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余華的《活著》表達了什麼
一、《活著》的主題,余華在韓文版自序中有清晰的表達:
韓文版序言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來解釋這一部作品,這樣的任務交給作者去完成是十分困難的,但是我願意試一試,我希望韓國的讀者能夠容忍我的冒險。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不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一句成語:千均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當然,《活著》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我知道,《活著》所講述的遠不止這些。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事物,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北京 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七日
二、作品簡介: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一句成語:千均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當然,《活著》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
《活著》所講述的遠不止這些。
⑵ 余華《活著》的思想內涵
積極面對生活,不管受到多大的打擊都應該好好生活,活著不但是一種生活狀態,也是對逝去的親人的一種慰藉。
⑶ 余華《活著》節選部分敘述了哪些情節,表達了什麼主題
主題很復雜:《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一句成語:千均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當然,《活著》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我知道,《活著》所講述的遠不止這些。
《活著》的主題,余華在韓文版自序中有清晰的表達:
韓文版序言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來解釋這一部作品,這樣的任務交給作者去完成是十分困難的,但是我願意試一試,我希望韓國的讀者能夠容忍我的冒險。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不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一句成語:千均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當然,《活著》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我知道,《活著》所講述的遠不止這些。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事物,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北京,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七日
⑷ 余華作品《活著》的主要思想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可能的態度。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該作品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徐福貴本來是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不懂事,又賭又嫖,後來龍二設下賭局騙光了他的家產。敗光家產後,幸得妻子不離不棄,他也決定發憤圖強。但在去給生病的母親請郎中時被抓了壯丁,加入了國民軍。後被解放軍俘虜,給他返鄉錢讓其返鄉,與家人重逢。
本以為就此以後可以安安心心過日子,但又不得不經歷三反五反,大躍進的潮流更迭。更加讓他慘淡的是,他的兒子有慶因為跑去給縣長夫人輸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醫院。他本想著和那縣長拚命的,但是後來卻沒想到連報仇都不行,因為這縣長剛好又是他被抓去當壯丁時的戰友春生。
再後來他的女兒在生孩子的時候也因為大出血死在了這所醫院,他的老婆家珍沒過多久也因苦痛的命運而去世,他的女婿因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孫子。但沒想到的是,最後連他的孫子也因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撐死了。
(4)活著電影的主題思想擴展閱讀
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作者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
後來,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⑸ 張藝謀導演的《活著》中心主題是什麼
不要死,要好好的活著
⑹ 劉亞仁朴信惠主演的《活著》,這部劇主要是講什麼的
劉亞仁朴信惠主演的《活著》霸屏了我們的手機,這是一部來自韓國的喪屍片,主要講的是喪屍圍城,男主角一覺醒來就發現自己所在的城市遭受了一場災難,他就只能待在家裡,忍受著漫長的孤獨,男主角處於一種獨自生存的狀態下,在這個期間,電視機逐漸沒有新的內容,手機也沒有信號,收音機也就收不到信號了,沒有水,沒有糧食,他就一直處於一種極度恐懼和絕望的狀態,而正在男主角忍受不了這種狀態准備自殺的時候,他發現了住在對面的女主角,他知道這個小區里還有存活的人類,這就給了他生的希望,於是兩人開始通過飛行器在樓層之間搭了一根細線,可以互相傳遞食物和水,還通過呼叫機互相交流,後來就是男女主一起逃生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的最後,他們發現了搜救的飛機,被軍人解救了。整部電影就是講如何在災難中堅持活下去。
⑺ 《活著》的主題
主題: 《活著》給了我們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人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堅強地活下去,《活著》用中國語言讀出了它包含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讓我們去和生活進行抗爭,而是生命中賦予我們的責任、現實、幸福、苦難等都要學會勇敢地面對。
文中主人公福貴正是用中因傳統文化的「智仁勇」、饒恕、隱忍在堅強地活著。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
《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
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
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
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⑻ 余華《活著》的評價
余華《活著》的評價
