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主題分析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主題分析

發布時間:2022-06-24 12:13:06

Ⅰ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要表達的主旨

《陽光燦爛的日子》描寫了一個時代的少年人,進而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時代的社會心理。馬小軍是一個典型,充滿了少年人的幻想,只不過,這些幻想都是在一個特別的社會背景下畸形地發展起來的。父親是一個軍人,常年在外,難得回家一次,又匆匆而去。對於兒子,他只是單純的用武力來教育,造成了馬小軍在他父親出差後以「自由」來形容自己的心情。母親本出身貴族,卻彷彿來錯了時代,由於歷史問題而成為一個「下等」人民。這似乎一直讓她很忿忿,但最讓她痛苦的恐怕還是嫁給了一個常年不在家的軍人。所以,她每次訓斥馬小軍的時候都要順帶著罵一罵他爹,似乎兒子的問題全是他老子的錯。馬小軍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下成長起來的。影片的用意並不在此,在中國,有千千萬萬個和馬小軍一樣的家庭,也造就了千千萬萬個馬小軍,這一代人深深地影響了、並且影響著中國的發展。

Ⅱ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主題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現實

從顏色看《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次美妙的嘗試。
我是在看康定斯基的《論藝術的精神》突然想到的,他的理論令我耳目一新。 他說暖色意味著接近黃色,暖色向觀眾逼近,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體會到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
《陽光燦爛的日子》以黃色為基調,它像黃色老照片一樣,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切會把我們帶入金黃色的回憶之中。那是一種對自己青少年時光的暖洋洋的記憶。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有很多痛苦很多憂傷,這種溫暖可以一定程度上撫平我們的傷口,沒有寒冷沒有憂傷沒有悲涼。看《陽光燦爛的日子》更多的是給你增加溫柔和美好的記憶,我們可以記住許多個傍晚馬小軍在北京近代樓群的上空游盪的情形,夕陽西下的黃色海洋把我們所有的憂傷和痛苦都淹沒了,只留下對天真爛漫的美好回憶。
我們知道,黃色如果長時間注視,會使人感到心煩意亂,刺激騷擾人們,顯露出急躁粗魯的本性。用黃色來比擬心境是一種狂躁狀態,一個瘋子總是漫無目的的到處襲擊人,直到他筋疲力盡為止。這也可以從《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找到根據,從某種程度上講,《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黃色主要是其主人公馬小軍心境的一種外射。它告訴我們主人公溫柔記憶的同時還心存狂躁不安。夏雨飾演的馬小軍上鏡頭的第一句台詞:「我操!」就已經很表露無疑的告訴我們他的桀驁不遜和離經叛道。當我們看到他及他的夥伴騎著老式笨重的自行車駛向暗黃的街頭巷尾時,那種不顧一切又不屑一顧的眼神告訴我們北京就是他的王國,他可以為所欲為不負責任而且惟我獨尊。影片的漸次展開證明他就是這樣揮霍他們那充滿陽光的青春的:他可以跟夥伴一起打群架,並且拿起紅磚砸向對方而面不改色;他可以隨意的開人家的鎖……
也是在某天開鎖的過程中,他無意的發現一張穿泳衣的女孩照片。從次開始他全心全意死纏爛打的追求他心怡的女孩。充滿青春期的騷動和歇斯底里的渴望,其中不乏粗魯的強暴,但別擔心,它跟道德無關。他的愛是如此的天崩地裂卻又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劉憶苦的出現使他的愛情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這種苦悶與狂躁使他在陽光充足的黃色之中迷失了方向。他於是背離他的夥伴孤獨的走向自我。他孤立夥伴,夥伴也孤立他。於是出現了游泳池那一片淺藍淺藍的水域。這是馬小軍的一次非常精彩的憂郁點綴。
我們知道,藍色是冷色。是離開觀眾向自身的中心收縮,我們在藍色中感到一種對無限的呼喚。對純凈和超脫的渴望,藍色是典型的天空色,他給人最強烈的感覺就是寧靜,藍色越淺,它也就越淡漠,給人以遙遠和淡雅的印象。很顯然,馬小軍的天空不是藍色的,那僅僅是生命中某個時刻的停留,並且還是很淺很淺的那種。當我們看到馬小軍六神無主的爬向那高大無比的跳水跳台時,他頓時變得安靜無比並且纏綿悱惻起來,愛情原來是一件很令人難過的事情。平時天馬行空的口若懸河這時候很遙遠很幽深,當然,也很憂傷很悲涼。不過,還好,立刻,影片就接近尾聲。
黃色又是典型的大地色,它從來沒有多大的深度。也無表達深度的能力。王朔的原作小說《動物兇猛》沒有承擔揭示深刻意義的義務,姜文改編的電影劇本《陽光燦爛的日子》同樣也沒有。所以我們也不要在馬小軍身上挖掘什麼深度內涵和反思。那些批判這部電影的言論說背離人性啊說會誤入歧途啊之類有時候是非常可笑的甚是是可悲的。
影片結尾也意味深長。這是現代化的北京,還是那些夥伴,卻放在豪華的轎車里,放在黑白里,我們知道白色帶來巨大的沉寂,像一堵冷冰冰的堅固的和綿延不斷的高牆。而黑色的基調是毫無希望的沉寂。它告訴我們,現實的我們是沉寂的毫無生機的。那「陽光燦爛的日子」才是我們心的嚮往。
當然,《陽光燦爛的日子》給我們的總體印象是:熱情洋溢,精神煥發。我們在溫暖的海洋里體會到的是馬小軍青少年時期妙趣橫生的點點滴滴。

