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速9》叫座不叫好,口碑大撲街,沒了巨石傑森,淪為一部爛片,你怎麼看
一個多月以前,《速度與激情9》曝出中國版預告片,預告中主人公范迪塞爾尤其添加了一段對中國粉絲的表白,兩手交匯處在胸口,比出一個極大地心,並字字真切地講出一句中文:「我愛中國」。然後我發現了,不僅范迪塞爾對中國屢次套近乎,《速9》在中國公映的時間乃至要比北美提早一個多月,就在公映前的緊要關頭,范迪塞爾又爆猛料:稱《速10》有非常大概率在中國拍。
② 悠盪的意思是什麼
說文:
------悠:
編號:6891 心部 悠 you1 憂也。從心攸聲。 以周切
------盪
編號:2857 竹部 簜 dang4 大竹也。從竹湯聲。《夏書》曰:「瑤琨筱簜。」簜可為干,筱可為矢。 徒朗切
悠盪:
③ 鞦韆一詞由何得來
《古今藝術圖》上說:「此(盪鞦韆)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敏捷)者。」(見清翟灝《通俗編》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屬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圍地區,鞦韆原是其進行軍事訓練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帶兵打敗山戎後,將其國土劃歸燕國,鞦韆也隨之向南流傳,後來逐漸演變成游戲的用具。
盪鞦韆日後主要為宮中、閨中女子的游戲或傳統節日廣場狂歡內容。漢武帝時宮中盛行盪鞦韆;唐人高無際《漢武帝後庭鞦韆賦》雲:「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盪鞦韆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唐代宮廷把盪鞦韆稱為「半仙戲」,五代王仁裕在其筆記《開元天寶遺事》中說:「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盪鞦韆一方面可「擺疥」(醫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釋閨悶」。《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五回開頭寫吳月娘、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等在花園里盪鞦韆的場面,並引用了據說是出自唐伯虎之手的《鞦韆詩》。詩雲:
二女嬌娥美少年,綠楊影里戲鞦韆。/ 兩雙玉腕挽復挽,四隻金蓮顛倒顛。/ 紅粉面對紅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 游春公子遙鞭指,一對飛下九重天。
李清照亦填有一首《點絳唇·蹴罷鞦韆》。一時間,盪鞦韆幾乎成了女性的專利品。
大概在唐宋以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的大量涌現,盪鞦韆才演變成節日中廣場的狂歡節目。杜甫有詩雲:「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劉禹錫亦有:「鞦韆爭次第,牽掩彩繩斜。」可見盪鞦韆習俗流傳之廣之盛。
宋代詩僧惠洪也有一首題為《鞦韆》的詩:
畫架雙裁翠絡偏,佳人春戲小樓前。/ 飄揚血色裙拖地,斷送玉容人上天。/ 花報潤沾紅杏雨,彩繩斜掛綠楊煙。/ 下來閑處從容立,疑是蟾宮謫降仙。
從以上描述盪鞦韆習俗的詩作中,我們便可窺見當時這種習俗的全民性。也許人們對傳統鞦韆玩膩了,尋求新花樣,鞦韆習俗開始變化。
宋代出現了「水鞦韆」。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等書的記載,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還是在南宋都城臨安的西湖、錢塘江,都舉行過這種雜技表演。每逢夏季舉行水鞦韆表演時,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競相觀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兩艘雕畫精美的大船,船頭豎起高高的鞦韆架。表演時,船上鼓聲大作,船尾上雜耍藝人先耍練上竿,然後表演者按次序登上鞦韆,奮力悠來盪去。當鞦韆悠到和鞦韆架的橫梁相平之時,他們雙手脫繩,借鞦韆回盪之力躍入空中,在空中翻個跟斗,然後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勢各異,看上去驚險優美而又變化無窮。「水鞦韆」類似現代跳水運動,是宋代雜技的新發展,在中國雜技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頗有影響。
唐宋之後,盪鞦韆習俗普及全國,盛況空前。
當然,盪鞦韆流變花樣最多的是我國的民族地區。
