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醫患互動與共情溝通主題電影的觀後感

醫患互動與共情溝通主題電影的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8-10 22:31:06

Ⅰ 《外科風雲》電視劇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外科風雲》電視劇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外科風雲》電視劇觀後感 篇1

想到看《外科風雲》這本書是因為在網上評分不高的電視劇《外科風雲》,我知道《外科風雲》這部電視劇是因為網上對這部電視劇的各種差評,我想一般的影視作品都沒有原著好看,所以就決定看看這本書。

《外科風雲》這本書以醫術精湛的醫生陸晨曦和海歸大神庄恕為主線,講述了一段兩代醫生的故事,其中有糾葛,有包容,有改變,也有愛。對於一個完全不懂醫學知識的人來說,我其實看不出來這本書被專業吐槽的各種bug,在我看來這是一本情節精彩、引入入勝的好小說。醫院也是一個小社會,更濃縮的演繹著人生中的生老病死,醫生作為醫院的主要工作者,不僅要靠醫術救死扶傷,還要靠智慧解決醫患矛盾。

我們從《外科風雲》中可以看到傳說中醫療代表與醫院中層的灰色交易,也可以看到因不舍手術刀而隱瞞病情的老醫生,還能看到一心只想好好治病卻性格直率的年輕醫生。書中的女主角陸晨曦就是那個技術高超但性格直率的年輕醫生,她在醫院處境的變化也是她個人成長的一個縮影,再一次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血淋淋的事實:職場即戰場,無論你身處何處,無論你多麼優秀,不是優秀就能打的贏。還橡橘好陸晨曦遇到了庄恕,庄恕不僅是陸晨曦技術上膜拜的大神,還是她為人處世方面的榜樣,優秀的人一般都會仰慕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優秀的人大多都會自省,而不是抱怨。

雖然《外科風雲》只是一部小說,但是這部小說卻描述的是當下民眾很關心的醫療問題,從醫患關繫到灰色收入,從醫生評職稱到醫生的收入問題,這部書中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展現了真實的醫院絕宏,醫生也會為職稱和收入發愁,醫院的一把手也可能是兩袖清風,我們所知道的、所了解的醫生和醫院不一定是媒體報道出來的樣子:醫生不收紅包做手術就打鼓,醫生能用進口葯就不會國產葯,醫生給你推薦的葯一定是有回扣……

我承認,醫院里的醫生不全是華佗在世,也不一定都心懷父母心,但是醫生絕不會是歹徒,不會謀患者的財害患者的命。合上《外科醫生》這部書,回想自己這些年的求醫經歷,我覺得對醫生尊重要比抱怨多,理解要比職責多。對我個人而言,我希望少看到一點醫療事故的發生,也希望少一點醫鬧事件的發生。客觀來講,醫生是一個付出型職業,現在醫患關系、媒體不斷放大醫療事故、收入和付出不匹配等問題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會選擇考醫學專業,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希望讀完此書,會有人對醫生這個職業有更多理解或有所改觀。

《外科風雲》電視劇觀後感 篇2

《外科風雲》醫療顧問韓志義回應槽點。他表示,希望觀眾別把《外科風雲》當是醫療教學片來看。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大部分國產醫療劇一經開播,都難逃被吐槽的命運。靳東飾演的醫生庄恕手術室里自己系腰帶、白百何飾演的醫生陸晨曦在醫院里一屁股坐在地上、院長仰脖吞服硝酸甘油……一系列格外嚴格的吐槽讓劇組不得不在在開播兩日之後發布公開信,對劇中出現的梁宏團細節錯誤致歉。

《外科風雲》中究竟有沒有出現常識性差錯,醫療顧問恐怕最有發言權。日前,健康界對該劇醫療顧問——北大國際醫院胸外科醫生韓志義進行獨家專訪。韓志義表示願意接受吐槽,但希望觀眾能把《外科風雲》當作一部電視劇,而不是醫療教學片。

《外科風雲》的拍攝場景大部分選在了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為了不影響醫院正常工作,劇組都是趕在周末醫院人少的時候加緊拍攝。韓志義與《外科風雲》劇組主創人員同吃同住了十餘天,該劇在手術室中的鏡頭全部在韓志義的指導下完成,有些極其專業的鏡頭韓志義甚至戴上口罩本色出演。

回應槽點:白百何坐在醫院地上並沒有錯。

電視劇足夠「熱」,播出之後要承受的吐槽也就無法避免。開播前,韓志義在這方面有思想准備,但槽點之多仍然讓他感到意外。對於一些主要的槽點,韓志義希望通過健康界進行澄清。

健康界:劇中靳東在手術室里穿好手術服之後自己系腰帶,這是否不符合無菌操作原則?

韓志義:傳統的手術衣穿好後需要由護士幫忙系腰帶,但《外科風雲》中男主角在手術室中自己系腰帶是正確的,這源於北大國際醫院所使用的先進的一次性手術衣。這種手術衣的兩根腰帶中間有個隔離板,醫生穿好手術衣後,將一邊連接腰帶的隔離板遞給護士,隨後醫生原地轉一圈,再拽下腰帶系好。整個過程醫生和護士的手沒有接觸,是符合無菌操作原則的。

《外科風雲》電視劇觀後感 篇3

看完了外科上來改評分!4星!為了衛計委領導來開的這個會必須4星!我始終認為,一部醫療劇是為了做衛生宣教,可這又不是考察重大公衛。

一部影視劇集,能關注醫務工作的現實問題,盡力去展示醫務群體的一個側面,展現我們工作中可能出現甚至說出現過的問題,展現臨床可能面臨的突發狀況,我們的無奈,糾結,我們在規則中可做的與不可做的,這就是誠意,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致敬,各地各級醫院具體情況不同,不可能100%符合大家的心理預期,但是只要願意去關注這些問題,那麼我心存感激。而且對我來說,這個預期完美。大家可能比較關注庄恕和陸晨曦的感情進展,確實CP感出來了,陸晨曦的成長看的見,庄教授完美男神。

但我和母上比較關注院務會的細節,職業習慣吧,比較關注衛計委,高校附屬醫院與大學的關系。拍的很真實,也是很殘酷的現實。我也希望看過這部劇集的觀眾們了解,醫院也是被管理的單位,衛計委,醫保局,財政局等等。甚至現在管理最嚴的應該是輿論。你看衛計委領導最怕什麼,媒體啊!對此我無法做出評論,輿論監督是雙刃劍,畢竟醫院的醫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醫者仁心華佗再世妙手秒回春,有監督是好事,但有時也是壓力,有時放不開手腳,醫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或者說心理壁壘增強,這也是事實。只能說期待找到平衡吧。路漫漫啊 治病救人,說的簡單,像陸晨曦這樣純粹的醫生,我們都想做,陸晨曦堅守的是付博文辦公室牆上的那兩個字,初心。初心是沒錯的。陸大夫的技術,完美,但確實被付博文慣壞了,我也算長在本院的一枚醫二代,她比我囂張多了啊!一開始看劇前幾集確實內心彈幕都滿屏了,姑娘你技術再好也沒這么辦事兒的,庄教授的吐槽就是我要說的,全中。但是回頭看看,也是心疼,這不就是大學時代的自己嗎?

陸晨曦一片丹心天地可鑒的,就是醫患溝通完全不及格,職場規則全線掛科。看的我這個糾結這個著急,既想她迅速成長,又覺得,殺死了心中的女孩,真的值得嗎。我也期待編劇給出的最後答案。順便說,我覺得庄陸二人是一種互相治癒的關系,真好。

最後慣例表白,楊主任說的都是良心話,他有私心不假,但醫院裡面這樣的多了,這種院長比純知識分子,非貶義,要有實用價值的多,純知識分子干管理才是要亂套。他心裡且有數呢,跟著他混只要不作不會吃虧的,底線還是在的,雖然共情差了點兒。而且前兩集那個父愛范兒,我被蘇到了嚶嚶嚶……表白劉奕君老師絳紅含淚的眼角,小細腰,大長腿,還有眼鏡!

