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電影聚焦主題

電影聚焦主題

發布時間:2022-05-10 01:57:49

❶ 如何評價 2016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這個電影說不上來,感覺最震撼的還是專業性吧,不是現在網上新聞那麼多的標題黨縱橫或者是看完了發現基本沒有內容,或者就是拿幾年前的新聞再炒個回鍋肉,現在很多想新聞價值是在喪屍的。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網路新聞確實對紙質的媒體新聞形成了毀滅性的沖擊,現在除了老人和有讀報紙習慣的人,年輕人都是在用網路媒體進行新聞了解,可是網路媒體欠缺的恰恰就是《聚焦》電影中表現出來的一份責任心,一份專業度。
他們可以夜以繼日,他們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工作,或者是為了得到個什麼獎,但是他們保留了媒體人的一份責任心,一份職業操守,他們為了查明並揭露醜聞,頂著巨大的壓力,挽救了無數兒童,這也是他們對社會最直接的回報,也是聚焦告訴現在的媒體的,要報道可以,但是去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吧。

❷ 哪幾部電影值得你走進電影院

《異形:契約》

那些異形們又回來了!

直到今年這部《異形:契約》,二十世紀福斯已經整整拍了8部,每一部都是票房口碑雙豐收,不得不說二十世紀福斯才是真正的異形狂人。

超牛逼的特效技術再加上從猿人視角反思人類的電影內核,這部電影絕對是值回票價的一部。

面對這些經典的續集電影,是不是都有點心動?

在這些電影中有籌備幾年的誠意之作,也有狗尾續貂的爛尾之作。如今電影拍攝續集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電影世界觀的架設之大,格局之廣。

但一些作品在拍攝續集的時候往往只是為了商業利益,純為了圈錢。

盲目的消耗上一部的人氣和口碑。或許大多數影迷最開始會為了情懷去支持,可我們的情懷又能支撐住幾部爛片的消耗呢?

❸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題是啥

「夢圓·奮進」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以「夢圓·奮進」為主題,北京廣播電視台製作播出了「夢圓·奮進」特別節目,該主題的含義是熱愛電影的人成為了舞台上最閃亮的「主角」,北京國際電影節十周年,感謝電影光芒的製造者,也要用光影築夢新的征程。

按照常態化疫情防控和融合創新發展要求,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突出「雲上北影節」特色,採取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在22日至29日為期8天的「北影節時間」里,組織啟動式、北京展映、「北京策劃·主題論壇」、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電影+、再相聚等系列活動。

(3)電影聚焦主題擴展閱讀

舉辦電影節的目的和意義

成功的電影節往往能夠為城市和國家發展帶來很多衍生效益。在舉辦電影節期間,大量人群的湧入,勢必會刺激當地餐飲、購物、住宿等行業的收入。電影節作為城市品牌之一,並傾力打造使得成為國際知名的電影節品牌,同時促成了舉辦地區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

電影節是電影藝術強有力的推動者。世界上著名的電影節無一不通過自身的影響力為世界電影藝術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戛納國際電影節之所以是所有電影人心嚮往之的電影聖殿,是因為它一直以來對電影藝術的秉持和追求。

現在的電影節更多的是「電影搭台,經濟唱戲」。電影節往往成為電影界交易的「大賣場」,幾乎每個電影節都會設有交易市場,片方、發行方等通過電影節這一交互平台,形成能夠互相提攜的推進機制。在電影節的整個運營過程中,必然引起一系列的產業聯動,從而產生產業鏈價值衍生效益。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 以"夢圓·奮進"為主題

❹ 披露社會現實的電視電影,都有哪些

披露社會現實的電視電影有:

1、《聚焦》

電影《聚焦》的故事來源於一篇真實的新聞報道。2002年1月,在經歷多年的調查後,《波士頓環球報》的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深度報道,揭露波士頓地區天主教多年來放任神父的丑惡事件,這篇報道隨之引爆了整個美國,成為了當年最熱門的新聞事件。電影《聚焦》圍繞新聞調查記者對事件的追蹤徐徐展開,該片榮獲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

