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萬箭穿心電影解析
萬箭穿心電影解析:
《萬箭穿心》展現在人們視野里的是一個無助的,飽經滄桑的女人。表面上的咋咋呼呼實則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女人。她不修邊幅,生活的磨難寫在她的臉上,和她衣服凌亂一樣,她的生活也凌亂不堪。一地雞毛的生活狀態讓觀眾也跟著她一起皺眉頭,一起「罵罵咧咧」。
或許,這就是生活原本的樣子,只是,再多的灰色也不應該遮住該有的亮色,哪怕一丁一點。只是對於李寶莉(顏丙燕)而言,一切都是那麼的「不如意」。而這一切不幸,寶莉的閨蜜歸咎為是新房子的風水不好,是「萬箭穿心」。但真正的悲劇何止是風水所能解釋和涵蓋的。
李寶莉是漢正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個婦女。靠著小生意貼補家用,常年的小販生活讓她的性格總是風風火火的樣子,常為生計吵吵鬧鬧。丈夫馬學武是國企的廠辦主任,比起「粗俗」的妻子寶莉,丈夫馬學武顯得很「體面」,這也是導致他們夫妻不和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馬學武是一個極其自私和懦弱的男人,這也是他在得知下崗通知後他選擇跳江自盡的最終原因。沒有擔當的馬學武婚內出軌,這也是他被下崗的重要原因,他沒有顧及年幼的兒子和年老的母親,更沒有顧及妻子李寶莉,連遺言都沒有給寶莉只言片語,無情無義至極。
這樣的男人死有餘辜,但李寶莉的兒子和婆婆並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是李寶莉平日里的吵鬧甚至是那次舉報所造成。這也是造成李寶莉真正悲劇的根源。
人最大的悲劇就是親人的漠視。李寶莉含辛茹苦將兒子撫養長大,兒子不但沒有感恩而是在考上大學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母親斷絕關系並讓母親把房子讓給奶奶住。理由是房子是爸爸留下來的。
兒子從小就嫌棄母親李寶莉,他認為是母親「害死」了父親。他厭惡母親的粗俗和喋喋不休,在他的眼裡這些根本不是愛。他只看到了母親平日里的大呼小叫,聽到她的嘮叨,後來又看到母親和那個「野男人」,在他的眼裡,母親似乎沒有一處好。
他沒有看到母親的辛勞,母親的心酸,把母親捍衛婚姻的種種做法看作是低俗甚至是陷害。他寧願相信「婊子」的話也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媽媽。這是多麼可怕又可悲的心裡。他居然問及:你愛過我爸爸嗎?把一場沒有道德的出軌看成是為了愛情。而真正的受害者,自己的母親卻被他看成是一個潑婦。
在出軌這件事情上,這個家庭沒有人責怪馬學武卻在責怪李寶莉。沒有人心疼李寶莉的死活卻在為一個死者馬學武而打抱不平。李寶莉連處置一個相框的權利都沒有。成了寡婦的李寶莉為了活命,為了兒子和這個破敗的家成了一個「女扁擔」,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所有的苦難,包括精神上的折磨。
一晃十年了。飽經滄桑的「女扁擔」依然奔跑在大街小巷,為了搶活多掙錢不惜吵架丟份。而此時的兒子卻為老師無意提到的母親是「女扁擔」而感覺丟臉。老師眼裡母親的偉大在兒子眼裡卻成了恥辱。婆婆也並不關心這個兒媳婦,在她的眼裡只有孫子。雖然也有惻隱之心但終究放不下利益,那套兒子留下來的房子。