Ⅲ 陽光燦爛的日子解析

不同於其他青春題材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並沒有將敘事的重心放在上一輩對年輕一代的教育或者批判上,而是將視角收縮,竭力將他們的成長歷程從大人的說教中剝離出來。

盡管他們生活在上一輩所打下的天下,但他們在這片新興之地承接的不僅有上一輩的記憶,還有他們自己所形塑的意識和認知,而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他們的青春歷程如同一個被上一輩隔離的平行世界,很少有人侵犯和打擾。

介紹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大院子弟,他們沒有成年人的穩重,但又脫離了少年般的稚氣。狂熱、躁動、魯莽,他們身上的這些特質不加遮掩地展現了屬於青春所特有的朝氣和活力,在荷爾蒙的刺激下,他們開始窺探成年人的世界。

從私底下的模仿到堂而皇之的實踐,馬小軍像一個未經邀請而闖入成年世界的賊,他撬開了一個又一個的鎖,而每一次成功如同攻克敵人的封鎖線一般,帶來的是只有英雄才能體會的喜悅。

Ⅳ 《陽光燦爛的日子》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陽光燦爛的日子》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們忙著「鬧革命」,學校停課,某軍隊大院里一幫十五六歲的男孩子們整日沉溺於打架,鬧事,馬小軍就是其中之一。他有一個嗜好是用萬能鑰匙偷開別人家的鎖,經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無人的時候,開鎖溜進別人家中,玩夠了再走,並自鳴得意地告訴別人沒有他打不開的鎖,而且他也從沒被人發現過。 一天,馬小軍又進了一戶人家,看到一張女孩子的泳裝照片。他立刻被這個笑容燦爛、渾身透著青春朝氣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通過院里小孩們的「頭兒」劉憶苦,馬小軍竟然認識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蘭。比照片上還要好看的米蘭立刻成為馬小軍的夢中情人,可米蘭根本不拿他當大孩子看,而是喜歡劉憶苦。馬小軍氣得找茬兒跟劉憶苦打了一架。馬小軍的父親對他成天與別人混在一起玩鬧非常生氣,罵小軍不好好學習,並狠狠打了他一頓,但父母們並沒有時間認真管他們,孩子們仍然繼續混在一起。就這樣,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孩子們在混沌中長大了…

本片根據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是著名演員姜文的導演處女作。作品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的困惑有著極為真實的描繪,使用了當時在中國較為新鮮的一些超現實手法,反映了那個年代青少年的暴力和朦朧的愛情。電影對原著中的某些殘酷情節進行了修改,並增強了人物之間情感的描寫,試圖更為逼真的描畫出青春和暴力的幼稚與無知,這種幼稚和無知恰好就是那個時代的特徵。更具有深意的是,影片通過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的幼稚和無知反映出當時整個國家和社會都處於一種無知和暴力的狀態,用對青少年故事的描畫,展示了一個時代和一個國家的混亂與成長。

中國導演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堪稱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贊絕的、至今仍渴望觀看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國電影,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電影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Ⅳ 陽光燦爛的日子主題,音樂,畫面,鏡頭怎麼分析

