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聲音的產生的800字論文 急!!!!
聲音是鼓勵人類生活的勇氣,聲音是大自然的美麗.蟬在鳴叫,聽,多有生機.學生在讀書,聽,多有活力.商人在談生意,聽,多激烈.聲音,那是多崇高啊!可是,她--卻享受不到.
想起來,我真想哭.不過過了這么久.我從來沒見過她哭過,傷心過
4歲時.那是一個暴風驟雨的夜晚.這乖巧的巧兒正呆在家裡玩著,突然來了通電話:"喂,是巧兒嗎?我是媽媽,今天晚上要加班呢.你自己一個人呆家裡啊.注意安全啊!"還沒等巧兒回話.媽媽的電話就掛了.巧兒:"怎麼掛呢!連續幾天都加班,還沒見過你呢,媽媽!"她的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但她忍住了.想到:媽媽又不是不會回來.別這么容易就哭呢.
這孩子真堅強呢!自己一個人抱著熊娃娃坐在床上就玩起來了.
突然,她覺得頭暈目眩,望著天花板好像有好多星星一樣.忽的一下暈到了.
直到早上......"巧兒,巧兒,怎麼啦?我是媽媽呀,應應我啊."可巧兒就是沒反應.媽媽第一時間把她送到醫院,去醫院的途中,巧兒醒過來了,低聲盈盈的吐出幾個字:"媽媽......媽媽."然後又暈過去了,終於來到急救室了.醫務人員鎮靜地把巧兒推進了急救室.急救室外的紅燈亮了起來.媽媽在外面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知所措.急得快掉眼淚了.
一段緊張的搶救時間過了.紅燈熄了.這時,醫生走了出來叫到:"誰是江巧兒的家屬."
"我是.我是.怎麼樣了?""她發高燒.""唉嚇死我了.""聽我講完.我雖然是發高燒,但由於沒有及時的送來醫院.她失去了聽覺."這一下子,媽媽徹底心碎了,哭這說:"我可以看看她嗎?"醫生點頭了.
我沖了進去抱著剛蘇醒的巧兒.望著巧兒說:"!"巧兒,都是媽媽的錯.我害了你啊
可巧兒只見到媽媽的嘴在動:"媽媽,說大聲點,我聽不見啊!"媽媽更加心痛,她在包包里找了一張紙.寫到:巧兒,都是媽媽的錯.我害了你啊!你失去聽覺了.寫完後,她遞給了巧兒.巧兒一邊看著紙上,一邊顫抖著.我本以為,她會大哭呢.誰知......她的表現遠遠超出了同齡人.我知道她很傷心的,可她忍著,她只說了句:算了,天註定.
她以這句簡簡單單的話就了結了這件事.
九年,我在街上奇跡碰到了她和她媽媽.一路上我和她聊起來了,因為巧兒用手語,而我又不會,只能讓她媽媽當下翻譯."巧兒,現在好嗎""好呢......自從失去聽覺,我發現聲音很溫暖,可我卻不知道聲音是什麼感受.也沒印像.我現在還可以像正常孩子那樣讀書,交朋友,還有你這個好朋友,9年沒見,你樣子還沒怎麼變呢"......
看,她依然這么開朗,堅強.