《外科風雲》電視劇觀後感 篇4

今年看書不多,電影電視劇也不多,我一天都在忙啥?看的比較完整的,就是這部《外科風雲》。

電視劇拍的的確不錯,首先演員選的好,靳東飾演的庄恕,很符合小說中的人物氣質,又高又帥,眉宇中又有化不開的深沉,因為他心中有背負了30年的傷痛,所以總是很高冷,欲言又止,偏偏愛上了陸晨曦,偏偏夾雜了上一代的恩恩怨怨。白百何飾演的陸晨曦,靈性十足,最近網上熱炒她的私生活,然而,我覺得,除了她,能演出陸晨曦那種精氣神兒的演員,還真想不出來第二個。其他的演員,選的也都十分貼切,戲人合一,你就覺得,揚帆就是這個樣子的,陳紹聰,楊羽也應該是這樣樣子,鍾主任,傅院長,修敏齊,晨曦的爸爸媽媽,還有那些形形色色的患者,都那麼自然真實,好的演員就是成功的一半。情節緊湊,基本沒有什麼廢話,一個情節接著一個情節,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不拖沓,形形色色的患者,各種故事,夾雜著主角的愛恨情仇,加上各種搞笑擔當,40多集看著還不太過癮,覺得應該來個第二季,我覺得應該是個不錯的電視劇。

當然了,這還必須要是都市言情的,所以,海歸庄教授雖然不差錢,但也必須和人合租房子,巧不巧的租的正是女主角晨曦的房子,兩個人必須在一個屋檐下啊,才能談情說愛啊!

通過庄恕和陸晨曦的愛情,可以看出,現在柔柔弱弱,什麼也不會,需要男主保護的傻白甜,已經不能得到主角光環,比如楚珺,絕對的白蓮花啊,人美又單純善良,正常情況下,這樣的正是無所不能的男主需要的女人啊,碰到庄教授,馬上敬仰加上愛慕,迷戀的不要不要的,開始的時候,貌似庄教授也很喜歡,還用手機拍下了她給他畫的漫畫,可惜,事情不是楚珺希望的發展方向,耿直樂觀,技術精湛,獨立堅強的御姐陸晨曦,迅速的擄走了庄教授的心,兩個人相互關心,庄恕無論在工作上,為人處世上都給了晨曦很多幫助,庄恕坦言,盡管陸晨曦有很多毛病,但她對我是獨一無二的。絲毫沒有給楚珺任何希望,御姐完勝白蓮花。

然後,其實發現,美國歸來的庄教授,雖然表面是清高無比,實際上絕對的撩妹高手啊,從來上班第一天開始,就開始為陸大夫到處滅火,無微不至的幫助,有人欺負晨曦時,馬上開啟護花模式,比如柳靈生孩子的時候,祁大偉對陸晨曦大呼小叫,還有後來的一個患者家屬因為不理解治療方法給了陸晨曦一拳,庄恕都是立即守護晨曦;這些都不算,還有小浪漫,辦公室里修眉毛,家裡做飯包餃子,順便在家把晨曦的父母都搞定了,這哪裡是醫療劇呢,明明就是偶像言情劇的路子啊!這樣的男朋友,又高又帥,海歸教授,人品好,又顧家又護花,太完美了,估計每個迷妹都喊著,這樣的男朋友給我們來一打!

情節不拖沓,不狗血,感情干凈純粹,表現的基本都是積極向上的精神,用劇中人的話,是讓人看到了理想中醫生的樣子,實事求是,治病救人,庄教授說,在生命科學的領域,只有盡力,沒有完美。

由心底而生的感情,沒有過多的渲染,最初,庄恕剛剛知道晨曦的'身世,到醫院看著她在忙碌,下班後,晨曦看到他,問他怎麼來了,庄恕簡單的說,忙完了,一起回家吧!估計就在那一瞬間,晨曦就淪陷了。最後,快結局的時候,晨曦忙一台異常艱巨的手術,庄恕去和林歡交涉,最後,雖然獲得了理解,可兄妹沒有相認,庄恕等在手術室,晨曦出來,他的平平淡淡的一句,等你回家。勝過千言萬語,2017年最溫暖的情話,等你回家,回我們的家。

至於那個貫穿整個小說的主線,30年前庄恕媽媽被冤枉打錯葯的事件,是導致了庄恕和林歡童年悲劇的根源,也是當時那個歷史年代的犧牲品吧,小說中修敏齊說的很現實,當時很多外行領導內行,犧牲了一個護士,換得了有責任感,真的想做醫生的人職業的繼續,他致死不悔。(小說中,他最後承認了事實,但拒絕道歉)網上有評論說,哎,這個事,完全可以和張護士說清楚啊,讓她背一下鍋,然後給一些補償,她就不會鬧了啊,那樣的話,林歡不會失蹤,庄恕的媽媽也不會死,修敏齊,傅博文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想法是不錯,不過那樣的話,這40多集,演啥?

《外科風雲》電視劇觀後感 篇5

在人口眾多的中國現下,醫患問題截止目前尚未可能真正地做到圓滿和諧。於我們諸多的患者而言,我們會為著「就醫難,求醫苦」而怨聲載道。那麼於醫者而言,他們從事這項職業時同樣也會面臨著風起雲涌的難平事情。

作為一部熱播醫療職場勵志劇同名小說《外科風雲》,我個人覺得這真的是部小說著實經典非凡,回味無窮。風起雲涌的外科之地,我覺得自己身臨其境般地感悟著醫護人員們的人生故事。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且又含義頗深。

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又更何況是在這樣的一個浮躁的社會之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地微妙了。小說《外科風雲》便是藉助著一群大醫院的外科醫生展開著描述。其中有工作之中利益的沖突問題,有醫患矛盾的講述,有義薄雲天地捨己救人的,有無怨無悔無私奉獻的,有為了一己私利而遺留的冤假錯案的,也有緊張忙碌的搶救現場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之下,我們無疑可以感慨地發現書中的人物是那樣地鮮活生動。尤其是時下同名電視劇的熱播更讓本書的故事詮釋有了最為真實動感的解說。而事實上,我更偏愛於藉助小書文字閱讀的精心品味。盡管書中的人物都是虛構的創作,但是我在看書的過程中更感覺到了諸多現實醫院中的真實畫面刻畫。毫無疑問的是本書的作者無疑有著深切的對醫院醫護工作者們的了解,所以書中的場景描繪,人物勾勒,事件分享都彷彿讓人似曾相識。

於書中,更多醫院的細節部分,矛盾焦點得以最為真實生動地集結匯總。於是乎讀者們可以情不自禁地被故事中的很多故事情節而感動。類似於醫者們竭盡所能地救死扶傷讓人贊賞;類似於醫者之中的某些利益勾結讓人無奈;類似於醫患矛盾永遠無法得以解決的探究------ 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我個人覺得這個故事的最大亮點還是在於寫出了一個「真」字。真實的醫患故事,真實的人物心理變遷,真實的人情世故。類似於描述其中的男主庄恕和女主陸晨曦尤其是凸顯的特寫。男主從最初的復仇讎恨心態到不斷地被個性的陸晨曦感染鼓動著。醫者仁心,救死扶傷。 於他人而言,他是醫學專家和萬能的救世主。而於他自己而言,堅韌的外表之下也有著愛恨情仇的糾葛和柔軟。一份「真」的感覺,寫活了作品,寫實了故事,寫出了共鳴!

