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能把微電影 磁器口的那首歌 發給我么
請接收,已完成發送.
② 從霧都的霧到帝都的霾是什麼歌有一句歌詞我不想吃黃燜雞
我愛重慶。
歌詞:
昊HOHO昊:從霧都的霧再到帝都的霾
如果不是為老hustle我來都不得來
我不是挑刺,也不是說北京不好
只是相比之下覺得還是霧都最屌
這里雜醬面很甜,感覺始終差點鹽
這里人都黑有錢,路上到處是卡宴
就是空氣不太好,天也黑得比較早
計程車最愛跳錶,出門基本斗堵到
麻辣燙沒得辣,你拿他有錘子法
這里的機遇很多,一樣有很多假打
(2)磁器口微電影歌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首歌《我愛重慶》,尤其是最近幾年來,網路的發達和短視頻的紅火,很多老歌又重新煥發了它的歲月青春。許多老歌以前覺得不好聽,現在再細心聽起來,卻是回味無窮,就像一壺老酒,越久越香,聽得懂的人估計都是有故事的人。
本歌歌詞中,不乏「五個重慶」、磁器口、洪崖洞等重慶特色的詞語,也有美女、火鍋等重慶特產。地道的重慶話翻譯讓聽過這首歌的人拍案叫絕,創作這首歌的正是已經返回加拿大的老外John Rodrigues和法國美女celie,他們的中文名字很可愛———翰翰和西麗。
③ 磁器口的主題曲
微電影《磁器口》主題曲
作詞:張清
作曲:李波
演唱:李波與重慶孩子
川劇:龍群
琵琶:王裕
歌詞
那古老的院落 茶香四溢
寶輪寺的鍾聲 回盪江邊
千年的龍隱鎮 早已漸變了傳說
碼頭 還有沒有船歌
川流不息的人 熙熙攘攘
麻花和糖關刀 留不住童年
陽光下吊腳樓 剪影成美麗的畫
映出最美的天
有緣的人啊 來相會
同飲嘉陵江的水
記住磁器口的美
此地那年 留下手信雲箋
曾青澀過的人
最美好的笑顏
醉過的人啊 酒可美
難忘這里的朋友
喜歡古鎮的滋味
希望明天 你會來到這里
和我醉在這夜色里
寶善宮的戲台 繞梁余響
青石板的老街 走過歲月
縮影的老重慶 延續著昨日的美
川戲還未唱盡
擦肩而過的人 來來往往
牌坊和龍隱門 鎖不住流年
夕陽下老漁船
秀景成長天秋水
吟出 最美的夜
留緣的人啊 再相隨
同飲嘉陵江的水
記住磁器口的美
幸福時間 留下蜜語甜言
曾邂逅過的人
最美麗的遇見
愛過的人啊 情可貴
難忘這里的朋友
喜歡古鎮的滋味
希望明天 我們還在這里
一起醉在這夜色里
④ 誰有磁器口微電影裡面的音樂 mp3的
知道叫什麼名字嗎
⑤ 歌詞裡面有,哎,哎,哎,什麼什麼小伙喲………什麼歌名啊
《阿妹的情歌》希望可以幫到你
⑥ 瓷器不是磁器口三寶 磁器口名字的由來
磁器口古鎮(原名龍隱鎮),位於重慶城西14公里的嘉陵江畔。自明、清時期以來磁器口古鎮名揚巴蜀大地。昔日這里是一個熱鬧非凡的水陸碼頭,為嘉陵江下游物資集散地。那經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朴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
磁器口,以出產瓷器而得名。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龍隱鎮」。現已發現古窯遺址20餘處。
古鎮磁器口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地面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在此中轉集散,重慶城的一些大商客在碼頭設店收購。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為大宗。在重慶作為陪都時期,據統計有商號、貨棧和各種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每天都有300多艘(船均載重10噸)貨船進出碼頭。全年中商貿最興旺的是枯水季節(舊歷八月至次年四月),碼頭河壩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碼頭上萬商雲集,擁擠不通。除大碼頭外,還有歷史悠久的4家絲廠,一家制呢廠,24兵工廠(現特鋼廠),25兵工廠(現嘉陵廠),都設有自己的貨運碼頭。碼頭上從早到晚,水陸兩路,商旅川流不息,裝卸搬運,絡繹不絕。行商坐商,批零量購,貨暢其流。大碼頭右側的豆芽灣,是米糧幫、木材幫、篾貨幫、煤炭幫的地盤。與碼頭河街相鄰的是鐵貨街、豬市、雞鴨蛋市和鹽市口。各行業的同業公會都有事務所,食品糕點業26家,棉紗布業20家,茶館酒館116家。昔日磁器口碼頭的繁榮景象,至今還深深地留在「老重慶」的記憶里。當年留傳這樣一首民謠:「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有上千隻船上的舶公和船夫劃著船向碼頭停靠。「萬盞明燈」:是指形容碼頭上商賈雲集,入夜後各自點亮油壺、電石燈和汽燈如繁星閃爍。1997年,重慶新發行的一套《最後的回憶》地方磁卡,與解放碑、通遠門、臨江門並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碼頭,有「小重慶」之稱。
