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交換人生》中有哪些地方觸動到了你
電影《交換人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通過講述兩位年輕人之間的互動,深刻地探討了人際關系和人性的本質。該電影的觸動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電影通過主人公之間的互動,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影片中的主人公來自不同的背景和家庭,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讓他們之間的交流變得異常困難。但是,在不斷地嘗試和溝通中,他們逐漸發現了彼此的共同點,並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這一點讓人們意識模握陵到,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獨特性,並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系。
2. 電影強調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影片中的主人公們在經歷了一次人生交換之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家庭和朋友的重要性。他們開始更加關心和照顧彼此,並在困難時刻給予支持。這一點讓人們意識到,人際關系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財富之一,我們應該珍惜和經營我們的關系,以獲得更加深刻的人生體驗。
3. 電影還通過描繪主人公的內心變化,表現了人性的本質。在經歷人生交換之後,主人公們開始逐漸理解到自己內心的弱點和缺陷,並試圖克服它們。這一點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弱點和缺陷,我們應該接受並尊重它們,同時也要努力克服它們,成為更好的人。
《交換人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通過深刻的人性探討和感人的情感表達皮此,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人際關系和人性的本質。這部電影讓人們更加珍惜自己的獨特性,並努力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系旦戚,成為更好的人。
❷ 有村架純主演治癒片:用一杯咖啡的時間,和過去的自己告別
假如有這樣一杯咖啡可以讓你回到過去,但是無論你做了什麼,卻並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你還會想要回去嗎?按照一般的邏輯,我們回到過去,就是為了改變未來,或者未來應該會發生改變,如果好不容易回到了想要重來的時間點,結果卻沒有一個預期的未來等著你,那麼回到過去又有什麼意義呢?日本電影《咖啡未冷前》就設定了這樣的穿越規則。
▲《咖啡未冷前》(在咖啡冷掉之前)
▲上映日期:2018-09-21(日本)
▶導演:冢原亞由子(《非自然死亡》《重版出來!》《為了N》)
▶主演:有村架純,伊藤健太郎,波瑠,林遣都,深水元基,松本若菜,葯師丸博子,吉田羊,松重豐,石田百合子
在日本一條寧靜街道上的一家叫「登山纜車」的咖啡店裡,有一個特定的座位,坐在上面就可以穿越過去和未來,但是,在空間上僅限在這家咖啡店,在時間上僅限在咖啡冷掉之前喝完咖啡回到現實(否則會成為幽靈),在人事上僅限來過這家咖啡店的人,因此,這家咖啡店就成為了一個特定的平行空間。
其實日本這類奇幻設定和穿越主題的電影與劇集並不少,比如《解憂雜貨店》《明日的我與昨日的你約會》《與君相戀100次》《致命之吻》等等,這類作品在世界觀的設立上雖然有趣,多數卻經不起推敲,但這並不是重點,日本導演擅長拍治癒片,奇幻也只是為了劇情服務而已。
有村架純(村花)在片中飾演咖啡店員工時田數,她繼承了上四代母系才有的特異功能,她沏的咖啡可以帶人穿越時空。電影里講述了四個故事,分別關於戀人、夫婦、姐妹和母女。
咖啡店客人二美子(波瑠飾)的青梅竹馬五郎(林遣都飾)去了美國,二美子想要回到分別的當時,吐露真心,但卻得到了小數以上的答復,二美子也發出了和我們同樣的疑問,既然回到過去也改變不了五郎已去美國的現實,那這樣做還有什麼意義呢?