一讀精彩的《外科風雲》,解析風起雲涌之醫者仁心,感悟人世間的真善美。

Ⅱ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我是醫生》講述了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年至耄耋,依然奮戰在手術一線造福民生的感人故事。下面給大家分享《我是醫生》觀後感,歡迎借鑒!

《我是醫生》觀後感1

《我是醫生》是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學之父」吳孟超為原型的一部講述一位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從醫之路和仁心仁術。吳孟超老先生一生為追尋抗癌之法、造福患者的大愛感動了無數人,影片上映以來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不僅僅是在醫學界,更是在社會各界和百姓的口口相傳之中。

「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吳老的話在耳邊回響,他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他是醫者,更是醫學拓荒者。吳老至今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萬5千台。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老的人生歷程里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

肝癌是癌中之王,長期以來,我國肝癌患者佔了世界一半左右。吳老同肝癌斗爭了整整68年,挽救了1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僅4個月。他成功救治的病人最長存活45年,這一紀錄至今還沒被打破。據介紹,現在的吳老拿東西手會微微顫抖,可一上手術台,性格溫和的他就像換了一個人,很有霸氣,被稱之為不知疲倦的「開刀匠」,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使我國肝臟外科從無到有、領先世界的卓越建樹和挽救過無數病人、創造生命奇跡的醫術仁心,贏得了醫學界同仁的尊重,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贊譽。

吳老不僅有精湛的醫術,更有著高尚的醫德。吳老說:「一個好醫生,眼裡看的是病,心裡裝的是人民」,他每次接診,都對病人親切微笑,聊聊家常,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他所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盡量用便宜的葯,盡量減少重復檢查,給患者減輕負擔,一心為病人著想。他還說:「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要堅持做一個軍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醫生,始終為人民服務」。

然而,他還不滿足於此。他說過:「我哪怕是化成千手觀音,一天也只能做一千台手術。手術也好,化療也好,放療也好,都不能解決問題,根本性的治療方案就要靠基礎科學。」這個「基礎科學」就是細胞免疫治療。他不滿足於治療一個、兩個、甚至一千個病人,他的理想是要從根本上治療癌症,致力於開展造福全人類醫學技術,他不僅僅是一個傑出的外科醫生,也是一個醫學教育家和科學大家。他在東方肝膽醫院設立了一個研究院。吳老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早早布局細胞免疫治療的研究,並把他覺得最好的研究生派到這個研究領域。

《我是醫生》告訴每一個觀眾:什麼叫醫學?醫學就是人學,也是孔子說的仁學。全片充滿了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這樣一部人物傳記的影片,蘊含了科學精神、動人情感,以及醫學手法的結合,給人以滿滿的正能量。

吳老說:「一個人有飯吃、有覺睡,還能幹什麼呢?還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為國家、為黨、為人民繼續作貢獻。」感謝我們這個時代,涌現了吳老這樣傑出的充滿人道主義情懷、又有著高超醫術的醫生。

《我是醫生》觀後感2

國產片如何拍好主旋律一直是一大難題,最近卻有一部影片收獲了專家和點映觀眾的叫好聲,這就是上影集團拍攝的《我是醫生》。在6日舉行的《我是醫生》北京觀摩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黃會林教授直言:「中國號稱電影大國,但的確不是電影強國。看了《我是醫生》這部片子,我想中國電影如果能夠像這樣走下去,中國電影就不僅是電影大國,可以逐漸成為電影強國了。」

《我是醫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的傳記電影。今年95歲的吳孟超至今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5萬台。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書寫的部分。編劇黃丹說自己看了吳老五台手術,就站在護士身邊,「那幾天我的腦子里充滿消毒水的味道、血的味道,手術室皮膚上燒灼的味道,我從這些味道當中體會吳老所有的感受,跟他進餐,到他家裡。我覺得創作如果不能深入生活,是不能寫好的。」

扮演吳孟超的是趙有亮。這位老戲骨以其精湛的演技撐起了這部戲,而在片中吳孟超與學生趙一濤的對手戲非常好看;扮演趙一濤的胡亞捷當天也來到研討會,他表示這是他與趙有亮的第二次合作,演完這部戲後,他總是習慣性地以「老頭」稱呼對方,趙有亮也特別自然地答應。

據悉,《我是醫生》6月初作為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機關黨委、電影局,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共同主辦的「2020年我的電影黨課」活動的10部「電影黨課示範課」之一,在黨員當中放映,獲得了熱烈反響。

《我是醫生》觀後感3

《我是醫生》是對英模人物傳記電影創作的一次可喜突破。:「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只有創作出典型人物,文藝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吳孟超是共產黨人的楷模,是忠於人民的英雄,是大科學家和大教育家的典型。因此,為這位95歲高齡的「當代醫聖」傳神寫貌、樹碑立傳,是文藝創作禮贊英雄、塑造典型的題中之義和神聖使命。《我是醫生》創作者「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深入生活,走進吳孟超獨特而偉大的精神世界,創作出這部或將在中國人物傳記電影創作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和審美價值的優秀作品。

「文藝作品不是神秘靈感的產物,它的藝術性、思想性、價值取向總是通過文學家、藝術家對歷史、時代、社會、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來體現。面對生活之樹,我們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就內涵而言,以「價值取向」取代了慣常講的「三性統一」中的「觀賞性」;就次序而言,「藝術性」被突出地提到了首位。這是有深意藏焉,值得我們深長思之的。我體味,這與恩格斯當年在《致斐·拉薩爾》中提出的「最高的標准」即「美學的歷史的」標準是一致的。因為衡量文藝作品,首先需要對其進行美學上的考量即藝術性分析,證明它是一部藝術品,有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再對其進行歷史分析才有意義,否則它可能是公式化、概念化、說教式的。這是文藝批評的共時性標准。正是因為當今不少英模題材的文藝作品審美化、藝術化程度過低,公式化、概念化痕跡過重,因而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征服不了讀者觀眾,乃至傷害了這類題材的聲譽的現狀,對作品「藝術性、思想性、價值取向」的強調才更具有現實迫切性和指導意義。

《我是醫生》首先經得住美學上的考量和藝術性分析,是一部平實中見崇高的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的優秀藝術品。它既傳承發展了新時期以來人物傳記電影如《焦裕祿》《楊善洲》《鄧稼先》《錢學森》等的優秀傳統,彰顯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努力「各美其美」;又學習借鑒各國人物傳記電影中適合中國國情的有益的藝術經驗,為我所用,做到「美人之美」;並進而在此基礎上交融整合,轉化創新,實現「美美與共」。可以說,《我是醫生》是一部視角獨特(從術道關系、醫患關系、師生關繫上精雕細琢人物形象)、構思別致(從時空設計、畫面字幕、氛圍造型上匠心獨運烘托題旨)、樣式新穎(堪稱是人物傳記電影中的「這一個」)的藝術電影。從美學追求上看,《我是醫生》注重彰顯中華美學精神。一是講求托物言志,寓理於情。且看吳孟超幼時從父在橡樹林中那把割膠刀到從戎就醫百煉成醫聖那把「金不換」的手術刀,辦公室里櫃中摞起的厚厚的故去病患的檔案,父女餐桌上那玩魔術藏雞蛋的蓋碗……其間傳遞出的傳主精神成長史中的「志」和父女情感何其深邃!二是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且聽「一台手術只能救活一個病人,一個實驗室的細胞免疫研究新成果卻能救活一批病人」「我想背著每一位病人過河。有一些過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後一步。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實驗室!」多麼朴實深刻的語言!而那些復雜繁冗的醫患矛盾沖突,那些手術室里緊張辛苦的開刀過程,那些醫術與醫道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影片中都處理得凝練節制、恰到火候。三是形神兼備,意境深遠。無論是趙有亮飾演的吳孟超,還是胡亞捷飾演的趙一濤,都堪稱形神兼備。當年以在經典電視劇《秋白之死》中塑造瞿秋白形象而廣受好評的趙有亮,真是寶刀不老,把吳孟超這一「醫聖」形象演絕了。胡亞捷塑造的趙一濤形象,個性鮮明,時代感強。師生的對手戲,熨帖自然,餘味悠長,把「伯樂相馬」、薪火傳承的人生意境表現得妙不可言。而整部影片,在美學追求上相當完美地把知、情、意、行統一起來了。