2. 微電影拍攝的聲音如何取,如何處理能達到相對好一些的效果
更好的辦法就是架桿,估計又要一部分費用。但是這個是個很好的方法了……(所有的拍攝音頻到後期都要修的……)
3. 求一篇經典電影音樂賞析的論文啊。。。
1900音樂的靈魂,音樂的天使
1900一組數字么?不!他是一個人名,他是音樂的靈魂,音樂,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裡人?這個問題也許是耐人尋味的,他屬於海上屬於船上 屬於上帝但不屬於陸地。出現在鋼琴旁,也許只能用出現這個字眼,因為覺得他不屬於任何人遺留下了的,屬於上帝賜給這世間的禮物,那是音樂的靈魂,眼睛是他接納外部事物的窗口,心靈是他醞釀靈感和體會感受的地方,手指撫摩著鍵盤所發出的美妙聲音是他表達那具有靈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對他來說只是世間浮華假象的載體,一個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個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華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來不存在任何意義,他不屬於這樣的生活,不屬於陸地 他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生來沒名字 沒身份,一生在屬於他的地方度過,也許在人們看來他只是一個世間的過客,但也許在他看來每個人才是他人生過客,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記得那些曾經打動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記住一組數字1900。
影片中那張《Playing love》的母盤一直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線索,正是這張唱片打開了「康」記憶的閘門,開始了對1900的回憶。
反觀這張唱片,是在1900為「唱片公司」錄音的時候恰巧在窗戶上正在照鏡子的她時即興創作並演奏的(是否為即興我還不是很確定)。這張承載了1900純真唯美的愛的唱片是1900本來准備送給她的禮物,結果卻在這紛繁的社會中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不知道是不是也預示著像1900這樣純真唯美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也無會法生存)
再到後來1900下船計劃失敗,將那張唱片親手毀掉,給我們留下了和「康」同樣的疑問。而最終1900也沒告訴「康」那張唱片是誰放進鋼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過好幾次影片(當然不是專門為了這個去看的,否則就太......),一直找不出一個導演「布置」的這樣一個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鋼琴里人物。
記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聽那首《Playing love》,就打開電影,快進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靜靜的享受著耳機里傳來的美妙的聲音......聽著聽著突然想到了,是1900親手粘好這張唱片並放到那架屬於他的簡易鋼琴里的。
海上鋼琴師展現了人的天賦的偉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樣。但也展示了人的極端脆弱性,無助與孤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會比那條巨型海上客輪大,我們不敢走下船去,只願意隨波逐流,安穩地在自己的世界裡歡笑和煩惱,最後象那條船一樣,報廢和炸毀,炸毀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個小小的世界。
大海與船,一個無限大,一個那麼小,兩者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真是最值得讓人冥思的一對矛盾。
沒想到在暴風雨中可以闊步而行,雖然別人都被晃得嘔吐;更沒想到在暴風雨中竟然可以便彈奏,邊隨著鋼琴在大廳里漂游滑行,如花樣滑冰一樣,但伴隨著彈奏者的微笑、輕松、幸福、投入,伴隨著優美的樂聲,伴隨著初識朋友的聆聽,人、鋼琴、客輪、大海、暴風雨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詩情畫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時刻,也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時刻。倘若有一天,一個天才坐在我身邊,此情此景,彈奏著隨興而發的樂章,那麼,我該是多麼幸福的人啊!
無疑每一個觀眾都喜歡這個不幸與幸運交替,有著驚人的天賦和致命的缺點的海上鋼琴師。陸地、城市、人群。連我們每日生活於都市中,習慣於都市生活的人都難以避免憂郁、孤獨、哀傷、空虛,我們何苦苛求那位從小在客輪上快樂成長,每日在音樂中幸福暢游的人呢?只是他誕生於客輪,也毀滅於客輪,提醒者陸地上的人:什麼是世界,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長,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終於沒有跨上陸地,大家異常惋惜。回頭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內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嗎?誰能真正面對這個世界?也只能象只螞蟻一樣,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點...自己刪吧
4. 以《聲音》為題目800字議論文的範文。給我範文就可以了。一定要議論文。
聲音
總想對著一張桌,一盞燈,一杯茶,一枝筆,在靜靜的夜裡,傾聽紙頁滑過指尖,緩緩彈出的一個個美妙音符。
聽,那裡有默默的輕吟。
是誰在那條小河邊,對著潺潺而下的溪水,痴痴念著:「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誰在尋尋覓覓之後,枯坐在冷冷清清的房中,聽雨在凄慘的梧桐上滴了一夜?又是誰,在岸邊醒來,天邊掛著彎殘月,曉風穿過他身旁的楊柳,柳葉的簌簌響聲,一陣又一陣地傳來。
聽,那裡有高昂的朗誦。
有一個人,釃酒臨江,對著眾人大聲詢問:「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何依?」有一個人,對著飛流直下的銀瀑,縱酒狂歌:「莫使金樽空對月,會須一飲三百杯。」有一個人,輕撫著江邊的怪石,看著水浪捲起的千堆雪花,高誦大江東去,江上澎湃的濤聲傳了千年,依舊如昔。
聽,那裡有深沉的吶喊。
一個老人,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抱著石頭縱身投江,那撞碎了千百年平靜江面的落水聲,你聽見了嗎?一介書生,站在日頭滑落的山坡上,看著風吹山下的村莊,只升起寥寥幾縷炊煙,對王朝興亡中百姓不變的苦痛的哀嘆,你聽到了嗎?一位滿鬢霜白的鬥士,在落日樓頭,涕淚橫流,扔下他那把同樣老去的劍,拍折了欄桿,拍斷了欄桿,你聽到了嗎?
