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詩人的結局都不好,這是為什麼啊
只有多情的人,才會成為詩人,所以詩人往往是「多情卻被無情惱」。世人都覺得詩是創作出來的、做出來的甚至是寫出來的,但事實上詩往往是溢出來的、嘆出來的。平平淡淡才是真,但這種真成不了詩,詩很多時候是脫離實際的,至少是脫離作者所在時代環境實際的,要麼理想主義,幻想一些美好意境一嘆成詩,入詩太深與現實產生巨大落差;要麼現實主義,借酒澆愁愁更愁,愁情一溢成詩,憂國憂民卻無奈自己是一介書生。
詩人的結局都不好這有點絕對,這和時代有關,在唐朝因為社會的多遠化,人們對詩歌有強烈的欣賞需求,很多人對詩人的態度就想現代人對歌星影星一樣,一方面會促進詩人的熱情,一方面會讓詩人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收入來源,這樣的時代詩人大多都過得很愜意。至於其他朝代,朝代更替比較頻繁,大家都還沒解決溫飽問題或社會安全感問題,有閑工夫養詩人的人自然也少了很多。
再說現在,大家都忙著刷微博,忙著掙錢,你專業寫詩的化,非得把你餓死不可,這結局自然也不會好啊。
看看我的昵稱,採納吧,打這么多字也不容,況且我還不是一個詩人。
Ⅱ 詩人余秀華是怎麼談論女權的女權真的是性別歧視嗎
說到女權這個話題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在微博上面大膽示愛李健的女詩人余秀華,其實我覺得在當今這個社會,我們還在不停的說起女權這個話題,想要要一個和男人一樣公正的待遇,但是我覺得女權確實是對我們女性的一個歧視,怎麼不見有人天天嘴上掛著男權呢,因為在當今這個社會,男女永遠都無法平等,所以我們才一直要求女權,然而對我們女性深深的歧視,從古到今一直都沒有消失。
女詩人余秀華在我眼裡她是大膽而又奔放的,她是活出了自我的一個強大女性,她從出生的時候因為缺氧而造成了她有點腦癱,讓她有些行動不便,並且說話有些不清楚,在2014年的時候,她靠著自己創作的《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而在網路上大火,她的詩大膽又直接。
說到女權這個話題的話,余秀華一直都認為這個詞語正好是反映了這個社會對女性深深的歧視,事實如此,如果真的達到了,兩性都是平等的時候,誰還會去講女權這個話題呢。
Ⅲ 汪國真還活著嗎網上說他已於今天去世了
4月26日,詩人潘婷在微博爆料稱詩人汪國真凌晨兩點十分去世。26日,眾多微博爆料稱詩人汪國真凌晨兩點十分去世。網友「詩人大衛」稱:「不敢相信, 詩人汪國真今凌晨兩點十分去世,這是一個非常謙遜的人,有君子之風。與他出行過幾次,印象特別好,音容笑貌依在……」隨後,汪國真工作室負責人確認了其去世的消息。
向詩人的離去表達哀傷,你的詩歌依然璀璨如故~
Ⅳ 詩人余秀華發聲,結束與楊櫧策半年的戀情,她筆下的楊櫧策有多好
余秀華和楊櫧策之間的故事發生在2021年,並且在2022年1月1日兩人宣布戀愛,在2022年4月29日,兩人發布了一組婚紗照。余秀華在2022年5月特意從老家來到了楊櫧策所在的神農架,兩個人在相愛之後,一直在網上發布一些動態。余秀華筆下的楊櫧策似乎是一個十分有耐心,十分有愛心的男子,陪余秀華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兩個人在網上大秀恩愛。
余秀華在直播間的狀態比較差,而且直接破口大罵,楊櫧策也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兩個人在感情中的一些破事呈現在大家面前,也讓這段美好的感情充滿著陰霾。現實是十分殘酷的,余秀華自身有疾病,而且比楊櫧策大十幾歲,不少人都認為楊櫧策接近余秀華,並不存在好意。楊櫧策和余秀華一開始的感情就不怎麼單純,也許是這段感情失敗的原因。
Ⅳ 80後詩人最好的詩
「80後」十大著名詩人
愛欲孤獨、電子詩世代、微博體的小情感敘事及其他
——80後十詩人詩選印象