再說思想性。正因為《我是醫生》審美化、藝術化程度較高,所以影片蘊含的思想深度和廣度才具有了較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我尤其欣賞這部作品審美地注入的哲學意味。首先,片名起得好。我是誰?我是醫生。醫生是誰?醫生是醫治人的生理疾病的,從「希波克拉底誓言」開始就明言如此。而《我是醫生》卻以審美方式啟迪我們:像吳孟超這樣的「醫聖」,確是既擅長醫治人的生理疾病更是療救人的精神創傷的高手!他們既是一流的醫學家、科學家,更兼為哲學家、思想家。吳孟超在處理手術室與實驗室的關系、「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醫術與醫學的關系、應用理論與基礎理論的關系、現實需要與長遠利益的關系中顯現出的哲學思維和戰略眼光,足以讓觀眾於他不動聲色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真正的大師風范。而所有這一切,都與公式化、概念化和說教無緣,是真正靠審美化、藝術化實現的。一部人物傳記影片,能讓我們通過藝術鑒賞領悟如此既深且廣的思想內涵和人生哲理,能不為之叫好嗎?

最後說到價值取向。人的一生,都會生病求醫,醫患關系是凡人皆會遇到的一種關系。因此,《我是醫生》所反映的生活牽動尋常百姓,它的價值取向勢必影響最廣泛的社會群體,從而產生巨大的引領作用。可喜的是,由於創作者面對吳孟超平凡而偉大的人生,努力既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又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所以對醫者仁心的報國情懷、科學精神、戰略哲思、人格風范等價值取向都進行了相當精彩的審美表達。這正是今日之中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歷史進程中所亟須的正能量。

Ⅲ 2022電影《人間世》觀後感

《人間世》是根據同名紀錄劇集紀錄片《人間世》的素材重新剪輯創作的紀錄電影。該片主創團隊中,監制、導演陶濤是中央戲劇學院教授。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電影《人間世》 觀後感 ,歡迎閱讀!

電影《人間世》觀後感1

「以真實取勝」「跳動的真實最有力量」……幾乎是一夜之間,《人間世》火了,豆瓣評分高達9.7,短評多達1508條。對這部展現醫院生活的10集紀錄片,人們最多的評價是:真實。

《人間世》真實嗎?確實沒有覺出來,因為沒有患者排幾個小時長隊卻遇到一位不耐煩的醫生的鏡頭,沒有交不起錢時大夫瞬間改變的臉色,也沒有醫生為說服患者使用高價葯時苦口婆心的場面……

紀錄片使用了許多影視作品中常見的意象,如:飛奔的護士、快速推進的病床、飛奔的救護車、閃爍的警示燈、快速傳遞的止血鉗和手術刀,而生活中常見的意象,如護士的大聲呵斥、迷宮般難找到的化驗室、住院部每天早晨為應付檢查而進行的大掃除等,依然沒看到。

一線醫生特別辛苦,絕大多數醫務工作者是負責的、充滿使命感的,這毋庸置疑,但並不等於說,我們就該無視醫療服務中尚有不少讓人不滿意的現象,甚至還存有制度性的缺陷。

相比之下,《人間世》呈現給觀眾的世界過於完美,只見醫療資源不足、技術瓶頸,不見人的問題,這與許多人的就醫體驗並不完全匹配,由此可能產生兩種結果:首先,患者對醫院服務產生過高期待,遇到不滿意時,容易反應過激,成為「醫鬧」;其次,只看到改善技術的需要,卻看不到改善服務的需要,則未來資金依然會偏重前者,可醫護人員收入總沒有顯著提升,他們只是作為技術發展的附屬品,則好設備真能充分發揮價值嗎?

從刻畫醫院生態角度看,《人間世》並不完全真實,那麼,為何它還能感動這么多觀眾?為什麼還能得到網友如此高分? 因為,《人間世》表達了另一層面的真實,即:生命是脆弱的,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失敗。

對於生命來說,死亡是冰冷而永恆的,在死亡面前,一切價值都顯得那麼脆弱。如果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何須認真地活著?我們又何須為愛、為真誠而堅持?如果結局一樣,我們曾經執著的一切還有價值嗎?我們曾有的那些迷戀、那些陶醉、那些熾熱,豈不都是鏡花水月?

正是因為死亡對價值的巨大解構作用,所以古往今來,一切文明都在全力遮蔽死亡,我們半信半疑地相信,還有另一個世界在等待我們,死亡不過是一次再生,然而,當現實無數次戳破謊言後,現代人只好將死亡藏匿起來——通過醫院、殯葬機構、公墓等,將死亡的影響最小化。於是,死亡成了「偶然」事件,成了一次意外,成了日常話語中的禁忌,其結果是:絕大多數現代人只能從至親的死亡中,獲得對死亡的體驗。

死亡成了陌生人,這世界便完美了,一切都有理由,一切都能把握。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 思維方式 :沒有偶然,偶然的背後必然有某人的疏忽,必然是問責不到位的結果。

《人間世》之所以震撼人心,正是因為它將死亡赤裸裸地展現在公眾面前,許多人第一次發現:死亡是沒有理由的,殘酷乃是生活的底色。

是的,交通堵塞會讓來之不易的、捐獻的心臟徹底廢掉;因為疏忽,一個健壯的年輕人突然倒下;為了再當一次媽媽,貌似成熟的人工授精技術竟給人以如此多的苦痛……《人間世》告訴我們:醫學原來不是萬能的,在冰冷的事實面前,大夫與患者其實都是可憐人。

《人間世》傳達出一種普遍主義的情懷:我們都是人,我們都在經歷命運的折磨,請不要因為無知和驕傲,在彼此抱怨的淵藪中沉迷。

愛是不永久的,當你擁有時,就要想到失去時的苦痛;生命是不堅牢的,當你沉浸其中時,就要想到一切終會結束;幸福是不可靠的,當你擁抱它時,要想到它的虛偽;科學是有局限的,你從中受益了多少,它就會還給你多少失望。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間世》補足了我們 教育 、 文化 中的短板,當世風日漸滑向奢靡、享樂時,它及時地告訴我們此岸的虛無,與《舌尖上的中國》對口腹之慾的慢動作、詩意的描寫相比,《人間世》是沉重的,因而也是真實的。

透過《舌尖上的中國》,人們只會遺憾,遺憾於還有這么多好東西未吃到,而透過《人間世》,人們卻能沉痛,沉痛於我們曾鍾愛的一切竟是如此虛幻,由此更深入地去思考:既然生命是脆弱的,我該怎樣度過今生?

