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的生平簡介
愷撒出身於貴族世家。公元前78年開始政治活動,起初被選為軍事護民官,後歷任度支官、市政官、大法官、羅馬遠征西班牙行省總督等職。愷撒為了競選執政官成功,需要龐培和克拉蘇這兩位在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支持,於是,他決意與龐培和克拉蘇建立友好關系。公元前60年,龐培、克拉蘇、愷撒這三位有著巨大影響的政治家達成了相互支持的秘密協議,歷史上稱之為「前三頭同盟」。為了鞏固這一同盟,愷撒把他年僅14歲已經和別人訂了婚的女兒嫁給了年近50的龐培。在龐培和克拉蘇的一致支持下,愷撒於公元前59年當選為執政官。愷撒經過一系列的政治活動,已經獲得了廣大平民和騎士階層的支持,成為與龐培、克拉蘇齊名的強有力的人物。
公元前58年,愷撒出任高盧總督。他統率大軍,經過3年的征戰,到公元前56年底,基本上並吞了整個高盧。然而他在高盧的統治並不穩固,高盧地區接連爆發反羅馬人的起義。公元全52年春,高盧全境爆發了一場反對羅馬統治的大起義。起義軍主力在高盧北部的阿利細亞城紮下了堅固的營寨。這是一座幾乎攻不破的城堡,羅馬人除了進行長期的包圍之外,別無其他辦法。愷撒把所有的部隊都調到這里,20萬高盧起義軍也雲集阿利細亞城下,雙方一場惡戰不可避免。戰役開始之前,羅馬人環繞阿利細亞城築起一道堅固的壁壘。愷撒寄希望於這些復雜而堅固的工事能夠阻止高盧人的進攻,用以補充自己兵力的不足。高盧起義軍首先從內外兩側同時向羅馬人堅固的工事發起了進攻。在盾牌的掩護下,一隊接一隊的高盧人像螞蟻一樣往上沖。在戰斗中,羅馬各軍團由於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士氣開始低落。尤其在羅馬人的旗手被砍倒後,羅馬人的陣腳開始顯得有些混亂。一位年青的羅馬士兵張惶失措,突然發現愷撒剛剛站立過的塔樓上已經空無一人,同時位於營寨右邊的羅馬騎兵放棄了陣地,以全速急馳而去。這位年青人絕望了。突然,堅守在柵欄後面的羅馬士兵發現高盧人的攻勢猛然削弱了,剛才還在向羅馬工事沖擊的高盧人停止了沖鋒,他們的隊伍散開了,出現在羅馬人視線中的竟是他們自己的騎兵。原來,愷撒指揮他的騎兵抄襲到高盧人的後方,給他們致命的一擊,短短幾個回合之後,高盧人便開始由進攻改為逃竄。爾後,高盧人全部投降。阿利細亞之戰就這樣出乎意料的結束了。愷撒以6萬軍隊與高盧人將近25萬人的大軍相峙,竟以一支騎兵的偷襲扭轉了戰局,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愷撒、龐培、克拉蘇的「三頭同盟」是不可能持久的,他們是相互利用的關系。克拉蘇在戰爭中陣亡,使原來成鼎足之勢的三人同盟變成了愷撒、龐培兩雄並立的局面。這時,愷撒的女兒去世,這就意味著愷撒與龐培的聯姻關系中斷,兩人之間為了權力的爭斗已勢所難免。於是奴隸主兩派發生了內戰。
公元前50年,以龐培為首的貴族派元老院因擔心愷撒建立獨裁政權,通過決議拒絕延長愷撒擔任高盧總督的任期,令其遣散軍隊。愷撒拒不執行這一決定。當時,他的軍隊絕大多數分駐在北山高盧,身邊僅有一個軍團和一些輔助部隊。為了把握戰機,經過一番周密策劃之後,愷撒於公元前49年1月,果斷的率領一個軍團,越過義大利和高盧諸行省之間的界河比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羅馬進發。沒有準備的龐培反對派,匆忙率領一批元老和兩名執行官離開羅馬,逃往希臘。同年11月,愷撒率領7個軍團出其不意地在希臘登陸,次年春又增加了4個軍團和1個騎兵隊。6月,愷撒與龐培在希臘的法薩盧進行決戰,愷撒徹底打敗了龐培,龐培逃到埃及,被埃及國王派人殺死。公元前45年,愷撒實現了他的軍事獨裁統治。
愷撒征戰一生,多謀善斷,善於抓住戰機,特別是能在不利的情況下,以頑強的意志堅持自己的戰略企圖,扭轉戰局,表現出他那不同凡響的高超的軍事藝術,在羅馬乃至世界的歷史上留下了蓋世英名。 歷史學家們這樣記錄下了愷撒征戰時的威猛:「象一陣旋風攻下八百個城鎮,征服三百個部族,與三百萬人發生多次激戰,屠殺一百萬人,將一百萬人擄為奴隸。」這段文字描述的應該是他在征股高盧時的經歷吧。
愷散一生征戰無數,但在電影《愷撒大帝》中,戰爭場面並不太多,或者確切地說只有一次,那就是困圍戈爾人的戰爭,我不知電影中的戈爾人是指當時的什麼人,但對表現愷撒的威猛已經足夠了。戈爾人的首領把他們的婦孺趕出了城,想讓她們成為愷撒的包袱,這對於精明的愷撒來說,簡直是對他的智慧和意志的一種小看。
誰都知道羅馬的連年的征戰,包括他們的內戰,先是蘇拉與馬略,再是龐培與愷撒,再是屋大維與安東尼。電影開始時,蘇拉已經取得了勝利,正在嚇唬那些元老員的議員們。愷撒還只是一個一事無成的軍官,但蘇拉因為愷撒放走了自己的敵人並且覺得他以後可能有害,決定處死他,但龐培,這個愷撒未來的敵人救了他一命。
愷撒沒有死於海盜之手,在龐培外出征戰海盜期間,把羅馬治理的井井有條,被遠為執政官,但這並沒有讓愷撒欣喜,因為他眼睜睜地看著龐培一次次凱旋,而他還沒有一點政治資本。
她女兒對龐培真真假假的愛情為他贏得了最初的軍隊,八年的征戰,愷撒撈足上政治資本,這個時候當然是他和龐培一決高下的時候,但龐培死於勢利的埃及人,他的死,好像只是為了愷撒與埃及艷後的相遇鋪平路。
愷撒的政治野心不斷地彭漲,不知死神已經慢慢地向他發出召喚,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
前44年,凱撒遭以馬可斯·布魯圖斯所領導的議員而暗殺身亡。凱撒身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㈡ 跪求招魂2013年上映的由維拉·法米加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招魂》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dl3Uc4AOMNUPCnvcPXxVAQ
《招魂》
導演: 溫子仁
編劇: 查德·海斯、凱利·海斯
主演:維拉·法米加、帕特里克·威爾森、莉莉·泰勒、朗·里維斯頓、珊莉·卡斯韋爾、哈蕾·麥克法蘭、喬伊·金、麥肯吉·弗依、凱拉·迪弗、山農·庫克、約翰·布羅特頓、斯特林·傑里斯、瑪麗恩·蓋約特、莫甘娜·布里吉爾斯、艾米·蒂普頓
類型: 懸疑、驚悚、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拉丁語
上映日期: 2013-06-08(馬德里奇幻電影節)、2013-07-19(美國)
片長: 112分鍾
又名: 詭屋驚凶實錄(港)、厲陰宅(台)、古宅驚魂、靈術、The Warren Files