文/林苑中(70後詩人、小說家)
有人這么斷言過:當最好的藝術遇上最好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可能是生活的藝術家。那麼,詩歌呢,詩歌在這個商業化社會里已經無足輕重,早就淪落至邊緣狀態,今天的人們熱衷的話題是金錢、房產、股票、明星八卦、以及其他物質性話題,人們就是羞於提及詩歌。狄更斯在《雙城記》里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失望的冬天;人們面前精彩紛呈,人們面前一無所有」。顯然,狄翁的這話可謂穿透時光,在今天依然是那麼精準確鑿。
我個人是詩歌的少數派主義者,但是我喜歡詩歌江湖,但不囿於流派,我的詩學標准只有一個:好詩。我崇尚詩歌的神秘性,寫詩是個人情感修為,一種修辭與降臨,一種隱秘的沖動與隱形書寫。事實上,對於人們所論定的詩歌式微,其實我並不悲觀,這種邊緣化、隱在狀態或許正是詩歌應有的範式,只有在這種狀態里,沒有詩歌政治化、詩歌大躍進,僅存對內心、對生存與生命的自在追問,才會真正的產生光耀萬丈的詩篇。
末世情緒、愛欲孤獨、微博體以及虛無感在我所閱讀的視野里體現的非常明顯,或者說,我願意用這幾個關鍵詞來梳理當下活躍的十位80後詩人。
就我所閱讀的這些80後詩人詩歌中,對體裁和內容的選擇,毫無疑問,這個時代的所有特徵都有所觸及與體現。甚而有些詩篇里可稱得上淋漓盡致。比如原委的《我贊美您兩位的愛情》,詩中將愛情的諸多猶疑和自我冷觀巧妙地體現出來,比如,冬天擁有夏天的缺陷如果我煮的面條剛好合你們的喜好。詩中對愛情的激情和冷靜以季節的自然屬性對應,從而揭示出自我的冷靜。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愛情幾乎成為一個奢侈品,對愛的渴望和對愛情的猶疑不定,是這個時代的情感病症之一。比如「我就會感到轉瞬即逝的美麗我看見一些帶著歡喜和驚恐的未來」,詩句中對愛情的美好和冗繁的日常,形成的心理恐慌交織在自己一種自我替代的體驗里,但是字里行間仍有渴望愛、確證愛的跡象。要去愛,確證愛,已經成為一種情感荒原的狂野呼告。原委的詩歌將人生情感的自我疏離和他者幸福感進行剖析、繼而進行了嘲諷,因為那是「轉瞬即逝的美麗」。
較之於原委,春樹的詩歌的尖銳更為直接,詩的題目乾脆就叫《真相》,她對於青春、真理以及愛情的純潔性,都有準確而殘酷的表達。比如「有時候,純潔僅僅是一種願望」。在青春的自我掙扎里,情感消耗和對事物真相的逼問,詩人由逼近到緩和甚至到潰退,比如,「等我老了」,再到「憂郁自己有問題」。春樹在這首詩歌後半截,她的所下斷語顯得短促鏗鏘且一種無容置疑的態度。「世界是公平的。這是真理。僅僅是個早晚問題」這種態度背後有詩人對人生洞察的最大認識:就是「你就是個壞人,也不是唯一的壞人,壞人跟壞人都是手拉手的」,荒年末世,「需要被安慰的人那麼多」,以及需要安慰,和被安慰,以及安慰他者的變成了需要被安慰,這變成了一種悖論和情感循環。但是,女詩人對壞人聯盟的世界充滿了告誡和警惕。如果說,春樹的詩歌是尋找的大眾情感共振,以及這個時代的隱秘特徵的話,那麼六回的詩歌,則通過對個人情懷的抒寫進行內心關照,比如對雨天的喜愛,將炎熱夏天演義為一個平靜、現世安慰的情感小敘事。「那就下吧下得越大越好我們都喜歡。」內心的猶疑、孤絕之後,在詩篇《明天,怎麼辦》表現出了一種畏懼感。這個感覺里還包裹著一種嘲諷和厭棄。「就害怕那些破事」,詩人似乎慣於流暢直白,而不擅也不願運用隱喻,將男女情感的糾集化為一種直至人心的情感詰問。「既然我已經喜歡上你既然我想和你一起既然你也想和我一起既然都這樣了那還有什麼可阻擋呢我們相愛吧」這種詩歌顯然有一種微博時代的詩歌段子化敘事的烙印。
