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和五四青年節有關的電影啊 或者和革命青年有關的電影
雷鋒 。。。
Ⅱ 54青年節要看的電影
梅蘭芳 赤壁 駭客帝國
Ⅲ 關於五四青年節的電影片段
《我的1919》
http://ke..com/view/107448.htm
Ⅳ 介紹部關於5.4青年節的電影
<<我的1919>>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學生為了抗議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和會上支持日本對我國的侵略行動,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最後發展成為全國人民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保衛民族獨立與爭取民主自由的堅強意志,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49年政務院正式宣布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Ⅳ 適合五四青年節觀看的電影
如下:
1、風雨哈佛路
這是一部很簡單的電影,情節上沒有故意設置什麼情感沖突,也沒有什麼戲劇化的大起大落。一個好聽的聲線將她的故事娓娓道來,不帶任何情緒起伏,更談不上煽情,卻像每個從艱辛磨難的童年中走過來的我們的故事。通過一個面對家庭重重困境的女孩,仍舊以自已單薄之力登上哈佛殿堂的故事,引發了強烈的共鳴。
Ⅵ 有沒有關於五四運動的電影
1919年5月4日,一群青年奮起高呼,奔走街頭,為民請命,抗議北洋政府的不作為,抨擊列強對中國的無理壓榨。這就是著名的五四運動,五四青年節也由此而來。下面推薦幾部有關五四運動的電影:
1、《我的1919》
影片以1919年「巴黎和會」為背景,通過中國外交使團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
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離不開千百萬青年奔走抗議。從此開始了中國本世紀新的篇章。
2、《傷逝》
影片根據魯迅的短篇名作《傷逝》改編,忠實於原著的精神,揭示出涓生和子君在悲劇發展中不同的性格特徵,表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個人奮斗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和婦女問題其實是一個社會解放問題。
影片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涓生的手記」貫穿始終,並出現大量回憶、幻想、幻覺等主觀鏡頭,使其體現了原小說沉鬱、凝重的基調。五四青年人的不畏艱苦,積極向上,揮斥方遒的精神風貌卻在影片中得到完美的呈現。
3、《建黨偉業》
影片用蒙太奇的手法,講述了辛亥革命、護國戰爭、五四運動等歷史事件,再現了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
重溫了李大釗、陳獨秀、張國燾、周恩來、蔡和森、向警予等人歷盡千難萬險和不懈抗爭,終於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艱辛歷程。
4、《開天闢地》
影片通過「中譯本《共產黨宣言》問世」、「陳獨秀出獄」、「李大釗演講」、「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共產國際代表抵滬」、「『一大』會議風波」等重大歷史事件和恢宏畫卷,讓觀眾領略和感悟到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Ⅶ 適合五四青年節的電影或短片 感恩 勵志的都行 但關鍵是時長在50分鍾內
阿甘正傳、哈利波特、喜劇之王,國內電影不推薦、劇情辣雞,特效渣。
Ⅷ 請問與五四青年節的有關電影片段有哪些
《我的1919》《高考1977 》《傷逝》 《開天闢地
我的1919——一段盪氣回腸的歷史風雲電影《我的一九一九》以1919年「巴黎和會」為背景,通過中國外交使團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表現了一個「弱國」(當時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脯,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本世紀新的篇章。
《傷逝》------- 1919年,蘇聯十月革命的春風已經徐徐吹進了中華大地,「巴黎和會」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終於引發了震驚全世界的「五四」運動,反動當局拘捕了進步刊物《新青年》的主編陳獨秀和大批愛國的青年學生。
在全國各地人士的聲援和壓力下,反動當局又被迫將陳獨秀釋放。創建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的設想在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人的頭腦中開始醞釀,他們擺脫了敵人的跟蹤,想方設法與共產國際取得了聯系,並得到有力的支持。 1921年7月23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13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匯集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為逃避反動軍警的搜捕,會議改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舉行,會上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黨綱黨章,開天闢地的宏圖大業在這條小船上伴隨著低聲的,卻又是震響環宇的「馬克思主義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萬歲!中華民族萬歲」而奠定。
五四青年人的風華正茂揮斥方遒在影片中精彩呈現。
傷逝——向新生的路跨出第一步
者將一對青年的愛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後依然濃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過他們的悲劇命運寓示人們要將個性解放與社會解放結合起來,引領青年去尋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影片根據魯迅的短篇名作《傷逝》改編,忠實於原著的精神,揭示出涓生和子君在悲劇發展中不同的性格特徵,表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個人奮斗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和婦女問題其實是一個社會解放問題。影片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涓生的手記」貫穿始終,並出現大量回憶、幻想、幻覺等主觀鏡頭,使其體現了原小說沉鬱、凝重的基調。
電影不是生活,生活比電影苦。」
Ⅸ 五四青年節快到了 ,什麼樣的電影適合學生那幾天觀看
讓他看看《周恩來在重慶》電視劇,挺有教育意義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