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的主題有哪些
1,動作主題
動作片(Action Films)又稱為驚險動作片(Action-Adventure Films),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為核心的影片類型。具備巨大的沖擊力、持續的高效動能、一系列外在驚險動作和事件。
2,奇幻主題
奇幻電影,這類型的電影都大量的包含魔法、超自然現實事件、或是幻想生物如龍、半獸人以及幻想世界如魔戒中的中土。
3,喜劇主題
喜劇片是電影的一種類型,其中主要強調的是幽默。《電影藝術詞典》對喜劇片的定義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
4,恐怖主題
恐怖電影,以製造恐怖為目的的一種影片。故事內容荒誕離奇,引起恐怖。如描寫鬼怪作祟、勾魂攝魄,描寫兇猛動物噬人等等,使觀眾毛骨悚然。
5,愛情主題
愛情電影指的是那些中心劇情主要圍繞著故事主角戀愛關系發展的電影。該類電影常見的主題是,電影中的角色們基於相互間新發現的魅力而作出相應的決定。
② 誰知道電影的詳細分級
什麼是分級制度
分級制度指的是某一組織根據一定的原則把片廠的產品按其內容劃分成若干級,給每一級規定好允許面對的群眾群。它沒有國家法律支持,但在行業內部具有約束力。它只對觀眾起提示的作用,而把選擇權交給了觀眾,由觀眾實行自我保護。
美國的分級制度
美國的分級是由MPAA來制定的,MPAA的全稱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國電影協會」,總部設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這個組織成立於1922年。最初是作為電影工業的一個交易組織而出現的。如今它涉足的領域不僅有在影院上映的電影,還有電視`家庭攝影(home video)以及未來有可能會出現的其他傳送系統領域。
MPAA在洛杉璣和華盛頓為它的成員服務。它的委員會的主要成員由也是MPAA的會員的美國最大的七家電影和電視傳媒巨頭的主席和總裁共同擔任。他們是:
.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
.索尼聲像(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
.Metro-Goldwyn-Mayer Inc.;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21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
.環球影像(Universal Studios, Inc)
.華納兄弟(Warner Bros. )
最早的分級制把電影分成四級,即老少皆宜的G級;兒童要由家長或成年人陪同方可觀看的M級;兒童不宜的R級和21歲以下青少年不準人場的x級。分級制在1970年和1990年兩次修改,目前為5級——
G級: (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眾級,所有年齡均可觀看大眾級,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該級別的影片沒有裸體、**場面,吸毒和暴力場面非常少。對話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到的。
PG級:(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級,建議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有些鏡頭可能讓而用產生不適感.輔導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基本沒有**、吸毒和裸體場面,即使有時間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場面不會超出適度的范圍。
PG-13級:(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 )普通級,但不適於13歲以下兒童.特別輔導級,13歲以下兒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觀看,一些內容對兒童很不適宜——該級別的電影沒有粗野的持續暴力鏡頭,一般沒有裸體鏡頭,有時會有吸毒鏡頭和臟話。
R級:(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限制級,17歲以下必須由父母或者監護陪伴才能觀看。17歲以下觀眾要求有父母或承認陪同觀看——該級別的影片包含成人內容,裡面有較多的**、暴力、吸毒等場面和臟話;
NC-17級: (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17歲或者以下不可觀看——該級別的影片被定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堅決被禁止觀看。影片中有清楚的**場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臟話等。
幾種特殊的分級:
NR U:NR是屬於未經定級的電影,而U是針對1968年以前的電影定的級。
M X P:這一級中的電影基本上不適合在大院線里公映,都屬於限制類的。
英國電影分級制度
「U」級:普通級——適合所有觀眾。在此級節目中只能偶爾使用「damn」(該死)、「hell」(見鬼、混蛋)這類輕微的咒罵語言,極少使用其他溫和的咒罵語言;
「Uc」級:特別適合兒童觀看;
「PG」級:家長指導級;
「12」級:適合12歲以上是成人觀看;
「15」級:適合15歲以上是成人觀看;
「18」級:適合18歲以上是成人觀看。
香港電影分級制度
第Ⅰ級:適合任何年齡的人觀看;
第Ⅱ級:兒童不宜觀看。其中——
第ⅡA級:兒童不宜——在內容和處理手法上不適合兒童觀看;影片可能使用輕微不良用語和少量裸體、性暴力及恐怖內容,建議有家長指導;