在孤獨的夜裡,被萬箭穿心的李寶莉走到大街上。所有的繁華和狂歡都是別人的而她什麼也沒有。輕輕的為幾個快樂的年輕人摁下快門,他們青春快樂的樣子讓冷漠的世界多了份溫暖。如果兒子能這樣該有多好。
她記得自己和兒子道歉,是自己不好讓他沒有了尊嚴和快樂。只是兒子冷冰冰的眼光讓她的心不寒而慄。十年早已耗盡了她的眼淚和溫柔。如今的她依然看不到未來和希望,有的只是萬箭穿心般的疼痛和酸楚。
放棄或許是最好的選擇。她將房本交給婆婆,當婆婆問及還有什麼話可以轉告兒子時,寶莉眼裡閃著淚花,堅定地說:沒有了!如果換做任何人,這樣的日子早已過得夠夠的了。那麼,李寶莉離開了這個風水不好的家真的從此柳暗花明了嗎?回答是否定的。
人性的惡再次光臨了李寶莉,從監獄出來的建建在車上侵犯了李寶莉,無助的李寶莉選擇息事寧人。面對糾纏不休的建建她又一次選擇隱忍。而在兒子和人們的眼裡她只是一個尋歡的寡婦罷了。
建建雖然也有同情李寶莉的一面,但掩蓋不了他的惡習和對李寶莉的趁火打劫。他強行將弱小可憐又無助的李寶莉據為己有。其實和愛情一點關系也沒有。那麼,李寶莉不明白嗎?當然明白,只是,李寶莉的妥協不僅僅是委身於一個男人,哪怕他是一個流氓無賴,實則委身的是社會和人性中的惡。她的自強不息將伴隨著污泥濁水混入滾滾洪流,不管她願不願意。
存在就是合理,生活生存的意義遠遠大於哲理,一個底層的弱女子註定不是出污泥而不染那朵清蓮,但是誰污染了這一切。
⑵ 從電影《萬箭穿心》,看普通女性的人生悲劇
根據方方的小說《萬箭穿心》,改變成的同名電影中,由顏丙燕扮演女主角李寶麗,為我們講述了90年代,普通武漢女人艱難而又坎坷的人生故事。方芳在創作談中說到,在報上看到介紹漢正街的女扁擔(挑夫)們是怎樣夾在男人中用一根扁擔艱難地討生活的報導,引發了創作想法,想把武漢女人最真實的一面寫出來。
女主角李寶莉就這樣被成功的塑造出來,成為一個典型的武漢女人形象——粗粗拉拉,高門大嗓,脾氣火爆,斤斤計較,性子死硬,在丈夫面前頤指氣使。同時,她熱心快腸,刀子嘴豆腐心,剛烈堅強,江湖義氣。
電影上映後,網上評論如潮,大部分觀眾評論都認為,一個女人在丈夫死後,艱難地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苦熬苦撐,把兒子培養成人,考上大學。女本柔弱,為母則剛,於是贊聲一片。另一方面,都說兒子小寶無情無義。
或許我們該認真思考的是:這個故事中,李寶麗丈夫早亡、兒子絕情的悲劇是怎樣造成的?
最初李寶麗的生活表面看還算圓滿,丈夫馬學武在工廠里是個中層領導,剛剛分得了大房子,有一個懂事的8歲兒子小寶,應該結婚10年左右。自己雖然下崗,在漢正街找了個賣襪子的工作,衣食無憂,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發展。
本來是歡天喜地喬遷新居的當天,電影給我們展現出了這對夫妻的真實狀況:妻子強勢,丈夫懦弱;同樣是對搬家工人,妻子蠻橫計較,丈夫謙和有禮。李寶麗對丈夫直呼其名,呼來喝去。第一個鏡頭:當她同搬家師傅討價還價爭吵的時候,丈夫迴避了;第二個鏡頭:她在卡車上喊丈夫名字的時候,丈夫沒有回應,滿臉不悅低下了頭。第三個鏡頭:丈夫招待搬家師傅的時候,她阻止了,奪走了香煙,並且劈頭蓋臉地訓斥丈夫,丈夫滿臉難堪;第四個鏡頭:追到電梯口與搬家師傅吵嘴,武漢特有的「漢罵」脫口而出。一天之內,將「刁、蠻、潑、橫」演繹的淋漓盡致。
丈夫馬學武對她的不滿不言而喻,可惜,以她的粗糙,沒有覺察到。
所以,搬家的當晚,馬學武提出離婚,李寶麗錯愕當場,腦子短路。意味著即將開始的新生活,是婚姻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以丈夫提出離婚拉開了序幕。已經習慣了說一不二的李寶麗,沒有想到一直對她唯命是從的馬學武竟敢提出離婚。
