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東北人是災民的後代
看完這部片子出來,旭旭和我都有點懵。我說:這感覺不好說,有點堵得慌。她點頭。後來我一直在想我們堵在哪兒,這種不好說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再後來我想起了羅素的一句話: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抑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三種簡單而又強烈的感情」
我想我們倆可能就堵在這種「不可抑制的同情」里了。同樣有這種同情的,還有劉震雲和馮小剛。想到這兒我又有一絲沾沾自喜的慶幸,我們的心智還算正常。
在此片中,每個有心人都看到了他們這種同情。他們是真誠的,從情節到細節。馮小剛說過,他拍這么一部電影,就是想讓大家知道這段歷史。所以,在這部影片中,馮導像生怕大家會忘記了1942大飢荒一般,每一個鏡頭似乎都在掐著觀眾的脖子說:你們一定不能忘!你們一定要記住!結果,馮小剛做到了。他用一部電影讓1942年河南大飢荒從一個小眾的歷史插曲,變成了一個人所共知的事情。讓這場飢荒在國人的歷史記憶里深刻了不少。在我看來,這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我們常說以史為鑒,而馮導為我們擦亮了一面鏡子。當今社會,這樣的有心人,不多。
所以從某種層面上說,河南的災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有個同鄉叫劉震雲,他會寫文章,能記錄下他們當年的一些片段,然後後來還有個導演拍了部電影。至少讓他們死的不是那麼不明不白。我們時常標榜中華文明光輝燦爛,但如此燦爛的文明卻沒能給中國人帶來一頓飽飯。實話往往是最難聽的,可事實是,有史以來中國人能第一次吃飽肚子真的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七零後八零後是第一代沒有大規模挨餓的中國人。中國人身上有一種天然的飢餓基因,直到今天這種基因依然在支配著我們的一些行為。中華文明幾千年,流離失所四處逃荒每朝每代都有。每一次人口遷徙,背後都伴隨著天災人禍刀光劍影。大時代中的小人物無力回天,只能惹不起躲得起。1942年的河南,真的只是歷史的一次押韻。再往前,在宋朝的南遷大軍中,在明代的洪洞縣大槐樹下,在清朝闖關東的洪流里,你我的祖先可能就在他們的當中,但又有誰來講述他們的故事呢?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如當年石壕村的村婦那般幸運,能碰到一位叫杜甫的大詩人為他們鳴冤叫屈的。所以,作為觀眾,我們應當時刻保持一顆敬畏之心,為了我們身上的飢餓基因,更因為,我們都是災民的後代。
但有時我也覺得這是我的一廂情願,因為歷史的當事人在片尾說:那些事兒我都忘了,你還提它做啥?
最後我還想多句嘴,在這樣一部干凈的電影面前。商業氣息,映射意義,該不該加神父這條線,敢不敢拍1962,諸如此類真的就這么重要嗎?
