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7》觀後感
同事介紹看的。一句話影評:垃圾(看不懂)。
故事講一個將軍給一線士兵下令,要他穿越火線去傳達停止進攻的命令。影片展示的是主角一路遇到的事情。在千辛萬苦之後,主角成功的完成了任務。不能確信電影到底想表達什麼主題。
對一些細節略為記錄。
同事推薦我看這個電影是因為這個電影是「一鏡到底」。我看之前查了一下,知道不是一鏡到底,因此對這個貫穿整個影片的細節,沒有多少感受。
電影一半的時候,我以為的「主角」死了。在他斷氣之前的一瞬間,我還在想,下半部電影怎麼演啊?難道死成這個樣子了還能起死回生?當然,馬上就反應過來,另一個人才是主角。這個世界上,誰是主角,誰是配角,誰說得清呢?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在別人看來,再大的主角也不過是他生命中的過客。
「主角」慘死是因為救了一個德國人。飛機空戰,德國人被擊落,飛機著火。主角和「主角」兩人急急忙忙將德國飛行員救了出來。主角看著著火,受傷,慘叫中的德國人說,要不要把他結果了,給他一個痛快的。「主角」說,他需要水,你快去弄點水來。結果,」主角「就被德國人刺傷,主角回頭只有將德國人擊斃。」主角「失血過多,就死了。戰爭情況下,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犯罪?或者兩人只是因為語言不通?一切都是未知的。
主角後來又陰差陽錯碰到一個法國女人。同樣是語言不通,但是兩人還是能和諧相處。語言不通又不是問題了。
路上,有個幫助了主角的軍官說,你把信送到的時候,一定要在有人的情況下,把命令告訴指揮官,因為有人想打仗。讓人感覺,這個電影後面還有戲劇沖突,還有高潮。結果,信送到的時候,指揮官馬上就停止了進攻。戛然而止。當然,指揮官還是說了幾句,像是發牢騷的意味深長的極具哲理的話:這會兒讓停,過會兒又讓打,反正都是你們說得對。
PS:過於一句話影評「垃圾」二字,詳述如下。早上聽書,說到通過調查去了解用戶的想法不靠譜。一個原因是用戶會把陌生感和不熟悉當成是反感。我對於這個電影的感覺就是這樣,這個電影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它超出了我對電影的認識,不是我熟悉的電影,因此它就是「垃圾」。
2. 電影1917大致是說的什麼故事(東方糧倉張宏偉)
1917 豆瓣評分8.5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 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彈葯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突入其來的敵軍、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這一次兩個少年為救1600個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寧死!
順便附上電影鏈接 網路網盤 提取碼:19hw 求採納點贊哦
3. 電影1917故事原型 1917是真實故事嗎講的是哪次戰役
電影《1917》即將在國內上映。網傳,這部作品改編自真實故事,兩位男主角斯科菲爾德、布雷克有人物原型。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作為一部拍攝手法獨特的戰爭片,《1917》有很多長鏡頭。斯科菲爾德橫穿戰場,向指揮官傳遞情報,使得劇情達到高潮。根據導演留下的線索,《1917》講的是哪次戰役,大家猜到沒有?
簡單介紹一下阿拉斯地道戰,它發生在法國北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最大的地道戰,作戰雙方為英法聯軍、德軍。1917年4月9日清晨,英法聯軍突襲德軍,打得德軍措手不及,有的德國士兵來不及換掉睡衣就變成俘虜。最終,英法聯軍大獲全勝,將戰線向前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1917》改編自歷史戰役,很多台詞都經得起推敲,但是影片的角色不一定有原型。
4. 電影《1917》觀後感
奧斯卡的《1917》這部電影不得不說讓人是又愛又恨,最好的調度,最好的攝影,這絕對是一場兩小時的視聽盛宴,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兩刷,甚至是三刷的戰爭巨作。但是相比一邊倒的「吹爆」聲,對於一個沉迷游戲的御宅,1917所帶來的震撼要打上不少折扣了。通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展現戰爭,而且是相對比較陌生的一戰題材,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只是在看過之後,我最直觀的感受卻是:戰地1真牛逼。
