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主角 > 牧笛的電影主題

牧笛的電影主題

發布時間:2022-06-25 04:54:50

⑴ 劉德華的牧笛是否是一隻牛的異想世界

天王劉德華2007全新國語大碟《一隻牛的異想世界》,生肖屬牛的華仔,超乎想像的異想音樂空間,跨越無限主題和曲式的音樂作品,帶你進入最美好的音樂狂想之旅!新碟推介歌曲包括∶主打歌「牧笛」及「歸宿」。台灣版加贈∶Bonus Track—最新飲品粵語廣告歌「只想抱抱」。

正在忙於拍攝中韓合資的電影《三國·見龍卸甲》,再加上近期的瘋狂歌迷事件,華仔已有一段時間在媒體上看不到他的影蹤。繼《再說一次.我愛你》睽違兩年時間未發國語專輯的華仔,即將在暑假推出全新的國語專輯,搶鮮主打歌「牧笛」是一首有關牛郎、織女愛的故事,再現「劉式情歌」的曲式。此曲更找來插畫家吳羚溦來為華仔創作插畫。

碟內除了充滿「劉式情歌」外,曲風也很多元化,有軟式Hip-Hop的街頭舞曲,也有動聽的R&B;而整張專輯的製作重心,環繞著愛情、環保、全球暖化、人生態度等議題。此外,碟中劉德華還為李連傑「一基金」主唱主題曲「壹塊錢」,而好友曾志偉亦特別在「最受歡迎男歌手」一曲聲音演出。

⑵ 水墨動畫《牧笛》,一個小牧童的牛跑了,然後他吹著悠揚笛子,讓萬物陶醉... 小牧童吹的那個調子是什麼

這部動畫片的音樂 這只曲子是有音樂家吳應炬作曲的

你可以到這個網站上看看 有下載地址 以及樂譜 http://bbs.guqu.net/dispbbs.asp?boardid=12&ID=173079

..............................

水墨動畫

1960年中國誕生了兩種新的美術片形式:折紙片和水墨動畫片。
水墨動畫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它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製作中,那種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水墨動畫片是中國藝術家創造的動畫藝術新品種。它以中國水墨畫技法作為人物造型和環境空間造型的表現手段,運用動畫拍攝的特殊處理技術把水墨畫形象和構圖逐一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形成濃淡虛實活動的水墨畫影象的動畫片。
水墨動畫片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60年代初試製成功的片種。一般動畫人物的造型,都是採用「單線平塗」,而水墨動畫片卻具有中國民族繪畫的優良傳統即水墨畫的特點。人物造型既沒有邊緣線,又不是平塗,而能從影片上表現出毛筆畫在宣紙上的效果。水墨動畫片為中國電影藝術實現民族化、群眾化,開辟了一條新道路。
1960年1月31日,陳毅副總理參觀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會」時,對美術電影工作人員說:「你們能把齊白石的畫動起來就更好了。」同年2月(1960年3月),上海美影廠成立了由阿達負責人物和背景設計、呂晉負責繪制動畫、段孝萱負責拍攝和洗印技術的試驗小組,經近三個月的時間(1960年3月至1960年6月),使《水墨動畫片斷》試驗獲得成功。1961年7月,美影攝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宣告了中國水墨動畫片首創成功,該製作技術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中中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
從1961年到1995年(34年),上海美影廠共攝制水墨動畫片4部(1.小蝌蚪找媽媽1961年7月2.牧笛1963年12月3. 鹿鈴1982年12月4. 山水情1988年10月)(水墨動畫從一開始在中國動畫領域就不是商業片)。每一部都有其特色,都有創新,都有所前進。
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 與一般的動畫片不同,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渾然天成,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角色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麗,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它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意境深遠。由於要分層渲染著色,製作工藝非常復雜,一部短片所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是驚人的。美影廠對水墨片投入巨大,製作班底也是異常雄厚,除了特偉、錢家駿這樣的老一輩動畫大師,就連國畫名家李可染、程十發(水墨動畫不僅是普通的動畫片,而且要比一般動畫更具藝術性,不同專業間的融合更緊密。)也曾參與藝術指導。正是因為這樣不惜工本的藝術追求,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博得了交口稱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同中國人的耐心競爭,日本動畫界甚至稱之為「奇跡」。可是也正因為藝術價值同商業價值的脫離,也使得水墨動畫面臨著無以為繼的尷尬。
六十年代的水墨動畫片

