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前蘇聯電影雁南飛的主題

前蘇聯電影雁南飛的主題

發布時間:2022-06-09 23:05:45

㈠ 求這部前蘇聯電影的名字

雁南飛
影片拍攝於50年代末蘇聯文藝環境寬松期間,片中沒有絲毫政治說教色彩。在拍攝中採用大量升降鏡頭,遠鏡極為高超,黎明前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戀愛戲極為回腸盪氣。影片獲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導 演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上映時間
1958年
Veronika
(as
T.
Samojlova)塔吉婭娜·薩莫依洛娃Boris阿勒克塞·巴塔洛夫Fyodor
Ivanovich
(as
V.
Merkuryev)Vasili
Merkuryev
薇羅尼卡和鮑里斯是一對處於熱戀中的年輕人。他們幸福而甜蜜地約會著。可是有一天戰爭爆發了。鮑里斯
主動參軍要到前線作戰。臨行之前,兩個人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在一次次敵機的狂轟爛炸中,薇羅尼卡的家被炮彈夷為平地,父母雙亡。她只有寄宿在鮑里斯父親的家中。一下子失去了所有至親的她悲痛欲絕,終於抵擋不住鮑里斯的表弟馬爾克的誘騙,失身於他。這樣一來,人們都指責她的行為。對生活已經失去熱忱的薇羅尼卡一下子從開朗活潑的女孩變成了一個整天鬱郁寡歡的少婦。但她還依然執著地等待著鮑里斯的平安歸來。但是,鮑里斯在戰爭剛開始就不幸遇難了。終於戰爭結束了,當所有人都在慶祝勝利的時候,薇羅尼卡也雙手捧著鮮花來到廣場上。此時,天空中一行大雁飛過,薇羅尼卡不禁想起了從前和鮑里斯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屬於蘇聯的浪漫經典
其實單從電影的藍本來看,拍攝於1957年的《雁南飛》在今日看來並沒有太多的驚艷之處,但不得不說詩意的鏡頭賦予了這部前蘇聯時期的愛情電影以唯美的浪漫,而蒙太奇的手法更是在導演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之手被運用的出神入畫,於此中這部作品並沒有同很多的前蘇聯時期的作品那樣去營造戰爭,而是透過細膩入微的情感刻畫將「大雁南飛」巧妙的形成了電影的雙重隱喻,將這場哀婉動人的愛情悲劇化作了一把反戰最好的利器。

㈡ 雁南飛是什麼電影

《雁南飛》是蘇聯二戰後戰爭題材影片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作品。作為戰爭題材,影片在表現戰爭與人的悲劇命運的重大命題上,導演選取了一個全新的表現對象,獨特的視角和抒情詩式的表現手法。因而受到廣大觀眾的熱情歡迎和各國影評家的高度贊揚。

㈢ 為什麼《雁南飛》被稱為「詩電影」

影片《雁南飛》的導演是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代表作《雁南飛》贏得戛納影展的金棕櫚獎,也為他帶來世界性聲譽,後來的《未寄出的信》和《我是古巴》延續了他抒情式詩化風格。

《雁南飛》的風格就像一首詩,是詩電影的典型代表作。因此被人們稱為「詩電影」。

這部影片拍攝於50年代末蘇聯文藝環境寬松期間,片中沒有絲毫政治說教色彩。在拍攝中採用大量升降鏡頭,遠鏡極為高超,黎明前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戀愛戲極為回腸盪氣。

這部電影干凈,幾乎完全沒有意識形態的表述,除了最後一段演講,全片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故事,等待未婚夫的女人琵琶別抱,又各種思念和想像自己應得的那份「幸福」。

這部電影:美麗的長鏡頭,對光影的細膩處理、水面的倒影以及樹林的意象。都充滿了詩情畫意。

㈣ 雁南飛電影導演要求

影片《雁南飛》來的導演是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自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代表作《雁南飛》贏得戛納影展的金棕櫚獎,也為他帶來世界性聲譽,後來的《未寄出的信》和《我是古巴》延續了他抒情式詩化風格。

《雁南飛》的風格就像一首詩,是詩電影的典型代表作。因此被人們稱為「詩電影」。

這部影片拍攝於50年代末蘇聯文藝環境寬松期間,片中沒有絲毫政治說教色彩。在拍攝中採用大量升降鏡頭,遠鏡極為高超,黎明前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戀愛戲極為回腸盪氣。

