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演婁燁作品累計票房破億,他的作品有哪些共同之處
導演婁燁作品累計票房破億,他的作品有以下共同之處:
眾所周知,婁燁是一個頗有才華的導演,由他導演的《蘇州河》《浮城謎事》《推拿》等都獲得過很多獎項,網友甚至贊譽“婁燁的電影都是能拿獎的作品。”但一部好的電影,有口碑,卻不一定能贏得票房。對於鍾情文藝片的婁燁來說,國內對文藝片的整體重視度並不高。受眾群體小,也是票房起不來的主要原因。雖然他的作品合作的都是知名演員,演員演技在線,導演實力不俗,也不能保證觀影的觀眾會買賬。不過,作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對於婁燁而言,追求電影的藝術性和好口碑,或許比追求高票房來得更重要吧。
2. 《蘇州河》馬達和牡丹為什麼要死
在《蘇州河》中馬達因為喝多了駕駛摩托車和和牡丹溺水死亡。
在《蘇州河》中攝影師來到事故現場,原來馬達和牡丹喝了過多的伏特加酒,在帶著牡丹經過蘇州河上的橋時,摩托車墜入河中,兩人溺水而死。
美美也來到現場,終於相信了馬達所說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最後美美離開了攝影師,看攝影師會不會像馬達一樣去找她。結果攝影師並沒有再去找美美。
主要內容
該片主要講述了馬達先後與純真少女牡丹以及和牡丹長相酷似的美人魚表演的美美兩人之間的恩愛糾纏的故事。
該片於2000年9月7日在中國香港公映,同年還獲得了第29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和第15屆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並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十佳電影。
3. 幫忙介紹幾部適合學生看的優秀影片,主題要求對學生的思想或人生有所啟示,(最好有評論和觀看點)
《唐山大地震》、《一隻狗的大學時光》、《玩酷青春》
《玩酷青春》劇情簡介:
叛逆男孩何志鵬和母親羅素芳、姥姥共同生活在老北京胡同的一個大雜院里。何志鵬的父母早已離婚,母親經歷下崗,依靠做保潔辛苦養家。何志鵬眼看臨近高考,但他喜歡上了跑酷這樣運動,並參加了京城跑酷俱樂部「城市猴子」成為主力隊員。法國電影《暴力街區》里的跑酷創始人「大衛·貝利」是他們這群非主流少年頂禮膜拜的對象。憑借著過人的心理素質和極佳的身體條件,何志鵬游刃有餘地穿梭和征服著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叢林,正當他在跑酷圈裡聲名鵲起的當口,母親卻大鬧廣告拍攝現場,眾目睽睽之下,將他置於尷尬的境地。母親希望他好好學習,准備高考。何志鵬與母親發生強烈沖突,為了讓兒子安心備考,母親無奈之下用了一計……
本文來自:影評網{ yingpingwang.com }
本文鏈接:http://yingpingwang.com/ying-ping-tui-jian-1723.html
----------------------------------------------
《一隻狗的大學時光》劇情簡介:
大一軍訓打靶,6個年輕人因為一顆走火的子彈命懸一線,一條會狼叫的拉布拉多狗救了他們,並使他們成為了密友。軍訓結束的那天晚上,他們激情四射,躊躇滿志,對大學生活充滿憧憬,誓要在這四年內完成各自的夢想!並給那隻狗取名為「SUNNY」,養在學校里。 大四比想像的來得快。如今的他們已經激情不再,自以為成熟的屈服於現實,所謂的「夢想」早已成為笑談,各自為煩惱而奔波。就在這時,SUNNY丟了。
於是幾人決定拋下一切,踏上了尋找SUNNY之旅,一路上他們會遇到怎樣光怪陸離的人和事?他們各自的感情又有了什麼樣的歸宿?SUNNY丟了的背後又有怎樣的隱情?他們能找回SUNNY和曾經的夢想嗎?
