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活著電影的主題

活著電影的主題

發布時間:2022-05-31 17:44:40

① 我想知道《活著》的故事梗概

《活著》是由年代國際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劇情片,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

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著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從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後來又糊里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

一家人繼續過著清貧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文革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說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讓春生到屋裡坐。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好好的活著。

後來鳳霞認識了忠厚老實的二喜,兩人喜結良緣。然而不幸總是不肯放過福貴一家。不久鳳霞生下一子,自己卻因難產而死。鳳霞的兒子取名叫饅頭,聰明可愛。最後,福貴說饅頭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會越來越好 。

(1)活著電影的主題擴展閱讀

《活著》是由年代國際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劇情片。該片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1994年,該片在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

角色信息:

(1)福貴

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被他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帶著女兒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妻子回來之後,他洗心革面,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

他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去做了壯丁,後來又糊里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歷盡千辛萬苦,他終於平安回到家中,但是此時母親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

(2)家珍

家珍是一位任勞任怨,勤勞、善良、賢惠的女子。她與福貴風雨同舟相濡以沫,是福貴「活著」的一條重大精神支柱。當丈夫嗜賭把家財敗光,家珍因勸其而不聽,一氣之下領著女兒回來娘家。但就在福貴一無所有時,當她聽說福貴已經徹底戒了賭之後,她又回到了福貴身邊與他共患難。她不貪圖大福大貴,只想「過個安生日子」。

(3)春生

福貴要好的朋友,為人講義氣,當了區長後被打成走資派,並遭到了批鬥。

(4)龍二

他是一個掠奪不義之財的暴發戶。原是皮影劇團的領班,靠賭博贏走了福貴的全部家產後變為土財主。解放後,他因千方百計謀到了福貴的田產,被劃分為地主。他看到要沒收他的房產時不服氣,一把火燒掉了那所宅子。之後被定為「反革命破壞罪」,判處槍決。

(5)二喜

為人忠厚老實,善良、忠誠、質朴。與鳳霞認識後二人喜結良緣。

(6)鎮長

忠誠、平和的小農。鳳霞長大後,鎮長來夫福貴家提親,將縣城裡的一名小夥子介紹給了鳳霞。

② 活著這部電影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不去品嘗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刻呢?但不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而堅持活
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活著就是幸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就是要演繹這種堅忍的「活著」。

《活著》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里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富貴最終把家裡的財產輸得一干二凈。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說:「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
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
天過著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國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
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
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現在我們來給她作個分析吧。影片中描繪她的部分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
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著個啞巴女兒回娘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 ——
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著孩子,並且期盼著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
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著艱難困苦的
生活。

這個故事說到這算是告一段落,不過劇情仍未結束。也許導演還要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國的環境不斷在變,人也隨著不斷地變。但是不論如何,不論發生什麼事,活著的人還得活著,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嘗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著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死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為是,結
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
作為編劇,導演,為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們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
了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

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情節是富貴的女兒在生孩子時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是由老天爺安排的,我覺得是由當時迂腐的社會觀念造成的。我
們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讓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
影片中的醫生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給富貴的女兒接生的接生員是個有經驗的醫生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了。這種情節真令人悲哀憤怒。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死
去,身為父母該有多痛苦呀!我原以為富貴和家珍會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擊而喪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可他們卻能面對現實,承受苦難,頑強地活著、活著!
我深深地被他們的堅強與勇氣打動。

《活著》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著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③ 余華的《活著》那些地方讓人想哭什麼地方想笑什麼地方哭笑不得

當代作家余華最暢銷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以冷靜客觀的敘述語言以及寓言式的單線情節,描繪了主人公福貴充滿苦難的一生,表達了「人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而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的主題。作者余華,與當代作家蘇童、格非,同為先鋒派代表作家,其父親是一名醫生,自己也曾做過牙醫,因此他的筆鋒,總好似一把手術刀,冷靜、客觀、沉穩地剖開現實的外皮,為你揭開生活最真實的內核。

曾是不羈放盪的少爺,踏遍無數青樓,盡得歡娛,子丑時分,歌樓酒肆,是忘情之始;棋牌色子,是墮落之源。看似活得精彩,滿盈生氣,卻淪於陰晦,趨於黑暗!