簡單一說,也不知道能否對你有幫助。
這部影片的淺層主題是對懵懂愛情的一種追求與贊揚,深層主題是對過去的日子與那個時代的一種詮釋,一種懷念。
這部影片的音樂多取自一些革命歌曲,這就給人了一種感覺上的唯美主義。舉例說明,在馬小軍與兄弟們為羊搞報仇而和人打起來的戲,在這樣一場十分暴力的打鬥中,背景音樂是一曲很革命很激昂的歌曲,這就將打鬥唯美主義,這更多的體現了那個年代的特徵與氛圍,也是導演對那幫孩子,對那個年代的孩子成長塑造的一種手法。
對於畫面和鏡頭我不知道你具體講的哪一個畫面或鏡頭,但所有的畫面鏡頭都應該是為主體服務的。在馬小軍余米蘭的戲中,尤其是再米蘭家裡,光線的處理要注意,在米蘭的家---這個特定場景中,光線永遠是很明亮很耀眼的,這就反映了米蘭在馬小軍心中的一個地位,很神聖。而這段感情在他心中很燦爛,很美好。這就是一個用光線體現主體的例子。
祝你好運

Ⅵ 《陽光燦爛的日子》的主題是什麼電影中哪些回憶是真實的傻子是否有寓意有何寓意

文叔太深了。至於傻子我感覺跟一個男孩到男人的成長有關系,小時候就是一二傻子。比如影片中對他喊:「古倫木」他就會回應你:「哦吧。」傻里傻氣的跟你對台詞不打折扣(古倫木和哦吧是那個時候的電影【奇襲白虎團】的對白)。但是當人們長大了絕沒有那麼陽光燦爛,開始不單純不快樂。再喊:「古倫木。」別人只會回應你:「shabi」。了主要的還是想表現出他的本身是對成年或者長大後的不滿,不喜歡人和人之間的假惺惺,不如以前吶陽光燦爛的日子。這也是片尾姜文他們在坐名車喝洋酒的那段用黑白不用彩色的原因吧。