朝鮮族最喜愛盪鞦韆這一傳統競技游藝活動了,這一活動常在節日舉行,有時還進行比賽。節日里,姑娘們身穿色調艷麗的彩裙,圍在鞦韆旁,爭試高低,只有挑選出來的能手,才能參加運動會的比賽。比賽時,在高空的綵帶上懸掛一串金黃色的銅鈴,比賽選手盪起鞦韆,看誰能碰響銅鈴,碰到的次數越多,成績越高。飄逸的長裙,叮當悅耳的鈴聲,驚險的擺盪,令人嘆為觀止。
台灣高山族人稱盪鞦韆為「渺綿」,是「飛天」的意思,這與漢族人對鞦韆的傳統認識是相同的。
雲南西北及川南納西族的盪鞦韆習俗俗稱「鞦韆會」。納西族東部的鞦韆會多在每年夏歷正月初一至初四舉行,西部則於正月初六開始,歷時4~5天不等。清代《鹽源竹枝詞》雲:「高懸彩架接雲天,共慶新年勝舊年;姊妹艷裝爭奇麗,倩郎拋索送鞦韆。」麗江白沙村一帶,當年結婚的新娘常以紅繩系鞦韆扶手,用點心、瓜子等招待盪鞦韆者,以此討得平安吉利。永寧等地於「鞦韆會」的最後一天由女青年備辦酒席款待前來賽鞦韆的男青年。席間男子用鍋煙抹女子臉,互相追逐嬉戲,以抹黑為吉。傳說古時「鞦韆會」期間有魔鬼來捉拿美女,後因以此法遮顏,防遭鬼害,成為會中的又一習俗。
④ 李商隱的愛情故事
把愛情埋在春天裡
--------李商隱的愛情幽歌
張書玉
流年清淺,花葉無聲,任時梭再荏苒也抵不了青春年少。歲月流轉,繾綣千年,憑光陰再蹉跎也褪不盡素顏韶華。但是,我的一生只有三季春天,她在我的生命里流淌,不為一朵花停留,不為一片水感傷,每個春暖花開的時節醞釀繁華的花事,只為等待一個人的問候。每個春天都有別樣的詩情畫意,像是一方柔軟細膩的蜀綉,盡管青春霜華浸染,總感到惠靈生香。春光花雨暈染了一生的至真至純。夕陽慢落,香茗悠品,終覺得心靈安寧,歲月無老,每個春天清冷而靜好!
第一個春天
那一年的春天,比往年來的更早一些。洛水兩岸的春風煙柳輕輕拂褶了河面的冰泮,京城洛陽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灼灼其華,熱烈而奢侈。在這個春天裡,我背起行囊,告別了家鄉沁陽,來到繁華的京都之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記住這個春天,是風。因為有風,盪滌在我的心胸。我才記得那年的春天記得你的名字------柳枝。
與你邂逅緣起春風,也許是春風的無意抑或春風的有情,一方詩箋被吹起。從此我的心被吹成鼓鼓的風帆,駛進了那一方溫馨的港灣。
那年春天的牡丹花,開遍洛陽的每一個角落,而洛陽的女子亦如牡丹花一樣,盡顯風華。每一個來到洛陽的人,不論男人還是女人,無不為洛陽的牡丹花和身如牡丹花一樣的洛陽女子而嘆為觀止。
洛陽每年都舉辦百花會,期間全城出動,大擺宴席,以牡丹花作屏,把房子的梁、柱、棟、拱上都以竹筒儲水,插上牡丹花,上萬朵牡丹花競相開放氣氛富貴而熱烈。洛陽的豪門望族、官宦學士賞花吟詩舉酒作賦展現才華。你是當年的牡丹花女,洛水河畔的長堤上擺滿了各色花朵,奼紫嫣紅,尤以牡丹為最,而你就是花香氤氳中的一支絕代瑤黃,妖嬈嫵媚之態比之牡丹更勝幾分。看到京都的繁華,想到我的夢想。年輕氣盛的我乘著酒興賦詩一首:「不妨何范盡詩家,未解當年重物華。遠把龍山千里雪,將來擬並洛陽花」(漫成其一)。
忽然春風乍起,詩箋旋舞,像一枚牡丹花瓣飄到了你的身邊,你蓮步輕逸優雅頷首,青絲及腰玉手纖纖撿起了詩箋。香帕搖曳拂去芳塵煙瞳雋眸凝注詩箋,酥唇微啟皓齒翕忽字字吟哦。我急急去撿忽又止步只是隔了牡丹花叢,含情脈脈的注視著你的背影。不料,你突然回過頭來,目光正好落在我的面龐。那一瞬間,四目相對,我愛慕你的芳華,你渴慕我的才情,我們擁有了愛情。有時候愛情就這么簡單,僅僅一個眼神而已。
後來,我知道了你的名字叫柳枝,是洛陽一個富商的女兒。落花有意,流水有情,我們開始頻繁的約會,記不清有多少次約會了,每一個次約會都是那麼艱難,因為我們是兩個不同階級的人,我們不是天造地設的一雙,你躲避著你的父母,悄悄的和我來往。每一次約會都是那麼浪漫都是那麼幸福,每一次約會我都會為你寫一首詩。每一首詩你都如獲至寶,捧在懷里,晚上,枕著它入眠。依稀記得我送你的詩:「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東。朝佩皆垂地,仙衣盡帶風」(垂柳)。「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落花)。 可是好景不長,這場註定沒有結局的愛情兩年後隨風而去,父母把你許配給了一個有權有勢的王侯,你是一個柔弱的女子我是一個無力的書生沒有半點反抗能力。
最後的一次約會,我們兩個人相忘於江湖。
可是,愛上一個人只需要一秒鍾,忘記一個人卻需要一輩子。我怎麼忘得了呢?於是,我為你寫:「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你回信:「東風雖無力,也令百花殘,百花雖無力,也令東風難,東風若有意,莫叫百花殘,百花若有情,莫叫東風難。」
這一個春天,京都的牡丹花早早凋零了,因為這一年的春天來的過早。你走了,滿城的牡丹花瓣落紅堆秀,飄飄灑灑,鋪紅偌大個洛陽城的大街小巷。這是為你出嫁鋪就紅地毯嗎?春雨瀟瀟,打濕了整個洛陽城。每一瓣牡丹花瓣上都有一枚剔透水珠,這是我為你送別的淚水嗎?洛水兩岸的柳枝依舊青青,如一枚翡翠永遠青在我的心中!