輕吟,朗誦,吶喊,在這薄薄的紙頁上交織成美妙的旋律,傳入耳邊,滲進心裡,我們的心也隨著紙頁輕輕顫抖,追尋著這一個個美麗的音符。我想這該是一曲永恆的戀歌,這種愛情至死不不渝。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漸漸與戀人走散了。在慾望滾滾駛來的車輪下,紙頁的音符被流行歌曲里「你愛我」「我愛你」的聲音淹沒了,被游戲里的槍聲炮聲喊殺聲淹沒了,被街上車輛轟鳴的馬達聲淹沒了。我們在這些喧囂里越走越遠,我們追逐著慾望的車輪,而她在背後淚眼婆婆,無語凝噎。
是的,我們該回頭了,該回頭了。回到原來的寧靜里,傾聽紙頁滑過指不尖,緩緩彈出的一個個美妙音符。
5. 請簡述聲音對電影的影響,數碼技術對電影的影響
聲音方面如下:
在討論聲音對影視藝術的影響時,我們更願意以電影聲音為例加以探討。這不是因為我們對電影聲音的偏愛,而是由於電影聲音經歷了比電視聲音更加曲折的歷程,同時也由於電視聲音與電影不僅在類型上而且在創作上都十分類似。
為了討論電影聲音對電影藝術的影響,我們可以粗略地將電影聲音分成以下幾個歷史時期:(1)在電影史上稱之為"無聲電影"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從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製造出的第一部"電影放映機"起,到1927年美國黑人歌手阿爾。喬生在銀幕上向觀眾大聲喊"朋友,你們並不是什麼都聽不到了吧!''止的32年; (2)以愛森斯坦、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在1928年7月20日簽署的《有聲電影的未來(聲明)》為標志的"經典聲音理論"時期;(3)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現代聲音理論時期。我們進行這樣劃分,僅僅是為了便於問題的討論。事實上,嚴格的界限是難以確定的,除了受到我們所掌握的材料限制外,一種思潮或創作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往往是錯綜復雜的。此外,我們還不能忘記聲音製作技術對電影聲音的巨大影響。
盡管在電影史上存在一個"無聲電影"時期,但從電影聲音史的角度看,如前所述,她並不存在真正的"無聲"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聲音仍然對"電影藝術"
產生巨大影響,只不過她對純視覺藝術的無聲電影帶來的麻煩比幫助要大得多。
嚴格地說,在電影誕生初期的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游藝場的新奇節目,即使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雜訊始終是干擾受眾觀影的首要因素。這時人們就自覺不自覺地根據聽覺掩蔽效應,採用樂師或樂隊臨場演奏的方式消除這種干擾;後來,這種現場配樂或配音逐漸與影片內容相關。大約從20世紀初開始,為了改變現場音樂伴奏隨意性大的問題,歐美音樂出版商專門為電影院編印"情緒音樂曲選",為各種情緒主調的場面選定現成的樂曲,供電影院樂師或樂隊根據上映影片的內容事先編妥配曲系列。
音響效果一般採用事先錄制唱片的方式,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常常出現聲畫配合不準確的笑話。由演員或歌手在銀幕後面配合畫面臨場念詞或唱歌的做法則比較少見。
初期的聲畫同步影片使用的是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發明的"維他風"系統,即用大型唱片錄音並利用機械連結裝置造成聲畫同步,猶如當今的雙片放映。這種方法很快就被德國托比斯公司的光學錄音還音系統所代替,有聲電影的初步技術准備始告基本完成。這時的有聲電影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算是一種技術發明。只有在愛森斯坦、克萊爾等一些電影藝術家發展了聲畫關系的不同形式(如音畫對位、畫外音等)之後,聲音才真正成為電影的基本藝術元素。純視覺藝術的無聲電影開始蛻變為視聽藝術的有聲電影。
有聲電影是技術與市場結合的產物。在電影創作和電影理論方面,卻遇到種種阻力——事實上,這種阻力至今在某種程度上還嚴重阻礙著影視藝術的健康發展。
固守電影是視覺藝術的人們認為,聲音進入(無聲)電影,破壞了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完整性。法國電影理論家魯道夫。愛因漢姆認為,"電影正是因為無聲,才得到了取得卓越藝術效果的動力與力量。"因此,他主張重要的是要"去追究聲音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這樣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他尤其反對聲音中的對白,認為"……對話一旦佔有統治地位,就會導向戲劇","……