本文來自:影評網{ yingpingwang.com }
本文鏈接:http://yingpingwang.com/ying-ping-tui-jian-1706.html
4. 蘇州河的有關內容
蘇州河
蜿蜒綿長的蘇州河水,恰似緩慢搏動的歷史脈絡,於波濤中,目擊這座東方巨城的滄桑巨變——被迫「通商」時的惘然,受洋人殖民地、半殖民地統治的屈辱,為獨立、自由和解放而斗爭的艱辛,迎接共和國黎明的喜悅,改革開放後城市建設飛躍的豪情……其間,無數真情的故事,動人心魄,令人們於驚鴻一瞥中,得窺歷史的真諦。
蘇州河,一條〃沉澱了這個城市的繁華、往事、傳說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百年變遷蘇州河
蘇州河水由西向東流入黃浦江。但上海的都市化則是從東頭的河口開始,溯流向西延伸的。沿河兩岸曾經錯落地散布著農田、濕地、蘆葦、溝汊,冷僻的地方野氣愈重,「秋風一起,叢葦蕭疏,日落時洪瀾回紫」。在都市化的鋪展之勢面前,這些土生土長的東西已不能與膨脹的經濟共棲,它們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向後退去。在它們騰出來的空間里,參差地立起了英國領事館、禮查飯店、百老匯大廈、文匯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陸大戲院、公濟醫院大檔、郵政局大樓、自來水廠、天後宮、河濱大樓、自來火房、聖約翰書院(後為聖約翰大學)等等各擅勝場的建築。這些樓群臨水而立,時人譬之為「連雲樓閣」。它們以商業繁華為擴展中的都市畫出了一種側面的輪廓,流經其間的蘇州河就此成了一條城市的內河。
一百多年來,城市長足發展的過程是與人力影響和支配蘇州河的過程連在一起的。人力的影響和支配,使蘇州河日甚一日地被兩岸的社會經濟構造所籠罩,也使蘇州河在不息的流淌之中一點一點地失去了自然本色。
20世紀中期那一場改造中國的革命,使許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但這一條流過城市的河流卻仍然在視野之外。40多年前,小學課本描述工廠里的煙囪冒出來的濃煙,是以盛開的黑牡丹為比喻的。其誇張和遐想既顯露了文人浪漫的不著邊際,又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對工業化的理想與期望。
在21世紀到來的時候,沿河兩岸正在新播綠色。綠色的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我們期待著新世紀的蘇州河重現煙雨中的靈秀,夕照下的嫵媚;水裡魚游,岸上鳥鳴。有萬千心願的牽動和盼望,這一天已經來到。
蘇州河上的橋
蘇州河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始建於19世紀末,即溝通當時英美租界的蘇州河口的「威爾斯橋」。原先此橋為木結構,20世紀20年代在其側另建鋼結構大橋,即著名的「外白渡橋」。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位於上海城區的蘇州河段先後建成了18座大橋。19世紀所建多為木結構,20世紀初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這些橋中不少為租界工部局所建或改建,因此一般橋梁都集中於蘇州河東段,且多帶有濃郁的歐洲城市拱橋風格。自外白渡橋以西,分別有乍浦路橋、四川路橋、河南路橋、福建路橋、浙江路橋、西藏路橋……若沿蘇州河西行,便可細細品味這些老橋的風韻。
20世紀90年代以來,蘇州河的橋梁經過維修、改造和擴建,又增添了許多新的面貌。登高望去,點綴於河上的座座橋梁,已然化為件件精緻的樂器,匯入了蘇州河美妙的重奏樂章。
蘇州河邊的新老住宅
從蘇州河沿岸看,東段弄堂較少,民居也多為高級公寓,但獨立的宅院建築和新式里弄也未見(除原英國領事館邊上的領事私邸可算「獨立宅院建築」外)。而自河南路起到恆豐路,則弄堂密布,它們建築年代迥異,式樣也不盡相同。例如斯文里,位於蘇州河南岸、大通路兩側(稱東西斯文里),縱向南伸至新閘路,是上海新式石庫門弄堂建築的早期代表,其建於1916年。概括而言,新式里弄(石庫門)建築不同舊式之處便在於,新式大量採用西方結構、裝修設備和裝潢材料,外觀上也更有「洋派」之氣。
在今天的蘇州河岸,新造的高樓也比比皆是,和老房子形成對比。
蘇州河畔的歷史建築
也許您以為,「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盛名為外灘所專有,其實,蘇州河沿岸又何嘗不是呢?
