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少林詩的嗔戒是什麼/把其他的也介紹下
戒嗔
以瞋報瞋者,是則為惡人;不以瞋報瞋,不瞋勝於瞋。
詳情見網路全科http://ke..com/view/627423.htm
嗔戒 葷戒 殺戒 酒戒 色戒 誑戒 貪戒
Ⅱ 推薦一些反腐反貪的電影電視劇吧,謝謝啦
反腐倡廉電影
《信天游》、《撼天雷》、《孔繁森》、《焦裕祿》、《任長霞》《生死抉擇》《暖秋》
《人民公敵》(韓國反腐電影) 刑偵警匪
/ 1征服 / 2中國刑偵一號案 /3 夜奔 / 4追 / 5高圍度戰粟 / 6反黑使命 /7 第七座墓誌銘 /8 三八·大案/ 9你有權保持沉默 / 10警中警1,2 / 11 越獄1,2,3./ 12黑洞 / 13不想重來 / 14 深度較量 / 15 捍衛 / 16 士兵突擊 / 17黑白人生 / 18 國家幹部 / 19水落石出 / 20 榮譽 / 21公安局長1,2,3. / 22我非貪官情婦 / 23冷鋒 / 24罪域 / 25背叛 / 26 元兇畢露 / 27驚心罪行 / 28 深牢大獄 / 29樓王之謎 / 30A級戒備 /31絕對權力 / 32市委書記/ 33反腐雄心/3 4國家幹部/ 35誰在說謊/ 36原則/ 37對峙/ 38對手 / 39鷹與梟 / 40天良喪盡/ 41無法逃脫/ 42無上權益/ 43良心作證/ 44危機四伏/ 45玉觀音/ 46反貪局長/ 47颶風/ 48一路追擊 /
Ⅲ 不是如來動手腳,因為哪2個字導致取經後豬八戒不貪吃了
取經團隊每個成員都有一個顯著的標簽,唐僧的標簽是「慈悲為懷」(也有人說好壞不分),孫悟空的標簽是「嫉惡如仇」,沙僧的標簽是「老實低調」,唯有豬頭八戒的標簽最令人印象深刻:「貪財好色,好吃懶做」。
這個「八字」標簽,體現了豬八戒四個缺點,分別是「貪財、貪吃、好色、懶惰」,而這四個缺點又觸犯了佛教八戒中的「四戒」。貪財犯了貪戒,好色犯了淫戒,懶惰犯了「無求安」戒,貪吃犯了「奉法,時過中不食」戒(豬頭八戒如此好吃,可能做到過中不食嗎)。
而且,豬八戒所犯的這四條戒律,每一條觸犯性質都非常嚴重,尤其是淫戒。佛教集團講究非禮勿視,豬頭八戒起止「視非禮」,還多次與女妖精鏖戰,如蜘蛛精那難中,豬八戒便通過熬戰之法,大敗七位性感迷人的蜘蛛精小姐姐。因此,豬八戒是個完全不合格的和尚。
取經是一項艱苦漫長的工作。取經途中,唐僧師徒解決吃飯問題,或靠國王財主接濟,或通過化緣,但主要還是化緣。化緣的工具是一個缽盂。一個缽盂能化多少食物?然而,這點兒食物還要分成不均等的四份,唐僧先吃,剩下的分給徒弟們。豬八戒畢竟是頭豬,胃口比旁人稍大,就這點兒東西,他如何能吃飽(沙僧吃得少,孫悟空是化緣者,沒准兒他提前給自己化了一份,所以兩人沒有挨餓)?
吃不飽飯,卻還要打怪,還要趕路,豬八戒怎麼可能有力氣?於是偷懶。怎麼可能不餓?於是「貪吃」。到達靈山後,豬八戒被封凈壇使者,生活待遇大幅度提高,每天都能吃得飽飽的,終於不用再過忍飢挨餓的日子,自然不再貪吃。
Ⅳ 戒貪、戒嗔、戒痴、戒慢、戒疑
靠你自己的信心,決心還有毅力,最重要的是你的"心"里的信仰.(你應該是信佛吧).
Ⅳ 佛教戒律嗔痴是什麼意思
嗔就是生氣的意思,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
1、嗔詳細介紹
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拚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2、痴詳細介紹
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比如人是怎樣來的?死後怎樣去?我們統統不理會,不以為然,甚致嘲弄他人對此有興趣等都是痴。對於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痴的表現。
還有一種愚痴就是對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總之,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5)觀看微電影貪戒擴展閱讀
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貪」、「戒痴」、「戒嗔」。佛家有所謂「貪、痴、嗔」三念:
1、「貪」是指陷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佛教認為,「貪」是佛教修行的大敵,是產生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將貪列為根本煩惱之一,並將「貪」與「嗔」、「痴」等一起作為有害眾生修行的「三毒」。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嗔恚是三毒中最重、其咎最深的,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3、「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痴愚。
Ⅵ 「貪,嗔,痴」中的「嗔,痴」怎麼理解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斗,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痴
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又將隨煩惱中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不正知等作為痴的具體表現。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痴愚。
Ⅶ 反貪污的電影電視有哪些
黑洞》《絕對控制》《黑冰》
《公安局長》《重案六組》《征服》
《紅色警戒》《無限正義》《中華之劍》
《中國刑警之九月風暴》
Ⅷ 你為什麼相信人命天註定
因為身邊有太多例子告訴我,人命是天註定的。有的人,努力一輩子,最後一無所獲。有的人,什麼都不幹,卻被上天眷顧,躺著也能發財。有的人,天天跑步健身,身患重病,有的人,抽煙喝酒熬夜,卻從來不生病。這不是命,是什麼呢?
01. 生病的堂哥
堂哥今年剛滿30歲。從小到大,他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顏值高,關鍵是還很自律。從高中起,他每天早晨都要跑五公里,雷打不動的跑了十幾年,從來不沾煙酒。不僅如此,表哥在飲食上也非常的健康,不吃油炸食品,不吃辣,也從來不吃外賣,他做的一手好菜,不管是多忙,他早上一定會做好午飯,帶去公司裡面吃。
這樣的一個人,身體一定很健康吧。
小美畢業後,非常努力的工作,但一個剛畢業的人,又能賺多少錢,一邊是貸款要還,一邊是和她要錢的父母,小美的日子過得拮據不已。好不容易還清了貸款,小美的事業剛剛有了起色,小美的父母卻認為她該嫁人了,把她介紹給村長的兒子。
那是一個不學無數的混混,小美不願意,她父母帶著一家子人到小美的單位去鬧,把好不容易考上的鐵飯碗給砸了,失去鐵飯碗的小美遭到了嫌棄。村長一家選擇了退婚,小美的爸媽則不停的埋怨小美。
這是命嗎?是命。
所以,看到種種這樣的例子,我真的覺得有時候,人命還真是天註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