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雨果電影主題

雨果電影主題

發布時間:2022-05-10 18:43:44

Ⅰ 如何評價《雨果》這一部電影

《雨果》這部電影,前一個半小時一直在製造懸念,讓人誤以為是一個小男孩的奇幻歷險記,結果最後半小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馬丁斯科塞斯在向所有電影人致敬。片中最深的秘密不是什麼平行世界、時空穿梭,而是電影人造夢的理念。開場前兩分鍾精緻迷人的巴黎城著實把我深深的吸引住。致敬電影業,一系列舊電影的穿插也明顯深得學院喜愛。

如果你覺得自己微不足道,那麼雨果說,比方世界是一個龐大機器,那麼它的每一個零件是讓它可以良好運作的零件,而你我,都是這必須存在的齒輪。總的來說,還是推薦這部暖心的電影。

Ⅱ 雨果作品分別有哪些被搬上舞台或者熒幕他們分別是什麼那一年被改編改編情況最好能大致介紹一下!謝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

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所以,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該劇根據法國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小說《悲慘世界》改編而來。由鮑伯利(Alain Boubli)和勛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作詞作曲
影片《悲慘世界》根據雨果同名小說改編而成,1935年由美國聯美公司出品。

導演忠實原著風格,運用電影藝術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場景為闡明主題服務,將眾多的人物、事件和廣闊的社會背景組織得有條不紊,內容充實而不臃腫,情節曲折而不雜亂,准確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演員出色的表演,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冉阿讓的扮演者以其質朴、自然的表演,將外表冷峻剛毅、內心細膩深沉的冉阿讓一生思想變化的全過程刻畫得淋漓盡致。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第一幕從〈大教堂時代〉開始由葛林果主唱,剛開始的聲音很嘹亮但又不失掉雨果在原作中對巴黎建築群所描寫出史詩般的感覺,再加上演唱者葛林果的外貌俊朗稜角分明,很符合一個法國行吟詩人的浪漫氣質,使開場的演出很讓人的眼睛為之亮起來,而耳朵就更是十足的享受。開始然後是〈非法移民〉由克婁潘唱,將那些無家的遊民的真實寫照唱了出來,他們的命運是社會造成的,是社會的階級和不公平帶來的,所以克婁潘的強調是和義憤填膺的是充滿了抗爭和控訴的,正如他在後面的幾出戲中都唱到了「控訴」「推翻」字樣的唱詞。

巴黎聖母院 (1939)(影片)
巴黎聖母院 (1956)(影片)
鍾樓怪人Ⅱ (2002)(影片)
鍾樓怪人Ⅰ (1996)(影片)

Ⅲ 《阿黛爾.雨果》這部電影好看嗎

有一些電影,從聽說到期待到相遇到最終的喜愛,要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
對的時間,對的心情,對的電影。齒輪的契合,有的時候是需要緣分的。

如果沒有阿佳妮,我想我肯定不會喜歡這部電影——《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一部女人為愛瘋狂的電影,一個放棄了尊嚴,離鄉背井,追求愛情的故事。
然而,在我看來,這絕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更確切的地說,這是一個女人內心的掙扎與渴望,是一個人對於自身獨立性的不懈追求。

阿黛爾,雨果的小女兒。
她有一個偉大山峰一樣的父親,因此,她的名字前面,會出現另一個人的名字,永不磨滅。
麗奧,阿黛爾的姐姐。
19歲時死於溺水,深愛她的丈夫也隨之殉情。這是阿黛爾生命中另一座高峰,愛情的峰,千辛萬苦,卻無法翻越。
小小的阿黛爾,敏感的阿黛爾,想要被人愛的阿黛爾。她在這種巨大的傳奇式的陰影中迷失了自我。

姐姐死了,她成了家裡唯一的女兒。
愛,終於落在她的身上。
可是,是真實的么?
人們忘不了的是那個擁有完美愛情卻早早離去的麗奧。她的遺物——美麗的衣服,她的死亡——致命的沉溺糾纏著永遠的羨慕與嫉妒,統統變成了妹妹的夢魘。