但是二美子還是坐在了那個「穿越專屬」座位上,讓小數沏了一杯倒流時光的咖啡。二美子見到了青梅竹馬,想要告訴五郎自己的心意,卻欲言又止,然而咖啡冷卻的時間太快,二美子仍舊懷著遺憾回到了殘局的現實中。
雖然過去已無法改變,但是現在的自己,卻可以改變未來。二美子下定了決心,她發信息告訴五郎,她要去美國,她想要見到他。五郎發來會心的一句「我等你」。如果不是那一杯咖啡,二美子說不定就等不到這句話,就此和真愛擦肩而過。在現實中未曾說出的那句話,卻總是最想被對方聽見。
「登山纜車」咖啡店還有兩位常客,他們是一對恩愛的老夫妻,但一向記性很好的妻子高竹女士(葯師丸博子飾),這兩年卻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而且已經忘記了丈夫是誰,丈夫房木先生(松重豐飾)為此改行當護工陪伴妻子。房木先生拜託小數讓他回到妻子還記得自己的那一刻。那段「重逢」非常感人,博子阿姨和五郎叔(孤獨的 美食 家)都奉上了催人淚下的演技。
身為護士的房木先生也得知了妻子的秘密,她不想在自己面前成為一名病患,她在一封信里寫到「即使到最後一刻我也想做你的妻子」。這讓房木先生開始反省自己對妻子的態度,他認為自己沒能夠適應妻子的變化,以護士的身份來對待她,其實是一種傷害,作為夫妻,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能一起散步,一起 旅遊 ,盡情享受當下最美的時光。
和村花共演過無數次的吉田羊(羊姐),在片中飾演一名常客姓平井,她嚮往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於是離家多年獨自生活,將老家的旅館撒手給妹妹,她自問愧對於妹妹,在咖啡店裡見到妹妹也選擇躲避。但直白又開朗的妹妹卻因車禍去世,天人兩隔讓平井想要回到過去,和妹妹好好道別,並與逃避家庭的自己做個了斷。
小數給平井倒了咖啡,平井見到了逝去的妹妹,她和妹妹說,她決定繼承旅館,還妹妹自由。不曾想妹妹的夢想卻正是和姐姐一起經營旅館,這讓一直逃避家業的平井百感交集,她深切希望妹妹能活著。
然而現實沒有因為平井的這番提醒而改變,妹妹還是死了。但是平井這次義無反顧選擇了面對,她回到了老家,當起了旅館老闆娘,她希望她的幸福,能帶給周圍的人幸福。
而「幸福」這兩個字,恰恰是女主角小數的心結。她認為是自己沏的咖啡讓母親成為了幽靈(在咖啡冷掉之前她母親沒有及時喝完),她覺得母親是為了見死去的父親而拋下了她,自己是被留下的不幸的那個,而自己應該背負這些過往前行。
但事實並非如此,小數在男友新谷亮介(伊藤健太郎飾)和表哥(深水元基飾)的幫助下,見到了不是幽靈態的母親,知道母親深愛著自己,就此解開了心結。在這個故事中,有兩段是穿越到未來,比較燒腦。小數不再活在回憶里,在現實中也收獲了自己的幸福:愛貓少年健太郎。他的陪伴和愛,讓小數走出了心牢,活在更開放的當下與未來。
說回電影的主題,其實仍舊是不免俗的故事,是活在回憶里,還是活在當下,是讓過去的自己改變現在,還是從現在開始發生改變。影片的世界觀設定傳達了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已經發生的事不會發生改變,寄希望於讓過去的自己來改變不想面對的現狀,那是不可能的。
現在和未來,只有現實中的自己才能夠改變。而回到過去的意義,是重拾一種心境,發現一種心態,你的心態變了,司空見慣的現實也變得不一樣了,它有了新的定義和意義,而這樣全新的自己,是可以改變未來的。用一杯咖啡的時間,和過去的自己告別,迎接嶄新的自己。
❸ 豆瓣8.0《 漫長的告別》:一場長達七年的告別,一部溫情日式的家庭電影
《漫長的告別》這部影片由中島京子同名小說改編。這部電影溫情感人,彷彿就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普通的家庭。影片全長127分鍾,橫跨七個年度。
認知障礙症還有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做」漫長的告別「,意思是病人和家人,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用來告別。這部電影充滿了溫馨的橋段。就好像,我們回憶一個去世的親人,當初離別的撕心裂肺已經記不得,腦子里的回憶,都是各種溫馨的小細節。
影片中的父親退休前是中學的校長,非常嚴厲。那麼,在這樣一個不擅長表達自己情感的家庭中,如何體現家庭的溫馨和羈絆呢?這就要歸功於導演的精心安排和細節的鋪墊。
這篇文章將會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呈現三個方面展開解讀,分析一下,溫情故事的背後,隱藏了多少導演的小心思:
· 敘事結構:以單線順敘展開劇情,同時穿插了一個「包袱」來增加故事性;
· 鏡頭語言:運用豐富的鏡頭語言去助推人物情緒的抒發,讓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
