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貓這部影片講述的主題是什麼或者表達的思想是什麼
該片講述了草壁達郎的妻子草壁靖子生病住院後,他帶著草壁皋月與四歲的妹妹草壁米回到鄉間居住的故事。
整部「龍貓」帶有其一貫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到主角的意識流之中,讓觀者的心得到最真切的共鳴。
該片最初是一個60分鍾左右的中篇企劃,難以單獨公映。為了配合《龍貓》,吉卜力決定同時推出由高畑勛執導的中篇作品《螢火蟲之墓》。但是最終做出來的兩部作品都是時長90分鍾左右的長篇企劃。1988年4月16日,兩部題材和風格完全不同的動畫電影同日上映。
(1)動畫電影主題思想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為了方便妻子草壁靖子養病,草壁達郎決定帶著兩個女兒草壁皋月和草壁米搬到草壁靖子所在療養院附近的鄉下,父女三人入住了一間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小姐妹倆很快發現看似平凡無奇的鄉下有很多神奇的事物,無人居住的房屋裡能聚能散還能飛的「煤灰」、森林裡的小精靈、森林的主人龍貓和笑口常開的貓巴士。
一天,妹妹草壁米和姐姐草壁皋月吵了架之後,便獨自出走去找自己生病住院的媽媽,途中卻迷了路。姐姐在四處尋找無果的情況下,只好求助於龍貓。善良而溫和的龍貓喚來貓巴士,載著姐姐找到 了迷路的妹妹,乘著龍貓電車,妹妹把親手摘的玉米送給了媽媽,希望她早日康復。
2. 宮崎駿的所有動畫電影中體現了什麼
宮崎駿本人多次表達反戰主張,他的作品始終秉承著感人的故事、溫暖的畫風以及反戰和平思想(中國日報評)。宮崎駿對電影情節的構思,一方面反映了他自身的歷史認識與現實思考;另一方面,也代言了一部分戰前出生的日本人對於歷史問題的負疚感,以及希望歷史問題早日得到解決的願望(作家秦剛評)
或許宮崎駿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他明白要想讓世人警醒,那他的語言反而要溫和,因為過分刺耳的吶喊有時會讓脆弱的人類掩起耳朵。其次,他完美的把握了現實和想像的平衡,他讓人知道想像世界的美好,一切如天花亂墜。看他的作品,就好像在人類狹窄的後腦上開了一扇廣闊的天窗,讓人不由自主的相信夢想的力量,因為夢想的存在是藉以人與神比肩的理由。從開始到現在的所有作品,宮崎駿思想是一以貫之且辯證發展著的,他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藝術觀都有著明晰的脈絡,最終都為了構建那個完美的宮崎駿世界而努力(第十放映室評)
3. 動畫電影《獅子王》給你帶來的領悟是什麼
看了動畫電影《獅子王》領悟到了成長路上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值得感謝。
(3)動畫電影主題思想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榮耀之地」的國王獅子木法沙迎來了兒子辛巴的誕生,它努力想把辛巴培養成接班人,卻不知弟弟刀疤暗中覬覦國王的寶座。刀疤設計害死了木法沙,還讓小辛巴以為是自己導致父親意外身亡,逼迫它遠走他鄉。
深感內疚的辛巴在對前途深感絕望之際,偶遇了小夥伴狐獴丁滿和疣豬彭彭。它們告訴它要學會拋棄過去,及時行樂。然而,成年後的辛巴與青梅竹馬的母獅娜娜重逢後,再一次的認識到了自己背負的責任。經過一番思想上的掙扎後,它決定重返家鄉,坦然面對過去,奪回國王之位。
4. 《哈爾的移動城堡》百看不厭的動漫電影,主要想表達什麼主題
這是我在豆瓣上看到的,我很喜歡哈爾的移動城堡,覺得這位寫的非常深刻,可以參考一下。
一、故事內涵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故事的基本內涵。這部片子使用了大量的隱喻符號,其中一個重要的隱喻符號就是移動城堡。移動城堡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在西方文藝作品中,城堡通常喻指自閉的心靈。比如剪刀手愛德華或吸血鬼德古拉公爵,他們常年孤零零呆在城堡里,期待著得到解救。在那些影片中,城堡是主人公自閉心靈的象徵。那麼,移動城堡指什麼?我的理解是,移動城堡就是指霍爾流浪的心。移動城堡是火魔卡西法移動的,卡西法的法力來自霍爾的心臟,所以說,移動城堡實際是霍爾的心靈幻相。影片開頭,一座城堡在平原上緩緩而行,四隻腳爪撐起的金屬城堡外型頗似一顆色彩斑斕的巨大心臟,煙囪和屋頂如同心血管一樣密布。城堡在蘇菲面前停下,發出高分貝的摩擦聲響,城堡劇烈地顫動著,那是霍爾的心臟在顫抖——他終於等來了心上人。
移動城堡是火魔卡西法製造出來的一個魔幻分身,內部的房間其實是霍爾在波特海文港口的家。蘇菲剛進城堡,看見門楣上一塊四方形的門鈕,門鈕四側有四種顏色,藍色朝上,門外是波特海文港口;紅色朝上,門外是王宮所在地;綠色朝上,門外是移動城堡的路途,黑色朝上,門外是硝煙彌漫的戰場。後來霍爾把家搬到齊平鎮,把一個出口改為齊平鎮的新家,另一個出口改為他的秘密花園。就是說,在霍爾的屋子裡,只要轉動門鈕,門外可以是任何四個空間。這就好比一個枯坐在家裡的人,幻想自己隨時進入各種虛虛實實的空間,經歷各種事件:出身於老家,混跡於名利場,在黑暗中反抗惡勢力,與愛人共築新巢,在純凈美好的心靈花園駐足,幻想擁有一個強大的堡壘與世俗抗衡……這種後現代的拼貼方式類似於《大話西遊》。
本片的兩個主角,其人性因素相當飽滿,遠超過以往動畫片任何角色。蘇菲是個文靜善良的小姑娘,她對霍爾一見傾心,但是她自認為不漂亮,不敢奢望魅力十足的霍爾愛自己。她被荒野女巫施咒變成了老太婆,之後她來到霍爾的移動城堡,為霍爾打掃房間。她認為只要自己是個老太婆,為霍爾做任何事都不會難為情,所以她寧可做個老太婆。這就是她的心結,她的老態其實是內心消沉自卑的反映。男主角霍爾是個法力強大的魔法師,他品性善良,外表俊美,熱愛打扮,又有點膽小,但是當愛人在場,他會勇猛無比。霍爾不願為好戰的王宮服務,四處躲避國王的徵召,經常暗中破壞戰爭,所以說,他是一個孤獨的反戰人士。這個光環是宮崎駿特意加上去的,原著中並沒有。
原著中哈爾只是一個拿了國王的酬勞去對付荒野女巫的魔法師,原著中根本沒有戰爭場面。宮崎駿特意發展出一個反戰主題,把霍爾的老師沙里曼夫人改寫成好戰專制的大反派,使得影片幾乎成為一部反戰電影。考慮到宮崎駿本人一貫反戰,看起來哈爾就是宮崎駿的代言人。
宮崎駿聲稱:「這是我嘗試為老年人創作的一部動畫片。」這話不如說成是,「這是我為我自己——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創作的一部動畫片。」 我相信,這是宮崎駿醞釀許久的的心靈詩篇,它在宮崎駿的心底里流淌很久了。
