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反應中西方文化沖突的電影有哪些
有《刮痧》、《少女小漁》、《喜福會》。
《刮痧》:由鄭曉龍執導,由梁家輝、蔣雯麗、朱旭主演,於2001年出品的一部電影。該片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講述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最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故事。
《少女小漁》:該片的主題與李安的風格高度切合,表現在關注的問題——文化沖突、女性刻劃。影片在張艾嘉的執導下更顯得細膩深刻,但結局卻讓觀眾黯然神傷。該片在戲劇沖突的設計上匠心獨運,既強化了原著的戲劇性,又增添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因此更符合電影的藝術要求。片中江偉一方與馬里奧、瑞塔一方構成了中西文化差異的對立。
《喜福會》:在敘事層次、敘事結構、敘事聚焦等方面採用新穎的故事建構策略,並在敘事空間、敘事時間、聲音構成等敘事語法策略上獨具匠心,解決了電影敘事 「誰來講」和 「怎麼講」兩個核心的問題,同時給觀眾呈現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1)主角價值觀沖突的電影擴展閱讀:
《喜福會》不僅將小說的故事情節完整地呈現了出來,更是忠實地表達出了小說《喜福會》的文化內涵。影片通過獨具匠心的情節安排,解構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二元對立,同時也解構了男女性別的二元對立。
《刮痧》以家庭、傳統、親情、文化為主題,同時以特別視角關注普通中國人情感狀態與生存狀態和文化傳承,完全呈現、熱情贊頌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家庭親情與價值觀念,影片充分肯定了中國人的奮斗精神,頑強毅力,樂觀態度,開放心態,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影片。
㈡ 從《血戰鋼鋸嶺》看主人公的價值觀
影視作品好看的一粗游個重要方面就是劇中人物矛盾的關系。矛盾越大越難調和,那麼帶給觀眾的沖擊也越大,劇情才好看。《血戰鋼鋸嶺》的主要矛盾,就是男主角德斯蒙德信奉基督教不殺人的價值觀,跟戰場上殺死敵人獲得生存這一規則的矛盾,電影自始至終都是圍繞這跟主線來進行闡述的。
價值觀的形成
電影從情節上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講述德斯蒙德的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影片用德斯蒙德生活的幾個事件來展現,一個是他小時候跟弟弟打架時,用磚塊差點失手把弟弟給砸死了,德斯蒙德自己也嚇得不輕,並給幼小的他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傷,產生了不可奪人性命的基本價值觀。
電影中對當時情景的處理是很有意思的,導演用的是慢鏡頭。這種鏡頭語言充分表現了主角當時恍惚的感覺,也切合了人物的心理。包括德斯蒙德看到牆上與《聖經》相關的圖畫和第七條戒律:不可殺人,也是在這種慢鏡頭下完成的,再加上她母親則調「殺人是最重的罪,在上帝眼中是最惡劣的罪行」,更加強化這種價值觀。
另外一件事其實是在鋼鋸嶺上戰斗的空隙,德斯蒙德以回憶的形式展現出來的,也是對在部隊里為什麼不拿槍做了交待。起因是德斯蒙德的父親參加完一戰後有戰爭創傷,酗酒外經常無緣無故地打罵他們兄弟兩個,而讓他無法忍受的是父親也會打母親。在一次爭吵中,父親拿出了手槍,而已經成年的德斯蒙德及時制止了父親,搶到了手槍並將槍口對准了父親,雖然最終德斯蒙德放下了手槍,但從心裡他已經將父親殺死了,他感到痛苦和罪惡,並發誓從此以後再也不碰槍。
可以說這兩個情節是對他的價值觀做了一個全面的解釋
價值觀的維護
帶著這樣價值觀的德斯蒙德參軍後,在最開始的訓練中表現得並不比別人差。但在步槍訓練這個環節,他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考驗。當他的直接上級中士發現他不願意碰槍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報告給上級,訓練時當著大家面羞辱他,挑撥戰友戲弄、孤立、毆打他,想以精神問題趕出軍營,申請的假期不批准。並最終以他不願持槍而將他交給軍事法庭進行審判,由此讓矛盾沖突走向了尖銳。
在這一系列的打擊和折磨之下,德斯蒙德始終堅岩脊銷持自己的信仰不動搖,堅定地維護著心中的底線。
而在軍事法庭上,父親以一個一戰老兵的身份,為他爭取到了公平的判決,德斯蒙德如願成為了一名醫療兵。
價值觀血與火的考驗