· 主題呈現:長達7年的告別的背後,是一個家庭的愛和羈絆。
這部電影從一個游樂場切入,然後以單條線性敘事結構展開劇情,從發現父親得了認知障礙症,到最後去世,時間上整整持續了7年。為了使劇情起伏波動,導演穿插了一個「包袱」:父親總是無緣無故失蹤,說自己「要回去」。用這種方式調動觀眾的情緒,不經意間為觀眾帶來感動。
影片時間的跨度長達7年,於是,被切割成4個小塊,每隔一兩年,導演給觀眾呈現這個家庭中的幾個片段。一直存在的一個元素是,得了認知障礙症的父親總是無緣無故消失,而且一直念叨著「要回去」。大家都不知道,他想要去哪裡。
(1)是要回以前的家嗎?
因為已經有過失蹤的經歷,所以,家人開始猜測,父親到底要去哪兒。是要回原來的家嗎?
於是,全家人一起,回到了以前曾經居住的老房子里。然而,外孫和父親一樣,兩人都嚷嚷著要回去——不是要回」老房子「。
在回去的火車上。父親對媽媽說,我要帶你回去,去見見我的父母。
在我看來,這是影片的一個伏筆。父親在意的東西,並不是原來的房子,不是一個物體。父親雖然失去了記憶,但是,過去的生活,念念不忘的經歷,其實都還在。
這里也把劇情往前推動,讓我們知道,父親,其實一直都是在尋找過去的經歷。他自己的時間線,停留在了過去,而不是現在。 父親也在告別,向自己的過去告別。
(2)父親要去給家人送傘!
時間又過去了兩年,父親又一次失蹤了。吸取以前的教訓,父親的手機被裝了GPS定位。母女三人發現,父親一個人去了一個游樂場。
父親在游樂場騎木馬。看到父親帶著三把傘,媽媽突然想明白,原來,父親這是要去給她們母女三個人送傘。
姐妹倆小的時候,父親曾經來游樂場給她們三個人送傘。姐姐說,不太可能,按照父親的性格怎麼會來?媽媽就說,因為當時妹妹感冒了,父親惦記著。
母女三人打著傘,對著騎木馬的父親揮手。此時此刻,過去和現在交織,他們一家人,終於活在了同一個時間點里。一家人終於恢復了之前的溫馨,以一種特殊的形式。
(3) 活在過去的爸爸
影片以單線敘事結構推進,劇中的人物都活在當下,爸爸卻活在過去。
在這場漫長的告別當中,有兩種形式的告別:家人和父親的告別,以及,父親和自己的告別。
外孫曾經說,爺爺因為不記得以前的事情了,所以不會傷感,活得很快樂。但是,父親也是在用這種奇特的方式,和自己進行告別。
雖然不記得現在的事情,但是,記憶帶著他,回到了過去,沉浸在以前的世界中,把以前的經歷再次走一遍,這,就是父親一直念叨的」過去「。
在這樣的敘事結構中,跟隨著得了認知障礙症的父親,觀眾也窺探到,這個家庭原來是什麼樣子,家庭中的每個人的以往和現在。
用這樣的方式進行銜接,毫無生硬的感覺,一切行雲流水,自然而然發生。
劇情看起來平鋪直敘,然而,導演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和技巧,運用了豐富的鏡頭語言去助推人物情緒的抒發,表達人物之間的關系和羈絆,讓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比如,父女之間的交談,大量運用側拍和45度側拍,用來展現父女之間有一定距離,但是父親值得信賴的感情;用俯角來表達母親的軟弱和無助。
(1)用中景和側拍表達可信賴的父女情
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中景鏡頭,展現兩個人之間深厚的感情。比如,有一場小女兒和父親的談心的場景,我最喜歡。
小女兒剛剛在感情中受到了傷害,然後接到媽媽的電話,讓女兒和父親談心。這場談心的地點,在自己家的後院。
從一塊餅干切入,用一個中景,把父女兩人放入同一個畫面。兩人開始寒暄,父親嫌棄餅干太干,小女兒說,嫌棄不好就別吃,父親一下子把餅干給吃了。
鏡頭切換為遠景,然後,轉為小女兒特寫,從45度側拍的視角,她開始向父親訴苦, 說自己搞砸了,越說越難過,開始哭泣。
這個時候,父親的手伸了過來,看女兒是不是感冒了。順勢鏡頭就給了父親, 父親則是側臉。 他說,不可以失望。
女兒接過話,說自己一直以來都特別努力,但是,還是比不過,男友對於前妻生的女兒的牽掛。
父親從側臉變成了正面面對鏡頭,對女兒說, 不可以失望。很多事情,」yo「一聲,就過去了。這樣的事情,在學校,或者其他地方,很常見。
從側臉變成正面鏡頭,表現出父親作為校長的權威,以及對於女兒的關心。用一句話,就結束了這場談話。 話一說完,站起來就回屋子裡去了,同時,媽媽走了過來。這個時候,中景變成了女兒和媽媽,寒暄了兩句,媽媽也走了。女兒的情緒得到了釋放。
這場戲中,鏡頭切換很少,但是女兒和父親的感情,鋪墊得很好。女兒和父親,很少正面面對。女兒是45度側顏,父親是整個側顏。說話的時候,會偶爾正面面對鏡頭。
在我看來,首先,父女之間的交流,沒有同齡人那麼親密,兩人的交流是有一定的距離感的。其次,父親曾經是一個校長,即使已經得病,失去了記憶,但是,在小女兒面前,他還是權威,是長輩。
不知不覺之間,女兒壓抑的感情,終於得到了釋放和療愈。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場景之一。雖然情緒的爆發很激烈,但是,一切鋪墊得合情合理。