二、霍爾
霍爾是什麼人呢?他是宮崎駿作品中最唯美的角色,他是一個為世所不容的理想主義者。
霍爾第一次出場,是在一條僻靜的街道上,蘇菲在街道上碰到兩個調戲她的士兵,霍爾忽然出現,手指一點,就替她解了圍。荒野女巫的手下追趕他們,霍爾拉著蘇菲騰空而起,兩個人踩著舞曲的節拍凌空緩步前行,把世間繁華景象踩在腳底。蘇菲像做夢一樣隨霍爾降落陽台,霍爾手一揮,飛墜而下,消失不見了。這是一個夢幻般的出場式。霍爾金發碧眼,眉目柔美,眼神迷離,文質彬彬,他英雄救美,溫柔善意,來去如風,神秘浪漫,滿足了少女對於白馬王子的一切幻想。
霍爾第二次出場,是在蘇菲變成老太婆以後。當時蘇菲正在爐火上做飯,霍爾進門,看見家裡來了生人,問:「請問,你是誰?」蘇菲笑說:「我是蘇菲婆婆,就是城堡新請來的清潔婦。」霍爾也沒有多問,搶下蘇菲手裡的菜鏟,「請你拿兩片培根和六個雞蛋過來。」蘇菲把雞蛋和培根遞給霍爾,霍爾沉靜地做飯,把雞蛋一一打到平底鍋里,再把蛋殼扔進火爐。油鍋滋滋作響,火焰歡快地騰起,霍爾做了一頓豐盛的早餐。隨後,他們倆和小徒弟馬魯克一起坐下吃飯,就像一家人。令我驚奇的是,霍爾的第二次出場竟然是在做家務,他就像大多數單身男人一樣會做飯!身為大魔法師,霍爾出得廳堂進得廚房,無疑是個好男人。
霍爾還有一個優點,他說話很有禮貌。他說話經常用「請」「麻煩你」等禮貌用語,舉止溫文有禮。在王宮,面對強敵沙里曼夫人,霍爾明知接下來將有一場惡仗,他仍然彎腰向沙里曼夫人行禮,說:「老師的精神不錯,令人高興。我依約前來了。」風度從容不迫。
只有一次例外。一天,蘇菲不小心動了浴室架子,攪亂了魔法,霍爾的頭發再也變不回漂亮的金色。他圍著一條浴巾,跌跌撞撞沖下樓,向蘇菲發脾氣:「蘇菲!你是不是動了浴室的架子了!看,頭發變成這種古怪的顏色了!」他絕望地大哭,頹然倒在椅子上,「沒救了,真是奇恥大辱……假如不美,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他死一般倒在灶台上,身上汩汩冒出綠黏液,屋子裡陰氣森森,黑暗精靈紛紛舞動,房梁扭曲顫動,綠黏液流了一地。蘇菲不得不把霍爾抱上樓。這場戲略帶喜劇性,揭示了霍爾孩子氣的一面。
霍爾日常懶惰消沉,不講衛生。蘇菲剛進入城堡的時候,看見城堡里臟亂不堪,房樑上積滿灰塵,到處蜘蛛爬蟲。我們知道,城堡是霍爾的心靈幻相,城堡里臟亂不堪,說明霍爾的意志非常消沉。但是,霍爾雖然意志消沉,仍然堅持每天去戰場拼殺,他是一個堅定的反戰人士,一心要阻止戰火破壞城鎮。
影片開頭,在蘇菲的帽子店裡,姑娘們紛紛議論霍爾:「聽說南町的那個叫瑪莎的女孩,心臟被哈爾拿走了,好可怕!」傳說中霍爾是個惡魔,人人談虎色變,這就好像金庸筆下的一些俠客,比如蕭峰,金蛇郎君,黃葯師,雖然都是頂天立地的人物,卻被「名門正派」視為大魔頭。在世人看來,特立獨行的人都是古怪的,而特立獨行又極有本事的人,幾乎便是災星無疑了。連王宮御用魔法師沙里曼夫人也認為哈爾非常危險。但作為和霍爾朝夕相處的人,蘇菲深信霍爾不是壞人,可是為什麼所有人都把哈爾說得那麼可怕呢?
影片末尾,懸念終於揭開。城堡潰散了,蘇菲跌落谷底。她絕望間,發現手上哈爾送給她的戒指在動,戒指的光芒指向城堡的門,她打開城堡的門,走過一條長長的隧道,走進一間屋子。屋子裡有一張桌子,上面鋪了寫滿字的紙,那是霍爾的字跡。她走出屋子,發現外面就是哈爾的秘密花園,天上流星道道劃過,流星砸到草地上,落入水中,發出丁丁的聲音。一個瘦弱的小男孩遠遠走來,那就是童年時代的霍爾。蘇菲驚呆了。小男孩站到草地中央,天上一顆流星落下,落入他手中,撞出耀眼的火花。小男孩微笑地捧住流星念念有詞,似乎是在許願,接著,他仰頭把流星吞了下去。蘇菲遠遠望見這一切,幾乎不能置信——那就是所謂的契約,所謂的交易。那其實不過是孩子的一個許願而已!男孩皺眉彎腰,捧住胸口,然後,他把一顆燃燒的心生生捧出來。火焰熊熊燃燒著,男孩手捧著燃燒的心,靜靜站在草坪中央。這是全片最經典的一幕。一瞬間,蘇菲明白了一切。
我們應該記得,高爾基筆下有一位英雄丹柯,為了帶領族人走出黑暗的森林,丹柯取出自己燃燒的心,為族人照亮出路。丹柯是一位具備強烈救世情懷的英雄,他是高爾基筆下最有名的角色。只要提起把燃燒的心捧在手裡,我相信所有知道丹柯的人馬上會想到丹柯。和丹柯一樣,小男孩霍爾也把心捧在手中,但他不只是為了救世,也是為了救自己。他不願為王國效忠,不願意戰火迫害人民,他想要爭取一個自由和平的環境。因此他將自己的心託付給流星,讓流星成為火魔,依靠火魔的力量製造出一座強大的移動城堡。此後他整日躲在城堡里,一面逃避國王的徵召,一面隨時出去阻止戰火蔓延。其實,霍爾的心願只是一個普通孩子的願望,但就是這簡單的願望,在習慣於奴性和專制性的成人世界看來竟然是十分危險的。當霍爾將自己幼小的心挖出來,遠觀的蘇菲明白了一切。地下忽然裂開,強大的時空要吸蘇菲回去,蘇菲忍不住喊:「霍爾,卡西法,我是蘇菲,等著我!我一定會去找你的!在未來等我——」她知道他將面臨長期孤獨的處境,她要給他一個愛的約定。霍爾驚異地回過頭,看見一個少女沉入地下不見了。就在他把心交給火魔的那一天,他感受到愛的召喚,於是他一直等待著蘇菲,等待著他的心上人。直到有一天,他發現城堡里來了一個自稱清潔婦的蘇菲婆婆,他知道那就是他的愛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搶下她的菜鏟,為她做了一頓豐盛的早餐。
在流星滿天的花園里,小男孩霍爾手捧熊熊燃燒的心火,走向遠方。這一幕如此感人,又如此令人悲傷。蘇菲在時間隧道里往回走,邊走邊哭。那隻是一個孩子單純的願望,卻成了做人的全部代價。霍爾自此被世人看作眼中釘,他放逐自己,驅使城堡穿越無數大山大海,尋找他的愛人。現在,他的愛人終於來了。蘇菲走出隧道,看見霍爾化身為大鳥,靜靜守在山谷里等她,她上前,撥開他蓬亂的羽毛,親吻他血跡斑斑的臉龐,說:
「霍爾,對不起,你在這里等我,而我卻一直到現在才來。」
這是最感人肺腑的表白。她才知道他一直在等她。他受了那麼多苦,孤獨地戰鬥了那麼久,她卻一直沒能為他分擔。她感到歉疚。
然後,蘇菲解除了霍爾和卡西法的契約,把心臟塞回霍爾的心房。霍爾收回心臟,卡西法也活了下來。他們重新製造了一個美麗的花園城堡。支配這所花園城堡的,不再是霍爾那團孤憤叛逆的心火,而是霍爾與蘇菲的愛情。這個大團圓的結局雖嫌老套,倒也說得通。仔細想來,也許只有愛情才能拯救為世所不容的理想主義者,也許只有愛情才會讓沉浸於英雄夢想的男人回家。
這就是霍爾的故事。我喜歡這故事。每個理想主義者心中,都有一個霍爾。一些人已經找到愛,一些人尚沒有,也許終生得不到。那些得不到愛的人,很有可能變成荒野女巫那樣的惡魔;或者一部分人會像英雄丹柯一樣,倒地死去,悄悄地死在世人的漠視中,不為人知。
三、對白
蘇菲回到霍爾的童年時期,親眼目睹霍爾捕捉流星、取出心臟,這一幕是宮崎駿添加的,原著中根本沒有。影片絕大多數精彩橋段都是宮崎駿所寫。這是一個精彩的劇本,一些深刻感人的對白耐人尋味。