20世紀七十年代,羅傑(朗·里維斯頓 Ron Livingston 飾)與卡羅琳(莉莉·泰勒 Lili Taylor 飾)兩夫婦帶著他們五個可愛美麗的女兒,搬到了位於羅德島哈瑞斯維爾的一幢舊宅居住。房屋雖然古舊滄桑,歷史悠久,但是卻讓佩隆一家體會到回歸田園的快樂與喜悅。誰知好景不長,接二連三的怪異事件相繼出現,令女孩們驚聲尖叫,也讓佩隆夫婦的神經綳到極點。為此,他們輾轉找到當時最負盛名的沃倫夫婦。
丈夫埃德(帕特里克·威爾森 Patrick Wilson 飾)是天主教會唯一認可的驅魔師,妻子洛琳(維拉·法米加 Vera Farmiga 飾)則擁有窺見靈體的能力。他們不費吹灰之力便確定這座陰氣十足的大房子的症結所在,而為了徵得教會除靈的許可,他們必須深入期間搜集惡靈存在的證據……
㈢ 跪求加冕禮2000年上映的由María Cánepa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加冕禮》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RwAS2fR8E-m5_zpLehWJ6Q
此片改編自智利作家José Donoso的小說,榮獲了39項國際大獎,是智利歷史上最非凡的電影。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幢殘垣敗瓦的大宅里,五十八歲的唐安德斯是單身沒落貴族,讀了一輩子書卻活得毫不起勁,頹廢抑鬱,十七歲的鄉村少女艾絲蒂拉受雇照顧其年邁而脾氣暴躁的祖母,漸漸地唐安德斯對她產生了無法抗拒的愛戀。當艾絲蒂拉結識了一名工人階級少年後,一座死火山終於爆發,不惜將一切淹沒。從頹廢與崩析刻劃心理矛盾與超乎常態的情緒波動,一直是智利當代文學大家荷西唐勞素(José Donoso)的特色。由攝影指導晉身導演的卡奧治,繼前作《鏡中月》後再次改編唐勞素的小說。對原著豐富含蓄的細節和角色的執迷拿捏准確,在智利、蒙特利爾和義大利2000年的電影節均贏得最佳導演獎。
㈣ 誰是漢尼拔
【概述】
北非古國迦太基著名軍事家。生長的時代在正逢古羅馬共和國勢力的崛起。少時隨父親哈米爾卡·巴卡進軍西班牙,並在父親面前發下一生的誓言,要終身與羅馬為敵,自小接受嚴格和艱苦的軍事鍛煉,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現今仍為許多軍事學家所研究之重要軍事戰略家之一。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犧牲了大量傭兵,進入義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亞戰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戰役(又叫「康奈大戰」)(公元前216年)中巧妙運用計策 (地形、兵種及天氣變化)引誘並擊潰羅馬人,於進入羅馬國境的途中因眼疾而有一眼失明。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深感此人之軍事威脅,特別是情報搜集、行軍布陣及外交分化羅馬聯盟上,於是減少與漢尼拔的軍團發生正面沖突,加強同羅馬聯盟之間的關系,施用焦土戰略,阻斷其軍需物資的補給,發行國債,增加軍團,從漢尼拔身上學會及改用游擊戰略,才逐漸奪回義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於扎馬戰役擊敗漢尼拔。
戰後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爭的瘡痍中恢復。公元前195年,在羅馬人的施壓下,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條克三世,並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終於逼至漢尼拔在公元前183年服毒自盡。
【背景與早年生涯】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落敗給羅馬之後,漢尼拔之父哈米爾卡·巴卡(Hamilcar Barca)為了改善迦太基的前景,出兵征服伊比利亞半島。 根據歷史學家李維(Livy)的記載,當漢尼拔央求與父親同行時,哈米爾卡要漢尼拔在神殿內發下了終生與羅馬勢不兩立的重誓。當哈米爾卡在戰爭中陣亡之後,其婿哈斯德魯巴(Hasdrubal)繼任為統帥。
哈斯德魯巴採用以外交為軸心的策略,以鞏固迦太基在伊比利亞的經貿基礎為重,建立新迦太基城,並與羅馬定下條約,以埃布羅河(Ebro)為雙方界線,應許不將其勢力擴展至該河之北。伊比利亞半島豐富的礦產資源使迦太基不但有能力償還對羅馬的戰爭賠款,並再次逐漸壯盛起來。
哈斯德魯巴於公元前221年被凱爾特人(Celts)刺殺身亡,漢尼拔在軍隊擁護之下接管軍權,並隨後獲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
接下來兩年內漢尼拔除了鞏固自己的聲勢之外並完成了對伊比利亞半島埃布羅河以南的征服戰。顧慮到漢尼拔日漸壯大的勢力,羅馬人與西班牙城市薩貢托(Saguntum)結盟,宣布此城為羅馬保護地。因為薩貢托遠處埃布羅河之南,漢尼拔認定此舉違反了雙方的條約,因此出兵將其包圍,並在八個月之後攻陷此城。對此羅馬向迦太基發出通牒,要其將漢尼拔交付與羅馬受審。面對漢尼拔此時如日中天的聲望,迦太基政府不但拒絕了羅馬的要求,並隨後向其宣戰,揭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序幕。於此漢尼拔決定率軍攻打義大利半島,將戰爭帶到敵人的領土上。
【第二次布匿戰爭,義大利戰役(公元前218–203年)】
入侵義大利
羅馬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後完全掌握了地中海內的制海權,戰敗的迦太基受條款所限無法建立能與其抗衡的海軍。因此漢尼拔計劃了一條前所未有的策略,他在公元前218年春天從新迦太基出發,率軍翻越比利牛斯山,穿過敵對高盧人(Gaul) 的領土,在九月率領 38,000步兵,8,000騎兵,及37隻戰象,渡過隆河,避開羅馬派進高盧軍隊的攔截,於秋天抵達阿爾卑斯山脈邊緣。
面對坎坷的氣候,險峻的地形,統帥一支種族語言參差混雜的軍隊,對抗山地部落不斷的騷擾攻擊,漢尼拔完成了在羅馬人眼中絕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在冬季成功跨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北部。據估計在整個過程中漢尼拔損失了將近半數的兵力。
特拉比亞戰役
羅馬原本打算在高盧擊潰迦太基軍隊,進而入侵伊比利亞及北非迦太基領土,萬想不到漢尼拔會越過阿爾卑斯山,出現在帕杜斯河(波河)谷地內。 當地各個高盧人部落不久前才臣服羅馬,漢尼拔的出現使他們紛紛叛變脫離羅馬的管制。
