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收集經典大片了
1. Citizen Kane (1941)
公民凱恩 (大國民)
導演: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編劇:Herman J. Mankiewicz ..... (screenplay) and
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 (screenplay)
主演:Herman J. Mankiewicz ..... Newspaperman (uncredited)
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 Charles Foster Kane
Gregg Toland ..... Interviewer in 1935 Newsreel (uncredited)
約瑟夫·科頓 Joseph Cotten ..... Jedediah Leland
多蘿西·康明戈爾 Dorothy Comingore ..... Susan Alexander Kane
劇情介紹:
影片以本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凱恩在桑拿都庄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後死去。一位青槐旁拿年記者受新聞報刊委託調查這幾個字的含義。通過查閱有關回憶資料了解凱恩青年時代的經歷及其母親的艱難身世。報社董事長伯恩施坦介紹了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製造輿論使國家捲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戰爭的往事。凱恩的生前好友利蘭講述了他與美國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他與和第二個妻子、歌手蘇珊的邂逅以及他在總統競選中的失敗。蘇珊則在夜總會中介紹了她和凱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變遷;她在凱恩的支持下想飲譽歌壇,失利後變與凱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園隱居。直到最後焚燒凱恩舊傢具時,才發現「玫瑰花蕾」原來是刻在他童年時代曾珍愛的雪撬上的字……
關於電影
拍攝於1941年的《公民凱恩》是美國電影史上的一部重要實驗影片,被譽為"現代電影的紀念碑",在幾乎所有的電影排行榜上都是風光無限,被視做"電影史上十大影片"當之無愧的冠啟咐軍和頭號經典。這部純粹的"電影的詩"處在戰前電影偉大傳統的結束和四五十年代電影的開端之間,是一部對生活高度凝煉、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心理世界的理性體驗的影片,掘棄了當時通行的電影美學原則(構思新穎的仰角鏡頭和簡約而富於表現力的縱深鏡頭, 獨特而又自然流暢的場面調度和移動拍攝, 以及音響、對白、用光的革新運用和獨具匠心的配樂),改變了好萊塢過去傳統的影片拍攝模式,其中某些方面更被後人模仿到泛濫,在藝術上所表現出的力量、勇敢、粗獷、沖擊、娛樂性及個人體驗均達到了那一時代的巔峰。
《公民凱恩》是奧遜·威爾斯以紐約報業大亨威廉·朗道爾夫·赫斯特(1863-1951)為原型,加上自己童年時寄居他人時的經歷及感受塑造出了查爾斯·福斯特·凱恩的形象。該電影劇本的合作編劇赫爾曼·曼凱維支本人就認識赫斯特,並且是其情婦、電影明星瑪利昂·戴維斯的朋友。影片是保密拍攝的,但由於赫斯特認為這部影片是影射攻擊自己,因此提出抗議,並企圖以80萬美元買下影片禁止其上映。威爾斯聽到此消息大為震驚,他只有一個挽救方法,就是拚命在小范圍里放映影片,把口碑傳出去。果然,部分同行的高度評價使得雷電華頂住了壓力,否則這部作品將永遠保存在少數人的記憶里。此片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才後重新發行,先從歐洲受到重視,轉而在美國本土的電視上放映。
實際上該片講述故事的方式遠比其所講的故事有價值。影片由六段有著內在邏輯的閃回組成,這幾段倒敘並非一塊拼圖的組成部分,而是由外向內層層剝開的洋蔥。影片將鏡頭首次切入到人性的層面,對人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此片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美國個人奮斗理念的寓言故事。
該片共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導演、主演、攝影、錄音及音樂等九項提名奧斯卡提名,但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與影片涉及的現實人物,最終只獲得最佳鉛搭原創劇本一項金像獎。
演員
《公民凱恩》中的每一個角色似乎都是為演員度身定做的--不僅主角,就連管家雷蒙、政客蓋蒂、童年凱恩等都有著鮮明的特色。此片的演員多數來自威爾斯的以廣播劇和舞台劇見長的水晶劇團,幾乎沒有電影表演的經驗,但除了極少數的特寫鏡頭,所有演員的表演都非常自然,奧遜o威爾斯本人扮演的凱恩一角迄今仍是電影表演的範例。但演員出神入化的表演卻無法引起普通觀眾的一片叫好聲,原因是片中沒有可讓演員"炫耀"演技的場面,但如果觀眾將劇本和電影進行對比時就會發現演員實在功不可沒。
攝影
這部劃時代影片取得的成就還表現在電影的拍攝技術上,該片首次採用了大景深鏡頭(即深焦距鏡頭),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鏡頭及強度對比的黑白光影運用等。《公民凱恩》的構圖基本是古典的三角形,但常在鏡頭的變化和停留中有一種近乎天然的張弛節奏。此外,還運用了堪稱完美的蒙太奇鏡頭壓縮時間,擴大影片容量,使其簡潔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如表現凱恩與第一個妻子離異的過程,從結婚到離婚共八年時間,影片卻只用了六個鏡頭就表現出來了。