2. 電影《1942》講得是什麼啊
改編自劉震雲發表於1993年的同名調查體小說,影片主要講述了河南大災荒、300萬人餓死的故事。
3. 一九二四電影主題
不是一九二四,是一九四二。
主題是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旱,民不聊生,人民背井離鄉。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和國民黨政府的麻木和漠視。
謝謝採納。
4. 看了《1942》,你有什麼感想
01
上周看了一部讓我眼淚流乾的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飢荒時,千萬老百姓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的慘劇。
故事的主角是地主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
看到寶寶又把飯仍在地上,我撿起來放到她碗里,對她說:「寶寶你不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人寧可用一條命去換一碗飯……」
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不夠幸福,那就去看看這部電影吧。
寫火熱的人生,講震撼的故事。微信公眾號:奇奇漫悅讀(ID:qiqimanyue)
5. 一九四二電影簡介
《一九四二》電影簡介:
中文名:一九四二
導演:馮小剛
編劇:劉震雲
製片人:王中磊
類型:災難,歷史,劇情,戰爭
主演: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蒂姆·羅賓斯,亞德里安·布勞迪,徐帆,張少華
片長:146分鍾
出品時間:2011年
出品公司:華誼兄弟
發行公司:華誼兄弟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河南鄭州
拍攝日期:2011年10月19日
上映時間:2012年11月29日
劇情: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飢荒。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
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陝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老東家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
6. 馮小剛拍《1942》想表達什麽主題是什麽
摘要 這部電影在馮小剛的所有作品裡,票房排在第五位,但相對而言,在那個票房開始進入「億」單位的年代,《1942》的票房可以說是,相當不高。
7. 馮小剛拍《1942》想表達什麽主題是什麽
改編自劉震雲原著小說,匯聚了國內外眾多知名演員,講述1942河南旱災背景下,老范家妻離子散隨後又重聚的感人故事。
1942年旱災,幸福如我們是無法設想的,更可況動盪年代中的人與當下我們之間除了黃皮膚黑眼睛的共性幾乎沒有一絲一毫所謂的傳承關系。斷層如此,用何種方式將銀幕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拉近,我覺得是馮小剛在《一九四二》中最重要的課題。很顯然,馮氏電影的求變求穩心態在片中被不遺餘力的貫徹到底:我雖然從開場第一處出現「牲口」二字台詞的時候就清楚的意識到本片只屬於馮小剛一人,並且此後的兩個多小時時間里不斷被細處那痞性十足的方言和若干小諷刺提醒,得到的卻是一個放棄了京味故事,放棄了焦點煽情,放棄了刻意拼接巧合等等的宏大敘事,哪怕並不圓潤,卻已然足夠。
本片是以記錄性的事件還原為出發點並從真實走訪素材提煉線頭的故事片,這是串聯這個沉重主題大量分支的一種捷徑,就像穀子地和元妮的存在能帶出擁有足夠故事性的《集結號》和《唐山大地震》一樣,不同的是這一次他選擇了諸多角色兼顧的群像關照,並且沒有一次火力集中的煽情。東家老范,長工瞎鹿,瞎鹿的老婆花枝,光棍栓柱,戰時法庭庭長老馬,雜務纏身的蔣介石、時任河南省委主席的李培基,執拗采訪旱災蝗災的美國記者白修德等等,全生態的網羅了當年經歷這一事件的各色人物。幾個主要角色的鮮活感也沒有因多線頭敘事稍欠的掌控力而失色,這是馮氏電影第一次如此專注於主體人群的描繪,而不是突出重點刻意關照。無論你有怎樣的社會地位,面對旱災蝗災飢餓這同一難題時可能面臨怎樣的選擇與應對措施,這在片中因角色各異而呈現出極大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一九四二》給了每個角一種極力還原事實(真實人物)和無限貼近史實(虛構角色)的定位,於是讓故事片和紀錄片共存的交叉剪輯就像沒有了體溫一般,冷峻而堅硬。
我無法辨識影片用了幾條主線,但僅僅蔣介石、李培基等人的官場戲,一方面對蔣介石將河南災情置若罔聞的事實採取中立,另一方面又把基層幹部的貪腐給小心翼翼的揭了開來,戰時的動盪也給了大災更多的人為消極因素;以東家老范這個線索性人物為中心的逃荒人群則節外生枝了記者白修德和傳教士安西滿、外加官如芝麻的老馬等人,頻發的黑色幽默讓普通人真正成了角色多元化最好的依託。兩個多小時里,屬於戰時社會兩個極端的人群形成的兩條基線交織,盡可能完整的展現了飢荒下的眾生態。但終究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故事涉及的殘忍只寥寥幾處(片中可致高昂民族情緒的殺戮場景的確攝魂奪魄並且不在少數),更慘淡的真相早被時間掩埋,《一九四二》肩負的也不在誰是誰非,也許在還原中提煉一種以史為鑒的心態,影片才會有可能的積極意義。
後半段電影里,死亡比前半部更為密集的出現。在戰時法庭被吊銷、神父安西滿質疑上帝之愛之後,讓失序與失信的情緒蔓延在每一處死亡里清晰的浮現。於是再怎麼安置黑色幽默,影片始終都往最深的絕望里走。銀幕上是灰到極致的慘烈,銀幕下的你會作何反應?其參考價值頗值得玩味。假如觀眾在看完本片後默默離場,事後對片中的各大情緒制高點品頭論足,那麼是電影的成功還是觀者的悲哀?幸好影片的最後一個場景豁然了。當老東家在旱災後期逆人流而上只為了死的離家近一些時,他遇到了同樣落單的小女孩。喊一聲爺爺就牽手並行的結局是溫和的,即便無法化解前面百分之九十的冰冷絕望,那也是影片創作者的寬容心和傳統性的最佳體現。