Ⅶ 《陽光燦爛的日子》的主旨是什麼

《陽光燦爛的日子》描寫了一個時代的少年人,進而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時代的社會心理。馬小軍是一個典型,充滿了少年人的幻想,只不過,這些幻想都是在一個特別的社會背景下畸形地發展起來的。父親是一個軍人,常年在外,難得回家一次,又匆匆而去。對於兒子,他只是單純的用武力來教育,造成了馬小軍在他父親出差後以「自由」來形容自己的心情。母親本出身貴族,卻彷彿來錯了時代,由於歷史問題而成為一個「下等」人民。這似乎一直讓她很忿忿,但最讓她痛苦的恐怕還是嫁給了一個常年不在家的軍人。所以,她每次訓斥馬小軍的時候都要順帶著罵一罵他爹,似乎兒子的問題全是他老子的錯。馬小軍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下成長起來的。影片的用意並不在此,在中國,有千千萬萬個和馬小軍一樣的家庭,也造就了千千萬萬個馬小軍,這一代人深深地影響了、並且影響著中國的發展。
影片一開頭,成千上萬的人走上大街,歡送解放軍隊伍。人們歡聲笑語,載歌載舞,雖然有離別,卻並不悲傷。甚至孩子送哨子的那個場景多少還令人有些感動。
然而一聲玻璃的破碎聲打破了畫面的寧靜,一群孩子魚貫而出,拚命將書包扔上天空,神情庄嚴。父親們隨著飛機走了,也帶走了灰暗的天,迎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自由,多麼神聖的字眼,書包,那隻是打架時很好用的一種武器罷了。
於是乎,我們可以盡情地「玩」了,抽煙、打架、唱比較下流的歌曲以及「拍」。這在上課一個片段表現的比較明顯。學生們盡其所能事捉弄老師,老師憤怒、激動卻無可奈何。
是什麼原因讓這么多的孩子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呢?電影沒有說,但是不言而喻,人們心裡都了解,是由社會造成的.青年人的躁動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馬小軍等人渴望成熟,但還沒有成熟,總喜歡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勇敢,這是無可厚非的。偶爾打打架、搞小團體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生活僅僅在這些方面徘徊就不太正常了,這些東西似乎已經成了大家相互之間攀比的必修課了。記得很清晰有以下幾個片段:一是羊搞被打之後,大家前去報復,隨著激昂的國際歌,幾個人騎著單車、拿著板磚緩慢地前進著。一個很可笑的場面,馬小軍雙手拿著板磚,左躲右閃,不知該做什麼,這時導演故意誇張其他幾個孩子的英勇動作,烘托出馬小軍的膽小怕事。當他終於下定決心要在哥們兒們面前露回臉的時候,卻重傷了一個無關的孩子。下手之狠,也得到了哥們兒們的「誇贊」,終於滿足了自己小小的虛榮心。第二個片段是馬小軍看見米蘭和劉憶苦有說有笑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勇敢」——爬上大院里最高的煙囪,以吸引米蘭的注意,在他跌落下來卻奇跡般的沒有受傷後,大家給予他「神」的評價,虛榮心又一次得到了滿足。但他可曾想過,這個稱號到底是神奇的「神」還是神經的「神」呢?把這種現象推想高潮的一件事就是「小壞蛋」的出現。剛剛說的那個被重傷的孩子糾集了人手,發出了挑戰,馬小軍及幾個哥們也找了幫手。眼看大戰即將爆發,卻由於「小壞蛋」的出現而「奇跡」般的和解了。由此馬小軍還總結出了一個經驗——那就是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架是不容易打起來的。事後大家涌進「老莫」慶祝,在社會主義大飯店裡面慶祝的是一群「凱旋」的孩子們,「小壞蛋」被高高地舉起,他雙手伸開,享受著權利帶來的快感,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半身像下面將諷刺的高潮推向了極至。而他的下場也很慘——「這事過後不久,他就被幾個十五六歲想取代他的孩子們扎死了」。
另一個表現少年人躁動情緒的則是對於「性」的態度。在馬小軍眼中,「性」應該是神秘的,隱晦的,這種誤區同樣是由於當時的社會造成的。在馬小軍看來,「性」只應該出現在小時侯唱的下流歌曲里、在大人們才能看的毒害很深的、小孩子看了要犯錯誤的黃色電影里。最能表現這一點的是他們打架歸來洗澡時,羊搞的勃起,劉憶苦先是扇了他一個耳光,接著說「你丫怎麼那麼流氓」。對於他們來說,「性」依然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甚至連正常的身體反應都被冠以流氓的稱號。這種對「性」的高度壓抑也深深影響了他們對於異性的態度。在馬小軍看來,真正的女人應該像米蘭一樣,一出場就帶著點神秘的特質,一副黑色的墨鏡,純潔而又高傲。日本導演大島渚曾對女性美的評價是這樣的「偶然間露出的一截手臂」,雖然他的電影並非如此,但是畢竟也道出了大多數人對於審美的要求。而另外一個異性的典型——劉北蓓,只能算是一個混的夥伴,只有在某些特殊的場合例如洗澡、打架時才把她當作一個女人看待。應該說,米蘭的戲分其實並不多,但自始至終擔任著穿針引線的作用。一開始劉憶苦對劉北蓓說把米蘭帶來時就已經在才馬小軍心裡烙下了一個模糊的影子。這時他的「性」壓抑已經非常嚴重了,但他有著別人沒有的發泄方式,那就是依靠他的「聰明才智」撬鎖,偷窺別人的生活,「每當鎖舌當的一聲撬開,我便陷入無限的欣喜之中」。當他第一次撬開家裡的鎖時,他發現了一個避孕套,並且「無師自通」地吹成氣球狀,到此都讓我比較驚訝,但是當他把避孕套吹的很大並當作真正的氣球玩耍的時候才明白了,他還是個孩子,以至於當「氣球」被扎破後他就想大多數做錯事的孩子一樣物歸原處,不露聲色。但他可曾想過,後來自己的弟弟可能就是因此才出生的。第二次和米蘭接觸就是他偶然打開的一扇房門,在裡面,他發現了一張彩色的穿泳衣的少女,又陷入了比較深的痛苦中,而那恰恰就是米蘭。最讓他激動的是有一次偷看那張照片時,主人正好進來了,他躲在床下,目睹了米蘭半裸的身體,這對他來說是極大的刺激,因為是「偶然露出的」,過後他竟虛脫的攤在地上。這個鏡頭夏雨把少年人矛盾的心情演繹的淋漓盡致。後來馬小軍和米蘭竟真的「偶遇」了,並迅速成了很好的「姐弟」。
這時,馬小軍更加堅信,米蘭就是上天賜予他的女人,一個女神的形象出現了並不斷高大起來。然而,事情並沒有像馬小軍的想像那樣發展,當他把米蘭介紹給哥們兒們的時候,他忽然發現米蘭和劉憶苦好上了,這時米蘭哈哈大笑的聲音不但不美麗,在觀眾眼裡,恐怕是非常反感的。馬小軍第一次感到不快,但「女神」高大的形象徵服了他,他用笨拙的手法想要吸引大家尤其是米蘭的注意,可結果依舊。後來在游泳池裡馬小軍發現,原來米蘭並不好看,並且十分的臃腫,我想哪個米蘭笨拙地爬上岸

