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電影 電視劇 小說都喜歡拿昆侖山來當主題
因為昆侖山本身就比較神秘,再加上很多歷史和典籍都有記載相關的內容,所以拿來當主題不但有理有據,還能吸引人來看。
2. 好看的小說,或者電影。要有深度,有思想,題材不限。
小說:卡爾維諾——《一半的子爵》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奧斯卡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有電影《道林格雷》但過於講究視覺效果,沒有
表達出小說中所體現的東西)
東野奎吾——《白夜行》(有電影)
電影:梅爾吉布森——《啟示》
克里斯托弗諾蘭——《盜夢空間》、《失眠症》、《記憶碎片》
《三傻大鬧寶萊塢》、《禁閉島》
3. 電影或小說一定要有個主題嗎只為了好看或者娛樂受眾而創作可行嗎
看你創作的動機是什麼,創作首先要娛樂自己,不一定要有主題,這就像是喜劇,逗大家一笑,放鬆放鬆,自己也開心。像好多網路小說,視頻短劇,也沒有什麼主題,但是無聊時打發下時間,解解悶,看的人也很多,也沒什麼不好。但是不能落了下乘,流入低俗。
4. 電影或小說一定要有個主題嗎
看你創作的動機是什麼,創作首先要娛樂自己,不一定要有主題,這就像是喜劇,逗大家一笑,放鬆放鬆,自己也開心。像好多網路小說,短劇,也沒有什麼主題,但是無聊時打發下時間,解解悶,看的人也很多,也沒什麼不好。但是不能落了下乘,流入低俗。
5. 用一句話,概括任何六部電影或小說的主題
心在哪,哪就是天堂。
電影《勇敢的心》。《香水--一個殺手的故事》。《魔戒》系列。《音樂之聲》。《羅馬假日》。《泰坦尼克號》
6. 以愛為表現主題的小說和電影有哪些
要看是哪種類型的愛。
《釜山行》很火的一部韓國喪屍電影,其實也是在表現愛,有父愛,有夫妻之間的愛,有姐妹的愛,情感很細膩。
《七號房的禮物》大概是2013年的韓國電影了吧,朴信惠演的,主要是女兒對父親的愛和父愛吧。
《雪國》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著,寫感情糾葛。
7. 張愛玲小說有哪些好的影視化作品
張愛玲的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的不少,比較出名的有《傾城之戀》、《色戒》、《半生緣》等。
曾經有一段時間,張愛玲受到了萬眾追捧,大家都喜歡她文字中那種憂傷與甜蜜。也正是這段時間,大量的張愛玲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其中不乏一些精品。
張愛玲的小說有不少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其實《第一爐香》也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作品,一次改編不成功也沒什麼,也許之後會有別的導演來繼續改編,拍攝出張愛玲的真實風格。這些都是未可知的。
8. 後窗小說與電影主題上有什麼區別
關於《狼圖騰》的情節改編。
電影《狼圖騰》,和小說《狼圖騰》對比,雖然大主題上,做到了,基本同步。
但在一些具體的,故事情節的處理上,卻有很多不同。
有些情節的改編,是我覺得,電影比原著,改的還要好。
有些情節的改編,一開始,我覺得,很意外,甚至不喜歡,不接受——但是,細細分析思考之後,我接受了大部分的改編,而且覺得這些改編,都有道理,都有好處。
1、第一個,是巴圖之死。
雖然說,可以把它想成,是為了後面,嘎斯邁和陳陣的愛情,做好鋪墊。
但是,細細一想,這個改編,還有它的獨特之處。
看過小說的讀者,都知道,那一場的「狼群襲擊軍馬」大戰,是多麼激烈慘烈的一場「生死交響曲」。
不但馬群,傷亡大片。就是巴圖兩個馬倌,也是經歷了一場,驚險萬分的,生死大戰。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一直懸著心,一直想著,巴圖能活么?