1.《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集體編導,背景設計:鄭少如、方澎年,動畫設計:唐澄、鄔強、戴鐵郎、阿達、呂晉、嚴定憲、矯野松等,藝術指導:特偉、技術指導:錢家駿,攝影:段孝萱、游涌、王世榮,1961年7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根據方惠珍、盛璐德創作的同名童話改編,取材於畫家齊白石創作的魚、蝦等形象。影片開頭是銀幕上出現一本素雅的中國畫畫冊,封面打開後,是一幅幽靜的荷塘小景,鏡頭漸漸向畫面推去,古琴和琵琶樂曲悠揚而起,把觀眾帶進一個優美抒情的水墨畫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動起來,它們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什麼樣子,於是開始尋找媽媽……它們經過誤認金魚、螃蟹、小烏龜、鯰魚為自己媽媽的一個又一個波折,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它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影片里小蝌蚪活潑可愛,猶如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漫畫家方成說:「這部片子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可以說每個鏡頭都是一幅動人的畫面,使觀眾感到象是走進了藝術之宮。」法國《世界報》評論這部影片時贊揚說:「中國水墨畫,畫的景色柔和,筆調細致,以及表示憂慮、猶豫和快樂的動作,使這部影片產生了魅力和詩意。」1962年,茅盾看了這部影片,寫下詩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復清新。榮寶擅復制,往往可亂真。何期影壇彥,創造驚鬼神。名畫真能動,潛翔栩如生。柳葉亂飄雨,芙渠發幽香。蝌蚪找媽媽,奔走詢問忙。只緣執一體,再三認錯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認識不全面,好心辦壞事。莫笑故事誕,此中有哲理。畫意與詩情,三美此全具。」1962年影片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1961年獲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1962年獲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動畫節短片特別獎和1964年第四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78年獲南斯拉夫第三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一等獎,1981年獲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屆國際青少年電影節二等獎。(由於藝術性較一般的商業動畫高,所以獲獎的可能比一般的商業動畫大,水墨動畫在形式上具有更出色的藝術表現能力)

2.《牧笛》
《牧笛》是一部童話題材的影片,編劇特偉,導演特偉、錢家駿,攝影段孝萱,背景設計方齊眾,動畫設計鄔強、矯野松、林文肖、戴鐵郎,繪景方澎年、秦一真,笛子獨奏陸春齡(民族音樂首次被加入了水墨動畫之中)。1963年12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用抒情的筆觸,描繪了這樣一個故事: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一個天真活潑的牧童騎著水牛去放牛,做了一個夢,牛忽然失蹤了,原來牛被飛流千尺的瀑布所吸引。牧童喚它,它不動。牧童從風竹發出的音響有所領悟,削竹為笛,吹奏出悠揚悅耳的樂曲,水牛被笛聲吸引到牧童身邊。他騎上牛背,踏著暮色的田埂,悠然歸去……影片故事簡單,通過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節,抒發牧童與水牛間的親密關系,最後牧童用竹笛的音樂戰勝了代表大自然的瀑布,贏得水牛歸來,從而完成影片的主題:「藝術高於自然。」影片中水牛是根據畫家李可染的風格(水墨動畫形象一開始就是從傳統繪畫中提取出來的,帶有天然的藝術性)繪制的。李可染畫的水牛,氣宇軒昂,質朴無華,有獨特風姿。為了這部影片,他特地畫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畫,給繪制組作參考。影片聘請山水畫家方濟眾擔任背景設計。《牧笛》背景採用了中國江南景色:小橋流水、楊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風光。並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現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高山峻嶺和飛流千尺的氣象,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個影片充滿詩情畫意,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放牧圖,也是一首質朴雋永的田園詩,又是一曲娓娓動聽的交響樂。畫面優美,意境深遠,節奏流暢,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影片完成不久,極「左」思潮使影片不能與觀眾見面,在片庫禁閉了十多年。重新上映之後,立即受到國內外的一致贊揚。1979年獲丹麥第三屆歐登塞城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1980年特偉去美國講學時,帶去《牧笛》,美國觀眾看了後發出陣陣掌聲,說:「實在太美了」,「簡直是奇跡」、「這真是完全中國式的動畫片。」1981年日本動畫協會舉辦「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時,觀眾看了《牧笛》後,深感驚訝。一位日本動畫人士在留言簿上寫道:「當聽到水墨畫能動起來,簡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後,真是大吃一驚。這樣的作品,是用什麼技術搞的呢,確實難以想像。能夠把水墨動畫製成動畫片,表明了中國人民對自己傳統藝術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說是『了不起』。
新時期的水墨動畫片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美影大力進行撥亂反正工作,使中斷17年之久的水墨動畫片恢復生產。
1.《鹿鈴》
《鹿鈴》編劇桑弧,導演唐澄、鄔強,攝影段孝萱,美術設計程十發,背景方濟眾、方澎年,動畫設計常光希、陸青等,1982年12月美影攝制完成。這是部童話題材的影片,是根據廬山「白鹿書院」中一個有趣的傳說編寫的,並賦於新的內容;老葯農和他的小孫女在深山采葯時,救護了一隻受傷的小鹿。小孫女把小鹿領回家,細心照料,建立了親密的感情。在小孫女為保護小鹿而腿部受傷時,小鹿還代小孫女上集市賣葯和采購食物。後來在上山采葯時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著小孫女贈送的銅鈴,依依不捨地和祖孫倆告別。這部水墨動畫片是在相隔近20年後恢復製作的,攝制組人員大部分是新手,加上電影膠片和洗印技術的發展,過去的技術條件和數據已不適用,這些都必須重新作出試驗和確定標准。經過一年多努力終於攝制完成。女導演唐澄運用水墨畫的藝術形式,使影片呈現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該影片1983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同年7月獲蘇聯第十三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特別獎。