為影片擔當攝影的是格萊格o托蘭德。托蘭德加入劇組時已是好萊塢卓有成就的攝影師,但拍攝的難度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料。我們現在都知道,那些超低角度的鏡頭都是威爾斯的主意。當攝影師表示機器已經擺到地面上、不可能再低時,威爾斯便將地板砍了,把攝影機"埋"入地下。
音響蒙太奇
《公民凱恩》的曲作者伯納德o赫爾曼(1911-1975)也是水晶劇團的成員。這位具傳奇色彩的作曲家一生配樂54部, 在其搭檔奧森o威爾斯極富個人特色的作品《公民凱恩》中,赫爾曼顯示出對於復雜音響和音樂的處理能力,譜寫了和鏡頭相得益彰的蒙太奇音樂,通過音響來轉換場景。他的配樂猶如劇情的忠實僕人,並在其中一些段落顯示出卓越才華:他為蘇珊登台寫了一段酷似馬斯奈歌劇的法國詠嘆調,為報社慶典寫了一段地道的百老匯曲子,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原作音樂的提名。這位電影配樂大師後來在希區柯克那裡大放異彩,其中包括1960年的經典片《精神病患者》。
非線性多元敘事
在電影的敘事手法上,《公民凱恩》打破了以往電影順序的線性敘事的手法,採用了非線性的多元敘事結構,運用倒敘和插敘的敘事技巧,多角度、多單元地去表現人物,使人物更為立體鮮活。這種全新的敘事手法雖在今天已司空見慣,但在當時卻是史無前例的,從而成為現代電影和傳統電影的分界線。
非線性敘事技巧並非威爾斯首創,之前有幾部好萊塢電影已嘗試過,但威爾斯將這種"疊床架屋"的形式發揮到極致,每一段的時間跳躍和重疊都很大,很多視覺、對白及主題在不同段落中遙相呼應。威爾斯更將玫瑰花蕾叫做"騙人的玩意兒",玫瑰花蕾的動機只不過是一個情節的嚎頭,而通過對這一噱頭的探索使敘事成型,將整個故事的蔓生枝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時提供了一個戲劇性的問題抓住觀眾,這也就使得該片帶有偵探類型片的模式。
2. Casablanca (1942)
北非諜影 (卡薩布蘭卡)
導演:邁克爾·柯蒂斯 Michael Curtiz
編劇:Casey Robinson ..... uncredited
Howard Koch
Murray Burnett ..... (play 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and
Joan Alison ..... (play 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Julius J. Epstein ..... and
Philip G. Epstein ..... and
主演:Peter Lorre ..... Ugarte
亨弗萊·鮑嘉 Humphrey Bogart ..... Rick Blaine
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 ..... Ilsa Lund
劇情介紹:
1941年。卡薩布蘭卡。在納粹的鐵蹄之下,要從歐洲逃往美國,必須繞道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薩布蘭卡。這使得這座城市的情勢異常緊張。
里克夜總會的老闆里克是位神秘的男子。 一日,捷克反納粹領袖維克多拉斯洛和妻子伊爾莎來到李克夜總會,希望通過里克獲得通行證。里克發現伊爾莎正是自己的昔日戀人,過去的誤解解開後,伊爾莎徘徊在丈夫與情人間,而仍深愛著她的里克,卻決定護送伊爾莎和她的丈夫離開薩布蘭卡。在機場,里克開槍射殺了打電話阻止飛機起飛的德軍少校後,目送著心愛的女人離開……
3. The Godfather (1972)
教父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編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 (screenplay)
Mario Puzo ..... (novel)
Mario Puzo ..... (screenplay) and
主演: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 Don Vito Corleone
Franco Citti ..... Calo
艾爾·帕西諾 Al Pacino ..... Michael Corleone
黛安·基頓 Diane Keaton ..... Kay Adams
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 ..... Tom Hagen
索菲亞·科波拉 Sofia Coppola ..... Michael Francis Rizzi (uncredited)
詹姆斯·凱恩 James Caan ..... Santino 'Sonny' Corleone
艾爾·勒提埃里 Al Lettieri ..... Virgil 'The Turk' Sollozzo
劇情介紹: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科萊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教父」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遜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剛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遜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教父」是黑手黨首領,常干違法的構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他還有一個准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為此他拒絕了毒梟素洛佐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聖誕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大女婿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教父」中槍入院。素洛佐要湯姆設法使遜尼同意毒品買賣,重新談判。遜尼有勇無謀,他發誓報仇,卻無計可施。