洛陽的春天謝幕了,東風無力的帶走了我人生的第一個春天,那一年春天的繽紛落紅只是我心中的一個凄美絕倫的夢。
第二個春天
玉陽山暮春午後的一場如梨花般灑落的春雨,瀟瀟雨簾中一把粉底滾藕色杏花紋的油紙傘,讓我遇見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柳枝的走帶走了我的一切,天涯路遠,科考失利。那年春天埋葬了我的愛情我的初戀也埋葬了我的心。萬念俱灰的我看破紅塵,一心只追求佛門的清凈。那天清冷的午後,我爬上玉陽山西峰,尋找靈隱觀。山下有晴山上無晴,半山腰就下起茫茫春雨。無法躲避愛情的傷害一樣無法躲避這場暮春凄雨。我一個人孤零的淋雨,一把芬芳的油紙傘飄出一片晴空。一雙清澈幽深眸子的熾烈穿過雨簾融化了我心間的料峭春寒。一方晴空一把油傘,像一朵粉紅的輕雲引領我到了山頂靈隱觀。漫步在雨中。很短的一段路程,我們走了很長時間。到了你的道觀,分別時你把傘送給我,你目送我離開。就是那把傘讓我喜歡上了你。
天空放晴,雨後的玉陽山青翠欲滴。山溪叮咚,玉岩疊瀑;修竹含羞,花香鳥語;清風撫嵐,穿岫繞澗;飛鳥伴翼,蝶蟲雙蹁。在這風光如畫的玉陽山,我認識了你伴公主在靈都觀修行的侍女道姑-------宋華陽。去他的看破紅塵,去他的快活神仙,去他的青燈孤影,去他的拂塵超然。我不做道士了,我要遵重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又是一個暮春的午後,遠望玉陽山,相隔僅三百餘尺朱牆飛甍的靈隱觀與靈都觀像兩個左右心房不可或缺點綴著青色如黛的西峰。如果缺少了任何一個,玉陽山彷彿都會因為心臟停跳而失去青蔥地生命。該還傘了。我蘸的筆飽掭的圓暈於傘上題詩幾句:「花房與蜜脾,蜂雄蛺蝶雌。同時不同類,那復更相思」。「畫屏綉步障,物物自成雙。如何湖上望,只是見鴛鴦」。表達了我的愛慕之情。懷抱著一種信念我來到靈都觀,綠紅銜翠掩映的觀牆鎖不住埋怨的春色,繞牆迂行,你與公主的歡聲笑語越過觀牆在山林間回盪。暮鍾響起,笑漸不聞聲漸悄,你陪公主去做晚課了。我就在門口的青石台階上守望。
玉兔東升,蟾宮熒亮,終於盼到你來關觀門。我把雨傘還與你。月光下你緇衣飄逸娥眉如黛面似羞蓮玉睫纖柔眸水清淡安好一如流年。斑駁琉璃月影蹁躚峨冠投下清影恰似疏桐缺月嫵媚清淺。不知是有情抑或是無意,你身影閃進觀門的那一刻,伴著流水的月華瀉地一方蜀錦素帕不覺渾然飄落。我輕輕撿起,一絲馨香隨山間清涼的風微漾。月光下玉帕隱然字跡兩行:但願與君知,不求與君老。如果說你的一把傘給了我心靈上的晴天,那麼你的一方素帕便是晴天之上悠盪的數朵白雲。晴空因白雲而蔚藍,白雲有藍天更素貞。
玉陽山的春天還沒走遠,我的人生的第二個春天已經凋零。終於有一天,公主發覺我們的私情,公主的臉上只寫了兩個字:驚怒。
悲劇就這樣發生,我被公主趕下了山,而你卻不知所終。不知道結局的結局是讓人最害怕的結局,反正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見到你,也許你已經被遣送回宮,也許公主賜給了你三尺白綾······
暮春的花雨在玉陽山的西峰上飛舞,有一段的愛情被埋葬在飄落的枯葉與殘紅之中。天空陰晦,暮雨中的玉陽山黯然失色。山溪嗚咽,山岩激瀑;雨竹飄搖,花落鳥悲;凄風破嵐,縛川羈澗;飛鳥折翼,蝶蟲孤單。在這傷心的玉陽山,我告別了你伴公主在靈都觀修行的侍女道姑-------宋華陽。
當公主的侍衛把你從我身邊帶走時你那淚眼縱橫的回眸我永遠不會忘記,她如一潭深不見底的泓水淹死了我的心。渺遠的行板又在玉陽山回響,一聲一聲叩打著我的心弦:真情伴花香/凄雨人彷徨/無悔與你相遇相知/守候一春花開時光/春華早開放/苦雨兼凄涼/我不怕遇上你註定有淡淡的憂傷/哪怕用盡一生真情換不來花開芬芳/不求晨起看曉霧/只願暮近望夕陽/我為你摘一份採菊東籬的悠然/時光的盡頭笑看紅塵過往
站在山腳下回望玉陽山,我熱淚盈眶,我永遠會記得這座山,記得一個叫宋華陽的女子。
第三個春天
又是一個春天,百花開得依舊明艷,春風吹得依舊溫暖,可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我不再奢望我生命中的花開。雖然和煦繾綣的春色讓我想起了柳枝憶起了宋華陽。 時光的書簡讓我明白了:不能把握的必須泰然的放棄,不論是詩是自然還是五彩斑斕的情意。情感零落人生常態,偶然話起,徒增傷感。心中僅存的一點溫柔也會被侵蝕。經歷了兩次刻骨銘心的愛情悲劇,我的心如一潭死水般麻木。我不再奢望愛情,只想有一個家。