這部電影干凈,幾乎完全沒有意識形態的表述,除了最後一段演講,全片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故事,等待未婚夫的女人琵琶別抱,又各種思念和想像自己應得的那份「幸福」。

㈤ 雁南飛表達什麼情感

雁南飛主要表達了一種思鄉之情。雁南飛是1979年國產電影電影《歸心似箭》中的插曲,歌曲以情動人,旋律優美,讓很多人聽了以後,流連忘返;念念不忘。

歌曲是由歌詞和曲譜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表現形式。詞曲一一對應。歌曲的創作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先有文辭後據以譜寫樂章,一曲專為一詞而作,只為一詞所用;二是先曲後詞,依聲填詞,三是通過已有曲或詞重新譜寫詞曲,屬於另類的翻唱。而唱法又分為一人獨唱,多人齊唱,多人多聲部重唱、對唱、聯唱、領唱、齊唱或合唱。

(5)前蘇聯電影雁南飛的主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79年,由斯琴高娃主演的電影《歸心似箭》拍攝完成,可是李俊導演總覺得最後幾個畫面顯得有點空,感覺應該加上一首抒情的歌曲。李俊導演反復琢磨,想出幾句詞「雁南飛,雁南飛,雁叫聲聲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來歸。」之後又請著名作曲家李偉才譜曲,才形成了這首《雁南飛》。

㈥ 蘇聯電影雁南飛專業分析

《雁南飛》是50年代蘇聯衛國戰爭電影的一次空前的成功,它的感染力首先來自劇中人物形象和生活描繪的真實性。影片改編自劇作家維克多.羅佐夫的舞台劇《永生的人》,作品塑造了鮑里斯這樣的心靈純潔勇敢無畏的戰士,但更多的筆墨則用於描寫薇羅尼卡這樣一個有著性格弱點的平凡的的姑娘,她在苦難中成長,在悲痛中理解生活的意義,她從個人的悲劇和痛苦中看到國家、民族的苦難,從而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結在一起。影片的主旋律是悲壯的,但結尾卻是光明而燦爛的:薇羅尼卡與迎接前方戰士的人們融在一起,一起走向未來的新的生活。

影片的感染力還在於那燦爛奪目的表現形式:《雁南飛》是蘇聯詩電影的最卓越的代表作之一。卡拉托佐夫是50年代詩電影的積極倡導者,他宣稱「真正的電影必須是詩電影」,但他所理解的詩電影藝術精神完全融匯在流暢的散文敘事段落之中。詩情畫意在影片中突出地表現在攝影技巧上--這就是當時蘇聯電影中出現的「情緒攝影」理論,亦即電影攝影不應是客觀記錄而應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攝影師烏魯謝夫斯基在「車站送行」、「鮑里斯犧牲」等段落中創造了情緒攝影的典範,「鮑里斯犧牲」這一段落更是成為電影史上最著名的經典段落之一。

《雁南飛》的藝術感染力也離不開演員們的精彩表演。扮演薇羅尼卡的塔吉揚娜.薩莫伊洛娃(後來出演《安娜.卡列尼那》)、扮演鮑里斯的阿列克謝. 巴塔洛夫(後來出演《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以及扮演鮑里斯父親的瓦西里.梅尓庫里耶夫(1954年曾出演卡拉托佐夫的另一作品《忠實的朋友》),這些蘇聯表演藝術家的完美演出為《雁南飛》這部影片增色不少。