羅馬執政官,遠征軍統帥,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在高盧得訊之後,迅速將部隊由海路運回義大利,並打算在北部攔下漢尼拔的部隊。在經過短暫休息補充之後,漢尼拔首先收服了都靈(Taurini)地區的敵對部落,解除了對他軍隊後方的威脅。隨之在波河流域提契諾(Ticinus)附近與羅馬軍交戰。漢尼拔善用其騎兵優勢,迫使羅馬軍退出倫巴底(Lombardy)平原。
羅馬在這場小規模交鋒中的失敗,加速了當地高盧人的叛變,不久之後整個義大利北部的部落便全部倒向迦太基陣營。高盧與利古里亞(Liguria)傭兵的加入使漢尼拔的軍隊得以補充回40,000人的全盛狀態,全面入侵義大利的日子指日可待。
在提契諾落敗受重傷的西庇阿帶領仍然完整的羅馬軍撤退至特拉比亞河(Trebia)對岸,並在Placentia 扎營等待與援軍會合。在提契諾之役前,羅馬元老院早已傳令駐軍西西里島(Sicily)的執政官 塞姆普羅紐斯‧朗戈斯(Sempronius Longus)率軍趕回北方與西庇阿會合,聯合對付漢尼拔。漢尼拔在經過巧妙的行軍之後,將其陣營移至塞姆普羅紐斯援軍必行之路上,阻斷羅馬軍會合的計劃。但在他隨後攻打鄰近的 Clastidium,獲得大量的軍糧時,塞姆普羅紐斯趁機繞過迦太基軍,成功的與西庇阿會師。
當年十二月,兩軍在特拉比亞河畔展開決戰,漢尼拔充分展現了他過人的軍事天才,運用騎兵騷擾羅馬軍營,誘使急躁的塞姆普羅紐斯下令全軍出擊,進入漢尼拔設下的陷阱。在雙方正面交鋒得如火如荼之際,迦太基伏兵從埋伏之處湧出,突襲羅馬軍側翼。羅馬兵潰不成軍,全軍傷亡超過三分之一。
特拉西梅諾湖戰役
漢尼拔的勝利鞏固了他在義大利北部的力量,當年冬天他與高盧人一起扎營過冬。因高盧人對他的支持逐漸下滑,公元前217年春季,他決定南下尋找一個更穩定的基地。
為了避防漢尼拔攻打羅馬城,羅馬派出新上任的執政官 Cnaeus Servilius 與 蓋約·弗拉米尼(Gaius Flaminius) 駐守東西兩條通往羅馬城的道路。能通往義大利中部的路徑,只剩下位於亞諾(Arno)河口的一片沼澤區。漢尼拔十分清楚穿越這片沼澤的困難,在這個季節內該地淹水頻繁,但是要想進入義大利中部,此時這條路無疑是最近與最可行的選擇。 根據 波利比奧斯(Polybius) 的記載,漢尼拔的軍隊在備受疲勞與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在水中行軍了四天三夜之後穿過了沼澤,接著跨過 亞平寧山脈(Apennines),並在不受阻礙的情況下渡過亞諾河。在此過程中漢尼拔右眼因結膜炎失明,並且失去了許多士兵以及所有從開戰至今僅存的戰象。
抵達伊特魯里亞(Etruria)的漢尼拔決定引誘駐守在 Arretium 的弗拉米尼與他決戰,因此刻意四處破壞周遭的農田莊園,並以此向羅馬的義大利的盟邦顯示羅馬沒有保護他們的能力,以期瓦解他們與羅馬的聯盟。在種種方法失敗之後,漢尼拔大膽的把軍隊開到羅馬軍左側,截斷其通往羅馬城的道路。即便如此弗拉米尼仍繼續守城不出。至此漢尼拔決定朝普利亞 (Apulia) 行軍,期望弗拉米尼會尾隨而來。弗拉米尼在接獲漢尼拔退兵的消息之後終於按耐不住而出兵追趕。漢尼拔在特拉西梅諾湖北岸設下埋伏,當羅馬軍以縱隊通過湖畔的狹道時,迦太基軍隊不留情的從四面八方予其痛擊,羅馬軍在此役中全軍覆滅,統帥弗拉米尼隨軍陣亡。
至此漢尼拔消除了有能力阻擋他進軍羅馬城的唯一障礙,但意識到己方欠缺攻城所需的器械,漢尼拔決定前往義大利中部和南部,以說服各地起義背叛羅馬。在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漢尼拔宣稱:『我並非來此與義大利人為敵,反之我是為了義大利人的自由而與羅馬為敵。』
羅馬元老院在特拉西梅諾湖慘敗之後任命 費邊·馬克西穆斯(Fabius Maximus)為獨裁官。費邊一反羅馬尚武的傳統,命令軍隊與漢尼拔軍保持距離,限制其行動,但避開任何與其正面交鋒的機會,意在消耗漢尼拔軍隊的士氣、耐心與補給能力。漢尼拔多次嘗試著引誘費邊與其對決,但即使他的軍隊駛進義大利最富有的省分 Samnium 與 坎帕尼亞(Campania),沿途破壞掠奪,費邊仍只是保持距離的尾隨著,始終不與他進入決戰。費邊消極的策略在羅馬極不受歡迎,他的政敵更公開指責他膽小懦弱。
當漢尼拔決定在冬天前離開被他破壞殆盡的坎帕尼亞時,他發現所有的退路都已被羅馬軍封住。漢尼拔用計使羅馬軍相信他將從森林逃脫,在羅馬軍轉移把守地時,漢尼拔佔下出路,使全軍在未受阻礙之下離開當地。雖然當時費邊就在咫尺之外,顧慮漢尼拔的詭計,他選擇按兵不動。當漢尼拔安全的離開坎帕尼亞並在普利亞平原找到過冬基地的消息傳到羅馬之後,費邊的聲望嚴重受挫,不久之後他的任期屆滿,他的軍權隨之回到羅馬執政官手上。
坎尼戰役
公元前216年春天,漢尼拔先發制人的的攻下了羅馬人在普利亞平原的補給重地 坎尼(Cannae),截斷其對羅馬的糧食供應。此時羅馬元老院選出了兩位新的執政官 特林提阿斯·發羅(Gaius Terentius Varro)與 伊密略·鮑魯斯(Lucius Aemilius Paullus),並為了將漢尼拔徹底鏟除,動員了羅馬共和國史上最龐大的一支聯軍,估計人數最高上至十萬。
亟欲與漢尼拔一決高下的羅馬眾軍團在兩位執政官帶領下南行至普利亞,在奧凡托河(Aufis River) 左岸找到他之後,於距其六英里之處扎營。羅馬人將兩只軍隊合並為一,兩位執行官輪流隔日掌管指揮權。其中一位執政官發羅是個生性魯莽傲慢的人,並一心渴望及早打敗漢尼拔。漢尼拔利用這個特點,派騎兵騷擾羅馬軍營並干擾其水源供應,被激怒的發羅在次日輪到他掌權時,動員全軍誓與漢尼拔一決勝負。
漢尼拔在此戰中使用了其舉世聞名的新月形戰術,在戰斗初期將軍隊部署成中鋒凸起的陣形,以引誘羅馬軍集中攻打其中鋒。面對占人數優勢的羅馬步兵,漢尼拔的中央步兵不久便節節後退,不疑有詐的羅馬軍湧入迦太基陣形中部,欲將其中鋒擊潰之後反抄其左右兩翼。至此迦太基軍陣形變成了凹陷的弦月狀,將羅馬主力包圍在其中,其中鋒並開始了頑強的反擊。迦太基優勢的騎兵在擊潰羅馬騎兵之後,在此時轉頭猛擊羅馬步兵的後方,至此漢尼拔成功的以較少的兵力徹底包圍了人數為其兩倍以上的羅馬軍。
羅馬軍徹底慘敗。據不同資料的估計,羅馬人在此役中死亡與被俘虜的人數大約有五到七萬人。死亡者名單上包括了羅馬執政官鮑魯斯 (另一執政官發羅成功逃回羅馬),前任兩位執政官,兩位財務官,共和國四十八名軍團司令官中的二十九人,以及八十位元老院議員(約為羅馬共和國政府 25%-30% 的成員)。
此戰成為古羅馬歷史上最慘痛的敗北,亦為全球史上在單日中傷亡最嚴重的戰役之一。
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才了解到費邊的睿智,從此之後再也不與漢尼拔正面交鋒,改回使用被動的消耗戰。
