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底大冒險電影觀後感100字
星期五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在咸亨影院看了《海底大冒險》,我可開心了!
《海底大冒險》這部電影講了:有許多小魚生活在一片珊瑚叢中,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一隻邪惡又兇猛的大鯊魚來到這里,跟它們說:「等潮水漲了,我就要毀掉你們的家園,把你們都吃了,現在就再讓你們多活幾天吧!」有條叫「啪」的小魚曾經用它到絕招打跑了這條大鯊魚。它跟大家說:「大家不用怕,我這就去把它趕走。」一隻老海龜攔住了它,說:「我們身後還有幾條大鯊魚,我們慢慢想辦法。」於是,它們進行了訓練。這些舉動被一條海蛇發現了,它把這些告訴了那條大鯊魚,大鯊魚叫小鯊魚向辦法混進那裡阻止它們練習。小鯊魚就偽裝成它們那裡的小魚的模樣,用各種好話迷惑它們,讓它們迷上唱歌、跳舞。結果,最後還是「啪」的機關殺死了鯊魚,不過還有一條鯊魚並沒有死,只是被彈到了天上,掉到了人類的船上。小鯊魚帶來了兩位潛水員,讓他們看魚兒的表演。
我覺得小鯊魚帶來兩名潛水員的時候最好笑,不過要是它們表演完還有其他潛水員再來欣賞它們的表演那就十全十美了!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我們要愛護小魚,珍惜海洋資源,保護地球上的生態平衡。
② 跪求《海洋》觀後感!!看完了,太沒勁!!謝謝了
昨天晚上下班後跑到電影院看了期待已久的《海洋》,沒想到在這種時段還會有半場的上座率。整部電影主角就是這些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有的很萌、有的很醜,它們像人一樣有著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而人類在這部影片中反而成了破壞它們生活的惡魔。
海洋很美,很神秘,而人類的出現加速了物種的滅絕速度。大自然給予了人類無窮的智慧,讓人類擁有高端的科技,而人類卻用這份智慧傷害著我們的海洋母親,讓自己成為了殘害生靈的惡魔,而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與自然和平共處,與動物們分享這個地球,人類是被自然選擇中生物,我們應該利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智慧去保護這個世界,保護這些生靈,而非凌駕於它們之上,其實我們人類也同樣的脆弱和渺小。
③ 海洋紀錄片 觀後感400字
這部影片的美幾乎無法用語言形容。
這是海洋的協奏曲,這是生命的交響樂,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這是天地之外的細語,這是宇宙間最動聽的聲音。生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在《微觀世界》、《喜馬拉雅》和《遷徙的鳥》之後,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鏡頭,投向了廣袤無垠的大海,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海洋生態的瑰麗畫卷。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為《放牛班的春天》、《天堂電影院》中那深沉的師生之誼和傷感的懷舊之情而感動過,雅克.貝漢演而優則導,但他獨辟蹊徑與眾不同,一腳踏進了自然之中,以紀錄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著生命最原始的美和人類文明給這些美造成的缺憾。世人都看到了這位法國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他的紀錄片詩情畫意壯麗唯美,有一種滌盪心靈的震撼力。在雅克.貝漢的眾多生態記錄片中,真正親自操刀的是《遷徙的鳥》和這部《海洋》,這也是最能體現他影像風格的兩部紀錄片。如果說《遷徙的鳥》把我們的目光吸引到了天空,那麼《海洋》則讓我們以遨遊的身姿融入無邊的大海。如果說《遷徙的鳥》散發著輕靈奇巧的氣息,那麼《海洋》則洋溢著雄渾壯美的風骨。如果說《遷徙的鳥》是以鳥的眼光看天地萬物,散發著對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之情,那麼《海洋》則以人的視覺感受滄海桑田變化興衰,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地球家園的憂思,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呼之欲出。