坐落於四川路橋北堍的郵政局大樓,便是這些建築中較為突出的一座。大樓建成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屬折衷主義建築風格。8層高的塔樓雄偉而不呆滯,頂部為巴洛克風格的裝飾亭,原有天使群雕和兩組主題雕像,環繞樓頂及裝飾亭(「文革」中盡毀,現有的雕像為20世紀90年代的作品),配以大樓兩側的科林斯柱,端莊秀麗,樓內二層營業廳,寬敞華貴,時有「遠東第一大廳」之譽(現今的內部結構布局已有變動)。值得一提的是,該大樓為上海第一座鋼筋結構和磚石外牆的建築,竣工之際著實轟動了一番。
蘇州河沿岸的優秀建築不計其數,如原英國領事館、河濱大樓、公濟醫院大樓、上海總商會大樓……
建築是歷史的一部分,當您在蘇州河邊凝神關注那一棟棟建築時,您也正在關注著歷史本身。
5. 八佰主題曲
八佰主題曲:《蘇州河》。
《蘇州河》是電影《八佰》的主題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由那英和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共同演唱。
簡譜的記譜法與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工尺譜相當接近。如工尺譜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幾個字和附在字左邊的不同的偏旁來表示音的高低的,而簡譜則是用七個阿拉伯數字和附在數上面或下面的圓點,來表示音的高低。
6. 婁燁的電影風格以及特色
從處女作《危情少女》(1994)至《浮城謎事》(2012),婁燁電影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作者電影風格:
關注社會普通人尤其是底層和邊緣人群,表現在堅定/脆弱、忠誠/背叛、真相/偽裝、記憶/遺忘之間游移不定的情感,以及由之帶來的歷史、現實的虛無感,偏愛暴力和性內容,追求肩扛手持的紀實攝影風格,以陰郁的影調來表現對於世界的灰色認知,以及在殘酷外表下對人的悲憫和同情。
(6)電影蘇州河的內容主題擴展閱讀:
作為紀實拍攝的一種重要手段,手持攝影在婁燁的電影中被大量使用,成為其個人化影像風格的重要體現。相比於固定機位的精準穩定,手持攝影帶來的往往是晃動與虛焦,這是一種粗糙有序的審美體驗。
多場打鬥奔跑的情節,尤其是楊家棟與姜紫成在車內的打鬥戲,沖撞與旋轉交疊著快速剪輯,使觀眾評價為「2D電影看出了4D電影的特效」。主人公頻頻撞擊畫框,打破了封閉穩定的構圖和空間,延伸出更為豐富的畫外空間。
同時,手持攝影的虛虛實實也展現出四角關系背後的利益和紛爭,以及人物內心陰暗復雜的極端心理狀態。對於小諾來說,從小到大的家庭暴力和上一輩的愛欲糾葛,使得她變得迷茫冷漠,晃動的鏡頭展現出其內心的焦慮和茫然。
面對著熊熊燃燒的大火,姜紫成留下了眼淚,或許是對其靈魂墮落的哀嘆,配合著手持攝影的大特寫鏡頭,電影描摹出了一個個被權力和利益異化了的悲劇命運。
7. 蘇州河想表達什麼
《蘇州河》的故事從結構上其實夾雜著兩段愛情--馬達和牡丹的愛情、敘述者即攝影師「我」與美美的愛情,這兩個故事由敘述者的敘述加以銜接。
第一個愛情:送貨員馬達出於犯罪的目的接近了牡丹,但隨之而來的愛情令他手足無措,愛還是不愛,他也想不清楚。在牡丹跳河的那一剎那,也許他明白了什麼是愛情--至少是牡丹對他的愛情。馬達在出獄後苦苦尋找牡丹,在尋找過程中馬達遇上與長得酷似牡丹的美美,以及美美的男友敘述者。一番波折之後,馬達終於找到了人間蒸發多年的牡丹,兩人重又飲酒,最後意外地死去。這是本片的主線。
第二個愛情:相對來說簡單得多,主要通過敘述者的自白來完成。美美是世紀愛心酒吧的「美人魚」--一類在酒吧的透明水櫃中表演的女優。敘述者「我」認識美美之後不久,兩人即開始同居。不過敘述者可能一開始並不認為這是「愛情」,從他那反應神速的一句「我們是現在分手,還是做愛之後再分手?」就可以看得出來,新同居時代,同居而已,誰會去想「愛情」這兩個字?馬達、牡丹死後,美美也離開了。這是影片的輔線。