劉二曼的詩歌,就表現出了另外一種情感形態,一男一女,一廚師一食客,對話於無形,默默於錯愕之中。在《吧嗒吧嗒》中,「河南口音在你的嘴裡,升降起伏你對我說了很多,沒聽懂幾句」與其說是廚藝,不如說是現世那種成功術,顯然我理解為劉二曼的隱喻運用的恰倒好處,將情感焦灼、錯位、猶豫不定甚至疏離飄忽以及對所謂廚師(或曰成功人士)的輕慢,用吧嗒吧嗒擬聲詞堪稱精妙。呂露的詩歌《寫長信無法遮蔽自己》,則講述靜謐,情感徜徉,以及歷險表露無遺,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簡約派的敘事畫面感的凸顯在字里行間,回盪著一種憂郁氣質。憂郁和淡然,貌似相同,卻又本質的差別。比如在離的《透明》,「你瞥一眼白色的毛巾毛巾在失掉顏色有人在走廊輕輕說話話語也在失掉顏色」淡然里有著深刻蝕朽的力量,但意不在表現愛之可怖,而是表現出安靜,洞察後的淡然與從容。這首詩歌的神來之筆是「計程車開往不知名之地」。詩人離對於情感游移不定的那刻敏銳所做到的技術處理,鏡像映襯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被俯視,被抬起。大喊聲也聽不見了」「一根電桿還不夠遠」等等。趙凡詩歌,對一個平常日子的講述,顯得鬆散自在,且對世事同樣表現出一種洞察和不屑。「這些年輕的人,從未老朽,我不懂,我也未曾有過周五的晚上,街上很熱鬧願意在什麼地方停下片刻?」「如果待會兒不下雨,我依舊出門而去」對於這個時代的孤獨感,尤其是電子信息化特徵下人們愛欲孤獨的敘述,在周樵《在線》里得到了闡釋,「沒人和我視頻我喝著一瓶又見底了」「在線的寥寥無幾」視頻是一種電子時代情感抒情載體,本可以拉近情感,增進溫暖與交流,但是同樣也猶如荒涼。周樵這首詩歌和我讀到的女詩人周諾的「掛著掛著莫聊只為不寂寞」有異曲同工之妙。小虛的詩歌明顯帶有完整性的敘事特徵,戴耳機去銀行自動存款機取錢,寵物狗、排隊,拖鞋、寫字樓和巧克力,這些意象組成的是一個情感孤獨者的肖像,和街道浮世繪。 「我繼續以神的方式,側著頭只是看著它」可見在詩句結尾試圖表現出的遺世獨立感,就略顯有點滑稽。發小尋的詩歌,則本真而誠實,寫出「兩匹馬」表現出的孤獨、掙扎以及狼狽,但字里行間從頭到結束,充滿了一種悲傷。「有的人家馬兒在四周散步而我的馬兒被風颳得遍地都是」。在另外一首詩歌里,那種悲傷已經抒發至失望之境。「他們三人在上天的路上跌倒了趴在一小片雲上」。
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電子時代,人人手機、簡訊這些釀造的碎片化、淺薄化的慾望敘事,縮減了我們對於詩歌的想像,導致了大眾對詩歌的誤解。詩歌的那種意蘊深長變得模糊,甚至背離。早在八十年代中期,詩人韓東提出了革命性的宣言:詩到語言為止。且不說它對朦朧詩歌的成功突圍,以及詩歌學的史學意義。但就這種對語言的感悟、考究、精練和深掘都是一種對詩歌的頂禮膜拜。但是,在這個微博流行甚至濫觴的電子詩世代,其實詩歌已經變成了一種隨意而為的語言分行術。但一定要說明的是,這並不意味著「詩歌到段子為止」。
Ⅵ 小宋佳主演的電影名字是兩個字的
小宋佳主演的電影,難道是蕭紅,她憑借蕭紅拿下了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女主角」,第九屆電影金天使獎「最佳女演員」。
Ⅶ 女網友是真的無知,還是故意裝作不認識李商隱
目前得到的最新結論是:那張截圖是ps製作的,不排除是網友放出釣魚截圖用來漲熱度或者是單純為了黑微博中所提到的的“霹靂”——即“霹靂布袋戲”,總之,應該不是真的無知,不知道李商隱是誰。
而此次微博中“碰瓷”李商隱的“霹靂”,全名稱為“霹靂布袋戲”,因每出劇名皆有"霹靂"二字得名,其每集劇情獨立,又環環相扣。據了解,“霹靂布袋戲”前段時間發表了“台獨”言論,還有稱新冠病毒為“武漢病毒”的言論發表,已經引起了網友們的憤怒,網友紛紛在其微博下質問,似乎“霹靂布袋戲”也並沒有解釋過或者是道歉。所以,在此次事件之前,”霹靂布袋戲”就已經有了讓網友們難以原諒的錯誤了。因此,此次事件更像是某位網友刻意扮作“霹靂粉”故意抹黑“霹靂布袋戲”的,並非是女網友真的不認識李商隱。
Ⅷ 毛不易新歌署名"詩人李誕",他到底在害怕什麼