佔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的形象從來都是壯美和神秘的,在它的面前,一切自然的形態和人類文明的痕跡都顯得渺小無比。《海洋》的鏡頭首先從大處著眼,表現海之廣大和深沉,長鏡頭畫面和大量的遠景全景構圖把我們在現實中倍感模糊的大海之遠和大海之深變得無比清晰。晴空萬里之下的碧波浩渺,陰雲密布之下的濁浪滔天,天海之際,世界之邊,《海洋》把鏡頭的廣度和深度都發揮到了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極限,再輔以雄渾激越的配樂,分明就是對海洋的一首豪放和婉約兼顧的贊美詩。如果有幸在大銀幕上觀看到本片,定會體會到那種穿透心靈的壯美,那種美讓人瞬間陶醉。
對於人類而言,大海是遼闊無垠和剛猛無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它同樣也是渺小和脆弱的。《海洋》先從一個孩子的視覺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後又從一隻海鬣蜥的獨特視覺去看人類文明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並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無垠的宇宙,在一瞬間大海變得微不足道。在人類已探知的宇宙范圍之內,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而海洋則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然而在廣闊的宇宙中,地球不過是空氣中的一粒微塵,鮮活而渺小,海洋就是這個生命體的血脈。這一大一小的對比,揭示了生命的偉大渺小並存的富於思辨性的二元對立,同時也昭示了越是渺小越值得珍惜的哲理思維。大海之小又是具體而微的。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斕的生命在鏡頭下蹁躚起舞,互相競爭,述說著生命之強和生命之美。《海洋》通過詩化的鏡頭和優美的配樂,為我們展示了大海中各種美麗的生命形態,大到鯨魚,小到微生物,從海濱天空到洋底深處,從南極到北極,各種生命形態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合作演示著自然的奇跡,競爭彰顯著進化的艱難。奇妙之處,令人意趣盎然,艱難之處讓人心生感動。從大到小,從小復大,《海洋》已把生命和自然述說的唯美而動人。
在《海洋》的「大」和「小」的奇景之外,是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這樣的情懷在《遷徙的鳥》中就有所表現。嚴重的污染,氣候變暖,以及商業利益的驅動,勢必導致北冰洋航線的開辟,而人類足跡所到之處就是海洋生物的災難,大海中最後的一片凈土或許從此不再。人類以無與倫比的力量對鯨魚、鯊魚和海豚肆意獵殺,投下的圍網困死了無數生命,鮮血染紅的海水,讓人不由得想到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海豚灣》。但是相比《海豚灣》,《海洋》的鏡頭語言是柔和而美麗的,它的重點不在於揭露人類對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應該值得人類去珍惜和愛護——這無疑就是雅克.貝漢創造《海洋》、《遷徙的鳥》、《微觀世界》以及他參與的所有生態記錄片的初衷。
雅克.貝漢以唯美的鏡頭為記錄片樹立了新的標桿,他的紀錄片旁白極少,用事實說話,真正做到了客觀真實,而在震撼的視聽之外是他對自然的愛,這才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人們把《微觀世界》、《遷徙的鳥》和《喜馬拉雅》稱為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而我更願意看到雅克.貝漢能再創作一部關於非洲草原的生命形態的記錄片,不妨和這部《海洋》一起組成雅克.貝漢親自操刀的「天空、陸地、海洋」三部曲,那更能描繪出一幅人類之外的生命圖畫,讓已經強大到嚴重威脅其他生命的人類靠邊站才算是真正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和諧世界。
④ 急需一篇觀看海洋紀錄片的觀後感!!!各位親們幫幫忙!!!