阿黛爾,阿黛爾
是一個人的女兒,是一個不受寵愛的女兒。
就好像,可以隨時被抹去的痕跡。

她要確定自己,尋找自己

「這真是不可思議,一個年輕女孩子,漂洋過海,從老家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只為了跟她的愛人在一起,這我能辦到。」

這是她的宣言,是她對自己的力量的表現,而愛情,只是這旅程的載體。

漫長的,執著地追尋之後,她終於被自己瘋狂的無人回應的愛所吞噬。

於是,在遙遠的他鄉,當她與那個她愛的人擦肩而過時,卻再也認不出他了。

影片的最後,經歷了漫長的遺失靈魂的歲月後,她最終還是葬在了自己父親的身邊。

消失在歷史中的一段傳奇,只有遠遠觀望時,才會覺得美麗,也才會覺得不那麼哀傷。

——————————————————————————————————————————————————----

回頭說說我喜歡的阿佳妮。

《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羅丹的情人》、《瑪戈皇後》。

三部電影,三個美麗又瘋狂的女人。

有人說阿佳妮是本色演員,出演的總是同類型的邊緣女人。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也許,這樣的角色,除了阿佳妮,真的很少有人能夠勝任。

某次從北京坐夜車回太原,深夜看三聯周刊,其中一篇介紹一位去逝的著名攝影師。他有一個美麗到接近完美的姐姐,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瘋了。這對於攝影師來說是深入骨髓的記憶,於是,他終生追尋的主題就是美麗與瘋狂。

也許,這真的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而阿佳妮,就是被上帝派來詮釋這個命題的。

1974年,也就是《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開拍的前一年,特呂弗寫信給阿佳妮,說:「你是個不同凡響的女演員。除了讓娜·莫羅之外,我從沒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張臉固定在膠片上……」「單是你的面孔就能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單是你的目光就能創造出戲劇性的氛圍。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沒有故事情節的電影,那就是一部關於你的紀錄片,它將可以與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

我想,這是一個導演能夠給演員最高的贊揚。
也是對阿佳妮的評價中,最極致的了。

Ⅳ 雨果有什麼作品除了《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

【主要作品】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鍾樓怪人》(即《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作家作品精選: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y/yuguo/index.html

Ⅳ 雨果 電影主要講的啥

《雨果》主要講述了12歲的雨果·卡布里特在遇到了一位窮苦的玩具推銷員以及他的教女伊莎貝爾之後,進入了一個無比奇特的世界,並有幸認識了魔術大師兼科幻電影製作的始祖喬治·梅里愛的有趣故事。

劇情介紹:小男孩雨果(阿沙·巴特菲爾德 Asa Butterfield 飾)天生機械控。他寄宿巴黎火車站鍾樓,偶爾會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來修補父親(裘德·洛 Jude Law 飾)留下的機器人。

一次行竊,他被店主喬治•梅里埃(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飾)當場抓獲,因 忌憚帶獵狗的巡警(薩莎·拜倫·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飾)只得就範。

喬治拿走了雨果父親的遺物一本機械手冊,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隨至喬治家中,結識了養女伊莎貝拉(科洛·莫瑞茲 Chloë Moretz 飾),他懇求她幫自己保住手冊。

而伊莎貝拉則覺得此事蹊蹺,於是兩人結伴探秘。修好的機器人作畫的落款卻顯示喬治的名字,讓他們疑心頓起。終於他們發現了喬治家中裝滿畫作的神秘櫃子,並在圖書館的電影書籍中發現了喬治的身世。一位知情人的顯身,讓他們的奇幻冒險更添神秘。


(5)雨果電影主題擴展閱讀

《雨果》角色介紹:

1,雨果

小男孩雨果天生機械控。他寄宿巴黎火車站鍾樓,偶爾會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來修補父親留下的機器人。一次行竊,他被店主喬治·梅里埃當場抓獲。

