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怎麼樣
第一,我們談論的是《末代皇帝》這部電影,而不是溥儀這個人物的真實歷史。如果想要通過一部電影而去了解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一定是會有偏差的,因為一部電影多少都有戲說的成份,而且一部好的電影一定是帶有導演的個人情緒和私人解讀的,即這個視角和觀點是有立場的、有偏見的;而我們想要了解的歷史真相應該是公正的,不帶立場的,客觀的。(這里如果要深究「歷史」的含義,以及人類有沒有可能寫下、記錄下「真實」、「客觀」的歷史,這是一個史學觀的哲學課題,太大了,不深入討論。)
這不是一個歷史題材科教片,但它是不是了解溥儀和那段歷史的好電影?答案是肯定的。
純粹地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末代皇帝》是不是一部好電影?答案更是肯定的。
我其實一直都不太敢談論《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因為一談起來我就很悲觀。我前後看過這個電影三遍,第一遍是我小學的時候,和父母一起在家看DVD,映像不深;第二遍是2013年,放給美國的朋友,一起看的,看完後十分噓唏,感慨萬千;第三遍是今年初,自己一個人看的,做了許多筆記,思考了一些東西。
B. 末代皇帝是一部什麼題材的電影
末代皇帝是一部人物傳記類的電影
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C. 獨攬九項奧斯卡大獎!電影《末代皇帝》講述的是什麼故事呢
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創音樂等九個獎項。
劇情簡介: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廢帝溥儀(尊龍飾),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英若誠飾)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
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後(盧燕飾)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准備接位。 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D. 《末代皇帝》香港重映,《末代皇帝》有何特別為何受到如此追捧
因為這部《末代皇帝》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一代人,先不說這部影片斬獲了多少個奧斯卡獎項,光是說到中國人的情懷,那麼將其重新修復再次上映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末代皇帝》這部影片,是由三家公司,分別為義大利、英國和中國的電影公司共同製作而成的,而導演是赫赫有名的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由香港著名影星尊龍領銜主演。
關於這個影片的介紹,僅僅只有一句話:
這是一部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影片確實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但是影片獨特的拍攝手法展現出來又不僅僅是這些。它體現出一個巨型王朝在沒落且走向終結之時的垂死掙扎,相當令人震撼。總之,要是有機會,還是要去看看這部影片,它所帶給人們的震撼實在是太大了。
E. 如何評價電影《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一部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傳記電影,講述的是我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一生,影片表現了社會的復雜和人性的扭曲,溥儀的一生就是扭曲的一生。
本部電影以倒敘的獨特手法來描述,影片一開始就是溥儀作為戰犯被押回中國,他感到此行危機重重,甚至有可能會失去生命,因此,他躲在衛生間中想要自殺,在自殺之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
溥儀三歲的時候,就被慈禧太後從醇親王府接進了宮中,自此,成為了最後一位皇帝。但是,此時的溥儀還真真的就是一個小孩子,不知道皇帝這個位置到底好還是不好、不知道應該怎麼面對滿朝文武,而且,這些在他看來還不如小小的蟈蟈好玩。當然,溥儀也不需要怎麼處理朝政,他只需要乖乖的當個傀儡就行了,一切有慈禧太後和大臣來處理。
溥儀慢慢的長大了,可以成婚了,有了自己的妻妾,但他還是只能當個傀儡,不能插手朝政。再後來,清廷被滅,他也從皇帝變為庶人了。這時候的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完全不能接受自己不再擁有皇帝的身份,從而開始了復辟清朝的道路,為此,他與日本合作,成為了偽滿洲的「皇帝」,成為了日本的傀儡。
與此同時,他也與自己的妻子越行越遠。日本侵華終究失敗了,溥儀逃到了蘇聯,被蘇聯政府抓住,後又被遣送回國,這又是影片的開始。溥儀自殺沒有成功,後被改造,改造成功後又被放了出來,和普通人一樣生活著。
F. 末代皇帝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應該是歷史的車輪誰也阻攔不了。
算是正劇,比較寫實。從溥儀繼位時的懵懂,囚禁紫禁城的時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被趕出紫禁城的無奈,一心利用日本人匡扶滿清,失敗後對命運的反抗,最終順從接受一切。他的一步一步都不是他想走的,都是另一個力量在推著他走,無力反抗。
最後的那個蟈蟈,應該有兩層意思,一是他一直想做一個普通的人,二是他的血統依然是滿清的皇族,蟈蟈還活著,他的心也從未死。
這部以中國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多國合作影片,體現了電影藝術在編劇、導演、攝影、剪輯、音樂、美工等諸方面的成就。該片以獨特的角度和結構安排,流暢地表現了這個中國近現代史上富有傳奇色彩和歷史意義的事件。
該片的成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應歸功於義大利籍導演貝爾托盧齊。在他的指導下,中國作曲家蘇聰先完成音樂,拍攝時演員伴隨音樂表演,一次完成。
G. 如何評價《末代皇帝》
個人來說整部劇還是可以的。
從電影意象上來看,牢籠和門的反復出現,其實可能預示著這個片子真正將到的是自由與束縛的主題。溥儀生在一個外在紫禁城,內在皇權的牢籠之內,這是大家為他打造的。他一開始總想要出去看看,獲得自由,大家卻不讓。但等到真的有一天,他被迫離開了這個牢籠,卻發現自己內心在乎的,是這個他童年時代拚命想要掙破的——即自己皇帝的身份。所以當日本人找到他時,他放下自由的生活,心甘情願的走向了偽滿洲國的皇宮,重新被關了起來。但隨著日本戰敗,一切成為了泡影,他作為戰犯被關進監獄,但他仍覺得自己是皇帝,執意要擔負起日軍犯下的所有罪行。漫長的生活後,當他被放出來時,不管是被迫、被監獄長感召或是自願,他終於平靜地放棄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用一角的門票重新回到了紫禁城,拿出蟈蟈放出來,臉上卻充滿了釋懷的微笑。因為此時他已經和蟈蟈一樣,從自己皇帝的身份中爬了出來,終於自由。
遺憾的是,他那時候距離生命的結束也不遠了。
H. 描寫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故事片《末代皇帝》,為何能得到奧斯卡垂青
有人說再難以拍出《末代皇帝》這樣經典的影片了,無論是群演的數量,影片的深度以及導演的水準,都不會再有了!我是認同的。
與其說《末代皇帝》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制度倒塌的縮影,其經典和歷史意義將永遠再難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