Ⅷ 《 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賞析

《陽光燦爛的日子》無疑是九十年代中國影界的意外之喜。王朔的黑色幽默,夏雨寧靜等演員略顯稚拙但決不生澀的演繹,還有導演姜文初次執導的靈氣與創勁兒綜合之後,講述的那段新中國初期一群北京孩子的成長歷程,給觀眾的,決不僅僅是一種無所事事的閑聊調侃,也不僅僅是對特殊年代的追憶與諷譏。當觀眾深深的為影片打動時,就會發現,這部影片所展現的竟是一個意象豐富、意味深長的「社會—個人」、「文化—心理」圖景。

這種圖景當然具有它的時代性。作為時代的文化代言人,編劇王朔曾經風光無限,然而九十年代以來,他似乎漸漸地老去了。一群網路時代、新新人類的文化英雄正在崛起並取代他的位置。——如果可以這么說的話,那麼《陽光燦爛的日子》幾乎可以作為王朔,這位具有獨特時代感的文化代言人離開時代文化中心位置時的告別演說,因此它似乎也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現在距離影片公映已經有些年頭了,因此當我們對這部影片進行再審視的時候,藝術元素已經退居次席,而更應該把它作為一個歷史文化的特殊文本來分析。

一、 傻子:敘述的核心
無論哪位影評家都不會把「傻子」這個總共只有三句台詞「歐巴、古倫木、傻B」道具型角色作為《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的中心。馬猴、米蘭甚至是劉憶苦的戲份都比他多的多。然而當我們對這部影片進行文本解構與理清的時候,就會發現:「傻子」是這部影片的敘述核心。

在影片中傻子幾乎無處不在。他終日在有警衛站崗的部隊大院門口傻笑,他呆滯可笑的臉上永遠帶著一些污垢,他總騎在一根木棍上面高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角色,馬猴在大院門口等米蘭時有他;米蘭約馬猴晚上一起玩的時候也有他;而更多的時候,傻子是在畫面中閃過或作為一個遠景樣的道具。——這種無處不在的蘊涵向我們暗示著,傻子這個人物與馬猴這群孩子有著密切的,但文本本身並未直接表現的關系。果然,我們看到,馬猴等人因為外院的孩子欺辱傻子而去打群架。這個細節固然是要推動劇情發展以表現馬猴的某種心理,但事實上它卻沒有那麼簡單。

聯繫到傻子經常出現的位置:部隊大院(馬猴等人住在裡面)的門口,聯繫到影片結尾處,已經成人的馬猴們路遇傻子時的興奮甚至是親切,就不得不使人相信,馬猴等人認為:傻子就象其他的哥兒們一樣伴隨著自己的成長,是自己隊伍中的一員。盡管在大多數時候這個成員並不與其他成員一起活動,只是作為一個事件的旁觀者,但這種群體的認同感卻是不能抹殺的。
然而,馬猴們卻不知道,傻子其實就是自己的抽象。用更直接的語詞表達就是:馬猴們就是傻子,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傻子的分身。因此,整部影片的敘述核心是傻子,從根本意義上來講,這是一部表現一群傻子的生活歷程的影片。當然,並不是因為同伴中有一位傻子的存在,其他人就也成了傻子。是影片的敘事含蓄委婉地向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證明:馬猴們其實就是一群傻子——這一發現乍一看是荒謬的,但恰恰就是王朔等《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的製作人的靈氣所在,他們用電影畫面把現實包裝,用畫外音的強行插入把現實淆混,然後再返銷給現實,從而完成了對現實的嘲弄與解構。