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他發現保鏢已被收買,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氣。各家族間的火並一觸即發。邁克制定了一個計策誘使素洛佐和警長前來談判。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槍擊斃了素洛佐和警長。
邁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裡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為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黨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遜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教父」傷愈復出,安排各家族間的和解。聽到噩耗的邁克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的車上裝了炸彈。邁克雖倖免於難,卻痛失愛妻。
邁克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將家族首領的位置傳給了邁克。在「教父」病故之後,邁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為遜尼報了仇。
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沖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邁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進了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唐·科萊昂。
幕後製作:
把馬里奧·普佐虛構的紐約黑手黨塑造成一個實現美國夢的家族奮斗史,這是科波拉最了不起的地方。影片從40年代末著手往後敘述,極具宏偉的史詩氣派,同時又有非常細膩的細節。無論是白蘭度飾演的大家長,還是帕西諾的新一代,人物刻畫既個性化,又不乏代表性。暴力場面也有如此雙重性,既寫實,又有歌劇的壯觀。事實上,整部影片將一些沒有社會內涵的打打殺殺升華為美輪美奐的歌劇,達到黑幫電影的最高境界。片尾洗禮的嬰兒是科波拉的親生女兒。本片榮獲第4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
4.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亂世佳人(飄)
導演:喬治·丘克 George Cukor ..... 0 (footage refilmed by Victor Fleming) (uncredited)
Sam Wood ..... 2 (uncredited)
Victor Fleming
編劇:Ben Hecht ..... uncredited and
Jo Swerling ..... uncredited &
Sidney Howard ..... (screenplay)
瑪格麗特·米歇爾 Margaret Mitchell ..... (novel)
David O. Selznick ..... uncredited and
John Van Druten ..... uncredited
主演:克拉克·蓋博 Clark Gable
費雯·麗 Vivien Leigh
奧利維婭·德哈維蘭 Olivia de Havilland ..... Melanie Hamilton (as Olivia deHavilland)
海蒂·麥克丹尼爾斯 Hattie McDaniel ..... Mammy
劇情介紹: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夕,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郝思嘉愛上了另一庄園主的兒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卻選擇了郝思嘉的表妹——溫柔善良的韓媚蘭為終身伴侶。郝思嘉出於妒恨,搶先嫁給了韓媚蘭的弟弟查爾斯。不久,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了。艾希利和查爾斯作為徵兵上了前線。查爾斯很快就在戰爭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婦, 但她內心卻一直熱戀著艾希利。
一天,在一次舉行義賣的舞會上,郝思嘉和風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相識。白瑞德開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絕。郝思嘉一心只想著去追求艾希利,結果也遭到拒絕。
在戰爭中,美國南方軍遭到失敗,亞特蘭大城裡擠滿了傷兵。郝思嘉和表妹韓媚蘭自願加入護士行列照顧傷兵。目睹戰亂帶來的慘狀,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這時,從前線傳來消息,北方軍快打過來了,不少人家驚惶地開始逃離家園。不巧韓媚蘭要生孩子了,郝思嘉只好留下來照顧她。
在北方軍大軍壓境之日,郝思嘉哀求白瑞德幫忙護送她和剛生下孩子的韓媚蘭回塔拉庄園。白瑞德告訴郝思嘉他不能目睹南方軍潰敗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參加南方軍作戰,他留下一把手槍並和郝思嘉擁吻告別。郝思嘉只好獨自勇敢地駕駛馬車回到塔拉庄園,這時家裡已被北方軍士兵搶先洗動一空,母親在驚嚇中死去。
