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部微電影,講一個離婚女人和一個畫院男生的七十二小時的熱戀故事
電腦的配置,主要看CPU、顯卡、主板、內存、硬碟、顯示器等,而筆記本的話就看它的品牌就行了。國外的有HP、apple、松下、東芝等,不過顧客口碑和質量比較硬的是DELL和HP這兩個品牌;國產的有:宏基、清華紫光、清華同方、神州、海爾、聯想、八億電腦的配置,主要看CPU、顯卡、主板、內存、硬碟、顯示器等,而筆記本的話就看它的品牌就行了。國外的有HP、apple、松下、東芝等,不過顧客口碑和質量比較硬的是DELL和HP這兩個品牌;國產的有:宏基、清華紫光、清華同方、神州、海爾、聯想、八億時空等。等。
2. 瑞芯微RK27系列晶元和 400MHZ全新主控晶元 視頻播放好些
藍魔應該會好些,但建議先不要買,現在播RM和RMVB的機子還不是很好,藍魔就是,機子問題很多,
比如內屏破裂,開不了機等等。
3. 微晶元的應用
微晶元上的器件密度已達到人腦中神經元密度水平。這樣水平的微晶元將促使計算機及通信產業更新換代,大大改變人們生產、生活的面貌。科學家們已在討論把微晶元記憶線路植入人的大腦以治療老年性痴呆症,或增加人的記憶能力的可能性。用微晶元製做的手提式超級計算機、電子筆記本、微型翻譯機和攜帶型電話等已陸續出現。
微晶元是一種裝在與動物組織共容的生化玻璃管中,注寫有辨識號碼的計算機化晶元。整個微晶元只有米粒大小(13mm ×2.1mm),以無菌方式裝在針頭內, 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植入動物的皮下組織後,可在動物體內永久留存。它提供了動物-安全精確、簡便又經濟的永久性辨識,能保護寵物在走失或被竊的身份認定。微晶元中注寫了絕無重復的一組號碼,當遇到感讀機所發射的低能量的電磁波時,感讀機就會在顯示屏上出現晶元上的號碼。整個感讀過程只需要百萬分之幾秒的時間即可完成。一旦晶元被植入體內,晶元便會被動物體內所產生的蛋白質包里,終其寵物一生,晶元都會固定於植入部位。晶元不會穿出體外或磨損,也無須更換能源,因此即使在動物體內待著幾十年,都不會出問題,使用年限遠超過絕大多數的寵物壽命。任何年齡的動物皆可被植入晶元。幼年犬貓在開始進行預防注射計劃時,便可植入晶元;鳥類、馬及其它寵物則可在任何時候進行晶元植入。
25款震撼世界的微晶元
節選自《IEEE Spectrum》雜志所刊登的《特別報道:25款震撼世界的微晶元》一文。
微晶元設計有時就如同我們的生活一樣,有時很小的東西會慢慢積累而變成一件很了不起的東西。設計一個巧妙的微電路,然後將它刻在一片硅上,你的一個小小的傑作就可能會引發一場科技革命。這一切曾經發生在英特爾8088處理器上。Mostek MK4096型4千比特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德州儀器的TMS32010數字信號處理器也曾經引發過科技革命。 在集成電路占統治地位的半個世紀里,許多傑出的微晶元在人們的難以置信中橫空出世,然而在這當中,僅有一小部分成為它們中的佼佼者。它們的設計被證明是如此的先進、如此的前衛、如此的超前,以致於我們不得不創造出更多的技術詞彙來描述它們。我們甚至可以說是它們為我們帶來了讓生活變簡潔的技術,沒有它們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冗長乏味。
我們在此匯編了一份列有25款集成電路(IC)的名單。在由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註:兩人為集成電路的發明者)建造的大廈中,我們認為它們應當被冠以佼佼者的美譽。它們中的一部分成為了晶元發展史中不朽的豐碑。如西格尼蒂克公司的Signetics NE555定時器。它們中的一部分則成為了教科書中的設計範例,如飛兆半導體公司的Fairchild 741運算放大器。它們中的一部分的銷售量達到了數十億,並仍然在繼續銷售,如微芯科技公司的PIC微控制器。它們中的極小一部分開創出了全新的市場,如東芝的快閃記憶體。在它們當中,至少有一個成為了通俗文化中令人討厭的東西。問題:什麼處理器能夠為美國動畫連續劇《飛出個未來》(Futurama)中的又是酒鬼又是煙槍的壞機器人班德提供動力。答案是:摩斯太克公司的MOS Technology 6502微處理器。
當然,這份名單肯定會存在爭議。有些人可能會指責我們選擇隨意以及過於冗長(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這么指責我們了)。為什麼是英特爾的8088微處理器而不是4004(英特爾發布的首款微處理器)或8080(英特爾最著名的微處理器)呢?曾經是許多太空梭大腦,發熱量極低的軍用級RCA 1802處理器又排在什麼位置呢?