舉個例子,在王宮,沙里曼夫人對蘇菲說:
「他(霍爾)是我最後一個入門的弟子,那孩子天資聰明又有才華,我還暗自高興總算找到一個能繼承我地位的人。沒想到那孩子的心讓惡魔給奪走,並且離開我身邊,變成了一個只為自己利益才施展魔法的人。那孩子非常危險,他沒有了心,卻擁有過於強大的力量,再這樣下去,霍爾將會變得跟荒野女巫一樣。這個荒野女巫曾經是個才華橫溢的魔法師,但是她跟魔鬼做交易,長久下來,不管是肉體還是心靈都被吞噬。現在我們王國再也不能縱容這些異端魔法師在外胡來。霍爾如果願意來這里為王國效忠,就要跟惡魔斷絕往來,我會教你方法。如果不來,我將廢除他的魔力,就像那個女人。」
這番話開頭部分有點玄奧。沙里曼夫人一口咬定霍爾的心是被惡魔奪走了,霍爾沒有了心,卻擁有強大的力量,是個十分危險的人物。沙里曼夫人表明自己的立場,她的意思是,魔法師就該為王國效忠,所謂「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要是魔法師不願受統治者支配,那就是危險分子。她威脅,如果霍爾再不來王宮報到,她將廢除霍爾的魔力,就像廢除荒野女巫的魔力一樣。這話就有點殺氣騰騰了。
雖然蘇菲尚不了解霍爾和火魔卡西法之間是怎麼回事,但出於對霍爾的了解和愛護,她憤怒地站起反駁:
「我終於知道霍爾為什麼不想到這里來的原因了。這是個奇怪的地方,請人過來卻讓老人家先爬上一段階梯,又帶到奇怪的房間,這不是欺負人嗎?你說霍爾的心被人吞噬了,他的確是個任性而膽小的人,腦袋裡不知道在想些什麼,但是至少他直率坦誠,他想過自己的生活。霍爾不會來這里,也不會當魔王,他一定會自己想辦法解決跟惡魔之間的問題,我相信他會的!」
請人過來卻讓人先爬上一段階梯,這在歷史上很普遍。比如舊中國,臣子覲見皇帝,必須先爬上一段階梯,還要三跪九叩,行跪拜之禮。這其實是等級社會人壓迫人的常見現象。但是這一切在蘇菲看來極不合理。她明白了霍爾的心意,他不想溶入等級社會,不想受壓制,也不想壓制別人。他不願意來王宮,是因為他要維護自由和尊嚴,但是專制的統治者卻認為他「非常危險」。蘇菲不禁為霍爾大聲辯解:「至少他直率坦誠,他想過自己的生活。」這話擲地有聲。
這段精彩的辯論,揭示了影片正反雙方沖突的根源,那就是專制主義和自由主義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專制主義者看來,一個有本事的人不願溶入社會,整天在外游盪,常常做一些違反政策的事,那就如同把心交給了惡魔,是非常可怕的。而在自由主義者看來,他們擁有支配自己生活的權利,他們是在為道義理想而戰。為了實現道義理想,他們寧可付出代價,即使流血犧牲,也決不能充當等級社會卑微的一份子。
說到這,我們要詳細分析一下火魔卡西法。火魔卡西法隱喻什麼?我們知道,他的前身是一顆將死的流星,而流星,在一般人看來是許願的對象,霍爾把心交給流星,等同於把心靈託付給了願望。也就是說,火魔卡西法其實是霍爾心頭的夢想之火。
那麼,霍爾的夢想是什麼呢?據片中沙里曼夫人交待,「那孩子的心被惡魔奪走,從此變成一個只為自己利益才施展魔法的人。」就是說,霍爾取出心臟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爭取自由。他不願聽命於王宮,不願受人擺布。他離開了沙里曼夫人,他要用心頭的夢想之火,去建立自己的城堡,以實現自由和平的願望。霍爾的夢想,就是自由及和平。
在影片中,卡西法被稱為「惡魔」,不僅沙里曼夫人如此稱呼,蘇菲如此稱呼,連卡西法也自稱:「我是一個惡魔!」這很有意思。卡西法是霍爾和蘇菲的朋友,他是霍爾心頭的夢想之火,但在世人看來,他是個惡魔,因為他「會吞噬人的身體和心靈」。仔細想來,倒也不無道理。理想主義本就是一把雙刃的劍,一個孩子用任性的心靈固執地追逐夢想,如果他一直拒絕向現實作任何妥協,長此以往,遲早變成瘋子。所謂成長,就是對現實不斷妥協的過程;所謂成熟,就是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的轉變。世上本沒有絕對的自由,如同世上沒有永久的專制。一個人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中沉浸太久,終將消沉頹廢,或者恣意妄為,無論肉體還是心靈都被吞噬。這方面宮崎駿見解獨到,看起來他不只是一位整日呆在工作室里做白日夢的動畫師,他還是一位思想家。
雖然宮崎駿堅定反戰,可是他似乎並不熱衷於當英雄。影片後半段有一場戲,霍爾和蘇菲的新家遭受炮火攻擊,霍爾決意死守家園,他對蘇菲說:「蘇菲,你留在這里,卡西法會保護你,外面我來守護。」蘇菲急急上前攔阻,「等等!霍爾,你不能去,留在這里!」霍爾悲涼地說:「下次空襲就要來了,卡西法也阻止不了攻擊。」蘇菲提議,「逃走吧,不要和他們戰斗!」霍爾安詳而堅定地回答:「為什麼?這些年我已經逃夠了,好不容易身邊有個非守護不可的人,那就是你。」說完,他飛身出門,義無反顧投入硝煙彌漫的戰場。
一個有責任心的男人,在遇到愛人之後勇氣倍增,在戰火紛飛的時刻勇敢地擔負起守護全家的重擔,這著實令人感動。但是,孤身抗戰是守護愛人的正確方法嗎?一個人的力量怎麼可能阻擋一個龐大的軍團?歸根結底霍爾是個固執的理想主義者,自以為好男兒當戰死沙場,不應臨陣脫逃。但是蘇菲不這樣想。當蘇菲看見霍爾在空中遭受攻擊,痛苦地大聲悲嚎,她大驚失色,當即要求卡西法搬家招回霍爾。她說:
「只要我們還呆在這里,霍爾恐怕就回不來了。還是當個膽小鬼比較好。」
蘇菲的意思是,她不想要霍爾當英雄,她只想要大家平平安安,他們不如逃走,逃到安全的地方。她不要霍爾和敵人死纏爛打,她寧可霍爾是個膽小鬼。蘇菲的話語深得我心。如霍爾這般脾氣的人,生活中多半是文人藝術家,一個書生,豈能扭轉戰局?殺戮機器一旦啟動,不是殺人就是被殺,小人物的自我犧牲值得幾何?明智的辦法就是如蘇菲般選擇逃跑。我非常認同蘇菲的觀點,雖然我更喜歡霍爾。
以上兩場對白,是影片思想的精髓。這兩場戲表明,對於理想主義,宮崎駿的認識非常深刻。
四、情境
作為宮崎駿作品中內涵最豐富的角色,霍爾有很多造型。剛出場時,霍爾穿著色彩斑斕的長外套,戴綠寶石長耳墜,金發披肩,碧眼迷離,像童話中的夢幻王子。後來外套變為淺色,發型變成直發,仍然很漂亮。霍爾的頭發變回黑色之後,形象樸素起來,連漂亮的長外套不穿了,只穿白襯衫,有點家常化。不要小看這個變化,這意味著霍爾在蘇菲的感化下逐步擺脫了自戀虛弱,走向成熟。
片中很多場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個場景是,霍爾靜靜睡在床上,身穿白色襯衫,他雙目緊閉,床四周掛滿各色奇異的玩具,色彩金燦夢幻。此情此景,彷彿一個純潔的白衣王子睡在孩童的璀璨夢幻中,令人想起克里慕特的油畫。
另一個情境是霍爾發脾氣召喚黑暗精靈,他身體慘白倒在灶台上,像得了重病的孩子,憂郁的綠色黏液流了一地。周圍暗影綽綽,光線變暗,屋內房梁傢具扭曲不安。畫面張力很大,色彩濃重陰郁,風格有些類似蒙克的版畫《不安》。