第ⅡB級:青少年及兒童不宜——觀眾應預期影片內容不適合成分的程度較第ⅡA級強烈;強烈建議家長給予指導;影片可能有一些粗卑用語及性相關的主語詞;可含蓄地描述性行為及在情慾場面中出現裸體;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內容;
第Ⅲ級:只准18歲(含)以上年齡的人觀看。
新加坡電影分級制度
G級為普通級,其中再分為適合所有年齡的電影和需要家長從旁指導的PG級電影。
NC16級為16歲以下不宜,《拯救雷恩大兵》因包含太多粗俗語言而於1998年成為第一部列入這一級的電影。
R(A)級為限制級(藝術)電影,只供21歲以上的成人觀賞。
加拿大電影分級制度
網路與多媒體的流行,使得父母對如何判斷什麼圖文資料是否適合兒童閱覽,前所未有的深表關注。假如家長對這個問題茫無頭緒,不妨參考一下既有的電影及錄影帶分級制度,其中一些普遍原則很值得借鏡。電影和錄影帶分級,註明哪些級別「兒童不宜」,其原則並不簡單,因為這方面的社會規范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日而變遷。加拿大卑詩省的「電影分級辦公室」(Film Classification Office)就指出,在制訂分級原則時,要考量社會學、人類學及心理學等方面的社會發展因素,要參考民眾觀覽媒體的行為反應研究報告,要經常察視全國的相關立法、措施以及法庭判例。為了讓民眾了解相關觀念及制度的變遷。
目前在卑詩省,電影及錄影帶的分級是根據「映片法案」(Motion Picture Act)及「映片法規」(Motion Picture Regulations)予以規范。所劃分的級別可分為三大類:
一、無條件容許何年齡人士觀看:
「普通」級(General)——適合所有年齡人士觀看。
「家長指導」級(Parental Guidance)——容許所有年齡人士觀看,但主題及內容不一定適合所有兒童,宜在家長指導下觀看。
二、有條件容許兒童青少年觀看:
「十四·陪看」級(14 Accompaniment)——任何十四歲以下的觀眾必須在成人陪伴下才能觀看;並向家長提出警示:映片可能包含暴力、粗俗語言或**相關內容。
「十八·陪看」級(18 Accompaniment)——任何十八歲以下的觀眾必須在成人陪伴下才能觀看;並向家長強烈提出警示:映片可能包含顯而易見的暴力、頻密的粗俗語言、**行為或可怖內容。
三、絕對不容許兒童及青少年觀看:
「限制」級(Restricted)——只容許十八歲或以上人士觀看。映片可能包含顯而易見的**或暴力內容;但分級當局對這一類映片仍有正面看法,認為可能在藝術、歷史、政治、教育或科學等方面具有一定價值。
「成人」級(Alt)——只容許十八歲或以上人士觀看。映片可能包含顯而易見的**或暴力內容;分級當局對此並無表達正面看法,但認為尚可為社會大眾所容忍。
中國電影審查標准
按照電影檢查條例,我們的影片禁止載有下列內容:
(—)、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頌土完整的;
(二)、危害國安全、榮譽和利益的;
(三)、煽動民族分裂,破壞民族團結的;
(四)、泄露國家秘密的;
(五)、宣揚不正當性關系,嚴重違反道德准則,或內容淫穢,具有強烈感官刺激,誘人墮落的;
(六)、宣揚封建述信,蠱惑人心,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
(七)、渲染兇殺暴力,唆使人們蔑視法律尊嚴,誘發犯罪,破壞社會治安秩序的;
(八)、誹謗、侮辱他人的;
(九)、有國家規定禁止的其它內容的。
刪改標准
我們的影片個別情節、語言或畫面有下列內容、應當刪剪、修改:
(一)、夾雜有淫穢庸俗內容,不符合道德規范和觀眾欣賞習慣的;
1、不恰當地敘述和描寫性及與性有關的情節,正面裸露男女軀體;
2、以肯定的態度描寫婚外戀、未婚同居及其他不正當男女關系;
3、具體描寫腐化墮落,可能誘發人們仿效;
4、造成強烈感官刺激的較長時間的接吻、愛撫鏡頭及床上、浴室內的畫面;
5、具體描寫淫亂、強*、賣淫、嫖*、同性戀等;
6、內容粗俗、趣味低下的對白;
7、庸俗、低級的背景音樂及動態、聲音效果。
(二)、夾雜有兇殺暴力內容的:
l、美化罪犯形象,引起人們對罪犯同情和贊賞;
2、具體描述犯罪手段及細節,有可能誘發和鼓動人們模仿犯罪行為;
3、刺激性較強的兇殺、吸毒、賭博等畫面;
4、描述離奇荒誕,有悖人性的殘酷的暴力行為。
(三)、夾雜有宣揚封建迷信內容的:
1、細致描寫看相算命、求神問卜,以及長時間的燒香、拜神、拜物等場面;
2、鼓吹宗教萬能、宗教至上和顯示宗教狂熱的情節;
(四)、可能引起國際、民族、宗教糾紛的情節;
(五)、破壞生態環境,肆虐捕殺珍稀野生動物的畫面和情節的;
(六)、其他應當刪剪、修改的內容。
③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所想表達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人性與獸性的對抗。
電影講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難,家人全部喪生,他與一隻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227天最終獲救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揭示了人性與獸性的對抗,引發了人們深思。與這場奇幻的故事不同的是影片源自於1884年的真實海難事件。
船上沒有動物,取而代之的是四個人,廚師、船長、婦人和孤兒,經歷了多天的求救無果,兇殘的廚師准備將孤兒殺害,婦人拚命阻止,但最後孤兒還是死於廚師的刀下,成為他們向海中獲取食物的誘餌。
(3)電影的三大主題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創作背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編自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不僅獲得過曼布克獎,還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長達1年多的時間。小說的故事吸引了該片製片人吉爾·內特的注意。內特與福斯製作部總監伊莉薩白·蓋布勒花了幾年的時間來發展這個計劃。
