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進行拉片(影片分析)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現代電影的故事和主題,往往是一句話可以講清楚,一萬句也講不清楚。 現代電影的主題是深化的,是觀眾一種內心的情感體驗。 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在看完電影以後所總結、歸納出來的心得體會、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而是電影創作者的目標追求和靈魂凈化。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們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要反復地、深入地分析這種理解和感受,解釋出對主題的認識、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題不搞清楚,分析就無法透徹。 關於影片主題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閱讀、段落拉片。同學間討論和分析寫作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② 拉片的影片示例
適合做拉片的5分鍾左右的完整電影敘事片段:
《巴頓將軍》開頭巴頓在星條旗下的演講
《鋼鐵俠》大戰F22那段/逃出洞穴
《第九區》機器人那段/到實驗室偷燃料
《反恐特警組》反恐片段
《勇闖奪命島》反恐片段/特種部隊第一次潛入小島
《絕密飛行》空戰片段/艾迪第一次任務 杜琪峰《大事件》(2004年)
開場約7分鍾的警匪對戰戲,一個長鏡頭一氣呵成,整體感和真實感突出,非同一般的拍攝難度,在視覺上給人帶來酣暢淋漓的快感。愛好長鏡頭的影迷們不容錯過。
現以美國經典公路片《邦尼和克萊德》(又譯《雌雄大盜》)片段為例,簡單練習一下拉片。僅供參考。
1967年美國導演阿瑟佩恩拍攝了電影《邦尼和克萊德》,轟動一時,成為新好萊塢主義的代表作。看過此片的人,常會被片尾男女主角之死的場面所震撼。而這個經典段落也在電影史上被反復提及,人們稱之為「暴力美學」。
拉片分析如下:
電影選段:邦尼和克萊德最後被叛徒出賣,在公路邊遭遇警察伏擊,中槍身死
時間:108:00--109:06
從克萊德扭頭張望到樹後躲藏的警察開槍,時長20秒18格,導演卻用了30個鏡頭切換,我們知道1秒的電影膠片是24格,這樣算平均每個鏡頭1秒不到,僅僅16格。它的剪輯率是狂風暴雨化的,邦尼與克萊德在命懸一線時表情的近景和特寫鏡頭頻繁交織,驚飛的白鴿,樹叢里的槍口,恐慌的叛徒等,這些畫面的組接讓人眼花繚亂,危險逼近卻沒有半點聲音,讓人透不過氣。一閃而過的白鴿,剎那的美感,似乎也暗示了兩人悲劇的宿命。
突然,轟亂的槍聲打破了短暫的沉寂,警察的子彈雨點般向他們打去,兩人中彈倒在血泊里。克萊德倒下,升格拍攝加中近景慢鏡頭,兩人被槍殺的畫面放大了,時間延伸了,被子彈打的血肉模糊的身體,塵土飛濺,滿是彈孔的車身,場面慘不忍睹。導演給警察的鏡頭極少,卻用大量的時間畫面展現男女主角被殺害的慘狀,冷靜殘酷,不管你想不想看。一般電影在表現作為主角的好人之死時(當然本片的主角不能簡單的拿好人壞人來定義),手法都比較含蓄委婉,中外皆是。在張藝謀的《英雄》里,無名在秦宮外接受箭雨的「洗禮」,從容赴死,導演是這樣處理的:全景,牆上射滿了箭,中間一叢箭鏃空出一個人形。在美國電影《勇敢的心》中,華萊士就義,梅爾吉布森用劊子手下落的斧頭,華萊士松開手掌,仰拍天空下飄飛的手帕的特寫來展現。相反,《邦尼與克萊德》在這方面處理的很直白,一覽無遺。這種手法帶給人的感覺就是,強盜顯得無助而脆弱,讓人同情;警察兇殘,讓人厭惡。這種本末倒置的心理感受,與導演獨具匠心的執導和別具一格的剪輯是分不開的。升格拍攝和慢鏡頭的使用,給這段暴力血腥的畫面塗上了一抹詩意悲涼的色彩,升華了意境.