(2)用正面和側面鏡頭的對比,來表現父女情
小女兒不隱藏自己情緒,傷心了哭,開心了笑。大女兒是另一種性格。為了推進大女兒情緒的爆發,導演也是做了一系列的鋪墊。
大女兒在美國,深夜,鏡頭是45度側面。而日本,是陽光燦爛的早上,視頻的畫面中,父親在中間,母親和小女兒在兩側,笑著說一些好消息。
突然,大女兒說,想和父親單獨聊聊。鏡頭切換為遠景,再切回來,女兒從45度側面,變成了正面,再次鋪墊,女兒喝了口水,然後,問父親: 我該怎麼做?兒子總是逃學,可能沒學校上了 。大女兒開始哭。
鏡頭給了父親,用的是45度側臉,父親一臉擔憂看著大女兒,一個字兒也沒說,也沒有走開。
鏡頭一轉,大女兒的兒子回來了,他看到,媽媽在攝像頭面前睡著了,而自己的外公,一直看著媽媽。
於是,外孫向外公致禮,外公回了外孫一個致禮。 爺孫倆的交流,兩人都是正面鏡頭。
這樣一場戲通過精心安排,從父女倆的交流,變成了三代人的羈絆。三個人之間,也是通過兩兩交流完成的。
這場戲中,雙方的交流,是通過用電腦視頻的方式完成的。為了區分,劇中的人物,拍了側臉,而視頻中的人物,拍了正面的特寫。用這種方式,隔開了一定的視覺上和心理上的距離。
可以看出,雖然都是父女感情,但是,大女兒和小女兒,因為性格不同,和父親的交流方式也不一樣。父親對待兩人的方式也不一樣。但是,不變的,是關心。
(3)俯角鏡頭表現媽媽的脆弱
要照顧生病的父親並不容易,媽媽不但順利完成任務,而且總是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把家裡收拾得一塵不染。
後來,媽媽的眼睛出了問題,需要做手術,但是她最惦記的,還是父親。母親手術之後,必須低著頭,有利於恢復。這個時候,小女兒對媽媽說,自己沒照顧好父親,父親住院了,就在樓下。
這個時候,媽媽說了一句話, 請自行想像我的表情。 然後,導演給了一個俯角的鏡頭。
俯角能夠凸顯環境的作用,而吞噬角色,表現人物的卑微。導演用一種俯角的鏡頭表達方式,展現人物的無助和卑微。
影片沒有刻意煽情。母親在劇中一直很冷靜和堅強,沒有哭過,這唯一的一場母親情緒的表達,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來的。
用這樣的鏡頭,表現一個偉大母親,剛強背後的弱小和無助。這個鏡頭當中,也許媽媽在哭,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她還是一個勇敢頑強,堅韌的人。
長達7年的溫情告別的背後,導演想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家庭的愛和羈絆,是家庭成員坦然面對失敗,永不放棄的精神。
1.家庭的愛和羈絆
認知障礙症,又被稱為最漫長的告別。父親這場和家人的告別,長達七年。
然而,很奇怪的是, 電影里竟然沒有父親去世的畫面, 沒有眾人和父親一一告別、痛哭流涕的畫面,也沒有追悼會。反而,觀眾從逃學的外孫和校長的談話了解到,父親去世了。
導演盡量減少病痛的折磨,家人的辛苦付出,以及愛恨別離的痛苦,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家人的溫馨和牽絆。當往事都已成風,我們記不得當初撕心裂肺的痛苦,回憶起的,反而是每一個溫馨而平凡的小事兒。
比如,父親即使誰也不認得,失去了記憶,還會拉著媽媽的手,說要帶她回家裡見父母。
比如,父親還會帶著三把傘,去游樂場接家人。
亞洲的家庭關系中,父親總是處於權威的地位,說一不二,很少會表達情感。沒有刻意的煽情,也略去了父親去世的悲痛,很克制地表達,家人之間的羈絆和關心。
一場漫長的告別,親人之間的羈絆。
2.努力
小女兒一直遭遇各種挫折,母親為了鼓勵學習,會偷偷給錢。父親對她寄予厚望,希望能夠成為一名老師。然而,小女兒功課不好,是一個打工小妹。
現實中的她,一次又一次,搞砸了。
夢想開一家自己的餐館,於是足了麵包車,找了雇員,一起賣盒飯。結果入不敷出,最後還是失敗了。
因為父親走失,意外碰到了以前的同學,兩人交往了一年多,卻還是敗給了親情。男人一直牽掛著前妻生的女兒。
她難過的時候哭,開心了笑,日子繼續過。影片並沒有給小女兒一個完美的結局,也許,這就是生活。
大女兒在美國,自己也是一堆煩心事兒。丈夫沉迷於科研,對家庭不聞不問。兒子會逃學,升學成為難題。大女兒語言不通,擔心兒子卻沒用。
最後,她開始學英語,緩和和丈夫之間的關系,事情總是會向好的方向而去。
影片最後,並沒有直接給出一個圓滿的結局,也沒有神秘的力量幫助劇中的人物實現事業和生活的飛越。比如,大女兒的兒子,依然在逃學。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努力,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失望之後,還是接著努力。