4、《狩獵》

謠言可怕,人性更可怕。電影《狩獵》以冷靜的敘事手法呈現出一個異常殘酷的故事,它無情地揭露了關於人性的現實:只要心懷一點點惡意,就足以蔓延並侵蝕你的靈魂。

❺ 電影聚焦的原本案件

《聚焦》電影依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聚焦」欄目組揭露天主教性侵兒童丑聞的一系列故事。

事件原貌

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裡面一個名為「聚焦」的欄目組於該年1月6日到12月14日,對神父褻童事件進行一系列的報道,揭露了天主教神父在美國犯下的性侵兒童丑聞。

宗教背景

天主教是波士頓第一大教,在當地政壇的影響非常之大,並且經常會對各類機構施以壓力。美國的肯尼迪家族就是波士頓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波士頓之所以發生大規模教士性侵兒童事件,與當地執法部門在天主教的壓力下從輕處罰瞞而不報及有很大的關系。

事件起因

2001年7月底,馬丁·伯恩(Martin Baron)剛剛從《邁阿密先驅報》轉到《波士頓環球報》,還是報社的一名新人。他注意到了法律專欄上一則「牧師涉嫌捲入性侵丑聞」的報道,當他准備做更深入的調查時,卻被告知法官已經封存了法庭現場記錄,這無疑是在防止牧師的個人檔案公之於眾,馬丁·伯恩(Martin Baron)馬上意識到,他所面臨的會是一則真正的大新聞!

馬丁·伯恩(Martin Baron)

他開始組建起最初的「聚焦」團隊,並開始著手對神父John J. Geoghan進行調查。

真實的John J. Geoghan,2003他在服刑期間被監獄的犯人謀殺

調查的結果讓人震驚:這位神父在6年的神父生涯中竟然性侵過130名多名男童!更讓人意外的是,他的事情並非沒有曝光,可他卻在被曝光猥褻年輕教友後仍繼續保留原來的神父工作達30年之久。

波士頓環球報的報道

「聚焦」團隊把對Geoghan神父的調查整理成一篇名為「Church allowed abuse by priest for years」的報道。這片報道轟動全國,但這只是整個波士頓天主教性侵丑聞的冰山一角。

深入調查

一開始,記者們認為大概有15到20名左右的牧師曾做過同樣的猥褻教友的事件,但是經過調查,他們發現,在過去幾十年中波士頓竟然有將近250名牧師曾做過猥褻兒童的事情。更令人憤怒的是,教會為了防止事情曝光,將神職人員進行大洗牌,從這個教區換到那個教區,這些神職人員又在新教區中繼續做著猥褻兒童的惡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過程中一名叫Rev. Ronald H. Paquin的牧師在節目中親口承認了他所做的事情。這對整個事件意義重大,因為當時雖然調查結果已為人所知,但並沒有涉案的神職人員正面承認過他們所犯下的罪行,幾乎所有神職人員對這件事都諱莫如深,Rev. Ronald H. Paquin的公開承認在民眾間引起多大的反響就不言而喻了。

Rev. Ronald H. Paquin

他說自己直到1989年,也就是教區主教把他從波士頓調走之前,一直在猥褻男孩,這件事持續了整整15年,經歷了兩名不同的教友。但是他說「確實,我愚蠢透了,但是我從來沒有強奸過任何人並且我自己也從來沒有在這件事中感到過快樂。」正如電影中所展現的那樣,Rev. Ronald H. Paquin自己還是個少年的時候曾經被一位天主教神父強奸。

事件影響

波士頓的事件很快蔓延到了美國全國,成為了一個全國性的反天主教事件,蔓延到了其它天主教的國家,如愛爾蘭、澳大利亞等地。其它教派也開始公開指責天主教會,天主教會面臨巨大的危機。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不得不出面對此事作出回應。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不得不出面對此事作出回應。《波士頓環球報》最後一篇關於該系列的報道題目是《羅馬教皇接受Cardinal Law的辭呈》,相關犯人均鋃鐺入獄,教會在虐童事件上的罰款高達20多億美元。事情由此告一段落。