2.《山水情》
《山水情》編劇王樹忱,總導演特偉,導演閻善春、馬克宣,攝影段孝萱,動畫設計孫總青、姚沂、陸成法、徐建國、金國忠,1988年10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描述老琴師在回鄉途中尋覓知音,找到一個漁家少年,結為師徒。老琴師循循善誘,少年聰穎好學,終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間,老琴師將心愛的古琴贈給少年,獨自走向山巔白雲之間,少年彈奏古琴,悠揚的琴聲,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師……影片把人物作為主體,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了相當和諧的結合,對於人物不佔重要地位的中國傳統水墨寫意山水畫有了突破和提高。攝影師打破前三部傳統逐格拍攝手法,對准原幅背景進行拍攝,再與逐格拍攝的動畫鏡頭相合成,充分發揮了中國水墨畫的特色。在處理師徒離別的影片高潮戲時,採用畫家現場作畫,攝影師現場拍攝的手法,再與動畫鏡頭合成,使影片充分顯示出藝術家們筆情墨意帶來的層次感和節奏感。這部僅18分鍾的影片,格調清新、灑脫、空靈、飄逸,將中國詩畫的意境和筆墨情趣融進了每一個畫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雲氣繚繞的山,那煙霧朦朦的水,虛中有實,實中帶虛,顯示出中國藝術的深厚傳統。同時,與之緊密揉合的各種現代動畫手法,把中國水墨動畫這朵藝術奇葩推向新的境界。在國內,該影片1988年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首屆全國影視動畫節目展播大獎和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91年首屆上海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在國際上,該影片1988年獲第一屆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1989年獲莫斯科青少年電影節「勇與美」獎,同年10月獲保加利亞第六屆瓦爾納國際動畫電影節優秀影片獎,1990年獲加拿大第十四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短片獎,1992年獲印度孟買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證書獎。
水墨動畫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它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製作中,那種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1960年,上海美影廠拍了一部稱作「水墨動畫片斷」的短片,作為實驗。同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該片一問世便轟動全世界。
與一般的動畫片不同,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渾然天成,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角色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麗,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它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意境深遠。
由於要分層渲染著色,製作工藝非常復雜,一部短片所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是驚人的。美影廠對水墨片投入巨大,製作班底也是異常雄厚,除了特偉、錢家駿這樣的老一輩動畫大師,就連國畫名家李可染、程十發也曾參與藝術指導。正是因為這樣不惜工本的藝術追求,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博得了交口稱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同中國人的耐心競爭,日本動畫界甚至稱之為「奇跡」。可是也正因為藝術價值同商業價值的脫離,也使得水墨動畫面臨著無以為繼的尷尬。