羅馬在此戰中的慘敗動搖了它在義大利南部的聯盟,西西里島上的希臘城邦紛紛起義造反,漢尼拔隨與錫拉庫薩(Syracuse)新國王 希爾奧尼莫斯(Hieronymous)結盟。 巴爾干半島上的馬其頓(Macedon)國王腓力五世(Philip V)亦向漢尼拔傳書表達支持,並向羅馬展開了第一次馬其頓戰爭。許多人相信漢尼拔若是在此時得到迦太基在人力與器械上的增援,他極有可能成功的攻下羅馬城。
但事與願違,雖然同年中,義大利第二大城市卡普阿(Capua)倒戈投入漢尼拔陣營,漢尼拔並隨之以此城作為他的新基地,但由始至終只有少數義大利城邦加入他的行列,羅馬在義大利的聯盟仍屹立不垮。
僵局
義大利戰爭至此陷入了一場僵局,羅馬人了解到要打敗漢尼拔,唯一的方法是充分的使用費邊的消耗戰略。羅馬人不給漢尼拔任何與其正面交鋒的機會,並不斷派出小部隊騷擾敵軍,旨在耗盡漢尼拔的精力,動搖其軍心。皆下來的幾年內,漢尼拔在義大利南部進行了一系列成效不彰的軍事行動。
仰仗地方城鎮低效率的補給,缺乏能獨當一面的將領,遲遲等不到迦太基的援軍,無法取得與羅馬相抗衡的資源等等因素,使得進軍羅馬城的希望越來越渺小。雖然在此期間漢尼拔仍與羅馬打了幾場顯著的勝仗,於公元前212年徹底摧毀兩支羅馬軍隊,並在公元前208年的一場戰役中殺死了兩名羅馬執政官,但他至終無法取得任何關鍵性的勝利。
退出義大利
公元前212年,漢尼拔攻下塔朗多(Tarentum),但無法成功佔領控制其港口。此時雙方的優勢已漸漸轉向羅馬。
羅馬在兩次圍城後於公元前211年奪回卡普阿,佔領錫拉庫薩,並在西西里島上摧毀了一支迦太基軍隊,平定了當地的起義。同時並與希臘本土的 艾托里亞聯邦(Aetolian League) 結盟對付馬其頓的腓力五世,腓力在遭到四面圍攻之後不久便向聯軍臣服。
公元前210年漢尼拔再次展現其戰略天分,在普利亞地區 Herdonea 之處重挫羅馬軍,並於公元前208年在 Locri Epizephyri 圍城戰中摧毀另一支羅馬部隊。但羅馬在這段時間內已漸漸奪回各地失去領土,並在公元前209年內攻下塔朗多,至此漢尼拔幾乎喪失了其對義大利南部的控制。
公元前207年,漢尼拔再次進軍普利亞,並在此等待與其二弟 哈斯德魯巴‧巴卡(Hasdrubal Barca) 從西班牙帶來的援軍會合之後一起進軍羅馬城。 哈斯德魯巴不幸的在義大利北部 Metaurus 被羅馬軍擊敗身亡。得此消息後,漢尼拔退至 Bruttium,並在此度過他在義大利半島上的最後幾年。期間漢尼拔三弟 Mago Barca 在利古里亞行動的失敗(205 BC-203 BC),及與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談判的破裂,為漢尼拔征服義大利的計劃鳴起喪鍾。
於公元前203年,在義大利征戰將近十五年後,漢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對抗由大西庇阿(Scipio,公元前218年落敗在漢尼拔手下的西庇阿之子,與其父同名)率領入侵迦太基的羅馬遠征軍。
【第二次步匿戰爭,尾聲(公元前203–201年)】
返回迦太基
在漢尼拔尚未回迦太基前,大西庇阿率軍入侵北非,迦太基政府內的主和派打算與羅馬商討休戰協議。主戰派召回漢尼拔,恢復了民眾對戰爭的支持,漢尼拔被任命為軍隊統帥,掌管由非洲軍與漢尼拔從義大利所攜傭兵組成的聯軍。
公元前203年,漢尼拔與大西庇阿在和平談判中首次會面,盡管他們互相仰慕對方的軍事才華,在羅馬堅持指責迦太基違背第一次步匿戰爭後的合約之下,談判宣告破裂。不久雙方進行了關鍵性的扎馬戰役。
扎馬戰役
扎馬戰役與第二次步匿戰爭中其他戰役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迦太基在步兵數量上佔了優勢,反之在迦太基前盟友東努米底亞王Masinissa 倒戈加入羅馬陣營之後,羅馬軍首次擁有了騎兵優勢。雖然逐漸年老的漢尼拔在多年征戰義大利之後身心俱疲,但整體來講迦太基仍然佔有數量上的優勢,並擁有為數八十的戰象。
羅馬的優勢騎兵在戰斗開始不久便擊潰迦太基騎兵並一路追出戰場, 而大西庇阿設計的戰術陣形輕易的化解了漢尼拔象兵的威脅。即使如此,雙方仍進行了一場硬戰,戰情甚至一度顯示漢尼拔即將獲勝,但大西庇阿適時的重整其部隊,與全勝調頭歸來的羅馬騎兵向迦太基軍前後同時進擊。迦太基軍的陣線至此崩潰,據估計此戰迦太基損失了 31,000人,另有15,000人受傷,而羅馬軍總共只損失了 1500人。
迦太基在此役戰敗後對漢尼拔的軍事能力失去了信心,於是隨即向羅馬投降,正式結束第二次步匿戰爭。戰後羅馬向迦太基定下了極為苛刻的條款,除了巨額戰爭賠款之外,迦太基失去了所有海外領土,海軍解散至只剩下十艘防海盜的軍船,並從此不得在未經羅馬許可下建立軍隊。
【生涯晚期】
戰後和平時期(公元前200–196年)
四十六歲的漢尼拔在此時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並證明他在內政上的能力不亞於他的軍事才華。戰後他先低調行事了一陣子,但迦太基政局的腐敗使他不久之後便出頭予以整治,他被選為行政官後恢復了這個職位的威信,並進行了一系列成效顯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稅收的情況下分期付清對羅馬的戰爭賠款。
流亡與辭世(公元前195–183年)
扎馬戰役之後七年,羅馬人開始顧慮迦太基人復甦的經濟會對他們再次造成威脅,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漢尼拔。漢尼拔為此自願流放離開迦太基。他首先拜訪了迦太基的故鄉腓尼基的泰爾城(Tyre),隨之旅行至 Ephesus,被准備向羅馬開戰的塞琉西國王安條克三世奉為上賓。
漢尼拔不久便發現安條克的軍隊無法與羅馬軍的力量抗衡,因此建議他派遣艦隊登陸義大利南部,並自願率領這批軍隊。但聽信內臣進言後的安條克三世不願將任何重要職位交給漢尼拔,因此未予採納。據 斯特拉博(Strabo) 與 普魯塔克(Plutarch) 所記,在這段期間內他亦花了一段時間在亞美尼亞宮廷中,幫國王阿爾塔克西一世興建新首都 Artaxata。
公元前 190 年,漢尼拔受命指揮安條克的艦隊,但在 西底(Side)被羅馬的盟軍擊敗。安條克在連串戰役中敗給羅馬之後,有意向羅馬人求和並交出漢尼拔,因此漢尼拔逃至克里特(Crete) 島,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亞細亞,投靠當時正與羅馬盟國 帕加馬(Pergamum) 交戰的 比提尼亞(Bithynia)國王 普魯西亞斯一世(Prusias I)。漢尼拔在這場戰爭中為 普魯西亞斯立下戰功,再次讓羅馬人決心使其就擒。在羅馬的要求下,普魯西亞斯同意將其交出,但決心不落入羅馬人手下的漢尼拔至此服毒自盡。
其死亡的正確年代仍受到爭議,但歷史學家李維的著作似乎暗示漢尼拔與小其十二歲的大西庇阿同於公元前183年過世,享年六十四歲。