2,伊莎貝拉

雨果結識了喬治的養女伊莎貝拉,他懇求她幫自己保住手冊。而伊莎貝拉則覺得此事蹊蹺,於是兩人結伴。

3,喬治·梅里埃

是火車站玩具店的店主,但其實他就是法國默片大師喬治·梅里埃,雨果與父親得到的機器人正是他的精心製作。最後在眾人的幫助下,梅里埃終於敞開心扉,走出陰霾。

Ⅵ 雨果的影片評價

《雨果》從題材到內涵上無不透露著明顯的馬丁·斯科塞斯式的影片風格。影片故事層面上承載了太多的致敬和情懷層面。破舊的機器人代表了傳統的電影文化,火車進站映射了人類第一部公映的電影畫面,片中的《月球旅行記》則是第一部在專門搭建攝影棚內完成的電影作品。影片中所暗含的致敬、緬懷性內容叫超過了20條,在沒有足夠的文化基礎和專業基礎的前提下,《雨果》無疑變成了一部非常晦澀的魔幻影片。(鳳凰網娛樂評)
《雨果》的畫面精緻考究,影片的設計師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華麗而溫暖的「雨果世界」。從服裝設計、靜物布置等方面極力向觀眾重現了上世紀30年代的巴黎,精細程度令人震撼,影片的3D特效受到觀眾的好評。(《鄭州日報》評) 《雨果》的主題其實不是講述父子情、忘年友情,也不是講述蒙帕納斯車站里的人情世故,它是在強調電影造夢的力量。片中雨果是主角,也是最大的配角,但這部電影不是為他而拍,而是為導演自己而拍。糟糕的事情是創作者與故事保持安全的距離,將故事講得完整而真實,自身滲透到故事中去且有忍不住旁白的願望。影片過多地向電影大師喬治·梅里埃致敬,影響了整部電影的格局。《雨果》是一部情節簡單的作品,卻顯得人物和戲劇沖突太多,使電影顯得唐突與奇怪。(《京華時報》評)