紀錄片《海洋》,法國導演雅克·貝漢的最新力作。這部影片,無論是體裁,還是主題,以及導演,都讓我心嚮往之。 上周六,終於擺布好了時間,在北京UME國際影城(安貞店)安安靜靜地看完了這部本年最火的紀錄片。影片開篇語從一個小男孩的問話開始:「這是大海嗎?什麼是大海?」,隨後以美得讓人心顫的畫面,提出了一個人類要共同思考的命題——應該如何對待海洋。 影片開頭的男孩,是《海洋》製片人兼導演雅克·貝漢的兒子。雅克·貝漢此前的作品,我只看過一部,紀錄片《遷徙的鳥》。《海洋》延續了《遷徙的鳥》開創出來的詩意、唯美、形式感強烈的美學傾向,且賦予了更為強烈的現實意義。在觀看過程中,盡管我不時以挑剔的眼光注視著每個鏡頭,但很遺憾,我失敗了,因為這部電影實在非常完美,不僅僅是純粹從視覺上的美感來評價它,還包括影片所承載的深刻內涵,與畫面相得益彰的電影音樂,以及姜文的解說。 《海洋》不是一部科教片,看過的人可能不知道那些從未見過的海洋生物的名字,但一定會讀懂影片表達的思想和理念——善待海洋,毀滅海洋就是毀滅人類自身。影片在一個宏大的視野里,讓人們去感受海洋的壯美、海洋的深邃、海洋令人堪憂的現狀,以此喚醒人類的海洋意識,讓人們懂得如何去對待海洋,如何去保護這片占整個地球表面積71%的藍色家園。盡管《海洋》不像《海豚灣》那樣充滿了血腥的殺戮,讓人觸目驚心,但依然會讓人會覺醒,讓人憂思,讓人對影片和導演頓生敬意。 《海洋》被稱作「史上最燒錢紀錄片」。此片耗時5年、耗資5000萬歐元,動用12個攝制組、70艘船,在全世界54個拍攝點進行蹲點拍攝,有超過100個物種被拍攝。目前已經在全球近二十個國家公映,票房連創佳績,在美國首日票房超過了《阿凡達》。在中國卻開始遇冷,盡管滿頭銀發、年屆70的導演雅克·貝漢不辭勞苦,親到中國上海等地參加宣傳活動,但最終影片慢慢熱起來、火起來,靠著不是導演的名氣,而是影片自身的魅力和絕佳的口碑。 畢竟,不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雅克·貝漢,但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海洋,知道我們國家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有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知道百年前西方列強自海上入侵中華的屈辱和苦難;知道位於東海海域的釣魚島和南海海域的南沙群島大部分島礁如今仍被強占;知道今日海洋環保形勢嚴峻,刻不容緩;知道海洋權益爭奪激烈,等等。在每個國人的心裡,也許都有一個跟海洋有關的夢。要實現我們的海洋夢,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去努力。 或許由於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限,很多人沒有機會去看大海、親身體驗海洋,但可以看一看這部紀錄片。在我們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為了過得好一點、再好一點、更好一點而疲於奔命的當下,像《海洋》這樣非功利而真誠的紀錄片多看一些,將受益匪淺
⑤ 海洋觀後感怎麼寫150字左右
看著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以及歡騰在海邊的人們,我想起了………要是沒有海洋人們去哪裡乘涼啊,要是沒有海洋我們去哪裡吃海鮮啊……
⑥ 《海洋》紀錄片你有什麼收獲
紀錄片《海洋》觀後感
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見過海洋的人都會被海的美所折服。無論是風平浪靜時,海的柔情,抑或是驚濤駭浪時,海的激昂。甚至在夜晚,黑暗也無法掩蓋海洋的美麗,而更顯出一番深邃的意境。每一種姿態的美都如此震撼,文字是難以言盡的。除非親眼所見,否則難以想像。
其實海洋的美麗遠不止於此,人們很難全方位觀賞到海洋之美。而在《海洋》播放的一百分鍾里,我卻被輕而易舉地帶進了海洋的世界,海的唯美、海的靈動、海的柔軟、海的深沉。各種姿態,穿過屏幕,透過眼球,傳達至我的腦海,竟遲遲難以忘懷。然而《海洋》帶給我的,除了超美的視覺震撼,更多的則是對人類殘忍行為深深的反思。
《海洋》由法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執導,花費巨資耗時五年拍攝完成。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唯美細致,堪稱完美。影片由一個第一次見到大海的小男孩提問而展開:這就是大海?大海是什麼?我想,如果是我,我也無法回答。海洋的浩淼無窮,確實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甚至當你以不一樣的心情去觀賞時,海洋所表現的姿態,也是截然不同的。《海洋》的前半部分,以展示海洋生命的多彩絢麗為主,譬如那巨大的沙丁魚群,在鯊魚的追趕下,疏密有致的排列組合,迅速地變幻出各種狀態的美;又如那成千上萬的海鳥,如箭雨般扎進海水中捕食的健碩之美;再如那成群結隊的海獅,被鯊魚追趕捕食而後為同伴的陣亡而閉目哀歌的悲涼之美……這一切,看在我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個個震撼的畫面,而對於海洋生命來說,它們是有著喜怒哀樂的。