沃爾特·羅賓遜(Walter Robinson)

在「聚焦」團隊呆了七年。從1972年起就在環球時報擔任記者,曾報道了四次總統競選,兩任總統,並且曾在海灣戰爭期間擔任報社中東地區的主管。他從33個國家和48個州發過報道。他還曾擔任經濟新聞編輯,城市新聞編輯,負責調查的助理總編輯。

薩沙·菲佛(Sacha Pfeiffer)

是一個在「聚焦」團隊工作了5年的成員。報道關於財經,非營利組織和慈善事業方面的新聞。除了是一個資深記者外,她也是波士頓NPR台兩檔節目的主持人和高級記者,以及該台另外兩檔全國知名節目的主持人。曾獲得國家愛德華默羅獎。

邁克(Michael Rezendes)

他是一名調查記者和聚焦團隊的高級成員,在團隊已經超過十年。

馬丁·伯恩(Martin Baron)

他曾在2001到2012年期間在波士頓環球報擔任編輯。目前是華盛頓郵報的編輯。在波士頓環球報工作之前他曾是邁阿密先驅報的執行主編。

馬特·卡羅爾(Matt Carroll)

於1987到2014年期間在波士頓環球報擔任記者,曾是聚焦團隊的數據報道專家。他也曾是因報道醉駕無罪審判率而獲得2012年喬治·波克大獎的團隊中的一員。1994年卡羅爾建立的環球雜志的第一個網站。在加入聚焦團隊之前,他一直報道的是商業和郊區新聞。他現在是一名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學家。

小本·布萊德利(Ben Bradlee Jr.)

他在波士頓環球報已經工作了25年,作為一名編輯,他負責報紙上州議會和市政府方面的內容,及本地新聞,此後被任命為副總編輯。曾在1982到1986年期間擔任波士頓環球報的全國記者。

創作原因

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的新聞調查組揭發天主教兒童性侵案丑聞的全過程,引發全球范圍內的關注。湯姆·麥卡錫開始注意到這個故事,在新媒體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湯姆·麥卡錫意識到不僅要利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也應該讓更多人通過網路和電影等新媒體去關注此類事件,於是萌生了製作成電影的想法。他與編劇約什·辛格還往返波士頓六次去深入了解當時的記者和編輯,研讀法律文件和電郵,經過無數次的修正重寫。他們還在當地重新創造了波士頓環球報的編輯部和「聚焦」報道組的辦公室。耗時3年之久將電影呈現出來。

電影角色「聚焦六人組」

本片在北美上映後,口碑非常出色,爛番茄新鮮度96%,IMDB評分8.6,metacritic評分93。美國本土還由此引發了新一輪對天主教的虐童事件的反思。影片討論了信仰與正義,宗教強權與輿論自由等主題,是一部難得的有社會深度的影片,而片中記者們所展現出的那份對於真相和正義的堅守,無論相隔多遠的地域差異,一樣打動人心。

❻ 《聚焦》影評:如何拒絕上帝之手

《聚焦》自從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無論是在柳賴德,還是多倫多電影節的展映,都獲得了無數業界的好評和觀眾的贊譽,憑借多倫多人民選擇獎第三位的成績,眾人都更加期待該片可以在頒獎季走的更遠。11月份,觀眾們終於可以在北美的影院里,見到該片了。多倫多市區影院里,周二下午三點檔奇跡般的滿場,像很多影迷描述的一樣,即便不是電影節,無論身至哪個影院,映片結束後常常伴有掌聲。

近年來,很多這樣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不乏以下幾個基本特點:主題深刻、人物演繹到位,外加講故事手法精彩。所以,時常會令人分辨不清,讓觀眾們深感認同的,是更偏向事實本身,還是影片主體。上個月的《間諜之橋》,借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手,湯姆.漢克斯的口,為人們帶來了一段深沉的過往。影片歷史悲歌一樣的表達方式,讓人們再次領略到了,一個男人,肩扛責任,戰勝一切的故事。相信一定程度上,是斯皮爾伯格的處理、科恩兄弟的編劇、還有攝影與剪輯等等,令這個主旋律的故事,脫離了固有的枷鎖,以自我調侃的姿態,更加自信的出現在觀眾面前。