Ⅶ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的影片評價

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性格
雖同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火槍手」,但弗朗索瓦·特呂弗不同於讓·呂克·戈達爾。他影片序列所呈現的主題不是對現代西方社會反扳的主題;他的主題也是關乎於「存在」的,但他的主人公卻不是薩特式的存在主義的英雄。特呂弗的人物是那些在荒誕的生存境遇中嫌轉、掙扎,但終於在一種不自甘的隨波逐流中緩緩地毀滅的「小人物」。作為「作者電影」的始作俑者與實踐者,特呂弗所偏愛的情節樣式是三角式「愛情」。不同於通俗情節劇中三角戀愛的濫套,更不是美國歌舞片中兩男一女、翩翩起舞的翻版;在特呂弗那裡,三角戀愛成為呈現生存荒誕的模式之一,成為困窘、無奈的黑色幽致的噱頭;那與其說這是愛情故事,不如說是對經典的關於愛情的話語的顛覆、褻瀆與解構。特呂弗的愛情故事是一種「破壞性重述」,是他作為一個現代主義者特有的消解神聖的方式。如果說作者電影的主旨除了要確立電影導演在電影藝術中的中心地位、倡導編導合一論外,其更重要的在於使電影藝術掙脫好萊塢的流水線,成為一種個人的藝術,確立一種導演的個人風格;那麼,特呂弗的風格標志便是一種荒誕、近於殘忍的喜劇感。那是《朱爾和吉姆》中機械地搗碎化屍爐里尚未化盡的遺骨的時刻,也是《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阿黛爾視點鏡頭中於她十分殘忍的一幕,是在歌劇音樂聲中,平松擁著另一個女人走上樓上卧室,兩只可愛的小叭狗尾隨而上,旋即被一隻殘忍的腳踢滾下樓梯的時刻。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是一個愛情故事,但這不是一次愛情的證明,而是一次對愛情話語的裂解與反證,「她的故事是人物內心激情的剖析」;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一個三角式的故事,因為阿黛爾始終在從「另一個女人」處奪回平松。但一如影片所表現的是一個虛假的愛情,它所呈現的也是一個虛假的「三角」:除卻在阿黛爾心中,她與平松從不曾在任何意義上締結一對一的愛情關系,她在平松與許多「另一個女人」的關系中也從未構成擁有任何情感「資本」的競爭者或另一角。甚至在阿黛爾那裡,她的「平松之戀」也是虛假的:這不是另一曲《傷心咖啡館之歌》,不是愛者與被愛者之問橫亘著的心中的天河。與其說她是瘋狂絕望地愛著平松本人,不如說她瘋狂絕望地愛上了自己對平松的愛;與其說她勇敢地超越了她的時代(「一個年輕的姑娘,獨自漂洋過海,從舊世界到新大陸,去和她的愛人結合——這件難以做到的事我將要完成了」),超越了階級、禮俗、性別規定去愛,不如說她所愛的正是她自己的這番超越的壯舉。平松只是為她實現這番壯舉提供了一個恰如其份的對象、甚或是一個借口。於是,特呂弗明確地界定說:「阿黛爾是一個假定有虛假性格的人。」同時,正是阿黛爾的故事為特呂弗提供了一個同樣恰當的對象與借口,使他得以再次重述「特呂弗的故事」:人類心靈的「黑洞」,生存的荒誕,殘忍的喜劇。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阿黛爾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是一代文學宗師維克多·雨果的女兒,她為自己創造了一段異常悲慘而異乎尋常的經歷,她孤獨地以雨果小姐的名字獨自活到八十五歲高齡,她留下了數冊用密碼寫成的日記。然而,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並不是一部俠義的「傳記片」,它也不是對阿黛爾日記的「改編」(盡管毫無疑問,阿黛爾日記是影片重要素材之一),特呂弗藉助這個真實的故事來呈現一個「虛假的性格」,使之成為一份心靈之謎的個例病案。
