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沒有什麼電視劇或者電影主題曲是嗩吶吹的
電影《百鳥朝鳳》
該片講述了德高望重的嗩吶老藝人焦三爺帶領徒弟們用執著的熱情與堅定的信仰追求和傳承嗩吶精神的故事。
故事感人,主演精湛的表演讓人落淚,推薦。
B. 百鳥朝鳳的電影劇情
電影《百鳥朝鳳》該片講述了德高望重的嗩吶老藝人焦三爺帶領徒弟們用執著的熱情與堅定的信仰追求和傳承嗩吶精神的故事。
在無雙鎮,吹嗩吶這種傳之久遠的民間藝術,絕不止於娛樂,更具意味的是它在辦喪事時是對遠行故去者的一種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只吹兩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這支高難度的曲子,也只有領軍的嗩吶高手才能勝任。整個無雙鎮,只有四方聞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爺能吹「百鳥朝鳳」。焦三爺老了,急需培養接班人。挑誰?培養誰?怎樣培養?如何率先垂範?徒弟游天鳴初進焦家班時年幼稚嫩,對焦三爺十分敬畏,雖然心有不甘被父親「拋棄」在焦家班學藝,但仍有為爭家門榮光全力博取師父贊許的信心。
藍玉聰明伶俐、天分過人,在懸空運氣吹羽毛、不換氣吸滿瓢水、蘆葦桿吸河水等基礎訓練上,向來是一馬當先。但也因為性格上的玩世不恭,最終沒能傳承衣缽,被師傅趕出焦家班。師徒二人之間也由此心生芥蒂。
能夠進入焦家班的學子必須人品端正,忠守嗩吶藝人的德行,從骨子裡做到「嗩吶離口不離手」,為考驗兩個徒弟是否符合標准,陶澤如這個面冷內熱的黑臉師父使盡招數。
(2)嗩吶為主題的電影擴展閱讀
《百鳥朝鳳》是由北京勞雷影業有限公司製作的劇情片。該片由吳天明執導,陶澤如、鄭偉、李岷城主演,於2016年5月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獲獎記錄:
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百鳥朝鳳》,獲獎 。
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特別獎,《百鳥朝鳳》,獲獎 。
第1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百鳥朝鳳》,獲獎 。
法國tours電影節觀眾最喜愛影片獎,《百鳥朝鳳》,獲獎 。
C. 看了《百鳥朝鳳》你知道嗩吶是什麼嗎
有人說最成功的文藝片就是商業電影,原來兩者也是可以統一的!可我不懂《百鳥朝鳳》是不是成功的文藝片。
但有一點,我現在好像知道電影《百鳥朝鳳》的意義所在了,不就是想以嗩吶為載體來敘說一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問題嗎?童鞋們,你認同我的說法嗎?我不是影評撰稿人,甚至談不上是影迷,我看電影純屬娛樂,沒有那種為了欣賞中國傳統文化而買票的沖動和高尚情操。但我現在有些為這部電影打抱不平了!
我不懂得它商業還是文藝,但從觀影感受來說,我覺得他很唯美、很大眾,不虛浮、不誇張,朴實、簡單,像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含蓄、寧靜,就是「老式」電影的風格。它的表現方式太老套了,就像幾十年前我小時候看的中國電影那樣:表達方式簡單、平鋪直敘,甚至沒有集中、激烈的矛盾沖突,波瀾不驚,沒有現代商業大片里那種看完了也還雲里霧里琢磨不透的故事情節,只是用一種直白的方式講述了中國老一代民間藝人焦三爺傳授嗩吶技藝,而隨著時代進步,缺乏創新,與突飛猛進的時代顯得不搭調而逐漸式微,在現代西洋音樂藝術的沖擊下幾無生存空間!