我和柳宗元一樣,八歲時父親就已經去世,作為長子,我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擔,十歲的時候就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我曾經是唐朝王室家族的一員,可惜像我這樣淪落到民間的王室後裔太多了,我與唐王室的血緣關系已經非常遙遠,皇室的恩寵記不得我們了。少年時的落魄生活促使我有一種強烈的走上仕途,求取功名的願望,因為我知道只有靠我才能彰顯門楣,封妻蔭子,光宗耀祖。我唯有發奮苦讀。
十六七歲時,我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這兩篇文章讓洛陽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對我刮目相看,同樣也是古文高手的他對年紀輕輕的我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我知道像我這樣地位較低的讀書人沒有別人的舉薦是得不到我想要的一切的。我找到了令狐楚呈上《春日寄懷》表達了想有翻作為卻無人引薦苦惱:「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青袍似草年年定,白發如絲日日新。欲逐風波千萬里,未知何路到龍津」。很快就接見了我,並聘我為自己的幕僚。也就是在這時候我相遇相知與柳枝、宋華陽。一次被愛情打趴下,起來是很艱難的。兩次被愛情打趴下,就不想再站起。我想就這樣躺著走玩生命中的每一個春天。
還是一個暖的讓人面含桃花的春天。令狐楚恩師把一個你帶到了我的面前,問問我是否滿意,如果滿意就結為連理。如今的我沒有選擇的權利,我需要的不再是愛情只是一個沒有愛情的家而已。接下來的故事就像春風潤開桃李花一樣自然而然。我與你完成了既無花期又不轟烈的春季。
我對你很冷淡,就如冷香抱枝的花骨朵遲遲不願向春風開放,盡管你的柔情如二月的春風溫暖而芬芳。日子一天天靜靜流淌。你的蘭質蕙心、賢惠舒雅純綿如水風化了我冰冷的感情。我不知是感激還是憐憫抑或是愛情兼或親情。我心中的那潭死水開始漣漪微瀾。
慢慢地,我開始對你笑了,開始牽掛你了。我成家之後,為了生計和功名曾多次離家奔波,你我聚少離多,萬般柔情化作了無盡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秋水漲池離別了誰,巴山夜雨思念的誰,夜雨寄北牽掛的誰,西窗剪燭重逢的誰。
誰說好人一生平安,你還在風華正茂的年齡不幸染病身亡。你走後,我悲痛不已,一種莫大的孤獨感寂寞感侵襲了我。寫下《房中曲》為你悼亡:「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我開始相信宿命,這一輩子註定沒有完整的愛情。
你的一生走的比暮春的花瓣還輕,可總還是沒來得及趕上我第三個春天的花開。婆娑淚眼又送春風,落紅萬點均化相思情。空有花好月圓,素琴輕調誰人聽。我還是迎風為你在唱:「流黃的綺窗伴一盞青燈/含羞的修竹搖一片孤影/凄涼的秋雨敲一方素箋/幽幽的夜色染一天思情/巴山的夜雨又打濕了誰的夢幻/西窗的紅燭又燃燒著誰的素顏/時空啊,任你亘古久遠,也隔不斷綿長牽絆/距離啊,縱使萬水千山,也阻不絕繾綣情緣/無力的東風,帶走了一夜無眠/寂寞的落紅,掩遮的舊夢已殘/花雨遲暮孤燈清盞/是誰仍在凝眸處醉舞胭脂淚衫/歲月淡妝顏色褪盡/是誰還在尋覓春暖花開的流年」。
尾聲
回憶影響我一生的三個女人,我永遠記住你們的名字:柳枝、宋華陽、王小姐。
又是一年的春天,花葉飄零笛聲殘。玉簟清涼望歸雁,暮雨瀟瀟影孤單。我截然一身,獨上西樓,眼含熱淚,寫下了《錦瑟》表達我對你們一生的追念: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凄涼的錦瑟啊,為什麼有五十根柔弦?這一弦一柱的悲戚聲里,使我想起曾經美麗的青春年華。就像莊子夢見了蝴蝶,一片痴念;又宛如望帝變成杜鵑,無限流連。月華如水一樣流淌在海面,鮫人眼淚哭成明珠;溫暖陽光照玉化作雲煙。曾經多情的往事只能成為遙遠的記憶,即使在當時也感到惆悵無言。
謹以這首詩來紀念我生命中的三個女人,讓我記住她們。讓我把對你們的愛情永遠埋在這明媚的春天裡。
2014年3月20日
⑤ 紅豆曲的歌手介紹
空靈飄渺的歌,餘音纏綿;不著一字的詠嘆,傾訴出多少悲悼、追懷和感慨。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已播放18集了——你是否熟悉了片頭《無字歌》那悠盪的旋律?你是否知道,演唱者陳力至今還不是專業演員?