您應當在介紹中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作者、作者所信任消息人士以及《IEEE Spectrum》雜志多名編輯進行了數周的爭論後才編出了這份名單。我們並不準備將每一款獲得了商業成功或取得了重大技術改良的微晶元都一一編入名單中。此外,那些雖然設計出色,但是只有五個設計它們的人員才記得的微晶元也不在我們的名單之列。我們只關注那些被證明是獨特的,令人著迷的而又使人驚嘆的微晶元。我們收入名單的各式各樣的微晶元既有大公司設計的也有小公司設計的,在這些公司中,有些擁有很長的歷史,有些是最近新成立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收集的是那些為許多人生活帶來影響的微晶元,這些微晶元是令人震驚的設備中的一部分,它們象徵著技術的發展趨勢、令人感到欣喜。
對於每一款微晶元,我們都將會用設計它們的工程師和執行人員的介紹來說明它們的設計經歷,以及它們被創新的原因。由於我們不是《IEEE計算史記事》(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的工作人員,因此我們不會按年代順序、按類型或重要性為這25款微晶元進行排序。文章中我們只是以我們認為的便於閱讀的順序隨意對這25款微晶元進行了羅列。請注意文章中的25款微晶元的年代順序是混亂的。
此外,我們還詢問了一些傑出技術專家關於他們心目中所喜愛的微晶元。我們甚至想知道在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博士和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ctor Manufacturing Co.)董事長張忠謀(Morris Chang)心目中哪些IC在具有特別的意義。
我們還想知道您的想法。您是不是為我們的名單中沒有您期待的那款微晶元而感到憤怒呢?那麼請深吸幾口氣,泡杯菊花茶,然後加入到我們的討論中吧。 那是1970年夏季的事情了,它的設計者Hans Camenzind甚至還能回憶起一兩件當時關於中國餐館的事情。在加利福亞州的桑尼維爾的市區,公司有三間辦公室,Camenzind的辦公室夾在兩間辦公室中間,面積很小。當時,Camenzind是當地的一家半導體公司――西格尼蒂克公司的顧問。Camenzind當時經濟不寬裕,年薪不超過1.5萬美元,家裡還有妻子和四個孩子。Camenzind當時真的迫切地需要發明出一件傑出的東西。
當然他也是這么做的。事實上,這是一款歷史上最傑出的微晶元。555是一個簡單的IC,可以作為定時器或振盪器。這款微晶元成為了同類產品中最暢銷的產品,很快就大規模的應用於廚房用品、玩具、太空飛船以及成千上萬的其它產品上。
現年已經75歲的Camenzind仍然在從事微晶元的設計工作,不過他的家已經不再靠近中國餐館了。Camenzind回憶稱:「當時這個微晶元差一點就沒有成功。」
在萌發設計555的想法的時候,Camenzind正在設計一種被稱為鎖相環的系統。在經過一些修改後,電路可以像一個簡單的定時器那樣工作。你設定好時間,它就會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運行。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做起來並非如此。
首先,西格尼蒂克公司的工程部門拒絕了一想法。因為公司當時正在銷售一些部件,而客戶可以將這些部件用作定時器。這已經為這一想法畫上了句號,不過Camenzind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想法。他找到了西格尼蒂克公司的營銷經理Art Fury。Fury對這一想法十分欣賞。
為此,Camenzind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測試電路試驗板原型,並在紙上反復劃電路,裁剪Rubylith遮蔽膜。Camenzind稱:「當時全是手工製作的,沒有電腦。」他最後的設計擁有23個晶體管、16個電阻器和2個二極體。
555在1971年投入市場,當時在市場上引起了轟動。西格尼蒂克公司在1975年被飛利浦半導體公司收購,也就是現在的恩智浦半導體。555銷售量達到了數十億部。目前工程師仍然在使用555設計一些有用的模塊和一些用處不大的東西,比如為汽車進氣格柵設計電影《霹靂游俠》風格的車燈。 如果沒有TMC0281,E.T.可能還永遠無法「給家裡打電話」。這是因為TMC0281是首款單晶元語音合成器,它也是德州儀器推出的「說和拼」( Speak & Spell)學習玩具的「心」(我們是不是應該說是「嘴」呢?)。在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中,外星人用它搭建了自己的行星間發報機(電影中,E.T.還用一衣架、一個咖啡罐和一把圓鋸)。