01

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02

我娘常說,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家珍脫掉了旗袍,也和我一樣穿上粗布衣服,她整天累得喘不過氣來,還總是笑盈盈的。

03

老子大小也打過幾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對自己說:老子死也要活著。子彈從我身上什麼地方都擦過,就是沒傷著我。春生,只要想著自己不死,就死不了。

04

寒風從門縫冷颼颼地鑽進來,吹得我兩個膝蓋又冷又疼,我心裡就跟結了冰似的一陣陣發麻,我的一雙兒女就這樣都去了,到了那種時候想哭都沒有了眼淚。

05

少年去游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06

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么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

07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④ 《活著》你看了之後有什麼感受呢

從角色本身來具體分析,富貴這個人既不是大奸大惡之輩,也並非大忠大善之人,他只是一個小人物,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的影射。肯定有人會說這部電影目的在於透過小人物的命運起伏來揭示其所處的社會大背景的變化。把它作為一部史詩作品理解未嘗不可,但我更傾向於認為社會大背景只是為富貴搭台,真正的主角仍是唱戲的富貴,而作品的關注點仍是人的本身。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富貴是一個對痛感耐受度很高的人,因嗜賭而導致的家破人亡固然讓他痛苦,但他卻很快接受了作為佃戶的身份,短暫的頹唐之後不僅為了生計開始練攤,在面對曾經算計過他的龍二時也沒有表現出憤恨或不甘。富貴性格中的這種特點既有好處又有壞處,好處在於他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自己所處的境遇,並且不帶負面情緒地繼續生活,在有限的范圍內甚至還努力改善自己與家庭的生存現狀;而壞處在於,這種特點的根源很有可能是性格中的麻木,因為麻木所以隨波逐流逆來順受,就像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但卻始終堅信自己要活著一樣,有時候這也未嘗不是人性的悲哀。電影中最為復雜的時間段是六十年代的文革,但我認為這一段的表現重點並不在文革本身,它固然對文革本身進行了一定反思,比如電影中春生被批鬥,富貴的皮影被燒,龍二被槍斃等等,但這並不是其根本目的,這一時間段中突出表現的仍是以富貴為代表的有些麻木的普通人在面對巨大社會事件時的生活及心理狀態。首先富貴等人其實並不是完全相信文革的,起碼在潛意識里對於文革的一些信條和一些做法是不贊成的,他並不覺得保有自己的皮影是個錯誤,也不覺得春生和鎮長有什麼過錯以至於被定為走資派,這種認知基於最基本的人性,是無意識,無自覺的。但這種天性里無意識的認知很快就被理性打敗,他雖然不能理解,但也不願與政府乃至社會對抗,他仍是隨大流的,因此他燒了皮影,積極地服從上級指示,按「文革式」的生存方式生活。其次,富貴雖身處文革中,但思想並沒有被社會大環境所異化,仍保存著善良與關懷這些朴實的天性。他是個本本分分的小人物,幾十年的生活塑造了他自成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也是為什麼在年輕學生鬧革命,打倒春生、鎮長以及王醫生的時候,富貴及家珍仍能出於人性的善意來理解與幫助他們。當春生有自盡念頭時,即使是一直心懷怨恨的家珍也能放下過往,用一句「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激起了春生的求生慾望。以富貴為代表的小人物們雖然渺小,雖然普通,但卻有著質朴的善良。《活著》是中國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片中對於人性的反思與對於「活著」的探討始終能為我們帶來心靈上的震動,引起我們的反思與自省。我想偉大的電影大概就應如此吧。

⑤ 求一篇葛優主演的《活著》的影評,高分懸賞!

