界上很有名,但在中國知道他的人不多,大約是因為他沒有象米蘭·昆德拉那樣被宣傳得厲害。」
電影 《洛麗塔》 Lolita (1997)
劇情
[編輯本段]
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姦情。在大學里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年過中年,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成為了夏洛特(洛麗塔的媽媽)的房客。他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為自己洛麗塔找個靠山。為了能夠繼續跟心中的精靈——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為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勃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激憤的夏洛特沖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亨勃特於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一段美國高速公路上到處逃竄的亂倫愛情……直到狂燥的洛麗塔開始厭倦最終離開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靈的亨勃特在絕望與悲哀中殺死了當初拐走洛麗塔的男人——克拉爾·昆寧。
幕後/花絮
[編輯本段]
1962年,電影怪才庫布里克和他的製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萬美元買下了《洛麗塔》小說的版權,這在當時可說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目。在電影劇本的第一稿中,編劇凱爾德·威廉漢姆為了迎合電影審查委員會的標准而將故事的結局改為亨伯特最終跟洛麗塔結為夫婦。但沒有一個人喜歡這個結尾,於是庫布里克決定在不違反審查委員會標準的原則下,盡可能地忠於原著。而其中對審查委員會的一個重要妥協就是,電影中的洛麗塔的年齡要比小說中的12歲大。最後這部小說被庫布里克改編為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
1962年,電影大師庫布里克將小說搬上銀幕。在今天開來,這一版本顯得過於「保守」,但在六十年代初期,如此大膽的銀幕題材可謂驚世駭俗,非庫氏此等先鋒不敢吃這個「螃蟹」。
很明顯,庫布里克是把這個故事當作「諷刺畫」處理了,因而其主旨更接近於文化層面上的嘲諷和隱喻,而不是個體層面上的悲憫和描摹——他要把人物的可笑和荒謬剝給人們看。比如本片的配樂幾乎是清一色的泡泡糖舞曲,輕佻的「cha cha cha」.......全片充滿黑色幽默,其不合時宜的「搞笑」甚至讓人懷疑庫氏居心何在。比如有一場戲,漢伯特和一個黑人侍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打開一張折疊帆布床,其滑稽的身體語言和與環境、道具的互動直讓人想起卓別林的橋段。洛已經睡了,這張打不開的床可謂遂了漢伯特的心願(他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和洛同床了)。但不幸的是,這張床到底還是被多事的黑人侍者制伏了——漢伯特的性企圖落敗,萎了.這個搗蛋的黑人侍者代替庫布里克調笑著可憐的漢伯特。