電影的後半部分,集中而全面地給觀眾展現了鋼鋸嶺野禪戰斗的緊張和殘酷,德斯蒙德作為一名醫療兵在戰斗一開始,就奮不顧身地搶救傷員,讓隊友對他的看法發生了很大改變。由於日軍的兇猛和狡詐,部隊損失慘重,所有人撤出陣地後,德斯蒙德卻依靠自己的信仰,孤身一人地救出了幾十位傷員,而讓所有人大吃一驚。也證明了他所堅持的信仰是正確和有意義的。
#6094-阿東-三悟久子#橙子學院碼字島第9篇作業
㈢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想要詮釋什麼價值觀
詮釋的一個價值觀應該就是,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靠著自己的努力去獲取,還有就是雖然說有錢特別的好,但是也不如靠努力去獲得的一切。《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著名作家菲茨傑拉德的一部經典小說。由該小說改編為的電影更是圈粉無數。該作品主要圍繞傑伊.蓋茨比與黛西兩個主要人物展開的一系列故事,講述了「美國夢』所具有的虛幻性以及演變和幻滅的過程的同時也揭露了人性中的丑惡嘴臉。
這兩種價值觀看似沖突相悖實則卻有著必然聯系,從積極進取到消極腐朽的過渡並不是人性的變化,而是在社會的影響之下人性的體現,換言之,人性本身如此,只是不同的地位也體現了不同的價值觀。
㈣ 世界電影史上有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
第一類:情色
《巴黎最後的探戈》、《感官世界》、《半熟少年》、《深喉》、《午夜牛郎》等
「性」永遠是最容易引起爭議,激起社會輿論大嘩的話題。同時,它也往往是電影人打破禁錮所最願意選擇角度。
1971年的影片《深喉》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幾乎一無是處,但因為影片大膽的題材處理正好趕上美國70年代性解放風潮,成為了風口浪尖上的一部爭議之作。
影片相當於把硬性的色情片拿到了影院中來放映,其結果就是在美國23個州遭禁,5個有關公司和12位演職員被告上了法庭。不過一些支持性解放和主張藝術自由的人士卻選擇了支持本片。法官陳詞說:「這部影片的喉嚨應該被割掉。」當天,放映本片的世界劇場就打出標語:法官割喉,舉世悲哀。
諷刺的是,一名官員查爾斯·吉丁評價本片說:「污穢物像洪水一樣吞沒了美國人的大腦、心靈和靈魂!這是前所未有的災難!」結果這位官員後來被控貪污。另一名官員羅伊·科恩發誓要把男主演雷恩斯送進監獄,但科恩不久後死於艾滋病——原來他一直是個同性戀者。
最終,影片男主演還是因此坐了5年大牢,而女主演後來也聲明說,在拍戲的時候「有一把槍指著我的腦袋」。
1972年的《巴黎最後的探戈》因為出自著名導演貝托魯奇之手,更堪稱情色與藝術之爭的經典案例。因為影片的性愛描寫,羅馬高等法院認定貝托魯奇和男女主角犯有「猥褻罪」。判處貝托魯奇兩個月的徒刑,剝奪公民權十年,並要求其銷毀電影膠片!歐洲一些國家也禁映了影片。
大島渚的名作《感官世界》也因為大膽直接的性描寫,只能變成一部法國影片,到法國去做後期和剪輯——因為法國當時剛剛解禁了對色情電影的限制。影片在日本本土卻遭到禁映。
近年來,像《半熟少年》《反基督者》《女性癮者》等在情色上大膽表現的電影也屢見不鮮,但引起的社會反響已經遠不像40年前那樣強烈。
第二類:宗教
《基督受難記》、《基督最後的誘惑》、《驅魔人》《萬世魔星》等
宗教也一向是個敏感的話題,尤其在美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宗教傳統濃厚的國家。很多電影人敢於去拍攝大膽的社會性題材,甚至去突破性的禁忌,卻對宗教內容極為謹慎。
馬丁·斯科塞斯拍攝《基督最後的誘惑》時,其老搭檔羅伯特·德·尼羅就因此最終放棄出演。影片因為把基督描寫成了一位凡人,甚至一度決定與妓女抹大拉的瑪莉亞成婚生子,由此引起一些教會機構的強烈不滿,一些教眾甚至到放映本片的影院外進行抗議,阻止觀眾入場。一個宗教團體甚至想花650萬美元把影片拷貝從環球公司買來銷毀掉!不少國家也把它作為了禁片。
於此類似的還有經典恐怖片《驅魔人》和拿耶穌惡搞的《萬世魔星》。前者影片中出現了用十字架插入女孩下體的情節,後者則講述了一個普通男子布萊恩因為各種陰差陽錯被當做了救世主最終被釘上十字架,極盡諷刺誇張惡搞之能事。可以想見,兩部影片都遭到了教會組織的強烈抵制——《驅魔人》一度在英國被禁,甚至不允許發行錄像帶。
2004年著名演員梅爾·吉布森執導的《基督受難記》可謂是個反例——除了影片極其直接的暴力血腥鏡頭,更重要的是其宗教傾向和反猶傾向引起的廣泛爭議。不過這次,力挺本片的卻是教派一方。
《基督受難記》對耶穌最後走向十字架的歷程進行了細膩真切的呈現,將其所受的困難和內心的矛盾痛苦展現出來。上映後影片得到了教皇的認同,大量基督教團體在復活節來到時團體組織觀看(這種群體組織看電影的情況在北美可算罕見),以致影片在北美拿到了3.7億美元的驚人票房(《超人:鋼鐵之軀》現在北美票房也不過2.5億美元),全球票房也達到了6.1億美元。這是很多商業大片都難以達到的驚人數字!