相比之下,《聚焦》則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可否認,該片的背景事實,就足已震撼人心。故事來源於《波士頓環球報》一篇榮獲「普利策獎」的新聞,揭露了美國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神父,一系列猖獗的對貧寒家庭男童,進行性侵的案件。現實中,從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波士頓環球報》持續報道了近90起受害者家庭的故事。之後引發了全球廣泛的對同類案件的調查與報道,最後連羅馬教皇也要做出行動,不再沉默包庇相關的神職人員。

這樣的人神共憤的故事,在觀眾們買票走近影院之時,就已經手持贊同票。如何不賣弄的講故事,不利用別人的傷疤,製造自己的關注度,影片要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關鍵。有評論認為該片繼承了1976年《總統班底》的風格,找到了一種豐富、吸引人卻又平實的方式來刻畫記者的基礎工作,通過檔案櫃和復印機傳達出這樣的觸感。這就是該片,如何講述平凡人的不平凡,進而得到更多平凡大眾認可的原因。

影片中,全然不見任何英雄式人物的刻畫與表現,沒有悲慘的煽情,更多的是人們真實的隱藏和羞愧的心理情緒。故事開始於2001年,在繁忙的波士頓環球報社裡,眾人歡送前老闆之餘,迎來了由:列維·施瑞博爾 飾演的馬蒂.巴戎(Marty Baron),剛剛上任的他,就想藉助聚焦新聞調查小組(Spotlight),挖掘一條神父性侵新聞背後的故事。

這位新老闆,用謹慎謙虛的態度,在極其冷靜的表情下,講出了該工作項目。就像在布置平常的新聞專題一樣沉著,看不到任何張揚的野心或激進的正義。相信他篤定的要追查這件事,不光是因為他曾在紐約時報工作,而是他認為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記者和媒體的使命和任務,應該是一樣的,只是做事方式不同。

馬蒂·巴戎就像在波士頓這片平靜的土地上,輕輕的拋下了一顆種子。由邁克爾·基頓飾演的調查組長:Robbie Robinson,帶領著三名調查記者,薩莎(Sacha Pfeiffer)、邁克(Mike Rezendes)、馬特(Matt Carroll),分別由:瑞秋·麥克亞當斯、馬克·魯法洛、布萊恩.達西.詹姆斯飾演。四人小組開始了一系列,長期的調查工作,要想翻動這塊凍土,每個人都要深入黑暗的泥土裡,紮根其中,僅僅的抓住微弱的線索,一點點的將根系擴散,直到枝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他們的一切努力,才會被公眾看到,用他們的成果,凈化這片混沌污濁的大地,讓新的希望在這片土地上滋生。讓那些埋藏在人們心裡的陰影,可以在陽光下釋然,也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樹木一樣在陽光下,度過童年。

該片劇本曾一度被認為是沒有被拍攝的好作品之一。而這樣的腳本,除非是大製作,大導演,也許也沒人敢輕易碰觸。這次由在業界有著多重身份:演員、編劇、導演和製作人的托馬斯·麥卡錫 自編自導,在近年來的電影主題偏執化、灰暗化的鋪墊下,真實故事改編成為了更有說服力的基礎。而他對影片沒有過度藝術化的處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員間的平衡,劇情與對白的火候恰到好處的拿捏,讓這部影片隨著線索的鋪設,一步一步帶領觀眾,不知疲累地走到了終點。而回想全片,腦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對話,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場無比真實的案件調查經過,不需要故弄玄虛的情節,只需要真相被一點一點地剝開,每一層外殼的瓦解,顯露出的內核,都足已令觀眾更加神經緊綳,目不轉睛的等待,見證真相公之於眾的瞬間。

正是因為這樣,影片沒有被過多拍攝技術包裹,十分誠意的重現當年的環境和人物白描。復古的台式電腦、翻蓋手機、用爛的橫格本,影片撲面而來的樸素感,令人感覺一時間回到了2000年前後。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十多年過去,他們依然還是新聞戰線上的工作者。這令影片中四位小組成員的主演們,有了豐富生動的參考資料。

