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58歲著名電影人突然去世,張藝謀任治喪委員會組長!如何拯救中國電影業
2021年2月3日,立春,電影人張昭因病辭世。這年他58歲,剛開始創業。
張昭離世顯得突然又不真實,他給自己描繪了一個框架,正在一步步實現。本該是好時候。
“現在身體還可以,每天正常作息,也不熬夜了。”2020年12月中旬,張昭對記者說。
那天,他再次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聊了超過兩小時。當時,他確實相對以往消瘦了些,所以問了關於身體的問題,但他毫無疲憊的狀態,握手時的力度,均打消了疑問。一切相距不過兩月。
張昭素來待人寬厚溫良謙遜,但職業化堅持的背後是少為人知的掙扎與焦慮。“現在相當自在,從容了,慢慢來。”張昭無數次說。背後是他曾經相對緊張的狀態。樂視生態覆滅後,樂視影業成為輸血管,作為董事長兼CEO,張昭把公司最後一筆現金流打給樂視應急。其後,融創入主樂視影業,一年後張昭選擇離開,入職復星,再後來,創立橘品影業。
張昭一直有個打造中國迪士尼的夢想,研究了很多年,嘗試了許多年,在希望與失望中反復。
樂視影業時期,應該是他最接近夢想實現的階段。當年,樂視生態與影業齊飛,迅速成為中國五大民營電影公司之一。《小時代》系列、《歸來》等影片不斷刷新記錄。
張昭依舊感念這段時光。樂視創始人賈躍亭給了他想要的自由度、空間及想像,也打開了他的框架。“一切都不一樣了。”
但失去也來得如此殘酷。幾段職業經理人生涯後,他決定創業。
職業經理人不適合夢想家,雖然張昭,自我定義為產業人。
問題在於,孫宏斌對於回款慢的文娛產業到底有多少耐心。從這個層面來看,孫喆一親自入局確實是個重大利好,但孫喆一的規劃,目前依舊模糊。
騰訊影業的動作則是一種生態碾壓。據其對外透露,騰訊和閱文將在其內部成立一個“影視委員會”,由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首席執行官程武和新麗傳媒董事長曹華益負責統籌新麗傳媒、閱文影視、騰訊影業這三駕馬車所有的IP影視化改編。
擁有流量入口、版權入口的騰訊,實際占盡優勢,但在非標化的電影業能夠做到何種程度,仍待觀察。關鍵在於程武對於整個生態的掌握能力。
“組織目標並不統一,部門間缺乏合作協同,存在又高又厚的部門牆,有些領導幹部非但不合作,還帶頭相互挖坑;一些幹部和員工沒有了事業激情,安逸情緒滋長,躺在功勞薄上驕傲自滿,得過且過;一些業務負責人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失去對市場與業務應有的敏銳,還不願意學習;還有些部門缺乏全局意識,只看個人利益。究其根本,是我們的組織向心力、奮斗動力和文化價值觀出了問題。”在去年9月發布的閱文內部信中,程武直接了當。那是他代表騰訊入主閱文的第5個月。此外,程武並無太多影視業背景,這也成為業內疑惑點。
騰訊另一風險在於反壟斷。2020年末,市場監管總局對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股權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進行了調查,並於2020年12月14日依據《反壟斷法》第48條、49條作出處罰決定,對閱文集團處以5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風向變化下,這可能只是個開始。
眼下,低迷的電影業依舊有種多種可能。活著或許不是問題,但怎麼樣活著,才是關鍵所在。
⑵ 2016十大虧損電影出爐,什麼是壓垮國產電影的最後一根稻草
016年雖然已經過去,但影視行業的多項年度盤點才剛剛開始,比如,近日新鮮出爐的2016年度電影票房。從各項數字來看,2016年電影市場遇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去年初許下的600億票房目標遠未達成,甚至連年度票房增長率都未能突破5%。日前,有媒體根據去年電影行業的多項數字,總結出了年度虧損最多的幾部電影。從這份表格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去年電影市場的虧損數字從數千萬到數億元不等,而其中亦不乏大製作、大導演、重磅明星加盟的影片。