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甘正傳》的主題是什麼
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於你。」阿甘母親的這一理解,向我們闡明了: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存在,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正是聽著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屬於自己的生活的奇跡。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你都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這其實是影片在暗示: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阿甘。
阿甘天生就註定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會令起點不高的人比天生優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的真實。幼年的阿甘腿有殘疾,阿甘的母親不得不為兒子套上一個笨重的鐵架子,以輔助行走。放學後,同伴們在路上譏笑他,玩弄他,追趕著扔石頭。女同學珍妮喊道:「阿甘,快跑。」阿甘驚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掙扎著爬起。漸漸地,鐵架子不在束縛著他,他奔跑如飛。同伴們追不上他,眼睜睜的束手無策。這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個奇跡。
跑得快真是好世界。憑著驚人的奔跑速度,阿甘進了橄欖球隊,以後又進了大學並最終順利畢業。不久,他參加了越戰。在越南戰場上,阿甘的部隊中了埋伏,一聲撤退令下,阿甘記起珍妮的囑咐:「打不過,就跑。」阿甘於是轉頭就跑。他成了唯一倖免的人。看到這里,觀眾大概都會發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後來返回去救出負傷的戰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戰友,那麼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阿甘因戰功顯赫而受到總統接見。這是導演為我們准備的一幕喜劇,但我們卻不會為此而覺得誇張,可笑。有的人常感覺生活負擔過重,面前困難重重,因此整天垂頭喪氣,鬱郁不歡。阿甘的信念這樣的單純,目標這樣的清晰,即便先天不足,前有窮山惡水,他也以平常心視之,並最終一一跨過,這並不是說愚人之福,保持這種態度和意志的人,信念能減輕他許多關於生命的重負,而使他達到生命之巔。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種愛支撐人生,那就是母愛;阿甘一生只愛一個女孩珍妮,除此他永遠心如止水;他可以為了紀念死去的戰友布巴,而干起自己並不熟悉的捕蝦業(僅僅是由於布巴的一句話)。。。。。。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斗,直到目標的完成,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阿甘的一生中出現了許多奇跡,但這些奇跡沒有、也絕不會引導你去羨慕他,你只會欣賞和阿甘一起的那些歲月、生命和歷史,體味個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Ⅱ 《阿甘正傳》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阿甘正傳》作者溫斯頓靈活運用與人物性格相適應的語言策略,從用法、句法及語用層面上獨具匠心,充分而生動地展示小說主人公。
「傻癲」的心理風格和率真的個性色彩,結合以常人苦心孤詣往往都難以企及的「人生輝煌」,巨大的反差成就了作品令人拍案叫絕的喜劇和諷刺效果。小說人物形象活靈活現,批判現實意義不言而喻,實現了人物語言與心理風格的統一、文本形式與思想內容的題合,體現出作品特有的文學內涵和文學價值。
(2)電影阿甘主題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阿甘是常人眼中的弱智和白痴,但他天性善良單純,加上天賦異稟,使他先後成為大學美式橄欖球明星、越戰英雄、世界級乒乓球運動員、摔跤選手、國際象棋大師和商業大亨,獲得肯尼迪總統的接見,約翰遜總統的授勛,甚至還無意間發現了水門事件的真相。
阿甘「轟轟烈烈」的傳奇一生,看似荒誕不經,其實正是美國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歷史與社會的縮影,透過阿甘的眼睛,也讓我們看到了世態的險惡復雜與庸俗市儈,而更覺人性真誠的可貴。
Ⅲ 阿甘正傳 的主題
阿甘是一個出生很不幸的人,通常人們總是認為這種人不能成功, 在做任何事情過程中。 但是,相反,這個不幸的人已經取得許多難以置信的成功,他是一個足球明星,一名戰爭英雄和一個百萬富翁!
