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立春》表現的主題是什麼
電影《立春》表現的主題是:藝術青年在夢想與現實矛盾中痛苦掙扎的過程。
王彩玲在小縣城學校教授音樂,雖然貌不出眾,但她卻有一副好嗓音,對歌劇尤其著迷。然而,閉塞小縣城的普通百姓對歌劇並不感冒,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調到北京,在那裡一展歌喉發揮自己的天才。
事業知音難覓,生活中同樣。雖然她和小縣城的幾位男人都有過瓜葛,但是愛她的人她不愛,唯一一次付出的真情,卻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絕望的王彩玲甚至想到了以死了結。
張瑤飾演的高貝貝找到王彩玲,她自稱身患絕症,唯一的心願就是可以參加全國歌手大賽並獲獎。在北京求職多次碰壁已經讓王彩玲深深失望,同時為了幫助高貝貝,王彩玲放棄了進京的夢想,將這筆金錢用來資助後者打通關系。卻沒想到,自己的好心面對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謊言。
在新年的飄飄雪花里,在母親點燃的鞭炮和祝福里,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盡頭,雖然春天的溫暖還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會遠了。她到孤兒院收養了女孩小凡做女兒,在對女兒的教育和天倫之樂里,重新有了寄託不再孤單。
(1)電影立春主題擴展閱讀
《立春》是一部由顧長衛執導,蔣雯麗,張瑤,李光潔,焦剛主演的劇情片於2008年4月11日上映 。
角色信息:
(1)王彩玲,一個小城市裡的師范學校里的聲樂老師,雖然貌不出眾,但她卻有一副好嗓音,酷愛唱美聲、酷愛歌劇,理想是能夠唱到北京、唱到巴黎歌劇院,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人物。
(2)胡金泉,一個地方上群眾藝術館的舞蹈老師,看著好象不正常,因為他對於理想一直有一種追求,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夢想,但是這個夢想和那樣一個環境不太匹配,所以大家對他有很多的偏見。最後沒有掙扎過去,面對社會的壓力,並沒有勇敢的承認自己的同性傾向,反而有了和王金玲假結婚的想法。
(3)小張老師,她所追求的是甜蜜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沒有文藝細胞,也沒有遠大理想,沒有坎坷的求學經歷,也沒有想要達到自己夢想的手段,只是老老實實的生活,渴望有一份相對安定的婚姻。
(4)高貝貝,一個唱美聲的女孩。為了愛情和藝術,不擇手段製造了一個謊言。
(5)黃四寶,沒有實現偉大的畫家夢,卻因為一夜情後的思想轉變,迫切的加入到了下海的隊伍。
(6)周瑜,最平淡和焦慮的一位文藝青年,他無法面對自己的現實狀態,又沒有一點主見的實現夢想,最終因為感情的挫折放棄了自己的偉大夢想。
2. 電影《立春》什麼情節
電影《立春》講述了王彩玲在小縣城學校教授音樂,雖然貌不出眾,但她卻有一副好嗓音,對歌劇尤其著迷。然而,閉塞小縣城的普通百姓對歌劇並不感冒,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調到北京,在那裡一展歌喉發揮自己的天才。
高貝貝找到王彩玲,她自稱身患絕症,唯一的心願就是可以參加全國歌手大賽並獲獎。在北京求職多次碰壁已經讓王彩玲深深失望,同時為了幫助高貝貝,王彩玲放棄了進京的夢想,將這筆金錢用來資助後者打通關系。卻沒想到,自己的好心面對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謊言。
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盡頭,雖然春天的溫暖還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會遠了。她到孤兒院收養了女孩小凡,在對小凡的教育和天倫之樂里,重新有了寄託不再孤單。
(2)電影立春主題擴展閱讀:
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導演一直在想這個是不是最好的名字。《立春》一直沒有第二個可以一聽就可以取代它的名字,所以就一直用這個。