❼ 電影的幾個要素是什麼

電影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在一部成功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需要所有創作人員作出創造性的貢獻,同 時也要求很多電影元素相互作用,而導演在整部影片的創作全過程中是一個樞紐, 也就是說導演是攝制影片過程中最重要的創作力量。當電影從發明到成為一種 藝術時,也就轉變成為電影導演以及影片創作者的藝術。電影導演在創作他(她) 的電影藝術作品時,編劇、演員、攝影師、錄音師、剪輯師以及其他劇組創作 成員都在電影導演的指導和協同下進行影片的攝制。 雖然,從客觀上看創作一部影片的過程是大同小異,然而,由於每一位電 影導演對電影元素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在電影藝術中就相應的出現不同 導演風格的影片。並且,每位電影導演的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導演本人對 電影元素的認識和理解不斷的深入,或者認識和理解的角度變換等都會直接或 間接促成導演風格的轉變。 電影主題是每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影片思想內容的核心。 打個比方,也就是在寫議論文時一定要有個議論主題,不能只靠導演天馬行空的 想像力任意發揮,所以電影導演想表現的意圖通常是導演本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 思想。而且這種意圖即主題,往往貫穿或者重復於同一位電影導演的影片中。 當然,如果導演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思想有所變化時,他(她)所表現的主題也就 會在改變。 編劇就是對電影或故事的處理是電影風格的第二元素。一般來說電影劇本 主要部分由編劇所完成,而編劇一定要貫徹和了解導演的主觀思想,以導演的主 觀為基礎,才能和導演及其他創作人員很好的合作,但電影分鏡頭劇本通常由導 演本人親自創作或者導演與其他創人員進行聯合創作,但不管劇組選擇哪種電影 劇本創作方式,最終是以體現電影導演的意圖為主。 電影藝術又稱之為視聽藝術。一個完整的電影鏡頭是包括畫面元素和聲音 元素的。如果一位電影導演沒有豐富而且專業的視聽積累和經驗,是不可能創 作出一部具有專業水準及成功的影片,也就談不上在電影藝術領域有何重大的 突破和創新。電影導演對電影畫面的處理主要體現在對攝影運動方式的處理,不 同的電影導演在選擇攝影運動方式時,有的擅長於靜態攝影,而有的則喜歡運 用運動攝影,更有的則把靜態攝影和運動攝影創造性的結合起來。然而,電影 畢竟是科學技術的產物,尤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這方面的元素有時幾乎已 經反客為主,許多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對畫面和音響的追求已經超過了對電影本 身主題的了解,其實當電影發展到今天,不管是傳統的膠片電影,還是現代的數 字DV 電影,都是把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相結合起來,將電影導演想表達的思想 以視聽語言為方式傳遞給觀眾,但僅僅是對電影主題的輔助,我想這也是每一位 優秀導演的初衷. 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藝人,演員是為導演而表演, 通過導演認可的演員,才能夠去完成他(她)扮演的角色。並且衡量一位導演的 能力,如何控制駕御演員的表演是很關鍵的因素。從本質上看,是導演自己在 創造角色,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造演員,演員只有在完全領會導演的意圖下,才 能去進一步創造角色,發揮自身的表演才能。一名出色的演員在貫徹主題的同 時也能對導演創作思維進行直接的影響和改變.所以一名天才的演員和一名天才 的導演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當電影導演在完成電影分鏡頭劇本的時候,這部影片的剪輯風格就已經形 成了。一部影片的創作過程進行到後期製作時,剪輯師便在導演的創作意圖下 進行影片的剪輯。電影導演和剪輯師在剪輯影片時,往往比較關心時間、節奏、 視聽關系等元素。通過交叉蒙太奇可以延長或壓縮一個動作的時間,而運用光 學效果能夠連接不同的場面,從而來控制影片時間長度、故事跨越時間、觀眾 心理時間。而在剪輯師和導演共同控制影片時間時,一個相應的問題就會出現- -節奏。所以當我們在觀賞影片時,有的影片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慢,有的影片 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快。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視聽要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 化,許多觀眾對畫面和聲音的關心已經超過了對電影作品本身的了解追求,但一 部電影的視聽是服務於作品本身的主題,一名優秀的導演是把主題和主觀思想傳 達給觀眾,而不是用感官刺激去取悅於觀眾,我想這也是他(她)的初衷. * 結言: 一名成熟的導演都會有自身獨特的體系風格,通常都會體現在主題、電影劇 本、視聽語言、表演、剪輯等上述諸多元素中。而當作品受到觀眾和媒體接納 和好評時,再想轉變其自身的風格,是難上加難的,一方面是受導演本身電影素養 的有限,二則觀眾已經對他(她)的作品風格瞭然於胸,如果突然轉型,難保不會成 為票房毒葯.