古鎮磁器口,從老人們的敘談中得知,古鎮昔有「三多」:廟宇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在磁器口,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宮十八廟」之說,寶輪寺、雲頂寺、復元寺、文昌宮……不一而足。在小巷穿行,只要發現殘牆斷垣,向居民打聽,准會得到這樣的答復:「這里原來是個廟子。」昔日,在這里香會、廟會、花會,以及正月龍燈、清明風箏、端午龍舟、七月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一年到頭從不間斷。在老百姓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初一十五廟門開,燒香拜佛請進來。」現在得以保存下來且較完好的只有「寶輪寺」,「寶輪寺」建於唐初,大雄寶殿正樑上刻有「尉遲恭建修」字樣。寺地范圍較大,由大雄寶殿,至馬鞍山,一直到童家橋,都是寶輪寺范圍,到處都修建有神殿廟宇,氣勢恢弘。有僧侶300多人,香火旺盛。此寺毀於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川時,把廟宇幾乎燒盡,僅存大雄寶殿。後經培修川主殿、觀音閣、天王殿及禪房。大雄寶殿的殿柱是約兩人合抱的馬桑樹,其餘殿宇的柱子直徑不過一尺大小。而大雄寶殿的建築內外結構未用一顆鐵釘,且是全木結構。殿中兩樁刻有盤龍抱柱,栩栩如生。最奇的是兩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許,一柱凹下幾寸,但兩柱平衡,歷時千年之久,全殿無歪斜之影,真可謂天工巧匠,堪稱一絕。大雄寶殿佛爺座像前一井,可通嘉陵江河邊的「九石缸」,曾有人以鴨投入井內,事後在「九石缸」發現。此井在平時用石鼓蓋上的。最使這千年古鎮增色不少的是,有不少的名人來過磁器口古鎮,不少已成為老人們回憶的佳話。傳說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孫允炆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發為僧來重慶,隱避於寶輪寺,天王殿牆上有「龍隱禪院」四個大字。故將原「白岩鎮」改名為「龍隱鎮」。龍隱鎮方園三十餘華里,上至井口,下至李子壩為界。到20世紀初四川總督劉湘到磁器口,開辦了煉鋼廠、機修廠,成為四川最早的煉鋼基地。在抗日戰爭時期省立教育學院在磁器口辦學時,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吳宓在這里任教,除傳道授業、著書立說之外,偶爾也會到鎮中心的茶館去坐坐,一邊品茶,一邊與茶客擺擺「龍門陣」,了解民情與社會。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抗戰時期就曾就讀磁器口正街寶善宮內的嘉陵小學。磁器口鳳凰山作為國民政府教育部美術委員會駐地,聚集了徐悲鴻、傅抱石、王臨乙、張書族、豐子愷、宗白華等眾多的全國知名的美術家及美學家。《紅岩》小說中的「華子良」,更是家喻戶曉,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動的足跡。據老人們講,華子良經常到鎮上買菜,擔鹽巴,挑醬油,買完東西就走,老輩人都見過,而且與地下黨接頭的地點便在磁器口的一棟穿逗房子里,只是說不清是那一棟了,這更增添了古鎮神秘色彩。
在古鎮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閑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在陪都期間,這一個小鎮茶館達100多個。其特色是「書場茶館」,又稱藝人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書場茶館戲曲品種不少:有川劇坐唱(打圍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揚琴)、荷葉清唱更普遍是說書茶館。坐茶館的人絡繹不絕,座無虛席。賣報的報童:『賣報,賣報」的喊聲不絕於耳。姑娘和大嫂們:「賣瓜子,南瓜子,葵瓜子,賣花生,磁器口的鹽花生!」叫賣聲清脆響亮。特別是晚上能在茶館登台說書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們稱之為「品仙台」,都是掛牌說書,看誰有絕技高招,誰能爭取更多的茶客,誰就能得到「紅包」。哪一位說書人講得好、茶館的生意必定會更加興隆、老闆自然高興,說書人得的紅包就越厚實。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一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名特小吃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的「三寶」。
人事有興衰,山川有滄桑。
長盛之後的磁器口,自1958年碼頭移至漢渝路後便開始被冷落了,磁器口過去水陸碼頭的集散地和中轉站的作用,逐漸消失。據說為了保存這片蘊藏豐厚歷史和文化的遺跡,擬採取培修和恢復明清建築風格進行開發,於是古鎮再現輝煌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