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他被稱為電影大師,拋棄原配跟電影女主結婚,金馬導演張毅後來怎樣
結婚以後,近30年來與金馬影後老婆楊惠姍共同創辦琉璃工房。張毅因心臟手術後輸血感染,在ICU病房搶救多日無效,告別人間,享年69歲。
❷ 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
1942年,他與羅伯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合作寫出《飛行員的歸來》(Un pilota ritorna)的劇本,也在Enrico Fulchignoni的電影《I e Foscari》之中擔任助理導演。1943年,安東尼奧尼去法國協助馬賽爾·卡爾內拍攝《夜來惡魔》(Les Visiteurs soir,又譯為《夜間訪客》或《夜間來客》)。安東尼奧尼在1940年代開始拍攝短片,《波河的人們》(Gente del Po)是說在波河貧窮漁夫的故事(安東尼奧尼自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這些短片是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的風格,有著對當地居民的生活作半紀錄片的研究。
然而,安東尼奧尼的第一部長片《愛情編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又譯為《愛情紀錄》、《愛情故事》、《愛的故事》、《愛情紀事錄》或《某種愛的記錄》,1950年)藉由描寫中產階級而逃脫了新寫實主義。他繼續創作一系列的影片:《失敗者》(I Vinti,1953年),是敘說在不同國家(法國、義大利與英國)所發生的青少年犯罪系列故事;《不戴茶花的茶花女》(La Signora senza camelie,1953年)描述一個年輕的電影明星與她的墮落;以及《女朋友》(Le Amiche,1955年)敘述都靈的中產階級婦女。《公路之王》(Il Grido,又譯為《喊叫》、《流浪者》、《吶喊》,1957年 )重新回到工人階級的故事,敘述一個工廠的工人和他的女兒。每一個故事都與社會異化(social alienation)相關。
1972年,在《無限春光在險峰》與《過客》之間,安東尼奧尼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邀請,在文革結束之後訪問中國。他拍了紀錄片《中國》(Chung Kuo - Cina),但是該片卻被中國當局以「反華」與「反共」為理由嚴厲譴責。這部紀錄片在中國的第一次放映是2004年11月25日在北京,由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一個紀念安東尼奧尼貢獻的影展之中。
1980年,安東尼奧尼拍了《奧伯瓦爾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這是一部在色彩電子處理上的實驗:先用電視攝影機拍攝(使用625線、50圖場的格式),再轉成膠卷,跟一般直接用膠卷底片拍攝的手法不同。這也是首度用電視攝影機(video)拍攝一部長片,可說是數位電影的先鋒。該片由時常與安東尼奧尼合作的女星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主演,改編自尚·科克托(Jean Cocteau)的故事《雙頭鷹之死》(L'aigle à deux têtes)(尚·科克托於1948年拍過同名電影《雙頭鷹之死》)。
電影《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1982年 )在義大利拍攝,主題又再次處理三部曲系列的相同議題。
1985年,安東尼奧尼中風,讓他半身癱瘓,無法言語。然而,他繼續拍片,包括與文.溫德斯(Wim Wenders)合拍的《雲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又譯為《在雲端上的情與欲》,1995年),將他的四個短篇故事改編搬上銀幕。文.溫德斯擔任候補導演,並負責拍攝四段影片中的橋段。這部影片在威尼斯影展中與《三輪車夫》(Cyclo)同時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
同年,他獲得美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給他的是傑克·尼科爾森。數月之後,小金人被夜賊偷走,後來又被償還。在這之前,他曾因《春光乍現》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獎。
安東尼奧尼最後一部電影,是在他90多歲時拍的,是一部電電視系列劇(anthology film)《愛神》(Eros,2004年)的其中一段〈欲〉(Il filo pericoloso delle cose)。本片製作的原始動機是向安東尼奧尼致敬,最終由三部短片構成;公開表明深受安東尼奧尼影響的導演王家衛和史蒂文·索德伯格各拍了一段,加上安東尼奧尼自己的注腳。這個短片集是由許多朦朧的構圖與卡耶塔諾·維羅索(Caetano Veloso)所作曲並演唱的歌曲〈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所架構而成。
這部影片的美國DVD發行時包含了安東尼奧尼另一部在2004年拍的短片《米開朗基羅的凝視》(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
安東尼奧尼於2007年7月30日逝世於羅馬,享年94歲,另一個偉大的電影導演英格瑪·伯格曼也在同一天過世。安東尼奧尼的遺體目前放置在羅馬市政府,直到2007年8月2日的喪禮。市政府也在靈堂設了大螢幕呈現安東尼奧尼黑白的連續畫面,包括了影片的背景與後台。