不久,戰爭結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來的統治者要庄園主繳納重稅,郝思嘉在絕望中去亞特蘭大城找白瑞德借錢,但得知他已被關進監獄。歸來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來要迎娶她妹妹的暴發戶弗蘭克,為了要重振破產的家業,她騙取弗蘭克和自己結了婚。
郝思嘉在弗蘭克經營的木材廠非法僱用囚犯,並和北方來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時,白瑞德因用錢賄賂而恢復了自由。兩人偶然碰面,再次展開愛恨交織的關系。
弗蘭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組織,在一次集會時遭北方軍包圍,弗蘭克中彈死亡,艾希利負傷逃亡,在白瑞德幫助下回到韓媚蘭身邊。郝思嘉再次成為寡婦。此時,白瑞德前來向她求婚,她終於與一直愛她的搞私運軍火和糧食致富的白瑞德結了婚。婚後,夫妻二人住在亞特蘭大的豪華大宅。一年後,女兒邦妮出生,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閱艾希利的照片被白瑞德發現,終於導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後,在艾希利的生日會前夕,郝思嘉與艾希利相見時熱情的擁抱引起旁人非議,但韓媚蘭不相信他們之間有曖昧關系。白瑞德可不這樣想。
當郝思嘉告訴白瑞德她已經再次懷孕時,白瑞德懷疑地問那是誰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卻不慎滾下樓梯引起流產。白瑞德感到內疚,決心同郝思嘉言歸於好,不料就在他倆談話時,小女兒邦妮意外墜馬摔死了。與此同時不幸的事也在另一個家庭里發生,韓媚蘭終因操勞過度卧病不起。臨終前,她把自已的丈夫艾希利和兒子託付給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這個秘密,郝思嘉不顧一切撲向艾希利的懷中,緊緊擁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無法再忍受下去,而轉身離去。面對傷心欲絕毫無反應的艾希利,郝思嘉終於明白,她愛的艾希利其實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
當郝思嘉趕回家裡告訴白瑞德,她是真正愛他的時候,白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決心離開郝思嘉,返回老家去尋找美好的事物,被遺棄的郝思嘉站在濃霧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親曾經對她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決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創造新的生活,她期盼著美好的明天的到來。
幕後製作:
時代背景:美國內戰;地點:美國南方;戲劇高潮:火燒亞特蘭大。在如此壯麗的時代畫卷上演繹出一個極不尋常的愛情故事,開創了以真實而遼闊的歷史背景加虛構人物故事的愛情史詩片先河(該傳統發展出《日瓦戈醫生》和《泰坦尼克號》等佳作)。這部早期的彩色片保持了瑪格麗特·米切爾原著的韻味和深度,既有色彩渾厚的大場面(如女主角跨過遍地傷員的鏡頭),又有對人物命運的細致刻畫(請注意黑人女僕的性格)。無論你認為素材像莎翁名劇還是像庸俗肥皂劇,影片取得驚人的藝術和商業成就。英文片名《飄》(即《隨風而去》)出自美國詩人歐內斯特·道森的一句詩。女主角的經典壓軸台詞「明天是新的一天」乃原作出版前的暫定名。本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七項大獎。1994年的續集《郝斯佳》(Scarlett)是一部長達360分鍾的電視劇,豪華製作,服裝布景等下了血本。故事講郝斯佳跟白瑞德離婚後依然藕斷絲連,她甚至回到愛爾蘭,被控謀殺等等。影片根據雷普利小說改編。
5.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阿拉伯的勞倫斯(沙漠梟雄)
導演:大衛·里恩 David Lean
編劇:Michael Wilson ..... (screenplay) originally uncredited
T.E. Lawrence ..... (writings)
Robert Bolt ..... (screenplay) and
主演:大衛·里恩 David Lean ..... Motorcyclist by Suez Canal (uncredited)
Robert Bolt ..... Officer with pipe gazing at Lawrence (uncredited)
彼德·奧圖 Peter O'Toole ..... T.E. Lawrence
奧馬爾·沙里夫 Omar Sharif ..... Sherif Ali
安東尼·奎恩 Anthony Quinn ..... Auda abu Tayi
亞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 Prince Feisal
Jack Hawkins ..... General Lord Edmund Allenby
Claude Rains ..... Mr. Dryden
劇情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國的盟友土耳其趁機侵入阿拉伯半島,而該地區的各個部族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無力抵抗土耳其侵略軍。英國軍方派了一個「阿拉伯通」、陸軍情報軍官勞倫斯到那裡進行活動。
勞倫斯在去麥地那會見部族首領費薩爾王子的途中,遇見了哈里蘇部族的首領阿里,此人年輕剽悍,後來給了勞倫斯很大的幫助。勞倫斯到費薩爾處,只見他的大本營遭到土爾其飛機的轟炸,傷亡慘重。費薩爾採納了勞倫斯的意見,從陸路攻打亞喀巴,為佔領大馬士革鋪平道路。勞倫斯則與阿里率領突擊隊穿過沙漠,冒著炎熱與風沙。日夜兼程,很快攻下該城。
