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反邪教抉擇微電影觀後感

反邪教抉擇微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8-05 06:12:29

⑴ 反邪教心得體會200字

在這個和諧的社會中,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最高成果。科學與邪教相對立。尊重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社會才能進步,人類才有希望。科學是戰勝邪教的最強大的武器。如果你現在在與邪教交往,你將成為邪教的犧牲品,
邪教是充滿欺騙的組織,邪教是泯滅人性的組織,邪教是扼殺生命的組織。然而,就在它沉寂了不久之後的現在,越來越多的邪教又出現在我們面前。同學們,我們都是21世紀的建設者,正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大好時光,面對未來,我們信心百倍,我們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反對邪教。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⑵ 一部有關美國邪教的電影

2005美國 紅色之州

⑶ 電影《迷霧》觀後感

[電影《迷霧》觀後感]《迷霧》最後二十分鍾完全改變了我對這部電影的俗套的看法,最初以為它不過是一部人類對抗異形的驚悚片,看到最後我發現我錯了,電影《迷霧》觀後感。結局的二十分鍾是這部影片最安靜的部分,但是卻是最吊心的部分,從汽車燈光打開的那刻起,影片放出了聖歌一樣的配樂,似乎上帝聖潔的光輝照耀到了那勇敢同外界力量作斗爭的五位勇士們身上,把他們帶到光明的地方.可是汽車的油最終在他們逃離之前耗盡,異形的聲音響徹蒼穹,男主角拿出僅有的一把槍和四顆子彈。我以為男主角是要用這四棵子彈去和怪物斗爭,結果我錯了,我知道結局往往出人意料才讓我覺得精彩。無助後,他用四棵子彈結束了四個人的生命,其中包括他的兒子,痛苦地蹌出車力圖讓怪物結束他最後的生命,觀後感《電影《迷霧》觀後感》。我們都錯了,他錯了,那轟隆隆駛來的不是怪物,卻是救援的坦克和士兵。配樂再次響起,無限的沉重繚繞我的心頭,坦克車駛過,我看見那最初執著要出去看自己孩子的女人和自己的孩子依偎在一起,他們都被救了,而這些一直被困的人們奮身戰斗的結果卻是這樣。為什麼上帝要帶走這些勇敢的人而不去懲罰那些懦弱的人?那些懦弱著不敢行動的人等到了救援的到來,而這些挺身而出的熱血人們卻身首異處。危機來臨時我們是該出擊還是等待,這部影片帶給我這樣的困惑。結局讓我心如刀割,前後反差,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生命的不堪一擊讓我深刻地感受到這部影片的意義。影片給我呈現了一個應對危機的群體,有的敢於採取措施,有的守株待兔,有的用邪教惑眾,用信仰抗拒恐懼和死亡。人的力量可大可小,影片甚至安排了一個宣傳邪教的人在危急中加油點火,帶動情節高漲。危機中,人們聽信胡言亂語寄託信仰,沒有信仰是可憂的,有了信仰卻是那麼可怕。在危機面前,只有聚集在一起我們才能共同度過。推薦大家看這部影片,很不錯。〔電影《迷霧》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⑷ 為什麼要警惕邪教的原因

邪教無論是於國於民,都有巨大的危害:

(1)破壞家庭。煽動成員拋棄家庭,外出傳播邪教,鼓吹「傳的越多,將來就可以進天國」,許多成員有家不回,常年在外。

(2)破壞生產。鼓吹「世界末日論」,宣揚「一切靠神恩賜」,致使信徒整天忙於信「教」、傳「教」。

(3)姦淫婦女。許多邪教教主借「神」的名義姦淫玩弄婦女,摧殘婦女的身心健康。

(4)殘害生命。欺騙群眾「信教能治病」,一些人因此被致死。

(5)毒害青少年。拉攏中小學生參加聚會,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長。

(6)煽動鬧事,擾亂社會秩序。煽動成員暴力對抗政府,擾亂社會秩序。

(7)危害基層政權。一些邪教有目的的拉擾基層黨團員和幹部,侵蝕基層黨政組織。
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氣功或者其它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製造、散布歪理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他人,發展、控製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邪教大多是以傳播宗教教義、拯救人類為幌子,散布謠言,且通常有一個自稱開悟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教主,以秘密結社的組織形式控制群眾,一般以不擇手段地斂取錢財為主要目的。
一是邪教對個人危害。邪教會利用具有迷惑性歪理邪說消磨人的個人心理和精神需求,使信徒成為教派的一個利用工具。
邪教利用信徒榨取利益獲得經濟收入,因為邪教一般以不擇手段地斂取錢財為主要目的。邪教組織自然就要其信徒要給予邪教做貢獻,無論是財富還是體力,還是知識,還是關系,都要無私地給予邪教。當他傾其所有、沒有再利用價值甚至拖累邪教組織之後,邪教組織會毫不猶豫的把他們趕到街上。然後繼續吸收新人,讓他為邪教繼續做貢獻。所以,邪教要不斷地吸收新的成員,達到寄生目的。
二、邪教對家庭的危害。因為教派是反對家庭的,它首先要肢解家庭,只有家庭成員脫離了家庭,才能從心理上控制信徒。即便整個家庭成員都成為了邪教的成員,這些家庭成員也會認為自己的家庭並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邪教,而他們的家庭也就解散了。說在邪教中,不可能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三、邪教對社會的危害。