TMC0281使用了一種稱為線性預測編碼的技術傳遞聲音,聲音聽起來就像一連串的嗡嗡聲、嘶嘶聲和邦綁聲。當年的四個工程師的Gene A. Frantz目前還在德州儀器。他稱,這一令人驚訝的解決方案被認為「不可能通過集成電路完成」。微晶元的改進型被用在了Atari街機游戲和克萊斯勒K-cars中。在2001年,德州儀器將語音合成晶元產線賣給了Sensory公司,後者在2007年晚些時候中止了該產線的生產。如果你需要打一個長距離或很遠很遠距離的電話,你可以在易趣上花上大約50美元買一個仍處於良好狀態的「說和拼」玩具來滿足你的需求。 當一個滿臉橫肉的怪人將這個微晶元裝在電腦上,並啟動電腦時,整個宇宙都震驚了。這個怪人就是蘋果公司創始人之一——斯蒂芬·沃茲尼克,那台電腦就是Apple I,處理器用的是由摩斯太克公司研發的8位微處理器6502。這一處理器同時也是Apple II、the Commodore PET、BBC Micro等經典電腦以及諸如任天堂和Atari等游戲系統的大腦。該處理器的設計者之一Chuck Peddle回憶稱,他們是在1975年的一個貿易展示會上推出這款處理器的。他稱:「我們用晶元裝滿了兩個玻璃。我和我的妻子就坐在那裡賣這些晶元。」6502微處理器終於脫穎而出,其原因是,6502的速度並不比它的競爭對手快多少,但是它的價格便宜,每部售價為25美元,而英特爾的8080和摩托羅拉的6800售價大約在200美元。
與Peddle一起設計6502的Bill Mensch稱,突破之處在於將一個最小限度的指令組與製作程序結合在了一起,它的產量是其它競爭產品的10倍。6502迫使處理器價格下降,為個人電腦革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一些嵌入式系統仍在使用這些晶元。更大的興趣可能是在《飛出個未來》中, 6502是墮落的機器人班德的大腦,這一信息出現在1999年的劇情中。
在《班德大腦的真象》一文中,《飛出個未來》的電影監制人和主要作者David X. Cohen將解釋他為什麼將6502選作班德的大腦。 運算放大器都是一些設計相似的硅板。你總是在使用它們中的一些。在幾乎所有的事情中你都可以用到它們,它們也會漂亮的完成一些任務。設計者們用它們製作音頻和視頻的前置放大器、電壓比較器、精度校正器、以及許多的其它系統,這些都是日常電子用品的一部分。
在1963年,26歲的工程師Robert Widlar在飛兆半導體公司設計出了首款單片電路的運算放大器IC――μA702。當時每部售價為300美元。隨後,Widlar通過改進設計出了μA709,成本也隨之削減到了70美元,這使得該款產品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故事到了這里,事業如日中天的Widlar要求升職。在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後,Widlar辭職了。國家半導體公司如獲致寶,迅速就僱用了Widlar。在國家半導體公司,Widlar幫助建立了相似的IC設計部門。在1967年,Widlar為國家半導體公司研發出了更好的運算放大器,LM101。
盡管對於突然出現的競爭,飛兆半導體公司管理人員變得焦頭爛額,但是在公司的研發實驗室里,新加入的David Fullagar對LM101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很快,Fullagar發現雖然LM101的設計非常巧妙,但是還是存在許多缺點。為了避免特定的頻率失真,工程師不得不將一個外部電容與晶元聯接。此外,由於半導體的質量有波動,導致IC的輸入級,也就是所謂的前端使得一些晶元對噪音十分敏感。
他稱:「前端看起來有些臨時湊合的感覺。」
Fullagar著手開始自己的設計。他拓展了半導體當時的製造程序限制,在晶元中整合了一個30皮法電容。現在如何改良前端呢?解決方案非常的簡單,增加了一對額外的晶體管。「在當時,我並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開車去了一趟塔霍湖。」額外的電路使得放大更加平滑,從晶元到晶元變得十分穩定。
Fullagar帶著自己設計找到了飛兆半導體公司研發總監Gordon Moore。Moore隨後將這一設計送到了公司的商業部門。新的晶元μA741成為了運算放大器的標准。IC和由飛兆半導體公司競爭對手研發的類似產品已經銷售了數百萬部。以702每部售價300美元的價格你在今天可以買數千個741晶元。 批評家一直嘲笑ICL8038性能有限和運行不規律等毛病。這一正統、直角、三角、鋸齒和脈沖波形發生器確定有點不可靠。但是工程師們很快就找到了如何可靠使用這一晶元的方法,隨後8038取得了重大成功,最終8038銷售了數百萬部,並且在不盡其數的應用程序中找到了自己的應用方式,如著名的Moog音樂合成器,以及盜用電路線路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擊敗電話公司的「藍盒」等等。8038是如此的熱銷,以致於Intersil公司出版了一份名為《你一直想知道的關於ICL8038的方方面面》的資料。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連接銷7至8能夠獲得最佳的溫度性能?」Intersil公司在2002年放棄了8038。但是發燒友至今仍然在收集ICL8038,以自己製造發生器和泰勒明電子琴。