本來最後《孔雀》的媽媽、姐姐、哥哥和弟弟都會出現在《立春》,後來導演覺得這些人物的存在有點刻意,被全部剪掉。
為了演好角色,蔣雯麗還特意去音樂學院體驗生活。那場王彩玲去報考音樂學院,最後唱得跪下的戲,就是蔣雯麗聽音樂學院一個老師說的真實的事情。
蔣雯麗在片中扮演教唱歌劇的老師,片中歌曲不是她自己演唱,但她跟另一名演員張瑤都學了很長時間,能夠完全用義大利文來演唱這個歌曲,以便在請專業演員唱時,能在口形、神態等方面都跟歌曲貼合。
蔣雯麗憑借《立春》獲得2009年第27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第五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最佳女主角、第二屆鐵象獎年度女主角獎、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演員。
焦剛憑借《立春》獲得2009年第27屆最佳男配角,董璇憑借《立春》獲得2009年第27屆最佳女配角,李檣憑借《立春》獲得2009年第27屆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
3. 蔣雯麗扮丑出演《立春》,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立春》是一個很好看的電影,這部劇是由蔣雯麗主演的,是一部很現實的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熱愛唱歌的人,因為生活在小地方,再加上長相醜陋,所以沒有人賞識,一直渴望去大城市拼搏的故事。蔣雯麗是一個老戲骨,演技是很嫻熟的,在這部劇中,蔣雯麗改變了以往的形象,也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讓觀眾眼前一亮。在這部劇上映之後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熱議,這部劇是一部很現實的劇,而且也很現實。
總體來說,《立春》是一部悲劇,王彩玲的悲慘生活也是因為時代的原因,即使擁有好嗓子,但是卻依然得不到公平對待。在故事的最後,王彩玲終於也低下了自己清高的頭顱,她想清楚了,生活本來就是不完美的,就像自己女兒的兔唇一樣。
4. 電影《立春》主要講的什麼,女主小時候為什麼過的如此苦難
《立春》是一部2008年上映的劇情電影,主要講述了80年代文藝青年王彩鈴追夢路上不斷受挫的故事。
《立春》是近年來華語電影中比較獨特的一部電影,其獨特之處就在於用寫實的手法,將王彩鈴飾演一類「外省人」追夢的那種飽滿熱情呈現給觀眾,這在以往的中國電影中,是很少出現的。區別於那些已經在大城市打拚成功的「外省人」,電影中的「外省人」的命運則更悲慘。他們盡自己所能地希望立足於大城市,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但似乎不得其門而入,於是終身處於小城,心卻想望著都市。
《立春》中有一段對白,非常好:「立春一過,實際上城市裡還沒啥春天的跡象,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了。風好象一夜間就變得溫潤潮濕起來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給感動了。」這段對白,展現了像王彩鈴這一類出生在小城市,卻有著遠大理想,為了自己的價值追求,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卻最終不得不與世俗生活妥協。
5. 電影<立春>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在上海陰雨綿綿的天氣里,看了一場《立春》,心中壓抑,如這昏暗的天色,久未散去……
內容層面
一個人,究竟應該擁有什麼樣的夢想才能成為胸有大志之人?一直覺得,擁有夢想是人生一大幸事,為之付出努力的人也可以在風雨之後見到彩虹。卻沒有想到,夢想,原來可以只是夢想;而現實,才永遠是現實。那個將夢想與現實隔開的,恰恰是時代、是環境、是人心……等等等等,這些看似次要,又如此沉痛的存在著。
有時候時代不容人,是無需任何理由的。你只要看看那些異樣的眼光,那些無視的態度,那些不屑的笑容,便可知自己是多麼的不容於世。孤獨的人容易惺惺相惜,卻都有著受傷的心靈,於是,猜疑代替了依靠,利用也取代了友誼。同樣是擁有夢想,又不被世人認可的一群群人,卻選擇在互相猜忌與傷害中度日。
題為立春,心酸的過程與結尾,卻很想感慨:何時春來到?