三年前,著名作曲家王立平應邀為《紅樓夢》作曲,傾盡心血。十幾首「滿腔惆悵,無限感慨」的歌由誰演唱?他想到了在茫茫歌海中尋到的陳力——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物理化驗員。1983年五一,他在友人家吃餃子,電視里正播放職工匯演錄像。一個圓潤的女高音倏忽而過,在他腦中留下印記……匯演磁帶調來了,王立平憑著音樂家敏銳的聽覺,「挖」出了這從未謀面的歌手。一次成功的合作,為陳力主唱「紅樓」創造了機遇。從此,王立平揮淚而寫,陳力和淚而唱。曹雪芹筆下一首首詩詞變成哀婉動聽的歌,飛上了熒屏——
落紅滿地,怎不傷情?陳力最愛唱《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慢板,她唱得輕而不飄,愁腸百轉,黛玉寄人籬下的辛酸盡在其間。全曲28句的詠嘆一波三折,連綿不斷地把情緒推向高潮:「花落人亡兩不知」!這一句,是陳力的用心所在:顫音飽滿勻稱,聲如素練急抖;長達數拍的「亡」字,是情的迸發,淚的飛濺!
《分骨肉》——探春的悲歌。開頭的旋律音域低,光用聲音唱不出光彩。平時熟讀的小說使陳力生發出無窮聯想:水波浩渺,一葉扁舟,「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被迫遠嫁,生離的悲痛勝過死別——陳力以情帶聲,「一番風雨路三千」抑鬱而發……結尾中「奴去也」的「去」字音域跳度大,陳力索性不用顫音,把聲音放開。演唱難度加大了,同時收到「嚎啕揮淚,令人斷腸」的效果。
《紅樓夢》插曲真摯細膩,每小節都精心設計,拖腔、顫音、軟彎、硬彎都有講究。為表達不同感情,大多數歌詞字字有彎,有時一字數彎,迭宕迂迴。《題帕三絕》「眼空蓄淚淚空垂」的「垂」字,陳力把幾個硬彎轉得頓挫生情,唱出幽咽抽泣的感傷和拂去又來的愁懷。在《嘆香菱》中,她在民族唱法基礎上運用氣聲,增加了歌曲的表現力。
重視技巧,又不露痕跡;從內容出發,不表現演員自己。這樣的演唱,成就了陳力的特色,也就是電視劇《紅樓夢》歌曲的演唱特色——古典美:典雅、清麗、端莊、質朴;悲劇美:纏綿、哀婉、凄切、情真。
5月初,《紅樓夢》劇組赴港參加首映式,亞洲電視台現場直播陳力演唱的主題歌《枉凝眉》。一曲歌罷,電話接踵而來,稱贊她為香港歌壇帶來清新的氣息。亞視藝術總監高興地題詞,給她以「出谷黃鶯」的美譽。
人說自古紅顏多薄命,陳力也歷盡坎坷:「文革」中受家庭株連,藝術才能不得發揮;初唱「紅樓」,丈夫又患癌症,拋下她和孩子溘然而去……陳力沒有陷入困境不能自拔,而是把切身體驗編織進歌里,使「紅樓」歌曲更加動情。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熟悉了陳力的歌聲,紛紛爭購她演唱的《紅樓夢》插曲專輯磁帶,首都許多藝術團准備吸收她為專業演員。
陳力的歌動人,她還善於表演。在本周六播出的《紅樓夢》第22集中,她將從幕後走到屏前,以廚房柳家媳婦的身份同觀眾見面。