⑸ 帝國的毀滅觀後感

《帝國的毀滅》

希特勒過去幾乎從來沒有在電影中以正面出現過。看過很多部關於希特勒題材的片子,可以說是這部是最人性化的電影。
這次我看到了更多的絕望,恐懼,憤怒。希特勒在最後幾天的日子裡:我們看到的希特勒,臉色完全是蒼白的;走路時腰總是弓著;手總是不停的顫抖。
倘若只是把希特勒定義為一個簡單的獨裁者、戰爭狂人、魔鬼或是瘋子,對於要更深入反思二戰根源而言,實在是一種阻礙。

《帝國的毀滅》:深層反思——關於阿道夫·希特勒

作者:畸小山 來源:網易娛樂

德國於1945年5月7日正式投降。這場由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奪去了五千萬人的生命,六百萬猶太人死於德國的集中營,歐洲大陸一片廢墟……60年過去了。雖然硝煙已滅,但是那段可怕的歷史對於整個人類而言是永遠不會淡去的。反思仍然在繼續著。

阿道夫·希特勒作為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惡魔」。一句「小鬍子魔鬼」,充滿了世人對於他的厭惡、唾棄與恐懼。於是,在光影的世界中,電影人便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個「人間撒旦」勾勒出了完全不同於現實的喜劇形象。

於是,銀幕上就有了《大獨裁者》中那個抱著「地球」翩翩起舞的野心小丑;《聖戰奇兵》中熱衷於給人簽名的自戀狂;甚至《王中王》里希特勒的「姐姐」……希特勒在藝術家們的不斷塑造之下,漸漸脫離了人的范疇,成為了一段歷史背景,一個邪惡的象徵,一種瘋狂的符號。

而德國,作為曾經被希特勒的狂熱所蠱惑而犯下罪惡的國家,對於這個形象的塑造則充滿了顧慮與禁忌。直到這部《帝國的毀滅》出現在世人的眼前。影片中的希特勒不再只是一個抽象的邪惡符號,而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愛吃巧克力蛋糕,喜歡與狗竊竊私語,不停顫抖的左手是帕金森綜合症的預兆,也會流淚,會親吻愛人的嘴唇,會陷入深深的絕望,而對於一般女士也會表現出與他人一致的溫和態度……但電影絕對不是在為納粹塗抹口紅或是對法西斯進行所謂的「美化工程」。

帝國覆滅的前夕,可謂是大樹將倒,猢猻盡散。曾經發誓致死效忠於希特勒的那些將軍、部長們找著各種借口逃出柏林。而面對盟軍的兩線進攻,戰爭的失敗已成定局,可希特勒卻不願接受事實,寄希望於幾支根本不存在的軍隊,並對他們不斷發出反攻的命令。對於叛徒與沒能「反攻」的軍隊,發出他慣有的歇斯底里式的咆哮;面對已經破滅的「美夢」,他黯然傷神;回憶屠殺的六百萬猶太平民,他神色驕傲;談起殘酷鏟除異己,他後悔還不夠冷酷……最後,「都結束了」,他的面孔蒼老而衰弱,當年演講台上的激情與狂熱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身心的疲憊與失望。這里沒有同情,只有「活該」的字眼送他。沒落的希特勒,在與情婦愛娃·勃勞恩舉行過婚禮後,自殺,並用火焰把自己送回了地獄。

在我看來,電影塑造一個「真實」希特勒的意思不僅在於藝術豐滿的要求,更是一種深層次反思的必要。原因有二:
一,倘若只是把希特勒定義為一個簡單的獨裁者、戰爭狂人、魔鬼或是瘋子,對於要更深入反思二戰根源而言,實在是一種阻礙。那些沒有經歷過戰爭狂熱症又對歷史學毫無興趣的後人,很容易會把所有的罪惡歸結為希特勒的個人因素。斷言那不過是瘋人院里的一次意外,醫生、護士小姐一不小心讓個瘋子跑了出來,人民又一不小心選擇了他掌握國家大權。這種對於戰爭根源的簡單化、戲謔化思維不利於防止悲劇重演,而只會起到反作用。所以,對於希特勒以及歷史上其他人物,都只有還原真實,才能夠做到更深刻的反省。
二,作為一個人,其人格就必然存在矛盾的一面。希特勒在生活中、在不接近政治時可以是和藹可親的,而且不能否認的是這個人有著很強的人格魅力。而他的另一面:偏執至瘋狂的人種進化論,極端的思維方式……這一切危險因素倘若不融入政治活動中,可能並不會被誘發。一開始,他也許只是對於其他人種有一種模糊的偏見罷了。而在其不斷獲取權力的過程中,偏見也隨之不斷的膨脹。並且這些思想又正好滿足了當時德國社會的心理需求,最後使得整個國家為之一起瘋狂。於是電影又給我們提出了另一種反思的可能性。那就是希特勒並不只是一個特例罷了,有著潛在希特勒人格的人還存在著很多,只要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讓歷史重演。看看電影中那些一直追隨希特勒腳步的人——戈倍爾夫人,作為一個母親竟然因為不能容忍一個沒有納粹的國度而把自己的六個孩子親手毒死。也許狂熱是迷人的,但是失去理智的狂熱更是可怖的,而反思的意義便就在於讓這種狂熱離我們遠去。