值得一提的是,「萬氏兄弟」對中國早期動畫片的貢獻以及萬籟鳴攝制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已有人作專題報導。在此簡要介紹萬籟鳴的弟弟萬古蟾,我們已經從錄像帶看到很多中國大陸的剪紙片,追根溯源,剪紙片的創始人就是被尊稱為「二萬老」的萬古蟾。萬古蟾經過多次試驗,1958年成功拍攝了第一部彩色剪紙片,有別於西方很早就有的卻以黑色剪影形式出現剪紙卡通片。在以後陸續拍攝的《漁童》、《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中,技巧臻於成熟。萬古蟾和他的創作夥伴們汲取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使各種類型的剪紙人物或動物在銀幕上傳達出各自的喜怒哀樂,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精靈活潑。在剪紙人物(動物)的關節處,用細銅絲或者從撞球拍的貼膠處刮下的小黏粒聯結,然後把它們放置在攝影機前逐格拍攝。當然,也有個別片段是用動畫片的動畫繪制方法拍攝的,例如金魚游動、漁夫撒網時的柔軟擴散以及主角的搖頭等。就拿金魚的游動舉例子,那種輕紗般飄動的尾部動作,就不得不用畫在賽璐璐上的動畫片段來代替,只是畫法上仍採用剪紙的剛勁有力的線條,以免用動畫代替的鏡頭與剪紙片鏡頭之間出現明顯的差別。
到了80年代,剪紙片試用「拉毛」剪紙新工藝,出現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拉毛」工藝使《鷸蚌相爭》中漁夫穿的蓑衣和鷸的羽毛直接產生水墨暈染效果,拑攝過程比較簡單,不會像拍水墨動畫片那樣反反復覆繁瑣無比。後來,連羽毛工藝畫的特色也被剪紙片引用,把羽毛貼在剪紙鳥類的身上,裝飾與寫實兼備,使1985年出品的《草人》獲得好評。
剪紙片的攝製成本比動畫片低,缺點是剪紙人物的表情變化和轉面、轉身都不能像動畫片那麼靈活自如,動作有局限。當某一個鏡頭中的剪紙人物動作和角度須要大幅度的改變時,只能藉助於下一個鏡頭,而當下一個鏡頭中的人物動作和角度又須要改變時,不得不又依賴接下來的另一個鏡頭……於是,不斷的剪,不斷的畫,一部短短的剪紙片拍下來,同樣的人物,不知道要剪多少個。剪得再多,畫得再多,還是難以避免人物動作長久保持同一個角度的缺點,但這個缺點也正是剪紙片的藝術特色。有的動畫片,不是也很講究「酷」味,讓主角長久保持一個表情或者一個姿勢一動也不動嗎?
大陸的木偶片早期受東歐國家影響,凡是蘇聯有最新出品的木偶片,必定在美術電影製片廠多次放映作為工作參考用,連動畫系的學生也不止一次的從電影廠借調捷克木偶片《皇帝和夜鶯》、《仲夏夜之夢》觀摩學習。著名的木偶片導演靳夕,曾經在50年代遠赴捷克向木偶片大師特倫卡(大陸譯作德恩卡)學習,他在1963年拍攝的《孔雀公主》長達80分鍾,走的就是特倫卡的抒情路線。其中一長段孔雀公主南麻喏娜在刑場上向眾鄉親依依惜別的舞蹈,細膩動人,足以代表中國大陸木偶片的水準。拍木偶片的木偶腳底下,都一律用腳釘固定,塑料製作的四肢用銀絲貫穿,銀絲甚至貫穿到五指,使特寫鏡頭中的手指伸展自如。也有木偶不用銀絲,而在手腕、手肘、膝蓋等處裝置靈活的關節,也適合逐格拍攝。為了不同的表情,只能用「換頭術」了。
現在的水墨動畫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由於其製作過程繁瑣又耗時間,但並不是人們所理解的動畫作業都在宣紙上完成。我們雖然在螢幕上看到活動的水墨滃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靜止的背景畫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筆觸,只有背景畫面才是如假包換的中國水墨畫。原畫師和動畫人員在影片的整個繪制過桯中,始終都是用鉛筆在動畫紙上作業,一切工作如同畫一般的動畫片,原畫師一樣要設計主要動作,動畫人員一樣要精細地加好中間畫,不能有半點差錯;如果真的要在宣紙上用水墨畫出那麼多連續動作,世上沒有一位畫家能把連續畫面上的人物或者動物的水分控製得始終如一。
水墨動畫片的奧秘都集中在攝影部門。畫在動畫紙上的每一張人物或者動物,到了著色部分都必須分層上色,即同樣一頭水牛,必須分出四、五種顏色,有大塊面的淺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邊框線中的焦墨顏色,分別塗在好幾張透明的賽璐璐片上。每一張賽璐璐片都由動畫攝影師分開重復拍攝,最後再重合在一起用攝影方法處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在螢幕上所看到的那頭水牛最後還得靠動畫攝影師「畫」出來。
工序如此繁復,光是用在攝影攝一部水墨動畫片的時間,就足夠拍成四、五部同樣長度的普通動畫片。難怪已初步掌握水墨動畫拍攝技巧的日本人回國後都不想輕易嘗試,對一切講究時效的西方卡通電影工作者來說,他們也不會花那麼多時間在每一張畫面上分解、描線、分層著色並且在攝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固定和拍攝。中國人天生好耐性,能夠在一根發絲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鏤滿經文,用同樣的細心,再加上那麼多描線女工,著色女工和從不抱怨的動畫攝影師的合作,也使得水墨動畫片創造成功。當時的文化部長茅盾在感動之餘,還寫了「創造驚鬼神」的題詞案到上海呢。就憑著那種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創造出來的水墨動畫片,確實也引起西方國家、港台等地動畫界人士的贊嘆。《牧笛》中的牧童騎著水墨淋漓的老水牛從柳樹中穿出,走過夕照中的稻田,走向村莊。動作細膩,感情含蓄,完全是中國格調的動畫片,和狄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