電影歷史學家弗吉尼亞·萊特·魏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敘述安東尼奧尼對於世界的觀點,是一種「後馬克思主義(postreligious Marxism)與存在主義知識份子」的方式。[10] 安東尼奧尼在戛納的一段致詞說到關於《情事》(L'Avventura,1960年)。他說在這個理性與科學的現代世代,人類始終藉由著「苛刻且死板的道德被認為且承擔了懦弱與全然的怠惰」存活。他說電影能夠洞悉矛盾-我們非常仔細的去審視那些道德看法,我們細心研究且分析他們直到筋疲力盡。我們有能力作,但我們沒有能力去發現新的方式。[11]九年後他在一個訪談上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說,他蹭恨道德這個字:當人變得安於自然,當精神空間變成他真正的背景,這些字和看法(指道德)將會失去它們的意義,而且我們也不再需要使用它們。
因此,安東尼奧尼電影當中循環的主題之一,就是忍受倦怠(ennui)的主角們的生活除了聲色之娛的滿足或物質財富的追求之外,皆空虛且毫無目標。電影史家大衛·鮑得威爾(David Bordwell)寫說,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假期、派對、以及藝術的消遣追求,都無法掩飾主角目標與情感的缺乏。性行為是隨意的誘惑,且主角不惜任何代價地追求財富。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傾向於省略情節與對話,且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徘徊特定的境景,例如在《過客》(Professione: reporter,1975年) 中十分鍾的長鏡頭,或者在《慾海含羞花》(L'Eclisse,1962年)中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好奇的瞪著電子看板,搭配著環境音與電路當啷聲。弗吉尼亞·萊特·魏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是如此解釋他的風格的:
「...攝影機放置在中景遠比特寫多,頻繁地緩慢移動,鏡頭容許藉由著剪接以延長連續性。如此一來每個畫面會更復雜,比一般較小環境被構築的那種風格,能夠乘載更多的資訊…在安東尼奧尼的作品中我們必須詳細的了解他的畫面,他迫使我們所有的注意力藉由著持續的鏡頭,直到鏡頭被剪斷...」
安東尼奧尼也被受矚目,因其在他的電影風格中開發了色彩為重要的表現元素,特別在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紅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1964年)片中。
大衛·鮑得威爾(David Bordwell)認為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在藝術電影有巨大的影響力:「比起其他導演,他更能鼓勵電影工作者去探索簡約風格且開放結局的敘事方式」。
安東尼奧尼的簡約風格與無目的的角色並不被所有的評論者所欣賞。英格瑪·伯格曼曾說他欣賞一部分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因為影片中不帶感情且有時帶有朦朧的特質。然而當他想到《春光乍現》與《夜》時,他稱安東尼奧尼其他的電影很無聊,並說他不了解為什麼安東尼奧尼這么受尊敬。
❸ 鞏俐獲得獎項
1989年第十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代表作《代號美洲豹》
1992年榮獲第四十九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代表作《秋菊打官司》
1993年第十三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代表作《秋菊打官司》
1993年義大利《查克》雜志電影評獎最佳女演員獎
1993年獲第1屆保加利亞瓦爾納市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代表作《菊豆》
1993年獲第43屆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代表作《菊豆》
1993年第十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3年榮獲:*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霸王別姬》
1994年第四屆表演學會金鳳凰獎
2000年第二十四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代表作《漂亮媽媽》
2000年第二十四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被授予藝術成就大獎
2000年第二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漂亮媽媽》
2001年第二十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漂亮媽媽》
2001年第八屆表演學會金鳳凰獎
2003年第十屆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女演員《周漁的火車》
2005年獲得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藝伎回憶錄》
2007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黃金甲》
2007年第二十六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黃金甲》
2007年第十二屆香港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黃金甲》
名人評鞏俐
好萊塢巨星芮妮·齊薇格說:鞏俐是我的偶像。
喜劇片《BJ單身日記》、著名歌舞片《芝加哥》、戰爭史詩片《冷山》的女主角:芮妮·齊薇格
記者:你對中國電影熟悉嗎?比較喜歡哪個演員?