目前Intersil公司公共關系部和公司中最後接觸過ICL8038的工程師們都不清楚精確ICL8038的數據。你知道嗎? 沒有有一種晶元能夠將英特爾帶入財富500的榜單中呢?英特爾會說有,那就是8088。這是一款16位的CPU,IBM當時把它作為自己獨特PC產線的CPU,隨後8088統治了桌面電腦市場。
在命運的旋渦中,這款基於著名x86架構的處理器並沒有帶有「86」。8088隻是在英特爾的首款16位CPU8086的基礎上做了輕微改動。在英特爾工程師Stephen Morse推出它後,8088被稱為「8086閹割過的版本。」由於新的晶元的主要創新並不是在名稱上,它的創新在於8088以16位字處理數據,但是它使用的是8位的外部數據總路線。
在8086設計接近完成時,英特爾管理人員一直對8088項目嚴格保密。8086 項目的主要工程師Peter A. Stoll也參與了8088的一些設計工作。他稱:「管理層甚至不想拖延8086一天,他們怕告訴我們他們已經在腦子里對8088進行了修改會影響8086的完成時間。一天的任務迫使我們要解決以往要花三天時間才能解決的微碼漏洞。」
在首個8086被推出後,也就是在英特爾將8086展品和文件運往位於以色列的一個設計部門後,兩名工程師Rafi Retter 和Dany Star決定將處理器改為8位匯流排。
英特爾的Robert Noyce 和Ted Hoff1981年在為《IEEE Micro》雜志寫的一篇文章中稱,這一修改被證明是英特爾最成功的一個決定。相比較而言,集成了29 000個晶體管的8088需要的晶體管數據減少,相比8086價格更加便宜,在提供了更快的處理速度的同時與8位的硬體完全兼容,可以平穩變換至16位處理器。
首款使用8088的PC是IBM的5150。這款PC當時售價為3000美元。如今全球所有的帶有CPU的PC都可以將8088視為老祖宗。這對一款閹割過的晶元,這並不壞。 在iPod之前,曾經出現過Diamond Rio PMP300。PMP300在1998年被推出,一經推立即出現熱賣。但是它的凋謝速度比Milli Vanilli還快。不過,這款播放器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使用了MAS3507 MP3解碼晶元。這是一款基於RISC的數字信號處理器,其帶有可優化音頻壓縮和解壓縮的指令組。由微開半導體公司研發的MAS3507 MP3解碼晶元可以讓Rio將數首歌裝入自己的快閃記憶體中,今天看來有點滑稽,但是當時這足以與攜帶型CD播放器進行競爭。呵呵,是不是很有趣呢?Rio和它的繼承者為iPod鋪平了道路。現在你可以裝數千首歌,甚至你可以將Milli Vanilli的所有的相冊和音樂視頻裝進你的口袋裡。莫斯泰克公司MK40964千比特DRAM (1973)
莫斯泰克公司並不是首家推出DRAM的公司,英特爾也曾經推出過。但是莫斯泰克的4千比特DRAM晶元卻帶有一項重要的創新,被稱為地址多路復用技術的電路設計。這一技術是由莫斯泰克的共同創始人Bob Proebsting所設計的。基本上,通過多路定址信號,該款晶元可使用相同的針腳訪問內存的行和列。這使得在內存密度增加後,晶元也不需要更多的針腳,這樣一來可以降低成本。這里會有輕微的兼容性問題。4096使用的是16針,而德州儀器、英特爾和摩托羅拉製造的內存是22針。在DRAM史上,這一最大規模對峙之後是什麼呢?
莫斯泰克將自己的未來押在了晶元上,它的管理人員開始對客戶、合作夥伴、新聞媒體以及自己的雇員進行游說。當時剛被僱用的Fred K. Beckhusen被安排對4096設備進行測試。Beckhusen回憶稱,當時Proebsting和首席執行官L.J. Sevin大約在凌晨2點來到他的夜班崗位上與他進行了探討。Beckhusen稱:「他們當時大膽的預測在六個月的時間內,將不再會有人聽說或留意22針的DRAM。」他們是正確的。4096和它的繼承者們逐漸成為了DRAM的主流。賽靈思公司XC2064 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晶元設計者們一直試圖發揮電路中每一個晶體管的功效。不過,Ross Freeman對此卻有一個相當激進的想法。他設計了一款滿是晶體管的晶元,這些晶體管被鬆散的組織成邏輯單元。這些邏輯單元可被輪流配置或通過軟體被重新配置。有時候,許多晶體管沒有被使用。不過,Freeman相信摩爾定律將最終讓晶體管真正便宜起來。他賭對了。為了銷售被稱為現場可編程門陣列也就是FPGA的晶元,Freeman與他人共同創辦了賽靈思。該公司的第一款產品XC2064在1985年被推出,當時雇員被分派了一項任務:他們不得不手工繪制一個使用XC2064邏輯單元的範例電路,如同賽靈思的客戶一樣。賽靈思的前首席技術官Bill Carter回憶首席執行官Bernie Vonderschmitt分派的任務時稱:「他在作這一家庭作業時遇到了一些小困難」。Carter非常樂意幫助自己的老闆。他稱:「我們都在那裡,手拿彩色鉛筆在紙上做Bernie分派的任務。」今天,賽靈思和其他公司出售的FPGA被用在這份名單中的許多產品上。 Federico Faggin清楚的知道花在銷售微處理器上的精力和資金。在英特爾期間,他為兩款經典產品原始的4004和8080的設計做出過貢獻。當他與前英特爾的同事Ralph Ungermann共同創辦齊格洛時,他們決定開始著手設計一個更簡單的晶元:單晶元微控制器。