⑶ 幫我想想這是哪部國產影片

牧笛》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63年製作,全長21分鍾,水墨動畫。 在《小蝌蚪找媽媽》問世的三年後,《牧笛》出世了,如果說前作是對水墨動畫的嘗試,那麼,《牧笛》就是一次升華:有山有水有雲、有花有鳥有人,整部作品無安全就是中國水墨畫的大合集。和《小蝌蚪找媽媽》的小魚小草小動物完全不同,《牧笛》展現的是美妙中國風光。以牧童尋牛的故事為明線,以笛聲為暗線,製作者將一幅幅中國水墨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

當然,《牧笛》也並非完美。雖然整個故事的場景極為豐富,但是製作者過於求全想將水墨畫的各種風格一起搬上熒幕使得在觀看時總是感到一些不統一,這方面《山水情》可以說表現完美,在統一風格的同時又穿插了不同風格的短鏡頭,將山水的意境表現的出神入化,這也是我為什麼認為《山水情》是水墨動畫的高點。還好《牧笛》的整個故事、音樂和場景結合的十分到位,彌補了前面小小的缺點。

無奈的牧童來到一片竹林,在無了一株特別的竹子。將這株竹子做成竹笛,牧童吹起了那首熟悉的曲子。

這部分是全片的高潮,以水墨中最為人喜愛的竹為開場,伴的笛聲,整個畫面在不同的水墨場景中竄梭,以鳥為主題的此段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山水畫中為觀眾展現了動態的花鳥畫,也稱托出比鳥更優美的笛聲

⑷ 牧笛的影片評價

在《小蝌蚪找媽媽》問世的三年後,《牧笛》出世了,如果說前作是對水墨動畫的嘗試,那麼,《牧笛》就是中國水墨動畫的一次升華:有山有水有雲、有花有鳥有人,整部作品完整的詮釋了中國水墨畫的意象美 。(中國青年網)
馬克宣參與創作的《牧笛》等中國動畫經典電影,不只標志著一個時代的動畫的輝煌成就,也為中國動畫電影留下了難以超越的藝術巔峰 。(新華網)

⑸ 劉德華唱的<牧笛>是什麼電影的插曲

愛呢愛呢我們的愛呢
你在懷里藏什麼擠得抱不緊我
在你胸口找溫柔只找到一片沙漠
沒有蝗的笑容沒有溫度的手
慢慢傾斜的天空正迅速壓垮著我
慢慢傾斜的天空一片一片喔喔
愛呢你的愛呢
愛呢
你呢我的你呢
你呢
從前的那些快樂
從前的
變了沒了
變了
難道你真捨得真捨不得
難道你真捨得
心呢被弄痛了
承諾呢被丟棄了
我的愛呢
你把它給誰了
你在回味什麼嘴唇沒空吻我
想再聽你說愛我只聽到一陣沉默
是不是我迷了路走進

⑹ 動畫巔峰《牧笛》故事,頂級大師的合作,為什麼難以復制

論起我國動畫片的巔峰作品,大多數人會選擇《大鬧天宮》,這個沒毛病。也有不少人會選擇《天書奇譚》,這個也有道理。

筆者認為,如果單從動畫藝術的角度看,1963年的水墨動畫《牧笛》,堪稱是我國動畫藝術的巔峰,原因有三:

1、頂級的繪畫藝術。

2、頂級的配樂。

3、超前的意境。

本文就介紹一下水墨動畫《牧笛》。

而《牧笛》中那悠揚的笛聲則是來自於有「中國魔笛」之稱的陸春齡,他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絲竹傳承人,南方笛派代表人物。

注意一點,《牧笛》中牧童吹笛子時的指法和真實的指法是一樣的,這種嚴謹簡直令人發指。

能聚齊李可染、方濟眾和陸春齡,再加上上美影廠那些專家,這個動畫片的成本放在現代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諸位頂級大師的合作,帶來了中國動畫藝術巔峰之作《牧笛》,也建立了後世難以企及也難以復制的高度,不論是藝術上的還是成本上的。

六、曲高和寡,仍要堅持嗎?

綜合來看,《牧笛》的處境是一種曲高和寡的狀態,不論是意境還是藝術還是成本,都是。

那麼,如果單從藝術創作角度看,這樣有超前意境同時市場生存空間不大的作品是否還有必要去繼續創作?

筆者認為,藝術本身就應該是超前的,一門手藝如果叫藝術,甭管是電影還是字畫,甭管是相聲還是書法,只要是藝術的范疇,那麼在適應市場節奏和需求的同時,都要有超前於時代的作品,藝術本身是有前瞻性和引導性的。

即使無法實現,但我們依然應該嚮往《牧笛》的意境,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⑺ 寫《牧笛》觀後感