總之,《漫長的告白》以單線順敘展開劇情,同時穿插了一個父親的失蹤來增加故事性,運用豐富的鏡頭語言去助推人物情緒的抒發,讓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同時,長達7年的告別的背後,是一個家庭的愛和羈絆。
《漫長的告別》電影中沒有最後死亡的告別,然而,每一個鏡頭,都在訴說著和父親的告別。導演用單線敘事的方式,用一系列的鏡頭語言,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溫馨,暖心的日式家庭。原來,告別也可以變得這么溫馨。
❹ 王家衛電影《2046》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王家衛電影《2046》可以把這部電影當作一個愛情故事來看。1966年,作為報刊編輯的周慕雲離開香港,在新加坡遇到蘇麗珍,這位蘇麗珍讓他想起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也叫蘇麗珍的女人也是他心中難以忘記的愛人。
周慕雲腦海中回閃過那一個個出現在他生命中的女人,香港遇到的蘇麗珍、新加坡遇到也叫做蘇麗珍的女子、白玲、LuLu、王靜雯等等,他想忘記過去,但是越想遺忘越是揮之不去,為了更好跟過去告別,他把發生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成為文字,寫下小說《2046》,小說中只要搭上了前往2046的列車,人們就可以找回失去的記憶。
《2046》這部電影是由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電影中的演員也是陣容豪華,說是劇情片、也可以說是愛情片,文藝氣息十足。
❺ 電影《城南舊事》意境分析
一、電影意境綜述
意境一詞多在中國古典詩、詞、畫等傳統藝術中被提及,是指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物。意境不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也融入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學情趣,且更側重於主體的情感表達。藝術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於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層意蘊。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也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這種情感表述方式,電影中空鏡頭的運用營造的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之美,電影長鏡頭的紀實化拍設構建的是一種不施不設的自然美,通過影視鏡頭和畫面凝聚的作品主題是一種有限到無限的超越之美。影視藝術融導演之情於聲畫之中,以綜合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建造藝術意境,來闡釋某種無法言述的藝術意蘊。
二、以《城南舊事》為例分析電影的意境
作為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貽弓深刻踐行了他們這一代導演提出的「丟掉戲劇的拐杖」這一主張,打破以矛盾沖突為主的戲劇式電影模式,進行電影語言和風格的探索,以詩化的電影藝術語言進行歷史敘述,表達人生哲理。《城南舊事》作為吳貽弓導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是傳統美學和現代電影語言的完美結合,具備了第四代導演電影作品的「詩電影」特徵,整部影片在意境的營造上獨具匠心。本文以吳貽弓導演的《城南舊事》為例,分析該影片的意境營造以其對於電影情感表達的重要作用。
1、文學式的分段敘事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以時間順序串聯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藉以英子純真的視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體面貌,也寄託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鄉愁,傳達一種人生處處是別離的意蘊。