英國在阿拉伯半島的意圖是給阿拉伯人有限的槍枝彈葯,叫他們牽制士耳其的兵力,同時將阿拉伯各部族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勞倫斯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戰略採取行動的,但做法上比較講究策賂。他換上阿拉倫人的服裝,盡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於突擊隊屢建戰功,威震中東,勞倫斯被譽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對大馬士革發動的總攻勢中,勞倫斯與阿里率領的阿拉伯軍隊驍勇善戰,長驅直入,比英軍提前一天攻入。但戰後,英阿雙方在管轄大馬士革這個問題上發主嚴重分歧,勞倫斯困於復雜的政治外交斗爭之中,仕途失意,不得已退役。他回到英國後,憂郁不得志。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身亡。
幕後製作:
本片是一部根據歷史上的真人真事拍攝的場面宏偉的史詩片。這個劇本是事實和藝術的巧妙結合,它忠於真實而又超出真實,它虛構出各種形象和情緒,這種情緒比勞倫斯本人所體驗到的更為強烈和富於刺激性。這是一部真正偉大的驚險片。影片的導演手法及攝影極為出色,既展現宏偉壯觀的戰斗場面,又剖析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出身卑微、高深莫測、膽略過人、又受虛榮和情慾支配的冒險狂。本片榮獲第3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
6. The Wizard Of Oz (1939)
綠野仙蹤
導演:King Vidor ..... 2 (Kansas scenes) (uncredited)
茂文·勒魯瓦 Mervyn LeRoy ..... 7 (uncredited)
Victor Fleming
Richard Thorpe ..... 3 (footage unused and completely reshot) (uncredited)
編劇:Herman J. Mankiewicz ..... uncredited
L. Frank Baum ..... (novel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uncredited
L. Frank Baum ..... book
John Lee Mahin ..... uncredited
Samuel Hoffenstein ..... uncredited
Edgar Allan Woolf ..... (screenplay)
Noel Langley ..... (screenplay) and
Noel Langley ..... adaptation
Florence Ryerson ..... (screenplay) and
Jack Haley ..... additional dialogue (uncredited)
Bert Lahr ..... additional dialogue (uncredited)
主演:Jack Haley ..... Hickory/The Tin Man
Bert Lahr ..... Zeke/The Cowardly Lion
George Beranger ..... Extra (uncredited)
Addie E. Frank ..... Munchkin (as The Munchkins and as The Singer Midgets)
Jimmy Rosen ..... Munchkin (as The Munchkins and as The Singer Midgets)
Billie Burke ..... Glinda, the Good Witch of the North
劇情介紹:
根據同名童話改編的經典兒童音樂電影。小女孩桃樂絲因為與收養她的嬸嬸頂嘴,獨自外出,結果被龍卷風刮到一個鮮花盛開的小人國。在仙女和人們的幫助下,她沿著黃磚路到綠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師尋找回家的辦法。路上,她遇見了稻草人、錫皮人和膽小的獅子。稻草人想找魔法師要頭腦、錫皮人想要一顆心、膽小的獅子想要膽,於是他們結伴而行。一路上他們戰勝了女巫婆的阻撓,終於來到水晶城。但他們發現法力無邊的魔法師不過是一個同樣被龍卷風刮來的魔術師,根本沒有什麼法力。正當他們失望的時候,魔術師卻用意想不到的方法使他們一一實現了願望。桃樂絲終於回到了嬸嬸和叔叔們身邊。
幕後製作:
那《飛越彩虹》的歌聲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在純真和童趣中成長。每一句台詞、每一個音符、每一樣道具都已成為電影史的瑰寶。現代科技大可以把特技做得更真,但誰能復制朱迪·加蘭的歌聲?本片曾有一個1925年的無聲版,還有一個1978年的黑人版(The Wiz),由黛安娜·羅斯和邁克爾·傑克遜主演,場景搬到了紐約,但最難容忍的是沒有採用經典版的歌曲。
7. The Graate (1967)
畢業生
導演:麥克·尼克斯 Mike Nichols
編劇:Calder Willingham ..... (screenplay) and
Charles Webb ..... (novel)
Buck Henry ..... (screenplay)
主演:Buck Henry ..... Hotel Desk Clerk
Mike Farrell ..... Bellhop in Hotel Lobby (uncredited)
Noam Pitlik ..... Gas Station Attendant (uncredited)
達斯廷·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 Benjamin Braddock
安妮·班克羅夫特 Anne Bancroft ..... Mrs. Robinson