初夏,長堤上的垂柳,輕蘸著小河的水面。蟬聲陣陣。這時,悠揚的笛聲由遠而近。一個十歲模樣的牧童,身穿白背心、短褲,赤腳,橫跨在牛背上,吹著短笛。
笛聲婉轉悅耳。牛的步子也合著節拍走得輕松歡快。笛聲引來一雙蝴蝶,象是給牛引路,牛左顧右盼,似乎已沉醉在眼前的一片生機中。
柳堤後頭,溪聲淙淙。幾條小魚在水裡穿梭游戲。牧童要過河,可是,牛太貪玩了,它趟著水,身子慢慢往下沉,水淹過牧童的小腿,水淹到牛的脖子,牛快活地噴著響鼻,吹起朵朵水花。牛玩的高興,昂起頭「哞----」的長叫一聲。牧童揮手要牛上岸,牛不理會。牧童潑弄著水直潑牛頭,牛索性眯起眼睛,愜意地領受這份享受。牧童猶豫了一下,明白了,他舉起笛子一吹,牛立即隨著笛聲上岸了。
岸邊,牛在草地上吃草。牧童坐在高高的樹丫杈上,玩弄著自己的短笛。這時,附近傳來黃鶯的美妙的歌聲。當他發現黃鶯停在竹枝上,正恰然自得地唱歌的時候,他是多麼高興啊。他先是用笛子模仿黃鶯的歌聲,接著笛韻抑揚,比黃鶯的歌喉還要清脆動聽。黃鶯和笛子一吹一唱,互相應答,給大自然格外增添了歡樂氣氛。牛從蘆葦後面探出頭來,豎起耳朵在聽。突然,笛音一轉,吹出又高又尖的花腔,象千百粒珍珠在那裡滾動,黃鶯給難住了,它怎麼也唱不上去,只好羞慚地飛走了。
牧童愉快地半躺在樹丫杈上,仰望頭上風吹的樹葉顫動,笛子和黃鶯的裊裊餘音還在耳邊繚繞,他的眼皮不由自主地慢慢合攏了,甜甜地睡著了,手上還緊緊握著他心愛的短笛。
睡夢中,牧童彷彿聽到牛在叫,他從樹上望出去,原來的竹林、草坡都變得無影無蹤,不知什麼時候牛竟跑到遠遠的土崗上去了。蒼翠的峰巒象一座大屏風似的矗立在土崗後面。峰巒下霧氣蒸騰。
似曾相識的一對彩蝶,逗引得牛兜兜轉。牛撲向彩蝶,可是撲不到。突然,凌空傳來了一陣奇妙的音樂,它象古琴演奏,又象流水的聲音,或者說是古琴和流水的交響。它是太奇妙了,若遠若近,或高或低,在山谷的四周振盪迴旋。牛豎起耳朵聽得出了神,它的腳步慢慢地向土崗背後走去,最後,在雲煙迷茫中完全消失,樂聲也跟著消失了。牧童大聲喚牛,卻沒有反響,只有呼喚的回聲從這山到那山逐漸逝去。
牧童越山過嶺尋找他的牛。山谷間,清溪縈回。漁翁撐著小竹筏過來。牧童向漁翁招手。漁翁讓牧童坐上小竹筏尋牛。
大樹下,一群水牛在吃草。兩個放牛娃正鬥蟋蟀玩。牧童走來向他們問訊,他們擺手錶示沒有看到他的牛。
一條羊腸小徑,兩個少女正挑柴下山。牧童趕來問他們,可曾見到走失的牛;她們遙指山頂點點頭。
牧童急忙向山頂奔去。
山路越走越陡,牧童走得很吃力。他爬上一塊突出的岩石,擦擦汗,環顧四周,只見重巒疊嶂涌現於煙雲之中,陰晴變幻,景色瑰麗。牧童置身其間,真不知身在何處,人在何方!正驚疑間,忽然又傳來奇妙的樂聲,響亮非常。在這樂聲中,只見飛流千尺從雲霧中急瀉而下,劈在岩石上,濺作明珠萬千。激流又以萬馬奔騰之勢,縱縱跳跳地奔向深潭。深潭的水分成幾股,或從石凹處噴出轟隆隆的一股巨流,水氣氤氳,岩邊的小松和野草也給攪動的氣流吹得簌簌作響;或從石縫里掛下一線細流,潺潺水聲象輕撥琴弦,細語低吟......。原來,奇妙的音樂正是來自這里!這激起牧童一種莫可名狀的情感,這情感是熱愛美的心靈的覺醒,是大自然音樂與心靈音樂的共鳴與交流,是一個普通勞動者面對自然美、生活美所激發的對藝術美和一切創造性的美的憧憬。
瀑布下面,水霧彌漫,時聚時散,隱隱之中,可以看到蜷伏在瀑布前面一座石橋上的牛的身影。石橋很象一架古琴,牛正趴在「古琴」上默默欣賞瀑布的雄姿。牧童一見水牛,快活地奔向石橋,直撲到牛的身上。牛一驚,跳起來,當它看清楚是牧童的時候,它扇起耳朵,搖著尾巴,來和牧童親近。
牧童撫摸著它,它也用舌頭舔他。可是,當牧童攀著牛角要它走時,它卻不肯離去。牧童推它,哄它,都沒有用,牛的腳象吸在地上一樣,動也不動。牧童生氣了,他撿起一塊石頭,要狠狠地擲它,手剛剛抬起,象是有些捨不得,把石頭轉而擲向水裡。
離潭不遠,在一個深密的竹林里,牧童坐在石頭上,用拳頭支著下巴在發愣。威風起處,竹子輕輕搖動。風,一陣緊似一陣,吹得竹林里隱約振盪著笛子的音波。牧童越聽越奇,可是當他走近竹林仔細聽,笛聲卻跟著風一起飄去了。牧童抓住一根竹子輕輕地搖,沒有音響;牧童使勁地搖,還是枉然;但當牧童搖到一枝細長的紫竹的時候,卻發出了正是他希望聽到的笛子的音波。牧童拔出鐮刀,「咔嚓」一聲,竹子倒了下來,驚起了幾只小鳥。
牧童試吹新制的短笛,笛聲嘹亮而清脆,他吹起一支牧笛調,那抒情的音調,優美的旋律,使牧童自己完全沉浸在奔放、歡樂的氣氛之中。笛聲飄過,小鳥停落在竹枝上;笛聲穿越竹林,便好象有無數的竹笛在低低地伴和;笛聲飛出竹林,伏在岩石上的牛霍地站了起來,它扇動耳朵,轉動身子,尋找笛聲的來處。這牛,也顯得異常活躍起來!那奔騰直瀉的瀑布也變了,彷彿笛聲在瀑布身上注入了一種新的美麗,再不是那麼狂怒、咆哮了。笛聲劃破長空,飛過群峰之巔。雄鷹停在山巔,靜靜地聽著;笛聲從峰頂飄拂而下,山石上樹梢上聚著各種各樣的鳥兒,都在靜靜地聽著。笛聲送著曲折蜿蜒的溪水奔流,奔流啊,又和笛聲一起落進了竹林。
牧童吹得那麼聚精會神,他整個身心都陶醉了,他象是第一次明確意識到音樂的魅力,他充分領會了藝術美和一切創造性的美的巨大力量。
牛循著笛聲走來,但牧童一點也沒有覺察到。一曲剛完,牧童轉身看見牛,喜得飛步奔去,牛也搖搖擺擺地迎將過來,牧童抱住牛的脖子,熱情地親它,象是老朋友久別重逢。
牧童從夢里驚醒過來,發現自己抱著的並不是牛,而是大樹干。他驚愕地向四周張望,尋找他的牛,忽然想起了笛子,舉笛一吹,牛應聲走來。牧童攀著牛角穩穩地跨上了牛背。
夕陽西下,紅霞滿天。牧童騎在牛背上緩緩歸去,倒影在水裡移動,漸漸地隱沒在炊煙和暮靄之中。