1995年的第六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傳》一舉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等六項大獎。影片通過對一個存在智力障礙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現。影片改編自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小說。只不過原著是一本充滿了諷刺意味的荒誕小說,而影片則對故事進行了修飾和美化。摒棄了原著的荒誕和揭露諷刺意味,為影片增添了一種溫情。這無疑使影片更合觀眾和評委的口味,但卻犧牲了原著的叛逆斗爭精神,使影片成為了一種理想化道德的象徵。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純潔的形象,而珍妮則成了墮落的象徵。這與原著有著極大的出入。對於所敘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終都是以一種溫情和善意的態度來表現的,甚至還加入了詩意化的成分,這使得影片顯得柔和而無傷害性。影片對傳統道德觀念的宣揚和體現。使影片變得易為人們所接受,導演高超的編排技巧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也使影片十分吸引人。影片的內容為影片商業上的成功提供了保證,而導演藝術上的處理也使得影片更加精彩,這就是影片成功的原因所在。
Ⅳ 評論影片《阿甘正傳》影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並加以敘述
在影片中,帶著美國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礙的阿甘凝視著充滿野性的珍妮,彷彿和美國小說大師福克納的名著《喧囂與騷動》中的傻子班吉是遠親。但二者顯然有著根本的區別:班吉只是一個家庭衰亡的象徵,是個真正的低能兒;而阿甘這個「傻子」卻幾乎代表了這個時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誠實守信,做事認真,勇敢無畏,重情輕財,反過來說則是具備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這真是對當今某些社會狀況的一個莫大諷刺。
而阿甘所摯愛的珍妮則是墮落的象徵,她染上了幾乎所有的惡習,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後她死於一種病毒——其實影射的是艾滋病毒。而阿甘卻不計一切,始終如一地愛著她,影片在對他構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責備的同時,更體現了他的純真和善良。
阿甘如同一個戰士,以他貌似簡單,實則更為簡單的頭腦和特殊的才能以及強大的體魄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贏得了生存和發展。這是一種對上帝獎勵善良的希望,同時,它更包含了一種基調:向前,跑。有人說,這樣奔跑會給人帶來希望。事實上,希望確實存在,這部獨特的影片贏得了如此眾多的觀眾,吸引了甚至只喜歡輕松的娛樂片的觀眾,便說明了希望本身和希望的魁力。
阿甘形象的塑造顛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與傳統觀念背道而馳,具有強烈的反傳統、反主流性。阿甘的經歷讓許多「聰明人」相形見絀,我想導演就是想通過阿甘形象的塑造來反諷社會,反映社會現狀,比如對人的異化、墮落的揭露等�藉此來引起人們對社會與人們命運、前途的關注。有趣的是,阿甘身後總有一群尾隨者,他們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隨阿甘,可以這么說,這就是美國當時社會的一種現實,人們對現實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動力與意義,只好無望地把命運寄託在別人身上。而阿甘卻總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現實,勇敢地跑下去,這不能不說是絕妙的諷刺。
對於這樣一個近年來好萊塢電影中少見的鮮明人物,阿甘無疑會被載入史冊,在美國,阿甘就是戰後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這代群體的化身,在他們的經歷中,3K黨、搖滾、越戰、肯尼迪、尼克松等紛紛登台亮相,在和平的混亂中他們成長,道德的重建,個性的張揚,使他們的人生道路充滿著變數,他們看來似乎缺少錘煉,步履蹣跚得讓人放心不下,但他們終究是長大了,並且他們跑起來的速度出乎了父輩的意料。
在小說《阿甘正傳》里,它的結尾是這樣寫的:「不過,我跟你說,朋友:有時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見整個天空就那麼鋪在那兒,可別以為我什麼也不記得。我仍舊跟大家一樣有夢想,偶爾我也會想到換個情況人生會是什麼樣兒。然後,眨眼之間,我已經四十、五十、六十歲了,你明白吧?」