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 Apartment House Resident (uncredited)
Katharine Ross ..... Elaine Robinson
劇情介紹:
本恩的父母忙著籌備慶祝他畢業的家庭晚會,但本恩卻對未來生活感到茫然。來客中的魯賓遜太太卻對這個小夥子很感興趣,並讓本恩開車送她回家。風流的夫人不斷挑逗本恩,但被拒絕。可是日子如此無聊,不久後他開始了同魯賓遜太太的約會,同時他也愛上了太太的女兒伊萊恩,遭到魯賓遜太太堅決反對。本恩終於找到機會向伊萊恩表白了愛意,並講述了自己的墜落,只是沒說出那個夫人的名字。伊萊恩原諒了他,但魯賓遜太太的震怒使伊萊恩猜到了一切。她傷心地與一個叫卡爾的人傖促結婚。本恩得知這一消息,不顧一切向教堂沖去……
幕後製作:
1967年,「新好萊塢電影」的出現,改變了行之多年的大片廠壟斷制度,更多貼近現實生活和年輕人思想感情的電影出現,使好萊塢電影從純粹的「逃避現實」消遣品逐漸變成「反映現實」的藝術品。邁克·尼科爾斯執導的本片,以一鳴驚人的姿勢出現,成為這個電影變革里一部舉足輕重的代表作。本片屬社會諷刺喜劇片,關鍵詞「塑料」是那個時代的象徵,高潮戲男主角追婚已成經典。三位主演均有出色的表現,影片音樂更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本片是霍夫曼和導演尼科爾斯的成名作。
8. On The Waterfront (1954)
碼頭風雲(岸上風雲)
導演:伊利亞·卡贊 Elia Kazan
編劇:Budd Schulberg ..... (story)
Budd Schulberg ..... (screenplay)
Malcolm Johnson ..... (suggested by articles)
主演:Michael V. Gazzo ..... Bit (uncredited)
Karl Malden ..... Father Barry
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 Terry Malloy
愛娃·瑪麗·森特 Eva Marie Saint ..... Edie Doyle
羅德·斯泰格爾 Rod Steiger ..... Charley 'the Gent' Malloy
劇情介紹:
昔日曾經是職業拳擊家的特里·馬洛伊,血氣方剛,現在紐約港當碼頭裝卸工,並為工會頭目約翰尼·佛蘭特跑腿。特里的哥哥查利奉約翰尼·佛蘭特之命殺死了特里的朋友喬伊。
不久,特里結識了喬伊的妹妹——大學生伊蒂。伊蒂親眼目睹碼頭工人的悲慘生活,尤其看到自己的親兄弟為工人說了幾句話就慘遭殺害,決心和教區牧師巴里神父一起,為碼頭工人伸張正義。特里十分同情伊蒂,在和伊蒂的接觸中,他告訴伊蒂他的人生哲學是「在別人能動手之前,自己該先動手」,伊蒂指責他缺乏理想和感情的火花,甚至沒有絲毫人類的仁愛。?/ca>
② 電影《地心引力》觀後感
——《地心引力》觀後感
2013年11月19日上映的美國科幻大片《地心引力》,講述的是一男一女兩名美國宇航員在美國太空站出艙維修望遠鏡時,在遭遇爆炸衛星碎片的重挫的險情後,飄浮在茫茫太空,在毫無外界援助的重重險境中設法返回地球的故事。
影片中男宇航員Matt舍己為人、自我犧牲,開動太空梭服牽引女主角Ryan,讓她登上了俄羅斯一個廢棄的空間站,再設法到達中國的空間站,藉助神舟飛船成功返回地球,而斷開纜繩,讓自己卻消失在茫茫太空,把生的希望留給Ryan,把死的悲壯留給迅唯自己。
影片展示了普通人在地球看不到的種種神奇美景:在外太空領略地球日出的美景,雄壯,神奇,迷人,從外太空俯視地球的夜晚,光怪陸離,絢麗多彩。蔚藍純潔的太空美得讓人窒息,迴旋凝固的乳白色的雲團,崇山峻嶺也變得渺畝念培小,江河湖海變得寧靜,光亮與黑暗共存的圖景令人匪夷所思。外太空的景色多麼美好!
影片中一些不為人在意的聲音被賦予了生命的光彩:當Ryan在俄飛船中絕望地呼救搜索信號時,搜索到地球某處瑣碎嘈雜的家庭生活的聲音,其中還聽到有嬰兒的聲音,狗的吠叫,Ryan甚至還和狗狗一樣學著樣子叫了好幾聲,這一切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聲音讓Ryan重新振作,但宇航在外太空的死寂,加上飛船沒有燃料,Ryan絕望到要關氧氣自殺,臨死前的夢境反而提醒了Ryan如何險中求生,正確駕駛飛船飛向天宮。
Ryan此行,有多少險情高賀,可謂步步驚心,險境重重:修復望遠鏡時,空間站被衛星碎片擊得粉碎;Matt接著她接近俄羅斯空間站時,因Matt的太空梭服燃料用盡,差點錯過空間站;快進入到俄空間站時,宇航服內氧氣消耗殆盡,又差點丟命;進入到俄空間站又幾乎被站內大火吞噬;駕駛俄飛船想要飛抵天宮又被降落傘纏住;出艙拆卸降落傘時又遭遇碎片襲擊;想要飛近中國天宮空間站時,俄飛船又燃料耗盡,只能任其飄盪;逆向思維,成功開動飛船靠近天宮時又幾乎錯失良機;搭神舟飛船返回地球時又因墜落在水域,幾乎溺水身亡,憑借驚人的毅力奮力爬出艙外、潛泳出水面,Ryan總算真正回家了。
然而強大的地球引力讓她步履維艱,但得以重生後的Ryan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有力,因為,那是生命的腳步。
③ 電影《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的豆瓣評分是多少
豆瓣評分是8.7分。還不錯,但是可以更優秀。
總的來說,電影《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故事實在是很簡單,盡管是在二戰背景下,但是都在刻意表現出輕松氛圍,所以實際效果就有點像虛假的童話,而且電影並沒有過多展開一些相關情節,這使得《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的故事性顯得比較弱。
④ 【逆世界-來自青春期孩子的逆向思維】
我們可能在科幻小說中看到過逆世界的存在,比如有一部電影就叫《逆世界》,還有美劇《怪奇物語》等。然而,很少畫畫的孩子,用陸地和海洋畫了一幅名為《逆世界》的畫。正是這幅畫,讓我看到要進入青春期的他正在開啟新的心智模式。
說到青春期,總讓父母有點擔心,因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現逆反心理,這是普通現象。但如何應對孩子的逆反期呢?