活著,活著就是希望
———《活著》影評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平庸和無聊。
——余華
高中時看過余華的原著,和電影一樣,始終用悲涼而平靜的筆觸道出了一家人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悲歡離合。在那種困苦的生活環境下,活著,本身就是一種不屈服的姿態。
福貴,從敗家的少爺到演皮影謀生再到被國民黨拉去做壯丁,生之艱辛,可見一斑,人的命運,竟不由自己掌握,卻是猶如一葉浮萍,在大時代的洪流中翻滾。敗家氣死父親,母親又在無盡的守望中含恨辭世,妻子含辛茹苦拉扯孩子長大,原以為一家人總算可以過屬於他們的幸福生活,原來也只是一場空。悲傷卻不會停留片刻,因為生活還在繼續。。。
福貴一輩子經歷了身邊人的離去,對於與至親生離死別的悲傷,唯有默默承受,歲月的變遷,漸漸磨平了苦難的痕跡,像牲口那樣的活著,其實就是活著的意義。
對於舊時代的回憶,或許只是在父輩人的口口相傳中聽過,那個早已遠去的時代,留給我們的也只是一個歷盡滄桑的背影。中國的幾代人,卻在這苦難的環境中,堅強的活著,不埋怨也不消沉。電影對於時代的淡淡諷刺,實則告訴我們,那本我們早以為翻爛的時代的大書,其實還沒有真正展開,而在這之中,個人命運僅如螻蟻。福貴是那一輩人的縮影,他們從那樣的年代走過來,仍然只是平凡地生活在現實之中,他們四十年的生命歷程見證了幾度動亂變遷,見證了一個全民的瘋狂年代,被動的接受著不斷變化的個人屬性,縱使生活夾雜著艱辛與淚水,依然勇敢的接受。
電影中的活著,是用死亡來詮釋的,這樣的活著,向我們展現了人的韌性。生老病死,聚散離合,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走過了,你才能更深刻的體會活著的意義。
余華在原著的序中說:生活和倖存只是一枚分幣的兩面,它們之間輕微的分界在於方向不同。苟延殘喘也好,錦衣玉食也好,其實有的時候並不是我們所能抉擇的,與命運抗爭的歷程中,你會看到人的渺小,所謂的成長,也只是學會習慣性的接受。
苦難只是暫時的,生活仍然要繼續,千好萬好,活著最好。
呵呵,我們老師也要我們交影評,你放心的用哈,這個是我才寫的,只有一點點參考了網上

⑥ 如何評價張藝謀導演的《活著》

書與電影的結局都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出發點,但我更喜歡張藝謀導演電影中的結局。

書中的結局太過於悲慘,用過多的悲慘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著的艱難,從而展現出活著的珍貴。書中的整體基調都很悲,在結尾更是,福貴孤獨一人的活著,那種壓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難以忘懷。但是電影的結局卻與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歡電影的結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為了生活中些許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願意存在,願意努力的活著,去創造這生活的甜。這才是生活的意義。

⑦ 活著的電影講的什麼

影片透過一個人的一生遭遇,涵蓋著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它具有一定的史詩性,這種史詩性被包裝在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之下,同時隱隱露出一股的悲憫情懷和傷感的黑色幽默。

⑧ 張藝謀電影 風格是 什麼

一、改編類電影

張藝謀導演的《活著》就是很典型的小說改編類。通過小說的手法講述電影內容。同類的電影還有《紅高粱》、《金陵十三釵》等。換了一種藝術表達方式,肯定會帶有導演的個人風格,有時會對原著造成極大地改動,例如《白鹿原》電影,就出現了大幅度地變動,個人認為僅僅是套用了故事背景和人物關系。

改編類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長篇類小說有較為龐大和復雜的故事和內容,如何將內容局限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內講述完。例如《歸來》,因為時長限制,便弱化了對陸焉識以前生活的情節。重點表達陸焉識歸來之後的情節。 無論是《歸來》、《紅高粱》、還是《活著》,都高度還原的原著內容。雖然有刪減,但不失真,劇情緊湊而不缺失,高度還原作品。

二、時政類電影

《秋菊打官司》,《一個和八個》都是直接反應在社會問題,通過媒體的方式,讓大眾直接參與到時政問題的討論中。而且直接使用記錄片的拍攝手法,與之前的構圖意識強烈的電影截然不同。偷拍視角,停機再拍,靜止機位,高度還原的場景,大幅度的使用。這在當時整個電影事業在進行多元探索的時候是難得可貴的。

三、反思類電影

無論是《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金陵十三釵》等,都是討論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較量。討論著體制內人的掙扎和情慾的斗爭,而這些斗爭和掙扎帶走明顯的思想烙印,值得人們反思。

四、商業類電影

不能不說,張藝謀電影中另一部分可以在中國電影發展史留下痕跡的就是商業電影類型。也是因為張藝謀,中國電影史上誕生了一個最為顯著的商業片類型——「大片」;從《英雄》開始,《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開創了中國式大片美學和傳統武俠的結合,呈現了極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張藝謀結合國際視野,使用大明星、大製作、大場面、高曝光、營銷手段等方式,將中國電影推向了經濟的前沿。張藝謀電影創作的新變化給電影人提供了很好的範本。