芮妮:我看過的中國電影不多,但他們都很棒,我比較喜歡張藝謀的影片,演員中是鞏俐(興奮而誇張的大笑)!她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我很喜歡,她是那種你不需要字幕翻譯都知道她在演什麼的演員。
芮妮·齊薇格說:「我好喜歡鞏俐,她正和我一位好友拍片《藝伎回憶錄》,我迫不及待要去探班,當面跟她問好。」
(小插曲:讓芮妮·齊薇格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影片《芝加哥》的導演,正是執導鞏俐第一部好萊塢影片《藝伎回憶錄》的導演羅勃·馬肖)
德國電影大師、導演溫韋達斯:希望鞏俐在他的電影中任女主角。
德國電影大師、《柏林穹蒼下》、《天使多情》導演:溫韋達斯
在2000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任頒獎嘉賓的德國殿堂級導演溫韋達斯(Wim Wenders),原來非常喜歡鞏俐,並希望鞏俐在他的電影中任女主角。
溫韋達斯接受記者訪問時,他承認對港產電影不太熟悉,但他卻極喜歡張藝謀導演的作品及鞏俐的新作《漂亮媽媽》,溫韋達斯更對鞏俐贊口不絕:「她乃當今世上其中一位最好的女演員,她的演技一流。如果我能夠為早前重拍我的前作《柏林穹蒼下》的《天使多情》選角的話,我一定會選鞏俐(該片女主角是美琪賴恩),而男主角我會選湯漢斯(該片男主角是尼古拉斯基治)。」
斯皮爾伯格說鞏俐: 我決定一定要和你合作
<<藝伎回憶錄》的監制斯皮爾伯格在美國見到鞏俐時,對她說:「我看過你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決定一定要和你合作,如今果然實現了!」
美國大導演邁克爾·曼說::「鞏俐是現在世界上最好的女星也是最棒的女士之一」
環球公司(3月30日)正式宣布:鞏俐確定將在這部邁克爾·曼執導的犯罪片中出演女一號,與《少數派報告》中的科林·法瑞爾和《借刀殺人》中的詹米·福克斯對戲。
邁克爾·曼在聲明中表示:「鞏俐是現在世界上最好的女星也是最棒的女士之一.」
德哈登(他擔任柏林電影節主席21年之久):鞏俐在陳述觀點時表現出的智慧與大氣令他十分欣賞
2002年在復旦大學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上,來了一位國際電影界的「重磅級」人物———被譽為「柏林電影節之父」、如今轉任威尼斯電影節主席的德哈登先生。於是,在灑滿陽光的復旦草坪上,記者與德哈登先生圍繞中國電影展開了長久的交談。
❹ 電影大師中女主角的綠色旗袍哪有賣
那應該都是定做的,想要的話可以找專門定製旗袍的地方,仿製一件,手藝應該也是沒話說的。
❺ 在《假裝看不見之電影大師》中女主張丹芙最後喜歡上了男閨蜜江小白了嗎
好像是的額,看官方給出的說法是張丹芙對江小白也從「假裝看不見」到真心感動。這也好像是片名的來源吧。
❻ 求很牛的電影大師
費里尼 費德里科·費里尼 ((1920-1993年),FedericoFellini,義大利)
1920年1月20日生於義大利里米尼小鎮。早年1936—1943年為漫畫家、演員與當國新聞記者、編輯,喜文擅畫。曾為很多電影編劇(如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和《游擊隊》)。從影後拍攝多部20世紀的偉大電影,如《大路》、《卡比莉亞之夜》、《甜蜜生活》、《八部半》、《羅馬風情畫》、《阿瑪珂德》等。他的電影多次獲得各種電影節大獎,並獲得5次奧斯卡金獎。
他自己導演的影片有:
1950年:《雜技之光》(與拉都達合作編導,主要演員:C.德爾基奧,G.瑪茜娜,J.基茲米耶爾等)。1952年:《白酋長》(與比內利,法拉亞諾合作編劇,主要演員:A.索爾蒂,B.波沃)。1953年:《城市裡的愛情》(集錦片中一個插曲:《婚姻介紹所》),《浪盪兒》(與比內里,弗拉約諾共同編劇,主要演員:索爾蒂,F.莫特林基,F.法勃里茲等)。1954年:《道路》(攝影:C.卡爾里尼,主要演員:A.奎恩,R.巴塞哈爾特,G.瑪茜娜)。1955年:《騙子》(與比內利,弗拉約諾合作編劇,主要演員:B.克勞福特,R.巴塞哈爾特,F.法勃里茲,G.瑪茜娜)。1957年:《卡比利亞的夜》(與弗拉約諾、比內利合作編劇,攝影:A.湯蒂,主要演員:G.瑪茜娜,F.馬爾茲,F.貝里葉,A.納扎里)。1960年:《甜蜜的生活》。1963年:《八部半》(主演:C.卡爾迪納爾,馬斯特洛亞尼)。1965年:《朱麗葉與精靈》(主要演員:G.瑪茜娜)。1968年:《癲非狂三部曲》(與另外兩位導演合作攝制)。1969年:《愛情神話》。1970年:《小丑們》(電視片)。1971年:《羅馬風情》(主要演員:D.貢扎萊茲,M.格拉漢
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1928年7月26日-1999年3月7日)
[編輯本段]【簡介】
演員
○出生 1928年7月26日
逝世 1999年3月7日
○配偶 Toba Metz (1948-1951)
Ruth Sobotka (1954-1957)
Christiane Harlan (1958-1999)
○獎項: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視覺效果 (1968《2001:太空漫遊》 )
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導演 (1975《巴里·林登》)