Faggin和Ungermann在加州的洛斯阿圖斯市租了一間辦公室,開始起草一個商業計劃,並開始尋求資本。Faggin回憶稱,他們當時在附近的一家名為Safeway超市吃午飯,午飯就是「卡門貝乾酪和餅干」。
工程師們很快就發現微處理器市場已經充滿了大量設計優秀的晶元。即使他們的晶元比其他公司要出色,他們也只能獲得微薄的利潤,他們也只能繼續吃乾酪和餅干。齊格洛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了食物鏈的更高層,可以說Z80微處理器項目就是這么誕生的。
他們的目標是做的比8080更出色,並且可以與8080的軟體完全兼容,以此吸引客戶放棄英特爾。在數個月的時間里,Faggin、 Ungermann和前英特爾工程師Masatoshi Shima在桌子前每周工作80個小時來繪制Z80的電路。Faggin很快發現在設計微晶元時,雖然越小越漂亮,但是這將很傷害眼睛。
他稱:「到了最後,我不得不戴上了眼鏡。我變成了近視眼了。」
整個設計團隊從1975年工作到了1976年。在1976的的3月份,他們完成了一個原型晶元。Z80與摩斯太克公司的6502是同一時代的產品。如同6502一樣,他們的成功不僅僅是出現的設計,而且在於價格便宜(大約25美元)。將產品推向市場為他們帶來了許多信心。最後還得了胃潰瘍的Faggin稱:「那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時刻。」
銷售最終取得了成功。Z80用在了數千款產品上,其中包括Osborne I(便攜電腦的鼻祖)、Radio Shack TRS?80和MSX家用電腦上。此外,列印機、傳真機影印機、數據機和衛星上也都有Z80的身影。齊格洛還將Z80用在了一些嵌入式系統中。在一個基本配置中,今天Z80價格為5.73美元,這個價格甚至比一個乾酪和餅干午飯還便宜。 很多年前(大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當人們還在穿氖色腿部保溫服看「達拉斯」時,微處理器的設計師會就可以尋求增加CPU指令的復雜性,以在每個計算周期內得到更多的計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團隊一直都是反傳統的先鋒,他們的提法剛好相反,他們提出了簡化指令組。他們認為,處理指令過快將使得在每個周期內的行為將更少。David Patterson領導的伯克利團隊提出了RISC,也就是精簡指令集計算機。
作為一個純理念研究,RISC聽起來很具吸引力。但是它可行嗎?Sun微系統將賭注押在了這上面。1984年,Sun工程師中的一個小團隊開始研發被稱為SPARC 的32位RISC處理器(即可擴展性處理架構)。Sun打算將這一晶元用在一個新工作站產品線上。SPARC 項目的顧問Patterson回憶稱:「有一天當時的首席執行官Scott McNealy再現在了SPARC的研發實驗室里。他說SPARC可以將公司每年5億美元的收入提升至每年數十億美元。」
當時研發遇到了很大的壓力,許多公司外部人士對Sun能否取得成功表示出懷疑。更糟糕的是Sun的營銷團隊有一個可怕的認知:SPARC正在由好轉壞。為此,研發團隊不得不發誓不向其他人員甚至是Sun內部人員透露消息,以免得向競爭對手MIPS Technologies泄露了消息。當時,MIPS Technologies也在探索RISC概念。
當時領導SPARC 設計現任IBM 研究員的Robert Garner回憶稱,首個最低版本的SPARC由20 000門陣列處理器組成,其中甚至沒有乘/除指令。每秒1000萬個指令,這比當時的復雜指令集計算機(CISC)處理器要快三倍。
Sun決定將SPARC用在高利潤的工作站和未來即將出現的伺服器中。第一款基於SPARC的產品在1987年被推出,為Sun-4系列工作站。這一產品很就佔領了市場,並幫助公司突破了10億美元營收的大關。這一切正如當初McNealy所預測的那樣。 當東芝工廠管理員藤尾增岡決定自己重新發明半導體存儲器時,快閃記憶體的發明傳奇也就此打開了序幕。這個我們馬上就會有印象。
在快閃記憶體出現之前,我們用於存儲大量的數據不得不利用磁帶、軟盤和硬碟。許多公司在努力設計出一種固態代替方案。但是諸如EPROM(需要紫外線擦除器來擦除數據)和EEPROM等方案並不能有效的存儲大量數據。