戰地1是一款以一戰為背景的fps游戲,有多人對戰模式,也有故事模式。那些耳熟能詳的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在游戲中都有著精彩絕倫的展示,而且,也是一鏡到底。
相比之下,無論是沉浸感、參與感,游戲都要更勝一籌。甚至連電影的強項,敘事上,游戲處理得也更加巧妙。
現在娛樂圈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游戲越來越像電影,電影越來越像游戲。只是在同化的道路上,游戲一路絕塵而去,電影卻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目前主流的戰爭題材電影無非兩個論點,最常見的就是一直被人詬病的主旋律戰爭片。謳歌軍隊,抨擊侵略者。這種片子並非國內獨有,無論哪裡,都是一抓一大把。另一種則是反戰,批判戰爭,謳歌和平。
有趣的是,通常來說關於二戰的主旋律影片比較多,如《無恥混蛋》《帝國的毀滅》《辛德勒名單》《紫日》等。在這些片子里,都有一個明確的「惡人」符號,他們的作用就是給主角找不痛快,所有觀眾都會痛恨他們。
因為二戰是一場正邪非常明確的戰爭,無論怎麼解構,納粹和皇軍是侵略者,也許其中有好人,但人們不關心,在影視作品中他們就是邪惡的。這一點在所有國家的電影里都高度一致。
而關於一戰的片子就比較微妙了,它們大多都是反戰題材的影片,如《戰馬》《戰壕》《聖誕快樂》等。這一類影片並沒有特別明確的邪惡符號,也許有幾個壞人,但並沒有那個群體被貼上邪惡的標簽。甚至主角可能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士兵,德國也好、英國也好、土耳其也好。
究其原因,一戰本身就沒有對錯。一戰中的協約國和同盟國並沒有明確的侵略者與被侵略者,雙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無非是帝國主義在工業革命中膨脹到了極致之後因為分贓不均而展開的內訌。在一戰中,屠殺平民這種見不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1917的立場則顯得非常曖昧,門德斯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想當然地認為大英帝國是輝煌正確的,德意志則是邪惡的……事實上,在大英帝國眼中,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都是邪惡的。所以他的主角自然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英雄——團結、有愛、勇敢……而且有愛。
用咱們比較熟悉的話說,就是個聖母白蓮。
這兩個主角的所作所為讓我甚至有種在看樣板戲的錯覺,除了戰鬥力不太夠以外,這不就是兩個抗戰英雄么?怎麼炸都不死,和法國老百姓同仇敵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心系身在前線的親人,面對受傷的敵人還苦心救治,甚至面臨暴露的危險也不願在第一時間下殺手。
相比之下,德國佬簡直就是抗戰電影里悍不畏死萬歲沖鋒的「鬼子」。明知必死也要和主角拚命,對著自己的救命恩人刀劍相向,著實可憐又可恨。
若是戰爭剛爆發的1914年也就罷了,但是很難想像在經歷過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戰役之一——索姆河戰役後,這兩個主角居然還如此天真。
一戰不是正邪大戰,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雖然死亡人數相近,但一戰的殘酷程度遠遠勝過二戰。前線是不折不扣的絞肉機,在短短五個月的時間里,參戰雙方在六十公里長的戰線上丟下了一百五十萬具屍體。
人們稱其為「索姆河地獄」。
幾乎所有經歷過索姆河戰役的士兵都得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然而門德斯卻非常巧妙地將1917處理成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他已經試圖通過批判戰爭的殘酷來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反戰者,但是所有反戰電影必然存在的要素就是自我批判。在這一點上,1917卻是非常平淡地一語帶過。
「只有一種方法結束這場戰爭——最後一個人站著」。
這是一沒有任何意義的哀嘆,甚至讓人覺得說出這句話的上校是個明白事理的好人。但這並不是戰爭的真相,也沒有展現戰爭的可怕。
為數不多直接描述「地獄」的片段里,兩個通訊兵穿過彈坑遍布的陣地,他們看到了許多屍體,膽小的布雷克被嚇了一跳。斯科菲爾德從瀑布落下之後,越過十幾具屍體爬上岸。
花瓣飄落在漂浮屍體的河流上實在是驚艷的設計,但放在這里又頗令人費解:這強烈的批判,其對象到底是怪罪你的敵人,還是參戰的雙方?