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他在完成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大開眼界》(Eyes Wide Shut,由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主演)四天後去世。著名作品《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ssey)、《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閃靈》(Shining)等都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他同時也是一位多面手,除導演外,他還常常擔任電影的剪接、攝影、音效等工作。
編輯本段]【創作年表】
1928年7月26日,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生於美國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祖上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父親是內科醫師。
1941 年 庫布里克13歲,父親送給他一架照相機,他從此對攝影產生興趣。
1946 年 進入《展望》雜志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使他有機會走遍美國,庫布里克工作十分出色。但後來被解僱。
1950 年 以3800美元的個人積蓄,自編自導並擔任攝影拍攝了一部短紀錄片《拳賽之日 》(Days of the Fight ),記錄了拳擊手沃爾特.卡蒂埃參加比賽的經過,完成後以4 000美元賣給了雷電華電影公司。同年辭去《展望》雜志社的工作,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 ,潛心研究文學著作,並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細心觀摩經典影片,努力提高電影藝術素養 。
1951年 拍攝9分鍾長的紀錄片《飛著的隨軍牧師》(Flying Padre),身兼編導、攝 影、剪輯和解說,完成後仍賣給雷電華公司。
1953年 《恐懼和慾望》(Fear and Desire)是庫布里克的第一部故事片。為拍此片,他自己籌資4萬美元(部分資金是向好朋友借的),親自擔任製片、編劇和導演。影片完成於1954年,贏得批評家的贊揚,但由於庫布里克認為此片只是一部實習作品,完成之後40年間沒有公開發行,僅私下放映過,以致他多次試圖將此片的拷貝銷毀。同年還拍攝了紀錄片《水手》(Seafarers)。
1955年 《殺手之吻》(Killer\'s Kiss)是一部在紐約街頭拍攝的懸念犯罪片,開創了一種近乎紀實風格的現實主義。此片亦由庫布里克自己投資和製片,並自任編導。《 恐懼和慾望》和《兇手之吻》是他的兩部早期試驗之作,借用了抽象主義繪畫和超現實主義文學的表現手法,為奠定他的電影風格打下了基礎。
1956 年 《殺戮》(The Killing)由庫布里克與年輕富有的獨立製片人詹姆斯.哈里斯共同建立的哈里斯-庫布里克製片公司投資拍攝的第一部大型故事片,庫布里克集製片、編劇和導演於一身,此片完成後由聯美電影公司發行。庫布里克在導演兩部早期影片時獲得的經驗在創作這部影片中得到成功運用,與《殺手之吻》一樣,《殺戮》也是一部犯罪懸念片,出色運用了閃切手法,從幾個不同人物的視角表現了一樁賽馬場搶劫案。這部影片得到評論家們的贊賞,庫布里克被認為是"一個前途無量的青年電影導演"。
1957年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是庫布里克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二戰結束新一代電影導演的地位。此片系根據喔萊.科布爾的小說親自改編,描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軍隊中發生的一個偶然事件:三個士兵被迫接受他們的長官強加給他們的一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軍事使命,最後被處決,成了愚蠢和腐敗的軍官們的替罪羊。但是在最後的時候德國的被俘少女卻使這些人的良知覺醒。這部影片使庫布里克第一次有機會指導像柯克.道格拉斯和阿道夫.梅耶這樣一些著名演員,庫布里克證明自己能夠勝任這一挑戰,他使每一個演員都能異常充分地刻畫人物性格。這部在德國拍攝的影片以其誠摯、有力和風格上的獨創性而引人注目。(黑白,87 分鍾,主演:柯克.道格拉斯飾戴克斯上校,拉爾夫.米克爾飾上尉)。
1960 年 《斯巴達克斯》(Spartacus,又譯《風雲群英會》)一片的原任導演安東尼 .曼在影片開拍之後不久被解除職務,庫布里克受柯克.道格拉斯的邀請接任該片的導演工作。這部由柯克.道格拉斯和勞倫斯.奧立佛主演的影片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道格拉 斯還擔任製片),庫布里克雖然接受了這個任務,但無權全面控制影片的製作過程,也無權按照自己的意圖剪輯影片,對完成片很不滿意。雖然此片在1960年第23屆奧斯卡獎角逐中一舉獲得了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4項金像獎,以及同年金球獎的最佳劇情片獎,但庫布里克一直不承認這部影片是他的作品。由於在拍攝此片過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庫布里克意識到以後拍片絕對不能放棄製片人的職位。( 美國聯合國際影片公司、英國蘭克影片公司聯合出品,彩色寬銀幕,139分鍾,編劇:達 爾頓.梅蒂,主演:柯克.道格拉斯飾斯巴達克斯,勞倫斯.奧立佛飾克拉蘇)。