由孫海鵬導演、張苗擔任監制的國產原創現實主義喜劇動畫電影《雄獅少年》今日發布《無名的人》MV,由青年歌手毛不易深情獻唱。影片通過對懷揣舞獅夢想,但因家中突遭變故而不得不外出打拚的嶺南村鎮少年阿娟,在大城市獨自拼搏的刻畫,將「無名的人」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拉扯的心境展現得淋漓盡致,令觀者淚目。
歌前面一部分趕路的人,養家的人,哭笑著吃過飯的人,是城市裡的生活百態。但下面也說沒有因為這些而退卻,「我不過想親手觸摸彎過腰的每一刻,留下的濕透的腳印是不是值得。」這句話初聽沒有什麼感受,但是看了歌詞似乎又懂了一些。
通過毛不易的歌聲你能在腦海里瞬間浮現某個場景。還有毛不易唱歌真的娓娓講述大多數人的苦澀,所以戳到了很多人,但再仔細一聽他的每首歌又在說雖然生活各有各的難處,但我們的堅持也不一定是錯的,依舊要勇敢地向前走。
Ⅸ 中國現代詩人有哪些
中國比較著名的現代詩人:
20世紀20年代: 徐志摩 聞一多 李金發 穆木天 馮至
20世紀30年代: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廣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紀弦
20世紀40年代: 王佐良 陳敬容 杜運燮 穆旦 羅寄一 鄭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漢 屠岸
20世紀50年代: 周夢蝶 羊令野 方思 餘光中 洛夫 羅門 蓉子 瘂弦 昌耀 林泠
20世紀60年代: 鄭愁予 任洪淵 楊牧 葉維廉 食指
20世紀70年代: 江河 北島 芒克 多多 舒婷 劉自立 嚴力 楊煉 梁小斌 顧城
20世紀80年代(上): 周倫佑 於堅 翟永明 王小妮 歐陽江河 廖亦武 孫文波 呂德安 韓東 駱一禾
20世紀80年代(下): 孟浪 陸憶敏 陳東東 萬夏 楊黎 張棗 李亞偉 西川 海子 小海
20世紀90年代(上) 詩陽 李元勝 馬永波 臧棣 樹才 伊沙 余怒 吳晨駿 戈麥 藍藍 桑克 西渡 楊鍵 徐江 安琪
20世紀90年代(下) 孫磊 木朵 康城 朵漁 胡續冬 巫昂 范想 廖偉棠 沈浩波 呂葉 馬蘭 龐培 宋非 楊小濱 章平
Ⅹ 蘇笒是誰是哪的人作家詩人
她是一個作家,有關的解釋如下:
一、有關她的個人簡介:
蘇芩,著名作家,歷任媒體主編、國內多家電(視)台、平面媒體特邀顧問。她長期以大視角關注女性發展,關愛女性成長,為女人立言,其"蘇芩女學館"是目前國內最受歡迎、流量最大的情感交流空間,吸引超過六億人次訪問,倍受年輕讀者追捧。其文經典精悍,睿智深遠,洞穿世情人心卻不乏溫暖勵志,都市女性幾乎無人不知。
二、有關的個人經歷介紹如下:
蘇芩,著名作家,自幼熟讀紅樓,08年出版《非常品紅樓》引起學界轟動,新銳的紅學觀點、新鮮的學術文風,在年輕讀者群中獲得了超高的支持率,"紅樓文化不應該再在廟堂高聳,應飛入尋常百姓家。我眼中的紅學不是神像,應該擺入每一個紅樓愛好者的客廳里"的表白受到眾多讀者喜愛,人民日報曾為該書兩度發文。此後又出版《官場紅學》《世上沒有人比你更重要》等紅學讀本,"蘇式紅樓"一時被譽為客廳文化的代表作。應邀為韓國三星經濟研究院講授紅樓課程,擔任過北大女子總裁研修班、清華EMBA班紅樓課程講師。2013年10月錄制騰訊微講堂《芩說紅樓》亦引發眾多紅迷關注。
2009年出版《七天女學館》在中國情感兩性領域引起了軒然大波,隨著網路和媒體不斷的報道,蘇芩的新書及言論如重磅炸彈投入金融危機下人們的生活中,在數百萬網民的熱議下成為中國當代的"新女學"思潮,並迅速引發了一場"新女學"運動(據廣州日報)。其"長得漂亮是優勢,活得漂亮是本事"的口號被廣大女性群體所傳頌,"新女學思潮"成為都市女性的生活指南,蘇芩因此被譽為"都市白領女性代言人"。
2012年3月22日攜手騰訊女性頻道,聯合全國50餘家媒體共同發起了"閨蜜日",號召所有女性在"3·22"這一天里都能為自己的閨蜜做一件事情,用實際行動表達對閨蜜的珍視。並提出閨蜜日活動口號--"傾聽、理解、陪伴"。
2014年2月發起"2月28+1中國女性告白日"活動,引發都市白領女性共鳴。
2015年2月發起"扶老太太計劃",號召全民對於倒地老人給予扶助。