它們也處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動物們的捕食雖然殘忍,但這是它們的生物鏈,自然之規則不可逆轉。我們且悲且嘆之,但它們的世界,我們是無權干擾的。正如小海龜與禿鷹的故事一樣,遊客不忍禿鷹吞食打探敵情的小海龜而出手相助,最後導致一大群小海龜接收到錯誤的信息而慘遭鷹群吞食。動物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人類若任性伸出援助之手,終將違背初衷。。即便如此,好心做錯事猶可饒恕,而有些人類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海洋生物痛下殺手。
⑦ 求一篇電影《海洋》的觀後感、600字~800字的
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見過海洋的人都會被海的美所折服。無論是風平浪靜時,海的柔情,抑或是驚濤駭浪時,海的激昂。甚至在夜晚,黑暗也無法掩蓋海洋的美麗,而更顯出一番深邃的意境。每一種姿態的美都如此震撼,文字是難以言盡的。除非親眼所見,否則難以想像。
其實海洋的美麗遠不止於此,人們很難全方位觀賞到海洋之美。而在《海洋》播放的一百分鍾里,我卻被輕而易舉地帶進了海洋的世界,海的唯美、海的靈動、海的柔軟、海的深沉。各種姿態,穿過屏幕,透過眼球,傳達至我的腦海,竟遲遲難以忘懷。然而《海洋》帶給我的,除了超美的視覺震撼,更多的則是對人類殘忍行為深深的反思。
《海洋》由法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執導,花費巨資耗時五年拍攝完成。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唯美細致,堪稱完美。影片由一個第一次見到大海的小男孩提問而展開:這就是大海?大海是什麼?我想,如果是我,我也無法回答。海洋的浩淼無窮,確實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甚至當你以不一樣的心情去觀賞時,海洋所表現的姿態,也是截然不同的。
《海洋》的前半部分,以展示海洋生命的多彩絢麗為主,譬如那巨大的沙丁魚群,在鯊魚的追趕下,疏密有致的排列組合,迅速地變幻出各種狀態的美;又如那成千上萬的海鳥,如箭雨般扎進海水中捕食的健碩之美;再如那成群結隊的海獅,被鯊魚追趕捕食而後為同伴的陣亡而閉目哀歌的悲涼之美……這一切,看在我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個個震撼的畫面,而對於海洋生命來說,它們是有著喜怒哀樂的。它們也處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動物們的捕食雖然殘忍,但這是它們的生物鏈,自然之規則不可逆轉。我們且悲且嘆之,但它們的世界,我們是無權干擾的。正如小海龜與禿鷹的故事一樣,遊客不忍禿鷹吞食打探敵情的小海龜而出手相助,最後導致一大群小海龜接收到錯誤的信息而慘遭鷹群吞食。動物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人類若任性伸出援助之手,終將違背初衷。即便如此,好心做錯事猶可饒恕,而有些人類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海洋生物痛下殺手。
在《海洋》的後半部分中,導演鏡頭一轉,唯美和諧的海洋生態不復存在。隨著人類的入侵,海洋垃圾一再的驅趕著海水中的居民。不僅如此,圍獵、殺戮、剖屍、解體……似乎要等那深藍的海水被染得鮮紅,人類才能停下那充滿血腥的雙手。這將是怎樣一種悲哀?導演在影片前段部分締造的如夢如幻的奇妙世界,在人類狠心地將獵捕的鯊魚去鰭切尾,然後扔回海底苟延殘喘的那一瞬間,支離破碎了。那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啊,人類怎能對它如此殘忍!在這強烈的對比下,導演喚醒了人類心底的良知,是的,這讓我們刻骨銘心。除了心靈的震撼之外,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影片最後提出了疑問:難道有一天,真正的自然風光會消失么?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圍繞我們身邊的將是代替活生生的動物們的標本,被保存在動物園或巨大水槽中的人工的世界,而那樣的世界,僅僅是永遠失去的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縮影而已。
雅克·貝漢說:「我拍攝的這些自然紀錄片,本質上和政治片其實沒什麼不同,它沒有說教,也沒有對白,只是通過展現自然之美,讓觀眾自己感受到教育。」當然,我們不用僅靠幾部紀錄片就來完成教育,就像人不能靠不吃飯、不生產來保持低碳一樣。同樣也不能讓那些殺害海洋生命的人消失,人類能做的,只是用這些震撼人心的畫面來教育他們,感化他們。