這里要說一下本片的製作。本片在製作上有了一個飛躍,雖然人物造型還是手工繪制,一部分布景、道具及光線首次使用了電腦三維技術。由於人物依舊是手工繪制,片子整體輕靈單純的風格得以延續,但是畫面卻常有油畫或版畫的韻味。這真是驚人的突破。影片中木材,木門,木柱,石磚,牆面,玩具等材質,細膩逼真有光澤;光線也像真實光一樣自然滲透,甚至光線里的灰塵都清晰可見。如此畫面,不能不令人想起威尼斯畫派或者荷蘭畫派的作品。這樣的效果令人驚嘆。
在這部野心極大的動畫片里,宮崎駿放棄了最擅長的大型戰爭場面。熟悉宮崎駿的觀眾應該記得,宮崎駿非常擅長大型空戰的場面操作,可是本片根本沒有值得稱道的空戰戲。倒是霍爾化身為灰色大鳥,在硝煙彌漫的夜空中孤憤地飛翔的身姿,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夜空中炮聲隆隆,一架架飛行艇被炸得粉碎,天空變成一片火海。霍爾展翅飛來,他金發怒撐,雙目圓睜,巨翅平張,像巨鷹一樣有力;他掠過硝煙彌漫的夜空,如同海燕劃過烏雲密布的大海上空,尖利且迅捷。
霍爾的飛翔造型,近景像巨鷹,遠景像海燕,應該不是偶然的。鷹和海燕都是高爾基筆下有名的飛禽。「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我們都記得這句名言。《海燕之歌》和《鷹之歌》是高爾基最有名的散文,一度被傳頌成「無產階級革命浪漫主義」的名篇。考慮到霍爾手捧心火的一幕非常像高爾基筆下的英雄丹柯,我有理由推測,宮崎駿在構思時受到了高爾基的啟發。顯然,霍爾這個角色集合了丹柯、巨鷹、海燕的特點。但是宮崎駿無意進行「浪漫主義」的煽情,他在塑造反戰英雄霍爾的同時,也對理想主義進行了反省,他不僅突出霍爾的戰斗精神,也強調他的獨立自由精神、愛情理想和田園理想,而這些在五十年前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看來,屬於「頹廢的小資產階級情調」,是應該受批判的。宮崎駿的風格與高爾基迥然不同,他要的是情境的唯美,他要把強烈的救世情懷上升為憂傷唯美的抒情詩意,這才是他的藝術理念。
有幾場戲氣氛奇特,有種神秘的美感。一場是霍爾從戰場返回,頹然落翅,倒在椅子上,和火魔卡西法說話。房間里光線昏暗,霍爾疲憊不堪,他黯黯說:「這次的戰爭很慘烈,從南邊的大海到北邊的國境,全是一片火海。」卡西法叫:「我最討厭火葯的火了!那些傢伙的字典里根本沒有禮貌兩個字!」實際上,卡西法就是霍爾的心火,霍爾對著火爐說話,實質是在跟自己的心靈說話。黑暗的屋子裡,孤獨疲憊的霍爾對著火焰訴說心事,這一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更奇特的一場戲是一個夢境。霍爾第二次從戰場回來,蘇菲聽到聲音,從夢中驚醒。這時她變回了少女的樣子。其實她是在做夢,人在睡夢中最放鬆,所以睡夢中的蘇菲忘記了自卑,重新變回少女。她看見地下的羽毛沾著血跡,又驚又痛,手持燭火上樓,來到霍爾的房間。她打開門,看見房間里兩條堆滿各色奇彩玩具的通道,通向不知名的遠方。走過一條玩具通道,她看見盡頭處一頭大鳥伏地發抖,驚呼:「霍爾,是霍爾吧?很難過嗎?你是不是受傷了?」大鳥伏地發抖,低沉地說:「別過來——」蘇菲說:「沒關系,讓我來幫你,讓我幫你解開身上的魔咒,好不好?」大鳥遽然抬頭,露出一張骷髏臉,說:「你連自己身上的魔咒都解不開,你能幫我嗎?」蘇菲喊道:「那不一樣,因為我愛你啊!」骷髏嘆息:「太遲了。」說罷,振翅離去,灰羽紛紛飛落,情狀凄涼,蘇菲驟然變老,呆然站立。貌似強大的大魔法師霍爾實際只是個躲在玩具叢中固執地做英雄夢的孩子,他長年孤獨,傷痛纏身,且自閉膽怯。蘇菲雖然早感應到霍爾的孤獨與創痛,但她無法擺脫自卑,不敢靠近心上人。她感到焦慮,不知該怎麼辦。這個夢境充滿哥特式的迷離氣氛,意境深切悲涼,令人過目不忘。
五、結束語
影片的結尾有點問題。沙里曼夫人看見霍爾等人轉危為安,馬上決定停戰,這真是莫名其妙。為什麼她決定停戰?影片沒有交待原因。估計是為了保證票房,製片方強加了個光明的尾巴。這是影片的瑕疵。
但是,影片整體依然熠熠生輝。這部影片把心靈隱喻嵌入童話般單純的故事框架;把愛、自由、和平的現代理念融入唯美抒情的詩意風格,令人耳目一新。本片具有現代性的美感,是新世紀的藝術,和以往任何電影都不同。我認為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幾代先鋒的電影人刻意追求形式唯美,其中包括塔爾可夫斯基、伯格曼、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安哲羅普斯基等電影大師,他們的許多作品影像優美,節奏緩慢,情節晦澀,受眾面極有限。其實,未必深刻的電影必須晦澀,如《霍爾的移動城堡》就非常有趣,其思想性和唯美程度也不亞於任何一部詩意電影。所以說,形式美學並不是通向藝術殿堂的唯一途徑,通俗的題材和簡單的情節加上合理的美工,照樣可以攀達藝術的高境界。學院派迷戀形式美學,一味鼓吹純影像論,純粹是孤高自大、自絕於觀眾的表現。
那麼,成功的訣竅是什麼?
第一就是塑造人物。霍爾和蘇菲具備豐富的性格特徵,而以往的詩意電影,比如《魂斷威尼斯》、《鏡子》等等,人物只是唯美的長鏡頭里的一個道具、一個符號。這樣的電影通常只能抒情,難以承載深刻的思想。拿宮崎駿過去的作品來說,例如《天空之城》,兩個主角一味單純可愛,性格過於單薄,根本不足以包容深刻的人文內涵。所以,《天空之城》只是一部批判主義作品,遠不如《霍爾的移動城堡》豐富深刻。
其次,要把現代理念注入影片,而不是鼓吹舊時代的斗爭理念或犧牲精神。上個世紀,四十年的戰火和五十年的冷戰讓全世界創痛巨深,藝術家們奮起創作,試圖用宗教般虔誠的心靈為世人尋求救贖。如今,人民生活日益安定,潮流發生了變化,自由、獨立、平等、和平逐漸成為現代人的主流觀念。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誰要是倒退回去宣揚舊思想,那就是炒冷飯,那就是拾人牙慧,那就是迂腐保守。
最要緊的是,我們必須明白,雖然時代在變化,一些東西不會改變。比如唐詩宋詞,永遠不會過時。唯美抒情是不朽的潮流。愛和美的嚮往永遠紮根在每個人心底。宮崎駿苦心積慮塑造唯美的霍爾,精心布置情境,就是為了實踐他的美學理念。他認為,動畫片也可以實踐藝術理想,事實也是如此。動畫是繪畫藝術和電影藝術的結合,動畫比真人電影更能方便地達成視覺唯美。在優美的情境中,音樂憂傷低回,劇情靜靜地表現一個為世所不容的理想主義者的內心。當稚嫩的心靈終於顯露其單純美好的信念,那是最感人的時刻。那種動人的美麗,完全不同於反映成人內心強烈憂患的悲劇美。看了宮崎駿的動畫,我們才知道,世上除了悲劇美,還有一種純潔美。