認識青春期
有關專家指出,因環境與食物的變化,孩子的青春期已提前,女孩9-10歲,男孩11-12歲, 就已有孩子進入父母感受最明顯、最深刻的「青春叛逆期」。在這個階段,其生理逐步成熟、認知能力提高,對探索、建立自我產生興趣⋯⋯從好的方面來說,這是孩子逐步成長的表現。
但是,因為互聯網等媒介對孩子的滲透性;孩子成長壓力、學習壓力、以及對未來步入社會的壓力驟然增加等原因。孩子在探尋自我的過程中會經歷自我懷疑、困惑、混亂、矛盾與沖突,更有甚者,會對自我存在意義產生懷疑,並會形成不良情緒埋在心底。所以,青春期是孩子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階段。
了解與青春期孩子產生沖突的主要原因:
管教Or放任v獨立or關注
出於傳統觀念,有些父母不自覺的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甚至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未實現的理想,於是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父母的設想去生活。
也有父母因應試焦慮,強制性送孩子去各種輔導班。
還有的父母出於工作等原因,釆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或交給家中老人或委託機構。
部分父母則過分溺愛讓其失去獨立能力⋯⋯
但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注重自己的各種權利與自我主張,如話語權、隱私權等,於是做出一些挑戰父母權威的事,宣布獨立宣言。
有的孩子則做出其他不良行為引起父母關注,喚起其重視, 來尋找個人存在感和認同感。
父母應對方式探討
不能針尖對麥茫: 控制情緒or傾聽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很容易與孩子之間產生語言沖突,做好情緒控制是父母的首要任務。因為青春期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將堆積的大量負能量發泄出來,作為不良情緒的出口對象往往是父母。 父母如果沉不住氣,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壓抑的方法,與孩子一起較勁,只會造成惡性循環。 更多時候,應多傾聽孩子的聲音, 當叛逆期的孩子跟我們交流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傾訴。 如果一味的說教,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聽多了,孩子即對這些話「百毒不侵」。 少說多聽,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麼才是對症下葯的良策之一 。
回憶小時候: 換位思考or雙向溝通
小時候,我們也不喜歡父母過於嘮叨和約束,只是長大了,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孩子。 臨考復習期間,孩子說:"媽媽,我們上學也很累。"怎麼辦呢?其實想想,他們真心比我們還是孩子時累。所以此時強調學習多麼重要沒有意義,可以很誠懇的表示:"嗯,媽媽知道的,你和大家都很努力",於是給他一個擁抱,問題就解決了,因為大多時候,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情緒的表達,一個理解。
少兒期,父母往往佔主導地位,單向性與孩子溝通。青春期,父母就要採取雙向溝通方式, 把角色轉換過來,聽聽孩子對大人教育的看法。有時候,我們反而能從不斷的溝通中發現有效的解決方法。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情感交流or適時鼓勵
身邊有朋友反映,進入青春期孩子不聽勸、愛玩、厭學,動不動就亂發脾氣或者不嫌滾陵想和父母溝通,逃學,抗壓能力差等。備埋是不是要投其所好?或許,這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方式芹戚。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互動,但互動的方式可以坦誠交流。比如有的父母不會玩游戲,我們是否可以換別的互動方式呢?有效陪伴才能促進情感交流,不是一個看電視一個玩游戲。據有關數據統計, 青春期孩子60%以上希望和同學交流或躲在房間,但並不代表沒有與父母溝通的強烈願望。
同時,可多鼓勵孩子增加自信。孩子如果早期在一些事情上受挫折,缺乏自信。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受自尊心的趨勢,會將自己嚴實包裹起來,拒絕指導,怕自己做不好,受更大打擊,這是一種現象。 多鼓勵,避免孩子在情感交流上孤獨,才能為良好關系的建立打下基礎。
和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允許犯錯or樹立榜樣
一位在美國生活的孩子媽媽,分享孩子教育時強調:美國教育在青少年時期與國內的不同是允許孩子犯錯⋯⋯但過分關注學習,不顧孩子身心需求仍然是國內一些家長的選擇。在父母追求絕對完美的壓力下,孩子只會越來越不願學習、逃避學習,逆反、不聽話,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父母。要求完美,不允許孩子犯錯。
