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建黨小故事
1、「真理的味道甜極了」
1919年的冬天,在浙江義烏的一個小山村,一名年輕人正在奮筆疾書。母親送來熱乎乎的粽子,他下意識地把墨汁當成紅糖,吃得滿嘴是墨,卻還不住地稱贊:「甜極了。」這個年輕人就是正在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陳望道。墨汁當然不是甜的,但在有信仰的共產黨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紅糖更甜。正因為這種無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無數的革命先輩,才情願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難,甚至付出鮮血與生命的代價。
B. 「半床棉被」示情懷(打一字)
底:襟。
解析:「半床棉被」意會「床棉被」三字各扣取一半,會意借代扣「木(床半)+木(棉半)+衤」,「示」意會表示顯示,明企直扣「示」,綜合整理代扣「木+木+衤+示=襟」,襟亦指胸襟,與「情懷」相呼應,整體扣合謎面。
此謎面製作不錯,有水準,難倒眾人!
C. 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在此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優秀品質,請你結合具體黨史故事說明
摘要 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一、 老一輩共產黨人都有勤奮好學、不懈努力的優良品質。二、 老一輩共產黨人都有艱苦樸素、不計得失的優良品質。三、 老一輩共產黨人都有堅持真理不盲從的優良品質。四、 老一輩共產黨人都有寬廣的胸懷、高尚的革命風骨。五、 老一輩共產黨人都有前瞻性,有遠見卓識的優良品質。六、 老一輩共產黨人都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接納精神。七、 老一輩共產黨人都有在困難面前,危險面前大無畏的革命氣節和不畏犧牲的忘我精神。八、 老一輩共產黨人都有謙虛謹慎的做人風格。九、 老一輩共產黨人都有敢於斗爭不畏強權的優良品質。十、老一輩共產黨人都有實事求是敢於用實踐檢驗真理的優良品質。
D. 半床棉被中徐解秀老人的丈夫去了哪裡為什麼失蹤了,60年不見
半床棉被中徐解秀老人的丈夫去了台灣!是隨著國民黨戰敗退到台灣的!由於台灣和大陸以前很久沒有通商、通信聯系!因此才很久失聯!
E. 半床棉被的故事主要內容是什麼
半床棉被的故事主要內容是:三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這是紅色經典故事,也稱「半條被子」。
這個「半條被子」的故事經過飽含深情的講述後,迅速傳遍了全中國,溫暖了全中國,讓人們又一次重溫了那段艱苦而光榮的奮斗歷程。跟「半條被子」的故事一起感動中國的是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榮辱與共、風雨同舟的魚水深情,是共產黨始終依靠群眾、始終為了群眾的不變初心。
F. 半條被子情景劇要幾個角色
4個。
半床棉被,也稱「半條被子「 ,是紅色經典故事。在1934年11月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G. 半條棉被的故事中那3個女紅軍是誰
1、半床棉被的故事,是徐解秀老人講給解放後的《重走長征路》的記者聽得,當時徐解秀老人也不知道她們的名字。只知道是三個紅軍。
2、估計,後來也沒有找到3個女紅軍的名字。從故事來看,那三個紅軍跟徐解秀老人的丈夫應該是追趕大部隊的時候失蹤了。
3、故事如下:
1934年11月6日傍晚,掉隊的3名女紅軍戰士在凜冽的寒風中來到了一個沙洲村。她們沒有進村,而是敲開了離村幾十米遠的一間破茅草屋……茅屋主人是一對年輕的夫婦,他們傾其所有為飢餓疲憊的女紅軍戰士做了一頓飯。然後,女主人徐解秀將她們領到了床邊。那是一張用南竹釘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墊著稻草,女戰士忙將她們唯一的棉被打開……第二天天蒙蒙亮,女戰士們醒來發現,男主人朱蘭芳一直睡在門口的草堆上守護著她們。臨走時,一位女紅軍戰士拿剪刀將那床棉被剪成了兩半,說:「等革命成功以後,我們一定會來看你們,到時候帶一床很新很暖和的棉被給你們。」徐解秀眼睛濕潤了,堅持要朱蘭芳帶路,領著紅軍女戰士翻過前面的大山,追趕大部隊……
然而,這一去,朱蘭芳卻再也沒有回來,只剩下徐解秀天天在村頭守望,半床棉被一直被徐解秀一家好好地保留著。
H. 紅軍的長征故事簡短的
1、《救了別人,餓死自己》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不喝湯結果為他們而犧牲了。
2、《一袋干糧》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3、《小董》
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
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4、《金色的魚鉤》
一九三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
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樣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之後,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5、《半床棉被的故事》
紅軍長徵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候,3名紅軍女戰士借宿農民徐解秀家,因為家裡窮,當時床上只鋪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紅軍就和徐解秀蓋一條行軍被,睡一張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門口的草垛上。
白天,紅軍戰士們和徐解秀一起幹活,講進步道理,還幫她帶孩子,徐解秀幫紅軍戰士煮飯。紅軍要開拔了,看到徐解秀家連一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一名女紅軍用剪刀將這床被子剪開,將半床被子留給了徐解秀。這就是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的魚水情深,生死與共。
I. 紅色經典故事
一、劉胡蘭的故事
有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會,想硬挺過去,但又一想,明天還要出車,這樣疼下去可不行,趕快爬了起來,跑到衛生連。
值班醫生問了問病情,按了按肚子,給了些葯片,囑咐說:不要緊,回去用熱水袋壓一壓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別再累著呀! 雷鋒往回走,路過一個建築工地,工地上那熱烈的勞動場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
他心裡贊嘆著: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這里還是一片煤渣地,現在就要蓋起高樓大廈了。在這里勞動的人,個個汗流浹背,干勁十足。砌磚的和運磚的,展開了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擴音器里響著一個尖嗓子姑娘的聲音,鼓動得整個工地熱氣騰騰的。
他正要離開這里,忽聽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磚的同志大顯身手,以懲每小時一千二百塊的速度,打破了過去的紀錄,運磚的同志加油呀!
雷鋒回身一看,見運磚的兩人一輛小車,一個拉一個推,個個幹得挺歡,還是供不上砌磚的需要。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磚場,操起一輛小車就干起來。
他一個推一輛車,裝得滿滿的;上坡時挺費力,幾個工人趕來幫助他,有個工人問道:同志,誰叫你來的?雷鋒笑著逗他說:你們叫我來的呀!我們?是呀,你們為了社會主義,幹得熱火朝天,就不許我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