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是枝裕和的《奇跡》
這部劇充滿著淡淡的憂傷,卻堅定不移地告訴觀眾一個事實:實現自己的願望很重要,但比實現自己的夢想更重要的事是要讓深愛的人獲得幸福。《奇跡》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去講述一個故事,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願望,實現自己的願望當然很重要,可是自己深愛的人可以獲得幸福是比實現自己的願望還要重要的事情。航一就是在領悟到這一點的時候開始飛速成長的。
劇名《奇跡》可能指的是一種成長,有些人很小就開始成長,有些人一直到老都沒有成長過,這只能說是生活帶來的改變,算是一種奇跡,因為成長不是一定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
這部劇通過一群孩子和滿載著「奇跡」的列車呼嘯而過的事件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我們要面對的事情除了生離和死別,還有很多,生活也有很多無奈的地方,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忍耐,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劇,值得一看。
⑵ 是枝裕和的第一部懸疑片《第三度嫌疑人》體現了他的哪些風格,效果如何
而今,是枝裕和將自己對此凝練深邃的思考放進了[第三度嫌疑人]里。
一個曾經兩度殺人的男人,在法庭上面臨審判:
律師只想著怎樣減輕刑罰,檢察官巴不得趕緊對其定罪,法官只想著怎樣在規定時間內審完案件。
這不是理所當然嗎?已然成為常識一般。
[第三度嫌疑人],左律師重盛和右犯人三隅在獄中見面
但是枝裕和要問了:如果審判過程中,並沒有人真的在乎事實真相,那案件的真相和正義在哪裡呢?
和加繆寫《局外人》來質詢司法制度一樣的尖銳和一針見血。
是的,你知道,這其實不僅是某些知識分子的困惑,更是司法制度甚至法哲學的困境。
不論真相,只求法律事實
《Legal High》里,古美門律師曾對菜鳥新手說:
「為自己委託人的利益全身而戰,我們律師能做的只有這個。」「我們又不是神,怎麼可能會知道正義那種東西,你就認為正義只存在於特攝英雄劇和《少年jump》中吧。」
[第三度嫌疑人]犯人最後的死,成為「第三次死亡」
《局外人》里的犯人,從始至終被隔絕在審判之外,觀者關注他的生活,關注他的母親和女友,但就是不關注這起案件的真相。
真相只是副產品,真相只是每場審判的局外人。
⑶ 電影《小偷家族》劇情簡介
一個由偷組成的家庭,或者說是因為利益組成的家庭。每個人都在假裝是一家人,沒有人去點破,在這層利益關繫上,每個人流露出一絲感情就已經是奢求了。在小女孩被收留的時候,這個家庭就已經快要瓦解了,小女孩其實只是一個見證者。
其實每人都多心知肚明這層關系,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因。夫婦贍養老奶奶的原因是為了老人的養老金,收留小女孩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孩子的可惜,老人的原因是怕沒人送走自己,而妻子妹妹的原因是因為從事風俗業,淪落到社會底層。這家庭一開始就是註定要瓦解的,每個人也只是在苦苦的支撐,但是這一天也終究會到來。
老奶奶的離去是劇情反轉的開始,在父親因為盜竊被抓,這一家也落入了法網。而妻子哭泣的這一幕也將劇情推向了高潮,盜竊非法,家庭的互助又是合理,這也激化了家庭與犯罪之間的矛盾。最終的審判,是很合法,但是對於道德理念又是否合情呢?
小偷家族結局什麼意思電影後半段畫風就一路直下,原本還給你溫馨的家庭開始揪心,最後小男孩引出了警察,這個藏在角落裡的家庭公布於眾。
他們最終還是要面對社會的審判,溫暖的親情掩蓋不了他們的陰暗,或許觀眾會給他們憐憫,但道德卻不會原諒。
但是枝裕和還是殘忍的把故事拉回了現實,這種家庭原本就不該存在,違背道德的生存一旦曝光在陽光下就無所遁形。
不過,總覺得他還想說的是在這黑暗之中,有光明存在,那是他們沒有血緣的愛。在冰冷之中,還有溫暖,那是他們彼此依偎的溫度。
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原本不恥的偷盜在他們身上並不是不可原諒,說到底他們不過是可憐人,而你還善良。
⑷ 是枝裕和導演電影,都具有哪些共同點
家庭刻畫和室內布局,是是枝裕和導演影片里一貫存在的共同點
1.復雜的家族關系的刻畫,是是枝裕和導演影片里一向的主題。
不同的家宅與同一家宅的變化,滲透進人物的心理構建之中:《步履不停》中,他將橫山家的房子具有的時間和空間濃縮後,“看見了一個家庭的過去和未來”;《比海更深》中,他找到曾居住過近20年的老家東京清瀨市旭丘社區,在與以前生活相似的房型里,進行了“昨日、今時和未來”的離別重奏;《海街日記》中,古都古宅一年光景的四季流轉,暗含了四姐妹在代際與親情關系間的幽微變化;《無人知曉》中,一個極小的、沒有特殊情況不能出門,不能去陽台的公寓房間,承載了孩子們的生活重心。正因此,遍布人流的街道與天上的飛機這類平常事物,成了他們對鮮活生命的渴望;《小偷家族》同樣如此,大多數的戲份圍繞在這個殘損、破舊的小宅里。
⑸ 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國》講了怎樣的故事
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國》講的是電影講述的是在人間與天國之間,有一個中轉車站,已經逝去的人們會在此停留,並被要求選取一段人生中最寶貴的記憶。車站的工作人員會詢問關於這段記憶的各種細節,拍成電影,在最後一天播放給亡者。每一個人都能帶著這段美好的記憶去往天國。而其他生前身後事,則化為空無,不再記得。
觀看和談論別人的人生,是容易的。回味和直面自己的故事,則要難得多。人們總說,回憶是衰老的表現。我倒覺得,回憶能夠給予人繼續前行的勇氣。記憶是印著每個人專屬標記的珍物,別人掠不走,也無法復刻。
⑹ 如何評價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被人們歸為20世紀90年代晚期「新日本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也被評論家們稱為「獨一無二的導演」和「同輩人中思想最嚴肅的導演」。是枝裕和「被記憶、喪失、死亡、人們怎樣尋求生路和設法倖存等問題苦苦糾纏」[1],他的電影總是圍繞著關於孤獨、記憶、認知等母題展開,試圖以一種隔離的姿態來探觸人的內心世界。是枝裕和的影片大多節奏舒緩平實,敘事極簡,靠情感維系單薄的時間線,同時又極力剋制感情的表達,極度還原感情的真實困境。
自1995年的《幻之光》以來,是枝裕和已經拍攝了8部故事片,絕大多數都獲得了學界和觀眾的好評,也收獲了一系列國際獎項,是枝裕和也因此得以成為當代日本電影排眾而出的導演。然而在《幻之光》之前,是枝裕和一直在從事著記錄片的拍攝,也正是其紀錄片的震撼力量使得是枝裕和得以晉升為導演。而早期的紀錄片工作經驗對是枝裕和之後的故事片拍攝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