羅馬歷史學家弗洛魯斯(公元1~2世紀)曾記載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和羅馬將軍大西庇阿會面時的場景:「兩位一向聞名的將軍,一個在義大利戰場屢次得勝一個在西班牙戰績輝煌……兩位統帥本人就達成和平條件會晤談判。他們兩長時間相對無言,一動不動,彼此流露出對對方的仰慕之情。由於沒有達成和平協議,軍號有吹響了。兩人都證實,指揮作戰不可能這樣善於運籌帷幄,在作戰中不可能如此鬥志昂揚。大西庇阿公開這樣講,他指的是漢尼拔的軍隊;而漢尼拔講的則是大西庇阿的軍隊。
在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隆美爾因作戰勇敢,屢創奇跡,被人們稱為「沙漠之狐」和「二十世紀的漢尼拔」。
㈤ 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的凱撒的生平事跡
當時的埃及,由年僅13歲的國王托勒密13世,以及20歲的姊姊克麗奧佩特拉7世(CleopatraⅦ,西元前69~30年)共同統治,姊弟兩人因不睦而相互爭斗。托勒密13世將凱撒的王位爭奪者龐培的頭顱在他睡時砍下,獻給凱撒想以此獲得靠山,可無奈才色兼備的克麗奧佩特拉7世將自己的美色獻於凱撒,凱撒被他的魅力所迷,便協助她對抗敵對的亞歷山卓市民,並幫助艷後將托勒密13世除掉。不過凱撒當時僅率領少數士兵,兵力薄弱,反遭囚禁在王宮中。不久後,來自小亞細亞(土耳奇)的援軍抵達,凱撒與克麗奧佩特拉7世終於擊敗托勒密王的軍隊;托勒密13世在逃脫凱撒的追捕途中溺水而死。西元前47年3月左右,凱撒在小亞細亞的捷拉(Zeal)擊敗米斯里戴帝斯王(Mithridates)的兒子法納西茲(Pharmacies),將『我來,我見,我征服(Vein, vide, vice)』的捷報送回羅馬。西元前46年4月,凱撒在突尼西亞的塔普蘇斯(Tarsus)戰役中大破龐培餘黨;西元前45年3月,並在西班牙的蒙達(Monad)徹底摧毀龐培派的殘餘勢力。
(另一說是因為龐培和家人逃往埃及,當地的三巨頭把龐培殺了,想和凱撒結盟。而凱撒很不高興認為他們這是對羅馬人不敬,加上埃及艷後的拜訪裁決定:借調節埃及王室內部矛盾之名像三魔鬼(即控制國王的三巨頭)開戰。一般偏向這一說,不過無論怎樣龐培都是直接或間接被凱撒除掉了的) 公布一定的稅則,禁止稅吏的勒索;資遣破產失業的人民,前往人煙稀少的地區墾殖;讓高盧、西班牙等地的城市居民享有羅馬公民權;指派高盧人及其他義大利人入元老院,促進各地的羅馬化;興建各種工程,增加人民就業的機會;廢除原有的舊歷,改用埃及傳來的陽歷(即著名的「儒略歷」The Julian Calendar,自 B.C.45.1.1實施,後經 A.D.1582羅馬教宗喬治十三( Gregory XIII)一次修正,至今尚通行於世界) 凱撒推行的各種改革,雖博得一般人民的愛戴,但專制獨裁的作風也引起有些人的厭惡。
古羅馬政治體制
「獨裁」制度最初是古羅馬民主政治體制下的一種應付非常時局的臨時性措施。「獨裁者」在職期間雖然大權在握,但他是由「長老會」按照法定程式遴選而不是自封的,他的權力源自「長老會」的合法授權。因此,古羅馬的獨裁製度並不是對民主政治的一個否定,而是民主政治在非常時局下的一種權變。而且獨裁者的獨裁統治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在獨裁製度盛行的近百年時間里,羅馬共有八十八位獨裁者,其任期均未超出六個月。到蘇拉(Locus Cornelius Sulla)和凱撒當政時期,古羅馬獨裁政治的性質開始發生變異,其任期也逐漸由六個月延長至一年、三年、十年,乃至終身制。不過,當時的政論家們普遍認為,蘇拉和凱撒在位時的羅馬政治是「專制」、「淫政」,而不再是原始意義上的「獨裁政治」了。
凱撒大帝生平古羅馬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作家,共和國末期的獨裁者。出身於羅馬著名的尤利烏斯家族,父親曾任行政長官。少年時期學習過修辭學和演說術,受過良好的教育,從政初期曾是民主派領袖,反對貴族派。歷任財務官、監察官、祭司長和大法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結成三頭同盟,共同統治羅馬共和國,史稱「前三頭」。公元前58年取得高盧總督職位,幾年內征服了高盧全境。他不僅有大量財富,更重要的是他訓練了一支忠於自己的強大軍隊。公元前49年,凱撤打敗了龐培,奪取了政權(克拉蘇已在一次對帕提亞的作戰中死去)。以後幾年間,他獲得無限期的獨裁權力,集執政官、獨裁官等大權於一身,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軍事獨裁者。共和國名存實亡,元老院權力日漸削減。凱撒實行的一些措施,如將行省土地分給8萬老兵,減輕負債者的債務,懲治貪污勒索官吏等,觸動了元老們的利益,引起元老貴族的不滿。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元老院議事廳,被以布魯圖和喀西約為首的反對派刺死。凱撒留下兩部有歷史價值的著作,即《高盧戰記》、《內戰札記》。
該猶斯·猶理烏斯·凱撒出生於公元前102年, 正是羅馬共和國發生嚴重政治危機的時代。這時,羅馬的經濟基礎已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它已經變成西方古典時代奴隸制度最發達的國家,原來的小農業已完全被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庄園取代,直接的軍事掠奪和以貢賦等方式向被征服地區進行的壓榨,使地中海沿岸各地的財富大量湧入義大利,加速了羅馬的社會分化。
經濟上的巨大變化,自然要影響到羅馬的政治生活,被征服土地在日益擴大、由僱傭軍組成的常備軍在不斷擴充,奴隸人口在急劇增加,由失業小農民和釋放奴隸構成的遊民階層也在大量湧向首都,這就需要大大加強國家機器才能應付,但這時的羅馬國家體制卻基本上還是當年台伯河上那個小公社的那套城邦制度。它那年年重選的文官政府、它那已變得臃腫不靈的公民大會和它那由少數世代掌權的豪門貴族壟斷的元老院,根本無法適應這個局面。從公元前二世紀三十年代起,就不斷有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種種民主改革的方案,但都因為觸犯豪門貴族的利益,因而受到盤踞在元老院的一小撮所謂貴族共和派的反對,遭到失敗。此後,主張民主改革的人前仆後繼、奮斗不息,民主運動從合法的要求改良逐漸發展到採取陰謀暴動甚至內戰的方式。公元前82年,豪門貴族的保護者蘇拉用血腥的大屠殺鎮壓了反對派,民主運動才一時沉寂下去。但大屠殺並不能消除引起要求改革的根源,蘇拉不久死去後,民主運動馬上就卷土重來。