從故事的角度看,這一版本有很多不足.最大的缺憾是:影片根本沒有交待漢伯特「為什麼」會如此迷戀洛麗塔,庫氏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貝爾這個人物。按說150分鍾的片長隨便抻出一段來也已足夠鋪陳漢伯特少年時期打下的心理基礎,但導演似乎假定了觀眾對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耳熟能詳,因而砍去了必要的「前因」,使漢伯特幾乎一上來就是個心理變態者。可實際上,小說中的漢伯特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我最終未能使我的安娜貝爾階段保留一個完整的結局也許是因為最初那次不成功的約會」——成年後的漢伯特始終留戀著那種像童年一般純真的美妙的感覺,因而在他第一眼看到草地上穿著比基尼,戴著太陽鏡,沐浴在陽光中讀書的洛麗塔之後,就徹底淪陷為她的俘虜。
其次是演員問題。
扮演漢伯特教授的人選可謂幾經周折。導演庫布里克和製片人詹姆斯 B 哈里斯的首選是James Mason.但由於此君有百老匯的演出任務在身,所以庫氏不得不考慮勞倫斯奧立弗。但後者在經紀人的勸說下拒絕了這個角色,於是庫轉而考慮Peter Ustinov,後被刷掉;製片人又推薦了David Niven,他倒是同意了,但考慮到自己的電視節目贊助商"四星劇院"會反對這一決定,這廝還是臨陣脫逃了.最後,James Mason終於痛下決心,從百老匯的演出劇目中退出,參加洛麗塔一片的攝制.然而遺憾的是,這個演過西北偏北的「惡棍」總是一臉壞相,我始終看不到他詮釋的漢伯特表現出劇烈的感情調動。影片一開始就是故事的結尾:漢伯特槍殺Quilty。據說是因為發行商想讓漢伯特被觀眾發現是戀童癖者之前先成為冷血殺手,這樣就不會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扮演迷人而危險的電視劇作家Quilty的是Peter Sellers。你也許奇怪為什麼我第二個就提到了他,這也正是我想問庫布里克的問題。因為在影片中,這個角色即使沒有喧賓奪主也至少和漢伯特平起平坐——以致新版導演亞得里安林恩笑稱本片應改名為「Quilty」。他的戲分太多了,一會是電視劇作家,一會是便衣警察,一會是德國精神病醫生,一會又是誘拐洛麗塔的花花公子,他像變色龍一樣不懈的與漢伯特周旋,其噼里啪啦的語速簡直像個饒舌的rap歌手。也許庫的意思是他和漢伯特兩人是硬幣的兩面,一個君子一個小人一個明槍一個暗箭,一個是英國的高級知識分子一個是美國的低級性倒錯者。不過Sellers確實演技出眾,這在稍候的「奇愛博士」中有更淋漓盡致的表現。
至於洛麗塔,這個混雜了天使與魔鬼的尤物,在書中只有12歲(!),而她的扮演者Sue Lyons當時年屆14(影片1961年首映時15歲,未出席;直到62年英國首映時,方才獲准入場),以今天的審美觀來看並不具備「小妖精」的素質。雖然挑不出什麼大毛病,不過始終缺少那股「致命」的吸引力。相信是因為電影分級制度尚未實施的原因,庫氏必須小心翼翼的處理性場面以避免禁映的命運——實際上,片中根本沒有「成人」鏡頭,這無疑使洛麗塔空有一身本領而無用武之地。假設庫布里克是在1999年「大開眼戒」之時拍這個片子,想必就真的是「大開眼界」了。
Shelley Winters扮演洛麗塔的母親夏洛特海斯,一個富有漫畫般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粗俗、多情、敏感、神經質。
總之,庫氏沒有在人物身上傾注(我認為)應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劇感.雖然是大家手筆,但我仍然對片中的諸多手法不明就理,而且,你會發現這個片子帶有很明顯的西區科克似的懸疑味道,比如漢伯特策劃謀殺海斯時的心理活動,Quilty化身後的匿名電話和跟蹤----尤其是他在旅館里背對漢伯特時兩人的對話,以及後來在公路上若即若離的追車場面,都極盡西區科克的精髓.這些使得全片頗具「娛樂性」——可是你知道,在庫布里克的片子里出現「娛樂」意味著什麼。
1997年,拍電視廣告出身的美國導演亞得里安林恩(Adrian Lyne) 重新拍攝的「洛麗塔」在歐洲上映。同30年前相比,這一版本無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實於原著。尤其是對男女主人公性關系的描繪,可謂「赤裸裸」。畢竟是《愛你九周半》的導演,片子的整體氛圍頗有「軟核」色情片的味道。