青春期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是在所難免的。所以,家長應該下放一些權利,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古人也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如何總結經驗。這一點,對很多家長而言, 重要的是犯錯邊界把握還有家長的示範作用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 父母要多學習,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當父母成長時,孩子也會成長。
我和孩子溝通"逆世界"的畫,他說:"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叫"逆世界"。陸地和海洋相互輪換,好與壞,美與丑進行調轉,但在生物鏈里,表示壞的仍然只能有一個。"我問他:"為什麼不會有兩個或更多?"他說:"逆世界"和現在的世界一樣,好的多,壞的少,一個就夠,再多就亂了。"他這么說,我有點放心了。
幾天後,我聯想到進化論,又和他交流:像這樣一個相反顛倒的世界,畫中的生物,想要真正融入到對方的生活,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和對環境的妥協。那些能夠海陸通吃的生物們,都是有勇氣能邁出第一步的物種,才得以進化適應⋯⋯
這時,孩子說:"媽媽,我沒想那麼多,只是等你加班時隨便畫,你拔高了……"我愣了一下,瞬間忍不住哈哈大笑。
孩子進入青春期並不需要特別著急,一切順其自然。把他當作大人一樣尊重對待即可。如果,沒有跟上自己的節奏,請等一等。 每一朵花,自有它盛開的季節。不急,不慌。靜靜等待。
⑤ 影片賞析之《藝術家》
眾所周知,電影起源於法國巴黎。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一分鍾的會動的鏡頭在法國一家地下咖啡館上映,就此開啟了無聲電影時代。在2011年,一部致敬好萊塢的懷舊默片《藝術家》上映了,這是一部美式愛情作品,但這愛,講述的是對電影的愛,確切地說,是對無聲電影時代的愛。
故事背景設置在1927年,這是有聲電影沖擊無聲電影的重要年份。影片用極為細膩的手法展現了對未來毫無知覺的默片時代的藝術家的種種焦慮和不適。故事中喬治·瓦倫丁是原來默片時代風光無限的明星,在鎂光燈和粉絲追逐中,他自我陶醉並形成了驕傲自負的性格。性格極好,又肯努力的派茜·米勒當時因為和喬治的合作而有了一點名氣,得到了一些機會,一步步努力著,且派茜心中十分欽慕喬治。在有聲電影時代來臨時,派茜投入有聲電影的大潮中,一炮而紅,事業如日中天。而喬治卻不願意接受這一新事物,堅守著自己對於無聲電影的那份喜歡,拒絕了一切有聲電影的邀約。但是漸漸地,隨著時代的發展,無聲電影漸漸淡出歷史舞台,喬治接受不了,決心自己投資拍攝一部無聲電影,想藉此重新將無聲電影帶回大眾的視野中。但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冒險。電影不賣座,與此同時,股市崩盤,喬治破產了,孑然一身的他不得不變賣家產,接受默片已經退出歷史舞台的現實,這時候,他的妻子也離開了他。絕望的喬治燒掉了自己之前拍攝的所有的無聲電影的錄影帶,卻把和派茜合拍的電影死死抱住。
在有聲電影時代事業如日中天的派茜一直關注,愛慕著喬治。在火災之後,喬治被派茜接到自己家中休養,卻在無意中發現自己被拍賣走的物品,強烈的自尊心和受挫感使喬治企圖吞槍自殺,關鍵時刻派茜趕到,在一番勸說之下,喬治答應和派茜一起拍有聲電影。最後,在派茜的積極勸說和情感慰藉之下,喬治順利過渡到了有聲時代,再度展現了自己的表演天賦和藝術才華。
在柴焰老師的講解中,有提到為什麼《藝術家》會在國際影壇上風靡這么久,並在2012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斬獲五項大獎:
1,以「技術」倒退的逆向思維展現純粹的不加矯飾的電影藝術之美。
2,影片巧妙地利用了觀眾對好萊塢時代的懷舊心理。
3,現代的拍攝手法(包括影片中男主人公酒吧買醉的那一段,鏡頭從男主人公轉向桌面上的倒影,在慢慢轉向男主人公,還有斜鏡頭等)。
那現在來談一談《藝術家》帶給我的一些感受。隨著技術在不斷革新,科技不斷發展,許多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運用工具都在發展。有了計算機,再復雜的計算也不過幾秒,通曉較為原始的計算工具——算盤的人就寥寥無幾了,現在孩子幾乎不知道算盤是什麼。有了自動化工具,鐵雕的部分工藝已不再需要鍋爐,直接用輕便的點焊方式去代替。有了互聯網,很多時候大家也不必為了看一場演出而露天站立了。互聯網時代,技術化時代,我們在享受時代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如此大的便利的同時,那些傳統的工具,方式,包括,茶藝,書法這等千古流傳的傳統技藝,或者說是文化,我們對它們的標簽已經脫離日常依賴,將之作為藝術了。現代的技藝與工具,給我們帶來的是更好的各種體驗,但追溯到源頭的那些東西,似乎,我們都習慣了用「韻味」一詞去概括。而所謂的藝術或者是韻味,在我看來,就是不落實處,不能完完全全表達清楚。因為落實地清楚了,就俗了。
回到《藝術家》,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守成是不是死板,我覺得,如果是技術上,是;如果是原則上,方法上,不一定。因為,還有種東西,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