一人一馬,面對群狼圍攻?直到最後,在大泡子邊上放槍的一刻,我都以為:巴圖陣亡了呢。
趕快翻書,看下一章,才知道他只是,昏死過。
所以,「巴圖殉職」——這一段改編,我覺得,並不突兀。而且還更感人。
為一個不懼生死的草原好男兒,譜寫了一曲悲壯戰歌——也順帶勾畫出了,草原生存的殘酷艱險。
電影的這一處改編,我覺得,倒算是一筆升華。
這種人物刻畫,情感沖擊,更勝於原著。
——————————————————————————
2、第二個,是陳陣和嘎斯邁的愛情。
在看電影之前,有預告片里出現了這一段戲,就有很多觀眾驚訝或不太接受。
其實,在小說裡面,就有一些蛛絲馬跡,能看出,陳陣對勇敢美麗的蒙古姑娘嘎斯邁的,愛慕欣賞之情。
比如,打圍結束之後,嘎斯邁親密無間的,從陳陣懷里,直接掏大白兔奶糖,放進自己嘴裡。
比如30年後重聚首,嘎斯邁把淚水和錘打的拳頭,都雨點般的,落到了陳陣的肩頭。
由此可見——陳陣和嘎斯邁的戀情,也不是空穴來風,無緣無故。
而在電影里,這倆人的愛情,滋生、發展,也都自然而然,合情合理。
在起黃羊的那段戲里,陳陣和嘎斯邁在雪上,嬉戲打鬧,歡暢,開心。
巴圖死後,陳陣給嘎斯邁披上衣服,在領導面前,為巴圖鳴冤,仗義直言。
陳陣被狼咬傷以後,嘎斯邁的生氣,擔心。
小巴雅爾被狼咬傷以後,陳陣為了找救人,幾近瘋狂。
………應該說,這一段愛情戲的加入,還是比較自然的。
而且讓人感覺,這一段感情,是很純,很唯美的。
並且,就在這段愛情戲里,編劇也沒忘了,加上「人對狼」的迫害的情節。
那個拿青黴素,換狼器官的,醫生敗類,讓人看了,恨得牙根癢癢!
都說,狼心狠,但如此看來——人心的貪婪冷酷,比狼,有過之而不及。
這樣一來,也做到了,從一側面,呼應主題。
——————————————————————————————
3、第三個,應該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改編——那就是,小狼的結局。
小說裡面,小狼的遭遇,是非常悲慘,令人淚下的——
從小被抱離母親懷里,然後被鐵鏈鎖上,成為沒有自由的囚犯。
幾次聽到狼群呼喚,但卻最終,回不自己的家族。
後來,在搬家途中,被牛車鐵鏈,一路強拉硬拽,搞得渾身是血,勒破喉嚨,大口吐血,吞咽困難。
最後,在狼王父親絕望的喚子聲中,小狼渴望回家、渴望自由的心,再次爆發。它最後一次瘋狂反抗,拚命掙扎,但也換來了它生命路上的,最後一程,亡命自屠,走向死亡…..
最後,陳陣不得不親手結束了小狼的生命,還給它最後一點生命的尊嚴,也恢復它作為一隻真正的狼的榮光。
還記得當時,看書看到這里,我哭得不行,心痛的不行——我為人類傷害狼的行為憤慨;也為小狼,堅強不息的,為自由,戰斗到最後一刻的精神,而深深震撼,感動!
這才是「狼圖騰」的最重要的精神光輝。
也是全書,為人類毀狼傷狼行為的,最終懺悔,和最重哀殤!
但是電影裡面,則給了小狼另一種,命運的安排——把它放歸草原,讓它回歸大自然了。
9. 愛情為什麼是電影小說永恆的主題呢
張愛玲在有女同車里說:「女人一輩子,想的男人,戀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誇張嗎?身為一個獨身、獨立、甚至不曾真正愛上任何男人的女人,我都覺得毫不誇張,因為我必須坦誠的承認,我從未停止過幻想、等待那個唯一契合我的靈與肉的男人出現,愛情是人類更古不變的執念,因為那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精神分析學之父弗洛伊德的研究結果表示:人稱之為人,首先本質是一個生物體,作為生物體,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就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沖動,而本能沖動中的核心內容就是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慾本能)。然而為了人類的繁衍和文明延續,在社會法律、道德、文明、輿論的壓制下,人被迫將性本能壓抑進潛意識中,使之無法進入到人的意識層面上,而以社會允許的形式下發泄出來。所謂的社會允許的方式除了現實的婚姻和男女雙方戀愛之外,虛擬世界的文學和藝術創作便是唯一突破口,影視文學更是科技時代的代表。
愛情作為性慾本能的美好代名詞,是最具人類共性和引起人們共鳴的話題,就像我們在生活中總愛跟朋友開一些「污污的小玩笑」,覺得很有趣,這是我們的天性啊!所以很多優秀的影視文學作品都是關於愛情也是必然的事,而且只有在影視文學中我們的性慾才可以得到完完全全的解放。
讀西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後,你會發現性慾的釋放就是人從小到大的畢生所求。比如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之所以風靡全球,就是因為作者深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的影響,裡面對女性從13歲到18歲內心感情的刻畫非常細膩,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10. 小說改編的電影都有哪些
《看上去很美》改編自王朔同名小說