陳力版的紅豆曲,字字血淚,令人不忍卒聽。曲中融入了民間小調的元素,與後期寶玉流浪街頭的落魄配合得很恰切,聽起來有斷腸之感 。 中國大陸當代著名女歌唱家。1977年進入東方歌舞團;師從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教育家郭淑珍;1978年赴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學習東南亞民間音樂;1984年被哈爾濱市政府授予哈爾濱市榮譽市民;1987年在由中央電視台和電影家協會聯合主辦的評選中,被評為全國十名最受歡迎的歌唱家之一;1999年11月歌曲《周庄好》參加了由國家旅遊局舉辦的首屆全國旅遊歌曲大賽,並獲得銀獎及個人演唱一等獎。
如果說陳力的紅豆曲是帶有民間風格的,那麼鄭緒嵐的紅豆曲可以理解為閨閣的幽情。這首紅豆曲在編曲上完全顛覆了原版,沒有採用編鍾的敲擊聲作為前奏,反而採用可交響詩的風格。隨後而來的幾聲古箏的錚錚撥奏,又彷彿是多情少女心境的描繪。整首曲子的風格並不像原版那樣悲苦,而是籠罩著淡淡的憂傷,不失為另一種演繹。 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第十一屆中國婦女代表大會代表、全國青聯委員。
吳碧霞通過多年來系統的聲樂訓練和對大量聲樂作品的學習與探索,使她同時掌握了演唱中國聲樂作品與外國聲樂作品兩種不同風格的聲樂演唱方法,是中國首位將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集於一身並獲得了最高國際獎項的歌唱家。
吳碧霞的紅豆曲,無論在編曲還是演唱上是最貼近原版的。此版在情感的表達上值得稱道的。
⑥ 不懂為什麼紅樓夢那些歌曲的原唱陳力為啥默默無名
清歌凄凄繞紅樓
——記陳力《今晚報》記者馬競雄
空靈飄渺的歌,餘音纏綿;不著一字的詠嘆,傾訴出多少悲悼、追懷和感慨。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已播放18集了——你是否熟悉了片頭《無字歌》那悠盪的旋律?你是否知道,演唱者陳力至今還不是專業演員?
三年前,著名作曲家王立平應邀為《紅樓夢》作曲,傾盡心血。十幾首「滿腔惆悵,無限感慨」的歌由誰演唱?他想到了在茫茫歌海中尋到的陳力——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物理化驗員。1983年五一,他在友人家吃餃子,電視里正播放職工匯演錄像。一個圓潤的女高音倏忽而過,在他腦中留下印記……匯演磁帶調來了,王立平憑著音樂家敏銳的聽覺,「挖」出了這從未謀面的歌手。一次成功的合作,為陳力主唱「紅樓」創造了機遇。從此,王立平揮淚而寫,陳力和淚而唱。曹雪芹筆下一首首詩詞變成哀婉動聽的歌,飛上了熒屏——
落紅滿地,怎不傷情?陳力最愛唱《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慢板,她唱得輕而不飄,愁腸百轉,黛玉寄人籬下的辛酸盡在其間。全曲28句的詠嘆一波三折,連綿不斷地把情緒推向高潮:「花落人亡兩不知」!這一句,是陳力的用心所在:顫音飽滿勻稱,聲如素練急抖;長達數拍的「亡」字,是情的迸發,淚的飛濺!