這時,羅馬貴族共和政府的顢頇無能、社會秩序的動盪不安,軍人的專橫跋扈,已經大大削弱了國家的力量,到公元前一世紀的七十年代,局勢終於發展到極為可慮的地步。東方強鄰的進攻和西方行省的割據都還在其次,嚴重的是地中海上的海盜橫行和斯巴達克斯所領導的奴隸起義。海盜橫行不但使沿海地帶民不聊生,連羅馬也因海外的糧食運不來而有斷炊之虞;奴隸起義使義大利遭到漢尼拔戰爭以來最沉重的一次兵災,而且從根子上震撼了羅馬的奴隸制度,打擊了奴隸制經濟。奴隸起義迫使奴隸主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也迫使奴隸主改變控制奴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迫使他們不得不變換已不能保障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共和政體。正象革命導師恩格斯指出的那樣:「……當某一個國家內部的國家政權同它的經濟發展處於對立地位的時候——直到現在,幾乎一切政治權力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都是這樣,——斗爭每次總是以政治權力被推翻而告終。」凱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凱撒出身於羅馬的一個古老但已中落的貴族家族,由於他和老一輩的民主派領袖馬略和欽奈有親誼,青年時代就受到貴族共和派的排擠,迫使他只能自始就站在民主派一邊,逐漸成為反對派的領袖,一面也按部就班地從財務官、工務官升到司法官。但在這時候,他除了在街頭的遊民階層中擁有巨大的號召力以外,沒有別的政治資本,為此他設法跟當時在軍隊中有極大勢力的克耐猶斯·龐培和代表富豪們即所謂騎士階層的羅馬首富馬古斯·克拉蘇斯結成「三人同盟」。當然,這三個人代表的是三個不同利益的集團,只是因為同樣受到把持元老院的貴族共和派的排擠,才湊合到一起去的。凱撒在這兩個人的共同支持下,當選上公元前59年的執政官,但由於元老院的掣肘,並沒有什麼大的建樹。
這時,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政局動盪,羅馬統治集團中無論那一派的領袖人物,都從實際經驗中體會到,要掌握政權,必須先有一支武裝力量,只有利用武力,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此,凱撒在執政官任期屆滿之後,竭力設法爭取到高盧行省去擔任行省長官,目的是趁在高盧的機會訓練起一支自己的軍隊,作為政治上的後盾;同時,在高盧大事開拓疆土,擄掠奴隸,還可以為自己在羅馬的奴隸主階級中取得聲譽,又可以乘機積聚起一大筆財富來作為今後政治活動的資本。
凱撒在公元前58年前往高盧,到公元前49年初方回義大利。他在高盧的九年中,據普魯塔克說,曾經屠殺了一百萬人,俘虜了一百萬人。他本人和他部下的將吏都發了大財,使他能在羅馬廣施賄賂,甚至一直賄賂到要人們的寵奴身上。他還在平民中舉辦各種演出,發放大宗金錢,並在義大利許多城鎮興建大量工程,既討好了包主的人,也討好了因此獲得工作機會的平民。這樣一來,他在義大利公民中的聲望,漸漸超出「三人同盟」中的其它兩人,特別是他借高盧作為練兵場所,訓練起一支當時共和國最能征慣戰的部隊,而且是一支只知有凱撒、不知有國家的部隊。
凱撒的成功刺激了克拉蘇斯,他在公元前63年趕到東方去發動對安息(即 帕提亞)的戰爭,希望在那邊取得跟凱撒同樣的成功,不料全軍覆沒,死在那邊。這就使得原來鼎足相峙的「三人同盟」,只剩下凱撒和龐培兩雄並立,彼此日益猜忌,加上元老院中一些人的從中挑撥拉攏,和凱撒的女兒因難產而死等原因(凱撒為了維持聯盟曾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龐培終於和凱撒破裂,正式站到元老院一邊去,成為貴族共和派藉以對抗凱撒的首領。公元前49年凱撒帶著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義大利,龐培措手不及,帶著全部政府人員和元老院倉皇逃出羅馬,渡海進入希臘,聽恁義大利落人凱撒手中。次年冬天,凱撒也趕到希臘,在法薩勒斯一戰擊敗龐培主力。龐培逃往埃及,被埃及人就地殺死。凱撒在肅清了其他各地龐培余黨後,重新統一全國。
凱撒一個行省一個行省地肅清龐培余黨的過程,也就是掃除羅馬貴族共和體制的殘余影響,建立新的統治機器的過程。因而,被凱撒重新統一了的這個羅馬國家,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軟弱無力、遇事拖拖沓沓的舊的羅馬共和國,它已經是一個全新的中央集權的軍事獨裁國家,已經能夠象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那樣地統一指揮全國了,這對地中海沿岸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肯定是有利的。
凱撒從統一羅馬國家到死去,還不到四年,但就在這樣短的時。期內,他仍能完成了許多值得稱道的工作,最堪注意的有兩個方面:首先,他象摧枯拉朽地破壞了舊的貴族共和體制,把軍政大權集中於一身,基本上完成了向君主獨裁製的過渡,把過去幾百年發展中隨時遇到問題、隨時修修補補、牽強湊合起來的那些重床疊架、支離破碎的舊制度,作了一番整齊劃一的工作。他把執政官、統查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重要職務兼於一身,他把元老院降為咨詢機構、他把公民大會當作可有可無的裝飾品,都是為他後來的繼承人把羅馬變成披了共和制外衣的帝國開創了道路。次之,他企圖逐步廢除舊羅馬作為一個城邦霸國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特權,把義大利各城鎮的地位提高到和羅馬相等,把各行省的地位提高到和義大利相等,並且把公民權陸續給予羅馬的各個行省——當然只給奴隸主階級——使這個大帝國的統治集團基礎更加擴大鞏固。但這項工作僅只完成了一部分。過去他在高盧時就已經把公民權給了山內高盧人,後來還讓他們的部分首領進入元老院,引起了那些把公民權視為禁臠,不願別人分享的舊公民的不滿,他們譏刺他:
「凱撒在凱旋式里牽著高盧人走,
卻牽他們進了元老院;
高盧人脫下了長褲子,
反穿上了(元老們的)闊邊長袍子。」
公元前44年,他制定適用於義大利各市鎮的自治法,給它們跟羅馬同樣的地位;他恢復了義大利一向免除的關稅;他還計劃廢除由商人承包徵收行省稅賦的辦法,改由國家直接派人收取,取銷行省人民最痛恨的一項秕政。難怪當時沸沸揚揚地傳說他想把首都遷到亞歷山大里亞去,把羅馬改造成一個東方式的君主國家,主要就是因為他降低了羅馬城在國家中地位的緣故。
凱撒在公元前44年被貴族共和派的殘余分子刺殺,結束了他忙碌的一生,他的嗣子、他姊姊的孫子該猶斯·猶理烏斯·凱撒·屋大維安弩斯,那奧古斯都,在凱撒奠立的基礎上,徹底完成了把奴隸制的羅馬共和國改建成帝國的任務。