就像本片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所說過的:「如果藝術史上存在禁區,那麼這個禁區早晚有一天會被打破。打破禁區也是完全必要的,因為禁區不會阻擋什麼,而只會遮掩什麼。《帝國的毀滅》讓希特勒作為一個人死去,這樣表現才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那段歷史。」理解是前提、是基礎,只有理解了,反思才有進行下去的可能性。影片抱著一種拋磚引玉的態度,希望引起大家對於這一切更為深一層次的反思。關於這一點,導演確實做得十分成功。

在電影的結尾,希特勒的女秘書榮格與曾經參加過納粹青年黨衛隊的14歲少年攜手走出了柏林。兩個人都曾投入到那份狂熱中,也同樣目睹了這份狂熱所帶來的後果。他們似乎很平靜,因為這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眼前發生的這一切。少年偶然在一座被炮火炸毀的橋下發現了一輛自行車。這彷彿是預示著德國人又從新找到了正確的方向,雖然眼神里還帶著困惑,但是他們已經有了正視與反省的希望。

《帝國的毀滅》:撒旦的詩篇

轉載 By 影像蒙太奇(judgehugh) 2005-4-22 13:51:58

文/nEVERforeveR

「嗨!希特勒!」

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看到那獨特的高抬右臂的敬禮方式的時候,年少的我是那樣的好奇,甚至著魔般的不停重復……只是覺得那樣子很威風。

這獨特的納粹禮從他在地球上亮相開始就瘟疫般的肆虐了人類歷史,給一個時代抹下了濃重的陰影,無數的民族被那高抬的右臂刺穿了心房。一個被後人唾棄的人間撒旦的故事被那威武的手勢邪惡的訴說著。

相較於其他歷史人物,希特勒在電影中的亮相率應該算很高了,在大多數涉及歐戰和納粹的電影中都有那日耳曼的小個子的身影。印象中最深刻的情節應該是《莫斯科保衛戰》中的那段「士兵們……」極具張力的演講。最滑稽的要數《大獨裁者》中卓別林歷史符號般的卓越表演。但所有的這些角色所表現的無非是人物本身以及人物所代表的勢力的邪惡。

一直覺得德意志是一個很有故事的民族,無論是東西德的分合,還是那段黑暗的歷史,都需要太多的凝視。前者我們已經有了黑色而悲痛的《再見列寧》。而現在,《帝國的陷落》打開了那段塵封的記憶,帶我們重去摸索柏林被坦克與重炮碾碎前的最後歲月。從「元首」的女秘書容格女士的視角望去,這段熟悉的歷史卻有了太多陌生的注腳與細節。這個世界不一樣了,那個撒旦不一樣了。《帝》就猶如一聲不和諧的高音,註定要在樂譜上寫下波瀾。

影片中希特勒的亮相絕對是電影史上最顛覆的一個瞬間:從「狼巢」的掩體里走出的那個男人既不是在其他電影中聲嘶力竭口沫橫飛的宣洩仇恨與邪惡的撒旦,也不是紀錄片里的那個表情做作高高在上的第三帝國的元首。一個優雅的紳士,一個平易近人的長者,用他獨特的微笑將傳統的鐵幕徹底的撕碎。

對於那段似乎已經被蓋棺定論的歷史的重新關注,導演的目的絕對不是淺嘗輒止的老歌新唱。鏡頭猶如一雙審視歷史的雙瞳,將「元首」,形色各異的「元首」信徒以及柏林煉獄中的芸芸眾生收進視野,記錄下三者在末日來臨時的殘酷寫真。一個作為人而不是作為撒旦而存在的希特勒;一群人性化而非妖魔化的納粹;一段五味俱全而不光充斥著瘋狂與丑惡的歷史。放下有色的眼鏡,我們看到的是第三帝國的最後一場跌宕起伏的詠嘆調。

鋪天蓋地的蘇聯炮火揭開了1945年4月20日的柏林蒼穹,「元首」的最後一個生日。

撒旦面具下的男人……

我無法決定到底應該用哪個詞語來形容我所看到的一切。如果從一個歷史旁觀者來說,那是領導著一個民族的瘋子。「我最引以為榮的就是一生都在與猶太毒瘤作斗爭。」他絕不肯向「斯拉夫蠻子」投降,他指揮著早已不存在的部隊來改寫歷史,卻還要讓一個國家來為他陪葬。對於叛徒,他鏟除起來決不手軟。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撒旦在繼續他的邪惡。

但這卻是個會焦慮與恐懼的撒旦,他的背更馱了,手臂也情不自禁的顫抖,為了敵人的每一步前進而坐立不安。撒旦也有愛情,美麗的愛娃一如既往的依賴他,從沒有抱怨過什麼。她甚至還在盡最大的可能幫助著自己的愛人。他早就知道結局,「我所需要的不過是一顆子彈來穿過腦袋!」可是他還必須相信,他還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圖騰。「他是元首,他知道給做什麼。」還有無數的人需要他提供的精神嗎啡來逃避現實。

所有的希望破滅了,他也會憤怒,在密室里像個倔強的孩子在發著脾氣。可他還不會忘記把柔弱的女士們送離墳墓,給還在抵抗的年輕人們授勛。給愛娃一個婚禮,她是那麼的渴望別人用「希特勒太太」來稱呼她。

「明天將有幾百萬人詛咒我,可這又有什麼呢?」地下室里最後的一扇鐵門終於鎖死了這男人的一生。我必須承認在目睹了關於那個撒旦的眾多陌生之後,鏡頭下的悲歡離合早已將我感染。如果拋卻歷史與政治,純粹從電影觀眾的角度來感受。在那一刻我這個旁觀者是有著深深的同情的。