在1980年,藤尾增岡招聘了四名工程師啟動了一個半秘密的項目以研發一個存儲晶元,實現存儲大量數據,並且讓用戶可以買得起。他們的戰備非常簡單。目前擔任東京Unisantis Electronics首席技術官的藤尾增岡稱:「我們知道只要晶體管在尺寸上降下了了,那麼晶元的成本也將會下降。」
藤尾增岡的團隊推出了一款EEPROM的改良產品,記憶單元由一單個晶體管組成。在當時,常規的EEPROM每個記憶單元需要兩個晶體管。這個小小的不同對價格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為了起一個便於記住的名字,他們將這個晶元稱為「flash」,這個名字也是因為晶元的超快擦除能力。現在,你會認為東芝會迅速將這一發明投入生產,並看著這一發明為公司帶來的滾滾財富,這里你可能不清楚大公司的內部研發情況。當這一發現成功後,藤尾增岡的老闆告訴他,好了,忘掉這個發明吧。
當然,藤尾增岡不會忘掉這個發明。在1984年,藤尾增岡帶著他的存儲市場圖紙參加了在舊金山召開的IEEE國際電子設備大會。這提醒英特爾開始研發基於「非或」邏輯門的快閃記憶體。在1988年,英特爾推出了一款256K晶元,這款晶元能夠用於汽車、電腦和其他設備之中。這為英特爾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業務。
這促使東芝決定將藤尾增岡的發明進行營銷。藤尾增岡的快閃記憶體晶元基於NAND技術,這一技術可以提供更高容量的存儲,並且被證明更容易製造。在1989年,最終取得了成功,當時東芝的首款NAND快閃記憶體投入市場。事實正如藤尾增岡所預測的那樣,價格出現了下降。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數碼攝影推出了快閃記憶體的應用。東芝也因此成為了這一價值達數十億美元市場中的最大參與者。與此同時,藤尾增岡與東芝中的其他管理人員的關系惡化,最終,藤尾增岡辭職離開了東芝。
現在NAND快閃記憶體已經成為了手機、照相機和音樂播放器中重要的設備。
4. 鋼鐵俠1中綁架了托尼的是什麼人
電影《鋼鐵俠1》中綁架了男主角托尼·史塔克的人是王秋(Wong-Chu)
在一次前往越南(後來更新為波灣戰爭時)視察自己公司新的微型晶元對美軍在戰場上助益的旅程中,斯塔克誤入陷阱而被俘虜。俘虜他的人是一個越南軍閥名叫王秋(Wong-Chu)),斯塔克的心臟由於被陷阱的碎片插入而命在旦夕,唯一的活路就是和同為俘虜的、曾獲諾貝爾獎的著名物理學家殷森(Yin Sen,後來被稱作侯殷森Ho Yinsen)合作為王秋製造武器。不過斯塔克與殷森私下利用工廠秘密設計並製造了一套動力裝甲,這一副鐵制外骨骼式護甲賦予斯塔克巨大的力量與其他能力,不但能讓他的心臟繼續跳動,還可以讓他逃脫。殷森犧牲自己的生命讓斯塔克有足夠的時間換上這副笨重的裝甲,成為了鋼鐵俠的斯塔克則殺死了王秋與其手下。
5. 有誰看過微軟發展史那部電影高分再加分
微軟Windows發展史
Windows起源可以追溯到Xerox公司進行的工作。1970年,美國Xerox公司成立了著名的研究機構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從事區域網、激光列印機、圖形用戶介面和面向對象技術的研究,並於1981年宣布推出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GUI(圖形用戶介面)系統:Star 8010工作站。但如後來許多公司一樣,由於種種原因,技術上的先進性並沒有給它帶來它所期望的商業上的成功。
當時,Apple Computer公司的創始人之一Steve Jobs,在參觀Xerox公司的PARC研究中心後,認識到了圖形用戶介面的重要性以及廣闊的市場前景,開始著手進行自己的GUI系統研究開發工作,並於1983年研製成功第一個GUI系統:Apple Lisa。隨後不久,Apple又推出第二個GUI系統Apple Macintosh,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商用GUI系統。當時,Apple公司在開發Macintosh時,出於市場戰略上的考慮,只開發了Apple公司自己的微機上的GUI系統,而此時,基於Intel x86微處理器晶元的IBM兼容微機已漸露崢嶸。這樣,就給Microsoft公司開發Windows提供了發展空間和市場。
Microsoft公司早就意識到建立行業標準的重要性,在1983年春季就宣布開始研究開發Windows,希望它能夠成為基於Intel x86微處理晶元計算機上的標准GUI操作系統。它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別推出Windows 1.03版和Windows2.0版。但是,由於當時硬體和DOS操作系統的限制,這兩個版本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後,Microsoft公司對Windows的內存管理、圖形界面做了重大改進,使圖形界面更加美觀並支持虛擬內存。Microsoft於1990年5月份推出Windows3.0並一炮打紅。這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操作系統一經面世便在商業上取得驚人的成功:不到6周,Microsoft公司銷出50萬份Windows3.0拷貝,打破了任何軟體產品的6周銷售記錄,從而一舉奠定了Microsoft在操作系統上的壟斷地位。