1961 年 庫布里克移居英國,居住在倫敦鮑爾哈姆森林區,1968年以後從未回過美國,但仍保留美國國籍(另外一個說法是他於1974年移居英國)。庫布里克離開美國的部分原因與好萊塢在創作上對導演的限制有關。庫布里克移居英國後深居簡出,私生活方面完全對外封閉。人們只知道他愛好下棋、照相和看電影,特別害怕坐飛機旅行,盡管他擁有150小時的飛行紀錄和飛機駕駛執照,外出時的行車速度絕不超過30公里。庫布里克的婚姻狀況如下:1947年與托芭.麥茨結婚,1952年離婚;同年與舞蹈演員露絲.索伯特結婚,生一女;1958年與索伯特卡離婚後跟女演員克里斯蒂娜.哈蘭結婚,生兩女。
1962 年 《洛莉塔》(Lolita)系根據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小說親自改編,庫布里克親自擔任編劇,如同拍攝《斯巴達克斯》時那樣,庫布里克也未能實現全面控制影片創作的願望,結果嚴重地損害了影片的藝術質量。由於60年代中期占統治地位的道德氣候不能容忍小說的色情內容,庫布里克不得不以截然不同於今天的方式來改編這部作品,他對這部作品深表不滿。(黑白,153分鍾,主演:詹姆斯.梅松飾漢伯特.漢伯特 ,蘇.萊英飾洛莉塔.哈茲克)。
1963年 《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是根據彼得.喬治的小說《緊急警報》改編的關於原子災難的一出夢魘喜劇(影片全名為《奇愛博士或我是怎樣學會不再擔心並愛上炸彈的》),描寫了一場由於人類社會的根本缺陷而引起的毀滅性災難,對人類製造恐怖的技術力量和可能性進行了無情嘲諷。該片使他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編劇(與人合作)兩項提名,獲1964 年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和聯合國獎三項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導演獎。本片與後來拍攝的《2001年:遨遊太空》和《發條橘子》被稱為庫布里克的"未來三部曲",這三部影片是為庫布里克帶來巨大榮譽的最重要作品。(英國霍克影片有限公司出品,黑白片,93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彼得.喬治、特雷.薩瑟恩,主演:彼 得.塞勒斯〈飾奇愛博士/美國總統/曼德里克〉,喬治.斯科特〈飾巴克.特吉德桑將軍 /蘇聯總理〉
1968 年 《2001年: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根據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說《哨兵》改編,被稱為"神話紀實片",對人類在廣袤宇宙中的漫遊進行了富有詩意的預言和探索,同時對能夠發展科學技術卻對自己的本能和本性無計可施的人類進行了無情諷刺,導演也不無憂慮地表現了由於計算機統治世界而引起的恐懼。這部製作精美、氣勢磅礴的科幻片對當代科幻電影產生了非常重要影響,在多次專家評選中與《戰艦 波將金號》等被並稱為百年影史上的十大經典。獲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美國華納影片公司與英國霍克影片公司聯合攝制,彩色寬銀幕,160分鍾 ,1972年重新發行時為141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阿瑟.克拉克,主演:基爾. 杜利飾戴維.鮑曼,加里.洛克伍德飾弗蘭克.普爾)
1972 年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根據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科幻電影史上第一部關於人類精神領域的科幻片,通過主人公從一個無惡不作的暴徒變成白痴而成為社會道德的犧牲品的遭遇,對社會道德進行了猛烈抨擊和無情嘲弄,形象化地預演了暴力肆虐、毒品橫行、以崩克文化為標志的世紀末人類社會景象,此片引起了廣泛爭議。獲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剪輯4項提名,獲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英國北極星影片公司出品,彩色,136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主演:馬爾科姆.麥克道爾飾阿歷克斯,帕特里克.馬吉飾亞歷山大)
1975 年 《巴里.林登》(Barry Lyndon,又譯《亂世兒女》)系根據英國19世紀著名作家威廉.馬克佩斯.薩克雷的小說《巴里.林登的回憶》改編的史詩巨片,講述18世紀一個年輕愛爾蘭人命運升降沉浮的故事。導演如同繪畫那樣進行鏡頭設計,完美再現了18 世紀愛爾蘭的風土人情與原作的敘事風格。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劇本改編 等6項提名,最後獲得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最佳音樂4項獎,並獲1975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獎。(英國霍克/佩里格林影片公司出品,彩色,187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主要演員:瑞安.奧尼爾飾巴里.林登,馬里薩.貝倫森飾 林登夫人,帕特里克.馬吉飾巴利巴里騎士,哈代.克魯格飾波茨多夫上尉)