關於愛情
蘇州河是婁燁展現才華的力作,不論是鏡頭還是涵義,都是上乘之作。它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愛情的真實性和持久性,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些問題是很難解決的,特別是放在現在來看,更具有特殊的意義。蘇州河這部電影帶給我們一個不同的視覺沖擊。
美美離開了我,留下一張紙條,「如果愛我,來找我」。顯然,她震驚於馬達和美美的愛情,並希望在自己和男友身上能夠延續同樣的浪漫。但是,作為敘事人的「我」正如片頭中所表現的那樣,猶豫不決。一方面,他想念美美,希望自己可以和她再續前緣;另一面不想去找她。因為他覺得,一切都不會永遠,美美的離開未嘗不是解脫,他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這個結尾顯示了導演的才華,留給我們一個想像的空間,愛情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這個結局構思的很巧妙,相當具有獨特性,和影片的開頭相呼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真正的愛情是必須認真面對的。然而什麼是愛情,我們很難說得清楚。可以感覺,但無法說明。婁燁注意到這個問題,提了這個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回答,但是給出了一個建議:FIND ME IF YOU LOVE ME(如果你愛我,你會來找我)。
也許愛情這個問題比不上生存、死亡、救贖形而上、深刻、嚴肅,可這並不能否定它
是一種思考,最多是境界不同而已。誰能迴避思考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恐怕自有人類以來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聲稱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即使有,也是個自大狂,或者可以說,他的精神已不正常了。不過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些人對作為文學、藝術創作主題之一的愛情抱有空前的輕蔑態度,不知道這種輕蔑是出於本能的自負,還是出於有意識的敵對。
曾經,我們在一個街頭巷尾就可以如此期盼一個人的出現,哪怕這是極不可能的事,也會內心熱烈的等待。習慣在眾人中尋找那個人的影子,而往往會一眼就看到對方,然暗暗喜悅。愛一個人,哪怕不說話,也可以一味去愛,或者只說一句,那麼便是銘心刻骨的。但是,我們什麼時候能像馬達一樣,當她離開時去不顧一切的找尋,整個城市整個城市的搜索,還是像最後一樣,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影片沒有告訴我們愛情是什麼,它只能告訴我們愛情有什麼,以及我們向愛情發問。你是願意繼續你的愛情故事,還是等待下一次的愛情。每個人都能在內心裡得出自己的答案。或許根本不許要答案。我想關於純粹的愛與期待,旁若無人的找尋,或許只是懷念而無計可施。蘇州河見證這一切。
《蘇州河》這部電影的名字也許並不重要,也許河流,只是一種隱喻。或者是某個人的某些日常生活的片斷,或者是我們生存的某些空間,在那裡,我們相愛,痴迷,纏綿,激越;在那裡,我們背叛,悔恨,痛苦,絕望,;在那裡,我們變老,然後死去……
8. 《蘇州河》好看嗎評價如何