「子非魚,安之魚之樂?」此句出自《莊子》,可讓我將此句融於生活,真正理解,卻是在讀完余華的《活著》之後。我只是我,因此無權評論除我以外任何人的人生,甚至於評論自己都要等到那油盡燈枯的彌留之際才能做出真正客觀全面評價吧。還是來談談這部小說:
初讀此書的時候未解深意,常常會想,明明是名為活著的一本書,為什麼總是在寫死亡?也許是想用福貴身邊至親一個接一個的離開來凸顯其活著的孤獨和痛苦;亦或是想表明在那個年代裡人們活著的不易與艱辛;還是說,活著本身,就是不幸,就是不斷地趨於死亡?讀完後,我才頓悟活著的更深層次的意義,它不僅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離合和起落盛衰,還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
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記得作者余華曾在序言中這樣寫到:「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樣的思想其實有些傾向於海明威式的虛無主義,人生彷彿虛無,活著亦只是其本身。雖然人生的本質如此,但若活著漫無目的則仍難以領悟人生的意義,即使這個意義只是虛無可我們仍要心懷希望,就像「太陽明天依舊會升起」。似乎戰後的人們經歷了社會的動盪後往往更容易將思想沉澱下來,陷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就如美國戰後文學流派「迷失的一代」所展現出來的那樣。中國抗日、解放戰爭後所涌現出的一大批文學創作者莫不是如此。他們描寫現實,述說苦難,也許《活著》的作者還要加上這么一句:描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余華明白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務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可一本書就像是作者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世界,每個字句都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使其很難成為故事的旁觀者,於是或多或少都有著自身經歷或是主觀性的代入。因此作者在描述福貴的故事時,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由福貴講述他所經歷過的種種,去講述他整個人生中由時間所創造出的誕生和死亡、幸福和痛苦、平靜和動盪;創造出的記憶和感受、理解和想像,才有了故事和神奇。最後,便有了這一部《活著》的經典,其自身也成為了活著的藝術。
不記得是哪位文學大家說過∶短篇宜紆折,不然則味薄。因此短篇小說往往有著許多出人意料的情節。余華的《活著》雖說是一篇長篇小說,但充滿了戲劇性,他為我們解釋的活著一詞是充滿力量的。這個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福貴一家,最後活著的只有那個富貴中墮落、貧窮里安然的福貴,他最是平庸亦最能忍受現實。命運像是在和他開玩笑一般,每當給了福貴一點幸福而穩定的日子,接下來馬上就有一場事故等待著他。每一場事故的發生都隨著一個生命的逝去,生命在這樣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詭異。突如其來的死亡是飛來橫禍,而那麼多的死於非命又使冥冥之中命運那不可臆測的成分變得越來越大。生命可貴,活著不易,命運讓福貴的人生曲折不已,也正是這份曲折使小說具有了獨特的吸引力。余華認為福貴和他的命運之間有著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可實際上作為讀者的我卻仍然覺得命運朋友對福貴採取的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勢,所謂的攜手同行也不過是上帝般冷漠的憐憫罷了。命運讓這部《活著》成為由死亡序列組成的整體,死亡串聯著福貴的人生,而他無法抵抗,總有一天,他也要走向死亡,和家珍、鳳霞、有慶一同在那片他們勞作的土地中安眠。
看過電影,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由這本余華的同名小說改編,主演是葛優。觀影過程中除了對葛大爺演技的驚嘆,感觸更多的還是張導對這本書的領會與理解。將文學作品與電影藝術完美融合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不同的表現方式有著迥異的表達效果。即是說人們在聲音畫面中所領會到的東西,其重點往往與在在文字中所領會的完全不同。這就表示,若想使兩種表現手法得到同樣效果甚至產生超越原著的升華,電影製作者勢必要在小說基礎上對劇本進行一定的修改,而如何修改則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
電影和小說中一個最明顯的不同便是福貴的職業。枯草衰楊,曾為歌舞場。福貴和他父親一樣是敗家子,父親敗了家財的「半壁江山」,而他卻敗光了整個家,也在賭桌上輸掉了自己的人生。從此,他失去了少爺的身份,同時失去了一個愛他的女人,即使後來家珍有重新回到了他的身邊,但剛淪為窮光蛋的他還是好好領略了一把傾家盪產、妻離子散的滋味。今後的人生還要繼續下去,可究竟要靠什麼來維持生計呢?電影中福貴拉起了光幕,唱起了皮影戲,而小說中,福貴租了曾經自家的五畝地,成為了佃農。皮影戲在張藝謀的這部電影中是一個經典的意象,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還用唱詞和那些變幻著的光影隱喻了人生如戲,而土地在小說中也有著非凡的深意。
土地是中國文學中的傳統意象,首先就代表著廣大與包容。土地是廣袤遼闊的,它從不計較,並永遠純凈、朴實。中國上千年來的農耕文化讓人們對土地飽含深情,農民更是對土地有著虔誠的崇敬。所以雖然皮影戲的藝術感更強,可小說中的土地作為《活著》中表現時間與生命聯系的意象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引發最深層的思考。微弱呼吸著的悲愴殘陽中,那個被無意感染了的午後黃昏下,帶著些許的悔悟,帶著些許的惆悵,帶著些許的淡然,有人在緩緩講述著自己的過往。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然說者不覺,聽者感傷。在這片有著古老歷史的土地上,有多少個福貴就這樣活著等待死亡?
福貴一生映射出的是那個不成熟的時代,一個不理性、不民主的時代,人權遭到踐踏、法制形同虛設的時代。上世紀50-70年代的中國,有著太多的躁動與不安,戰爭、飢荒、革命使得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搖搖擺擺,難以把握。人們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當他們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才能懂得如何活的真實、寧靜、淡然。有人說福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我相信,正是這份勇敢讓他得以活著,而人生的價值便是能有所追求,有所期盼。
人生是一部悲喜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而世上能做到不已物喜,不以己悲的賢者沒有幾個,我們不如活出真實的自我。人生那麼長以至於有那麼多的苦難,又那麼短不過一彈指的光景,俯仰之間新樓成陳跡,紅顏為枯骨。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最初的問題「人為什麼而活著?」——活著是門藝術,需要一生去探索。這也許是我目前能給出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