二、 傻子的話語變向
傻子是對馬猴們的抽象,甚至是對時代的抽象,它最重要的抽象點在於話語的變向。

雖然傻子總共只有三句台詞「歐巴、古倫木和傻B」,但這三個短語卻意味深長,幾乎可以作為時代的話語凝練。由它們的變化我們又可以反觀時代的意味和人的價值的變化。

影片本身並沒有明示「歐巴和古倫木」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話語。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影片並沒有敘述。然而通過時代的分析,我們可以對它們作出某種也許極為接近事實的假設。而一旦我們聯系「歐巴和古倫木」的外來語特點和故事的發生時間——建國初期,我們幾乎就可以肯定,傻子的話語來自蘇聯或者南斯拉夫或者別的什麼共產主義主義意識形態統治下的國家。這是和歷史極為接近的,因為建國初期我們國家外來語的主要進口地只有那些和我國稱兄道弟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歐巴和古倫木」本身就蘊涵著極強的時代特色。這種特色和建國初期的社會氣氛應該是相吻合的。

而當影片結尾,長大成人的馬猴們開著豪華轎車在八十年代北京才有的立交橋上路遇傻子而沖傻子高呼「歐巴、古倫木」以尋求一種親切感時,傻子脫口而出的「傻B」則又是一種新的話語時代表徵。這是怎樣一種話語呢?「傻B」這句典型的京罵在影片的末尾出現到底能說明什麼呢?——這要和「歐巴、古倫木」相聯系。

一個傻子僅有的幾句語言由神聖的高度意識形態化的集體語詞轉變為一句市井人物的公眾「罵語」,這種意味展現的也許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和社會中個人的歷史文化變遷。而由《陽光燦爛的日子》優美情調所表現的略帶滑稽的話語變向無疑就是一種由神聖到世俗,由集體到個人的摧毀與瓦解的過程。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論:「歐巴、古倫木就是傻B。」

另外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話語的主體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傻子。建國初期他就在有戰士站崗的軍隊大院門口傻笑著高呼「歐巴、古倫木」;幾十年過去,他又穿著西裝、騎著木棍在北京的現代化立交橋上不屑的大罵「傻B」。天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創作者不但用傻子的囈語 摧毀了我們幾十年的社會歷史,而且也用這一形象主體和敘述中心在譏諷中解構了這幾十年歷史的集體性主體。

當然這一摧毀過程並不是僅有話語變向就能完成的了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幾乎嘲笑了被它視作「傻子」的歷史本身和歷史主體的一切要素。如果對這些要素作一種概觀,可以將之分為兩個部分:個體的性與集體的神聖。

三、 性的徹底完結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毫無疑問,原本屬於個體行為的對性的追求成了一種集體行為。而這一追求的集體對象只有兩個:一個是劉北蓓,另一個是米蘭。

當劉北蓓在其他夥伴的嬉笑聲中強吻馬猴,馬猴極力拒絕,最終馬猴臉上紅紅一片而劉北蓓氣急敗壞的時候,《陽光燦爛的日子》對性進行了第一次嘲諷和瓦解。——對於馬猴這個對性略覺神聖與神秘的半大孩子來說,性竟然成了一種強迫進行的集體游戲。當劉北蓓在男孩子們洗澡時闖入而使其中一位性慾勃發下體勃起,引得其他夥伴大罵「你丫怎麼這么流氓」時,性不過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慾望。它沒有絲毫的美麗可言,盡管他們試圖用「流氓」一詞來拒絕性的不美麗。

於是這個據米蘭介紹「認識很多人」,但又不知道自己名字正確念法的劉北蓓成了一個毫無神秘性因而毫不美麗的單調的性的對象。在她那裡,馬猴找不到他所渴望的那點兒美麗的東西。那麼,馬猴自認為很合己意的對象米蘭出場了。

米蘭「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出場給馬猴以極大的神秘感,於是在他眼中米蘭也就成了他自視是由自己獨自尋找到的美麗高貴的暗戀對象。然而最初的神秘並沒有給馬猴以長久的可以守侯的美麗體驗。

由最初不敢看米蘭熟睡中無意暴露出來的身體;到看著身穿大塊暴露的泳衣的米蘭,說她「肥」的象剛生過孩子的婦女而朝她豐腴的屁股踹上一腳;再到他最終去強暴米蘭而使米蘭女性特徵暴露無疑;馬猴一步一步陷入對性的迷惑與失落之中。性的美麗的外衣一層層的被剝落,性不過就是慾望。