在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特呂弗將阿黛爾塑造成為一個有著安提戈涅(安提戈涅,又譯為安蒂崗,古希臘傳說中的人物,為俄狄普斯長女,索福克勒斯同名悲劇中的女主人公。悲劇譯本見羅念生編《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選》,北京出版社)式性格的女人。一如美國當代女作家喬伊斯·卡羅爾·奧茨所說:「《安提戈涅》使人想到,悲劇是由執著於一種特珠的生活方式或者一種本質造成的,安提戈涅的悲劇是,她是她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受到啟發:這也許是悲劇的本質——盡管很簡單。感情用事的人相信事在人為,或者至少應該力爭做到,這種人是不可能理解這一點的。這正是存在的悲劇—普遮性的為難。」這是她為自己的小說《在冰山裡》所作的贅言,但它同樣可以成為對阿黛爾的闡釋。從某種意義上說,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並沒有提供什麼新鮮的主題,這個安提戈涅式的故事無非是托馬斯·哈代的名言:「性格就是命運」的重述。然而,特呂弗的阿黛爾的獨特之處在於,她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而她的性格卻是「虛假」的性格。和現實主義者哈代不同,作為一個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在特呂弗那裡,性格並不是天性與教養、遺傳與環境所共同形成的一個難於更動的「定數」,而完全可能是一種虛構。與其說是阿黛爾的性格造成了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不如說她為自己製造了一出悲劇以印證並塑造了一種性格;阿黛爾悲劇不在於「她是她自己,而不是別人」,而在於她認定只有由她自己成就一出悲劇,她才能成為自己而不是別人,不是由他人的名字所給定意義的「別人」。而後者正是阿黛爾的時代女人普遍的、幾乎不可逃脫的命運:她們只能是父親的女兒(尤其是當她有著一著名的父親的時候),丈夫的妻子;其中最幸運的佼佼者,也是那些頂著男人的名性創作的女人:諸知喬治·桑,或喬治·愛略特。阿黛爾的悲劇在於對悲劇命運的執著。這不是宿命或定數,而是阿黛爾自覺的願望:她要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來成就一個偉大的、不朽的、只屬於她自己的故事;而在她看來,只在一出悲劇才能滿足一個偉大的敘事。於是,不是悲劇命運的不可逃離,而是阿黛爾對悲劇契機的刻意營造與捕捉。她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性格:她不是由於無法適應社會與現實而罹難,而是由於她拒絕妥協與順應;她不是由於無法分辮真實與想像而瀕於瘋狂,而在於她頑強、固執地生活在她心造的世界之中。因此,「她搏鬥在一個註定要輸掉的戰場上。」這將筆直地將她帶往她所渴念的悲劇之中,而這悲劇將為她命名——使她作為自己而不朽。
逃脫與落網
作為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性格,特呂弗將這個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營造為一個多重逃脫中的落網所構成的怪圈。
阿黛爾的悲劇緣於她有幸生在一個不平凡的家庭,生而為一個偉人的女兒。於是,她的一生註定要隱沒在父親——維克多·雨果的萬丈光焰所投下的陰影里。她將作為雨果小姐而聞名,以雨果小姐的身份締結一個體面的、也許是幸福的婚姻,她的丈夫將在家世與才華上堪為雨果家的東床。當阿黛爾不再是雨果小姐的時候,她仍將有名:她將是XX夫人。阿黛爾沒有、也不大可能會有機會因為她自己而為世界所關注,她的名字將永遠為他人的名字所遮蔽並賦予意義。但阿黛爾不甘於這在她出生時便已然註定的命運,她在尋找機會逃離她的命運,逃離父親近乎無所不在的光芒。只有這樣她才有機會成為她自己,使她自己的名字有意義。