散文式的敘事強調形散而神不散,作為散文式電影範本的《城南舊事》在敘事上採取串珠式的手法,講述主人公英子從6歲到13歲之間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別是文學小說中的《惠安館》、《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與「瘋子」秀貞相識,和妞兒成為夥伴,並幫助他們相認,最終妞兒與秀貞死於火車軌下,英子也隨父母搬了家,告別了小學之前的童年和夥伴。第二段故事發生在小學時期,英子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的小偷,和他成為朋友,最終目送他被警察帶走,英子也小學畢業。最後一段故事,導演將原著小說中《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兩部分融合到一起,選擇以父親逝去、宋媽離開為結尾,英子目睹宋媽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親生病去世,經歷與親人的不舍告別,而開始真正長大。
幾段故事看似是獨立發展,但每一個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都伴隨著英子的童年別離和成長,共同表達「離別」這一主題意蘊。告別夥伴、告別不經世事的小學,告別親人,告別愚而神聖的童年。整部影片對於離別和死亡的悲痛並沒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緩慢的鏡頭和敘事節奏凝聚悲傷,既有生死無常的生命感慨,也有離愁別緒的無奈。
此外,獨立的故事設置也從不同方面折射當時社會生活背景,進行平靜地歷史敘述,於個人小離愁之中展現國家大背景。這種處理有些虛淡甚至刻意隱藏,但卻又在虛實之間讓人忘卻不得,愁雲慘淡的社會現實從頭至尾榮繞於觀者心頭,這也是已經營造的最常用手法,虛實結合,以虛顯實,構建一種特別意境。比如,從影片開始就以英子的視角呈現父親在家裡招待學生,秀貞的丈夫被抓,北大學生在街上遊行,母親言語間的謹慎等,這些時代現狀的處理不露痕跡,卻有著一種內在張力。
2、無言勝有言的視聽語言
意境源於人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在影片中傳達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開頭用空鏡頭呈現秋風中枯黃的野草、烏鴉,以及隨著主人公的闡述,長城逐漸化出,鏡頭拉遠,駱駝隊走在城牆上,昏黃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遠景的交替中伴隨送別歌出現,直接從視覺和聽覺上將觀眾帶入懷舊的、綿長的意境之中。
(1)長鏡頭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導演運用大量長鏡頭來表現胡同里的場景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通過鏡頭的平緩搖移而非切換來營造一種不加修飾的、彷彿置身其中的意境。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相比,更強調敘事的連續性和真實性,達到了電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奪天工。
片中大量長鏡頭停留在秀貞回憶往事、宋媽失去孩子、英子告別小偷,這種大停頓疊加人物回憶,動靜結合,虛實相映,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產生一種內在張力,引人深思。在述說完身世之後,鏡頭停頓到妞兒與英子坐在屋裡的場景,大遠景逐漸拉遠,長鏡頭渲染妞兒的悲慘身世,也營造某種悲憫氛圍,使觀眾自然而然陷入思考,進而產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後,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樂課的場景中,鏡頭在英子臉上停頓,天真的眼睛盈滿淚水,沒有太多表情,也遲遲不願開口唱歌,長鏡頭及特寫鏡頭的使用,將小英子對於「什麼是好人與壞人」的困惑,對於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願與不舍呈現的淋漓盡致。
(2)色彩呈現「發纖濃於簡古,寄全味於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調是懷舊風格的,沒有強烈的色彩對比,城牆與胡同是暗淡的,人們著裝是素淡的,這種色彩搭配真實呈現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慘淡的社會現狀,為影片背後沒有明說的社會背景營造一種心理氛圍。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牆淡瓦間穿小紅襖出現,與悲涼社會現實之間劃了一條淺淺的線,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視角審視殘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傷。
