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好聽的不常用的英文名和常用的日文名
Aanandini 阿楠滴妮– 極大幸福的
Acenith 雅瑟妮司- 奈司女神的追隨者
Airianna 亞麗安娜– 非常神聖的一位
Amaryllis 艾瑪瑞樂思– 閃爍的
Avinashini 阿維娜席妮– 永久不滅的
Candelara 坎德萊拉– 燭光
Celestia 瑟列思提雅– 神聖的
Chryseis 克莉榭絲– 金黃色的
Clio 克萊毆– 司史詩與歷史的女神
Chryseis 克莉榭絲– 金黃色的
Evangeline 伊凡潔琳– 帶來好消息的使者
Evania 伊凡尼雅– 安詳的, 尊貴?
Felicianna 費莉席安娜– 快樂,幸福
Filomena / Philomena 費柔密娜– 我被珍惜著
Iphigeneia 伊菲艾妮雅– 出身高貴的 ** 『g』在此不音
Iskra 伊思克拉– 閃爍
Leocardia 蕾奧卡迪雅 – 透徹的,晴朗的
Luminita 露米麗塔– 小小的光
Meredith 瑪瑞德絲– 偉大的保護者
Nakanadi 娜卡奈帝 – 天國的河流
Prasadini 普拉薩汀妮– 凈化,上帝的禮物
Tadinanefer 塔帝娜涅芙– 她被賜予美麗
Tryphena 翠菲娜– 優雅的,精緻的
Urania 優瑞妮雅– 山脈女神
Veroniqua 芙洛妮卡– 帶來勝利的人
Virocana 維洛卡娜– 照亮的
Richelle 瑞雪兒)– 強大的力量
Amis 亞米絲 – Amisa / Amissa 的昵稱,涵義是伴侶、朋友
Elyse 艾莉詩– 上帝是我的誓約 此名字還有另一種寫法: Elise
Eunice 尤妮詩– 美好的勝利
Shakila 夏琪拉– 美麗
Shaela / Shayla 雪菈– 來自精靈的宮殿
Shandra 萱卓菈– 月亮、光芒
Sharine 夏琳– 親愛的
Sheila 席拉– 天堂
Sherree 雪莉– 寵兒、心愛的
Sherie 雪爾麗– 公主
Shiva 詩娃– 吉祥的、純潔的
Jacqueline-追隨者
Jessica-甜美,美麗,受歡迎的女孩
Jessie-中性名字令人想起可愛運動型的女孩,男孩子氣,愛玩,善良,且聰明。
Jocelyn-優勝者
Jamie-可愛,感性頑皮。
Jill-平凡,安靜且非常友善
Joyce-活潑愛玩的女孩,也是忠實的朋友
Joy-快樂的女人,善良很好相處
Judy-驕小,可愛,非常和善
Gemma 吉瑪 - 寶石
Godiva 高蒂娃 - 禮物
Guenevere 吉妮微兒 - 白皙美麗的小姐
Gwynne 葛文 - 白皙美麗的小姐
Ida 艾妲 - 勤勞的、勞動的
Ines 伊娜絲 - 貞潔的
Irene 艾琳 - 和平女神
Irma 艾爾瑪 - 無所不能的
B. 求一部(應該是美國)青春電影,男主角叫約翰,女主角貌似叫莎拉
是科幻電影《關鍵第四號》中前期的片段
亞歷克斯·帕蒂弗主演
C. 阿伯拉爾的苦難人生是怎樣的
彼得·阿伯拉爾(Peturs Abalard,1079-1142年)生於法國南特巴萊的一個騎士家庭。據他在自傳《我的苦難史》中說,他放棄了騎士稱號的繼承權,為的是參加「辯證法的比武大賽」。他四處尋訪名師,但每次都以對老師的激烈批評而結束。他於1094年向當時名震遐邇的邏輯學家羅色林學習,因不滿意後者的極端唯名論立場而於1100年到巴黎向著名的實在論者香浦的威廉學習,但實在論同樣不能使他滿意。由於他的批評,威廉不得不修改自己的立場,乃至辭去教職。1113年他轉向當時享有盛譽的神學家拉昂(Laon)的安瑟倫(坎特伯雷的安瑟爾謨的學生)學習神學。但他發現他的老師名不副實,便批評安瑟倫像一棵光長葉不結果的樹,像光冒煙不發火的爐子。他於1115年在巴黎聖母院的主教學校任神學教師,受到學生熱烈擁戴。後因與海洛伊絲的愛情而慘遭閹割的私刑。1118年,海洛伊絲被送進修女院,阿伯拉爾成為巴黎郊區聖丹尼斯修道院的修士。他在修道院寫了一系列邏輯論文,其中《論神聖的三位一體和整體》在1121年召開的索松主教會議上被譴責為否認上帝獨立人格的撒伯里烏主義。此後,他考證本院崇拜的聖丹尼斯傳說中的訛誤之處,僧侶群起攻之,迫使他出走,隱居鄉間。很多學生慕名而來,他在法國西北部的一所保惠師修道院為這些學生設立學校,寫了《是與否》、《基督教神學》、《神學導論》等著作。他的教學活動引起教會精神領袖貝納爾的敵意性的關注。不安全感迫使他逃到偏遠的布列塔尼地區,1126—1132年在簡陋的魯伊修道院任院長,他力圖改變那裡的愚昧習俗,卻差點因此被僧侶所謀害。《我的苦難史》即敘述了他至此為止的經歷。但他在此後的遭遇更為悲慘。1136年他回到巴黎主教座堂學校任教,寫了倫理學著作《認識你自己》。他的一系列著作激怒了貝納爾。1140年召開的桑斯主教會議譴責他的學說。貝納爾專門寫了《阿伯拉爾的錯誤》一文,列舉其十六條罪狀。阿伯拉爾的《神學導論》被焚燒。他不服從判決,准備到羅馬上訴。他還在途中,教皇英諾森二世就已批准了貝納爾的報告,宣判他的學說為異端。在生命最後幾年裡,他寫了《論辯證法》、《一個哲學家、一個猶太人和一個基督徒之間的對話》等著作,死後葬在克呂厄。他的墓誌銘稱他為「高盧的蘇格拉底」,「一個多才多藝的人,精細的、敏銳的天才」。
阿伯拉爾無疑是中世紀哲學家中最有個性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禁慾主義與思想專制主義的犧牲品。19世紀初,拉姆薩特(De Ramusat)在《作為一個人、一個哲學家和神學家的阿伯拉爾》一書中記述了他的不幸遭遇以及與海洛伊絲的堅貞愛情。阿伯拉爾與海洛伊絲通信集的出版引起強烈反響。1877年,他倆的遺骸被移至巴黎拉雪爾茲神父公墓合葬,他們的愛情故事成為文藝創作長久不衰的主題。最近,他們的愛情故事還被好萊塢拍攝成題為《天堂竊情》的電影。
D. 有不韓國電影 不記得叫啥只記得有個情節是女主角拉肚子卻被男主角拖住
任昌丁《清潭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