1980 年 《閃靈》(Shinning,又譯《幻覺》或《幽光》)的拍攝歷時三年、耗資兩千萬元,是一部與眾不同的恐怖片,改編自美國恐怖小說家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描寫了一位作家因不堪忍受長期與外界隔絕之苦而導致精神錯亂,瘋狂追殺妻子和兒子,最後凍死在旅館里。影評家認為這部影片在恐怖片中是一部"具有獨創性的作品","超越了鬼怪片的格局,進而探索到人的靈魂深處以及人性和家庭的危機"。庫布里克以自己獨特的電影語言,給影片製造了陰森可怖的氣氛,充分表現了"物道人狂"、"魔由心生"的恐怖主題。由於庫布里克與評論界交惡,此片在評論界沒有引起應有的反響。(英國蒙克影片公司出品,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主演:傑克.尼克爾森飾傑克.托蘭斯,丹尼. 洛伊德飾丹尼.托蘭斯,斯坎特曼飾迪.克哈羅恩)
1987 年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港譯《烈血焚城》)系根據古斯塔夫 .哈斯福特小說《短期服役》改編,華納公司專門為他組織了一個專門小組,負責世界各地的宣傳事宜。影片採用全紀實手法,描寫了新兵入伍受訓到上越南戰場的過程,這是庫布里克繼拍攝《光榮之路》之後拍攝的又一反戰片,被譽為"有史以來最佳的越戰電影 "。影片公映後引起觀眾強烈反響,評論界對此反應冷淡。本片在1989年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中被評為十大外語片之一,在1988年的奧斯卡獎評選中除獲得最佳原著改編一項提名外未獲任何獎。(美國華納影片公司出品,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主演:馬修.莫丁飾"白搭",文森特.多諾弗里奧飾"傻子派爾",阿利斯.霍華德飾"牛仔",李.恩米飾哈特曼)
1997 年 《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的拍攝工作開始於1997年秋天。湯姆·克魯斯和妮科爾·基德曼這對影壇的黃金伴侶在本片中延續了他們生活里的角色,飾演的同樣也是一對夫妻。 丈夫威廉姆是一名內科醫生,妻子愛麗絲則是一家畫廊的經理,他們憑借著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的富裕活躍在上流社會的社交圈裡。然而,頹廢、平靜的精神生活令他們厭倦;於是,他們渴望尋找一份刺激。在一次聚會中,威廉姆偶然救了一個吸毒過量的女子,並因此陷入了性的誘惑。與此同時,愛麗絲也被一個風度翩翩的紳士所俘獲。兩人在沖動與逃避里失去了面對他們人生的勇氣。當一切游戲結束時,他們才認識到什麼是最值得珍惜的。《緊閉雙目》本來定在1998年聖誕節發行,後又推遲到1999年初。(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彩色,編劇:斯坦利.庫布里 克等,主演:湯姆.克魯斯,尼克爾.基德曼,基尼弗.傑森.萊伊,西德尼.葆拉克)
1999年3月7日 庫布里克在英國去世,享年71歲。
戈達爾 戈達爾(1930~ )
Godard,Jean-Luc
法國電影導演。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原籍瑞士。1930年12月3日生於巴黎。原是《電影 手冊》和《藝 術》雜志的電影評論員,後與F.特呂弗、C.夏布羅爾等人形成「電影手冊」派。1960年完成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盡》,成為新浪潮的代表作。此後,他又執導了《一個女人就是女人 》、《隨心 所欲》、《卡賓 槍手》、《蔑 視》、《瘋狂 的比埃洛》、《男性-女性》和《中國 姑娘》等。這一時 期的影片,從內容和形式都具有反傳統的特點,引起西方影壇的激烈爭論。1968年後,他受極左思潮的影響,組織了戰斗電影小組,拍攝了更加抽象和形式主義的《東風》、《真理》、《直到勝利》等影片 。80年代後又開始拍攝故事片 ,1983 年導演的《芳名卡門》在當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金獅獎。
————————————————
戈達爾1930年12月3日生於巴黎。他在法國和瑞士邊界的雷曼湖畔度過了少年時期,進入青年時期後迅速陶醉於電影世界,與特呂弗和羅梅爾等人終日在巴黎的「亨利·朗格洛瓦——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里接受各種電影的洗禮。隨後不久便在《電影手冊》等雜志上發表影片評論文章,並模仿希區柯克等老前輩,一邊進行寫作,一邊製作自己的短片,為拍攝正式的長篇作品積累經驗。1960年,戈達爾發表了第一部長篇電影作品《A BOUT DE SOUFFLE/精疲力盡》,在世界電影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完全無視傳統電影理論的拍攝手法帶來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和安娜·卡利娜結婚以後,以她為主演的「新浪潮」電影代表作一部接一部地問世。戈達爾成為全球最受注目的導演之一。
戈達爾有句名言-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實。
1967年戈達爾拍攝了政治題材的影片《LA CHINOISE/中國姑娘》之後,很快就與安娜·卡利娜分手並和這部影片的女主角維阿塞姆斯基結為夫婦。1968年朗格洛瓦的解任,戛納電影節的終止事件,五月風暴等一連串的動盪使戈達爾又轉入對反映時政的藝術作品的探討和研究。他組織了「基卡·維爾托夫小組」,專門製作革命題材的影片。1973年戈達爾離開巴黎,和馬里·米維爾在格勒諾布爾共同創建「聲音影象」,投入錄象時代的新鮮體驗。