婁燁是中國的第六代學院派導演,他的影片追求生存還原,自覺擯棄民族和個人神話,掙脫歷史文化的挾裹,將人從重重符號中釋放出來,裸露生命的真實狀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滿足,自我封閉,展示的社會生活面過於狹窄且脫離普通人的現實生活。我選的電影是他的《蘇州河》,該片2000年獲得第二十九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大獎(金虎獎)、第十五屆法國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獎。
選擇這部電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部電影反映的內容,很觸動,我看了好幾遍,但每次都內心的感情都很復雜。二是想分析一下這部電影的手法、技巧,特別是由婁燁所代表的一批獨立電影製作人的學院派電影手法。
這部電影在國外獲了很多大獎,在國內所受的關注卻極小。但是這部電影和《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一樣,都是很不錯的大陸藝術片,這也是我選這部很冷門但是藝術性很強的電影的原因。
9. 《蘇州河》是哪年的電影
我看過了
是98年拍的
2000年出的
但是沒上映
獲了很多國際的啊獎
劇情簡介: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象馬達那樣找我嗎?」
「會。」
「會一直找嗎?」
「會。」
「會一直找到死嗎?」
「會。」
「你撒謊。」……
《蘇州河》用它華美而獨具特色的影象給我們講述了兩段愛情故事,一個因為傷害而導致不懈地尋找,一個因為尋找而終將造成傷害,彼此因為對方的存在而註定著自己的失敗。影片沒有告訴我們愛情是什麼,它只能告訴我們愛情有什麼,以及我們如何向愛情發問,影片的豐富性在於每個人都能在內心裡得出自己的答案。
上海有著很多很優雅的街道,兩邊有梧桐。梧桐是上海最普通的植物。剛剛修剪過的葉子還沒來得及被處理掉,滿滿的鋪在街道上,綠色的,是我喜歡的樣子,鋪滿葉子的街道。
街道的盡頭就是蘇州河了,這條被稱為母親河的河流。它似乎隱藏了所有的上海氣息,緩緩得,平靜得,那樣流淌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靜默而單純。
這條河流,是上海的印象,同樣的,還有外灘的萬國建築,老城廂里的城隍廟,十里洋場的南京路。蘇州河是上海的象徵,不像南京路那樣繁華,不似外灘那般美倫美幻,也沒有城隍廟的喧囂,它就是它,有人說它骯臟,有人說它古老,有人說,它詮釋了意念中的,上海。
「在這條河流上我們可以看到友誼,看到父親和孩子,看到孤獨,看到一個嬰兒的降生,看到……看到順水漂流的愛情,看到美人魚…… 看在河的盡頭河流流進大海。」導演婁燁用自己的聲音來作旁白,將自己和這部哀傷的電影融在一起。
這是一個由「我」(一個攝影師,專給各種活動拍攝製作錄像)講述的故事。馬達在這個城市裡是個跑腿的,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從一個地方取貨,然後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另一個地方,擁擠的城市和讓人叫苦連天的道路交通,使馬達從事的這個新興行業生意興隆。
馬達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客戶。他們送什麼的都有,有些看上去還有些奇奇怪怪的,有一天居然有人讓他送「人」。這個人是個小女孩,她叫牡丹,她的父親是個酒商,他生活中只有兩件事情是最重要的:酒和女人,每次找來女人,他就會打電話招來馬達,讓馬達把牡丹送到她姑姑家裡去。
幾次下來,馬達和牡丹也混熟了。牡丹也經常要求馬達在送她到姑姑家之前,帶她去一處自己常去的酒吧。然而,沒有人知道一個陰謀正在進行,馬達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同他的老情人蕭紅一起搞這個陰謀。可是馬達已經開始喜歡可愛的牡丹了。牡丹也喜歡上了馬達,牡丹得知自己所愛的馬達綁架了自己之後,絕望地跳入了蘇州河,牡丹失蹤,馬達被捕。