何以這些曾經的「票房靈葯」慘變「票房毒葯」?而除了票房之外,發行、營銷渠道是否也應背負虧損的鍋?去年票房虧損的原因究竟在哪裡?高成本動畫?觀眾不買賬從這些電影中,首當其沖的一類就是以《搖滾藏獒》《小門神》和《精靈王座》為代表的高成本動畫電影。這類電影都打著畫面精良的旗號,將大把製作費用投入了前期的製作公司。無論是由美國好萊塢團隊斥資6000萬美金打造的《搖滾藏獒》,還是由7000萬人民幣支撐了三年漫長製作期的《小門神》,在這些漂亮的投資數字背後都是後期上映時巨大的回本壓力。然而,國內觀眾卻似乎並不願意為這類電影買賬。幾部高成本動畫電影在上映後,無一不是票房低迷,最終慘淡收場。如此低回報率的影片,也就註定了前期高昂的製作費用付諸東流。重金並沒有砸出水花,虧損也是在所難免。合拍科幻動作片:披著「洋」皮的國產片而另一類在中國電影市場遇冷的就是中外合拍的科幻動作片了,前文榜單中出現的《勇士之門》和《蒸發太平洋》都屬於這一類型。這類電影在投資、演員、上映地區等方面通常是由中外聯合,電影類型無一不是故事格局大、後期特效要求高。然而這類中西合璧的產物卻在中國電影市場上顯得水土不服,東方元素與西方科幻的結合差強人意、缺乏誠意,觀眾自然不買賬。《勇士之門》預算4800萬美元(摺合約3.3億人民幣),然而國內上映後票房僅有2283萬,凈虧損預估超過3.2億。《蒸發太平洋》票房收益3500萬,但和900萬美元(摺合6000萬人民幣)的投資相比,也損失了至少3700萬。對賭or保底?投資與票房的較量近年來的國產電影市場,出現了「對賭」和「保底」兩項新發行策略。「對賭」往往是資本市場的概念,在電影行業里又被稱為「保底發行」。所謂「保底發行」,即製片方與發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簽訂的一個對賭協議。根據協議,雙方確認一個數額,無論影片票房最終是多少,製片方都能提前鎖定一筆高額收益,而發行方則在實際票房超出這個數額的部分,優先獲得額外收入。不過,保底發行雖然贏面大,但也是具有極高風險的,一旦失敗,也需要承擔巨額虧損。《夢想合夥人》就是因保底虧損的一部典型代表。該片由一眾明星出演,然而上映後卻因口碑不佳,最終僅獲得票房8100萬(投資方分賬約3000萬)。這樣一來,為這部電影花了3億保底的福建恆業影業就損失了一大筆錢。據悉該片電影投資9000萬,預估凈虧損6000萬。同樣因保底而慘遭虧本的還有《葉問3》。該片製作成本和發行等費用共計約3億,保底票房為10億,然而最終卻僅收獲了8億票房,因此保底失敗的快鹿投資集團將承擔巨額虧損。此外,《葉問3》上映期間還爆出了虛假排場(鎖定座位、幽靈場等)的黑幕,涉及虛假票房3200萬。因此《葉問3》到底虧損了多少錢,除了投資方心中有數外,外人恐怕無法算清這筆糊塗賬。古裝武俠IP:市場盡失,春天不再曾經風靡一時的古裝武俠電影,近年來逐漸失去了其在電影市場的地位,《三少爺的劍》票房滑鐵盧就是最好的證明。這部由博納和爾冬升打造,原著為古龍的大IP電影,上映之後卻因口碑不佳,最終票房收益不足1億,凈虧損達6300萬。而另一部同樣命運的是《封神傳奇》。這部由中國星主控,博納、阿里巴巴、愛奇藝等聯合投資的影片,雖然眾星雲集,但無奈觀眾對這類噱頭大卻不會講故事的電影早已失去興趣,上映後口碑欠佳也是可想而知了。最終電影票房僅以2.84億草草收場,投資方能獲得分成約1.1億。如果成本按4億算,凈虧損達2.9億。意外虧損:李安效應失靈、主旋律沒市場李安的年度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意外反響不佳,最終以3093萬美元的票房成績收場。雖然李安這面金字招牌在國內的影響力非同凡響,上映後在豆瓣和時光網的評分分別達到了8.6和8.0,但該片在美國本土的口碑欠佳,IMDb評分只有7.2分,爛番茄新鮮度45%。因此在最終的總票房上,美國市場僅收益174萬美元,占總票房的5.6%。海外已經在中國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墨西哥、丹麥、挪威等地上映,票房2919萬美元,其中中國內地1.63億元。另一部反響不佳的影片是去年代表中國參加奧斯卡外語片競選的歷史大片《大唐玄奘》。這部影片在題材上貫徹了中央「一帶一路」的主旋律,主演黃曉明也憑這部片連續獲了義大利中國電影節和長春電影節兩個影帝。然而觀眾卻對這類題材興趣不大,豆瓣評分僅有5.2,票房也只有3300萬,這讓投資過億的中影集團虧損預計達到8800萬。