兩個特點
電影中經常出現聲畫不同步的方法,在王彩玲優美又陶醉的唱歌場面中,鏡頭轉入現實,而聲音仍然停留在她的歌聲中,久久不能平息。現實是殘酷的,而暫時逃離的人不願從夢中醒來,那悠遠的歌聲,或許就代表著這種但願長醉不願醒的願望吧。
電影中大量的使用了鏡子,在鏡子中表現人物的行為。在我看來,這或許也是導演表現現實與夢想矛盾的一種手法。大多數出現在鏡子中的人,都是處於陶醉狀態的人,比如跳芭蕾的老師、彈鋼琴唱歌的王老師、貝貝等等,他們在鏡中自我陶醉,卻又只能在其中陶醉。一旦回歸現實,仍然還是要面對失落與痛苦。鏡像中的是真實的自己,又不能是完全真實的自己。或許,這就是導演要告訴我們的吧。
幾個題外
看到報道說是蔣雯麗為了此片增肥30斤,在佩服她敬業精神的同時,也實在感慨,身材很重要啊。不僅如此,這人靠衣裝的說法也不是白白存在的。當鏡頭中第一次出現了扮相超土、扭著大屁股的王彩玲時,實在不想相信,這就是平時優雅的雯麗。看來,減肥的力度還是要加強。
中國的藝術電影,總喜歡表現現實。總感覺,跟西方的藝術電影相比,少了很多思想上的深度,而更多的是反應赤裸裸的現實,在題材上與商業大片劃清界限。不知道何時,在中國可以出現一種在思想上、電影本體手法使用上有所創新的藝術電影,在藝術與商業的矛盾中,也可以走出一條中和的道路,很期待。
今天的票價五塊,廳也不大,人也不多。大家的特徵很明顯,除了年輕的學生,就是年老的長者。這個有些冷清的場面,以及廉價的電影票,看得出,小眾電影的名字來由還是有點道理的。希望以後在電影院,也可以開辟出這種文藝片的專線,或許更利於它們的發展吧。
6. 電影立春究竟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立春》是寫人的,是寫一個人的內心的。「藝術青年的自畫像」,是我對王彩玲的概括。一個堅守自己夢想的女人,懷揣著對藝術的崇敬之情,在生活中舉步維艱。藝術愛好者如何處理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呢?小城市裡的藝術愛好者與現實的對峙緊張關系,是堅持還是放棄?
拋棄理想,這一個理想在最終的破滅不是構成了悲劇感,觀眾早就看到了他們(她)失敗的必然。如同井底之蛙,想親吻廣闊的天地,卻總是跳不出去。在這樣的預設下,觀眾更多的是同情。不是理想的堅守,而是藝術與現實生活如何處理。
對於結尾,那是王彩玲的想像,或者說她以為的成功。但觀眾時時刻刻都意識到那是一種不可能的掙扎。在看的過程中,我已經知道她不可能走出這個城市了。
7. 電影《立春》講的是個什麼故事
這是一部關於夢想破滅的故事,生活在八十年代的王彩玲絕對是大齡剩女,她生活在一個小城市,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在師范學校當聲樂老師;她嗓音好,酷愛歌劇、美聲。王彩玲心比天高,那是肯定的。她有一個終極理想:把戶口調到北京,在首都大劇院唱首席,再唱到巴黎歌劇院。
為了理想,她不願意在那個城市裡發生感情,拒絕深交朋友,她外放的虛榮人人都知道。對愛情和友情,她沒有珍惜,從她後面的覺醒看她也不是命比紙薄,只是孤芳自賞後更加的夜涼如水罷了。覺醒後的王彩玲試圖相親,但沒有找到合適的,沒有結婚的她收養了一個女兒,轉行賣羊肉以養活女兒。
蔣雯麗在片中扮演教唱歌劇的老師,片中歌曲不是她自己演唱,但她跟另一名演員張瑤都學了很長時間,能夠完全用義大利文來演唱這個歌曲,以便在請專業演員唱時,能在口形、神態等方面都跟歌曲貼合。
1989年,參演首部電視劇《懸崖百合》,飾演保育院的老師,並獲得飛天獎最佳女配角提名;同年,參演首部電影《離離原上草》,飾演山區姑娘水秀。1999年,參演《牽手》奪得第1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女演員獎、第1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女演員獎。
2007年,憑借電影《立春》,奪得第2屆羅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奪得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第5屆中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2008年,憑借《金婚》獲得第1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獎。