從這幾個方面不難看出,雖然,做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但張藝謀並不局限於自己的風格和主題。當陳凱歌沉浸於歷史與人文的反思,當黃建新沉醉於對城市迷茫的反思,當田壯壯醉心於對宗教的詮釋,張藝謀已經不單單局限於「文化批判」了。

其實張藝謀的創新突破更多的表現在拍攝手法上,也就是視聽語言的表現上。視聽語言是電影獨特的語言,那麼它的變換也就能直接反應導演的風格變換。

一開始的《紅高粱》大面積地使用紅色,相較與第四代導演大量使用自然光,這次變化是革命性的。為了表現出對生命的禮贊,大量使用紅色。也正是這種類似於中國畫的潑墨式的手段,成了大陸電影打開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緊接著,《大紅燈籠高高掛》摒棄了《紅高粱》那種大寫意的手筆,一切的故事鎖定在四面封閉的深宅大院中。利用這個封閉的空間, 將電影中封建禮制對人的壓製表現到了極致。尤其是在影片最後使用的連續疊化中的「囚」字形結構,直接表明了主題。張藝謀的拍攝手法其實更多的是對第四代導演的紀實類拍攝手法的顛覆,更多地打開了人們對電影的探索。

之後,《秋菊打官司》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偷拍視角的引用,紀錄片化的風格。徹底打開了人們對電影本質和內容的探索,不必拘泥於形式。也正是這種土的掉渣的表演直接反應中國農村的本質現象和對法制的思考。又一次引起了國際的注意。而後《一個都不能少》和《我的父親母親》都採用了非演員的方式,拍攝手法也更簡潔,直接用靜止鏡頭。使得更具有中國特色,更加真實。

而後的《活著》,小說式的講述方式,更加彰顯的張藝謀的功力。相較與陳凱歌執著於對歷史和人文的思考,張藝謀更多地在探索電影的多元化。可以說,陳凱歌研究了電影的深度,張藝謀探索了電影的廣度。

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張藝謀電影中所承載的東西。

一、悲劇情節

這其實不算是張藝謀的個人風格,第五代導演都偏愛悲劇。可能是特殊的歷史時期導致的。 張藝謀電影中,直面個人人生悲劇的影片是其電影藝術的代表,比如講述個人英雄悲歌的《紅高粱》;女性悲劇視角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講述人生悲劇的史詩視角的《活著》等。

這些電影的內涵性和價值往往都是嫁接在人物和事件的悲劇情節之上的,而其實第五代導演都喜好將人物放置在歷史的大環境中對其進行人性的拷問,去揭示人與社會,人與歷史還有人性的卑劣性。表達這些問題,悲劇的表達方式無疑是最恰當的了。

二、抗爭的女性形象

歷史上女性在社會中只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失去了應有的話語權和地位。 女性的定位是以男性為坐標,處處體現出男性 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趣味。而在張藝謀的電影中,女性形象多為抗爭的女性形象。從《紅高粱》到《金陵十三釵》 展現了中國不同時期的女性在社會地位中的真實寫照,是按照不同時期男性的觀賞愉悅不同而安排女性的命運,由此表現出中國兩性關系雖具有隱蔽性,卻又不乏可見性。

三、濃烈的色彩

無論是《紅高粱》那種寫意式的大紅,還是《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那給人印象深刻的漫山遍野的菊花。都無不彰顯這位導演表現手法的彈性與張力。可以說,張藝謀的色彩運用成為一種辨識度,一種標簽。大量的、精準的使用色彩表達出導演對電影的掌控力。

其實總體來說,張藝謀一直在求變,不斷在突破,同時也保留著自己的個人烙印。張藝謀無論是對中國電影本體的創新,還是對電影產業的商業化發展都有著顯著的貢獻。

⑨ 余華的《活著》獲得過哪些獎項

所獲榮譽

這部小說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台灣《中國時報》十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0年)。

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2004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5年),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08年);並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2018年9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

2018年10月19日,獲得「中國版權金獎」——「作品獎」。

衍生作品

1994年張藝謀指導的電影《活著》

2012年9月演出的,由孟京輝執導的話劇《活著》

2006年上映的由朱正指導的33集電視連續劇《福貴》。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余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

(9)活著電影的主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作者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

後來,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主題思想

小說《活著》是余華創作中的分水嶺。《活著》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可能的態度。

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閱讀全文

與活著電影的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