賀歲檔:口碑票房雙撲街眼看2016票房目標無法達成,不少人將目標盯緊了年底的賀歲檔,期望能最終發力,讓慘淡了一年的票房迎來最後一次爆發。然而即便是祭出了國師張藝謀的大旗,《長城》依然沒能讓去年的電影大盤起死回生。不僅如此,賀歲檔上映的四部大片還尷尬「領銜」了年度票房虧損榜。賀歲檔集體虧損的首要原因,就是票房低迷造成的低回報率。以《長城》為例,預算為1.5億美元(約10億人民幣),如果僅算國內票房,要達到近26億才能回本。然而目前上映三周,票房才剛剛突破10億,遠未達到預期。《鐵道飛虎》也面臨同樣的窘境。這部主打精美特效製作的動作喜劇,前期投資成本高達2.5億,加上後期營銷、發行等費用,總投資約3億。雖然微影時代總裁林寧曾信誓旦旦給《鐵道飛虎》保底8億票房,不過目前已上映2周,而且經過了聖誕和元旦兩個假期後票房尚不足6億,日後若要完成這8億目標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虧損的另一方面原因則是來自電影口碑的集體撲街,無法激發觀眾貢獻票房的意願。無論是萬眾期待的《長城》,還是明星雲集的《擺渡人》,又或者是成龍領銜一眾鮮肉的《鐵道飛虎》,上映後豆瓣評分均在5分以下。而唯一一部有口碑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卻又因為其題材太過文藝、宣傳缺少熱度、排片率低等原因,大有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之嫌。因此,《羅曼蒂克消亡史》總投資在1.5億,最終票房落在1.19億,虧損高達1億。綜上而言,去年電影市場的大范圍虧損與影片類型、天價投資額、保底分賬形式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影視行業表面看似風光無限,不斷有資本湧入,然而從這些虧損數字背後卻也看到了市場的殘酷。若單從票房的角度看,觀眾逐漸回歸理性、明星效應不斷減弱、惡意炒作難以吸引眼球,因此,相較於五花八門的炒作和營銷途徑,拍一部真正好看的電影或許才是提升票房的正途。
⑶ 成龍拍的這部電影虧本了,為何還使袁詠儀演藝之路受阻了呢
說到成龍和袁詠儀,我相信你除了知道他們合作過之外,不會有其他聯想。然而,去年,新浪微博的熱搜名單上突然出現了一個關於「成龍和袁詠儀20年後解決了他們的分歧」的話題,這讓許多網民感到困惑。因為之前大家都沒聽說過兩人之間有什麼矛盾和沖突,而且袁詠儀結婚後也沒有積極出演影視劇,基本上和成龍沒什麼關系。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信息,但有一些誤解,這導致成龍在片場等了一天,沒有等袁詠儀。於是,一怒之下,成龍親自向港導演協會投訴袁詠儀,同時發動同組多名演員投訴她,並且一直強調她作為演員的非專業行為。我不得不說,這種做法對袁詠儀的表演藝術有非常嚴重的影響。無論是礙著於成龍的面子,還是真的不喜歡袁詠儀,他並沒有獻身於自己的工作,總之,在那段時間里,袁詠儀的演藝事業發展得非常艱難。直到多年後,曾志偉從中斡旋,袁詠儀也為自己當年的行為向成龍鄭重道歉,承認工作態度有問題。而成龍,這么多年過去了,已經不再在乎這些東西了。於是,他們終於理清了分歧,在社交平台上合影。
⑷ 拍電影虧掉全部家產的姜濤,為何裝瘋賣傻能月賺百萬
都說明星是很賺錢的職業,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或許是這樣的,但是對於姜濤來說卻不是。早前姜濤由於在《非誠勿擾》的獨特的笑聲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而後他便開始混跡在娛樂圈,參加了許多檔綜藝節目。當然真正讓他出名的,還是大鵬的《屌絲男士》,之後大鵬因為當導演火了一把,這讓姜濤也看到了機會,並且籌拍了一部電影,結果卻虧得一塌糊塗。
但雖然羨慕,卻很少有人能做到姜濤這種地步,而姜濤也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放下臉就能賺到錢!但是這樣的賺錢方式,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而大家看到姜濤這樣的賺錢方式,有沒有想要效仿的想法呢?歡迎留言交流哦!