㈦ 雁南飛的影視評價

這是一部跟我的想像完全不一樣的蘇聯電影。在第三分鍾我便被這個導演所打動。他美麗的長鏡頭。接著看下去,越發覺得卡拉托佐夫的鏡頭美妙。他的鏡頭平均長度在40秒左右,偏愛運動鏡頭,以及中近景。當然我還是喜歡偏全景一點的構圖,但這些不是問題。我想說的是,這真是一部美妙的電影,譯名譯的極度傳神,恰合影片的神韻。在1957年拍出這樣的片子不算奇怪,那個時候蘇聯剛好在解凍,赫魯曉夫的二十大秘密報告剛剛出爐不久,正是後斯大林時代的短暫春天。而卡拉托佐夫又是蘇聯詩電影的代表作家。這樣一部干凈的影片,直接啟發了老塔的處女作《伊萬的童年》 。當然我們可以從杜甫仁科那裡找源頭,但是,如果我們比較這兩部影片,對光影的細膩處理、水面的倒影以及樹林的意象都是可以深刻地表明這兩部電影的淵源關系。
說這部電影干凈是說它幾乎完全沒有意識形態的表述,除了最後一段演講,全片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故事,等待未婚夫的女人琵琶別抱,又各種思念和想像自己應得的那份「幸福」。由此,一份Cannes的大獎並不為過。影片少不了一些蘇俄式的烙印,比如工廠中洋溢的集體主義熱情,然則對人物的刻畫,包括蘇軍戰士,跟各國的戰爭片(自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體系的除外)沒有什麼區別。它表現的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人性:維羅尼卡迫於生活的「背叛」,以及可以馬爾克明白看出原因的「貪婪」,絲毫沒有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中常見的附會和符號感。這便是影片獲得廣泛國際聲譽的重要原因。
從癥候性閱讀的方式進入,我看到的是對戰爭的著意弱化。戰爭只是片中所有人物的行為動機而已,極短的戰斗場面,根本不曾出現的德國敵人都在昭示著這一點。這似乎表達了卡拉托佐夫對蘇聯電影作為意識形態宣傳工具的功能的拒絕。他不再表達戰場而表達後方的人民,也表明了他對主流敘事的「保衛蘇維埃政權」戰爭的另一種解讀方式。稍做延伸便是對斯大林這一戰爭功臣的另一種態度。這並非附會之意,1957年便有這種看似「人道主義」的敘述在蘇聯電影系統中出現,這不會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影片中大場面的調度甚為精妙。所以卡拉托佐夫不是不會拍戰爭而是根本不要拍戰爭。那送別志願兵的一場10多分鍾的大戲讓人印象極為深刻。而被寫進多本電影教科書中的那一段疊印鏡頭則是經典中的經典:旋轉的天空模擬戰士的倒下,跟此前指稱著鮑里斯和維羅尼卡的甜蜜愛情的那段樓梯的旋轉爬升形成意義的疊加,無數的閃回疊印以及天空出現的大雁——豐富而閃爍的蒙太奇方式,是蘇聯電影最好的簽名。
他叫她小松鼠,他把他的信藏在他送她的小松鼠的籃子里。直到多年後她才發現。她看到天上的大雁,那是他和她一起看過的大雁嗎?那是他倒下前看到的那群大雁嗎?那群大雁悄悄地飛過白樺樹林。卡拉托佐夫是在用戰爭的名義寫詩。

㈧ 蘇聯電影《雁南飛》女主角的資料

資料很少啊,不好找....
抱歉,老生已經盡力了。

塔吉亞娜·薩莫依諾娃 Tatyana Samojlova

女,生於1934年5月4日

星座: 金牛座

作為演員 Tatyana Samojlova的電影作品(數量:6)

Net smerti dlya menya ------- (2002)
24 chasa ------- (2000)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 ------- (1967)
長使英雄淚滿襟 Italiani brava gente ------- (1965)
未寄出的信 Neotpravlennoye pismo ------- (1959)
雁南飛 Letyat zhuravli ------- (1957)

俄文原名:Letjat zhuravli
中文譯名:雁南飛
英文譯名:The Cranes Are Flying
蘇聯 1957年
導演: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Mikheil Kalatozishvili
主演:塔吉亞娜·薩莫依諾娃Tatyana Samojlova
阿勒克塞·巴塔洛夫Aleksei Batalov
片長:97分鍾
字幕:外掛英文
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女演員特別提名獎

褪掉色彩斑斕,銀幕上只留下光與影最原始的黑白對比,讓一次次的光影投射出那段感情,讓時間和空間見證動盪年代中飄離的人們。或許亘古不變的愛情變得更加純粹;或許,黑白編織的故事,投射的影像沖擊了我們的心靈。那份感動,那份痴迷,還有那份對電影本身的敬佩遲遲不能散去,雁兒南飛,留下一個姑娘在等待;留下電影歷史上精彩的一頁——《雁南飛》。

任何電影都在講述情,而愛情更是占據了大多數。在戰爭的包裹下,《雁南飛》依舊是給我們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漂亮的維洛妮卡,英俊的鮑里斯,相愛卻因戰爭分開,姑娘在等待中委身於他人,而最終等來的卻是戀人已逝的絕望。看似老套情節,卻分明在導演攝像的鏡頭語言中鋪排得當,張滿沖突,令那份愛情刻骨銘心。