《紐約客》等左翼雜志以漫畫、評論等形式對其進行了諷刺、批評,認為該片對宗教精神的宣揚毫無新意,等於在拍教會的馬屁。爛番茄網站上,影片的新鮮度僅有49%!影評人大多對本片持否定態度。更嚴重的是,影片中若有若無地表現了猶太人對基督之死必須負責的指責態度——在1965年,羅馬教廷已經正式赦免了猶太人的「罪行」,聲明他們從此以後不再需要背負「害死耶穌」的沉重罪名。本片舊話重提,又是在猶太人佔主導的好萊塢,自然引起軒然大波。(後來吉布森和他老爸都又爆出過反猶言論)
新千年到來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等各教派也都在進行改革,力圖在新時代展現新的面貌。畢竟嚴酷恐怖的中世紀早已成為了過去。當同樣涉及宗教問題的《達芬奇密碼》上映時,教會對其已經非常寬容,不再說三道四,他們大概也明白,那不過是一部以宗教為噱頭的商業片而已。
第三類:政治
《一個國家的誕生》《意志的勝利》《清宮秘史》《武訓傳》等
政治正確(簡稱PC)也是電影潛在的准則之一,這個標准往往隱藏在更深的層面之中。由此引起的「爭議」,對電影本身以及電影人來說,其結果經常是事關生死的!
當年的國產電影《清宮秘史》和《武訓傳》就是最好的例子。前者講的是光緒、珍妃與慈禧時代的故事,因為片中對義和團的描寫較為負面,正好撞到靶子上,被作為打擊劉少奇的工具被大遭批判。當時香港報紙全文轉載了戚本禹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反動電影》,影片導演朱石麟讀後氣惱交加,因病整日躺在帆布椅上的他激憤起身,沒走幾步突然跌倒,送醫院後不治身亡!《武訓傳》更是一禁多年,至今都難得一見。影片所引出的已經不是價值觀的爭議,而是被上升到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路線之爭的高度,殺雞儆猴了。
一部電影是否PC,是否有價值觀問題,並不是肯定或否定一部影片的基本依據——除非影片真喪心病狂到觸犯人類共識的基本底限(例如為納粹翻案或者歌頌紅色高棉)。即使是里芬斯塔爾為納粹做宣傳拍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還有歌頌臭名昭著的3K黨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也沒有被打入冷宮。《一個國家的誕生》把黑人描寫得醜陋不堪,而白人一個個都是「偉光正」的樣子,影片在1915年上映後就遭到了美國全國范圍內的抗議,但到了1993年,影片還是被列入美國國家電影名冊(National Film Registry),作為重要電影文化資料保存保護起來。
第四類:暴力與社會准則
《天生殺人狂》《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發條橙》《邦妮與克萊德》《索多瑪120天》
暴力也是電影樂於表現內容,這其中有反思、否定,但也得承認暴力的影像往往能給觀眾帶來腎上腺的刺激,產生驚悚的愉悅感。所謂銀幕上的暴力美學,就是把暴力場景非現實化、誇張化之後,令其盡量脫離現實的威脅與可怕,轉化成一種美感和儀式感。
但有很多電影為了追求真實感,不願把暴力虛幻化,這些電影往往把血淋淋的暴力和令人不適的強奸、兇殺場面呈現在銀幕上,逼迫觀眾去感受、去體驗,進而去思考(未必都能達到這個程度)。
例如七八十年代的幾部B級片《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等,對暴力、強奸的描寫都非常露骨寫實——影片《魔屋》在拍強奸戲的時候,女演員Sandra Peabody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竟然無法控制必須離開片場。
《發條橙》和《天生殺人狂》因為似乎採用了一種中立的態度去看待影片的主人公:混混、殺人犯、濫施暴力者,結果引發了很多模仿犯罪的行為。據統計,在北美及海外有12起模仿《天生殺人狂》產生的謀殺犯罪行為,其中一個案子的受害家庭為此把導演的電影公司華納都告上了法庭。
當年,開啟了新好萊塢時代的《邦妮與克萊德》就被認為是美化了罪犯,有傷風化,引發了後來「壞蛋當主角」的電影風潮。《索多瑪120天》更是把暴力、虐待、情色展現到了極致!——1977年,當英國一家影院放映本片的未刪減版時,遭到了警察的突襲!直到2001年,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才同意影院放映本片的一個刪減很多的版本。
我們看到,性、暴力、標準的社會行為規范、宗教、政治,都是電影最容易產生爭議之處。這些充滿爭議性的電影,隨著時過境遷,往往已經顯得不那麼驚世駭俗難以接受,今天習慣了邪典電影B級片重口味的觀眾看起來有些恐怕毫無沖擊力。這些當年的話題之作電影有的並不出色,但大部分從電影藝術角度看都堪稱經典,不是僅靠爭議性流傳至今。它們或是勇於打破禁忌和封閉的界限;或大膽觸及敏感的社會、宗教、政治問題;或突破陳腐的道德准則和虛偽乏味的社會規范;或敢於描繪血腥暴力的真實……但無論如何,電影的獨特性、其藝術或商業品質,才是電影真正的價值所在。