撒旦的門徒……

影片對於撒旦的那些瘋狂的信徒的刻畫也同樣的細膩,我們看到了一個個瘋狂又可憐的歷史人物的別樣歷史。他們是撒旦的彼得,忠心耿耿的瘸子戈培爾還在為「元首」瘋狂的想法編造著種種解釋,同樣忠心的那位戈培爾夫人更是毫不猶豫的在末日前殺死了自己可愛的孩子。可怕的瘋狂,可對他們來說這卻是虔誠的信仰。這種恐怖的「元首」情結瘟疫般的傳染著整個國家。天真的小姑娘在操縱著大炮,瘦弱的小男孩在用血肉之軀對抗蘇聯人的坦克。「元首」死了,他的部下們卻還在遵照他的命令不肯投降。自戕的槍聲此起彼伏,毫不猶豫的選擇死亡的信徒們去地獄繼續追隨他們的信仰。撒旦也有猶大,可是那被處決的叛徒臨死時還在高呼「嗨!希特勒!」。

他們也是人,也會在絕望時哭泣,也會在戰火的間隙去體味難得的寧靜,也會用狂歡來麻痹早已崩潰的神經,也會違抗「元首」瘋狂的命令來保護支離破碎的祖國。

「在一個沒有國家社會主義的國度里,生存又有什麼意義呢?」戈培爾夫人的這句肺腑之言將這種狂熱發揮到了極致,也讓目瞪口呆的我們百感交集。愚昧?邪惡?虔誠?生長在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的我,只能在這段歷史面前茫然。但他們對信念的堅定執著卻讓我深深的敬佩。一個民族一旦有了同一個信仰,那他們一定是可畏的。

歷史是不可以用美化或醜化來篡改的,歷史需要的是正視。我很佩服德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在這點上我們的近鄰可就遠遠不如。導演並不是在為自己民族的歷史辯護,而只是用一種平和正常的態度去面對,影片和奧立佛•斯通的《亞歷山大大帝》的立意類似,都是從一個我們陌生的角度切入歷史表現一群人物早已被定性定義的人物。在《亞》中,那個一直作為男人的偶像而存在於世界上的神,被斯通一棒子打成了一個迷茫的大齡青年,結果惹來口水無數。而《帝》中偏執的中年男子徹底推翻了前人的歷史符號,他是否也折磨了你腦中的歷史?也許很多人接受不了這樣的電影,但我覺得這種創作態度是值得欣賞的。電影中的歷史永遠是充斥著太多的後人視角,我們也看慣了太多的人雲亦雲。其實神也好,撒旦也罷。他們首先都是作為人而存在的,都食五穀雜糧,都有喜怒哀樂。

《帝》也只是一部充斥著想像與虛構的電影,只不過講故事的方式讓我們有些陌生。同樣的題材你讓波蘭斯基和老斯來拍恐怕又要別有洞天。我們也不必過分苛求正確與否,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歷史?沒有親眼目睹的我們根本沒有發言權。總之,正視生活,正視歷史。

電影不能告訴我們答案,但電影可以讓我們思考。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對歷史的反思自然是重中之重。導演並沒有將所有的罪過歸結到少數的幾個魔王身上,反而通過瘋狂的柏林地獄的畫卷揭示著關於一個民族的瘋狂邪教,一個民族的誤入歧途。歷史永遠是在靠大眾的力量推動著,光有一個撒旦是建不成地獄的,影片所展現的狂熱的德意志大眾正是他的幫凶,這些是不能夠隨著撒旦的毀滅而逃避的,不能靠著紐倫堡的懲罰就去寬恕的。否則那將是對歷史的不公,對歷史的褻瀆。他們也有人性的一面,甚至能讓觀眾隨他們一同的喜怒哀樂,但他們卻有著一個錯誤的信仰。影片的結尾寓意深遠,「我們投降吧,都結束了。」本打算玉石俱焚的軍人們無奈的放下了武器,「啪,啪」兩聲槍響,槍斃了最後的瘋狂;九死一生的容格夫人和同樣九死一生的小男孩自在的騎行在公路上,一段噩夢終於結束了,這個瘋狂過,悲痛過的民族又將會走向何方呢?

補記:一些花絮。

影片的一些細節的鋪墊很有深度,也讓人佩服導演的用心之細,構思之巧。像希姆萊離開柏林時的那句「我見到艾森豪威爾是應該握手呢還是該敬納粹禮?」。斯佩爾與希特勒分別時只是伸出了右手,而沒有敬納粹禮。這無不是在為著影片的發展服務,暗示結束的必然。那個主持希特勒的婚禮的牧師還在詳細地詢問新郎與新娘是不是純正的雅利安人;敬著納粹禮目送希特勒被火化的納粹黨徒們在炮火下狼狽不堪,這也都是十分能引起人思考的橋段。

我們原來一直捧為經典的戰爭電影大多是通過對戰場的描寫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帝》卻通過大量的對戰爭中環境和平民的刻畫來解釋這場瘋狂的戰爭。醫院里被拋棄的老人,無處不在的自相殘殺,彈坑裡深埋的屍體……雖然沒有氣勢恢宏或者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面,敵人的形象也只被弱化到土黃色的大衣和呼嘯而來的炮彈,但通過一系列細節的剪接,卻展示出了一個讓人窒息的末日戰場。這使我從《從海底出發》中得到的關於德國電影中對戰爭場面的獨特描繪的敬佩,在本片中得到了延續。