維洛妮卡,整部電影給人最大的思考是她是否正面,畢竟她是背叛了。是誘惑?是重擔?是要依靠?抑或是其他?在等待中她嫁為人婦,一個在空襲中得到她的男人。她在尋找依靠,失去所有親人,失去戀人音訊後,至少還有馬克在愛護她,她在那場炮火中失去了防線。可她還是後悔了,婚後的生活壓抑,心中對戀人的思念更為加深。得不到周圍人的諒解,整天生活在思念等待中,人物的造型也從天真爛漫的少女轉換成心思繁重的少婦。難道真的是為伊消的人憔悴?愛情在時間的緯度中拉的很長,但依然如蛛絲般的綿延不絕,纏繞著主人公周圍,讓她無法擺脫心靈的折磨。直到看見那隻「小松鼠」的留言後她才笑了,可她不知道戀人早已經遠離塵世。她的形象存在矛盾,但並不妨礙觀眾對她的同情與喜愛。而且飾演她的達.薩莫依洛娃就象美國的奧黛麗.赫本,可愛而又充滿女人味,她的表演更是減低了觀眾對電影這個人物的厭惡感。最後,她把鮮花送給了其他的戰士,愛情升華成了博愛,也許有導演的一相情願,但這種升華確實比較符合這個人物內心發展變化的路程。

愛情是什麼?只叫人生死相許。愛情是分泌的一種特質,只能是那個人,只愛那個人。一種獨有,一種堅貞或許才是愛情最高境界,它不象鳳梨罐頭到了一定時間就會變質,那種歷久彌新的感覺是有的人一輩子都體會不到的。很明顯,電影中的兩個主人公就是如此。電影一開始就用電影獨有的語言,給觀眾一幅幅溫馨的畫面。鮑里斯還是參加了軍隊,離別時對他等待的刻畫,一組長鏡頭,推過一張張分別臉孔,他焦急地尋找維洛妮卡,他人的焦慮同樣也是他自己內心的不安。戀人未滿,戀人未到,這樣的生死離別怎能不擔心?可是最後還是錯過,任憑女孩呼喊,他沒有聽見,頹喪低著頭,胸前貼著女孩的照片奔向戰場。由於特定的情況,他們分離了,在不同的空間,彼此想念著,一邊在等待來信,一邊只能以照片來了以自慰。當戰爭奪取男子生命時候,電影更是運用了電影語言最有效的手段,令那一場景在整個電影史中都留下輝煌的一筆。在樹林里,鮑里斯倒下,伴隨這個生活中瞬間消失的動作,電影浪漫了一回,閃回出此時他內心的想法,於之畫面是不停旋轉的白樺林和他回憶中的幸福時光:在樓梯上追逐愛人,想像著結婚時自己穿著燕尾服,打著領結,新娘白紗婆娑。在一陣陣的眩暈與回想中,電影回到現實中的白樺林,他倒下了,陽光還是很刺眼。心中那個想念將到天國,揮之不去了。

也許,整個電影本不是在闡述一個動人的愛情,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控訴與蘇聯人民英勇抗戰的歌頌。但是在這個愛情的主題下,整個電影更具有了觀看性。不象以前的電影般說教和宣傳,高大全人物。夏伯陽式的人物也被這樣的小人物描述所替代,蘇聯電影開始在整個國際影壇上閃耀光輝。這里有國有化電影的可取之處,當然最多的還是導演自身對藝術追求的不懈努力。在寬松的政策資金條件下,蘇聯電影工作者在五六十年代吸收前人技術上的創新,給自己的電影以全新的藝術品位,當然能夠在國際上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說《戰艦波將金號》給蘇聯電影以全世界的注目,並且引導了一個潮流的話,那麼《雁南飛》在電影技術和故事的設置上更使蘇聯電影上了一個藝術與民眾雙重接受的新台階。電影中無論是畫面還是光線的運用,都可以看出攝影的匠心獨運,大雁南飛的雙重隱喻給電影有了更為明確的定位與藝術品格。怪不得奪得當年的嘎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了。

雁過無痕,當年的演員已經老去,在銀幕上留下最光輝的臉面,而精彩的電影也載入史冊,或許,雁過還是留下了什麼的……

簡 評

本片充滿了浪漫主義悲劇的激情,片中用大量具有隱喻和主觀情緒色彩的蒙太奇鏡頭,把人物的內心世界投射在銀幕上,使攝影機被賦予了個性化的生命。本片堪稱前蘇聯五十年代「情緒電影」中的代表作。