說到底,婚姻敗給了控制欲和任性而為。在李寶麗的觀念里,丈夫、孩子是她的私有物品,她得擁有絕對控制權。馬學武提出離婚,在她看來是挑戰了她的控制權,原本牢牢攥在手心裡男人,竟然要脫離她的掌控,她不甘心。
作為夫妻,她帶給馬學武的是無比痛苦壓抑的生活,自從提出離婚後馬學武每天很晚回家,分床睡覺,對於李寶麗做出的溫柔假象和示好視而不見,擺出一副堅決離婚的態度。
李寶麗立刻歸因,是馬學武在外面有了相好的——這是很有代表性的想法,每當女性面臨即將失去男人時,都會這樣想。這樣想的心理狀態是:本能的啟動自我防禦機制,歸罪於他人,自己很無辜。
這種想法,註定了李寶麗悲劇人生的開始。通過馬學武打給她的一個電話,她敏銳地捕捉到一絲信息:馬學武今晚有事要發生,她必須知道,必須掌控,必須拿到把柄。如她所願,馬學武因為女同事的一句生日問候,感受到了「被看見」——在沉悶而孤凄的生活里,竟然還有人在意他的生日。那一刻,似一縷陽光照進馬學武苦悶的生活,他的心裡一定是異常感動的。於是,才有了後面大膽妄為的旅館事件。
李寶麗發現了馬學武和別的女人在一起,如五雷轟頂,她天天不放在眼裡的這個男人竟然還敢有外遇?她沒有去吵鬧,而是去報案。因為吵鬧只能讓她更快離婚,而報案就可以毀滅這個男人,牢牢抓住他的把柄,讓他這輩子抬不起頭。她不見得有多愛這個男人,而是控制欲使然。最後,馬學武在她面前更加唯唯是諾,婆婆來了她也不給個好臉色。
馬學武先是降職到車間當工人,又是第一批下崗。當他了解到是李寶麗去報的案,覺得萬念俱灰、生無可戀,跳了長江。摧毀他的,不是下崗,不是丑聞,而是李寶麗的可怕,讓他無法想像餘生還要和這個女人共同生活,與她離婚幾乎也是不可能的。
是什麼樣的勇氣,是怎樣刻骨的仇恨,讓一個懦弱的男人寧可去死,也不願去面對未來的共同生活?
馬學武的死因,李寶麗歸罪於下崗,歸罪於馬學武軟弱,不像個男人,當時下崗的人那麼多,別人怎麼都沒有跳江?
李寶麗的悲劇從此開始。家庭經濟失去保障,兒子失去父親,婆婆失去兒子,李寶麗去做扁擔(挑夫)養家糊口。在她的心裡,想的是自己不比男人差,男人能做的,她也能做。她的硬氣,是做給別人看,做給死去的馬學武看:你還不如我一個女人。打心眼裡,她恐怕從來就沒有瞧得起過這個男人。她的內心是:你那麼不堪,根本就配不上我,我看上你是你燒了高香,你還不知好歹。
對於兒子小寶,李寶麗覺得自己是含辛茹苦十年,對他恩重如山。而在小寶的心裡,爸爸活著的時候,時常被媽媽欺負,而爸爸是那麼好。對於媽媽,小寶抵觸的反抗的。爸爸死後,在小寶的心裡,總覺得是媽媽逼死了爸爸,如果不是有這樣的媽媽,他就不會沒有爸爸。10年來小寶總想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逼得爸爸去跳了江?加上無家可歸的奶奶投奔來時,媽媽對奶奶惡劣的態度,讓他對母親充滿了仇恨。背負這仇恨的力量,成為小寶努力學習的動力,只有學習好考上好的大學,才能擺脫他的母親,不用再被她養活,受她的恩惠。接受她的養育,是一種深深的恥辱。老師表揚他雖然媽媽是「扁擔」,學習卻是第一名時,小寶深深低下了頭——他和他爸爸一樣,為這個女人感覺到羞恥。
小寶成為高考狀元的當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斷絕母子關系,將李寶麗趕出家。李寶麗第二次腦子轉不過彎來。第一次是在10年前,搬入新家的第一個夜晚,馬學武提出離婚。
李寶麗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在好事降臨、即將苦盡甜來的時候,她卻是父子倆第一個要遠離的人呢?她憤怒,兒子更憤怒:我們的家,到底是哪個搞垮的呀?