縱然屍山血海,觀眾最直觀的感覺卻不是對戰爭的厭惡,而是對於那些破壞美好田園的德國佬的憤恨。
這是主旋律戰爭片和反戰戰爭片的根本區別。前者讓人痛恨侵略者,後者讓人痛恨戰爭。
我個人並不反感主旋律電影,事實上,很多主旋律電影拍得熱血沸騰,香的很。可是將一場雙方愚蠢而造成的悲劇處理成單方面的過失,就頗有些甩鍋的意味了。
網上對於1917的咱們聲大抵和《鳥人》、《俄羅斯方舟》相同,都是對其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贊美有加。
一鏡到底的電影就吹爆,爆什麼呢?吹就完了。
可是在1917中的長久頭又顯現出了一些奇怪的弊端。
寫實又過分寫意,唯美的鏡頭和殘酷的戰爭本應產生的強烈撞擊卻因為一鏡到底所扭曲的空間而被扭曲。電影本身就在玩弄時間和空間,剪輯更是重要的電影手段之一。但是為了達到「一鏡」這一形式,不得不舍棄幾乎所有的剪輯手段,與之相對的,精湛的調度和鏡頭的連續性被發揮到了極致。
似乎從阿方索開始,好萊塢就開了個奇怪的頭,許多導演開始迷信一鏡到底,當電影的內核無法企及那些經典,當導演無力通過影片闡述自己的思想,那麼能夠體現自己價值的手段就只剩下演技和調度了。
相比在其他各類獎項上的優異表現,奧斯卡給《1917》的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音響效果彷彿是一種無聲的諷刺。
不過說了這么多,並能不能否認這仍舊是一部相當優秀的電影。
5. 《1917》海內外受熱捧,這部電影的特色是什麼
《1917》是一部戰爭片,戰爭影片能受到這么多觀眾的喜歡是非常不容易,這部電影最大的特色就在於他們的創新和嚴謹,他們不是給我展現戰爭是怎麼樣的,多麼的鮮血淋漓,而是通過戰爭中對人的救助側面描寫了戰爭的殘酷和無情。下面就讓我們具體談一下這部影片的特色:
一、側面描寫戰爭的殘酷
1917年學過歷史的都知道,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間,也是戰爭最激烈的時間,兩個僅有16周歲的英國士兵前往前線告訴他們的將軍“立刻停止進攻”訊息,但是時間只有八個小時。從士兵的年齡,側面告訴我們戰爭的殘酷,現在16歲的孩子他們在干什麼。在上學,在幸福的生活。很鮮明的一個對比。這就是戰爭的殘酷。
文章如有不足之處,歡迎留言指正~~~~
6. 電影1917
又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同的是一戰,而非火爆的二戰題材。
眾所周知,一戰開始1914,結束於1917。本片以結束的年份命名,我自己在觀影之前先有一種歡欣在,那就是,終於要結束了,戰爭的災難終於要結束了。
影片講述的是兩個士兵,接到上級命令,愛穿越火線向另一個軍區傳遞情報,這份情報關系一千六百多人的生命。
影片中有幾個片段,我很喜歡。
第一處,影片開頭結尾的方式。
我喜歡那種浪漫或者說唯美的畫面。
影片一開始,是風景區一樣優美的景色,天地各半。遠景是遠山和一排樹,從山與樹的高矮程度可知景的縱深度。中景是草原,綠,黃,白相間的寬闊的草原。最近的是一叢黃色的野花。不得不說,黃色配綠草,又素雅又清淡,實在是美不勝收。就在這時,鏡頭推移,拉近,男二號緩緩入鏡頭,他躺在草地上,鋼盔在臉,閉目休息。男一號緩緩入鏡,他背靠大樹閉目養神。一身軍大衣走過來,打破了這份寧靜。
如果不是身著軍裝的男主角入境,我會以為這是風景優美的田園片。原來,戰爭與和平毗鄰而居,咫尺之遙。
影片結尾,男一號走向草原上的一棵樹,他靠著一棵樹坐下來,緩緩地從上衣口袋裡抽出布雷克的遺物,一疊照片。而後,他閉上眼睛,太陽照在他的臉上。身邊是黃綠的草原,遠處是樹木,白雲,藍天。
這一幕再現,然而我的心卻啊在輕松愉悅。或許,因為逝去的布雷克,或許,因為在威爾不遠處的軍隊和戰爭。
和平,是上帝給人們的饋贈。
戰爭,是人類對自己的懲罰。
第二處,威爾位阻止麥肯齊上校而再戰壕上奔跑的鏡頭。
我不止想說,勇者無畏。我更想說的是,你的信心和勇氣,來自強大的內心,而內心的強大,則來自愛,對戰友對生命的愛。
第三處,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上,一座院落廢墟里,許多被砍倒的櫻花樹,盛放美麗的櫻花。
布雷克有一個幸福的家,母親有一片果園,滿是櫻花樹,櫻花開放的季節,布雷克兄弟倆就在雪花般的櫻花樹下玩耍。
前線廢棄得院落,被砍倒的櫻花樹,也象徵可和平幸福的生活被毀滅的殘酷。
布雷克就是倒在了這一片櫻花盛開的廢墟上,而 他的死竟然是為了挽留一個敵方飛行員士兵的性命。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單純,善良而又對生活充滿熱情得生命。然而,邪惡的戰爭之火,又豈容善良之花綻放!