下了好大的決心才抽出時間來寫這些可笑文字,聊以自勉了。年齡越大越覺得自己匱乏,筆下的拙劣文字恐怕不足以為一部優秀的電影做所謂的評論。看過此片,我已把它作為去年的歐洲最佳電影,也許是我看的歐洲電影比較少吧。
在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中自娛自樂。

⑹ 求電影《迷霧》觀後感

《迷霧》觀後感
昨天看了驚悚片《迷霧》感觸頗深。

電影最後,最有英雄派頭的男主角草菅人命甚至誤殺親子不是偶然的。因為電影的主題不是講驚悚故事而是反思,是人類的自嘲:我們其實很無知,而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能嚇得我們喪失人性。表面看起來男主角比其他人都勇敢,冷靜和智慧。但其實他跟那些缺陷明顯的人並無本質區別。汽油用盡時他開始數子彈,數完不久就殺人了。為什麼那麼快?就算他們確實只剩下死路一條,為什麼不等到餓得支撐不了或是猛獸來襲時再動手呢,那樣哪怕還是會死,至少可以多活一會呀?多一會就多一份希望,這不正是他們歷經千辛萬苦跑出來追求的希望嗎?但他還是動手了,別人死於他的信仰危機。

人與人之間,差別並沒有那麼大,只是我們信仰的東西不同罷了。劇中的人物可以分為兩類,信仰自己的和信仰別人的。一般狀態下,我們都信仰自己,尤其是在美國這樣一個強調自我的國家。於是當滅頂之災從天而降時,人們最初的反應還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探究竟,所以男主角的黑人鄰居帶著一群人出去送死了。但當死亡面目猙獰地接踵而至時,人們的自信粉碎了,一部分人開始把希望寄託給別人,聽憑別人為自己的生命做主。瘋婆子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機會建立了自己的邪教組織。正如那個威猛爺爺所說的:「你只要能把人嚇到一定程度,讓他們干什麼都行,他們會投靠任何能給出解決辦法的人或東西。」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個藍領工人,一開始他自信滿滿,在和男主角爭辯該不該出去修排氣扇時還趾高氣揚。被嚇得半死之後立刻對男主角唯唯諾諾,不僅因為他錯了,還因為他覺得男主角可能是救星。他本來恨不得要暴扁瘋婆子,去葯店被嚇到極致之後卻成為她最忠實的走狗。他就這樣從聽命於自己的意志,到聽命於男主角,最終聽命於貌似可以救他的瘋婆子。(ps:我覺得蟲子不咬她是因為連蟲子都嫌棄她)而與他相對的,男主角始終信仰的都是自己,雖然挑戰應接不暇,死亡陰雲難散,但他始終積極主動地在做一些事,不管是在營救別人,商量計劃,安撫弱者還是對付瘋婆子,他都一直在做,而只要在做事,尤其當有一部分群眾支持和信仰他,他就會產生一種模糊的安全感,認為對於命運他並不是毫無控制權,對於災難他不是毫無還手之力。他的這種安全感給他一種潛在的希望,也給觀眾一種潛在的希望,於是我們把賭注押在他身上,賭他會是最後勝出的英雄。

可惜的是,他的這種信仰也是偏狹的。如果說信仰他人算軟弱,信仰上帝算歇斯底里,那麼信仰自己也未必有多麼的明智。信仰瘋婆子的人,信仰上帝的人,不論是軟弱還是歇斯底里,在瘋婆子被槍斃時(快哉快哉)都失去了最後的依靠,他們看著在迷霧中漸漸消失的汽車除了發呆還是發呆。而信仰自己的男主角在糧絕彈未盡時迎來了真正的信仰危機,沒有問題讓他解決,沒有人讓他救護,沒有怪獸給他打,他一直用來對抗恐懼和絕望的那點點安全感和自以為擁有的控制權消失了,他作為其他四個人的依靠,首先崩潰,但即便這樣,他還是很紳士地把子彈讓給人家用,從這點小事上也看出控制欲和美國人性格中不可去除的英雄主義色彩。但不巧的是,美國這兩年的電影諷刺得正是國民性格中的自我中心主義,自從911之後美國人就開始反思,反思出一大堆打擊英雄主義的電影。就是因為美國人一直以自我為中心,愛充英雄,自以為是,招惹事非才被人炸了老窩,他怎麼能不懷疑自己有問題呢。這部影片的打擊的就是人類的自以為是,你以為人類知識多吧?我給你沒見過的看看。你以為你能控制一切吧?我讓你連自己都控制不了。你以為你高度文明吧?我讓你看看自己有多野蠻。你以為你科技發達吧?我讓科學家造個地獄出來!美國人引以為傲的一切都被踐踏一番。所以很自然的,男主角成為所有人中最慘的。他的絕望和悔恨超過所有人。唉!這對美國人當下的心情是多麼好的寫照啊!