1979年戈達爾的《SAUVE QUI PEUT (LA VIE)/各自逃生(生活)》公映之後,曾引發了「戈達爾電影已走向商業化」的爭議,而他卻對這一切置之不理,獨自來到瑞士,再次開始了新的冒險。他運用手提攝像機和電影攝影機交替或同時拍攝,力圖展現全新的視聽世界。在進入新世紀後的今天,戈達爾再出江湖。這次,他為我們帶來了一部壯觀宏大的作品,一部向世人展現了他長達十餘年的編排過程和電影這一特殊藝術形式的百年歷程的作品。這就是《 HISTOIRE (S) DU CINEMA 》——《電影史》。
戈達爾電影作品一覽(1954-1969)
1954 混凝土行動(短篇) OPERATION BETON
1955 一個風騷女人(短篇) UNE FEMME COQUETTE
1957 (夏洛特和維羅尼卡)所有的男人都叫帕特里克(短 篇) CHARLOTTE ET VERONIQUE OU TOUS LES GARCONS S'APPELLENT PATRICK
1958 夏洛特和她的情人(短篇) CHARLOTTE ET SON JULES
1958 水的故事(短篇) UNE HISTOIRE D'EAU
1959 精疲力盡 A BOUT DE SOUFFLE
1960 小兵 LE PETIT SOLDAT
1961 女人就是女人 UNE FEMME EST UNE FEMME
1961 懶惰(「新七宗罪」的1篇) LA PARESSE (Episode des SEPT PECHES CAPITAUX
1962 隨心所欲 VIVRE SA VIE
1962 新世界(「歐帕格」的1篇) LE NOUVEAU MONDE (Episode de OPAG)
1963 卡賓槍手 LES CARABINIERS
1963 大詐騙犯(「世界詐騙故事」的1篇) LE GRAND ESCROC
1963 蔑視 LE MEPRIS
1964 另外一幫 BANDE A PART
1964 已婚女人 UNE FEMME MARIEE
1965 阿爾法城 ALPHAVILLE OU UNE E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
1965 蒙帕那斯-立瓦羅斯(「看到的巴黎」的1篇) MONTPARNASSE - LEVALLOIS (PARIS VU PAR…)
1965 瘋狂的比埃羅 PIERROT LE FOU
1966 男性,女性 MASCULIN FEMININ
1966 美國製造 MADE IN USA
1966 我知道的關於她的兩三件事 DEUX OU TROIS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
1966 提前或2000年的愛情(「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的1篇) ANTICIPATION OU L'AMOUR EN L'AN 2000 (Episode film LE PLUS VIEUX METIER DU MONDE)
1967 攝影機的眼睛(「遠離越南」的一篇) CAMERA-OEIL (Episode de LOIN DU VIETNAM)
1967 中國姑娘 LA CHINOISE
1967 天才兒童的E調行板間奏的往返(愛/愛與憤怒)(「復仇或E調愛情/70」的1篇) L'ALLER ET RETOUR ANDANTE E RITORNO DES ENFANTS PRODIGUES DEI FIGLI PRODIGHI ou AMORE (Episode de AMORE E RABBIA ouVANGELO/70)
1967 周末 WEEK-END
1968 快樂的知識 LE GAI SAVOIR
1968 一加一 ONE PLUS ONE
1968 一樣的電影 UN FILM COMME LES AUTRES
1968 一部美國電影 ONE AMERICAN MOVIE (ONE A.M.)
1969 布列顛之音 BRITISH SOUNDS
1969 真理 PRAVDA
1969 東風 VENT D'EST
1969 義大利的斗爭 LUTTE EN ITALIE
戈達爾電影作品一覽(1970-1989)
1970 弗拉基米爾和羅莎 VLADIMIR ET ROSA
1972 一切順利 TOUT VA BIEN
1972 寫給簡的信 LETTER TO JANE
1974 此處與別處 ICI ET AILLEURS
1975 二號 NUMERO DEUX
1975 怎麼樣? COMMENT CA VA?
1976 6×2 SIX FOIS DEUX (Sur et sous la communication)
1978 兩少年環法漫遊 FRANCE TOUR DETOUR DEUX ENFANTS
1980 各自逃生(生活) SAUVE QUI PEUT (LA VIE)
1979 「各自逃生(生活)」的劇本 SCENARIO DE SAUVE QUI PEUT (LA VIE)
1981 寫給弗雷迪布阿什的信(短篇) LETTRE A FREDDY BUACHE
1981 受難記 PASSION
1982 「受難記」的劇本 SCENARIO DU FILM PASSION
1982 畫面轉換(「不同名目的轉換」的1篇) CHANGER D'IMAGE (Episode de CHANGEMENT A PLUS D'UN TITRE)
1983 卡門 PRENOM CARMEN
1983 向瑪利亞致敬 JE VOUS SALUE MARIE
1983 「向瑪利亞致敬」的手記 PETITES NOTES A PROPOS DU FILM JE VOUS SALUE MARIE
1984
-85 偵探 DETECTIVE