我們不妨把宮崎駿和他的同行作比較。好萊塢絕大多數動畫片只求娛樂性,畫面誇張虛化,沒多大意思。即使是宮崎駿的同事高畑勛,其代表作《再見,螢火蟲》風格悲慘沉痛,苦大仇深,和純潔詩意也毫不沾邊。但是,在宮崎駿的電影里,詩意的、孩子般單純的美好願望幾乎貫穿在每一部作品中,包括以中年人為主角的《紅豬》。可以說,宮崎駿確立了一套自己的美學體系,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師。曾有人說宮崎駿是「日本的金庸」,「動漫界的莎士比亞」,如今看來這些稱呼都不合適。宮崎駿就是宮崎駿,他是一個在藝術領域開辟一方新天地的劃時代人物。我由衷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繼續帶給我們驚喜和感動。
5. 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想要表達什麼思想
千與千尋原日文名是千與千尋的神隱,就是失蹤的意思。千尋是她在現實世界的名字:獲野千尋,但在那個魔法的世界湯婆婆為了讓千尋失去自我,給她千這個名字,而讓她忘卻自己的千尋這名字,暗喻失去了自我。千尋在一系列的經歷後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我們翻譯過來給了千與千尋這個名字。其實都是一個人。
「這是一個沒有武器和超能力打鬥的冒險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義和邪惡的斗爭,而是在善惡交錯的社會里如何生存。學習人類的友愛,發揮人本身的智慧,最終千尋回到了人類社會,但這並非因為她徹底打敗了惡勢力,而是由於她挖掘出了自身蘊涵的生命力的緣故。現在的日本社會越來越曖昧,好惡難辨,用動畫世界裡的人物來講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這就是我製作電影時所考慮的。」——本片導演宮崎駿
論《千與千尋》中的象徵手法及其生態人類學內涵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英語系 杜一煒摘要:在《千與千尋》這部電影當中,宮崎駿仍然延續了其一貫的風格,即善於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進行探討。但與以往作品不同的是,作者多採用了不易讓人察覺的象徵手法來表現這一生態人類學主題。千尋與白龍象徵著人與自然,千尋與白龍之間的故事,也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故事。在探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宮崎駿還從人類自身的角度進行了反思,其中兩個角度便是「貪婪」和「迷失」,並囊括進了其他一些微觀的主題思想,如兒童的教育等。關鍵詞:象徵;關系;貪婪;迷失1. 引言宮崎駿本人曾說:「動畫電影應該有較低的入口(什麼人都能看懂)和較高的出口(有討論的餘地,有挖掘的價值)」,並認為美國迪斯尼動畫讓他覺得入口和出口一樣低,「有愚弄觀眾之嫌,這大概就是我不喜歡它們的原因吧。」從低入口這方面來看,在《千與千尋》這部電影里有活靈活現的人物,美麗精緻的畫面,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隨時讓人驚訝的想像力。這些元素都是不太需要討論和挖掘的,大部分人都會喜歡。所以,即便不去管電影當中蘊含著的深刻主題,千與千尋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看的電影。而另一方面,電影的高出口(准確地說是在較低入口基礎上的高出口),則是使宮崎駿的作品蜚聲世界的根本所在。但究竟是什麼把觀眾從低入口帶到了最終的高出口呢?是象徵手法的運用。曾經有人評論說,《千與千尋》中幾乎每一個人物都能在日本社會中找到原型。這一說法雖無從確切考證,卻也能從某個方面說明象徵手法在這部電影中的作用(見下文所述)。象徵這個手法之所以能夠把觀眾從低入口帶到高出口,就在於象徵的主體很容易讓人接受,是一般人生活中存在或者都能想像出的意象,比如一棵樹,一條龍,而這些東西究竟象徵什麼則可以表達得很抽象。2. 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象徵手法的運用,宮崎駿表達了深刻的生態人類學內涵。所謂生態人類學:「不僅局限於研究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也研究人類與對這種相互關系施加影響,相反地也接受其影響的文化(觀念)體系之間的相互關系。」[1]體現到這部電影當中來,作者首先探究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其次也從人類本身的角度進行了探討。片中的主角之一小白(白),實際上是由千尋年幼時住處附近的一條小河化身而成的河神(這條小河後來因填河建房而消失),也就是說小白象徵著自然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說代表著整個自然。如果把千尋與小白之間的故事看成一個10歲女孩與一條小河的故事,整個電影就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意義。在千尋與小白之間,作者想表達的,或者說他期待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就像10歲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互相喜歡的那種感情一般。 可以舉一個很久以前的事例:一個德國的小男孩從幼兒園回來對媽媽說有個中國的小女孩很漂亮,長大後想娶她,這個德國媽媽的回答是「如果你想娶她,那就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有所成就,再去娶那個中國姑娘吧。」,而中國的父母肯定要責罵孩子一頓了。當時引用這個例子的用意是對比中西兒童教育, 現在放在這里看,宮崎駿想在千與千尋里想表達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指的也就是這種孩童之間單純的互相喜愛之情。片尾兩人曾有反復確認再相見的對話,也表達了宮崎駿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期望,即期望千尋能再見到幼年時的那條小河。如果在了解到這一點的基礎上回頭審視整部電影的情節,會發現這部電影與宮崎駿之前的作品相比,並沒有降低對環保主題的重視。不同的是,在這部電影當中,環保主題被作者用象徵這一手法掩蓋得更不易察覺罷了。