幾年後,出獄後的馬達在城市中到處尋找牡丹的蹤跡,他沿著蘇州河尋找著,因為他認為牡丹沒有死,仍然活著。於是,馬達在蘇州河畔偶然碰見了一個酷似牡丹的女孩美美,美美又把他帶到了一個叫做「世紀開心館」的酒吧,於是馬達見到了一些美美身邊的人:開心館的老闆、美美已經分手的男朋友和一個從事攝影的我,故事就在這些人物之間展開,馬達不斷地向美美講起他和牡丹之間的故事。美美在聽馬達講述牡丹的故事的時候,對馬達有了新的認識。
在「我」的敘述里,後來馬達在一家24小時店找到了他的牡丹,他們喝下了有毒的伏特加酒,他們的屍體在蘇州河裡被發現。美美目睹了馬達和牡丹的愛情故事的結束,而「我」因為無法回答美美「假如我消失了,你是不是也會像馬達尋找牡丹那樣找我」的問題,錯失了美美的愛情。
我想,蘇州河只是一條普通的河流,而影片中,也只是兩段並不復雜的愛情,但是,被婁燁用他的方式敘述,成就了一段傳奇,一個寫在蘇州河邊上的上海傳奇。哀怨、凄美,撼動人心。
「我」在影片中沒有正面鏡頭,但同時講兩個故事。關於自己的,最平實坦白的敘述。關於牡丹的,用了一些倒敘或插敘的技巧,夾雜推論,不時提醒你這只是個故事,同時又讓你覺得這個故事是街頭千千萬萬市井故事中的一個,如同河面上無數漂浮物中的一件。
電影鏡頭始終晃動著,讓人不由聯想到王家衛。那種不定性和隨機性,驚人得相似。鏡頭里的蘇州河以及河兩岸的風景依然是骯臟晦澀的,直至令人產生視覺疲憊。
這或許是殘酷的真實吧,刺痛了我們的眼睛,習慣了虛榮浮華的眼睛。以往的影像資料中,城市,始終保持著容光煥發的形象。
而婁燁的電影,把城市還原到日常面目,不矯飾,不小資,是當今城市風尚中缺失的東西。當我們視覺不適的時候,代表著我們已經被擊中。
同樣的,我也非常喜歡周迅的眼神,純真熱烈中蘊涵堅毅決絕,閃耀著靈氣。
她在片頭問:
如果哪一天我消失了...你會像馬達那樣去找我嗎?
會啊
你會一直找我嗎?
會啊
你會找我到死嗎?
會啊
你撒謊!
那個始終沒有露面的男人...是美美的男友
那個叫馬達的男子
他說...他有個女友叫牡丹
他說...牡丹長的和美美一模一樣
他說...有一天...蘇州河有個女子跳河自殺了
他說...人們沒有看到屍體
他說...從此牡丹再沒有出現過
他說...後來他就遇見了美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被感動了。
原來,蘇州河,也不過是讓一段愛情可以有地方發生,但是,如果沒有蘇州河,還會發生嗎?人物呢?馬達、牡丹,換作別人,他們還會發生愛情嗎?
我們看得到開始,卻永遠猜不到結局。
一條河,由西向東流經上海市中心,這條河的名字叫蘇州河。所有的故事從這里開始,一條河孕育了一座城市的風貌,盡管這是一條不怎麼特別干凈的河,卻是整個上海的縮影。永遠有著氤氳而頹靡的氣息。漂泊的住所。風情萬種的人魚。
上海,這個東方大都市,沉浸在每一道土黃色的水波里。
正如導演婁燁所說:「每個城市,就像每個人一樣,穿著各式各樣的服裝,有各式各樣的面貌。上海有八百萬的人口,它是處於一個不斷變動的文化之中,唯一不變的是蘇州河 ,她哺育著這個城市,她是這個城市的源頭活血。對我而言,當你直接望著她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你童年時的老朋友,以及一個你從小長大其 中的城市風貌。而你的生命軌跡,會隨著河水在你面前流過。」
現在的蘇州河治理,大有成效,所以,如果你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在晴朗的日子裡漫步在河邊,親眼看看河水的顏色是否有所改觀。不知那幢華麗的紅磚西式老房子是否還在;河邊的無數愛情故事裡,是否有人像馬達那樣尋找情人,是否有人在離開前留下紙條:愛我,就來找我。
在愛情的渡口,上海男女的死生契闊、分分合合始終在這條河上不斷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