一年之後推出的Windows3.1對Windows 3.0作了一些改進,引入TrueType字體技術,這是一種可縮放的字體技術,它改進了性能;還引入了一種新設計的文件管理程序,改進了系統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增加對象鏈接合嵌入技術(OLE)和多媒體技術的支持。Windows3.0和Windows3.1都必須運行於MS DOS操作系統之上。
隨後,Microsoft借Windows東風,於1995年推出新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95(又名Chicago),它可以獨立運行而無需DOS支持。Windows95是操作系統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對Windows3.1版作了許多重大改進,包括:更加優秀的、面向對象的圖形用戶界面,從而減輕了用戶的學習負擔;全32位的高性能的搶先式多任務和多線程;內置的對Internet的支持;更加高級的多媒體支持(聲音、圖形、影像等),可以直接寫屏並很好的支持游戲;即插即用,簡化用戶配置硬體操作,並避免了硬體上的沖突;32位線性定址的內存管理和良好的向下兼容性等等。以後我們提到的Windows一般均指Windows95。
1983 Microsoft Windows
1985 Microsoft Windows 1.0
1987 Microsoft Windows 2.0
1987 Microsoft Windows/386
1988 Microsoft Windows/286
1990 Microsoft Windows 3.0
1991 Microsoft Windows 3.0
1992 Microsoft Windows 3.1
1992 Microsoft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
1993 Microsoft Windows NT 3.1
1994 Microsoft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
1994 Microsoft Windows NT 3.5
1995 Microsoft Windows NT 3.51
1995 Microsoft Windows 95
1996 Microsoft Windows NT 4.0
1996 Microsoft Windows CE 1.0
1997 Microsoft Windows CE 2.0
1998 Microsoft Windows 98
1998 Microsoft Windows CE 2.1
1999 Microsoft Windows 98 SE (Second Edition)
1999 Microsoft Windows CE 3.0 .
2000 Microsoft Windows 2000
2000 Microsoft Windows ME (Millennium)
2001 Microsoft Windows XP
2003 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除了Windows,你還知道那些操作系統呢?
CP/M 系統: CP/M其實就是第一個微機操作系統,享有指揮主機、內存、磁鼓、磁帶、磁碟、列印機等硬設備的特權。通過控制匯流排上的程序和數據。
DOS系統 : DOS系統是1981年由微軟公司為IBM個人電腦開發的,即MS-DOS。它是一個單用戶單任務的操作系統。在1985年到1995年間DOS占據操作系統的統治地位。
Unix系統:Unix是一種分時計算機操作系統,1969在AT&TBell實驗室誕生。從此以後其優越性不可阻擋的佔領網路。大部分重要網路環節都是Unix構造。
Linux系統:簡單的說,Linux是Unix克隆的操作系統,在源代碼上兼容絕大部分Unix標准,是一個支持多用戶、多進程、多線程、實時性較好的且穩定的操作系統。
Mac OS系統:Mac OS是一套運行於蘋果Macintosh系列電腦上的操作系統。Mac OS是首個在商用領域成功的圖形用戶界面。現行的最新的系統版本是Mac OS X 10.3.x版。
6. 鋼鐵俠介紹