而這種慢鏡頭技法到了吳宇森手裡,被進一步發揚光大了,如《英雄本色》等影片,後來更成為吳氏動作片的招牌風格之一。當然,還有鴿子。
③ 拉片筆記
就是找個電影來分析,一個一個的看,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分析
④ 如何進行拉片
拉片,是一種反復觀看,暫停,慢放,逐格觀看電影的,神經質的觀影活動。
這種觀影活動,不是為了發現劇作,表演或者主題的秘密,那些秘密要麼可以從劇本獲得,要麼多看幾遍就成了。
也不是為了獲得更深更爽的觀影感受。我會重看好多遍《狂暴之路》的飛車或者《黑客帝國》的錫安陷落,或者《迷戀》中阿佳妮的詭異床戲,更別提《我唾棄你的墳墓》中強暴和復仇場面,甚至《馬大帥》里所有范偉出演的段落,這都是非常健康爽快的,愉悅身心的精神活動,但這些都不是拉片。
拉片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電影導演的秘密。
電影導演的核心秘密是視聽語言(蒙太奇)。即,他是如何用影像,來分解和重組時空的。聽起來很高科技。其實就是,他是怎麼拍的。
而不是,他拍了什麼。
拉片容易走入的誤區是,去拉劇情,表演,美術等內容層面的東西,而不去聚焦內容下面那個,電影的基本形式架構——視聽語言。
視聽語言是電影導演的底線,核心技能,基本內功,你叫它什麼都成。反正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稱之為「小無相功」,掌握小無相功,就可以運轉少林七十二,不,7200門絕技,或者天山折梅手,所有表象(劇作,表演,美術,音樂),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運轉,也必須在這個平台上運轉。
極端一點說,如果一個導演的視聽語言是平庸的,那麼內容的深刻就是可疑的,或者不能持久。
但是,並不是說,只有大師藝術電影中,才有視聽語言的創造。
哪怕在最通俗的商業電影中,也有視聽語言,也有導演的秘密。為了證明這一點,拉一小段大家耳熟能詳的片段——周星馳的《喜劇之王》中,「一夜情之後」。
⑤ 電影拉片怎麼寫
選取一個比較獨特的視點切入,盡量小。然後根據你選擇的這一個角度對影片的劇作,語言(視聽語言)展開分析。一言兩語也說不清楚。
你可以上這個網站看看
www.filmmagazine.org
上面有很多現在一線的電影評論人的文章,應該能對你有所啟發。
⑥ 電影拉片兒與看片拉場記單一樣嗎
不一樣,電影的拉片是反反復復看某個鏡頭或某個情節,這樣的話才能夠學習到其中的一些些技術
⑦ 求陽光燦爛的日子拉片筆記!
影片一開始便是男主人公的旁白:「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接著便是一段激昂的進行曲,(搖)毛主席塑像。
2`54:斯琴高娃梳著兩個小辮兒傻里傻氣地喊著自己兒子「小軍 」.
4`36:小孩吹響口哨,所有的軍人紛紛轉頭,小孩上前將口哨戴在了爸爸的脖子上。
5`49:小孩偷窺著「充滿歌聲的教室」,午後的光線一束束從窗戶透進來,三個小女孩著白襯衣、白鞋白襪、掐細腰的灰色百摺裙在跳舞。(音樂)人聲唱:「翻身的農奴想念恩人毛主席」
5`55:小軍只露出一雙眼睛和鼻子,但兩眼不停的眨巴。(旁白)「在父親離開後,我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小孩的追逐(伴)某進行曲。大家打賭扔書包比誰扔的高,(戰利品是:冰棍兒,奶油味兒的,兩根兒!)四個孩子:螞蟻、劉思甜、羊搞、馬猴(馬曉軍)。
7`37:在這里有一個由童年向少年的很好的轉變,扔出去的書包再接著時,便是少年版的了(夏雨)。
7`55:馬曉軍後來家搬到了東城家屬院。在馬曉軍出一個大門時(大門上有個紅五星),傻子出現,他只是在不停的嘶吼:「Gooloomoo(古倫木)!Oo-ba(歐巴)!」(也不知道他說的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或者就是根本無意義?)傻子穿著像人字拖一樣的拖鞋,背心,短褲,寸頭。有點胖,半睜半閉著眼睛。騎著棍子,揮舞著木棒。(我一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他到底是坐在那裡的,還是蹲在那裡的,直到後來說有人把傻子平時騎著的棍子搶走了我才明白原來是這樣。)
8`15:(旁白)「在七十年代,北京的大街上還沒有那麼多的車或豪華飯店,甚至街上也沒有很多人。大一點兒的孩子都在農村或部隊,所以城市屬於我們。」