焦三爺為此感到痛心疾首,把重新拉起嗩吶班子的希望寄予心愛的徒弟游天鳴。或許,在焦三爺眼中這個世界變化得有些不可思議,自己畢生鍾情的嗩吶咋會突然之間受到如此冷遇?現實竟是那樣的殘酷!曾經的徒弟為了生存,離開家鄉進城務工,有的「指斷」、有的身染「塵肺」。縱使身染肺癌的焦三爺心急得親自上陣吹奏累得吐血依然回天無力,高徒游天鳴又徒喚奈何!最後,焦三爺在嗩吶的「凄涼處境」中離世!游天鳴獨自一人在師傅墓前用嗩吶吹奏了一曲「百鳥朝鳳」,送給了最值得尊敬的人!這樣的情節讓人看了感覺很悲劇是吧?
看到此,我的眼睛有點淚潸潸了!為焦三爺執著的信念,也為吳天明導演通過電影要表達一種深刻意蘊而煞費的良苦用心……歷史是前進的,社會是發展的,時代是變化的!《詩經》中有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意思是只有不斷革新,國家才有生存、發展的希望。因此,我們不能墨守陳規!歐耶,這話太老套了!但大家都明白的是,包括文化藝術在內的各種事物也是這個樣子呦!焦三爺執著於嗩吶的傳承精神,讓人感動!但,傳承之中必要革新,否則,便失去了存在的環境和土壤!焦三爺在這方面表現得有些手足無措,不知道怎樣應對新情況,至少是沉浸在嗩吶已有的光環里,沒有應對「突發事件」的心理准備!這一點可能也是電影情節存在的欠缺呦!沒有表達出來。
在今天分分鍾都處於變革當中的中國社會里,「創新」是顏值頗高的一個詞呦!你造嗎?這個詞現在我們常提常講,什麼「創新思維」、「創新理念」、「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啥、啥、啥的!很有品位的樣子啦!當然,實際上,「嗩吶」技藝同其他傳統文化藝術一樣是流傳、保存了下來的! 這是可以告慰「焦三爺」的,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嗩吶會失傳!不知道您注意到沒有,在上文小編已經提到,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嗩吶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實,我個人理解這部電影想是要表達如何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問題。不懂得創新、變革,墨守陳規,再好的東西也會落後,為人拋棄,關鍵是我們怎樣對待的問題。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已經很多了,褒貶不一,我也不知道如何評判這部電影拍得如何,套路如何,上面只是我從自己的思維角度去說了它想表達什麼。
看了這部電影,我有些對傳統文化的看法:
時下,我們的國家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總量已經排名世界第二了,多麼偉大的進步和成就!我們的物質已經非常豐富了,但人們的精神世界是否豐富呢?對中國傳統文化是否了解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足夠的自信,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量雖然位列世界第二,但富有並不意味著強大。黨的十八大已經提出文化強國戰略,大還講了,「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D. 吹嗩吶的電影叫什麼
鬼娶親吹嗩吶是《倩女幽魂:人間情》。
相關劇情:
「前面有燈光。」就在這時,三人前面的樹林中突然出現亮光,隨後就見一群喜慶打扮的人出現在視線中,向這邊走來,最前面的幾個人吹著喇叭,後面的也是敲鑼打鼓,鑼鼓聲、喇叭聲、歡鬧聲響成一片,這是一隻長長的迎親隊伍,足足數百人,中間抬著一頂大紅花轎。
「這是誰家娶親啊。」寧采臣本能的問了一句,不過隨後,他的臉色霍然一變,因為他看見這些人的腳下,一路向這邊走來,但是他們的腳根本沒有踩在地上,這他娘的那裡是人,根本就是一群鬼。
「糟糕,鬼娶親。」燕赤霞臉色微變。「快走,一定是黑山老妖的人來了,姥姥前幾天將我許配給了黑山老妖,這幾天就要過門。」聶小倩臉色變得焦急。
(4)嗩吶為主題的電影擴展閱讀:
書生寧采臣赴京趕考,夜宿蘭若寺,邂逅專門代姥姥迷惑男人吸取精氣的聶小倩。為了幫姥姥吸納陽氣,聶小倩一行人佯裝成酒家舞女,依仗姿色魅惑男性主動前來。只要對方陷入迷魂陣中,即使是略有修為的江湖俠客也能手到擒來。
然而當她面對溫潤書生寧采臣時,一切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聶小倩被寧采臣單純到傻的甘心付出感化,一邊是樹妖姥姥、黑山老妖的威逼利誘,一邊是情緣初起的心動,她陷入兩難抉擇。
當寧采臣得知聶小倩為了自己陷入危機,他對小倩的這份一見鍾情也被無限放大。此時的寧采臣除了要阻止捉妖師燕赤霞對小倩的傷害,又要藉助燕赤霞的力量,幫自己和小倩虎口脫險。
手無縛雞之力的采臣早已下定決心,誓死也要守護這場滿是真情的愛戀,與聶小倩共度生死未卜的浩劫。
E. 電影開始有吹嗩吶的是哪部
應該是《紅高粱》或《鋼的琴》
F. 求一部電影名字,關於嗩吶的
嗩吶曲子叫《浮沉》電影名字叫 《孤戀花》??是不是這個?