雖然未達成批判現實的真實,卻觸摸到了生命哲學的真實,所以《人間世》仍然是真實的,這份真實感動了億萬觀眾。

然而,生命哲學的真實是書齋中建構出來的真實,遠遠達不到具體人生的生動與鮮活,在缺乏生命哲學教育的氛圍下,《人間世》具有先進性,填補了一些空白,但隨著社會跨越這一階段,《人間世》就會因其與現實的隔閡而失去其價值,畢竟它展現的是編輯加工後的真實,它並不是一個時代的證言。

一旦把生命哲學推向極致,難免會滑向僵化、呆板,甚至走向反對人。比如《人間世》中,對患者搏動的心臟的刻意展示,對人體臟器的直接呈現,都有用感官刺激來加強「生命脆弱」主題的意味,可這種血腥的手法是否合適?在一個更重視權利的社會中,如此拍攝,真的妥當嗎?為了陳述敬畏生命這一宏大主題,不惜剝奪個體尊嚴,這顯示出《人間世》的製作者與現代文明之間的差距,而這樣的紀錄片能獲得如此多的點贊,更顯示出我們整個大環境與現代文明之間的差距。

電影《人間世》觀後感2

從下午到晚上,一口氣看完了,久久不能回過神來,桌上零散的紙巾,游離的眼神,回盪的畫面。

青松說《人間世》挺好的,是個紀錄片,講的醫院的事,豆瓣評分9.8,我並沒有很在意,只是後來留意的了解一下的時候被深深地吸引了。當天看完之後我就下筆了,但是寫了兩行的時候再也寫不出來了,直到看到這樣一句話:

《人間世》這部紀錄片讓人不敢看第二遍,因為它直擊人心。它講述了在生存死亡這件大事面前,人們的理智與情感,脆弱與堅忍,極度想要挽留的渴望以及失去之後超越人性的無私。它記錄了在醫院里不停上演的悲歡離合人間世。在希望與失望的交織中,一切情緒都被放大,喜悅溢於言表,悲傷難以承受,憤怒不可遏止。然而,在誤解、沖突和寒心之外,又總有信任、尊重和互相理解。它讓人在新生和離別間,重溫了一個道理:一切都會敗給時間,每個人,都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歸去。它讓人明白,世上沒有什麼事,能大過生死。

當生活簡單到只有一個目標——活著,你會怎麼辦呢?

這個人是你躺在病床上,被各種儀器插著,能看到的是一個白色的房頂,同樣白色的四周。亦或是你的親人躺在床上 。你能否承受起那一紙手術單上的簽字?能否承受起巨大的經濟壓力?能夠承受起恐懼、悲傷、憤怒的情緒?當你發現醫生一點都不萬能的時候,那僅僅的救命稻草也用盡全力而不知結果的時候呢?

事實是你必須承受,當生與死真的擺在面前的時候,我不敢想像那到底會是什麼樣的心裡才能讓自己得到些許安慰。

看到這里我希望你先把它看完,然後再回來和我一起感悟。

我們常常提到感恩,我們要感恩,父母,老師,親人,朋友以及我們身邊的所有人,因為我愛他們。那麼讓自己的愛變得更有力量吧!珍惜好我們的時間,做出自己的努力,付出學習,收獲能力。讓自己的肩膀能夠承受的更多。

現在我已經決定每年都要帶全家去醫院檢查身體,及時發現,平日里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可能會花一些錢,用一些時間,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

生的權利,始終在你的手中,只是,你從未意識到。

所以,人生不只要堅強,更要懂得珍惜,只有懂得珍惜的人,才會時時刻刻呵護自己的健康。因為健康不只關乎你的財富,而且,還關乎你親人的幸福。

救命、理解、團員、告別、選擇、信任、新生、堅持、愛、人間世,每天都在上演,下一個或許就是自己,你准備好了嗎!

電影《人間世》觀後感3

距離這部紀錄片的播出到現在已經有三年之久,但是它的影響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衰退。這部紀錄片直擊醫患關系的重重矛盾,用一個個生命的 故事 去向人們展現真正的醫學,讓人們在面對疾病的時候能夠多一些思考,不避談失敗,不忌言生死,尊重醫學,尊重生命。

醫生可能現在已經成為了醫患關系中的弱勢群體,這也直接導致了現在的醫科大學的招生並沒有像前幾年一樣火爆,而是逐漸冷清下來,醫生這個職業在當下的中國正在成為畏途。原因就在於醫生背負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不光有行醫救人的壓力,同時也背負著病人家屬的壓力,這樣雙重的重壓嚇退了一些原本打算從醫的人。

「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的真相就是在高明的醫生也有無力回天的時候,在很多「傷醫」事件的背後,是因為不少患者家屬不能夠接受對於自己親人生的渴望以及現有醫學水平之間的落差,這在同時也給醫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疾病面前,患者家屬能夠給予醫生充分的信任,讓醫生能夠真正發揮出自己的職責,盡力去挽救每一位患者,或許這才應該是我們真正的追求。

是的,這個是很多田園女權自媒體經常拿來抨擊社會、誤導女性的一個手段。

但是這句話是紀錄片裡面一個醫生說出來的,原因是這個醫院接納了很多全國各地聚集於此的各位準媽媽們,她們的身體非常不適合生孩子,有很大的生產風險威脅生命,但是醫生不能直接打掉這些孩子,因為這些准媽媽是大多數出自的內心非常渴望有一個孩子,她們有選擇把這個孩子生下來的權利。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准媽媽,自身有心臟問題,如果要生孩子,在生產的時候很大的風險會死亡。

讓部分田園女權很失望的是,全家上下,公公婆婆爸爸媽媽老公妹妹全部反對這個准媽媽生孩子,但是這個媽媽還是知道風險並冒著風險想生一個孩子。

另一個准媽媽是烈士家庭,唯一的孩子是消防戰士,在一次火災任務中,為國家為人民壯烈犧牲,英雄的背後是這個家庭的破碎,准媽媽面對空落落的家,希望再生一個孩子來讓這個家庭有個寄託,但是這個准媽媽年齡較高,生育孩子也是有很大風險的。

很遺憾,心臟有問題的准媽媽在生產的時候很順利,孩子在28周的時候,剖腹產,並且在手術台這第一關完美度過,但是在術後的icu上,由於心臟等問題,還是沒能撐過來。甚至親身沒有看到一眼孩子就離去。

而另一位烈士媽媽在高齡的生育風險面前撐過來了。

電影《人間世》觀後感4

很多片段都是含淚看完的,醫患關系是現在常常上頭條的新聞,在紀錄片中,醫生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醫學不是萬能的,醫生救死扶傷在有限的能力范圍內施救,但人有旦夕禍福,醫學也有無能為力束手無策的時候,第一集中有急救室實施搶救的片段,各個醫生輪班做心臟復甦,最後搶救無效時,有一個醫生直接摘掉口罩走掉了,或許這個搶救是他職業生涯中經歷過尋常的一個,或許這個病人是他看盡生老病死的一部分,但是在他摘下口罩低頭走掉的時候,我想他的心中還是有惆悵,畢竟那個患者才24歲,

器官捐獻,這個聽起來就有千金重的話題,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人死後又有靈魂轉世的說法,關於火化都需要國家普及推廣,更何況人死後將所有器官捐獻,生者需要下多大的決心,忍受多麼大的悲慟,焦的父母在做決定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程序中需要監護人手寫放棄治療,這四個字,親筆寫下就好像是親手放棄最愛的兒子,這個時候父親猶豫了,但是他的母親卻異常冷靜,兒子的生命已經留不住了,就讓他成為其他優秀的人的一部分,活在這世上,這一集的最後,有一個器官捐獻的紀念碑,這個碑不僅僅是在告訴活著的人,這世上有這些人他們的親人在忍受喪親之痛的時候還想著其他無血緣卻忍受病痛的人,也是在記錄著我們社會的進步,綠葉枯萎不是結束,化作春泥更護花。

你是否有想過未來,自己的生命會怎樣結束,臨終關懷醫院,如果有一天需忍受病痛的折磨,如何有尊嚴的死去,選擇自殺也是需要有勇氣的,有時候還沒有鼓足勇氣,卻也連這個選擇也失去了,因為那時候你已經沒有力氣了,到那時死亡是一種解脫,而活著是在小小的床上,透過四方的窗子看春夏秋冬的痛苦,這是每個人不得不去想,卻又萬萬不願想的未來。重病的老人離開時,她的老伴乘坐計程車送她最後一程的時候,在車上忍不住落淚的場景,這一生兩人攜手,卻有一人先走,這其中苦痛無論年紀老少、身體建康與否都是一樣的。

26歲的年輕媽媽,這一集是最感動的,新婚夫妻的恩愛,懷孕母親為了孩子堅持到最後一刻,勇敢、樂觀地面對病痛,疾病總是突然地降臨,沒有理由沒有憑什麼,無人可分擔替代,活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每一天你都有充實無虛度么?