托尼·斯塔克(TonyStark)即鋼鐵俠(IronMan),是美國漫威漫畫旗下的超級英雄,初次登場於《懸疑故事》(TalesofSuspense)第39期(1963年3月),由斯坦·李、賴瑞·理柏、唐·赫克和傑克·科比聯合創造。全名安德尼·埃德沃德·斯塔克(AnthonyEdwardStark),是斯塔克工業(STARKINDUSTRIES)的董事長,因一場陰謀綁架中,胸部遭彈片穿入,生命危在旦夕,為了挽救自己的性命,在同被綁架的物理學家何銀森(HoYinsen)的協助下托尼製造方舟反應爐從而逃過一劫,利用方舟反應爐作為能量運轉的來源,暗中製造了一套裝甲殺出重圍後逃脫,後參與創立復仇者聯盟。
托尼·斯塔克(TonyStark)生於紐約長島,僅十五歲時就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大學部就讀並以最高分畢業。
在電影里,二十一歲時他的父親霍華德·斯塔剋死於車禍(其實是被冬日戰士殺害)。托尼·斯塔克的母親是瑪麗亞·斯塔克(MariaStark)。(而在2016年漫畫《鋼鐵俠-托尼·斯塔克的秘密起源》中,托尼則作為霍華德·斯塔克和瑪麗亞·斯塔克的養子出場。)斯塔克繼承了父親的斯塔克企業(StarkInstries),並在接管公司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下瑕疵剎車系統的公司並修正其設計上的缺陷。
在一次前往越南(後來更新為波灣戰爭時)視察自己公司新的微型晶元對美軍在戰場上助益的旅程中,斯塔克誤入陷阱而被俘虜。俘虜他的人是一個越南軍閥名叫王秋(Wong-Chu),斯塔克的心臟由於被陷阱的碎片插入而命在旦夕,唯一的活路就是和同為俘虜的、曾獲諾貝爾獎的著名物理學家何銀森(HoYinsen)合作為王秋製造武器。
不過斯塔克與何銀森私下利用工廠秘密設計並製造了一套動力裝甲,這一副鐵制外骨骼式護甲賦予斯塔克巨大的力量與其他能力,不但能讓他的心臟繼續跳動,還可以讓他逃脫。
何銀森犧牲自己的生命讓斯塔克有足夠的時間穿上這副笨重的裝甲,成為了鋼鐵俠的斯塔克則殺
死了王秋與其手下。在逃亡的途中,鋼鐵俠遇見了一名受傷的美國空軍直升機飛行員詹姆斯·羅德斯(JimRhodes),鋼鐵俠自稱是斯塔克的保鏢,兩人合力抵抗尾隨而來的追兵直到抵達美軍前線。
在回到美國後斯塔克繼續改良這副裝甲,建立起冒險家與鋼鐵俠的雙重身份。他並且大幅的使用父親留下來的包括宇宙魔方在內的遺產並拓展了父親留下來的斯塔克企業,後來斯塔克企業正式改名為斯塔克國際企業(StarkInternational)。
鋼鐵俠以斯塔克的貼身保鏢與企業吉祥物作為偽裝身份,敵人包括了威脅自己公司的
大反派或如黑寡婦(BlackWidow)、緋紅機甲(CrimsonDynamo)、鈦人(TitaniumMan)等代表共產主義制度國家的敵手,以及如滿大人(Madarin)的獨立敵人。
黑寡婦與緋紅機甲最後均投誠至美國,過去黑寡婦的搭檔鷹眼(Hawkeye)甚至轉而成為復仇者聯盟的成員。由於斯塔克刻意的營造自己富有花花公子與企業家的形象,所以沒有人懷疑他就是鋼鐵俠。
此時期斯塔克有兩位重要的配角,分別是司機哈羅德·哈皮·霍根(HaroldHappyHogan)與維吉尼雅·小辣椒·波茲(VirginiaPepperPotts),斯塔克最終都向兩人透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早期的鋼鐵俠漫畫有濃厚的反共產主義色彩,此一姿態在越戰時期的反戰風潮興起後逐漸的軟化。
此一改變牽涉了一系列的故事讓斯塔克仔細的重新思考他的政治觀與為軍方製造軍火的道德定位;雖然斯塔克有著花花公子的形象,他的個性與政治觀一直都是十分的保守。他常顯露出自傲的態度且只求結果不論過程,這讓他在平民身分與超級英雄身分中都時常與周圍的人產生沖突。
斯塔克個人十分富有的同時也是知名的慈善家,他將自己兒時的老家捐出並改造成為了復仇者運作的基地復仇者大廈(AvengerMansion);並藉由以其母親瑪麗雅的名字命名成立的,以非營利性質信託投資基金運作組織瑪麗亞·斯塔克基金會(MariaStarkFoundation)為復仇者提供可觀的營運資金。
該基金會並不與斯塔克國際企業及斯塔克的事業有任何關連,即使其事業停頓也不會影響運作。斯塔克還提供其他超級英雄科技上的支援,包括為美國隊長設計數個替換的盾牌與盔甲及槍械裝備,復仇者使用的昆式噴射機(Quinjet),X戰警使用的顯像器,以及蜘蛛俠的第二套裝甲服。
斯塔克的心臟問題最後終於被大眾發覺並以人工心臟治癒,然而斯塔克也從此養成極度依賴酒精來麻醉自己的習慣;酗酒問題第一次浮上檯面是當斯塔克發覺長期合作的國防機構神盾局(S.H.I.E.L.D.)長期收購其公司的股權,藉以控制他的公司來確保斯塔克會持續的為他們設計武器。
同時,斯塔克在生意上的勁敵賈斯汀·漢默(JustinHammer)僱用了數位超級反派攻擊斯塔克;而鋼鐵俠正在使用的裝甲甚至一度被奪去用來謀殺一位駐外國大使。雖然鋼鐵俠一開始並沒有成為懷疑的對象,但斯塔克仍被迫交出動力裝甲給有關當局。
最後斯塔克與已成為他私人飛行駕駛與親信的詹姆斯·羅德斯調查出並擊敗幕後的黑手,但漢默往後仍將再會對斯塔克造成威脅。最後在當時女友貝森妮·凱比(BethanyCabe)等眾友人與員工們的支持下,斯塔克渡過了這次難關並一度克服了酗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