海洋是人類的母親,她孕育了我們,也孕育了其他的海洋生物。假如人類還是如此不顧一切的破壞海洋生態,在海洋母親的眼中,這無異於看著孩子們在互相殘殺啊,這是多麼地殘忍。人類應該反思的,就是不讓這樣的殺戮悲劇繼續在海洋中上演,這應該也是拍攝者和觀影者共同的心願吧。是的,地球不僅僅屬於人類,那是所有生物共存的地方。
⑧ 《海洋》觀後感300字
整部電影主角就是這些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有的很萌、有的很醜,它們像人一樣有著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而人類在這部影片中反而成了破壞它們生活的惡魔。
海洋很美,很神秘,而人類的出現加速了物種的滅絕速度。大自然給予了人類無窮的智慧,讓人類擁有高端的科技,而人類卻用這份智慧傷害著我們的海洋母親,讓自己成為了殘害生靈的惡魔,而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與自然和平共處,與動物們分享這個地球,人類是被自然選擇中生物,我們應該利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智慧去保護這個世界,保護這些生靈,而非凌駕於它們之上,其實我們人類也同樣的脆弱和渺小。
-----------------------------------------------------------
這個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去萬達影城看了一部震撼人們視覺卻又引人深思的影片,名叫《海洋》。
影片中,在珊瑚成群的海底,許多大魚、小魚和各種你連名字都叫不出的生物快樂地生活著,它們依靠著成百上千、甚至是幾萬、幾億年前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生物鏈,自由地存活著,它們用自己的生存方式,自己的繁衍方法,創造了一個和諧而又美麗的海洋。
可直到人類的出現,讓一切都變的不再美麗了:海洋中,種種垃圾見證了人們污染的經過,海面上,片片油污證實了可惡的破壞。人類傷害還遠遠超過了這些:人們為了那一點點金錢,喪失理智地砍掉鯊魚的魚翅,讓一隻只原本橫霸海洋的鯊魚、鯨魚,變成了沒有尾巴,沒有鰭卻還有生命的可憐動物,每當一條條受到傷害的生物又回到大海時,鮮血早已將那一片海域染紅,這也許是老天傷心的眼淚吧。
每當海洋帶給人們災難的時候,人們不應該想到的是海洋的罪過,因為人類自己的罪過遠遠大於這些。一次次暴風、海浪把人類的大船卷翻,也許就是上天對人類的報復吧!
至今,在博物館里,我們會看到許多已經滅絕的生物,這些生物用上千年來到這個世上,又用上億年存活到今天,可就被人類用幾十年甚至幾年滅絕了。看著這些可憐的生物,我呼籲大家保護海洋,保護海中的生命,因為保護了這些,就是保護了我們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家園。
⑨ 看電影《海洋》的觀後感
電影《海洋》讓我看到人類對於海洋的無知和索取造成了海洋的污染,物種的滅絕,生態環境的破換,影片中看到海嘯對於房屋的摧毀,讓我覺得是大自然或者說海洋,對人類這個自然界最高級,也最貪婪的物種的一種懲罰。尤其是看到鯊魚被割掉魚鰭和尾巴,然後再被扔到大海中,血還在不斷的流淌,鯊魚還在不斷呼吸,掙扎,看的心裡那叫一個難受啊,讓我看到了人類無情和冷漠,對自然界其他動物的漠視。博物館那些海洋動物的標本眼睛的特寫鏡頭,那無辜而清澈的眼神似乎在述說人類的罪行。但最後影片還是給人們以希望,讓我們看到人與海洋動物的和諧相處。
《海洋》讓我看到自然界適者生存的法制,小海龜被孵出來還要經歷一場生死考驗,在爬到海洋的過程中會經歷海鳥的襲擊,只有徹底游到海底才算暫時的安全。要想活下來真不容易。人類醫學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人類出生已經不需要經歷生死考驗就要來到這個世上,但拜託了生死考驗的人類,要想生活下去還需要經歷更多心智,成長,誘惑,困惑的考驗。活著不易,唯有經歷過這些考驗的人才會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才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⑩ 海洋世界的觀後感怎麼寫
海洋世界的觀後感怎麼寫
《海洋世界》的觀後感
就是看了《海洋世界》這部影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
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劃重點:
內容: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思考與聯想+決心和理想
表達方式:類議論文,但必須寫清個人感觸。
應該抓住觀看內容中心進行描述,以「感」為主,聯系實際,寫深寫透。
觀後感正確格式: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