由於李安喜歡拍情感強烈的電影,而且他的作品多變,於是投資方決定由李安來拍攝這部電影;而改編原著的任務則指派給了憑借《尋找夢幻島》入圍第77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大衛·馬戈來操刀。馬戈坦接下這份工作之後,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原著轉換成劇本。
最後他決定單純的用一個故事去說另一個故事。在書中,派在對作家說一個故事;同樣的,李安也在用電影對觀眾說一個故事
④ 電影三個傻瓜表達的內容主旨是什麼
對理想的堅持和努力,對權威的大膽質疑和創新,當然,對當今填鴨式書蟲精英教育扼殺自由創作的批判和諷刺。
⑤ 影視藝術的三大要素
電影電視藝術的三大要素:形象、動作和結構。
1.影視的第一藝術要素:形象
影視創作的主要目標是創造形象,而形象的塑造,又貫穿於影視創作的全過程。
形象,既是影視創作的目的,又是手段,是必須高度重視的藝術要素。
銀幕屏幕形象(包括):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以及視聽融合、聲畫合一的影視藝術形象。
呈現在畫面上的視覺形象,又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所構成。
2.影視的第二藝術要素 動作
所謂動作,不僅僅是指演員表演的戲劇動作,更主要的是指影視片中主體的活動方式,是指故事所組成。
3.影視的第三藝術要素 結構
結構是影視創作者根據對生活的認識,按照塑造形象和表達主題的需要,運用電影思維,主要是蒙太奇思維,對動作等諸種藝術元素進行的有機的組織和安排。
結構有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
⑥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三大主題
自由,信念,希望
⑦ 環球影城的電影主題
好萊塢環球影城是一個再現電影主題的游樂園,其內以多部大製作電影為主題的景點最受歡迎。
1、史瑞克4D影院是好萊塢環球影城第一個遇到的游樂項目,在此可以真正的走入電影,體驗全方位立體效果的震撼感。
2、到外星人山洞和ET來一段腳踏車上的太空之旅,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事情。
3、環球影城的經典項目侏羅紀公園,形態生動的恐龍,危險奇異的侏羅紀叢林、遊船從高空俯沖入水的刺激,都讓人興奮不已。
4、 如果在侏羅紀公園還未過足水癮,水上世界(Water World)定可滿足你。各類水上特技營造不亞於電影的緊張畫面,而火爆的動作場面更會將遊客囊括在內,給人真實的危難當頭之感。
5、在以科幻取勝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坐上配合影象和音響搖動的時光機,讓人親身感受回到未來旅程中的重重難關。
6、木乃伊的復仇是環球影城新建的游樂項目,遊客可以進入黑暗神秘的金字塔親歷探險過程,內更有自動拍攝系統,記錄下你的驚險一刻。
7、終結者(Terminator)游樂區,以3D電影和真人結合的方式,重溫魔鬼終結者的恐怖場景。
8、好萊塢環球影城的電車之旅驚險刺激,乘坐電車,一路上會遇到大地震、洪水、木橋坍塌、大白鯊追尾、與金剛對峙等種種意外,還會親身體驗「摩西過紅海」、《速度與激情》中的街頭賽車等電影情節,至於沿途經過的好萊塢電影中時常出現的世界各國布景,更有熟悉之感。
環球影城與環球嘉年華和迪斯尼主題樂園並稱為世界三大娛樂主題。
⑧ 三大電影節各自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festival-cannes.com/
電影節中的王中之王,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可以說是最好的主流電影節.每年五月份舉行, 為期兩周左右,幾乎所有的獲獎影片日後都成為經典。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將電影作為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戛納國際電影節通過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能立即介紹給世界觀眾,還提供了電影創作者與買主接觸交流的機會。電影節的內容由電影節理事會在外國影片、法國影片和短片三個委員會的幫助下確定,由10位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影片評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berlinale.de/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歐洲電影文化的又一聖地,近年勢頭有些下降,每年春季舉行,已經舉行了五十屆。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主要獎項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labiennale.org/en/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每年秋季舉行,為期兩周。1932年8月6日由貝尼托*墨索里尼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促進電影工作者的交往和合作,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後來人們稱之為"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取消「墨索里尼杯」,增加了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這個電影節除評選和獎勵優秀影片外,還放映大量觀摩影片,其中包括在其他電影節上得過獎或未入選的影片,舉行各種討論會、紀念活動,開辦電影市場等。同時也會吸引遊客到威尼斯觀光,這個電影節的特色是每次都有一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