在之前的作品,比如《風之谷》、《狸貓大戰》、《天空之城》當中,環保的主題非常突出,而在《千與千尋》中,作為主要人物的小白卻並不能讓人很容易地聯想到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主題。除了表現理想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外,影片也著力表現了現實中的這一關系,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湯婆婆和小白之間的糾葛。湯婆婆在小白面前,無疑象徵著貪婪的人類。而片中小白是一個聽命於湯婆婆,甚至會做一些壞事的角色。他受湯婆婆之命去錢婆婆處偷取魔法印章,玲在向千尋描述小白的時候也說:「聽說他替湯婆婆做一些不法勾當。」在湯婆婆和小白之間,即人與自然之間,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這種不合理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惡化。可以看出小白表面上服從湯婆婆,心裡卻並不情願。而且他也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如同影片中其他失去了名字的角色一般,象徵小河的小白也幫著人類做了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名字的象徵意義見下文所述)。但最終這種對現實關系的反映又回歸了理想主義。小白最終也沒有為象徵貪婪的人類的湯婆婆帶來魔法印章,並且也不願再做湯婆婆的徒弟。湯婆婆並沒有對小白的獨立暴跳如雷,加以懲罰或強制,小白也沒有因之前被利用而報復湯婆婆。人類與自然之間最終趨向寬容與和解。這一點在宮崎駿另一些主題鮮明的電影中也能找到影子。比如在早先的作品《風之谷》中,作者要表達的主題也是:雖然人類對大自然的態度是無視甚至恣意破壞,但是自然還是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寬容和保護著人類。河之主(河の主)事件也體現了宮崎駿對現實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考。河之主以一種令人極其惡心和厭惡的形象出場,而這並不是它本來的面目。在千尋的善良和努力,以及在場所有人的幫助下,大家從河之主體內拽出大量垃圾,才讓河之主恢復了本來的面目—一個慈祥老人的形象。這部分的情節指出:正是貪婪的人類自己使得自然變得如此令人厭惡。從手法的運用上來看,河之主事件並沒有過多採用象徵手法,能夠讓人明顯地聯想到環保這一主題,這在整部電影中並不多見。3. 對人類自身的反思宣揚了環保的主題,或者嚴格地說探究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影片也許可以說已經意義深遠了,但《千與千尋》當中表達出來的思想還不止這些。在探究人與自然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作者對人類本身的思考在片中也是表現得相當深刻的。這個問題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3.1 貪婪這是作者表達得比較直接的一個方面,也並沒有採用過多的象徵手法遮掩或者隱藏。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源,是人類內心的貪婪。故事的發生就源自千尋父母對美食的貪欲,此外片中還隨時對人類的貪婪進行描繪,如湯婆婆對魔力的貪婪,油屋中某些職員對炭燒的貪婪,以及整個油屋從上至下對金子的貪婪等等。 從整體上來看,人類的貪婪更多是通過油屋來表現的。油屋象徵的是一個企業、公司、團體、機構或者組織。我們可以把很多詞集合起來表示油屋的象徵含義,小到只有幾人的團隊,大到整個社會,都可以看作油屋。總之,一群人因為某種目的集合在一起,有著明確而復雜的分工合作,有著上下的權利、等級和相互之間的利害關系,就是油屋。而這里的「某種目的」就是利益,即每個人為謀求自己的利益在油屋工作。無止境的對利益的慾望,即是貪婪這個詞的解釋。總之,對貪婪的描述在片中佔了很大的比重,而造成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的根源正是貪婪。此外,在赤裸裸地反映貪婪的同時,作者也讓人類實現了對貪婪的自我救贖。片中很多有著明顯缺點的人物都經歷了一定的轉變,坊變得懂事;湯婆婆變得明理,不再霸道,並最終寬容千尋並與自然和解;小白變回有名字、有自我的河神;還有無面人的轉變、河之主的轉變等等。而有趣的是造成這些轉變的,甚至可以說拯救整個世界的,卻是一個10歲的單純、不諳世事的孩子。難道成年人不會比孩子更明事理、更懂得把握自己嗎?這也是宮在片中提出的一個問題:造成所有是是非非的是心智成熟的大人,而解決問題的卻是一個懵懂單純的孩子,解決問題靠的也是孩子的善良與純真。回到貪婪這個詞上來,孩子單純的心反而是經得起誘惑,沒有貪欲的心。 片中反映貪婪的另一個重要意象就是「吃」(完整的說包括「吃」、「被吃」和「吐」)。千尋的父母因為貪吃而變成豬,而變成豬之後就要被宰給其他的人吃;無面人不停地吃,在吃下河神丸之後又不停地吐。片中對各種食物的描繪也極盡奢華多樣。通過參照宮崎駿對之前作品的評論可以發現,這些對「吃」和食物的描繪反映了生態人類學家中尾佐助提出的照葉樹林文化論的思想:作者把整個世界都理解為吃與被吃的食物鏈關系。宮崎駿在對之前的作品《風之谷》和《幽靈公主》的訪談中分別說道:「在這個世界吃與被吃是同一回事,因為整個森林就是同一個生命個體。」(關於《風之谷》的訪談)「例如蒙古人就是靠草為生的,各種生物吃了草,然後人再從生物身上取得鹽分、肉和皮。死亡的生物屍體也歸給其他生物,歸於土而滋養了草。蒙古人在這個巨大的食物鏈和生命循環體系中生存,也看到自己的存在。」(關於《幽靈公主》的訪談))「做與吃。不僅是公平,而且是誰來做,誰來吃,或者講勞方和資方間的關系。」 (關於《幽靈公主》的訪談)「要活著就要吃,而要吃就必須要做。貪婪是什麼?只想吃不想做。」 (關於《幽靈公主》的訪談)雖然相比之前的作品而言,作者在《千與千尋》中基本擺脫了森林這個意象,在之前的作品如《風之谷》、《幽靈公主》、《百變狸貓》當中,都有著大量森林的意象,森林或為故事的發生地,或為各方爭奪的焦點等[2],但電影在吃與被吃的問題上仍然體現了照葉樹林文化論的思想。3.2 迷失迷失與貪婪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兩種性格特徵。失去了自我就容易禁不起誘惑而變得貪婪,禁不起誘惑也會使人喪失對自己的認識。