㈤ 你看過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過巨大的社會爭議
2005年華人導演李安執導的《斷背山》,描寫了在人跡罕至、荒蕪的斷背山放羊的兩個年青男人之間的故事。電影把人群中一少類人一直見不得光的一面抖露在太陽底下,他(她)們原來並非變態、邪惡,他們只是上帝造人時出了點差錯造成的,造物主的錯卻讓這類人背負著來自社會、家庭、自身的多重摺磨,飽受歧視。倆位主人公不是愛男人而是彼此真誠相愛,愛得刻骨銘心但只能相望不能長相守。電影刷新了人們對同性戀的認知,使人們對他(她)們產生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最後總結下,真實改編的電影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真實,本身事件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我們的內心能和電影產生共鳴,而這種共鳴更能觸發我們內心最深處那一片本屬於我們自己的那片凈土,那裡真實,而感性。
㈥ 《舞出我人生》觀後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舞出我人生》觀後感(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看了兩部《舞出我人生》的電影,因為電影的主要是介紹街舞的,所以,對於喜歡街舞的童鞋來說,《舞出我人生》系列電影的確值得一看。
雖然《舞出我人生》電影說的是街舞,但是裡面的情結同樣適應其它舞種,這也是電影給我們的舞蹈技藝以外的、優質的內容,如果說影片中的舞蹈觀賞度不是最高的,但因舞蹈而發生的情結卻可能是舞蹈愛好者都能夠遇到的問題,再到高層次就是大家如何看待舞蹈學習的問題了。
通過影片,金秧卻理解如何正確的去看待舞蹈的問題,像影片中來自不同職業的舞蹈愛好者,因為街舞而走到了一起,大家相互鼓勵,共同追求舞蹈的最高境界,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許多帶孩子參加舞蹈培訓的家長所要思考的問題。
《舞出我人生》主角團隊最終都以勝利而告終,但在現實中或許只有少數的幾個人才能夠得到此殊榮,而更多的人奔波在努力的道路上,即便還在努力,但他們都是努力的工作,正確為舞蹈的學校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就是愛好的力量,也能讓我們學習如何正確處理愛好與不喜歡的工作之間的關系。
在看了《舞出我人生》之後,似乎也找到他們的原型,那就是在成人舞蹈培訓班裡學習各種舞蹈的年輕人,在經過舞蹈的培訓之後,就能在工作中表現的更加自信。
《舞出我人生》是一部讓我感覺非常與眾不同的電影。乍一看,這部電影應該被歸類在「青春片」或者「勵志片」里。但是它和我所看過的同類型電影都不一樣。它不像《歌舞青春》那樣歡快、活潑,沒有一點夢幻的感覺,相反,處處都能讓我感受到現實的尖刺,貧民區那堵看不到的「圍牆」,街頭散發的迷亂骯臟的味道,以及藝術學院里十足嚴肅的人文氣息。除去唯一可以被稱為「俗套」的情節發展方向之外,這部電影巧妙地展示了各種價值觀的碰撞與改變。
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下,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出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子女價值觀的碰撞,他們對於學業、未來乃至人生的態度,都自然而然地左右著一個個年輕夢想的生命力,這往往也是矛盾沖突的所在。本片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往故事中加入了一組新的矛盾,即「高雅藝術」與「街頭文化」的碰撞,這不僅僅是男女主角的價值觀一直存在矛盾的症結,也是男主剛進入藝術學院時處處「碰壁」,並且在價值觀逐漸改變時與原先存在的價值觀產生沖突的原因。這組矛盾不隱晦,而且導演還希望讓你處處都能看到,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街舞」與「芭蕾」這兩種藝術形式從出現,到沖擊,到相融的過程。此外,導演還運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交替展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背後所隱含的現實,讓觀眾不自覺地就在心裡比較出,在這兩種價值觀下,他們怎樣生活、看待自己和對待未來。而且最終,本片也探討出了讓兩種價值觀相互適應,相互完善的可能。