其實對於家外的人,李寶麗富有同情心,對於「扁擔」何嫂子關懷照顧,主動送錢;知道建建摔傷了,主動去看望。卻為何對於投奔來的奶奶曾是那麼無情?我覺得,還是因為看不起馬學武,才會不顧他的家人。
在江邊一夜,李寶麗忽然頓悟,如果當年她同意離婚,說不定都能活得很好。到頭來半輩子過去了,她的付出沒有人領情,馬學武和兒子小寶對她只有恨。
電影的前半部分,李寶麗對丈夫只有管控,沒有感情交流,她是高高在上的;電影的前半部分,李寶麗對兒子小寶只有付出,也是沒有感情交流,她是低低在下的。生命里最重要的兩個男人,她都不能走進他們的心裡,無法得到他們的愛。這就是她人生悲劇的成因。李寶麗和建建這個因為打架被勞教10年出獄的人,同樣在漢正街討生活的人之間,有了平等。或者說,李寶麗欣賞不來馬學武的謙和儒雅,認為那是懦弱;而建建是「鬥狠」式的人物,更符合武漢的「江湖文化」、「市井文化」,在李寶麗看來是有本事的男人,坐著建建的破面的車上,贊嘆不已。或許,馬學武和李寶麗這對夫妻原本就是錯配了,建建式的男人才更適合她。
李銀河誇贊《萬箭穿心》是繼《雷雨》之後最好的悲劇。
《萬箭穿心》是紛紛擾擾、吵吵嚷嚷的武漢底層市民的日常生活寫照,在庸常的日子裡,如果不能跳出來思考和自省,沉淪其中,上演的只能是悲劇。願這類優秀的電影,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啟示。
⑶ 電影《萬箭穿心》
電影改編自方方的同名小說《萬箭穿心》,講述一個女人悲劇的一生。整部電影色調昏暗,女主因為舉報丈夫出軌,間接導致丈夫跳江自殺,自此女主為了養活兒子和婆婆就做起了扁擔。十年的時間從擁有較好的面容到兩鬢斑白,當兒子終於考上名牌大學以為可以安享晚年時,兒子卻在這時要跟她斷絕關系,把她趕出家門。
女主角李寶莉一出場便伴隨著粗魯的罵聲,她精明、能幹、潑辣,嘴上不給人情面,察指內心卻是一副小市民作派。她面容姣好,但毫無氣質可言;她有著生活的熱情,但也充滿了惡狠狠的江湖氣。作為一個打拚在社會最底層,用盡所有心血來維持一個家庭的女人來說,她是偉大的;而作為一個體貼懂事的妻子鎮沒蔽,稱職而有榜樣作用的母親來說,她又是不合格的。所以,最終李寶莉遭到丈夫的背離和兒子的唾棄這樣的人生悲劇,都是自身性格和行為所決定的。與她截然相反的是其老公馬學武的形象,他是一家國企的小幹部,平時為人謙和,在老婆面前唯命是從。他做為一個知識份子,本能地渴望溫柔的女性,也更渴望能夠和理解並欣賞他的女人在一起。而在妻子面前,他很難得到一個男人、一個丈夫的尊嚴。整部電影至始至終李寶莉都不明白丈夫為何要自殺,就像她不明白當初他為什麼要離婚一樣。她對生活的態度直接且目標明確,積極而莽撞。她是生活中的強者,也是家庭中的霸王,對家人的態度既簡單又粗暴。她愛丈夫,但並不了解他;她愛孩子,卻不懂得與他溝通。她只是一味地付出,不管對方需不需要同時她又拒絕外在的意見,極度的以自我為中心。我在看時一邊恨著她的潑辣不講理,一邊愛著她的堅韌和擔當;丈夫無疑是懦弱的,遇到問題只想到逃避。這兩種性格的碰撞,導致了悲劇的產生。
相較於其他一味地、盲目地拔高女性形象,歌頌無上道德情操的女性電影來說,《萬箭穿心》是真實殘酷得可怕,因為它戳中了社會的痛楚:再大的家庭悲劇歸結起來都是個人行為的自作自受!電影的結尾李寶莉孤獨而倔犟的離開了家,接她離開的麵包車在掉頭之後就熄火了。寶莉下車,罵了句她的口頭禪「婊子養的」,一邊用腳踢車出氣,在她用力推車之後,車子御州終於發動,駛出鏡頭,電影結束。就像生活,只要用力過,總是能過下去的。
這個干凈的結局簡潔有力,意味深長。這最後一曲既符合李寶莉的人物性格,也秉承了她這種女人的生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