歷來評論凱撒的人很多,大部分人都把他吹捧成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偉大的政治家,天才的統帥,作家、演說家等等,彷彿他是一個恁空建立了這個大帝國的人。其實,凱撒的一生斗爭,只不過是奴隸主階級中一個統治集團跟另一個統治集團為了該不該改變統治方式而作的斗爭,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改善了這個奴隸制國家的處境,使奴隸制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可是受惠的仍然只是奴隸主階級,根本沒影響到當時廣大奴隸階級的命運。其次,他一生的成功,主要應該歸之於他的恰巧處在羅馬共和國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歷史時代,一時風雲際會,機緣湊合,讓他不自覺地完成了歷史要他完成的事業,這里,他的個人品質象堅毅、機智大膽、圓滑等等,在其中只起了極其有限的作用,因而過分吹捧凱撒是不恰當的。正象革命導師恩格斯說的那樣:「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麼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這點可以由下面的事實來證明,即每當需要有這樣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如凱撒、奧古斯都、克倫威爾等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竭力詬責凱撒,說他鎮壓了民主運動,把他的取銷行會組織、恢復義大利關稅。減少發給貧民口糧分額等等,說成是背叛平民。這些責難往往是出於對羅馬當時的所謂「平民」、「民主運動」等等名詞作了過分現代化解釋的結果。要對共和末年聚居在羅馬的所謂平民、他們的構成、他們的政治作用和經濟地位等等作一番分析,是一件比較復雜的工作,而且也不是這里該做的工作,但至少可以肯定說,他們絕不是十八、九世紀的那種工業無產階級。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第二版的序言中引用過的西斯蒙第的名言——「羅馬的無產階級依靠社會過活,現代社會則依靠無產階級過活」——這就是關於他們的最中肯的結論。在公元前一兩世紀中,他們在政治上從來沒產生過一位自己的代表,也從來沒提出過自己的一套政治綱領,他們一直是形形色色政治活動家手中播弄的工具。正跟我們不能把他們當做現代無產階級一樣,我們也絕不可以把凱撒看做是路易·拿破崙甚或梯也爾一流人物。凱撒在這里,只是不多不少地做了當時其他活動家做過的事情,可以責備他的至多是他起初利用了他們、後來又離開了他們而已。而離開他們、甚或損害到他們,則是.當時不問那個民主派活動家一旦當權之後,勢必難免的事情。特別是凱撒,只要從前面簡單地舉出來的他所致力的工作來看,就可以知道這是他這些工作的必然結果。首都的遊民階層久已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要減輕對行省的搜括、減少羅馬這個城市的特權,就不得不採取一些對這些遊民不利的措施,象發放給公民的免費口糧,被凱撒從三十二萬份一下子降到十五萬份,把這一過去一向認為是公民應享的特權嚴加限制,變成真正的社會救濟,就是一個例子。而且建立了強有力的個人統治之後,公民大會連作為橡皮圖章的作用都失去了,遊民階層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就宣告結束,用不著再竭盡國庫所有去討好他們,這正是合乎邏輯的發展,也是從共和國向帝國過渡的必然結果。凱撒一生的所作所為可議的地方雖然很多,恰恰不在這一方面。
除了軍事和政治的事跡,凱撒還發明了一種安全通訊方式。其原理就是將信中的每一個字母往下移三個位置,從而實現隱藏文章中信息的功能。當接收者受到密文時,他們將信中的每一個字母往前移動三位,使得文章恢復可讀性。雖然這種隱藏方式(專業術語是加密方式)在當今高科技的社會里根本不具備安全性,但在當時已經是一種進步了。即便如此,當今未接觸過加密這個概念的人們,對密文也能產生無知。這個事跡,是絕大多數從事計算機學的人都知道和尊重的, 因為這種加密原理在許多領域里都用到,只不過是更加的復雜。這個加密原理究竟是不是凱撒發明的,恐怕我們不會知道,但在人類史上,他還是屬最早使用加密的人。
政治生涯愷撒出身於貴族世家。公元前78年開始政治活動,起初被選為軍事護民官,後歷任度支官、市政官、大法官、羅馬遠征西班牙行省總督等職。愷撒為了競選執政官成功,需要龐培和克拉蘇這兩位在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支持,於是,他決意與龐培和克拉蘇建立友好關系。公元前60年,龐培、克拉蘇、愷撒這三位有著巨大影響的政治家達成了相互支持的秘密協議,歷史上稱之為「前三頭同盟」。為了鞏固這一同盟,愷撒把他年僅14歲已經和別人訂了婚的女兒嫁給了年近50的龐培。在龐培和克拉蘇的一致支持下,愷撒於公元前59年當選為執政官。愷撒經過一系列的政治活動,已經獲得了廣大平民和騎士階層的支持,成為與龐培、克拉蘇齊名的強有力的人物。
公元前58年,愷撒出任高盧總督。他統率大軍,經過3年的征戰,到公元前56年底,基本上並吞了整個高盧。然而他在高盧的統治並不穩固,高盧地區接連爆發反羅馬人的起義。公元全52年春,高盧全境爆發了一場反對羅馬統治的大起義。起義軍主力在高盧北部的阿利細亞城紮下了堅固的營寨。這是一座幾乎攻不破的城堡,羅馬人除了進行長期的包圍之外,別無其他辦法。愷撒把所有的部隊都調到這里,20萬高盧起義軍也雲集阿利細亞城下,雙方一場惡戰不可避免。戰役開始之前,馬人環繞阿利細亞城築起一道堅固的壁壘。愷撒寄希望於這些復雜而堅固的工事能夠阻止高盧人的進攻,用以補充自己兵力的不足。高盧起義軍首先從內外兩側同時向羅馬人堅固的工事發起了進攻。在盾牌的掩護下,一隊接一隊的高盧人像螞蟻一樣往上沖。在戰斗中,羅馬各軍團由於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士氣開始低落。尤其在羅馬人的旗手被砍倒後,羅馬人的陣腳開始顯得有些混亂。一位年青的羅馬士兵張惶失措,突然發現愷撒剛剛站立過的塔樓上已經空無一人,同時位於營寨右邊的羅馬騎兵放棄了陣地,以全速急馳而去。這位年青人絕望了。突然,堅守在柵欄後面的羅馬士兵發現高盧人的攻勢猛然削弱了,剛才還在向羅馬工事沖擊的高盧人停止了沖鋒,他們的隊伍散開了,出現在羅馬人視線中的竟是他們自己的騎兵。原來,愷撒指揮他的騎兵抄襲到高盧人的後方,給他們致命的一擊,短短幾個回合之後,高盧人便開始由進攻改為逃竄。爾後,高盧人全部投降。阿利細亞之戰就這樣出乎意料的結束了。愷撒以6萬軍隊與高盧人將近25萬人的大軍相峙,竟以一支騎兵的偷襲扭轉了戰局,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愷撒、龐培、克拉蘇的「三頭同盟」是不可能持久的,他們是相互利用的關系。克拉蘇在戰爭中陣亡,使原來成鼎足之勢的三人同盟變成了愷撒、龐培兩雄並立的局面。這時,愷撒的女兒去世,這就意味著愷撒與龐培的聯姻關系中斷,兩人之間為了權力的爭斗已勢所難免。於是奴隸主兩派發生了內戰。