米蘭不過是馬猴虛假的性幻想的對象。起初,馬猴還可以為在夥伴面前證明自己並不膽怯以向米蘭顯示自己男人的魅力而爬上高高的煙囪,摔落下來也興高采烈;可當「彪哥」這個黑社會大哥也是米蘭的昔日情人出現時,盡管馬猴仍舊毫不猶豫的拿起刀子想保衛她些什麼,但米蘭的美麗與神秘已經開始破碎了,因為米蘭竟然根本就不是純潔的;當劉思甜公然以帶米蘭為女友自居時,馬猴終於明白,米蘭從來沒有和他好過,她不過是他的暗戀甚至是意淫對象。於是,「強暴」這種最拙劣最無能的滿足性慾的手段被他使用,可用這種手法去獲得實際上摧毀了他心理上最後那點殘留的美麗:當情況變成米蘭大叫「這樣有什麼意思」而主動滿足他時,馬猴提起褲子落荒而逃。性,美麗的性甚至是骯臟的性都離他遠去了。

性不過就是那隻充滿了氣的、在空中象炮彈一樣飛來飛去的避孕套。它那麼的直接與無所謂,可以在空中盪來盪去而顯出莫大的自由;它那麼的不可遏抑,可以由一隻小小的橡皮套子膨脹成一枚橫掃千軍的炮彈。然而,它又是那麼的無意義,因為僅僅竟是一個小眼兒導致了原本覺得很寶貴很神聖的生命的誕生。

當馬猴穿著米蘭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一條鮮紅的游泳褲站在高台上的時候,與其說他是要再次向米蘭證明自己以求最後的美麗,不如說他是要徹底摧毀自己的美麗的幻想。他絕望的從高台跌落入水,在池中游浮,那一刻馬猴再也沒有什麼美麗的念頭了。——他再次游向了米蘭、劉思甜,劉北蓓這些他曾經拒絕過的人,他渴望再次融入他們,然而結果卻又是摧毀:千萬只腳一次次踏下來向他宣告他徹底的孤寂。他,甚至沒有能力去獲得庸俗大眾的認同。人,成了孤零零的人。當馬猴絕望的仰躺在水池中央時,我們彷彿看見了「傻子」那無處不在的身影。

就這樣,對性的瓦解完成了。馬猴由拒絕庸俗的性到追求美麗的性再到美麗破滅再到拒絕庸俗最終徹底絕望——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對性的摧毀全過程。

四、集體神聖的完結
如上所述,《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無處不在的消解「性」的同時,也無處不在的消解著集體的神聖性。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刻畫米蘭的時候,對她作了細致的解剖剝去了她的性的美麗外衣,而最終米蘭如佛家語成了「一個臭皮囊」。這個過程也完全可以理解是為對集體神聖的消解。米蘭對於這幫孩子來說是集體的性的對象,而在馬猴心裡則又具有神聖的意味,當米蘭暴露出她的虛假時,一種集體虛無的意象就產生了,而當馬猴急噪的試圖強暴她時,我們甚至可以說,馬猴是在自己完結由自己構造起來的神聖。

劉思甜因為年紀較長又剛從部隊退伍回來而在馬猴這幫孩子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他似乎成了他們的領袖。他可以隨便命令別的孩子去門口等人,買冰棍甚至是「到一邊蹲著」。打群架的時候他說了算,和彪子對峙時由他作頭。然而,在馬猴的假想中,劉思甜被無數次的猛刺——集體的領袖也完結了。他雖然不象那個心狠手辣的流氓頭子「小混蛋」最終被幾個十六七歲想取代他地位的孩子刺死,但他的結果同樣具有象徵意義:他成了真正的生理傻子。

前面已經講到,以劉思甜為頭的這個小集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是傻子的分身。這是一個傻子的集體。這個集體最終的命運是各奔東西,很長時間里彼此音信全無。為什麼呢?是他們大了,不需要再在一起胡亂玩耍了嗎?這只是一個極普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馬猴的被拒絕。馬猴一次次的被他昔日的夥伴踏進水裡,那無數雙腳輪次踏下,標示著集體的隔膜。腳是要踏向自己的夥伴的,但同時卻也是踏向自己,踏向這個昔日的集體。直到有一天他們覺得這個集體無聊了而各奔東西時,那無數次的「踏」才顯出真正的力量來。集體從內部瓦解了,原因卻只是一個成員和另一個成員之間在性事上的爭執。