阿黛爾必須逃離的還不只於此:她除了有位偉大的父親,她還有一個著名的姐姐:萊波爾黛,她因成就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悲劇而使她的名字為世界所知曉:她以十九歲的韶華之年,在新婚之旅的路上溺水而亡,當她的丈夫確知她已不能復生之時,便投水與她同去。於是,全世界為這段悲劇而唏噓、而贊嘆,她的故事成了雨果所開創的浪漫主義時代的一個至為美麗而凄婉的故事,成了雨果的藝米世界之外的一次活的愛情證明。她的婚紗端掛在雨果的家中,成了一件愛情與悲劇的聖物。她的故事成為對浪漫主義信念和關於愛情話語的印證:「不朽的愛情戰勝死亡」,「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不求同室,但求同穴」。而愛情、痛苦、死亡是一切永恆的悲劇和永恆的愛情故事所必需的三元素。所謂「誰不曾痛苦而無望地愛過,誰就不懂得愛情」。在萊波爾黛的身旁,所有正常的婚姻、哪怕是幸福的婚姻都會顯得平庸而乏味,令人不屑。萊波爾黛頭上的聖潔而浪漫的光環加重了遮沒阿黛爾的陰影。所有一切作為影片的背景並未在影片中顯影,但它卻是在《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不斷地被轉述,不斷地被印證;事實上,維克多·雨果和萊波爾黛是本片中最為重要的「缺席的在場者」。
當影片開始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阿黛爾已開始了她的逃離之派,她完成了由古老的歐洲到新大陸的危險而艱辛的旅行,一隻小船正將她載往新大陸的登陸點。這是她在這幕悲劇的重要場景中登場的時刻。而在此之前,這幕悲劇已經開始:作為阿黛爾逃離之行中的一程,她拒絕了與她「般配」的追求者,而選擇了平松。正如在影片的展開部分所揭示的,阿黛爾之所以選擇了平松,不僅在於他的優勢:風度翩翩、英俊瀟灑,而且他作為一個情場老手,顯然是少女心中理想的白馬王子;他在阿黛爾處的「入選」,更在於那些顯然為阿黛爾所知的劣勢:家世可疑、嗜賭成性且身無分文;這是一個典型的冒險家,投身軍界,以圖靠他的相貌、靠他在情場輝煌的戰績締結一門「理想」的婚事,以洗盡他身世的可疑;更重要的是,物底解脫他經濟上無可解脫的困境。這樣的一位「騎士」無疑是為維克多·雨果及其階級所不恥的。而這「不恥」卻是阿袋爾的期冀,全力去贏得他,意味著對父親及其階級為她註定的模式的反叛;意味著真正的、不被附加條件所站污的愛情,而且意味著痛苦:她可能為家庭和她的階層所阻繞、乃至放逐。而那將為阿黛爾提供一個她所渴求的舞台,讓她出演一次偉大的、自我犧牲的愛情。她將因此而使自己的名字別具意味。然而,阿黛爾在她逃脫之旅的起點已然落網:此後所呈現的一切將表明,平松之於阿黛爾的全部興趣甚或不在於一個好色之徒對一個少女的覬覦,而在於她是雨果小姐——著名的維克多·雨果的女兒。她並不是他所需要的女人:她不夠風騷,她的家世(尤其是在流亡中的雨果)遠不具平松所需的殷實。但征服雨果小姐仍是一件饒有興味的事,而且佔有她將構成對傲慢的雨果先生的報復。他所不曾料想的是,對於他,阿黛爾全然是一座不設防的城。他更不曾設想的是,阿黛爾已把它作為一次偉大愛情或不朽悲劇的起點,不論他是否願意,他將成為阿黛爾劇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影片開始處,阿黛爾正穿越大洋、穿越夜色、踏上危機四伏的美洲大陸,來追隨他;並藉此登上她悲劇的舞台。她將用全部身心來擁抱這一悲劇。
然而,阿黛爾的逃脫之旅同時也是落網之旅。在她抵達新大陸之後,除委託一位公證人為她尋找平松之外,她所做的第二件奪便是買「一整令紙」……作傳記用」。此後,不論是飢寒交迫、還是絕望心碎,阿黛爾唯一不可或缺的是紙,唯一不能中斷的是記錄、寫作。與其說,她所關注的是「從舊世界到新大陸,去與她的愛人結合」,不如說是去經歷這一經歷,並且記錄它。此時,阿黛爾已在雙重意義上落網:其一是當她渴望並行動逃離父親的光芒與陰影時,她所能想到的和可能尊崇的是父親的方式——寫作。同時,作為一個她生活時代的離軌者,她卻成為某種時代觀念的俘虜:女人之寫作只能是一種記錄,為她自己生活與經歷所作的傳記。於是,除了絕望地、屈辱地、費盡心機地去追逐平松外,我們看到的阿黛爾所作的另外一件事便是瀕於瘋狂的寫作。淪落到貧民收容所中時,一個女人窺視阿黛爾的衣箱,阿黛爾幾乎瘋狂了,她從床上滾落下去,又從床下的另一端爬過來,伏在箱子上入睡。因為「別碰它!那是我的書!」