1985 軟與硬 SOFT AND HARD (A soft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friends on a hard subject)
❼ 楊穎是我國的電影藝術大師嗎她演過多少經典影片
楊穎出道以來的代表作非常多,自身超高的顏值一直是她的加分項,不少導演都對她青睞有加,她出道後的資源也是很不錯的,可以接到很多知名作品。
電影藝術大師看得不僅僅是作品數量,更包括了演技和其他各個方面。觀眾們對於楊穎的評價,很多都貼上了「演技有待提升」「摳圖女王」的標簽,尤其是近幾年來楊穎的影視作品,她在影視劇中的表現都很一般,甚至備受吐槽。
不過,楊穎在出道前期時,也是有不少經典影片誕生,否則也不會有如此高的知名度。那麼具體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
2009年主演電影《全城熱戀》,楊穎飾演角色黃牡丹,那時候楊穎的臉很有辨識度,不少觀眾們都是在這部影片當中認識了楊穎,可以說是她初期的經典代表作。
2012年,楊穎憑借愛情片《第一次》獲得第十三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受矚目女演員獎」,按影視劇中表現的話,楊穎這個獎項實至名歸,沒有絲毫水分。
2013年1月,在徐克導演的影片《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中擔任女主角,並且獲得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女演員獎,楊穎在這部電影裡面的表現,無論是外表服化道還是演技上,都無可挑剔,飽受好評。
2013年4月,Angelababy主演電視劇處女作《大漢情緣之雲中歌》,這部古裝戲對於她來說意義重大,是機遇也是一個挑戰,因為這是她第1次接觸到電視劇。
2014年8月,出演烏爾善執導的電影《鬼吹燈之尋龍訣》,盜墓題材的影視劇,本身就有著龐大的粉絲群體,楊穎在影片中的表現也相當亮眼,演出了那種驚險刺激的感覺。
2014年10月,Angelababy加盟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並主演電影版,這可以說是楊穎知名度最高的代表作了,毫不誇張得說,看過這檔綜藝的應該都會認識楊穎。
2015年7月,Angelababy搭檔梁朝偉、金城武主演阿里影業成立後首部電影《擺渡人》,這部影片中大咖雲集,所以楊穎面對的壓力非常大,但是她都承受了下來。
綜合來看,以上這7部作品可以說是楊穎的經典代表作,在這些影視劇中的表現都很優秀。但是在楊穎出演的其他大部分影視劇當中,表現卻顯得有些一般了,也就是說她的演技處於一個忽上忽下的狀態。
要想往」電影藝術大師「這個方面奮斗,楊穎還有很遠很遠的路要走,要及時調整自己的人設,提高自己的演技,增強個人的能力,只有這樣,才會讓觀眾們對她有所改觀。對此大家都作何評價呢?
❽ 法國電影大師特呂佛的代表作之一
最後一班地鐵
又名: The Last Metro
(特呂弗經典作品,法國80年代最佳影片,愷撒十項大獎)
1980年由特呂弗參與編劇並導演的影片《最後一班地鐵》,創下了法國電影的空前記錄--它囊括了1981年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編劇和最佳剪接十項大獎。特呂弗辭世後,1990年法國影評界將《最後一班地鐵》評為法國80年代最佳影片。
導演: 弗朗科依斯·特呂弗
演員: 凱瑟琳·德諾芙 傑拉爾·德帕迪約 Jean Poiret Andréa Ferréol Paulette Dubost Jean-Louis Richard Maurice Risch Sabine Haudepin Heinz Bennent Christian Baltauss Pierre Belot René Dupré Aude Loring Alain Tasma Rose Thiéry
編劇: 弗朗科依斯·特呂弗 Jean-Claude Grumberg Suzanne
所屬地域: 法國
出品時間: 1980年
1942年9月,德軍佔領了法國北部大部分地區,猶太人紛紛逃離法國。蒙瑪特劇院經理卡斯由於來不及逃跑,只得讓妻子瑪瑞恩謊稱他已去美洲工作,實際上他躲在家裡的地下室里。貝爾納是愛國的青年演員,他進入蒙瑪特劇院後,多次與瑪瑞恩合作,萌生了愛情。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瑪瑞恩的丈夫並未出走。貝爾納毅然離開劇院,參加了抵抗運動組織。1944年6月,德軍大敗,路卡斯才走出地窯,重見光明。此時,貝爾納也再次回到劇院。
❾ 電影大師有哪些
埃爾帕西諾、尼古拉斯凱奇,這是我最喜歡的
❿ 26年後馮小剛再戰小熒屏,5個女主都很美,你知道都有誰嗎
不少電影界的大咖選擇轉戰小熒屏,像是影後章子怡拍了《上陽賦》,文藝電影大師王家衛也把自己的著作搬進了電視機,用一部《繁花》讓觀眾們去感觸電影導演的不俗功底。當然,《繁花》是王家衛在電影和電視劇方面的雙向測驗,這兩部著作同名,改編自相同的原著著作,敘述了的相同的故事,包括請來的藝人都是同一批。
這樣的測驗恐怕也引起了其他電影導演的留意。這不,在王家衛的《繁花》之後,馮小剛也來拍電視劇了。
馮小剛不是第一次在電視劇方面嘗試看過《我的前半生》的觀眾應該都對日料店的店員洛洛有一定印象,這個心愛又率性的人物正是由啜妮出演。而隋源更是曾在馮小剛的《芳華》中飾演過「卓瑪」一角,這次馮導的小熒屏回歸之作既然也邀請她出演主角,足以說明馮導對她的認可。
5個女主都很美,男主角的選角上馮導也是下足了功夫,邀請到了韓庚、鄭業成、楊旭文三位男神藝人出演,這樣男帥女靚的藝人陣容,單看藝人都非常養眼。現在這部著作現已殺青,就讓咱們一起期待這部女性體裁的新著作能帶給咱們異樣的驚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