⑸ 電影史上,有哪些票房慘案票房虧損誰承擔的損失最大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拍電影一定是能大賺特賺的生意,但是在電影史上也有很多票房產,所謂的票房產就是投資的錢根本沒有收回來,甚至導致電影公司破產,乃至整個電影公司清盤,票房虧損誰承擔的損失最大呢?當然是電影公司承擔的損失最大,演員是拿片酬的,導演是拿薪水的,而這些片酬和薪水都是要電影公司給拿出去的,當然了,也有很多導演和演員與電影公司會達成意向性的活動,就是按照票房比例來分成,但是票房虧損的話,電影公司還是虧的最多,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那些票房慘案。
大話西遊周星馳的封神之作,卻是一部真真正正的賠個錢的電影,投資的西安電影公司賠的,差一點懷疑人生,投資5,000萬,票房5,300萬,當年也正是因為這部電影,我們現在叫星爺的那個人被人稱為票房毒葯,所以呀,拍電影真沒有一定的風險,而電影公司是承擔這些風險最大的一個人。
,
⑹ 1997年,僵屍道長林正英去世,為何說死因和拍鬼片有關系
80年代中期,「嘉禾」與「洪家班」合作的《僵屍先生》,掀起了香港電影的「僵屍熱潮」,而作為該電影的主演林正英,被稱為香港僵屍片的「鼻祖」。
由他扮演的「僵屍道長」,表情嚴厲法術高強,之後他又出演了多部僵屍體裁的電影,在靈幻僵屍片范疇不斷探索和創新,引領了香港靈幻僵屍電影年代。
林正英的終身和僵屍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為電影操勞終身,可謂香港影壇的傳奇人物。
林正英至今現已脫離咱們23年了,但關於他的那份情懷仍是難以割捨。
「紅繩糯米今猶在,不見當年捉鬼人。」
⑺ 電影拍了一半,主演去世了,怎麼辦
你這個問題,不由得讓我想到了保羅·沃克。在《速度與激情7》拍攝未完成時,因一場交通事故離世。
保羅·沃克在2013年11月30日因車禍離世後,導致《速度與激情7》拍攝一度停止,不過影片最終於2014年4月復拍。由替身演員及保羅·沃克的兩個弟弟出演、CGI動作捕捉技術、加上先前影片中未使用的素材,來合成保羅沒有拍完的戲份,完成「重現保羅·沃克」。據說當時保羅的動作戲部分已基本完成,並且完成了大部分近景特寫的鏡頭,所以替身大部分都是用在遠景。
特寫及近景替身大多是由保羅的兩個弟弟完成,Caleb(迦勒)和Cody(柯迪)。一個身形上比較接近,因此為動作替身,一個樣貌上比較相似,因此為表情替身,剩下的就是交給業內動作捕捉技術領頭羊維塔特效公司了。劇組通過CGI技術將保羅的面部表情移植到替身的身體上,大概在影片15分鍾左右,出現了第一幕使用CGI重塑保羅·沃克的影像。
雖然保羅去世前只完成了不到一半戲份的拍攝,劇組仍希望讓保羅的角色在影片中以令人尊敬的形式引退,於是修改了故事的結局。影片原本的結局預設為新版三部曲作開端,但因保羅的逝世而完全改變。
⑻ 劉昊然、尹正和沈騰等大咖雲集的韓寒大作《四海》為什麼會虧損
這部電影本就不適合賀歲,影片過度使用死亡。在賀歲片里,死亡這件事很難討喜,合家歡嘛,大家是要過年啊。雖然韓寒的片子大概率都是喜劇外皮,悲劇內核。死亡與失敗,一直永隨主角左右,只是會通過喜劇元素去沖淡哀傷情緒,讓大家看起來像是合家歡的樣子。
大家會說電影《四海》虧損一大部分原因在於女主。韓寒本就一直用當季最新鮮食材來完成他的作品。從當時市面上的反響來看,劉昊然加上劉存浩的組合並不意外。可就算沒有劉浩存領銜主演,普通觀眾會因為尹正劉昊然和沈騰去看電影,最差的情況也無非是邊看電影邊吐槽而已。但如今他們的高路人緣也拽不回劉浩存的低路人緣,算是《四海》票房虧損的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