而阿黛爾正是以同樣的方式逃離萊波爾黛——她要以一段令萊波爾黛的愛情故事黯然失色的愛來逃脫萊波爾黛傳奇的光環。不過那是更為復雜的心態中的落網。那是嫉妒、認同、恐懼與仿效間的排徊。在阿黛爾不多的行裝中有一隻「聖箱」,其中始終未出現在影片中的兩件最為重要的道具。一件是平松曾寫給她的情書,另一件則是萊波爾袋的婚紗。顯然,這是一種嫉妒驅使下的褻瀆:萊波爾黛是一個聖潔的、不朽的新娘,而阿黛爾則是一個失身的、甚至未得男人的承諾便私奔的女人;但這同時是一種認同:如果她在自己與平松的婚禮土穿上這套婚紗,她便在某種意義上化身為萊波爾黛,不再是她光環之陰影下的無名的妹妹,而是一個同樣著名的新娘。於是,貫穿在整部影片中,阿黛爾不斷地陷入了一個可怖的惡夢:溺水、窒息、絕望地掙扎。最初,畫面中所呈現的只是阿黛爾自己的手扼住了自己的喉嚨,她在沉睡的床上輾轉、掙扎。當影片第二、第三次呈現這一夢魘時,銀幕上出現了阿黛爾的夢境:那是一張泛黃的照片般的溺水的女人,一幅褪色而猙獰的影像。對阿黛爾說來,這是萊波爾黛不散的陰魂;也是阿黛爾一種自居與認同的願望;它同時是一種恐懼,如果她會像萊波爾黛那樣死去,那將是一次孤獨的死。沒有人會去救她,更不會有人為她而去赴死。當她第一次在新大陸上與平松「重逢」,得到的卻只是無望的告白之後,阿黛爾女巫般地扶乩,呼喚萊波爾黛。正面中景鏡頭中,阿黛爾一襲白衣,披著長長的黑發,她的大眼睛空洞而迷亂,平舉的雙手伸在一張小圓桌上,她伴著半懸空的桌腿的碰擊聲低喚著:「你在那裡嗎,萊波爾黛?萊波爾黛,我知道你在這兒。請你幫幫我。」萊波爾黛是阿黛爾的幽靈、魔影,也是阿黛爾的偶象和神靈。當阿黛爾充滿希望地與現實中的絕望掙扎時,她在不列顛銀行對一個小男孩詭密地聲稱自己叫萊波爾黛,一旦她發現她接到的竟是父親為她所脅迫來做出的對她和平松結婚的書面認可時,她轉身快樂而親切地對孩子說:「我編了你。我叫阿黛爾。」這一名字的游戲事實上是阿黛爾的一段獨白:成就她與平松的這段離軌之愛意味著阿黛爾的名字具有意義,意味著對萊波爾黛之名的成功逃離。直到徹底的無望與絕望降臨,她才狂亂地塗下下列句子,這是一次心靈真實的告白:「兩個新婚的人理葬在一起,甚至死亡也不能把他們分開……那死去的年輕新娘的禮服陳列在她父母的家裡……可那也是我的家呀!新娘的長袍對於一切訪問者好象是一件紀念品。可是我有什麼?我能做什麼?」
阿黛爾的悲劇正在於這一逃脫中的落網。她試圖以父親的方式(寫作)去戰勝父親,以萊波爾黛的方式(不尋常的愛情)去戰勝萊波爾黛,這意味著她將自己置於一個離軌者的位置上,意味著她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一場註定輸掉的戰斗。從充滿自信的逃脫,到以一種落網的方式試圖完成這次逃脫,阿黛爾從隱藏起自己雨果小姐的身份,到不擇手段地利用這個身份。她迫使父親出具同意她自行結婚的文件,到借住她的名字換取江湖騙子的「幫助」——那是一個有趣的場景:阿黛爾在雜耍場的後台,用她那戴著手套的纖細手指在一面骯臟的、蒙滿灰塵的鏡子上寫出了維克多·雨果的名字,旋即把它擦掉了。直到她意識到雨果小姐—維克多·雨果的女兒的身份,是她全部的、也是唯一的一點尊嚴與價值。她對善良的桑德爾士太太最後的話是:「你錯了,桑德爾太太。我才是拒絕結婚的人。我認為結婚對女人是一種墮落,特別是像我這樣的女人。我的工作需要獨身,這是我父親的思想。我永遠不會放棄雨果小姐這個稱呼。」在影片中,她僅有的得到人們承認的時刻是當人們認出她的身份的時刻。無論是書店的惠斯勒先生、她的醫生,還是最後救了她的善良的黑人婦女。
阿黛爾終於落網了。她以雨果小姐的身份無名地跨越了一個世紀,默默無聞地死去。她始終未能逃脫——未能給自己的名字以自己獨特的意義。但阿黛爾又終於逃脫了。那便是由於她自己所「成就」的悲劇,由於她留下的書信和用密碼寫就的日記。
在她出演了自己的悲劇一百年之後,1968年,美國作家弗蘭西斯·維諾·蓋爾出版了她的傳記。1975年,我們所談論的特呂弗的這部著名影片問世。阿黛爾·雨果不僅是一個別具意味的名字,而且是一個時代,一種性格,一種命運的代名詞。因此特呂弗宣稱:「當代,象阿黛爾式的人物還存在、活動,甚至創造著。」