這里要提到的就是名字的象徵意義,即自我、身份、或者對自己的認識。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個人的名字是確認一個人身份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失去了真正的名字意味著不知道自己原本是什麼人,即不知道自己應有的身份。油屋中所有的角色都被剝奪了真正的名字。這種普遍性的迷失也非常能夠反映現實中的社會,即大部分人都不了解自己的存在,每天只是無謂地重復著一些工作,為了利益忙忙碌碌。翻看哲學、進化論和部分文學作品也可以發現,「我們到底是誰?」,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片中千尋和小白互相為對方記住了名字,使兩人都找回了自我。在對迷失這個主題的表現中,無面人(顏無し)可以說是一個特例。首先,他也沒有名字,無面人也只是無法稱呼而不得已的辦法,在這一點上他與其他油屋中的角色沒有太大差別。而與別的角色不同的是,他連臉也沒有。相比名字而言,臉是確認一個人的身份更加重要的方式。我們想起某個特定的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想起他的臉(當然,也包括其他的特徵比如身材、舉止、說話方式等等,但想起臉是所有這些方式當中最直接的一種。而這種最直接的方式被作者用來象徵能夠使一個個體區別於其他個體的所有特徵的集合)如果一個人沒有名字,那麼別人在這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很難指稱他。描述出他的特徵會非常麻煩,也容易造成誤解。但在這個人在場的情況下我們至少還可以用這個人所處的位置等特徵來指稱,比如「這里這個人」、「那位」,或者用各種方式指定位置,比如用手指指向目標等。而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可以供人確認的特徵,那他參與社會生活,與人打交道,甚至被人談論都是很困難的。如果有臉,至少自己還能夠認識自己,與人面對面打交道的時候也能互相指稱。根據心理學的自我意識理論,自我意識分為逐步發展的三個階段:1. 生理的自我意識2. 心理的自我意識3. 社會的自我意識[3]按照這一理論,無面人連最基本的生理的自我意識都沒能達到,更不要說後兩個階段。油屋中的其他人都有臉,有一個假的名字,還能完成普通的交際,而無面人缺少了臉這個最重要的方式,他的怯弱、吞吞吐吐等等表現,包括要吃掉別人才能用別人的聲音說話以及吃人這種瘋狂的行為就都可以理解了。試想如果一個靈魂活在一個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軀殼里,要如何開口跟別人交流呢?一個既沒有名字也沒有臉的人,就好像一張既沒有名字也沒有照片的身份證一樣。他很想說話,但只能發出一個音。他想說的話,在心的深處鮮活,等到送達語言,早就枯死。他不可能表達,更不可能溝通。大千世界裡,他一個聽眾也沒有。但轉念一想,他所面對的這個困境,不也擺在我們每個人的面前嗎?其次,無面人是一個完全迷失了自我的人,他完全為了別人的認同而存在。別人對他的認同可以讓他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只要他吃東西,並且給錢,那麼所有的人都尊敬他,崇拜他,甚至對他趨之若鶩。然而這種建立在金錢上的滿足感又是無比空虛的,他越吃越強大,越被人追捧,但是這種追捧並非發自人們內心,人們只不過是想要他的錢罷了,這一點他自己也清楚。千尋這種單純而真實的人能夠認同他,才是他真正希望的。無面人不停的吃,而他造出來的黃金最後也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而變成了糞土。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存在,哪怕創造再多的財富,恐怕最終還是無用的。再次,這個角色的形象是一個戴著面具的黑影。戴著面具是因為沒有臉,這一點不再贅述,而關於代表他身體的黑影則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在沒有吃任何東西的狀態下,無面人的身體是長條型、半透明、模糊的黑影。單從形狀上來看,與其說長條形還不如說沒有形狀,總之就是為了盡量少地表現出體型上的特徵。而在吃了食物和人之後,無面人的身體漸漸有了清晰的輪廓,顏色也有了反光的真實質感。這個由虛到實的轉變可以看作是從描繪自我的迷失到表現貪婪的丑惡。在無面人吐出了所有東西之後,他又變回了模糊黑影的形象,緊接著在列車上和站台上出現了很多有著普通人的外形,但身體和無面人一樣模糊透明的角色。也就是說,無面人很多。宮崎駿自己也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無面人。」指的也是每個人乃至整個人類對於「自己到底是什麼?」的迷茫。4. 微觀主題 在探究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並反思了人類自己的貪婪與迷失這些宏觀的主題之外,作者還將其他一些微觀主題囊括到了電影當中。下面結合一些具體的角色說明這些局部的象徵手法和對主題意義的影響,也試著探討前文所述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在日本社會中找到原型。」這一觀點。4.1 千尋千尋在一開始並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角色。宮崎駿自己在訪談中也說過:「她不是一個漂亮的可人兒,也沒有特別吸引之處,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沒精打採的神態,更是惹人生厭。最初創造這角色時,我還真有點替她憂心呢;但到故事將近完結時,我卻深信她會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角色。」舉一個例子,片頭千尋在極度驚恐中沖下沒有扶手的長長樓梯;而到影片過了大半時,千尋發現受傷的小白飛上了樓頂,自己又無路可走,面對同樣高而危險的失修管道,千尋選擇了扎緊腰帶沖過去。4.2 小白表面上冷漠,內心又很人性化的角色。在整部影片當中,小白只在千尋面前展現過笑容,除此以外幾乎都是以嚴肅的面目示人。作者心中的自然也是如此,表面上冷峻而無情,內心卻擁有像人一樣的情感。4.3 湯婆婆這個角色的方方面面筆者在前文已有所闡述,這里僅在其基礎上探討幾點細節。(1)如同《天空之城》里的強盜婆婆一樣,她並不是一個徹底的反面角色。宮崎駿在訪談中說:「故事裡的湯婆婆,看似是個壞人,但背後卻也有她辛酸的一面。」