8`34:胡老師(馮小剛,巨瘦)著白襯衣,戴一副透明圓眼鏡,面黃肌瘦,營養不良,頭發向上,雙眼微凸。「上課!」8`51:草帽飛了出去,一小孩撿回。他怒斥道:「誰讓你離開座位的?無組織無紀律!回去!(此處十分具有搞笑效果,更別提加上馮小剛的可愛形象。)9`45:他在黑板上寫下「中俄尼布楚條約」,說「中」是指清政府,「俄」是指沙俄政府,接著解釋尼布楚(貝加爾湖以東的地區)。這里提到的條約中牽涉當時的俄國,而本片所處時代的人們以及人們的生活正好深受他們的影響,所以在這里也算是為之後的影片感覺、劇情內容做了鋪墊。10`32:草帽重新出現,只是裡面盛滿了煤球。老師當然氣得要死,又砸書又敲桌子的。還上前敲了第一排某同學的桌子,然後大喊:「都把手伸出來!」(不知道為什麼這里,也許人們都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惡作劇心理,看老師被氣成那個樣子,滑稽又可愛,讓人不笑的不行,也許這里還有對童年回憶的眷戀。)這時一人沖進教室,穿過窗玻璃,其後有兩個人緊追。(三個人均是睬著學生課桌越過的)。仔細想想這一段兒,在當時大家的神經都被老師准備抓出惡作劇罪魁禍首的這事兒緊綳著的時候,卻突然發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相信這在同種類型電影中應該不算多見。(因為一般類型的電影按照慣常人的思維肯定是繼續接著這個情節演下去了)而且此段胡老師和那追趕的人的對話讓我感到尤為奇怪。
11`40:馬曉軍伏在桌子上,一隻手拿著鋼筆亂晃,臉上是狡黠的表情。在胡老師說完「啊?你還能把我怎麼樣?你不要來這套恐嚇訛詐」之後,馬曉軍便從後門的小活動門底下溜了出去。(這個門類似於現在外國家庭里讓寵物進出的門。)
13`06:此時馬曉軍已經到了家裡。他穿著白色的背心站在一個上了鎖的抽屜前很專注地在磨鑰匙,鼻尖在滴汗。在抽屜打開後,他從裡面拿出一柄匕首,(抽屜里還放著毛主席像章、勛章之類的,一些文件,短刀,一個小匣子,匣子內有若干胸章。)接著變成了馬曉軍掛上一排勛章在房間里踢正步。(背心上的兩個肩膀頭子別著兩個肩章)
22`36:在馬曉軍隨後的「別人家旅行」中,他終於看到了令他難以忘懷的東西——米蘭的照片。(照片上米蘭微笑著,著粉紅色小短背心,梳著兩個小辮。特別是那笑容,極其燦爛,似乎帶著一股子得意勁兒,又透著十分的可愛與天真。)
33`36:劉思苦、馬曉軍、於北蓓等六人戴著小綠帽子坐在展覽館門外的欄桿上,人手一瓶北冰洋飲料。他們一邊看著進去的人們一邊評價,直到看到由左小青飾演的女孩張小梅。(女孩在少年宮學跳舞,家住內務部街11號。)在之後看片子被人發現給帶到派出所時,問話的人十分兇悍,也很蠻不講理。最後竟然說一句:「瞧你這德性,還鎮王府井,鎮動物園鎮地安門吶!」(諷刺又有些好笑)
46`24:鏡頭所呈現的內容是一雙穿著黑色拌扣兒布鞋的腳正向前方走去(米蘭)。接著是人物的全身:劉海,一個長麻花辮(由兩個麻花辮梳在了一塊兒)垂在腦後,戴著墨鏡(現在看可能顯的有些可笑),碎花的裙子。由這些打扮足可以看出米蘭在當時屬於極其時髦的人,不僅僅是在發型上面就要和別的女孩子不一樣,而且還要戴著墨鏡,又添加了神秘感。碎花圖案的裙子給人感覺成熟而又不輕浮,想必在那時應該也是屬於流行的元素。
54`01:在馬曉軍回家後,媽媽又著急又生氣地打了他。(其實只是輕捶,並不是真的狠打)此時還可以看到母親身後的牆上一條標語「永遠忠於毛主席」。
55`50:在群毆事件中,由於馬曉軍的一板磚,六條的那個孩子被打成重傷,並且住院一個月,因此兩伙人相約禮拜一的盧溝橋。在那一天的那個地點,足有上百人的陣勢(也許還遠遠不止)。這組鏡頭在大橋下拍攝,在氣氛有點不對頭的時候,火車從橋上隆隆的經過。在之後兩伙人的矛盾被「小壞蛋」出面解決後,大家齊聚在老莫一起喝著啤酒。而作為友情演出的原著王朔則在此時飾演「小壞蛋」的角色。他像個大哥一樣像模象樣的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五洲振盪合為貴。」之後便是主人公一大段的適時的旁白。
⑧ 拉片筆記怎麼寫
選取一個比較獨特的視點切入,盡量小。然後根據你選擇的這一個角度對影片的劇作,語言(視聽語言)展開分析。一言兩語也說不清楚。 你可以上這個網站看看 www.filmmagazine.org 上面有很多現在一線的電影評論人的文章,應該能對你有所啟發。
⑨ 高分跪求一份拉片作業 攝影攝像 傳媒的親們麻煩看過來!!
我們以前做過一份《大魚》的拉片,不過時間久遠,電子版的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