2010年,憑借導演處女作電影《我們天上見》獲得第14屆釜山國際電影節「觀眾最喜愛影片獎」和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獎。2011年參演《幸福來敲門》獲得第28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獎。2014年,領銜主演賴聲川話劇《牽手》。2019年,憑借電視劇《正陽門下小女人》獲得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獎。
8. 電影立春劇情解析
電影立春劇情解析
這部影片從外到內,從形式到內容,都讓我深深地感動,因此我第一次在搜狐評審團的調查表上給了滿分。
顧長衛是攝影出身,因此影片的畫面構圖和色彩的把握,都是精心設計、比較精準到位的。其風格延續了《孔雀》,平穩、寫實、質朴。畫面很乾凈,場景和道具都是「會說話的」——將人物的處境、心境無聲地表達出來。比如玻璃水杯和方便麵就是王彩玲手邊常有的道具,那也基本就是王彩玲對自己物質生活要求的體現。她不是小氣、吝嗇金錢,而是將所有的金錢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熱愛的夢想之中——一針一線地為自己縫制華麗的演出服,不辭辛苦地奔波於北京和小城之間。當她站在欄桿邊遙望天安門時,她的背影顯得那麼無助,霓虹燈在遠處如夢幻般閃耀,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這個劇本很棒,情節設置緊湊、縝密,台詞精煉准確,直指人心。雖然每一個人物展示出來的僅僅是幾段簡短的人生片斷,但每一段對話、每一個動作,都真誠地表達著人物最真實、最堅強也是最脆弱的內心。人物的性格、命運就這樣赤裸裸地樹立在人們的眼的戲分不多,但每次出場都是那樣酸楚。他作為一位男性的芭蕾舞者,因忠於藝術而養成的習慣,竟被人們視為「離經叛道」,視為「變態」。那個工廠領導用泰國人妖來與他做對比時,這種表揚實在比直面的諷刺更傷人,因為表揚的前提就是「否定」和「歧視」。
9. 《立春》這個電影主要想表達什麼
電影立春對於作者本人來說,就是表達了她心中秘密。因為電影有無數句東西要表達,當你用語言寫出來或者用嘴說出來,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由於電影《立春》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作者把所有的秘密都隱藏在自己的內心了。再也不屬於任何地方。作者在內心變化的表現上使用了空間這個概念,用空間表達除了屬於自己獨有的心情,非常准確表達出了喜歡電影《立春》的心情。前三句話,秘密是題目,內容是立春,有那麼多表達,不想說也不想表達,因為所有的秘密都是不能說的,說了也就不是秘密了。這里有一轉,是空間上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
10. 電影「立春」講的是那個地方的事
《立春》被稱為《孔雀》的姊妹篇,劇本依然由《孔雀》的編劇李檣執筆,他告訴記者,和《孔雀》一樣的是,兩部電影都是講述中國中小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不同的是,《立春》的故事背景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市場轉型期,李檣說,「《孔雀》中著重表現的是命運對個體的牽制和約束,而《立春》的主題則是展示個人精神面貌的變化,在經濟浪潮的巨大沖擊下,個體如何去判斷和適應。」《立春》將包頭市選為本片拍攝的惟一外景地,在顧長衛看來,這里至今仍完好無損地保持著20世紀末市場轉型期給眾多工業城市造成的變化,充滿了80年代末的氣息。《立春》的主人公是幾男幾女,在這個城市中從事著各種不同的職業,他們中有古典音樂愛好者,有工廠工人,還有畫家,但是至今這些重要角色無一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