(3)道具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導演通過道具(意象)運用建構意境場景。意境一詞,更多時候是一種表意空間的詞,是一種通過周圍景物營造出的場景。歸巢的烏鴉,駱駝頸上的鈴鐺,古老的城牆,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搖晃的水車,京味的叫賣,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懶樣洋交談的人,藍天紅葉,這些意象的結合,構建了一幅真實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風貌。同時,以紀事化手法來完成意境的構建,沒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輯,平實瑣碎的生活鏡頭,打水、買菜、吃飯、逛廟會、上課、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復始,時間卻不經意間流逝,現實化的表達給予觀者強烈的真實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達。
(4)音樂營造情感升華的意境
音樂在調動情緒和延伸想像空間上具有獨特作用,電影的主題思想、情感基調大多通過背景音樂表達。本片的主題音樂是《驪歌》,長亭送別的歌詞與離情別意的曲調和影片主題相呼應,並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別過去時響起,起到劃分故事段落和推進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兒與秀貞離開時,英子搬家的路上響起了送別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後的課上,英子沒有再跟老師一起唱送別歌,一直到父親去世、宋媽離開,英子對於離別這件事的感受不斷清晰,影片沒有直白說明英子在種種離別中的痛苦,而是通過音樂緩緩呈現這種情感變化,以音樂營造別離哀傷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響的運用也在意境營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裡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帶到秀貞家認親,妞與秀貞相認後死於火車軌下,該段雷聲、雨聲,火車軌聲,汽笛聲,叫喊聲摻雜在一起,既表達英子對夥伴的不舍,又將兒童的天真善良與成長中的糾結困惑緩慢呈現在觀者面前。
(5)主觀視角構建平實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運用主觀敘述結構,從小主人公英子的視角出發進行故事講述,以英子的主觀感受來呈現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兒童視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種淡淡的哀愁,影片沒有醜化任何一個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會現實也在英子的主觀視角下被沖淡。
此外,導演以英子的視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最終卻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比如,為什麼駱駝掛鈴鐺,為什麼要槍斃人,我是不是你親生的,什麼是好人和壞人,宋媽的孩子為什麼不自己帶,這一點的處理像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營造某種綿長卻意蘊無窮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給不出准確答案,留給觀者無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復蒙太奇建構的內在張力