《分骨肉》——探春的悲歌。開頭的旋律音域低,光用聲音唱不出光彩。平時熟讀的小說使陳力生發出無窮聯想:水波浩渺,一葉扁舟,「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被迫遠嫁,生離的悲痛勝過死別——陳力以情帶聲,「一番風雨路三千」抑鬱而發……結尾中「奴去也」的「去」字音域跳度大,陳力索性不用顫音,把聲音放開。演唱難度加大了,同時收到「嚎啕揮淚,令人斷腸」的效果。
《紅樓夢》插曲真摯細膩,每小節都精心設計,拖腔、顫音、軟彎、硬彎都有講究。為表達不同感情,大多數歌詞字字有彎,有時一字數彎,迭宕迂迴。《題帕三絕》「眼空蓄淚淚空垂」的「垂」字,陳力把幾個硬彎轉得頓挫生情,唱出幽咽抽泣的感傷和拂去又來的愁懷。在《嘆香菱》中,她在民族唱法基礎上運用氣聲,增加了歌曲的表現力。
重視技巧,又不露痕跡;從內容出發,不表現演員自己。這樣的演唱,成就了陳力的特色,也就是電視劇《紅樓夢》歌曲的演唱特色——古典美:典雅、清麗、端莊、質朴;悲劇美:纏綿、哀婉、凄切、情真。
5月初,《紅樓夢》劇組赴港參加首映式,亞洲電視台現場直播陳力演唱的主題歌《枉凝眉》。一曲歌罷,電話接踵而來,稱贊她為香港歌壇帶來清新的氣息。亞視藝術總監高興地題詞,給她以「出谷黃鶯」的美譽。
人說自古紅顏多薄命,陳力也歷盡坎坷:「文革」中受家庭株連,藝術才能不得發揮;初唱「紅樓」,丈夫又患癌症,拋下她和孩子溘然而去……陳力沒有陷入困境不能自拔,而是把切身體驗編織進歌里,使「紅樓」歌曲更加動情。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熟悉了陳力的歌聲,紛紛爭購她演唱的《紅樓夢》插曲專輯磁帶,首都許多藝術團准備吸收她為專業演員。
陳力的歌動人,她還善於表演。在本周六播出的《紅樓夢》第22集中,她將從幕後走到屏前,以廚房柳家媳婦的身份同觀眾見面。
(原載1987年6月2日《今晚報》第2版)
小記: 采訪陳力,時間持續了有兩年。她在北京沒有固定住所,采訪地點有時在大觀園,有時在她朋友家裡。
一名業余歌手,能把曹雪芹的詞唱得如此完美,這個特例值得關注。所以關於她的稿子刊出得早,寫得也多一些,後來還有一個萬把字的報告文學。他的哥哥是東北一家青年雜志社的主編,說寫她的作品中,我把握的韻道最為貼切。
陳力人性極好,純朴誠懇透明。采訪中談到自己,她不拔高,也不迎合世人的偏好,只是把她的心得感受、她的坎坷,平靜地向你娓娓道來。後來聽說她做生意出了偏差,遠走加拿大,沒有了消息。
現在網路「陳力貼吧」中,歌迷的熱度不亞於對當紅歌星。網友稱她是「《紅樓夢》歌曲的最好詮釋者」,「絕唱」至今「無人超越」。「一部戲的插曲如此持久地吸引和震撼人」,是她投入心靈和生命演唱的。
寫她的人,首先要熟悉她的作品。十幾首歌聽了一遍又一遍,為了寫作,也收獲了欣賞品味的樂趣。到現在,全部插曲我還都能唱下來。
沒想到在貼吧中,陳力的原版《紅樓夢》磁帶現在像「文物」般珍貴。當年她送我的磁帶有8盒之多,可見陳力有多麼實在;只可惜有的贈人,有的轉借未還,到現在我手中沒剩下一盒……(全文原載馬競雄所著《舞·樂·人——一名記者與文娛的機緣巧合》一書)
⑦ 接出馬仙歌詞
出馬仙 (《出馬仙之驅邪特工隊》電影主題曲) - 高勛
作詞、作曲:高勛
嘿不要被這鬼魂所迷惑,你眼前的只是個魂魄
百年不散只為這一刻,把你的精氣飲沒
嘿他的慾望已經著了魔,到我身後就在這一刻
看我一扇散盡他魂魄,降妖我從不啰嗦
我已經把你的詭計識破,不要再去東藏西躲躲
你的妖術還不夠合格,看看我能奈你何
我回身拔劍八卦鏡出盒,你的命運已在我掌握
不要逼我打散你的魂魄,放下心魔認過錯
我看見我看見,我看見你的軌跡
我天眼我發現,我讀透你的謎底
我屹立我戰起,我毀滅你的魂跡
別靠近再靠近,劍光就穿透你身體
嘿想知道我師從哪一個,你的修為還不夠資格
看我仙陣鎖你的六魄,剩一個哀怨留著
嘿你的慾望已經著了魔,看我降你就在這一刻
回頭一扇散盡你魂魄,降妖我從不啰嗦
我已經把你的詭計識破,不要再去東藏西躲躲
你的妖術還不夠合格,看看我能奈你何
我回身拔劍八卦鏡出盒,你的命運已在我掌握
不要逼我打散你的魂魄,放下心魔認過錯
我看見我看見,我看見你的軌跡
我天眼我發現,我讀透你的謎底
我屹立我戰起,我毀滅你的魂跡
別靠近再靠近,劍光就穿透你身體
三清三教傳神諭,降妖除魔降妖除魔
三魂七魄全部斬沒,座下出馬護生靈
降妖除魔降妖除魔,三魂七魄全部斬沒
深山修真全為這刻,降妖除魔降妖除魔