縮小了電影的世界".法國導演雷納。克萊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種觀點。他在1929年寫道,"由於這種進步,電影是得不償失的。它佔領了聲音的世界,但是,它卻失去了無聲電影所統治的夢幻世界。"他同樣極力反對電影中的對白,並指責一些劇作家說:"他們的職業偏見使生活在他們眼中被簡化成一連串的對話","拙劣的對話。……將成為對白片的大禍害。"①盡管如此,電影聲音並沒有因此從電影中消失,而是以不可阻擋之勢,越來越受到市場(受眾)的歡迎。
= 據報道,美國好萊塢在有聲電影出現後的1929年比1927年的觀眾幾乎猛增了1倍,從6000萬增至1.1億。這種趨勢隨著錄音技術的發展而繼續向前發展。特別是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前)蘇聯電影學派奠基人,對聲音進入電影表示了極大的熱情。他在與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簽署的《有聲電影的未來(聲明)》②(:1928年7月20日)中一開始就歡呼:"朝夕思慕的有聲電影的理想終於實現了。"他們在肯定了蒙太奇是電影的基本與惟一手段後,明確指出,"……與聲音的巨大意義比較起來,色彩電影和立體電影的意義則是微不足道的。"盡管他們在《聲明》中不恰當地強調了聲畫對位的作用,但已經提出了聲音蒙太奇、畫面蒙太奇(他們稱之為"視覺"蒙太奇)和聲畫蒙太奇的重要概念,並且清醒地看到了它們的巨大作用。《聲明》指出:"主題和情節的課題日益復雜,試圖僅僅用'視覺'蒙太奇的手法來解決這些課題的做法,或者導致完不成任務,或者導致導演使用別出心裁的蒙太奇結構,而這種蒙太奇結構是會使人對莫名其妙的手法和反動的頹廢藝術害恐怖症的。
"作為新的蒙太奇成分(作為同視覺形象組合在一起的一個獨立部分)來加以處理的聲音,必然會帶來一些具有巨大力量的新手段,幫助我們表達和解決那些極其復雜的任務,此前我們一直苦於找不到克服這些任務的辦法,因為電影的方法不完善,它只能利用視覺形象。"他們的影片《戰艦波將號》和《母親》等,不僅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並且豐富和完善了蒙太奇理論,盡管這篇t聲明'有它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實踐證明它不僅在有聲電影初期,並且直到目前為止,仍對有聲電影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影響。"
數字技術如下:
電影是一門結合了科學技術與藝術,並以商業形式體現其自身價值的文藝作品,其起源,發展過程無一不受科學技術的影響。電影始於1895年的法國,聲音經歷了無聲電影、有聲電影、單聲道電影、立體聲電影、杜比立體環繞聲立體聲電影、DTS數字音頻電影,圖像上經歷了黑白電影,寬銀幕彩色電影,立體電影等,承載介質及拍攝手段上經歷了從傳統膠片到數字介質的過程。數字技術在上世紀末以萬川歸海的氣勢席捲全球,給整個工業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影響了工業生產的幾乎所有領域。本文對數字技術給電影工業帶來的正負面影響進行一些淺顯的闡述。
社會的發展過程一直都受科學技術的影響。電影作為一門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其記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又反映科學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就其自身來說,其表現手段就是科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科技,不同的科技手段必然對應不同的電影藝術。電影工業曾發生過三次革命,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我們現在正處在第三次革命中,從傳統到數字。顯然,這三次革命都是技術不斷創新的結果。Freeman定義的四種技術創新中有一種是「重大技術創新」。我認為,這種技術創新是一種從無到有並且在時間上非連續的技術創新,就像數字技術從無到有,這個過程是長時間研究開發的結果。重大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影響是四種技術創新中最為深遠的。