電影《人間世》觀後感5

這部紀錄片剛播第一集,大家都說「瑞金醫院真有魄力!」這幾天,很多人都在說:瑞金醫院很有魄力。因為在上海多家三甲醫院拍攝的醫療紀錄片《人間世》6月11日開播,第一集就打破「套路」,把幾個失敗的病例呈現給觀眾——因為吃海鮮中毒導致多臟器衰竭沒救回來的24歲青年、沒有挺過手術後第二天的馬凡綜合征患者……,第一集的拍攝醫院,就是瑞金!

這是一部醫療紀錄片首度以這樣大的篇幅直面醫學上的「不完美」。「一般故事的套路是——病人命懸一線,手術驚心動魄,最後大獲成功,病人出院了還會謝謝醫生。然而,風險大的手術總有失敗,對失敗,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避而不談。」今天,我們終於可以客觀聊聊真實的醫療到底是怎樣的了。

「生命有痛,有你真好」,「起初很擔心說了失敗案例,播出後會引來不理解。」這是記者在瑞金醫院聽到的聲音,畢竟不是所有醫院都有這樣的勇氣。所幸,好評如潮。「看多了太多『完美』的醫療宣傳,這樣的角度更讓人感動。失敗也是醫生和家屬必須面對的,繞開這個話題談醫療是不完整的。生命有痛,有你真好!」「很客觀、很正面,我覺得需要這樣的宣傳,還原醫療本來的樣子,有努力,有失敗。」「我們組織過成百上千次的搶救,我們成功,我們也失敗。正是能體會這種切膚之痛,我們才能毅然決然地守護著心裡的最後一畝田。醫生是人,不是神。」

好多醫務人員在朋友圈敲下這些話。有人評論,「敢於面對和談失敗,本身是一種進步。敢於面對真實,本身是一種升華。促進真實和重建誠信,是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使命之一。」絕大多數人表示看了之後,更理解醫生這個職業的艱辛和無奈。

遇到救不回來的病人,醫生會懊惱,會難受。手術台上的成功,會讓醫生無比喜悅。搶救總是爭分奪秒,用雙手捂熱血庫緊急送來的救命血漿,是醫生的平常事。

也會有這樣的場景,手術還在進行中,家屬卻已經沖進來掐住了醫生的脖子……「一息尚存,我當竭盡全力」,說哪個醫生沒面臨過失敗,這首先是一種不客觀。一個三甲醫院的教授跟記者說起印象最深的一個病例,他稱此為「一個劫」。

那時他還是年輕的住院醫生,夜急診,一個嚴重外傷的病人來了,20多歲,手術做到凌晨兩三點,術後看看病人,沒問題,筋疲力盡的他睡覺去了。第二天,觀察病人,皮瓣發白了,血液循環上不去,病人出現出血性休克。採取了很多急救 措施 ,沒救回來。

「病人死掉,我輸掉。」這個教授說起當時的感受。可能手術細節處理得更好些,可能手術後觀察得再密切一點,也可能病人本來就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年輕的住院醫生就此一蹶不振。

後來,一位老醫生的話讓他走了出來,「鬧革命是有犧牲的,年輕時代價小,做不了大手術,長大了代價更深。」這以後,凌晨做完手術不論多晚,這個年輕醫生都守在病人身邊,觀察情況。這是體力與意志力的考驗,但他就是絕不離開,他不允許在自己的環節上出現任何差池。

《人間世》里有句話說得特別好:「醫生最困難的不是面對失敗,最困難的是,面對這些失敗帶來的種種挫折,卻不丟失最初的那份熱情。」

瑞金醫院心外科主任趙強是這句話的實例。第一集里,他先接診了27歲的王斌,馬凡綜合征患者,一種先天性疾病,被稱為「死神代名詞」,患者的主動脈隨時會撕裂,因大出血死亡,患者大多活不過30歲。

要救他,就得把全身的主動脈都換成人工血管,這樣做等於「半個人要剖開」,屬於特大手術。趙強接下了這台手術。趙強准備給馬凡綜合征患者做手術,這是心臟外科的特大手術,要把患者全身的主動脈都換成人工血管。可惜,術後第二天,王斌出現急性腎衰竭,沒挺過來。

不久,瑞金醫院又來了一個馬凡綜合征患者,劉靖。剛經歷一次失敗的趙強沒拒絕這家人,對於二次失敗的打擊、對聲望的影響,他都不太在意。「這個女孩的爸爸、哥哥都因為馬凡綜合征猝死了,我不給他手術,她的生命也可能隨時中止。」《人間世》播出後的第二天,記者見到趙強,回憶這個病例時他說了兩句話:「生死關頭,你不會考慮自己的名利,病人是第一位的。」「每一個案例都是不一樣的,沒有一模一樣的病例」。 32個小時的手術、9名醫生合作,這次,劉靖活著出院了。

趙強說,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讓大家知道,每個病人,醫生都會傾盡全力去救治,但也要理解,總有一些醫學尚無法達到的地方。

雖然有失敗,但更多的人活了下來。熟悉趙強的人會發現,這類醫生有個特點:性格比較單純,說到底腦海中的頭等大事就是那兩個字:救命。

「一息尚存,我當竭盡全力。」對醫生,我們要有這樣的信任與信念。

一個德高望重的醫學界的老院士曾這樣說,如果什麼病都能救回來,那人就不會死了,可人不會死么?所以,生命就是有不可承受之痛,不管你是否承認。

成功搶救過羊水栓塞產婦的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段濤說過這樣一句話:「能搶救回來的羊水栓塞,很可能就不是羊水栓塞了」。這話,一來說的是羊水栓塞的凶險,二說的是,醫學還有太多無法逾越的山峰,太多的變化與未知。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談失敗?難道就是要為失敗所折服、打倒?不是。當我們談失敗的病例,我們在說的其實是經歷悲痛、重拾希望。


2022電影《人間世》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2022年人世間觀後感6篇

★ 人世間觀後感800字作文5篇

★ 人世間觀後感範文6篇

★ 人間世紀錄片觀後感範文

★ 2022「學習強國」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一等獎作文10篇

★ 2022學習強國「我家的『人世間』故事」優秀作文10篇

★ 學習強國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主題作文10篇2022

★ 2022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主題徵文

★ 2022學習強國我家的人世間故事徵文作文十篇

★ 2022學習強國我家的人世間故事徵文作文集10篇

Ⅳ 個人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電影《我是醫生》選取了以吳孟超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軌跡,講訴了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故事。以下內容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一】

過往的大多數主旋律電影多以又紅又專的方式來宣傳正能量,塑造劇中的幾乎所有正面人物,過多的運用同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導致了觀眾的視覺疲勞,導致國產的主旋律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不盡如人意,雖然每年都有不少的主旋律電影產出,但是真正有市場和口碑的少之又少。《我是醫生》無疑是典型的主旋律電影,但是除了個別台詞中出現“報國”等話語符號,基本上整個電影都在就人論事,以“醫德”核心和劇情沖突走向的核心,以小處著手,平凡普通的醫生,身上折射出了醫者應有的品德,正面的宣傳了作為職業的醫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具有很好的可信度,結局給人以所主人公所從事行業的無限希冀。雖然故事整體講訴的略微平緩,沖突依然是靠走煽情的主旋律老套路,但不失電影整體的寫實手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電影人物的塑造上,主人公“吳孟超”與其徒弟“趙一濤”刻畫的極為成功,尤其是操著東北口音的“趙一濤”。劇中所有人物的表演無疑都是為了突出傳主“吳孟超”的形象;“趙一濤”身上的不堅定的性格顯現出了為人的真實,在“吳孟超”的影響下,逐漸發生了三觀的變化,師徒之間的關系,很好的展現了醫德與醫業的傳承。在家庭上,對女兒的愛也刻畫的很好;總之,在家庭與事業上,他是一個很真實的人。趙一濤叫他“老頭”也是一個亮點,增添了一絲正戲中的幽默。但是除了這一對師徒之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畫上就略顯單調,無論是女兒、醫院的同事,患者,一閃而過的父母,在表演上都顯得有些生硬和做作,為襯托而襯托,少了人物本身應有的鮮活。