而那個為了孩子以死犯險的母親為什麼能逃過此劫?怪獸對中年婦女木有興趣?不是,是因為導演想說:信仰別人,信仰上帝,信仰自己都很愚蠢,都是面對恐懼的本能,比動物高級不了多少。只有信仰愛,在愛中消遁了自我的人才是人類中最高級的,才配享受奇跡。
拉康說人類是「知識偏執狂」。也就是說我們對知識具有一種近乎歇斯底里的執著。從茹毛飲血的猿人到鋼鐵森林中的高智能生物,從脆弱無力的嬰孩(動物的幼年期比人類短得多)到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成人甚至是天才,為了強大到足以對自己的命運達到最大程度的控制,我們的大腦進化成這樣一種性質:它不僅有獲得、儲存和處理知識的功能而且它有執行這種功能的要求,所以盡管過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會損傷大腦但完全無須思慮的生活更易招來老年痴呆。從啟蒙運動高舉理性大旗那個時代起,不,更早些,從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得那時候起,我們就在思考,思考把我們從動物中劃分出來。人類歷史和生活中的一切都在鼓勵著思考與智慧,我們迫不及待地建立了許許多多宏大結構來梳理和儲存巨細無遺的知識細節。當然那是人類的精神財富,與此同時我們很少去賺棄知識垃圾。獲得知識從一種生存必備技能變成了一種心靈需要。現代人進化到了這樣一種程度,我們習慣了掌握信息、做出計劃、預知結果,所以一旦某些事物不在計劃中便會有些焦慮,像《迷霧》里這樣把人當螞蟻耍的情況怎麼能不另人抓狂?對人類知識偏執狂的反省和修正是後現代思潮的主要方面。基於此,我覺得那位母親的存活只是一種偶然,只是為了表明我們對未來的無法掌控和無法認知。這當然,也是對人類認知癖和認知能力的嘲諷。在這點上這部電影和《黑客帝國》《香草的天空》也有異曲同功之處,總之,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to be.

⑺ 求《寂靜嶺》的影評,謝謝!

《寂靜嶺》最佳影評!

《寂靜嶺》——人性最深處的「罪與罰」!

在《寂靜嶺》上映之前,游戲改編的電影都逃脫不了罵名,因為這類電影本身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以主流電影評論觀來看只是三流的動作娛樂片,難登大雅之堂;以忠實的游戲粉絲來看又不能還原他們心中的神聖原作,無法給人以更高的感官體驗。改編這種電影的初衷就是為了撈錢,利用著名游戲的影響力,專挑那些刺激的動作類游戲翻拍,藝術性是別指望了,即使連最基本的水準都不能達到也有大把的游戲粉絲為票房保駕護航,可憐眾多善良的群眾在一次次受打擊後已經對這類電影心灰意冷了,可令人驚喜的是竟然在這樣的夾板環境中誕生出了一部成功的電影——《寂靜嶺》!她不光在對游戲合理改編的基礎上成功再現了原作的風貌,而且在電影的藝術性上達到了同類影片所未曾企及的高度(其實之前「烏寶」之流的垃圾根本就無藝術性可言),更確切的說這部影片是真正挖掘了被大多數人忽視的游戲中的藝術性,成功的向觀眾正面展示了《寂靜嶺》游戲的哲學觀和導演本人的價值觀。

電影基本是以游戲的一代情節及世界觀為改編主線(融合了三代的補充情節,在人性探討上更有二代的精神),並對其中的人物關系做了利於突出主題的改動和重組,主角的父女關系變成了母女關系並帶出了電影要探討的一個主題——母愛,即「母親是孩子眼中的上帝」。母愛是偉大的,是義無返顧的,母親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可以舍棄生命也可以付出比個體生命更大的代價,母親在這個時候就是神(也可能是魔)!

羅斯為了尋找治療養女莎朗的精神絕症的方法,帶著女兒來到了莎朗發病時一直叫喊的家鄉——寂靜嶺,因其懷疑這里正是養女的出生地,一切厄運的根源。但是寂靜嶺是一座被遺棄了三十年的死鎮,被當年的一場煤礦大火燒毀,並始終彌漫著地底燃燒的煤炭所散發出的毒氣而無法重建。這座小鎮所隱藏的秘密就象籠罩其四周的濃霧一樣讓人無法看透,隨之而來的恐懼更是讓「鬼鎮」的名聲到處傳播。羅斯沒有被傳說嚇倒,不顧丈夫的反對毅然進入了與世隔絕的鬼鎮。母女倆反常的舉動也引來了當地的女警西比爾,但從踏入寂靜嶺的那一刻起,三人的命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羅斯為了避讓突然閃現在車道上的小女孩而發生車禍導致昏迷,醒來已不見了女兒的蹤影,隨即開始了一個母親的尋找之路,最初就是為了尋找解救女兒的方法而來,現在又要在這個陌生恐怖的地方尋找失散的愛女,慢慢才發現自己正在尋找這一切迷題的答案,也正是尋找自己內心深處的罪孽。而這一路的尋找正是在一個酷似莎朗的小女孩的帶領下展開的,正是她的引領讓羅斯向著寂靜嶺所包藏的罪惡最深處步步挺進,抽絲剝繭般揭露出其中的巨大陰謀。