一部電影作品大到影片的整體風格,小到每個鏡頭細節的表達都可以建構意境,《城南舊事》不僅整體上表達淡淡的人生何處無相遇,轉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緒這一主題,在畫面、音樂、剪輯、敘事等藝術語言的運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為這一主題構建整體意境。本部影片中,導演在重復蒙太奇的使用上有著獨到之處。比如,井台打水的鏡頭,在影片中重復出現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現都幾乎內容相同,似乎是平淡無奇的日子,但也記錄著時間的流走。最後在妞兒和秀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兒的身世,水井依舊是那個水井,但是時間已經是夏天,聒噪的知了聲和乾涸的井槽營造一種異樣的氛圍,預示著妞兒和秀貞的悲劇。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復,英子童真的眼睛貫穿著故事的始終,鏡頭從不同角度將英子眼裡的懵懂、開心、好奇、疑惑、悲傷表現出來,呈現英子的善良真誠,機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藉由這雙眼睛表達著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兩個意象的重復剪輯,影片中宋媽眼角的皺紋、學校放學的場景也都使用了這種藝術重復。在內部節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頓(比如,在呈現妞兒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禮教下的愛情、宋媽作為傳統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別歌響起,這些細節上的處理,都與影片整體想要表達的復雜情感相交織。
三、總結
「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將離愁別緒、思鄉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現出來,為整部影片的懷舊意境做了鋪墊,與結尾處紅葉漫山,驪歌響起相呼應。電影台詞的散文化處理和背景音樂的古典化編曲共同起到意境升華的作用。全片以平緩的鏡頭語言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散文詩式的懷舊氣氛,呈現既愚笨而又神聖的童年,抒發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鄉情,情感沉而不烈,濃而不膩,綿綿而不絕,哀淡而不悲傷。在影片的鏡頭和敘事上,自然真切,巧奪天工;在場景建構上,呈現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單純的景,情非單純的情;而在情感表達上,處理的含不盡之意於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作為意境電影的經典作品,這也是《城南舊事》一直深入人心之處。
中國電影在意境的構造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思想,因此更具東方古典韻味。作為綜合藝術,電影通過豐富的意象選擇、綜合的藝術語言,建構象外之象與味外之旨,讓觀眾從鏡頭中感受到畫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國導演對於電影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實踐從最初的《漁光曲》到第四代導演的《城南舊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龍》也一直沒有停止。
❻ 為什麼電影《失戀33天》評價很好
這部電影當初給我的觸動很大,我認為能獲得好評的原因有三:
1.影片劇情真實。
影片中的故事,講述了黃小仙與男友分手後所經歷的種種難過,到後來放下痛苦,遇見新的愛情的故事。
這樣的劇情,我想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事情,影片中的黃小仙在吵架時的倔強與逞強,在失戀是所經歷的種種傷心,難過,讓在觀看的時候,總能勾起人的回憶,引發人的共鳴,讓人潸然淚下。
所以,我想這樣真實而自然的劇情,讓《失戀三十三天》不火都難。
在人生的道路上,要麼,學會珍惜,學會妥協,確保自己不會錯過那個最好的他,要麼學會等待,學會選擇,到最後找到那個適合與自己相伴一生的人。
我想,這正是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的一個深刻的道理吧。
所以說,《失戀三十三天》評價很好是必然中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