數字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解決了電影從製作到放映過程中的許多難題,之前無法拍攝或很難拍攝的鏡頭應用數字技術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而且可以大大節約製作成本。重大技術創新在投入生產後,就出現「漸進性技術創新」,這種技術創新在時間上連續,是短期的技術進步。具體體現在數字技術更加廣泛地應用於電影中,如DVD、網路電影、手機電影等。這兩種技術創新的結果就是技術—經濟範式的變革,這也是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新的技術最終就應體現在其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上。技術是手段,經濟是目的,技術為經濟服務。
應用數字技術,可以給電影帶來很多好處,在圖象方面,RGB共256×256×256甚至更多的顏色組合使畫面色彩豐富逼真,24禎/秒的放映速度使圖象流暢連貫。南京國際影城15米寬的數字電影銀幕給人帶來的視覺沖擊是前所未有的。圖象清楚得甚至可以看清皮膚上的細節,秋毫畢現。其效果與傳統膠片電影不可同日而語。CG技術的充分應用大大提高了電影的製作水平。《泰坦尼克號》、《侏羅紀公園》、《星球大戰》…這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大片在數字技術之前只能出現在導演的腦子里。《侏羅紀公園》里一隻只逼真的恐龍似乎要把觀眾帶回到侏羅紀時代,《星球大戰》中炫目的太空戰又把人們送到了未來世界。藝術家們的想像力天馬行空,不受邏輯思維的束縛,數字技術讓天才導演們能隨心所欲地表現他們的藝術情感。在電影的聲音方面,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電影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及數字音頻的過程。電影藝術是在記錄社會生活的,生活是充滿語言和音符的。對於語言,《聖經》里有語言統治一切的教義;對於音樂,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是凈化人類靈魂的手段。沒有聲音的電影是不完美的。電影是不該沒有聲音的,只是技術水平的限制使剛開始時的電影只能是默片。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聲音被加入到電影中,到70年代,美國杜比實驗室成功地將立體環繞聲應用到《星球大戰》中。炫目的效果,震撼的聲音,《星球大戰》讓美國觀眾嘆為觀止。我曾一次又一次去南京的五星級影院----華納影城仔細聆聽他們的瑪田音響,其聲音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干凈有力。高頻嘹亮甜美,極富顏色感,中頻人聲亦幻亦真,定位分毫不差,低頻量感似春雷涌動,讓人熱血沸騰。這些美好的音符只有數字技術才能充分演繹出來。70年代的《星球大戰》票房紀錄直到90年代才被另一部數字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所破,後者又被《泰坦尼克號》所破。歷史票房前三甲都是科幻電影,科技含量高,充滿未來感,這也許反映了美國人的超現實主義思想。可以看出,這三部電影都是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沒有數字技術,就不會有這樣的超級大片。正是這些超級大片激勵一批又一批的電影人更加努力地去追求更高品質的電影。他們的努力同時也促進了電影的進步。這是對技術進步的一種正反饋,雙方相互激勵,共促發展。
也許有人認為,電影的本質是內容,而非影音效果。對於這一觀點,我持堅決反對的態度。電影的本質是內容,這點沒錯,藝術家訴諸情感,把電影作為情感的載體,以此喚起觀眾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如果把內容看作事物本質,那麼,影音效果可以看作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認識事物的過程是透過現象上升到本質。試問,一部電影的影音效果很差勁,圖象模糊,聲音缺乏質感,現象如此不清楚,無法進行細致的觀察,連現象都無法充分認識,又談何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呢?技術的革新不斷提高畫質,改善音質又還有什麼意義呢?認識藝術背後的藝術家情感是目的,欣賞電影是過程,目的固然重要,但不該忽視過程。中國人向來講究實用,求功利,重目的,卻往往忽視了過程,究其原因,我想是理性精神的缺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英文名是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relativity是聯系的意思,其本質在於揭示物質與運動,與時間,空間的普遍聯系,洛侖茲坐標變換導出的結果是時間與空間是相對的。我們就把其翻譯成相對論。普遍聯系是本質,相對是結果。我們只重結果,卻忽視過程本質,這一翻譯就體現出理性的缺失。這種理性精神的整體缺失使工業社會中的技術創新往往都出現在西方國家,其結果,技術—經濟的變革大大促進其經濟的發展,這也許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領先於中國的原因之一吧。