難能可貴的是,本片沒有一個冗餘的情節設置,每一個細節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或展現價值觀的碰撞與轉變,或豐富人物的性格背景,或為故事的發展買下詳實的伏筆,從而不斷推動情節在情理之中有序的發展下去。在情節做到滴水不漏的基礎之上,本片精彩的藝術表現又起到了完美的烘托作用,可以說,藝術手法和情節在此產生了琴瑟和鳴的效果,將「兩個世界」的人走進「一個世界」的心理轉變刻畫得淋漓盡致。
說到藝術表現,就不得不提本片那個驚艷的開頭。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分鍾,卻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僅「開篇點題」,而且還直接生動地展現了「街舞」混搭「芭蕾」所產生的奇妙的化學效果。漂亮的剪輯配上悅動的活力,再加上精彩的街頭音樂,一下子就把觀者帶High起來了。在我看來,這個偉大的片頭是足以載入影史的!如果說「街舞」混搭「芭蕾」這種新穎的點子已經亮了,那麼貼切的配樂更是將「流行」混搭「古典」的概念給詮釋到極致。聽過黑人說唱音樂的人一定會注意發現片中雖然仍是說唱歌曲居多,可是配上的音樂卻和嘻哈音樂的那種感覺完全不同。它更像是「學院」的音樂和「街頭」唱腔的結合體,不僅格外動聽,和舞蹈、劇情也是相映成輝。
總之,這部電影不是那種包裝光鮮的「商品」,它更像是幾乎純粹的藝術品。就像姜文說的那種,「看完讓人感覺到令人顫栗的現實」的好電影。
一直以為街舞是一項不高雅的藝術,擺弄它的不過是些社會上的小混混或者是那些在舞廳中不學無術的人,但這部電影《舞出我人生》徹底顛覆了我的觀點。
這是我第一次在電影中欣賞到街舞的魅力,被它與生俱來的動感和鮮明的節奏感所折服。而當街舞遇到芭蕾,就向王子遇到公主一樣,註定會產生一段傳奇的姻緣。優雅中帶著俏皮,俏皮中戴著高貴,兩者的融合便產生了一次完美的邂逅。我之前無法想像這看似兩者極端的藝術會如何鑲嵌,而現在我明白,藝術的本質是相通道,只是其外在的表現形式根據人的偏好而改變,誰說街舞只是年輕人玩弄的小把戲?它的舞蹈功底也絕不低,誰說芭蕾只能在歌劇院中上演?伴隨著動感的節奏的她亦有迷人的一面。
由此不禁聯想到很對人對年輕人的音樂,舞蹈,喜好都嗤之以鼻的態度,他們自認為是從前輩走出來的,經歷了風霜洗禮,是沉澱後的堅果,想當然以為現在流行歌曲大行其道都是些煩躁之音。而他們不明白,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有他的獨特記憶,我們不能僅憑時間的久遠與否就來評價某一事物的好壞或經典。從前的文化以及老一輩的歌曲之所以能流傳至今,與其時代烙印有著密切聯系,每唱一次《我的中國心》,現在的中年人都會有一種肅靜而驕傲的心情。因為他們對經歷過的時代記憶猶新,他們深刻了解這首歌對他們和當時華人的意義,而我們卻只能從字面了解它的意義。
但所有人都不應將當今的流行歌曲,說出舞蹈一巴掌打死,現在子所以滿街小巷都有著快節奏的歌曲,正是年輕人內心所嚮往的自由和激情。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音樂是極富感染力的,有人覺得這是一種膚淺,沒有文化底蘊的低俗,但這絕對是片面之詞。一種文化形式的存在必有其道理,人民也應該尊重當今的文化取向,盡管有不少歌曲的確是低俗的,但高雅的或者說打動我們心靈的大有其在,只是因為果實是經歷風霜之後的而一概否認其花果當初的鮮艷美麗,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價值取向。
我們在欣賞芭蕾的同時也要學著去接納街舞,我們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在大的社會背景受到別人的心理誤導。我相信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是美麗的,學會走進每一種藝術形式,而不要因為任何一個原因玷污了它本身的高潔和美好。
看了《舞出我人生》這部電影,我有很多感想,每個人都該有追逐夢想的機會,但有的人遇到的只是挫折。他,是來自巴爾的摩的底層社會,身份卑微卻目中無人,