公元前50年,以龐培為首的貴族派元老院因擔心愷撒建立獨裁政權,通過決議拒絕延長愷撒擔任高盧總督的任期,令其遣散軍隊。愷撒拒不執行這一決定。當時,他的軍隊絕大多數分駐在北山高盧,身邊僅有一個軍團和一些輔助部隊。為了把握戰機,經過一番周密策劃之後,愷撒於公元前49年1月,果斷的率領一個軍團,越過義大利和高盧諸行省之間的界河比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羅馬進發。沒有準備的龐培反對派,匆忙率領一批元老和兩名執行官離開羅馬,逃往希臘。同年11月,愷撒率領7個軍團出其不意地在希臘登陸,次年春又增加了4個軍團和1個騎兵隊。6月,愷撒與龐培在希臘的法薩盧進行決戰,愷撒徹底打敗了龐培,龐培逃到埃及,被埃及國王派人殺死。公元前45年,愷撒實現了他的軍事獨裁統治。
愷撒征戰一生,多謀善斷,善於抓住戰機,特別是能在不利的情況下,以頑強的意志堅持自己的戰略企圖,扭轉戰局,表現出他那不同凡響的高超的軍事藝術,在羅馬乃至世界的歷史上留下了蓋世英名。由柳洪平創建。
歷史學家們這樣記錄下了愷撒征戰時的威猛:「象一陣旋風攻下八百個城鎮,征服三百個部族,與三百萬人發生多次激戰,屠殺一百萬人,將一百萬人擄為奴隸。」這段文字描述的應該是他在征股高盧時的經歷吧。
愷散一生征戰無數,但在電影《愷撒大帝》中,戰爭場面並不太多,或者確切地說只有一次,那就是困圍戈爾人的戰爭,我不知電影中的戈爾人是指當時的什麼人,但對表現愷撒的威猛已經足夠了。戈爾人的首領把他們的婦孺趕出了城,想讓她們成為愷撒的包袱,這對於精明的愷撒來說,簡直是對他的智慧和意志的一種小看。
誰都知道羅馬的連年的征戰,包括他們的內戰,先是蘇拉與馬略,再是龐培與愷撒,再是屋大維與安東尼。電影開始時,蘇拉已經取得了勝利,正在嚇唬那些元老員的議員們。愷撒還只是一個一事無成的軍官,但蘇拉因為愷撒放走了自己的敵人並且覺得他以後可能有害,決定處死他,但龐培,這個愷撒未來的敵人救了他一命。
愷撒沒有死於海盜之手,在龐培外出征戰海盜期間,把羅馬治理的井井有條,被遠為執政官,但這並沒有讓愷撒欣喜,因為他眼睜睜地看著龐培一次次凱旋,而他還沒有一點政治資本。
她女兒對龐培真真假假的愛情為他贏得了最初的軍隊,八年的征戰,愷撒撈足上政治資本,這個時候當然是他和龐培一決高下的時候,但龐培死於勢利的埃及人,他的死,好像只是為了愷撒與埃及艷後的相遇鋪平路。
愷撒的政治野心不斷地彭漲,不知死神已經慢慢地向他發出召喚,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
前44年,凱撒遭以馬可斯·布魯圖斯所領導的議員而暗殺身亡。凱撒身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關於屋大維與凱撒的關系,歷史上眾說紛紜。其中的主流史觀是屋大維是凱撒的甥孫(即凱撒姐姐的孫子),後被凱撒收為養子。凱撒死後形成了屋大維、安東尼和雷必達三者的「後三頭政治」。在後來的政治斗爭中,屋大維取得了勝利,成為了羅馬的執政官,依舊走他「義父」(或舅爺)的路線,實行專政,後被元老院封為「奧古斯都」,成為一代梟雄。
㈥ 有關於蓋烏斯·屋大維的電影嗎我對這個人比較感興趣,謝謝
《羅馬大帝》
《埃及艷後》
㈦ 求《加冕禮(2000)》百度網盤高清無刪減版在線觀看,西爾維奧·蓋約齊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RwAS2fR8E-m5_zpLehWJ6Q
㈧ 提比略·格拉古 有沒有拍成電影
試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是為了解決羅馬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並而進行的。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當選保民官,提出土地改革方案:每人佔有公地不得超過500猶格,有子嗣的,不得超過1000猶格,超占部分以償付地價為條件收歸國有,劃成30猶格的小塊分給無地農民,土地使用世襲,不能出賣或轉讓。公元前123年,其弟蓋約·格拉古當選保民官,他除了恢復其兄提比略的土地法,還提出了糧食法,讓城市貧民可廉價或從國家按月領取定量糧食。此外還有審判法,築路法和包稅法。這些法案對於解救貧困失地平民,爭取騎士階級的支持都起了積極的作用。蓋約順利地連選為公元前122年的保民官,他又提出了授予義大利同盟者以公民權的法案和在迦太基進行殖民的法案,結果引起了包括平民在內的所有羅馬人的反感,蓋約的聲望由此受到影響,連任下一年保民官的企圖未能實現,改革也歸於失敗。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表明羅馬已由繁榮轉入了危機時期,小農分化和破產的趨勢已不可遏止。改革打擊了元老貴族和傳統勢力,改進了國家和行政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地集中的現象。
㈨ 跪求黎明忽至2017年上映的由胡利奧·晶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黎明忽至》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zxJGfc7RPT_FKs4Dl1NcKA
《黎明忽至 ...Y de Pronto el Amanecer》
導演: 西爾維奧·蓋約齊
編劇: 西爾維奧·蓋約齊、傑米·卡斯
主演: 胡利奧·晶、塞爾吉奧·埃爾南德斯、馬格達萊娜·穆勒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智利
語言: 西班牙語
上映日期: 2017-08-30(蒙特利爾電影節)
片長: 195分鍾
又名: And suddenly the dawn
年邁的作家潘喬·維羅索回到家鄉追憶往昔、尋找寫作靈感,在兒時好友重聚和回憶的雙線敘事中,一群人的命運、一個時代的畫卷徐徐展開。影片採用第一人稱,過去和現在雙線交織的敘事手法,用如詩如畫的影像和語言展現了智利的鄉村,以及一代人是如何在傳統和現代的沖擊中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