電影本身傳主故事性足夠,但是在電影技術層面,就顯得有些拖電影整體效果的後腿。鏡頭和場景、色彩的選擇都沒有給電影加分,總有一種陳舊套路的感覺,旁白字幕的出現並沒有與電影整體很好的融合,起到應有的作用;電影整體的聲音配備也沒有特點,適當增加一些富有人情味的配樂和伴奏會給電影帶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個別橋段。電影整體的故事剪輯是線性的,穿插著幾個小故事,但是幾個小故事並沒有講的圓滿,似乎單純為了時間線性而服務,導致整體沖突不強,缺少一些張力,只能靠人物的情感撐戲。

總體而言,這部電影是近年來比較不錯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對於電影本身,可能需要的就是少一些套路,電影語言上加強與故事、人物的配合,辯證的看待人物塑造,有缺點的人物並不代表人物整體形象不高大,其實大多數電影中最終的經典形象反而是配角,丑角,因為他們更有性格特點,就是這部電影中趙一濤的這一類形象。有矛盾才有精彩,電影的人物豐滿,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至於電影本身想表達的正能量和“三觀”,自會從電影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展現出來,反而沒有必要刻意的告訴觀眾,在這一點上,《我是醫生》是成功的。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二】

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台;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贊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准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獲。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來源於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深刻的體驗。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我是醫生》的成功在於,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偉大,同時將一幅發展中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面前,讓人觸摸到了時代的脈動。事實上,吳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膽研究領域是當下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的縮影,當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於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時,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的作品,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是缺失的;而《我是醫生》則重拾傳統,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台,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里,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許多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鑒的經驗。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寫實手法凝練而剋制地呈現吳孟超和學生、吳孟超和病患、吳孟超和女兒這三組關系,通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塑造來引起觀眾共鳴。特別是電影設置的得意門生趙一濤這個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調性一下子活潑起來,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另一方面則以寫意的、詩化的方式表現了吳孟超和他的老師這第四組關系。每當吳孟超感到困惑無力時,他的導師裘法祖就會在一片柔光中出現在他面前,為他解惑,給他力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等專家評價說,這體現出創作者在遵守傳統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在追求更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表達手段,從而為影片增加了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力量;而這一穿越手法背後暗含的代際傳承,也進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讓影片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尹鴻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通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系,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敘事的同時,以字幕的方式,將全球醫學界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銀幕上,讓吳孟超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置於全球參照系中。尹鴻認為,這一手法將影片表達的主題置於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展現了國際化的視野。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三】

傳統的傳記片,限於資料真實性,所以不可能在劇情和場面上多做文章,也就是說傳記片大部分會犧牲掉電影最需要的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和畫面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部主旋律影片竟然敢在這種電影的“傳統法則”上唱了一些反調,情節雖然起伏不大,但是卻凸顯了多方面的人物沖突,層層推進劇情的發展,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加入了主角小時候的回憶,一副唯美的鄉村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懷舊和戰爭的場面隨著主人公的回憶時隱時現,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應該是中國傳記片的一種少有的嘗試,雖然有些地方的倒敘方式略顯突兀,但是並不影響影片的整體的效果,應該算是一種突破性的嘗試,打破了觀眾對主旋律人物傳記片的印象。還有中國傳統的醫療片,和國外的影片,比如《醫龍》、《白色巨塔》等相比,在手術還原的細節上,沒有可比性。但是這部電影在手術的真實性上作出了比較成功的還原,雖然鏡頭還是有一些躲閃之嫌,但是已經看出了導演想要展現出真實手術效果的意圖。

本片可以大書特書的是導演對影片的感染力的營造。要知道一部傳記片的成功與否,其實可以忽略情節,甚至可以忽略人物,但是如果感染不到觀眾,讓觀眾隨著影片的推進有了心靈的震動的話,那麼無疑這部影片是失敗的,《我是醫生》的成功之處恰恰在於感染力的營造上空前成功。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對於一部講述醫生的電影,對於生死這個話題的展現,大悲大喜的感情營造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要說,那是很低級的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我是醫生》的導演在煽情時含蓄內斂、於平淡中憾動人心,這無疑是一種高級的技法,不動聲色間,便將情感流淌的力量透入人心深處,讓你在不經意間被深深打動。

我們在整部影片里沒有看到一個因病而死的患者,即便是故事展現給我們的已經無法醫治的患者,影片或給了他們一個臨終的關懷,或給了他們最快樂的告別。把這種大悲的情節刪除,而依舊能做到感染觀眾,無疑升華了整個影片的境界。

影片對於整體感情的渲染拋棄了一貫的生與死的俗套話題,而變成了人類能否攻克癌症的宿命論的討論。

影片整體表面上是以吳孟超院士的人物事跡為主線,但是在每個鏡頭前打出的人類對於癌症免疫療法歷次成功與失敗案例的穿插,在於說明,這不是一部僅僅弘揚個人醫術和醫德的電影,而是一部整個人類和我們的宿命抗爭的作品。當然,由於中國電影的某些局限性,這種宿命論的矛盾,並沒有被推到極致,不過平淡間流露出的宿命之情,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

如果說,給這部電影打分,七分是沒有問題的。若說遺憾之處,我想在於一些旁支人物的設計上,廢筆有些過多。比如杜一濤這個人物,我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當然導演為了營造人物矛盾,故意讓這位年輕醫生和吳孟超院士之間在醫術,對於生命的態度,對於攻克癌症的信心等矛盾上做了很多比較,但是我認為這些沖突並不成功,比較老套,這是一大敗筆,而且圍繞著杜一濤周圍的人物關系,如他的前妻和同居女友,對於劇情的推進影響甚微,對於一部只有108分鍾的電影來說,這些情節不免有了些“戲不夠感情湊”的嫌疑。當然,因為胡亞捷個人演技的高超,在一定程度上掩飾了這些問題的存在。

當然,對於一部主旋律影片,還有一顆星我要獻給吳孟超院士這樣的老一代醫學研究者,實踐者,一開始我只認為他就是一個肝膽外科的手術專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深深地理解了,他對於醫學的價值的看法,他認為自己的手術刀其實是一種悲情的元素,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他想要通過生物療法,攻克癌症,這本身就是一名醫生的創舉,是一種博愛的情懷。這無疑也為這部影片的主角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四】

6月8號下午,在單位領導的組織下觀看了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全片充滿了吳老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讓我看到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吳孟超可敬、可親、可學的形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讓我深受教育。

電影中,吳老每次查房檢查病人時,都和藹可親、視病人如親人;面對為了給女兒肝移植而那麼努力的母親,哪怕成功的幾率非常小,他也毅然決定親自給手術保駕護航,雖然最後的結果非常無奈,但他的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後還會給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哪怕是醫生並沒有治癒他的疾病,他還是真心的感謝醫生。

電影中,吳老想搭建基礎研究平台,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里看花”。但是吳老告訴他:“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這不僅體現出了吳老領先的專業頭腦,更體現出了他救死扶傷的使命感。