在宮崎駿的電影中很少像迪斯尼的動畫片一樣出現完全的大反派角色,反面人物性格往往非常復雜。(2)小白受重傷之後醒來得知千尋去了湯婆婆處,然後上樓找湯,見面就說湯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還渾然不知,這時湯的第一個反應是去看無面人留下的金子是否有問題,然後才發現原來是坊被調換了。但是她對於失去金子和失去坊的表現卻有很大不同,可以說她本身還是明白,其實坊對她來說才更重要。(3)像以前的作品一樣,《千》中描繪了精彩的飛翔的意象。(彭修銀,郝娟:2007:53)但同樣是會飛,湯婆婆裹得嚴嚴實實,在陰郁的天空中飛行。這樣的景象與小白和千尋在片尾的飛行,河之主的飛行對比起來,象徵自然的這些角色飛行起來更加自由馳騁、無拘無束,更能體現作者的理想。4.4 煤球和鍋爐爺爺煤球從事著繁重而又危險的體力勞動,性情淳樸,但思想比較單純或者用不恰當的貶義可以說思想愚昧,性格狡猾而怯弱,讓人聯想起著名電影《七武士》當中的農民形象。他們成群結隊,本應擁有強大的集體力量,卻懾於管理者的權威而惟命是從,即便心存不滿也逆來順受(見影片中煤球受到鍋爐爺爺呵斥時的表現)。幼稚地追求眼前利益,例如千尋在幫其中一個完成任務之後,所有的煤球都會假裝無力來騙取幫助。鍋爐爺爺的6隻手同時要承擔多項任務,這象徵的是一個管理者的忙碌。這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會造成焦躁和不知所措的情緒,而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則是常態,這一點在電影中表現得極富想像力。4.5 坊在坊身上體現的,基本是兒童教育這個主題。坊在湯婆婆的照顧下,自私而霸道,無理取鬧地哭,認為油屋外面只有細菌、會讓人生病。而真的身處外面的世界時卻無比的興奮,意識到了獨立的重要並辛勤地參與了發帶的編制。一個細節就是,原本不走路的坊在蚊子飛不動時開始自己走路,並拒絕了千尋背它的好意。4.6 錢婆婆錢婆婆象徵著作者理想中人類的狀態:品性善良,生活儉朴,從事簡單自然的勞動,與自然為善,這些可以通過對比錢婆婆與湯婆婆的住處也可以窺見一斑。而象徵真正權力的魔法印章卻掌握在她的手中。這種處世方式才是理想中整個人類應有的處世方式,換言之,世界應該由這樣的人來掌控。片中的各種魔法象徵著人類的科技,而科技的發展、物質水平的提高並不是人類的歸宿,只能使人更加遠離自然和迷失。4.7 湯婆婆處的三個人頭象徵著善於阿諛逢迎的勢利小人。這些人對上司唯唯諾諾,他們只能發出一種毫無意義聲音。這象徵著他們說的話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只不過是上司話的重復。他們基本沒有實際的權力,但是一旦讓其掌握權力,他們所作的事情便是報復和濫用職權(他們被錢婆婆變成坊的樣子之後對變成老鼠的坊以及蚊子採取報復;即便在湯婆婆眼皮底下也大吃大喝,直到被發現才灰溜溜地跑開)。5. 結語、象徵與模糊性作者採用象徵的手法把影片內容抽象化之後,影片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了模糊朦朧的意識。而正是在這種模糊朦朧當中,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的身份、人類社會等深刻的主題被作者用豐富的想像力雜糅在了一起,成就了一部動畫電影史上的傑作。例如,片尾處被救出的父母對油屋的一切渾然不知,影片被帶回到現實世界。到底哪邊才是真實的呢?片中父母被蒙在了鼓裡,對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而作為觀眾的普通人就如同這對父母一樣,對作者的理想或無知或無視,可以說影片把作者的理想描繪成現實,而把正常的人描繪成了被蒙蔽的人。在片頭走進油屋的世界和片尾走出油屋的世界時,千尋都抓緊了她的母親,作者還特意用了相同的對白,為的就是強調千尋在兩種情況下不同的心理狀態。之前,膽小的千尋是因為害怕才抓緊了母親的手,而之後則是因為對油屋的不舍、對兩個迥異世界的不安等種種情緒。最後時刻還閃爍在千尋發間的發帶,彷彿是在告誡觀眾,那個千尋曾經身處其中的,理想能夠成為現實的世界,才是真實的。在這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對立變得模糊了起來。此外,片中賦予了自然以人性,自然與人一樣成為了有感情,有思想的個體。如果不說賦予,作者可能認為自然本來就是有人性的。如果再提高一個層次說,人性與自然性本身就不是兩種不同的性質。片中對人與自然的區分非常模糊,人即是自然,自然亦有人形。在這種思維下,人類當然可以實現與自然之間的,如10歲孩子般的互相喜歡,至少在影片中,宮表達出了這種期望。而人類與自然身份的模糊性,可以說是與以往的作品大不相同的一點。在以往的作品中,人類與自然,往往是對立而分明的兩個方面的。「發生過的事情其實不會忘記,只是一時沒有想起來罷了。」錢婆婆的這句話本意是在說千尋在「屏憶」[4]中其實沒有忘記小白的名字。但如果回想一下,千尋的名字也是因小白才不至失去的,即小白也沒有忘記千尋。換言之是不是可以說成:「自然也不會忘記人類對它他做了什麼的」呢? 注[1] 綾部橫雄. 1988. 文化人類學的十五種理論[M].貴州人民出版社:145.[2] 彭修銀, 郝娟. 2007. 宮崎駿動畫中意象體現的日本民族審美特質[J], 日語學習與研究(第四期): 53-57.[3] 楊燕. 2007. 社交心理學[M].天津人民出版社:56.[4] 戴錦華. 2007. 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9.參考文獻[1] 戴錦華. 2007. 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9. [2] 彭修銀, 郝娟. 2007. 宮崎駿動畫中意象體現的日本民族審美特質[J], 日語學習與研究(第四期): 53-57. [3] 理查德•格里格. 2003. 心理學與生活[M].人民郵電出版社.[4] 楊燕. 2007. 社交心理學[M].天津人民出版社:56.[5] 綾部橫雄. 1988. 文化人類學的十五種理論[M].貴州人民出版社:145.[6] 中尾佐助. 2006. 照葉樹林文化論[M].(札幌)北海道大學出版會.
6. 獅子王這部動漫電影的主旨是什麼
一部動畫,特別是商業動畫,他所傳達的信息一般都比較寬泛,總的來說就是用最合適的錢辦最大利益的事情。《獅子王》有以下主旨:1.父愛的偉大;2.困境中人的善良的一面;3.歌頌愛情的堅貞與友誼的重要;4.反對追名逐利;5.在利益人性的脆弱與丑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