我國影迷應該對亞得里安林恩的風格非常熟悉,像D市上很早就出現的《愛你九周半》、《致命吸引力》、《不道德的交易》等等都出自他的手筆。其特點是情慾味道很濃,深層思考不足,總是長久的糾纏於中上層資產階級意亂情迷的男女兩性關系。當年他放出口風來要重拍洛麗塔的時候,很多評論當即回應「太糟了」,但林恩依舊不為所動,只不過拍竣之後做了重新剪輯,以符合美國嚴厲的反兒童色情法(就是這項法律把「鐵皮鼓」一片告上法庭)。但緊接著又在國內院線遇到紅燈,雖然導演名頭很亮,且片子有強大的演員陣容和成功的海外票房,但依然沒有美國發行商願意摸這塊燙山芋,因為亂倫題材在美國社會可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於是此片只落得在有線電視網「秀時間」(Showtime)率先放映的厄運。不過還好,塞繆爾高德溫公司(注)高價買下了該片的影院放映權,並在98年9月25號開始了小規模的局部上映。在將近2年的漫長等待之後,美國觀眾終於可以一睹其廬山真面目。
從技術上講,兩部片子可謂今非昔比.新版的攝影(Howard Atherton)極為出色,用光和服裝都非常考究,配樂更請來馳騁多年的大師級人物Ennio Morricone,兩相呼應,狠狠的渲染了那股陰郁,絕望和晦暗的情緒。全片預算高達五千六百萬美元,足見林恩重塑經典的野心。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傑瑞米艾恩斯所扮演的漢伯特教授,其毀滅性的反英雄形象絕對勝過當年的James Mason.另,小說的磁帶版由艾恩斯本人親自朗讀,可惜國內影迷無緣聆聽其殺人聲線。
扮演洛麗塔的是從2500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15歲少女Dominique Swain,當時的她還是一名中學生,之前沒有任何錶演經驗。其沐浴著陽光和灑水器濺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讀書的出場可謂情色經典。日後她還在吳宇森的《奪面雙雄》中扮演約翰屈弗塔的女兒——又一個「洛麗塔」形象。
Melanie Griffith和Frank Langella分別扮演海斯和Quilty。
綜上可見, 兩位導演對同一題材的處理截然相反。前者是諷刺的黑色幽默,後者是移情的黑色哥特。必須承認,後者比前者更加激動人心,對情緒的攪動有股欲罷不能的氣勢。也許是先入為主的影響(新版很早就出過vcd),我覺得97年的版本更加原汁原味,人物豐滿,各方面都很精緻。雖然詆毀大師庫布里克的版本有淪為亂臣賊子之嫌,但我仍然堅持認為,新版要更勝一籌。
註:塞繆爾高德溫(1882-1974),美籍波蘭電影製片商,他在1917年創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1925年跟路易斯·比·梅耶公司合並成立了邁拓-高德溫-梅耶公司(Metro-Goldwyn-Mayer),即米高梅。
1997年,《洛麗塔》的故事第二次拍成電影,洛麗塔變得更鮮艷更明亮,更讓人動心,然而意境卻也變得淺薄了,愛情空茫了,只剩情色慾望在蠢動著。
2005年,《洛麗塔》再度在銀幕上亮相,美國導演賈木許在坎城影展參賽片《愛情,不用尋找》中,安排了21歲的女明星AlexisDziena演出洛麗塔。
服裝風格洛麗塔
[編輯本段]