在電影文化的傳播渠道方面,數字技術使看電影成為一件像吃飯睡覺一樣簡單的事。在數字技術之前,電影幾乎只能在電影院看,雖然有錄象帶可以在家觀看,但其不菲的價格使之難以普及。有了數字技術,可以在網上看,買廉價的影碟看,甚至可以在手機上隨身看。還有一點很重要,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引進美國大片後,好萊塢電影開始沖擊中國市場,讓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可以看到更多更優秀的電影作品。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價值觀念,文化傳統,政治體制上畢竟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差別,電影總局對許多美國電影進行「閹割」,甚至封殺,這種對藝術民主不尊重的行為使我們錯過了許多好電影,例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電鋸驚魂〉〉等這些看似變態實則內容深邃的電影無緣中國銀幕。通過網路,通過盜版我們仍可以觀看這些優秀的電影。盜版問題在中國已成為一大公害。但我個人看來,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具體的,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就目前而言,盜版在中國市場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首先,如前所述,通過盜版可以觀看到一些正版或電影院看不到的好電影。其次,藝術不該僅僅重視其商業屬性,盡管商業是目的,但作為一種文化,就該讓更多的人共同參與。在美國,2006年電影平均票價是6美圓,但在中國,就南京而言,看一場電影均價在50元左右;在紐約時代廣場這樣的黃金地段的頂級影院看〈〈碟中諜3〉〉只要10美圓,南京華納影城票價是50元。這樣很顯然使電影成為一種高消費的活動了,大部分人在這種情況下就選擇盜版,因為藝術欣賞、文化交流不應該是富人的專利。最後,中國的正版片大部分粗製濫造,良莠不齊,遠比不上原版復制的盜版,而且價格很高。所以,喜歡電影的人痛恨盜版,但又不得不買盜版。總之,數字技術在電影文化的傳播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和壞的兩面性。數字技術在帶給我們高品質的電影,給電影公司帶來豐厚的票房時也帶來了技術的異化問題。在電影製作過程中,數字技術取代了部分真人的表演,人的情感是任何技術都無法替代的,這多少是對藝術欣賞的誤導。電影〈〈西蒙妮〉〉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不成熟的數字技術運用到電影上更是勞民傷財,褻瀆藝術,一片罵聲中的〈〈無極〉〉就是這樣故作深沉,自食其果!數字技術最大的負面影響就在於其傳播方式上,盜版問題嚴重,尤其在中國,因為數字技術使一張高質量的盜版光碟製作成為一件成本低、操作簡單、利潤高的事情。這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與偷盜無異。電影公司的巨大投資常因盜版而無法收回,電影公司逐個虧損,逐漸倒閉。這些現象在香港尤為普遍。長此以往,盜版勢必拖慢電影工業的發展,甚至使之毀滅。還有,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喜歡從網上下載電影,這會使他們進入一個認識誤區,因為數字時代的電影應該是畫面艷麗,音效震撼的數字電影,而那些網上下載的電影由於網路容量的限制使其圖象、聲音品質大打折扣。這些都是技術的異化。我們應充分認識其危害性,揚長避短,正確處理數字技術給電影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6. 誰能給我一篇1500字左右的電影音樂賞析的文章!急急急!!!!
最簡單的方法,去電影網搜索的電影,電影下面就有簡介之類的,詳細點的就是上網路搜索找到的電影,評論什麼什麼的都有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