流氓的領袖最終被更年輕的流氓所殺,混混的領袖最終被炮彈震成了傻子。威風八面的老將軍和年輕貌美的小老婆坐在集體的最前列與大眾「集體偷看」黃色電影卻又冠以道貌岸然的名目。為人師表的老師在神聖的講台上卻是那麼的飛揚跋扈和滑稽委瑣。著裝齊整的某國大使竟然是用破爛裝扮的騙子。開著軍車打架斗毆的流氓們集體喝酒放盪的地方竟是掛著領袖像的共產主義飯店(老莫)。少年們在迎接「貴賓」可他們的形象和舞蹈卻宛如拙劣的小丑。軍隊大院的大門竟然由一個傻子和一個戰士一起守衛。——《陽光燦爛的日子》殘忍的把世界萬物的原生態赤裸裸的展現給觀眾看:沒有什麼原本神聖,崇高,偉大的集體行為是真正如其所是的。

對也許是世界上最溫馨的集體「家」的解構,徹底完結了集體的一切神聖性和完滿性。家是什麼呢?人們可以象馬猴的父親一樣不要升遷的機會去創造它,也可以象馬猴的母親一樣不要教師的工作去追求它,然而「家庭」這個溫暖小集體結成之後呢?以前不要升遷的開始不回家而試圖重新獲得機會,原本不要工作的開始牢騷百出氣憤異常。這是怎樣一個家庭呢?昏暗的光線,陰暗的角落,離散的心靈,孤寂的孩子——「家」虛空了。

就這樣,在一種細心經營地打亂時空與模糊現實的優美敘事中,《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一種「傻子囈語」的方式,完結了對集體、對神聖的解構。

五、 傻子向傻子的回歸
當一切都完結的時候,我們應該回過頭來重新審視「傻子」這個角色並對《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進行整體的總結。

歷史不過是混亂模糊的,而歷史的主體不過是「罵自己傻B的傻子」,
盡管有些時候他們的身旁還有強權(解放軍)的守衛——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所力圖展現給觀眾的,對歷史以及個人的摧毀性概括。

年輕的時候,這些傻子們就生活在「無」里。沒有學習,沒有父母,沒有性,沒有工作,沒有勇氣。長大了他們依舊是生活在「無」中。當多年以後,馬猴們在豪華轎車上因為一句傻子的「傻B」而快樂地呵呵大笑時,一切意義都消逝了 :轎車,洋酒,西裝革履,美麗,神聖,價值,性,集體——通通隱退於「傻B」之後。

他們初時是生活在「無」中的傻子,終了仍舊是生活在「無」中的傻子。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個從「傻子向傻子回歸」的過程。起點與終點唯一不同的也許只是對「無」的態度:在成年的傻子看來,「無」已經不成為一個問題,「無」就是習以為常的生活,因為面對「無」他們已經能夠放聲大笑。

2000年12月4日

注釋:
1、「敘事既是真的,又是假的。」——詹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頁。
2、 人在現代社會里「受到威脅的不只是人的一個方向或對世界的一定關系,而是人的整個存在連同他對世界的全部關系都從根本上成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撐點,一切理性的知識和信仰都崩潰了,所熟悉的親近之物也移向飄渺的地方,留下的只是陷於絕對的孤獨和絕望之中的自我。」 ——施太格繆勒,《當代西方哲學主潮》中譯本,上卷,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82頁。

Ⅸ 姜文執導的首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底在講什麼所要表達什麼的內涵是什麼

表層主題有兩個:友誼、愛情。
深層主題有兩個: 理想、追求
發現米蘭照片引出馬小軍對愛情理想的追求;打六條引出對英雄理想的追求;

Ⅹ 如何評價陽光燦爛的日子有什麼亮點

《陽光燦爛的日子》用別致的手段呈現青春的熱血與激情,敘事與抒情結合得非常完美,亮點是這是一部從里到外都充滿活力和新意的電影,以浪漫主義的手法描繪了文革時代年輕人的激情與夢想。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1993年出品、1995上映的一部電影,本片是姜文導演的處女作,由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

評價

《陽光燦爛的日子》無疑是90年代中國影界的意外之喜。它帶給觀眾的決不僅僅是一種無所事事的閑聊調侃,也不僅僅是對特殊年代的追憶與譏諷。

當觀眾深深地為影片打動時就會發現,這部影片所展現的竟是一個意象豐富、意味深長的「社會一個人」、 「文化一心理」圖景。

閱讀全文

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主題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