尋求一切就會拚命擺脫這種生活,跳舞成為他唯一能釋放靈魂的夢想;她,是巴爾的摩最優秀的表演藝術學院的頂級芭蕾舞蹈演員,每天都在為能攀升至舞蹈藝術的殿堂二不謝努力。他們的世界之間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可是這都阻止不了兩個人激情的碰撞。你可能覺得這是一個苦甜參半的青春故事,其實它更像一個關於夢想為現實的美妙童話。一生都在環境艱苦的城市街頭討生活,泰勒·蓋奇卻從沒有因為生命的困頓而放棄夢想,他知道自己是如此與眾不同,終有一天會離開這里展開新的生活。因為打架而被強制進行社區勞動的泰勒從沒想過,自己的命運在這一刻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在馬里蘭藝術學校進行社區服務的演出時,吸引了一位名叫諾拉的女孩的注意,諾拉是這所學校的天之嬌女、芭蕾舞天才,正在為學校最有影響力的舞蹈大賽備戰,可是她的搭檔卻在這時不幸受傷,在諾拉遇到泰勒之前,對於尋找新搭檔一事已經接近絕望。她偷偷地注意著泰勒的一舉一動,發現他的舞技雖然未經雕琢,但極強的樂感和律感都在表示這是一名天生的舞者。諾拉將新搭檔的這個機會給了泰勒,可是當兩人開始訓練時,卻因為太過兩極分化的生活背景而使得關系一度緊張……都考慮過放棄的泰勒和諾拉因為各自的目的堅持著度過
了磨合期,當一切漸漸上了軌道之後,泰勒用最實際的行動向自己以及諾拉證明:盡情舞動的人生,比想像得還要美妙。
這部電影裡面有兩句台詞讓我印象很深, 「每當我想我能擁有,我就把握住自己」,「你說過,如果我想要什麼我就該努力爭取,不是嗎?我就是這么做的。在我生命中我第一次為我想要的東西而奮斗!」泰勒來自巴爾的摩的底層社會,終日想擺脫不如意的生活。他由一個從來不追求什麼夢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叛逆青年,逐漸在與諾拉斷斷續續的合作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並第一次持之以恆,為之奮斗!而女主人公家庭則比較富裕,個性率直,開朗,從小熱愛舞蹈的她有著明確的目標,面臨各種巨大壓力仍堅持不懈,最終感動了一直反對她跳舞的媽媽,舞蹈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每個人都該有追求夢想的機會,無論是從小目標明確的,還是不明確的,關鍵是當你發現自己真正所想要的東西時,並不是要別人要求你怎麼做,正如劇中的泰勒想轉校進入馬里蘭藝術學校時,戈登校長所說的,「我不能(告訴你該怎麼做),你必須要做給我看,讓我看到你很想,真的很想,你做到了,我們再來談。」也就是必須為自己所要的東西奮斗,才可能有收獲!
我認為每個人的心理都住著一個舞蹈精靈,無論你是喜靜還是喜動的性格。只要音樂起,你所有的關節都立即隨音樂而舞蹈起來。當然,我也不例外,我也喜歡舞蹈,所以我選擇了舞蹈賞析的課程,進一步的了解舞蹈的歷史與魅力。
和許多人一樣,我喜歡看美式青春歌舞片,因為它少了國產同類影片的生硬虛假、矯揉造作。而是自由灑脫,舞蹈熱辣,激情涌動,賞心悅目。其中有不少的優秀的作品,我喜歡有
《歌舞青春》,還有《舞出我人生》一系列的電影,其中《舞出我人生》關於主人公熱愛舞蹈和對舞蹈的一番領悟,也深深的感染了我。
《舞出我人生》主要是以現代舞為主線,講述的是男人公是一個很有舞蹈天賦的街頭的青年,無意中闖入一個藝術學校結實了一個非常有目標和理想的女孩,主人公為街舞少年泰勒和藝校女孩諾娜為主人公,他們偶然相識,在排練舞蹈過程中擦出愛的火花的故事,於是他們為了一個理想而共同奮斗而最終完成夢想的故事。故事雖然不算新鮮,但歌舞表演卻相當悅耳悅目。或許導演本人就是編舞專家的.緣故,影片在舞蹈形式上種類眾多,無論獨舞、雙人舞、群舞,芭蕾舞或是街舞,應有盡有。而更為養眼的是,影片俊男靚女雲集。泰勒人帥舞佳,街舞表演熱力十足,讓人熱血沸騰。美女諾娜氣質一流,舞蹈自由奔放。帥哥美女本就養眼,再加上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不斷舞動的曼妙身體,節奏強烈音樂伴奏下活力四射的動感舞姿,心靈自由釋放的肢體語言傾訴,使整部影片青春激情洋溢。別的不說,單就影片提供我們的這份難得的激情,悅耳又悅目的視聽感動,就已經讓人心情舒暢。
故事中他們把不同舞種的街舞同芭蕾相結合,以他們對舞蹈具有融合的藝術風格來將街舞和芭蕾想結合,來揚長避短,是芭蕾不在是高貴在上的孤獨的舞者,而是具有極大感染力生命力。提到現代舞的起源要追溯到十九世紀末。從歷史上看,最早期現代舞應該屬於浪漫主義的產物。作為文藝思潮的浪漫主義,他只要是反對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的文藝教條而興起的文藝運動。從18世紀,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力量開始壯大,於是便要求有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新型文藝。到了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已經形成,主張擺脫古典形式主義的約束,崇尚創新,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感情的文藝思潮遍及西方。現代舞的創始人伊麗多拉。鄧肯起來反對古典芭蕾,這是浪漫主義精神在舞蹈領域中的一種表現。19世紀末,在歐洲的古典芭蕾,由於芭蕾的固定模式越來越偏離思想內容,單純追求形式和技巧。