⑻ 水墨動畫片的牧笛

《牧笛》是一部童話題材的影片,編劇特偉,導演特偉、錢家駿,攝影段孝萱,背景設計方齊眾,動畫設計鄔強、矯野松、林文肖、戴鐵郎,繪景方澎年、秦一真,笛子獨奏陸春齡。1963年12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用抒情的筆觸,描繪了這樣一個故事: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一個天真活潑的牧童騎著水牛去放牛,做了一個夢,牛忽然失蹤了,原來牛被飛流千尺的瀑布所吸引。牧童喚它,它不動。牧童從風竹發出的音響有所領悟,削竹為笛,吹奏出悠揚悅耳的樂曲,水牛被笛聲吸引到牧童身邊。他騎上牛背,踏著暮色的田埂,悠然歸去……影片故事簡單,通過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節,抒發牧童與水牛間的親密關系,最後牧童用竹笛的音樂戰勝了代表大自然的瀑布,贏得水牛歸來,從而完成影片的主題:「藝術高於自然。」影片中水牛是根據畫家李可染的風格繪制的。李可染畫的水牛,氣宇軒昂,質朴無華,有獨特風姿。為了這部影片,他特地畫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畫,給繪制組作參考。影片聘請山水畫家方濟眾擔任背景設計。《牧笛》背景採用了中國江南景色:小橋流水、楊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風光。並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現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高山峻嶺和飛流千尺的氣象,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個影片充滿詩情畫意,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放牧圖,也是一首質朴雋永的田園詩,又是一曲娓娓動聽的交響樂。畫面優美,意境深遠,節奏流暢,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影片完成不久,極「左」思潮使影片不能與觀眾見面,在片庫禁閉了十多年。重新上映之後,立即受到國內外的一致贊揚。1979年獲丹麥第三屆歐登塞城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1980年特偉去美國講學時,帶去《牧笛》,美國觀眾看了後發出陣陣掌聲,說:「實在太美了」,「簡直是奇跡」、「這真是完全中國式的動畫片。」1981年日本動畫協會舉辦「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時,觀眾看了《牧笛》後,深感驚訝。一位日本動畫人士在留言簿上寫道:「當聽到水墨畫能動起來,簡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後,真是大吃一驚。這樣的作品,是用什麼技術搞的呢,確實難以想像。能夠把水墨動畫製成動畫片,表明了中國人民對自己傳統藝術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說是『了不起』。

⑼ 動畫片《牧笛》是怎麼什麼改編的

《牧笛》詼宏雄偉、雋永渾厚,在丹麥國際電影節上獲金質獎。
中國的水墨動畫表現了:國畫大師齊白石筆下的魚蝦、小雞、青蛙。
李可染的牧牛。
程十發的人物和小鹿。
水墨動畫片所描繪的對象都是充滿了田園詩情的內容,這是中國遼闊的山河撫育了一代代偉大的藝術家,是長在藝術家骨子裡的藝術精髓。

⑽ 牧笛的介紹

《牧笛》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制的水墨動畫片,由盛特偉、錢家駿擔任導演,盛特偉兼任編劇,段孝萱擔任攝影,是繼《小蝌蚪找媽媽》之後,世界第二部水墨動畫片1。該片以牧童尋牛的故事為明線,以笛聲為暗線,講述了一個小牧童在放牛時睡著了,夢到自己的牛離開了,尋牛過程中,他吹起自己用竹子做的笛子,牛聽到笛聲回到了他身邊,夢醒後他用笛聲引著牛回家的故事2。

閱讀全文

與牧笛的電影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