Ⅷ 如何評價電影《雨果》

《雨果》的畫面精緻考究,影片的設計師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華麗而溫暖的「雨果世界」。從服裝設計、靜物布置等方面力向觀眾重現了上世紀30年代的巴黎,精細程度令人震撼,影片的3D特效受到觀眾的好評。(《鄭州日報》評)
整部影片獨特而溫馨,製作嫻熟,它讓我們想起了為何喜歡去影院去看電影。(《新奧爾良時代花絮報》評)
影片的3D視效相當精緻,人物表演也很優秀。(《波特蘭俄勒岡人報》評)
作為自己第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斯科塞斯在兼顧古典與現代的同時,更是一掃近年令人不知所雲的兒童題材影片的陰霾,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平凡卻又執著的男孩雨果。(《綜藝》評)

Ⅸ 電影《雨果》到底講了什麼

電影製作人和雨果父親的死的關系:電影製作人和雨果父親的死沒有關系,,雨果他爹是死於博物館的大火,只是個意外。

電影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的巴黎,在父親死後,12歲的孤兒雨果(阿沙·巴特菲爾德飾)被交給他的叔叔照顧,他的工作是維護火車站的27座時鍾工作正常。雨果住在火車站的高牆內,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於大鍾後方,冷眼觀察來往過客,藏著滿腦子秘密。

他那死去的父親給他留下的唯一遺產,就是一個壞掉的機器人,要修好它,雨果必須找到一把心形的鑰匙,他相信這是父親給他留下的信息。

雨果在火車站里偷取零件時,被火車站的玩具店老闆喬治(本·金斯利飾)抓了個正著,因此結識了喬治的教女伊莎貝拉(科洛·莫瑞茲飾)出人意料的是,伊莎貝拉剛好有一把心形鑰匙,靠著這把鑰匙,雨果發現了機器人中藏著的秘密,更讓他驚訝的是,原來玩具店老闆就是當時已被人遺忘的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他的電影曾讓雨果和他的父親深深痴迷。

拓展資料:

如何評價電影《雨果》?

在快結尾處聽到一句【It still works well】

就這么一句話將所有的分線鏈接在了一起

車站鍾樓的看守者去世了

但是表呢

It still works well

因為有一個小男孩每天偷著去調表

被戰爭奪取腿的保安

一拐一拐的靠假肢行動笨拙的抓不到小男孩

假肢不好用了還是殘疾的他對社會沒用了

It still works well

哪怕戴著假肢,他還是可以的到賣花姑娘的愛

跟不上現代科技與特效的老電影

電影院不會再放,大眾不感興趣

它已經毫無意義了么

It still works well

它作用在它曾經感動過的人的心上

對於受它啟蒙而決定投身電影業的新一代導演來講

對於用電影承載關於父親的大段記憶的小男孩來講

It still works well

不再被普遍接受的看似沒有了意義的東西卻仍作為特殊的意義存在於被他感動的人的心裡

看完《雨果》後去看了《月球旅行記》

無論是它因技術局限而無比奇怪的刺眼的粉黃光,還是粗陋到跳戲的道具都無法引起我的觀影興趣。但是對於當年的坐在影院初次看到這樣電影的人來講呢,這是一個嶄新的世界可以勾起人嶄新的夢想,就像幼年的程蝶衣逃出戲院看到的那出《霸王別姬》一般,說得粗陋點就是會心一擊感動到失禁。

很多評論說情懷不等於好電影,可其實這部電影最大的貢獻就是在於隱隱約約的把當年初次看到梅里埃電影的人的那種喜極若狂的感動傳遞給現代的人們。看慣了大特效3D IMAX的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刁也就越來越難以找到那種感動,導演試圖把當年的那種感覺用幾個情節的鋪墊再一次的完整的傳遞出來,用冷眼旁觀置身事外的純觀眾視角自然是只覺得片段零碎,主線不夠明確。

不妨放下審視的目光,將所有零碎的劇情當做醞釀感情的碎片,毫無戒備的等導演把自己推向感動。

Ⅹ 雨果的劇情簡介

電影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的巴黎,在父親死後,12歲的孤兒雨果被交給他的叔叔照顧,他的工作是維護火車站的27座時鍾工作正常。雨果住在火車站的高牆內,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於大鍾後方,冷眼觀察來往過客,藏著滿腦子秘密。他那死去的父親給他留下的唯一遺產,就是一個壞掉的機器人,要修好它,雨果必須找到一把心形的鑰匙,他相信這是父親給他留下的信息。雨果在火車站里偷取零件時,被火車站的玩具店老闆喬治抓了個正著,因此結識了喬治的教女伊莎貝拉。出人意料的是,伊莎貝拉剛好有一把心形鑰匙,靠著這把鑰匙,雨果發現了機器人中藏著的秘密,更讓他驚訝的是,原來玩具店老闆就是當時已被人遺忘的電影先驅喬治·梅里埃,他的電影曾讓雨果和他的父親深深痴迷。
註:雨果的劇照圖冊來源

閱讀全文

與雨果電影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