櫻花第二次出現在影片中時,是威爾被河水沖刷了一個晚上以後的事了。當他蘇醒過來,櫻花漫天飛舞,飄落湖面。此時的他五味雜陳。第一,命令必須在天亮前傳到,而他醒來時已經天亮了,可以想像他內心的沮喪。第二,櫻花讓他想起犧牲了的戰友布雷克,他臨死前的囑托正是完成情報傳遞任務。布雷克的死驅使他振作起來。或許,睜開眼的一瞬間,曾有幾分僥幸,至少還活著,然而,這種心情瞬間被現實沖淡,驅散。繼之而起的,是愧疚,沮喪,難過,還有布雷克給予的振作。
總之,櫻花在影片中的出現,作用不只是季節的象徵。
第四,除了影片主人公出場的方式很特別,本片對主人公的表現設置也很用心。
說實話,我一開始以為主人公是布雷克,等觀完全片,我才意識到,主人公是威爾。或者說,他們同為主人公,只不過分一個男一號,男二號。那麼,威爾才是這個男一號。
這樣,也就能夠理解影片一開始威爾作為近景靠在樹上的鏡頭了。片尾,仍舊以威爾靠在樹上結束。在文學作品中,這種手法叫首尾呼應,不得不說,本手法在本片中應用非常成功!
影片開始一等兵布雷克的積極與下士威爾的猶豫形成鮮明對比,布雷克接到命令刻不容緩,威爾無奈緊隨其後。然而隨著劇情的鋪展,我們才發現威爾的經驗,勇敢和智慧,我們才知道他的擔心不是多餘的。總之,這兩個人物合二為一,完成了這次使命。這或許才是影片所要褒揚得精神。
我很喜歡這部影片——1917。
精彩對白摘錄:
無論是下到地獄還是登上天堂,獨自行走的人走得最快。
我本希望今天是個好日子。
希望是一種危險的東西。
__ 麥肯齊上校
7. 《1917》只有生死是真實的,其餘都是虛幻的
這是我2020年去電影院看的第一場電影。
雖然8月10日那一天我一個人去的電影院,雖然整場除了我連個鬼都沒有,雖然已經生病難受到快起不來床了。
但是《1917》值得。人間的獨行者,肩負希望亦是絕望。
真的思春橋帶想斗爭了好久,才決定自己一個人去看《1917》的。畢竟自己一個人去電影院看電影還是很需要勇氣的,想一想都覺得孤孤單單的。但我又覺得我要去,如果不去我可能會後悔一輩子,就像去年的《綠皮書》一樣,在電消賣腦上看沒有辦法投入進去,不會體會到那種直擊心靈的震撼。
幸運的是,不僅整場就我一個人,可能那天去電影院看電影也就我一個人吧。
《1917》講述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一戰時期英軍和德軍交戰,兩個英國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需要穿越敵區到達前線傳達取消第二天早上進攻的命令,如果這個命令沒有傳達到,那麼前線的1600名英國士兵都扒蘆會犧牲,這其中有布雷克的哥哥。
這一路上,每分每秒都在危險中,崎嶇的道路,未知的敵人,擦肩而過的子彈。半路上布雷克因為救了一個墜機的德國空軍死了,所以斯科菲爾德只能獨自上路,獨自完成任務。
整部電影用的是偽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流暢連貫,看不出剪輯的痕跡,會給人無比真實的代入感,彷彿一直與主角同行。沒有什麼大的戰爭場景,也沒有炸的四肢到處都是的爆炸,只有美麗的風景和戰後士兵的屍體,美麗又殘酷。
戰爭就是如此的殘酷,在戰場上,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秒和意外哪個先來到。《1917》是一部戰爭片,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也只是戰場上的小人物,而這次任務也只是無數任務中的一個。但又無比真實,未經修飾的戰爭,無法掩蓋的殘酷。
《1917》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在布雷克犧牲的時候我瞬間淚流滿面。真的很悲傷,一個回身之間,就是失去了一個戰友,你無法救他,只能留下他的屍體,肩負希望完成任務。能給他人帶來希望之人,也曾經歷過無數絕望。
我們無法因為一個電影改變一生,但《1917》給了我一些感悟,這個世界中,在出生和死亡面前,親情友情愛情都顯得那麼虛幻,那麼的不真實。
總之,《1917》配的上它得到的榮譽,很值得去電影院給它貢獻一張電影票。
8. 1917講的什麼故事
《1917》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
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十項提名。對於喜愛戰爭片的影迷,這樣是一頓豐富的熒幕盛宴。它的整體風格類似於「拯救大兵瑞恩」,是一種電影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達到了一種浸入式的戰場體驗。
9.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1917》究竟是怎樣一部神奇的電影
2020年金球獎最佳劇情片《1917》究竟是怎樣一部神奇的電影,導演Sam Mendes也被評為本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1917》當然也是技術流的電影,不僅僅是導演Deakins,還有完美的音效、視覺效果和Lee Smith的編輯。這些並沒有淹沒MacKay和Chapman的表演,他們的勇敢、恐怖、忠誠、決心和絕望在鏡頭前表現得非常到位。
Mendes也安排了一些名演員飾演軍官,除了Firth,還有Benedict Cumberbatch, Andrew Scott, Richard Madden和Mark Strong。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在簡單的對話中給大家留下印象,每個人都成為重要的故事節點。
《1917》在國內的上映日期還沒有排定,相信和音影同盟一樣期待的人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