相信即使看到這里,每個人內心的惶惑感一點都不會減少,但同時我們也會油然而生一種超脫的感覺,就像我們仰望星空,感到一種自然的和諧和偉大的力量,雖然一些問題還是沒有答案,可是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時間總是無情地流轉,它在催促我們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虛擲光陰。
Ⅳ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主題是雖然大多數人都有夢想,但是往往只有少數人會用一生堅持不懈的付出行動去努力實現它,所以最後成功的總是少數人。
《阿甘正傳》是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電影,由湯姆·漢克斯、羅賓·懷特等人主演,於1994年7月6日在美國上映。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繪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跡的勵志故事。
(5)電影阿甘主題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阿甘是個智商只有75的低能兒。在學校里為了躲避別的孩子的欺侮,聽從一個朋友珍妮的話而開始「跑」。他跑著躲避別人的捉弄。在中學時,他為了躲避別人而跑進了一所學校的橄欖球場,就這樣跑進了大學。阿甘被破格錄取,並成了橄欖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
在大學畢業後,阿甘又應征入伍去了越南。在那裡,他有了兩個朋友:熱衷捕蝦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長官鄧·泰勒上尉。這時,珍妮已經墮落,過著放盪的生活。阿甘一直愛著珍妮,但珍妮卻不愛他。在戰爭結束後,阿甘作為英雄受到了約翰遜總統的接見。在一次和平集會上,阿甘又遇見了珍妮,兩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在「說到就要做到」這一信條的指引下,阿甘最終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在他的生活中,他結識了許多美國的名人。他告發了水門事件的竊聽者,作為美國乒乓球隊的一員到了中國,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勞。貓王和約翰·列儂這兩位音樂巨星也是通過與他的交往而創作了許多風靡一時的歌曲。最後,阿甘通過捕蝦成了一名企業家。
Ⅵ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阿甘正傳》的這一根本性人生觀啟發我做出這樣的思考:雖然大多數人都有夢想,但是往往只有少數人會用一生堅持不懈的付出行動去努力實現它,所以最後成功的總是少數人。因為多數人都太在意結果,他們是因有結果才會有行動,而不是因為有了足夠正確的行動才造就了那樣的結果,他們不明白結果是通過行動創造出來了,而不是自動掉下來的或是預先就存在的,我們真正要關心的是行動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本身。許多人就是因為太在意結果而很少有行動,總是在用一種復雜的眼光面對人生,思考和埋怨大大多於行動,對待人生養成了這種顛倒的邏輯習慣,才一生無所作為的。這也是阿甘精神所要揭示的核心問題:坦盪而誠實地面對現實的問題,簡單而直白地面對人生的過程,人生往往是這樣的:你想要的東西總是同你最後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人要學會「珍惜」和「改變」。
Ⅶ 《阿甘正傳》中阿甘代表了什麼美國精神而珍妮又反映當時美國的什麼思潮
美國本土電影《阿甘正傳》是一部反智電影,既描述了一個非常凄楚的愛情故事,更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勵志故事,自始至終都是對美國文化和美國精神的全面展示。雖然說阿甘是一個智障的社會小人物,但是,他與他的女人以及兩個摯友都從不同程度和不同側面反映了美國傳統的精神實質,這些都是對二戰後美國垮掉的一代人的精神呼喚,對新文化的批判,要求當時的美國人民要努力重塑美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部影片所反映的美國精神具體分析如下:
1.頑強的奮斗精神:在影片中,阿甘雖然是一個常人認為的傻子,但是,他卻有著普通人沒有的超越現實感,也具有獨特的民族個性。他智障的頭腦保留了他的單純和天真,無意間更好地展現了「美國夢」和美國精神。由於自身的腦部問題和腿疾,阿甘經歷了常人所難以承受的困難,比如說作為殘疾人的阿甘,本來不可以到正常學校就學,但是,他的母親卻為他成功爭取到了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權利。之後,他又在人人平等的信念支撐下,擺脫了很多身體上的障礙,最終成功地突破了自己,並獲得了生活的信心。這樣的故事情節事實上告訴我們:美國普通民眾都具有這樣的價值觀,那就是說,人人平等,人人具有同等的價值,只有通過不懈的奮斗才能獲得成功。這是因為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包容了各個民族、人種和信仰,他們都是來美國尋夢的,但是,這部電影告訴人們,只有不斷地努力奮斗,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即使像阿甘這樣的智障人,都能夠獲得成功。
2.誠信善良的人生觀、堅貞的愛情觀和友情觀:應該來說,愛是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代表信念之一。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人物來體會不同的愛,即阿甘和母親家人之間的愛、阿甘和巴布朋友之間的愛以及阿甘和珍妮男女之間的愛。這三種不同的愛,分別代表了美國普通民眾對愛的詮釋,也是一種美國精神的體現。就阿甘與母親之間的家人之愛來說,阿甘由於不是健康人,他從小就被父親拋棄,但是,他的母親卻積極樂觀,不畏生活的不公與艱辛,依然認為阿甘與正常人一樣,送他上正常人的學校等。阿甘很好地遺傳和繼承了母親堅強進取的性格,逐步養成了善良、誠信、積極向上的性格;阿甘在越戰中結交的兩個摯友,巴布和丹中尉,充分體現了美國人的朋友之愛。巴布是黑人士兵,但是,阿甘沒有種族歧視,一樣地與巴布成為好友,並在關鍵時刻奮力去救他,雖然巴布最終犧牲,但是,在戰後,他又與另一個戰友兼領導――丹中尉合辦了捕蝦公司,算是對朋友之情最好的詮釋;在影片中,阿甘雖然是智障者,但是他也有著常人的感情,渴望愛情,他純真地愛上了自甘墮落的珍妮,無論珍妮如何作踐自己,但是,他對珍妮的愛卻是真摯而永恆的。這種愛情體現了美國人對於愛情的執著,並表達了人人都有愛和被愛的權利。
3.高尚的個人品德和修養:阿甘作為一個智力低下的社會小人物,卻具有常人一樣甚至超越常人的個人品德和修養。當他參軍以後,他憑借自身單純的內心世界在軍隊里有了出色的表現,並獲得了長官和同行的認可和贊賞,這體現了美國精神中注重誠信的特點。一旦踐踏誠信,就會面臨個人誠信危機,比如說尼克松總統著名的「水門事件」,給美國民眾提了一個醒。影片中還表達了美國人務實進取的精神,而且在獲得了成功和大量財富以後,美國人表現出的是一種熱衷慈善、樂善好施的良好精神面貌。在他們獲取財富的過程中,他們可以節儉努力,秉持著不浪費的消費心態。但是,一旦獲得了成功並擁有了大量的財富以後,他們又會熱衷於慈善事業,這是美國人普遍的精神寄託,能夠給他們帶來精神的滿足感。因此,在影片中,阿甘通過不懈的努力成為億萬富翁,但是,他卻保留著勤奮努力節儉的優良品質,退隱回家中做了一名園丁,並捐出了大部分的財富給社會和人們。這體現了美國生活重視慈善事業的現實,是一種美國精神的個人品質表現。
4.特有的平常心態:阿甘由於腦部受損成為不幸的智障人,但是,他又是幸運的,智障使他幸運地成為一個無欲無求的普通人,他無論是在患有腿疾的情況下成功跑步,還是在戰爭中表現出色,無論是作為乒乓外交使者,還是最後成為億萬富翁,他都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自由和平常心。正是阿甘的這種單純心思,使得他獲取了很多成功的機會,他能夠拋開一切雜念,置身於自己的奮斗目標當中去,重視過程,不強求結果,這種順其自然的平常心卻反而給阿甘帶來了無盡的成功,並且他在成功以後,能夠仍然保持平常心退居家中,做了一名默默無聞的園丁,把財富看作身外之物,大部分捐贈給了需要的人和機構,這也是一種美國精神的充分體現。
5.傳統價值觀的回歸:這部影片是從一個智障人阿甘的眼光出發,體現了反主流文化的衰落,人們對於傳統美國精神重塑的渴望和信心。阿甘是傳統美國道德價值的代表人物,可以說他除了腦部有智障以外,其他方面都反映了人們對傳統道德價值觀回歸的渴望。二戰之後的美國一代算是垮掉的一代,他們經歷了種種社會的不公和磨難,但是,他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信仰。這部影片正是激發了人們對傳統美國精神的重新審視和信仰,即人們要正直,誠實,忠於友情和愛情等,熱衷慈善事業的財富觀。人們對於種族歧視應該採取弱化的態度,提倡人人平等,讓人們能夠在飽經戰爭磨難後重拾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重新塑造出熱愛生命和愛人與被愛的美國精神。
而珍妮則是這充滿創傷的時代的另一個代表。她出身於不幸的家庭,成人後也不順利,顛沛流離,靠難以啟齒的零工生活。珍妮很自然的加入了質疑美國價值觀的嬉皮士群體,追尋她所認為的人生意義。可惜她最終也沒有找到,卻傷痕累累,一度想要放棄生命。她知道青梅竹馬的阿甘一直無私地注視和思念著她,但她一直抗拒低智且傳統的阿甘能帶給她幸福。直到生命將要耗盡,她才明白阿甘才是她最好的歸宿。顯然電影對她傾向負面,她浪費了一生,也只有阿甘代表的美國精神能夠挽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