玩過游戲的人都能很容易的理解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表、里兩個世界,這是陰陽兩界又是互為疊加重合的異度空間,表世界簡單的看就是現實世界在人物內心的投影;而里世界就象地獄帶來的恐怖夢魘般讓人無法接受,它是受害者一切仇恨怨念的表達。羅斯初次接觸這樣的奇異環境,外界的巨大壓力與內心的極度恐懼都沒有使她精神分裂,而是堅強勇敢的繼續著尋找女兒的行動,其間也得到了女警西比爾的幫助。前者羅斯作為一個母親,身上所體現出的母愛的偉大和勇氣是顯而易見的,而女警西比爾的行動其實也是一種母性關懷的延伸,當初她正是擔心當地曾發生過的殺童案再現才跟蹤羅斯母女來到寂靜嶺,而在那起案件中她更是孤身陪伴受害兒童三天直到被搜救隊發現。這兩個女人的母愛天性支撐了她們在里世界惡鬼與表世界暴民的雙重追殺下都能有勇氣去面對,但同時也有區別:西比爾是現實世界的代表,她勇敢正義,但她的信仰無法解釋在寂靜嶺遇到的一切恐怖現象,她能選擇的只能是按照現實世界的准則去反抗,最後只能成全羅斯而犧牲自己,這一切都符合現實世界的善,簡單的善,而她臨死前最後喊出的那句「媽媽,和我在一起!」更是使她的戲劇情節達到了高潮,臨刑前還對同樣被綁的莎朗表現出無私的母性關愛,但在絕望的境地下又表現出人類的無助與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既是母愛的主體,又是母愛的受體,她是人性善良軟弱的正面體現,讓我們感受了一般定義下的母性,雖然用了雙重表現手法但是未免還是簡單了一點,所以真正的女主角羅斯對母愛的展示則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母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因為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舍棄一切甚至是生命(即使孩子是領養的也能引發母親的天性),但同時母愛也是相對自私的,為了解救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顧一切,哪怕與魔鬼達成交易,出賣正義、善良、道德、人性,一切底線都可以突破,極端自私只為一己之愛墮入原罪詛咒而施展一切本罪。

羅斯一路走來最後到達里世界黑暗恐怖的最深處——艾麗莎所在的B-151病房!艾麗莎是三十年前被邪教首領克里斯特貝拉燒傷的無辜女孩,就因為她是私生女還被人強奸過所以被鎮上的教會組織視為不潔不祥的邪惡化身,並被莫須有的誣稱為女巫,會眾在克里斯特貝拉的帶領下更是令人發指的做出了焚燒艾麗莎的暴行。人類自以為掌握了消滅邪惡的方法,但正是這方法被諷刺的反施在自己身上,教會的十字架斷落砸翻了焚燒艾麗莎的火盆導致大火終止了火刑儀式(我想這才是寂靜嶺當年被燒毀的原因),艾麗莎的母親達麗婭與警察趕來救下了被嚴重燒傷的艾麗莎,雖然獲救但艾麗莎的傷痛與害怕一日也未曾減輕,最終她所受的傷害與恐懼變成了深深的仇恨!這仇恨甚至引來了魔鬼,魔鬼施於艾麗莎復仇的力量,以小女孩的怨念創造了寂靜嶺的里世界,並締造出隔離外在現實世界的結界把當年所有傷害過自己的仇人都永遠封閉在寂靜嶺里。雖然這些仇人能躲進不承認自己命運的教堂來躲避里世界的恐怖追殺,但他們也永遠生活在恐懼之中不能解脫。即使這樣的懲罰也不能平息艾麗莎復仇的怒火,因為咎其根源是以她為化身的魔鬼不會放過那些膽敢小看和挑戰自己的人類。魔鬼以羅斯養女莎朗般天真無邪的外貌出現,這也正是當年艾麗莎的原形,以此迷惑羅斯步步進入寂靜嶺這個復仇的原點,魔鬼的最終目的是要附身羅斯以進入其無法到達的教堂殺死所有曾反抗她的人,而羅斯為了救出被當作魔鬼新的化身而被教會暴民抓走的女兒,最終選擇了與魔鬼達成交易!

這一系列的驚人陰謀都是邪惡、殘忍、卑鄙、無恥的血淋淋的再現,最終的復仇也是血腥到了極點,但救下女兒的羅斯只是遮住女兒的眼睛說那隻是一場夢,而她自己也閉上了眼睛希望一切對正義的背叛只是一場夢。羅斯為了救出自己的女兒不惜一切代價,甚至與魔鬼交易出賣全鎮人的生命,這看似極端自私的母愛已經與我們平時所知的代表人類善良天性的母愛、與那種前文所提到的女警西比爾的母愛的簡單體現有了本質的區別,這是背離現實世界道德觀念的行為,這樣的行為還是真正的母愛嗎?或者說背離正義原則的母愛還能算母愛嗎?

雖然羅斯的行為直接導致了人類被魔鬼殘殺,但我認為她所秉承的正是真正母愛的天性,影片更深刻的命題也就是正義是相對的,在做出決定的時候有許多考量是變數,人類的道德底線已經不是簡單的規范,而是需要時刻反思的,而羅斯的母愛行為所代表的正是對這些隱藏其中的偽善的反思!在我們反思的同時也引出了電影的另一個主題——正義!

魔鬼一定是邪惡的,這是現實世界的觀點,正義必須反抗邪惡,所以與邪惡有關的是魔鬼也好、魔鬼的化身或代言人也好都要殺死,所以自認為秉持正義、鏟除邪惡的克里斯特貝拉以及那些暴民在焚燒艾麗莎,毆打並燒死西比爾的時候一點也沒有負罪感。可是正是因為人類的恐懼、猜忌、偏執等原罪才導致了瘋狂與殺戮,在這些殘忍的邪惡行為面前人類卻還能找到正義的借口,好象一切只要是為了打擊邪惡、維護正義就可以為所欲為了。這樣的狀況下什麼才是真正的正義呢?反之魔鬼作為邪惡的化身,為了復仇殘殺所有反抗自己的人類,但是其行為又看似阻止了當時的暴民對無辜小女孩的傷害並為當年的受害者討回了公道。這樣的狀況下什麼又才是真正的邪惡呢?