《一九四二》不見大段落的抒情,不見北方人口中的市井,在內地電影這塊特殊的土壤里,馮小剛以只屬於自己的方式盡可能工整的完成了本片。沒有以常見紅色電影的方式呈現出積極向上主旋律,而是以盡可能冷靜的旁觀心態把歷史擺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給銀幕下的觀眾看。收效如何我無從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1942年的那場飢荒在妖嬈富庶的二十一世紀,被很多人知道了。於歷史於當下,都是一種聯系著生死的祭奠,只是有什麼值得祭奠,大約要因人而異。
8. 誰知道馮小剛的電影(1942)主要內容
基本信息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電影。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1]。1電影劇情編輯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飢荒。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 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陝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老東家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2]。9. 電影1942講的是什麼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飢荒。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
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陝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老東家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
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
(9)1942河南大飢荒電影主題曲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范殿元
演員 張國立
他原本是河南延津的一個地主,家境殷實、兒女雙全。因為災民「吃大戶」,他的萬貫家財付之一炬,兒子也被殺。從此他帶著老婆、女兒、兒媳婦以及長工栓柱離鄉背井。一開始他以為只是短暫的躲災,路上還不忘救濟其他人。但隨著逃荒日久,妻死子離的現實讓他萬念俱灰,最終他孤身一人逆著逃荒人群,向家的方向走去。
2、蔣介石
演員 陳道明
抗戰時期的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 、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他帶領政府、軍隊和整個中國在災難深重的1942年艱難前行。對外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對內,他一方面評估豫北會戰,不斷調整策略,另一方面號召富商給河南大飢荒的災民捐款。
3、李培基
演員 李雪健
1942年1月,他臨危受命成為中華民國河南省政府,面對受災的河南人,他痛心疾首,面對官場的各種弊端,他深感無力,甚至只能屈從於潛規則。
4、安西滿
演員 張涵予
他是一名傳教牧師 。當災難來臨的時候,他覺得時機到了,他希望能像當年的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那樣幫助著災民逃離苦難。他每天就騎著自行車遊走在鄉間,苦口婆心的為災民灌輸宗教信仰,犧牲甚為珍貴的糧食只為了能給死去的災民做超度。
10. 馮小剛的《1942》很想看,1942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本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場災難。太平洋戰爭進入第二年,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此時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兩條線索展開:
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他們的掙扎和痛苦,他們的希冀和憤怒。
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並最終導致了自己失敗的命運。
主題詮釋
1、本片的主題是「人」,是千千萬萬的最廣大人民,他們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他們像大地和大海一樣默默地決定著歷史的走向。落實到人物身上,就是「俺娘是誰」,「她從哪裡來」。
2、本片是對民族頑強生命力的悲壯謳歌,逃荒的浩大人群孤立無援地在大地上涌動,災難如山,壓碎了無數生命,但是,在最艱難、最慘痛的時刻,人心中不滅的善、勇氣和人性尊嚴愈發閃耀著眩目的光芒,人是卑微的,人也是高大的,他們在殘酷的命運中鎮靜地存續著希望和夢想。影片結尾,失去了所有親人的老東家,碰到一個失去所有親人的小女孩,老東家認她當了孫女,他們成了親人——當老東家拉起小女孩的手,沿著山路往故鄉走時,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得到了最有力的闡釋。接著是字幕: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俺娘。
3、在中國電影娛樂化傾向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本片嚴肅的主題,對歷史的追問,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關懷,構成一部極具社會責任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