三魂七魄全部斬沒,歷盡劫難不閃躲
降妖除魔降妖除魔,這就是我的命格
拓展資料:
《出馬仙》是電影《出馬仙之驅邪特工隊》的主題曲,由高勛作詞、作曲並演唱。
《出馬仙之驅邪特工隊》是由山東姜錫濤夥伴影視有限公司出品,淘夢網發行,姜錫濤執導,谷豐、姜錫濤,崔曉靜、周揚聯袂主演的靈異喜劇懸疑網路電影。該片講述古風為了救治女友周揚,參加以江濤為首的驅邪特工隊,一起降妖伏魔的故事。該片於2015年12月31日在中國內地上線。
⑧ 明清時期的鞦韆具有哪些民族特色
在明清時期,除了普通鞦韆外,還有以下幾種帶有民族特色的鞦韆。
其中的一種鞦韆叫做「胡悠」,也叫「木驢」。這種鞦韆是在鞦韆主桿上端綁個鐵軸,軸頭頂在橫梁的正中間。而橫梁兩頭各吊一個小鐵千,人們或是站著,或是坐著,分別在兩頭的鞦韆上,一邊悠盪一邊轉圈。
還有一種叫做「過梁悠」。這是清代道光年間一種比較復雜的鞦韆,做法也相當繁瑣。人們先是在牢固的木架上架起一個方形大木輪,輪子四角各吊著一副小鞦韆。
然後4個人同時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搖動搖盤,使大木輪轉動。鞦韆上的人隨著大木輪子的轉動,或高或低,自在悠盪,非常愜意。
最後一種鞦韆叫做「板不煞」,就是在鞦韆架的橫樑上穿一個轆轤頭,上面繞一條粗繩,讓粗繩兩頭垂下來,其中一根繩頭上固定一個腳踏板。
人們開始耍時,兩只腳需要踏在踏腳板上,然後兩腿夾住粗繩,兩手緊拽另一個繩頭,使繩子這頭往下轉,而粗繩那頭的鞦韆便可以帶著人往上升。
鞦韆橫樑上頭的半圓形荊條吊著花生、糖果、酒等獎品,如果誰能升到上頭,牢穩地固定在轆轤頭上,那他就可以伸手向上去摸賞品,摸著哪一種獎品,就要將這件獎品獎給這個人。
一般人往往上不去就會摔下來,或者上去了沒把緊轆轤頭,又滑溜下來。鞦韆架下墊著松軟的沙土或柴草,根本不用擔心會出危險,這種鞦韆很流行,人們也很喜歡。
其實,在明清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很多盪鞦韆的傳統。那裡還流行有「磨秋」、「風車千秋」等獨特的鞦韆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兩種,一種叫「轉磨秋」;另一種叫「磨擔秋」。轉磨秋是在鞦韆的中間有一個立柱,頂上有一個軸,上面系著4根粗繩,繩末各有一環,由4人抱環旋轉,好像推磨一樣,所以叫做「轉磨秋」。
「磨擔秋」的玩法是,取一根硬木固定豎於場地上,頂端削細做軸,再選一根直徑與木柱相當的木桿,中間鑿凹,橫置於立柱頂上,也就搭成了「磨擔秋」。
木桿兩端騎坐對等的人數,騎坐者用腳蹬地略跑數步後,迅速騎上木桿或匍匐桿頭,木桿便會旋轉起來了。而這個鞦韆兩端上下不斷升沉,好像人在挑扁擔時扁擔的上下起伏,所以稱它為「磨擔秋」。
「磨擔秋」在我國西南傣、景頗、苗、壯、哈尼、布依和仡佬族都很流行,其中以哈尼族的最為典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五六月份,他們稱5月為「五月年」,也叫做「苦扎扎」節。「五月年」便是磨秋節。
風車鞦韆又叫「車秋」、「轉秋」、「轉轉秋」、「轉鞦韆」和「紡車秋」等,因它的形狀略似風車,所以叫做「風車鞦韆」。風車鞦韆的結構比「吊秋」和「磨秋」都要復雜。
首先,人們在場地中立兩根木柱,還要在鞦韆柱頂架起了一個橫梁,橫梁中央套一個木製的十字形滾軸。滾軸上有4對平行踏板,粗繩上拴著一個木板,形狀好像鞦韆一樣。
人們玩時,需要4個人各坐在木板上,使滾軸轉動,然後鞦韆便會上下升降。鞦韆就會做圓形旋轉,轉速快時,就好像飛旋的大風車,很是好看。
在明清時期的黔東南苗族地區,風車鞦韆的每塊坐板上可坐兩人,4塊坐板能坐8個人,這樣的風車鞦韆叫做「八人秋」。
風車鞦韆在苗、阿昌、傈僳等民族中很是流行,其中以傈僳族的最為典型。傈僳族轉風車鞦韆的多為女子。在節日里,她們穿著盛裝前來比賽,鞦韆像紡車一樣開始轉動,越轉越快,如同轉起繽紛的旋轉綉球。在我國東北的朝鮮族也很喜歡盪鞦韆這一傳統競技游藝活動。這一活動常在節日里舉行,有時還要進行比賽。節日里,朝鮮族姑娘們身穿色調艷麗的彩裙,圍在鞦韆旁,她們爭試高低,飄逸的長裙,叮當悅耳的鈴聲,驚險的鞦韆擺盪,令人嘆為觀止。雲南西北及川南納西族也有盪鞦韆的習俗,俗稱「鞦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