正義非正義,邪惡非邪惡。一切都不是絕對的,導演借當年解救艾麗莎的警察之口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正義有很多種形式,人類有自己的正義,上帝有自己的正義,哪怕魔鬼也有自己的正義!」

我並沒有得到答案,反而是在這個混沌的世界中更加迷茫了,《寂靜嶺》的世界觀厚重而深邃,但是表、里兩個世界還邊界清晰,但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何為表裡呢?

那些泯滅人性的暴民在做出傷天害理的罪行時內心卻有著正義的借口,即使最後一死他們也一定認為自己是在抵抗邪惡的戰斗中為正義而犧牲,但是他們的死卻正是一種懲罰,對他們背離正義原意的懲罰!只是非常諷刺的假借邪惡之手更使得《寂靜嶺》有了復雜而深刻的內涵。同時,母親羅斯也得到了懲罰,她所代表的罪惡更復雜,出於母愛而與魔鬼妥協,為救女兒雖看似沒有過錯,但犧牲其他人生命的時候也已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孽,以非正義的方法去維護正義其實與那些暴民一樣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表現罪的多面性。最後她所得到的懲罰是進入了另一個表世界,因為在她做出選擇的時候就註定背離了她原來所處的現實世界的美好,她再也回不去了。

導演非常巧妙的用人類最美好、最善良的一種天性——母愛去表現人性中罪的多面性與人性深處罪孽的不可知與欺騙性,是非常難得的一次藝術上的探索。電影假借了游戲的外衣,以恐怖片的形式其實在嚴肅的探討我們往往忽視的正義與邪惡的永恆話題,用心極其難得,而也正是由於這人性最深處的「罪與罰」是很難正視也很難界定的,所以這類實驗性質的電影必定少有真正的受眾,她不是簡單的能以好或壞去衡量的,就好象電影中表達的正義與邪惡也不是我們原來想像的那樣簡單。

⑻ 安全教育觀後感不少於300字

安全知識——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們觀看了安全知識的教育片,使我們又懂得了很多的安全知識,都有什麼時候我來給你們講一講吧!

如果我們在游泳或釣魚的水池邊玩耍時,不慎落水要大聲呼救引起路人的注意,要保持頭到能呼吸.不能在樓梯上玩耍打鬧,比免碰撞.你如果看到有小朋友在樓底上要積極阻止.有一些小朋友爬到樹上,如果你看到不能大聲驚叫,要小心的走近勸阻.小黃帽和同同在公交車上的做法,有一些是錯誤的,如不能在公交車上吃有竹簽的食品,不能在車上打鬧玩耍,不能用腳踏車門,容易使腳部受傷.在公交車吃完的東西不能從窗戶向外扔,因為可能傷到馬路上的行人,在車沒有停穩時不要上下車,在車上不會看書,玩游戲等.如果發生意外要記住打112求救電話。

學校是我們的家園,在學校里我們不能在校園里打鬧,上樓梯時要排好隊以免踩踏,聽到上課或下課鈴時不要快速跑出教室,容易碰到同學,發生不必要的傷害。作為學校的小主人我們要保護公共財產。有一些人,他們模仿網上游戲上打鬥的盜竊的情景,釀成了不可挽回的罪孽,2005年夏天,10位年齡不到20歲年青人犯罪。所以我們不應該看我們不該看的東西不能玩驚險,刺激的游戲不能取。

.....

⑼ 作為一名中學生要怎麼抵制極端化思想

1、堅決做到不聽、不信、不傳

為了避免上當受騙,免受迷信之苦,極端化思想之害,青年學生要始終做到不聽、不信、不傳,即不聽邪教的宣傳,不相信邪教的謬論,更不要幫著去傳播邪教。如果自己誤練上「法輪功」或其它邪教,入校後,要主動向學校講清自己的情況,積極接受學校的幫教,堅決與邪教組織決裂。

2、堅決抵制極端化思想的各類非法活動

對極端化思想的滲透活動,要堅決的抵制。見到邪教人員在散布邪教言論、非法聚會、搞破壞活動時,要及時向學校、公安機關報告。如果發現自己的父母、親友或朋友信了邪教、串聯等違法活動,要敢於揭發,及時制止規勸。

3、積極主動參與幫教活動

作為青少年,要積極參與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動,不僅自己主動受教育,還要動員和幫助周圍的同學和親友受教育,要用學到的有關反邪教的知識,幫助他們戳穿邪教騙人的「鬼把戲」。

(9)反邪教抉擇微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極端化思想給人帶來的危害

1、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20世紀末期,在一些國家中出現分裂勢力打著宗教旗號,藉助宗教極端主義蠱惑群眾,採用暴力恐怖甚至是軍事斗爭的手段試圖強行分離的現象,直接威脅所在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2、宗教極端主義勢力宣揚宗教極端思想、危害社會正常秩序的活動,不利於經濟社會發展。宗教極端主義極力反對現代國家的經濟體制,不承認國家的存在,反對使用國家發行的貨幣,抵制國家發放的身份證、結婚證等一系列有效證件;

⑽ 看反對宗教極端思想教育片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不少學生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

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

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

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

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

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閱讀全文

與反邪教抉擇微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