G. 求一部嗩吶電影名字,一部農村題材的片子
是《百鳥朝鳳》嗎?影片《百鳥朝鳳》講述的是李岷城與陶澤如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為了信念的堅守所產生的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H. 鬼王娶親嗩吶什麼電影
《倩女幽魂》是一部由泰吉世紀(北京)文化傳播公司出品,葉偉信執導,劉亦菲、古天樂、余少群等主演的電影,於2011年4月1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2011年4月28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該片改編自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所著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卷二中的《聶小倩》篇,主要講述了獵妖師和千年樹妖之間的恩怨以及聶小倩、燕赤霞和寧采臣之間的感情糾葛的故事。
I. 為什麼一部講中國樂器嗩吶在農村傳承的電影
《百鳥朝鳳》是由北京勞雷影業有限公司製作的劇情片。該片由吳天明執導,陶澤如、鄭偉、李岷城等主演,該片於2016年5月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德高望重的嗩吶老藝人焦三爺帶領徒弟們用執著的熱情與堅定的信仰追求和傳承嗩吶精神的故事。
J. 《百鳥朝鳳》被人遺忘的難道僅僅是嗩吶
電影從嗩吶師傅焦三爺收徒開始,我們好像大致就能猜到結尾,就像我們自己沒有見證過嗩吶匠的輝煌時刻,而只知道這門技藝現在瀕臨凋落一樣。整部電影就像一個預言,預示著嗩吶這門營生在時代的潮流中被人遺忘;《百鳥朝鳳》就是嗩吶匠吹給焦三爺、吹給自己、吹給時代變遷中許許多多消失的技藝和文化的哀樂。
天鳴問師娘,她跟師傅有沒有孩子。雖然徒弟們就像是焦三爺的孩子,但是他們「焦家班」也在某種程度上因為沒有子嗣而必須更名易姓。跟吹嗩吶這門技藝一樣,後繼無人。
吹嗩吶的習俗跟禮節就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樣,也和電影中中西樂器對壘敗下陣來一樣,在沖擊中漸漸衰落。
影片導演吳天明先生的仙逝,在過去那個年代電影界叱吒風雲的人物,從影片結尾字幕匯集大陸電影界半壁江山就能看出其過去的功績和地位,其遺作也在《美國隊長3》等外國大片或者國內符合當代觀眾口味的影片中苦苦掙扎謀得一點點票房。
從個人家庭到技藝傳承再到如今的「快餐」文化,幾乎可以一言以敝,傳統文化都在漸漸衰落。就像春節變成了段子手和紅包族的狂歡,清明、端午、中秋需要靠「小長假」來維系,我們的經濟與世界接軌的同時文化也在融合,或者說因為我們的城市化和經濟高速發展,下里巴人的民俗文化已經不再符合現代的審美觀。甚至可以想見,為何這樣一部電影是由一位老一輩的電影工作者完成,因為他來自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的記憶和不能磨滅深入骨髓的印記;而我們現在的年輕一代,就算願意去了解去講述,我們有那個底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