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憶秦娥·婁山關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憶秦娥·婁山關》上半闕描繪了一幅西風烈烈,長空雁叫,秋霜滿天,曉月當空,山路艱難,兵馬稍顯疲憊但仍緊張有序的戰前急行軍的行軍圖。下半闕描繪了一幅夕陽紅遍,蒼山莽莽,戰爭勝利後,詩人面對雄關山路的感慨圖。
《憶秦娥·婁山關》是現代文學家毛澤東所作的。
原文: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譯文:西風正壯烈地吹送,大雁鳴霜、曉月當空。曉月當空,嗒嗒的馬蹄令人心碎,軍號聲聲沉鬱低回。不要說群山起伏像鐵般難以逾越,而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此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從內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描畫了紅軍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全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體,水乳交融。其篇幅雖短,但雄奇悲壯,氣勢如虹,寥寥數筆,「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師手筆的簡筆畫。
作者簡介:毛澤東(1893—1976年),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貳』 憶秦娥 婁山關
西風烈③,長空④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⑤,喇叭聲咽⑥。 雄關漫道⑦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⑧。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⑨如血。
①憶秦娥:詞牌名,本於李白詩「秦娥夢斷秦樓月」 ②婁山關:又名太平關,遵義市北大婁山脈中段遵義桐梓交界處,從四川入貴州的要道上的關口。海拔1440米,古稱天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③烈:猛烈,強勁。 ④長空:遼闊的天空。 ⑤碎:細碎。 ⑥咽(yè):在這里讀入聲。本義是聲音因梗塞而低沉,這里用來描寫在清晨寒中可聽來時斷時續的軍號聲。 ⑦漫道:不要說 ⑧從頭越:重新跨越。 ⑨殘陽:夕陽。
譯詩
西風正壯烈地吹送, 大雁鳴霜,曉月當空, 馬蹄聲零碎而又紛雜, 軍號聲聲沉鬱低回。 不要說群山起伏像鐵般難以逾越, 而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陽光華赤如血。
『叄』 《憶秦娥 婁山關》的概括內容是什麼
《憶秦娥·婁山關》是毛澤東寫於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壯闊的詞,通過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肆』 毛澤東的《憶秦娥 婁山關》
1. 咽(yè):在這里讀入聲。本義是聲音因梗塞而低沉,這里用來描寫在清晨寒風中聽來時斷時續的軍號聲。
碎:細碎
2. 這件手書為豎寫橫幅,行草字體,取大草氣勢。有標點、作者署名、書寫時間,形式比較完整。通篇加標點符號,與文字渾然一體,成為作品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用筆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結字欹側程度比從前減少,仍帶有字體大小參差的風格。用筆圓潤遒勁,稍帶澀筆,氣魄浩大,自然流美,是『毛體』書風成熟後的傑出的代表作。(寫作風格)
長征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極其偉大的意義,這首詩,正是這一大進軍的光輝的寫照和熱情的歌頌。它集中的表現了紅軍英雄豪邁的氣概,同時也生動地描寫了長征壯闊艱險的場面。它是一篇不朽的革命史詩,是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傑出典(抒發感情)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愁4 。「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伍』 《憶秦娥·婁山關》全文
《憶秦娥·婁山關》是主席毛澤東所作,全文如下: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白話文釋義:西風正壯烈地吹著,大雁鳴霜、曉月當空。曉月當空啊,嗒嗒的馬蹄令人心碎,軍號聲聲沉鬱低回。群山起伏長路漫漫恰似黑鐵,如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5)憶秦娥婁山關微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義會議開了三天,隨後紅軍就經婁山關北上四川,想和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會合。二月五日,在一個叫「雞鳴三省」(四川,貴州,雲南)的村莊,博古把軍事指揮權正式移交給毛澤東。上任伊始的毛澤東求勝心切,敵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沒料到四川辣子們十分打得,紅軍折兵數千,敗下陣來。
毛澤東當機力斷,決定放棄和張國燾會合的這一長征初始目標,回貴州攻打戰鬥力薄弱的黔軍。這是長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戰略轉折。黔軍企圖憑婁山關天險力阻紅軍,會合川軍、滇軍和中央軍聚殲紅軍於雲貴川交界處。
彭德懷親自帶兵以急行軍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搶占婁山關,接著幾天,又在婁山關周圍殲敵二個師,取得了自從慘敗湘江,損失一半人馬以來的長征途上的第一個大勝利。這首詞,應該是作於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這首詞通過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陸』 《憶秦娥 婁山關》
馬蹄聲碎指的是在婁山關戰役中慘烈的場面有撕心裂肺的感覺,在激烈的情景下,戰馬在奔騰。沖鋒的號角在指引著戰士們向前沖,也有苦路行軍筋疲力盡之意。婁山關戰役時紅軍的傷亡慘重,然而只要突破這一關就能轉戰長征,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柒』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夕陽如血。
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捌』 憶秦娥,婁山關
《憶秦娥·婁山關》
年代: 現代 作者: 毛澤東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玖』 憶秦娥·婁山關
第一題:
《老山界》章以生動優美真摯細膩的筆觸,敘述了紅軍長征中,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的故事。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二到十一節寫顯示紅軍是為人民謀福的軍隊,說明紅軍不但是戰斗隊,也是宣傳隊和傳播機。從一個側面豐富了文章的中心。
《憶秦娥·婁山關》則是慷慨悲烈、雄沉壯闊,通過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都是贊美紅軍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從容氣度,博大胸懷。
第四題:
天亮復天明,紅軍經過一夜又一天的急行軍,早已過了險峻的關口,擊敗敵人,佔領了婁山關,把困難和艱險拋到了身後。一天激戰後,遍地硝煙,血流成河,英勇的紅軍戰士倒在了戰場上,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婁山關的崇山峻嶺,而紅軍的旗幟在獵獵西風中飄揚,在夕陽中顯得格外地鮮紅。此時詩人佇立於婁山關之巔遙看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莽莽蒼蒼,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黃昏的夕陽漸漸落下,剩餘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紅了天際。畫卷之美正符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眾美之中一類。
『拾』 憶秦娥 婁山關 賞析
中心思想: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可以「從頭越」。
拓展資料:
主題賞析:
本詞寫於婁山關激戰之後,以婁山關之戰為題材,雖然寫的是翻越婁山關的行軍情景,寫的是勝利後的所見所聞所感,但運用的是高度綜合法、側面描寫法,把兩天的戰斗歷程濃縮為一天,通過嚴肅、緊張的行軍氣氛,透露出激戰的先兆。
通過猛烈的西風聲、凄厲的雁叫聲、細碎急促的馬蹄聲和時斷時續、悲咽帶澀的喇叭聲,暗示戰斗緊張激烈,通過描寫海濤般起伏的蒼山、如鮮血般殷紅的殘陽,藉以表現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激戰情景。
作者簡介:
毛澤東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及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
1893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年逝世於北京。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