而在當時不僅舞蹈革新家們認為古典芭蕾成了舞蹈發展的障礙,而且芭蕾本身的革新家也是同樣認為有進行改革的必要。現代舞離人們的生活是越來越近,但至今日,無論哪個國家的現代舞,都有一點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些民族和國家的現代舞的存活、發展、壯大最終都是在自己的生活、時代、文化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身體藝術語言和藝術表達方式。現代舞總是保持著它的活躍、易變的特性。過去現代舞和芭蕾曾一度處於水火不相容的境地,現在則能互相吸收,而且許多舞蹈家還兼通兩種舞蹈。一些評論家認為,現代舞的風格今後還會不斷變化、發展。作為一種文藝現象,現代舞近年來也引起了中國舞蹈界的注意,現代舞在中國的發展,會是越來越快,對現代舞的研究也正在開始,而在中國人們的心中,也是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接受現代舞,欣賞現代舞,享受現代舞給人們帶來的那種美妙的感覺,使人們的精神生活的到一個新的提高。歌熱舞,勵志青春
當然,《舞出我人生》決非完美無缺。比如影片存在演員的表演可再精雕細琢,某些配角演出有模式化傾向等問題。(m..com)但《舞出我人生》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影片並未講述一個形式大於思想的故事總體上,《舞出我人生》都可算是一部優秀作品。它思考了古典芭蕾舞存在的缺點,大膽的將街舞同芭蕾相結合。它的成功再一次顯示了優秀美式勵志歌舞電影的實力與恆久魅力。這部我反復觀看多次的影片,也成為同類影片中我的最愛
另外《舞出我人生》呈現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彰顯了一種富有啟發意義的生命境界。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每位過客就像一個舞者,只要我們堅持,我們努力,就會舞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命精彩。因此,《舞出我人生》在提供視聽愉悅的同時,又提供了一種彌足珍貴、悅心悅神,讓人思索的人生啟示;在炎炎夏日中,為我們的心靈注入難得的清涼。
在電影中我欣賞現代舞不應該去強調是不是能夠完全的看懂,是不是在表達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或者能不能接受教育,而應該欣賞的是,它通過形體所表達出來的美以及給你帶來的那種瞬間的精神上的感受。就象欣賞交響音樂、爵士樂一樣,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叫聽懂聽不懂,而是看音樂本身是否給你帶來美感和遐想,還有一種心靈上的瞬間感受。現代舞藝術家也不會刻意去弄一些令人琢磨不透、晦澀難懂的東西,而且是通過現代舞這種藝術形式與其他藝術品種不同的方法來傳達內心的感受並給觀眾帶來愉悅和美感。它更有機會表現人的情緒和抒發人的內心世界,把自己最深的情感挖掘出來,是表現精神世界的一個最好的手段。
通過這次的舞蹈課欣賞,我進一步的了解到了舞蹈的魅力所在,而這部電影它青春,激勵深深的感染了我,我喜歡舞蹈,喜歡用舞蹈來發泄自己的情感,有機會我會好好學習舞蹈基本功等。
一部劇情平淡無奇的電影,寫出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文章講述的是一位11歲的男孩不願意繼承父業做礦工,而一心渴望成為芭蕾舞演員,並最終戰勝貧困和偏見,成為全英國最出色的芭蕾舞男演員的故事。
回想自己,自愧不如,自己兒時的夢想現在還存在嗎,自己當初立下的誓言,終究實現了幾個?我很羨慕這些敢於堅持,能夠堅持的人們我很羨慕這些敢於堅持,能夠堅持的人們,每天早起床,總想著多睡一會再多睡一會,當別人已經早讀完吃完早飯,而我卻剛穿上衣服,每當課代表大喊明天要交什麼什麼作業了,這是我才想起來我還沒寫,我已經20歲了,總有人問我,你以後想干什麼,而我卻不知道怎麼回答,只能說走一步看一步吧,這或許是很多大學生都有的現象,其實我們不需要有多大的報復,不需要有多大的理想,只是自己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該干點什麼,而不是整天無所事事的對著電腦,對著手機,天天晚上打游戲打到半夜!
就是這樣,一部簡單的勵志片,蘊含的正能量卻超越了影片本身的所想表達的寓意,既然看了電影,就應該從影片中汲取它所有的優秀品質,我們也應該從現在開始時刻提醒自己,不能盲目的走完大學時代,制定好自己未來,從一個個小目標開始,不能荒廢大學3年的時光,希望在畢業那一刻,同學們沒有因為荒廢了時間而感到遺憾,願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方向!