❽ 電影聚焦講的是什麼故事

《聚焦》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rPcRZz_rL1Ki8PYDw37TOw

提取碼: tnyd

「聚焦」是波士頓環球報的一個專欄,羅比·羅賓森(邁克爾·基頓飾)是"聚焦"欄目的編輯,欄目擁有一個獨立的調查小組,組員包括薩夏·菲弗(瑞秋·麥克亞當斯飾),邁克爾(馬克·魯弗洛飾),馬特·卡羅爾(布萊恩·達西·詹姆斯飾)。當馬蒂·巴倫(列維·施瑞博爾飾)接替了環球報的總編輯一職,他開始指派羅賓森和他的團隊,緊跟一樁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個天主教牧師性騷擾教區里的孩子。雖然最開始他們以為這只是個小任務,但很快他們就發現,其背後還隱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會已經私下賠償了受害者,並派人掩蓋了這些罪行。隨著調查的越發深入,他們發現這一陰謀的更多證據,不僅僅是神職人員,就在波士頓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著這種暴行。羅賓森和他的團隊遭遇到了當地官員們的掣肘。教會內的,教會外的勢力都在向他們施壓,想讓他們放棄這個案件。

❾ 《聚焦》 好電影,唯一的問題,為什麼神父這么戀童

剛剛在思考神父圈戀童癖和大眾圈戀童癖有何不同,還是終究是相同的。
首先我們知道神父是不允許結婚的,甚至宣誓禁慾,如果和天主教扯上關系的話這個最大。對孩子下手出於性渴望。
其次,戀童癖還有一種原因是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真的感情愛和溫暖,神父和孩子打交道的頻繁也會產生這個原因。
其次,電影中提到,神父圈戀童癖當做一種精神疾病在研究,這是個比較大的問題啊,查論文。
說到底,除了上述原因外當然也有很多種,不只是神父還有我們大眾,我想神父圈這么多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圈子小,都是男人,潛在可能性比較大,倒也和天主教有關系~
樓主,這個課題比較大,很多種可能性很多種因素,倒也證明了人的性慾的自然天性不可違抗的力量,一種方式的拒絕性慾,也會衍生出多種輸出性慾的途徑。人啊,逃脫不了就生事端。
ps:戀童是一種心理疾病,猥褻兒童是違法行為。前者是會致使後者,後者確不一定是因為前者。
但是電影中猥褻兒童的神父數目龐大,且不斷上升,研究學者表明這是貴圈中衍生出的精神疾病。

❿ 送你一朵小紅花聚焦親情,你看好這種題材的電影嗎

這種題材的電影其實是非常的虐心的,在整個看的過程當中,肯定免不了會落淚,因為其實這個問題是比較普遍性的,也是意味著我們人生在面臨一些大難題的時候,如何做選擇,以及選擇了之後,我們又要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該如何去承擔?送你一朵小紅花圍繞三口之家,兩組家庭他們如何抗癌的這個故事,這樣的主題講述了抗癌家庭的暖心故事。

這種題材的電影能夠引起大家的深思,會更懂得珍惜現在的每一天,會學會珍惜家人給的關愛與溫暖,在人生中,家人的愛是無可替代的,也是最無私的,家就是我們的港灣。

閱讀全文

與電影聚焦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