點評:本書是王朔擱筆十年後的復出之作,也是被認為王朔才盡的代表之作,全書基本沒有任何思想內涵,賣弄文字嫌疑極重,通篇沒有什麼醒目的情節與段落,而刻意和其前期文學作品掛鉤,很有寫「前傳」的感覺,但炒做水平在本書面世後升了一個台階,可以說是中國文學炒做的先驅作品。
電影經過張元的整理改編,將幼兒園段落單拿出來組成一部電影,刪去了原作中很多敗筆之處,同時對主題思想做了深化,強化了畫面感。但還是因為原作水平不高,加上可供改編的空間不大,電影的精彩程度最多可算不上不下,但能做到目前的效果已屬不易之舉了。
改編指數:2 原作精彩指數:2 電影精彩指數:3
《甲方乙方》改編自王朔小說《痴人》
點評:原小說可讀性較差,基本就是北京一群無聊的混混坐在一起侃大山,甚至連電影導演馮小剛也在小說中佔一角色。但經過馮小剛的藝術處理,同時作為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表現可圈可點,原作中的痞子味道也被馮處理成一種小市民式的油滑與幽默,頗為受眾。)
改編指數:2 原作精彩指數:1 電影精彩指數:3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自茨威格同名小說
點評:原小說從文學的角度來說算不得經典之作,也沒有任何賣弄文字的地方,單純的以信件形式寫成的小說。而在電影上,徐靖蕾聰明地沒有對原作的故事進行任何更改,只是將原作的故事背景改在了中國,但不論故事、劇情、意識和情節的合理性都沒有給人以脫離了中國式思維的感覺,可算得最懶也最明智的一次對外國文學作品而做的中國式改編。
改編指數:1 原作精彩指數:3 電影精彩指數:3
《天下無賊》改編自趙本夫同名小說
點評:發表在雜志上的一部短篇小說,可讀性與娛樂性都一般,作者的文字駕御能力也並不十分高明,能夠被選出來拍成電影多半屬於機緣巧合。但恰恰由於小說本身沒有做很多「板上釘釘」的限制,而給電影拍攝提供了非常廣闊的改編空間,可以由導演自由發揮,隨意添加人物,與劇情,更改段落走向,使改編後的電影的精彩程度較小說本身提高了非常大一截。
改編指數:5 原作精彩指數:2 電影精彩指數:4
《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小說《妻妾成群》
點評: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深刻地剖析了中國傳統一夫多妻制的弊端。電影將原小說形式化,加入了小說中所沒有的「大紅燈籠」這個具有象徵性的道具,是改編後產生的一大亮點,同時加入了假懷孕這一情節,使矛盾更加深化。
不足之處是將原作中的「死人井」換成了「死人房」(大概是出於反迷信的考慮,因為原作中鬧鬼的情節),使原作中的迷幻感有所降低。另外結尾與原小說大相徑庭,頌蓮由原小說中承受不了現實而直接變瘋,改成了電影中了解真相之後的報復,使其「殘酷的」現實主義一面沒有更加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改編指數:3 原作精彩指數:4 電影精彩指數:4
《芙蓉鎮》改編自古華矛盾文學獎同名小說
點評:將小說結構重新調整,然而絲毫沒有改變原小說風貌。但改編痕跡不大,人物、場景、對話等與小說完全一樣,所以可以這么說,看過電影的不必再看小說,但看過小說的還可以去看看電影。
改編指數:1 原作精彩指數:5 電影精彩指數:4
《紅高粱》改編自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
點評:莫言魔幻中國流的代表作品,其精彩程度不必贅言。電影主要選取了小說《紅高粱》和《高粱酒》的部分,並對原作的感覺把握得十分到位,將原作中的文字感通過畫面表達得十分貼切,影片張弛有度,難怪當年獲獎無數。
改編指數:2 原作精彩指數:5 電影精彩指數:5
《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小說《動物兇猛》
點評:王朔的小說從文學的角度來講都不算好,但拍成電影之後都不算差,這可以說是王朔作品的一大特點。其中這部《動物兇猛》據說是王朔自己最喜歡的小說,甚至於在幾十年後後悔不該在年輕時寫,因為《兇猛》的「早產「直接導致了他的《殘酷青春》從此「流產」。
可以說《動物兇猛》是王朔小說中最難改編成電影的作品,因為不同於其它作品的滿篇子調侃,而是以敘述的方式闡述故事。但這並沒有難倒姜文,在對原作重要劇情進行重組之後,加入了一些原作中沒有的涉及到的細節描寫,加上夏雨的出色演技,影片雖遭封殺,但仍舊在青年一代中廣為傳播。
改編指數:3 原作精彩指數:2 電影精彩指數:5
《鬼子來了》改編自尤鳳偉小說《生存》
點評:原小說可讀性較強,但劇情設計一般,最後的情節也和小說《紅高粱》有些大同小異。但經過原作者再整理而改編的劇本,加上姜文導演,完全以黑色幽默形式呈現出來,出人意料,耳目一新,令看慣了傳統抗戰電影的觀眾大呼痛快。
改編指數:3 原作精彩指數:4 電影精彩指數:5
點評:不必廢筆墨來說了。建議是,沒看過小說的一定要去看小說!沒看過電影的一定要去看電影!小說也好,電影也好,都是經典中的經典!不可錯過!
改編指數:3 原作精彩指數:5 電影精彩指數:5
以上內容轉自中影人藝考生社區。裡面資料很多很全,很多和電影有關的東西,可以去裡面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