生命是短暫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誰都有生活的權力,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廖智姐姐她熱愛生命,熱帶生活,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廖智姐姐出生在四川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里。她從小熱愛舞蹈,並決心長大後做一名出色的舞蹈家。但一場地震卻讓她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夢想。有一天,廖智姐姐在家裡練舞蹈。忽然,來了一場大地震,她被天磚砸到了雙腿,隨後就被醫護人員救了出來了。
到了醫院後,醫生告訴她:必須要截斷了雙腿,雙腿已經殘廢了。廖智姐姐哭得很傷心,因為她不想失去雙腿,她還要靠雙腿來跳舞呢。就死活不肯答應。但在家人的耐心勸說下廖智姐姐終於勉強同意了。就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奪走了一個小女孩的雙腿,奪走了一個小女孩的夢想,她痛苦難忍……
截止後的她和以前簡直是判若兩人。從前她總是嘻嘻呵呵的,活潑快樂。但她失去了雙腿,就變得孤單,寂寞。不想和人說話。她想起了自己的夢想,就從新振作起來。她問醫生說:「醫生,我是不是可以換上一雙假退呀?『』醫生告訴她說:『『以你目前的情況呢是可以的。』』廖智姐姐高興極了!
她換上了一雙假腿練習走路。她對自己說:「即使跌倒了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由於她勤學苦練,終於可以走路了,而且走的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她就又練習跳舞。畢竟是一雙假腿,怎樣練也沒有真腿靈活。但由於她廢寢忘食地練;日夜不分地練,又可以用一雙假腿跳舞了。她像一隻蝴蝶,翩翩起舞,婀娜多姿。
充滿信心的她,又積極報名參加了[舞出我人生]這個節目。她相信,只要不斷地努力,也可以用一雙假腿跳舞!她父母也支持她的這種做法。
上了[舞出我人生]節目,她以最高評價,最高掌聲,最高分數贏得了觀眾的喝彩與鼓勵。誰都沒有想到,連她自己也沒有想到,一雙假腿,僅僅一雙假腿,也可以跳舞。『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啊!
看到這里,我不由衷地贊嘆:一個失去雙腳的小女孩也能跳舞。她那堅強的生命值得我學習。我是一個四肢健全的人,一個殘疾小女孩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而且我要比她做得更好更好!做好自己的本職。創造一個是與自己的五彩斑斕的世界,編織出是屬於自己的春天!向她一樣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世界!
男主角真的是太帥了!我是沖他看完這部電影的。當然,看完了後,我為之感動就不僅僅是男女主人公了。
我這人看電影總是記不住人名,請原諒,我就以男主女主相稱吧。
值得稱道是這部電影的舞蹈編排,以及舞蹈場面的調度,雖然火爆但並不顯凌亂,所有人物的表演酣暢淋漓,是真正用心在跳舞。激勵人生,用心與自己的愛好與追求。雖然對片中那麼多人因追跳舞而無家可歸這種說法持懷疑態度,但這畢竟只是電影,因故事的構建允許作一些虛偽的假設。
做有志青年,就得堅持自己的理想,作有為青年,就得努力向自己的理想奮斗。()天下沒有不要錢的午餐,什麼東西都得自己去爭取,哪怕一根五分錢的冰棍,自己用自己的努力換來的東西,其美味才能長留心中
我想這個故事所要告誡人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影片用男主與女主的愛情發展為暗線,以男主親自搭建的海盜舞蹈隊的生死存亡做主線,還有一條隱線就是,女主的身份以及她為什麼會突然來到男主身邊,這三條線索交叉進行。
隊員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領域,但都為舞而生。強勁的音樂舞動著一個個青春的靈魂。即便是跳舞,同樣也有競爭者,人生處處非順境,任何時候你都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這也許就是影片需要告訴年輕人的道理。
男主原來的合作夥伴因為諸多原因離開了後,告訴自己的妹妹自己是被人欺負才離開的,需要妹妹女主作間諜幫助自己打敗對方。女主看到男主的真誠與善良後,毅然決定不再為哥哥賣命。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男主才真正明白女主原來也算是自己仇家的親妹妹,何去何從?一種被騙的義憤讓男主毅然離開了女主。男主的場地被銀行也是被他的仇家封了後,無處可去的男主已經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因為昔日的夥伴都毅然全部離去,這點讓人心寒至極,難道昔日的友誼就不會有那麼一丁點的東西存在?當然這只是電影,不可強求合情合理。(但這個情節我認為是整個劇處理得最失敗的情節,堅持了那麼多年,男主不應該會那麼輕易就放棄。)在配角的勸說下他醒悟,決定還是用舞蹈贏回自己的人生。在比賽場地女主突然出現,因為她的出現,形勢扭轉,海盜團最終贏得了獎勵,也贏回了自己的場地。
男主對電影的追求,也讓他進入了真正的電影學院,愛情回來了,一切都回來了,故事也就結束了。
感動的是影片的配樂,幾個舞蹈場面,比如水中舞蹈那一段。(好象很多跳舞的電影,都少不了在水中或者雨中跳舞的環節)當然主題青春不能放棄理想才是真正讓人感動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