我們最早聽到的洛麗塔,是一本小說的名字和一位12歲少女的名字。如果僅從對小說的理解,可以將其單純地理解為早熟的性感少女以及她和戀童癖的聯系,而且有接觸西方文化的人會發現,西方人說的「洛麗塔」女孩是那些穿著超短裙,化著成熟妝容但又留著少女劉海的女生,簡單來說就是「少女強穿女郎裝」的情況。 但是當「洛麗塔」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將其當成天真可愛少女的代名詞,統一將14歲以下的女孩稱為「洛麗塔代」,而且態度變成「女郎強穿少女裝」,即成熟女人對青澀女孩的嚮往。 而幾乎所有東方型的「洛麗塔」,都以電影《下妻物語》里的宮廷娃娃時裝作為標准來打扮自己。港版「洛麗塔」由此而來,而慣於向香港取經的粵版洛麗塔也一樣。但不同的是,粵版洛麗塔玩家年齡集中在13-25歲,而且大部分人不超過20歲,十七八歲的這類玩家,她們並不存在要拚命裝嫩的需要,更多時候她們追求的是一種嶄新的衣著態度,和尋求有別一般的生活方式。
洛麗塔風格
[編輯本段]
在Old school朋克,Hip&Hop,Guru等一波波穿著風格在過去的十年中輪流主導了從東京到紐約的街頭風尚後,另一種完全與棒球,滑板,水手服,牛仔,超短裙等「現代時裝元素」毫不相關的服飾風格興起了,它使原宿到布朗克斯區的街頭彷彿落入了一場永不落幕的萬聖節狂歡: 14至18歲的高校女生穿著華麗的絲絨長裙,或起褶篷裙綴滿蕾絲花邊的緊身胸衣從她們系滿綢帶和紐扣的燈籠袖上衣中綻放出來,並罩以寬大的斗篷和高筒長靴。與這些格林童話式的裝束相搭配的是濃重的淚滴式黑色眼影與蒼白的歌舞式粉底。
沒有Lolita情結的女人就像是過於成熟的水果,失去了青澀帶來的回味。現實而安全,但誰還稀罕這些?於是,那些綴滿白色的黑色的花邊裙子,胸前的綁帶把我們帶回到逝去的懵懂歲月,那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裝嫩,而是對於自己的最好獎勵,允許自己生活在非現實的世界中,鼓勵自己犯那些小小的錯誤,甚至有那麼一點殘忍和邪惡。
時尚界自然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可以大做文章的由頭,女人要的無非是虛榮,美貌,年輕,如今又加上了肆無忌憚的華麗。在這個洛麗塔般「小妖精」橫行的年代,John Galliano在Dior05秋冬秀場上摒棄了以往多變眩暈的風格,用華麗和不同季節服裝的混搭,製造出早熟的摩登小女郎風格,碩大的太陽眼鏡,女人味十足的皮草搭配芥末黃的百褶裙和吊帶上衣,性感清純一個都不能少。時尚精英們紛紛向懵懂和叛逆致敬,他們和普通大眾一起進入一場拒絕長大的游戲中。年輕且性感的裝扮,並不難做到,因此近年來,蕾絲花邊和蝴蝶結曾風靡一時,且風頭不減。法國設計師Josiane Pividal和Joseph甚至為自己的服裝品牌起名為Lolita Lempicka美國小說家Nabokov的名著改編電影《Lolita》和畫家Tamara de Lempicka的姓兩者之結合),其靈感多來源於40年代的服裝風格,在巧妙的整體風格中以略帶嬉戲的態度平衡摩登和古典兩種感覺。充滿了女性化的色調,浪漫而獨特。在今年春夏,他們用嫩黃或嫩藍的色調搭配柔軟而輕薄的面料,青春洋溢。
連一貫成熟優雅的Chanel也在05春夏的Haute Couture(高級成衣)中,穿插許多可愛細膩的小細節,蓬蓬裙,草帽和碩大的蝴蝶結。Jean paul Gaultier則將街頭洛麗塔的風格帶入其秀場中,印花連衣裙配以帶著花邊的遮陽傘。同樣的設計,在John Galliano為Dior設計的白色裙裝上也能找到。日本設計師品牌KENZO在屢次換人之後,亦有傑出表現用濃濃的懷舊感詮釋少女風范,一套以粉色基調為主的碎花裙裝,配以寬沿帽,荷葉邊的裙擺搖曳生姿。
在這個好女孩上天堂,壞女孩走四方的世界中。還有多少人願意做個中規中矩的淑女?叛逆不再是年輕女孩的專利,用迷人的高跟鞋,滿綴花邊的連身裙,猩紅色的唇膏和維尼熊做武器。倘若能夠活地多姿多彩,做個迷人的小狐狸精又何妨。
㈦ 求電影名字xx塔,是女主人公名字
《洛麗塔》Lolita。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作品。改編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改編的同名電影。片中女主人公就叫洛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