下載地址:http://lib.verycd.com/2005/07/21/0000057706.html

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

俄蘇戰爭電影漫談
內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羅斯電影誕生;蘇聯蒙太奇學派崛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輝煌成就
1908年俄羅斯電影誕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1917年十月革命, 電影產業國有化,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鼓動電影」
20年代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形成,三位大師的先鋒主義理論及其代表作:
愛森斯坦 雜耍蒙太奇與理性蒙太奇 《戰艦波將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敘事 《成吉思汗的子孫》
杜甫仁科 銀幕上的詩 《兵工廠》
聲音的出現與「音畫對位法」
1934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確立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陽》(1934)
30年代中後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高潮:
《馬克辛三部曲》
《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帶槍的人》
蒙太奇大師將藝術探索精神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想相結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電影;戰後初期的戰爭題材電影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電影製片廠遷移,電影工作者的艱苦勞動,鼓舞鬥志的「戰斗電影」
戰役紀錄片--《戰時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爾孟克的宴會》
紀錄片《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
《在蘇聯的24小時戰斗》
《烏克蘭保衛戰》
戰略反攻階段的紀錄片
戰爭故事長片 《她在保衛祖國》
戰後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蘇聯戰爭電影:英雄主義主題「紀念碑」電影
《青年近衛軍》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紀念碑」電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凍」時期的蘇聯電影「新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電影傑作
1954年「解凍」,1957年蘇聯戰爭文學第二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
「蘇聯電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飛》 燦爛奪目的「銀幕上的詩」
《一個人的遭遇》從肖洛霍夫到邦達尓丘克
《士兵之歌》 純潔清澈的心靈,人道主義的悲歌
《伊萬的童年》 被炮火摧毀的童年的夢
其它優秀作品:
《臨風而立》
《生者與死者》
《士兵的父親》
60年代後期--「停滯」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蘇聯「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七、八十年代繁榮多樣的蘇聯戰爭電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軍事題材文藝創作進入新的階段,戰爭文學「第三浪潮」與「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
「全景戰爭」電影
《解放》
《圍困》
《莫斯科保衛戰》
「戰壕真實」電影
《一寸土》/《永遠19歲》
婦女與戰爭
《戰爭中沒有女性》
《我記著的和我熱愛的》
《狙擊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作家及小說創作背景,導演及其獨特的電影語言
兒童與戰爭
《受傷的小鳥》
《幼兒園》
《自己去看》 蘇聯最後一部戰爭題材「詩電影」,詩的藝術與紀實內容完美結合

「改革」時代的喧囂與躁動;「改革」時期的蘇聯電影

插入語: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蘇聯戰爭電影
《苦難歷程》三部曲 知識分子與十月革命
《靜靜的頓河》 頓河悲歌 哥薩克農民與十月革命
《戰爭與和平》人民英雄史詩 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文學名著改編電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體後的「新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未完待續)
解體,電影體制變化,電影性質變化 泥沙中金光閃爍
(一) 對現實的思考:車臣戰爭
冷漠(《戰爭》)
沉痛(《高加索俘虜》)
現實(《急行軍》)
(二)對歷史的認識:
淡化(《太陽灼人》《小偷》)雖然不是軍事題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後期戰前蘇聯國內形勢,後者描寫戰後的艱難生活
寓言(《布穀鳥》)
顛覆(《無窮無盡》)
懷念(《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未列入名冊)
繼承(《星》)

參考書目:
《蘇聯電影史綱》蘇聯科學院藝術史研究所 編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第一、二、三、四編 俄蘇電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於培才,李小蒸,孟廣鈞,王德勝 等
《蘇聯戰爭文學評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敬詠
《世界電影史》 (法)喬治-薩杜爾
《電影藝術辭典》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主編:許南明 副主編:沈善
《泥沙中金光閃爍--近年來的俄羅斯電影掠影》 戴光晰
《外國電影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 鄭亞玲 胡濱
《戰火中永生--蘇聯戰爭影片賞析》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時光》 (俄)塔爾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選集》(蘇)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戰爭影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蘇聯部分撰槁人 連秀鳳
《俄羅斯藝術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光宣
《俄羅斯文化一千年》 東方出版社 孫成木
《蘇聯網路辭典》等

㈩ 雁南飛的介紹

影片拍攝於50年代末蘇聯文藝環境寬松期間,片中沒有絲毫政治說教色彩。在拍攝中採用大量升降鏡頭,遠鏡極為高超,黎明前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戀愛戲極為回腸盪氣。影片獲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閱讀全文

與前蘇聯電影雁南飛的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