電影中,吳老更是要親自為自己的女兒手術,他說“在手術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兒,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這個病人病情的主刀醫生,僅此而已。”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麼是大愛無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醫者生命攸關,“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任重道遠。所以對於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增進人類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健康高於一切,醫治病人疾痛是醫務人員的首要責任和神聖義務。我們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主動、熱枕地做好工作;也更會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在調節與病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自覺履行醫德規范。

作為一名黨員,更要嚴於律己,立足自身的崗位的同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實際行動,展現黨員的風范。

對於我們全科醫生而言,要不斷完善自我,抓住上海衛生綜合改革的契機,全身心投入社區醫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更多相關推薦文章:

1.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2.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5篇

3.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4.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400字5篇

5. 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6. 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7.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6篇

8. 醫生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9. 2017年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10. 觀看2017年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

Ⅳ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1

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眼涙也不是第一次汩汩而流了。

"525"我愛我心理健康日,校園組織的心理健康專題講座。我們觀看了電影《心靈點滴》。

劇中派奇(威廉羅賓斯飾)反對傳統醫界那種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態度,他認為惟有多和病人溝通才是成為好醫生的不二法門,所以他常跑去醫院和病人互動,但也因此成為了醫院的問題人物,但事後也證明,許多醫院無法管理的病人,都能受到派奇那股熱情感動而努力活出自己。

派奇心儀的女主角是同班同學,但課業上的壓力,加上派奇總是和她閑聊一些非課業上的東西,讓女主角覺得派奇在浪費她的時間而很討厭派奇,但漸漸地,她了解到派奇不只成績優異,而且有一顆悲天憫人的愛心和遠大的理想抱負–「成立一個讓病人充滿歡笑的醫療環境」。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因為他沒有注意那個精神有問題的病患,加上女主角的視病猶親,讓她獨自走進病患家裡而慘遭殺害,因此而讓派奇心灰意冷一陣子,差一點放棄理想。

所幸,生命的無常,可貴的便是它讓人絕望的同時,它也給了人無限的希望。自責難過到曾經也想輕生的派奇,終於在山頂上再度找到了自己看待生命的角度,重燃起以往助人為樂的信心和勇氣。

他堅信,醫病之間也是一種人際關系,不應該照著傳統教科書所言,做情感切割,反而要貼切相連。所以醫生不該只是躲在象牙塔里做實驗,或是開葯動手術,而是要盡早地學會和人相處,學習傾聽和交談。

同時,在他的定義中,醫生就是廣義的助人者,而所謂醫療行為,要治療的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人。

對抗疾病可能會失敗,但如果以人性的同理心對待病人,抱著互助為濟的精神,則幫助病人,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件事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

這部電影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片尾敘述這位派奇醫生在電影拍攝結束為止,已正著手重新建立他的「家人醫院」,而且目前也己有了近3000名的醫生,正排隊准備加入他的行列。

這部片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對白,例如:「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等等,一字一句都敲入我心。

而派奇對女主角深情款款朗讀了一段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 )的情詩,收錄在100 Love Sonnets/Cien Sonetos De Amor (聶魯達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短詩 17 (Sonnet 17),我也很喜歡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2

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眼涙也不是第一次汩汩而流了。

五一勞動節連續假期的第一天,下午我決定留給自己,偶然亂轉電視下,我看了這部HBO播映的電影《心靈點滴》(PatchAdams),也明白了男主角名字中--Patch象徵的修補之意。

這部片和男主角羅賓威廉斯主演的另外兩部電影:《美夢成真》、《心靈捕手》一樣,都是令我回味再三,膾炙人口的好片。

男主角派奇是位傳統醫界視為「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醫學院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了個「過度快樂」的評語。

他認為醫生不該被社會過度的神格化,享受過多的尊榮和敬畏,而使為人醫者漸漸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稱一句「XXX醫生」,不代表這個人放的屁就比較香,走路大家就要讓一邊。「醫生」二字,實際上是代表對自己堅持助人的一種宣誓。

所以他在醫院實習時,看遍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之後,內心產生覺悟,下定決心要開一間夢想中的醫院。於是他和理念相同的夥伴們,在風景優美的山間,建立了一所「以家為本」的免費看診醫院。

面對接踵而來傳統醫界的抨擊和質疑聲浪,派奇總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之姿慷慨陳言,毫無所懼;而在病童面前,他卻變成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大玩偶,搞笑做怪,只為了博得稚子純真的一笑。

在這些外界考驗前,他是個勇者;但來自內部的挫折卻一度重擊了他,幾乎不支倒地。

同為醫學院學生,也是他的親密愛人--凱琳,一路跟著他一起實現夢想,胼手胝足地打造了心目中的愛心醫院。與派奇的相識相戀,更讓凱琳逐步嘗試讓自己告別本身不為人知的傷痛。

只是沒想到,助人這件事,它可貴和可嘆的就是,它是一種冒險。

因為聽了派奇自身走出憂郁的經驗分享,她決定從幫助別人中找回幫助自己,肯定自己的力量,即使她直覺地有些擔心害怕,仍然決定信任他人地隻身前往探望一名精神病患,而忽視了病患本身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3

影片《Patch Adam》是羅賓?威廉斯主演的一部曠世傑作,在影片中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帕奇在年青的時候,因有自殺傾向而被送進了精神療養院,在療養院的遭遇讓他立志成為一名醫生。於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進入維吉尼亞醫學院就讀。他天資聰穎,在醫學院的成績非常優異,可是醫院內的醫生們受傳統觀念的限制,都十分不近人情。他不屑於這種狀態,他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堅持自己關懷病人、以病人為重的理念,和傳統的勢力周旋到底。最後,終於成功地拿到醫科學位。

雖然一些情節有一點點老套的感覺,但對整部電影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特別純,雖然極其感人,但卻沒有絲毫的造作之感,我覺得這很大程度要歸功於羅賓?威廉斯的完美表演,他在片中的表演是那麼的自然,找不到一點的瑕疵!影片的主題由於他的表演而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影片最後的結尾更令人叫絕,絕頂的幽默,使得整部電影更顯得無與倫比!看了這部電影,真的讓人產生純潔的追尋完美心靈的沖動!

導演在這套戲的一開始就透過了一個病人以四枝手指的小故事開啟了男主角帕奇的生命。它同時也灌輸了學生有關這套戲的信息之一,那就是「不要注目在問題上,要看別人所看不到的,並日日更新創造未來」。這句話深深地打動我的心扉並吸引著我拭目以待,目不轉盯的看下去。心裡想深一層,這不就是一位教牧人員應該要有態度嗎?身為領袖,必須要有遠見,不要讓虛幻的表面影響你對其實底的洞察。

帕奇很清楚知道自己進來醫學院的目的,因為他是帶著使命進來的。學術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知道自己身為一位醫生可以如何走進病人的世界裡來去幫助病人並與病人聯系更為重要。因為,醫生就是為了醫人助人。換句話說,教師。醫生或這輔導者猶如醫生,也是為了拯救靈魂的工作和牧養人的生命為大前提。所以帕奇三年的醫學院學習活生生的映射出學生三年的神學院學習應有的態度。猛上課與啃死書還為次要,在學校如何處事待人和與人接觸才是我們需要看重的。

這無疑是部具有深刻內涵的影片。

首先,作為一醫生或輔導者,必須是一個聆聽者、關懷者。

劇中帕奇因患有輕微憂鬱症,自願到療養院治病。但他發現許多病人,其實不是精神異常,而是沒人在乎他們心中的問題。因院方對待他們的方式如關在柵欄內的動物般,不關心、不寒暄,只給予食物及形式的診療。精神科醫師也只是如問卷機器般問問題,沒有眼神的關注,給病人的感受相當冷漠。

閱讀全文

與醫患互動與共情溝通主題電影的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